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杨志研究员个人事迹
搜狐医药关于泽布替尼,不得不讲的故事

搜狐医药关于泽布替尼,不得不讲的故事⽂ / ⼲玎⽵编 / 袁⽉【搜狐健康】“如果把新药泽布替尼⽐喻为⼀个孩⼦的话,王志伟博⼠是这个孩⼦的⽗母,这个孩⼦他怀了七⼋年。
我在这个孩⼦要出⽣的时候参与进来,最后看见这个孩⼦出⽣。
”北京⼤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主任朱军教授作为⾸席研究者主持了泽布替尼治疗复发难治套细胞淋巴瘤患者的2期临床研究,他幽默地⽐喻,“这孩⼦⼀亮相,哭声还挺响,不仅在中国,还吼到海外去了,动静⽐较⼤。
”说起这个哭声响亮的孩⼦,百济神州的研发⼈员都是笑中带泪。
7年时间虽然看起来很长,但只有主创⼈员知道,药物研发、试验、上市……每天每夜都是争分夺秒。
希望诞⽣于⼀次“失败的”试验为研发新药,百济神州付出了很多。
根据医药魔⽅的数据显⽰,2018年,百济神州的研发投⼊是46亿⼈民币,在中国药企中排名第⼀,被称为“最烧钱”的中国药企。
⽆论是从管线、团队阵容或研发费⽤来看,百济神州都是⼀家“All in”的创新药⽣物科技公司。
虽然研发投⼊上压⼒巨⼤,但是研发团队的⽅向却始终清晰坚定。
百济神州全球研究、临床运营和⽣物统计暨亚太临床开发负责⼈汪来透露,当时对靶点的选择有两⼤原则。
⾸先,这个靶点在概念验证上,已经有了明确的数据⽀持,但市场上不⼀定已经有了药物;其次,科学家们要对靶点及化合物有充分了解,知道哪些⽅⾯可以做出差异化,具备做出“best-in-class”的潜质。
基于这两⼤原则,百济神州快速启动了多个项⽬,并很快收获了积极的成果。
2012年7⽉,BTK抑制剂的开发正式⽴项。
之所以选择BTK,也是经过了研究⼈员们的深思熟虑。
现有的BTK抑制剂在选择性与吸收性上是两个有待提⾼的环节。
“⽴项时我们的⽬标就很明确,⼀定要做⼀个选择性⾼、对靶点抑制⾮常专⼀的化合物。
”泽布替尼的主要发明⼈之⼀、百济神州化学研发负责⼈王志伟博⼠介绍。
⽬标虽然明确了,实现起来却相当困难。
有统计表明,做⼀个新药研发,花销⼤概是20亿美元,时间可能需要12—15年,这还只是平均数字。
要做“医疗学科学家”的任军

龙源期刊网 要做“医疗学科学家”的任军作者:闻卓来源:《大众健康》2015年第06期他总是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地投身工作,兢兢业业地奋战在医学第一线。
长期以来把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并重,既是一名恪尽职守的医者,又是一位身正为范的师者,同时也是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正在迈向一位杰出的临床科学家。
他就是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常务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医学院院长助理——任军。
横刀立马抗癌前线任军作为一名医生,成就首先体现在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领域。
他17岁就读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大学2年级开始就开展科研活动,毕业前就发表了我国最早一篇关于胃幽门螺杆菌的学术论文。
大学留校后,成为该校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28岁在国际上发明胃癌免疫血清诊断试剂并获国家专利,31岁破格晋升副教授,34岁破格晋升教授、博士导师,37岁成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大内科主任,刚来京时奔波于第四军医大学和北京大学,每周四来北京、每周六回西安,临床、科研齐头并进,无休息日且每天工作到午夜。
至今,致力于肿瘤细胞免疫技术治疗实体瘤研究已经十多年。
任军进入肿瘤研究领域是从对胃癌的关注开始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胃癌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一直数一数二,在农村地区尤甚,然而却无法普及日本逐家胃镜排查的方法。
正在攻读硕士的任军立志找到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普查法,准确性要高,成本要低。
“我当时想,如果只需提取唾液、血液或尿液,就能筛查早期胃癌,那就便捷多了。
”任军说。
从1991年到1994年间,这个理想始终在鞭策着任军。
他是著名消化病专家樊代明院士的开门弟子,硕士毕业那年,他终于拿出了成果——“胃癌免疫PCR血清诊断试剂盒”,抽血排查早期胃癌的愿望成了真。
1994年,该试剂获得国家专利;次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和中国十年专利成就展金奖;1997年,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的新药证书。
2002年,任军对山东临朐进行普查,在接受普查的几千人中,胃癌免疫PCR血清诊断试剂为多人赢得了珍贵的治疗时机。
筑牢质量安全生命线 实现医疗服务新突破

筑牢质量安全生命线实现医疗服务新突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以持续改善医疗服务为己任,在工作中查找问题, 提出改进方案,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
文/管九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门诊始终坚持"微笑服务,暖心 关爱,便捷高效,舒适体验" 的服务宗旨,不断提升患 者就医体验。
服务质量是影响医疗服务水平与质量的重要 因素之一,也是医院生存及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医 疗机构人员素质、技术水平、服务水平、环境条件、 医院文化、费用水平的综合体现。
改进和提高医院 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越来越受到医院管理 者们的重视。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在医院管理上不断严谨求 实、精益求精,更在医院质量安全管理上,以医疗质 量为核心,并在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过程 中,始终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院党委 的领导下,全院职工认真学习,提高认识,以持续改 善医疗服务为己任,在工作中查找问题,提出改进 方案,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优质、高 效、低耗、满意、放心的医疗服务。
自2018年开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成立了 92个 质量持续改进项目组,根据科室实际情况,以解决 临床问题、提升患者安全、改进医疗服务为目标,院 党委通过组织集中学习、小组讨论、知识竞赛、项目 展示等多种形式,鼓励全院职工积极投人到医疗质 量持续改进工作中,使全院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不 断迈上新台阶,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便捷就医、安 全就医、有效就医,提升患者获得感。
优化门诊流程拓展便民措施门诊始终坚持“微笑服务,暖心关爱,便捷高 效,舒适体验”的服务宗旨,持续优化就诊流程,拓 展便民惠民服务措施,不断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门诊效率,门诊不断创 新服务模式。
开设肿瘤多学科门诊,方便复杂诊断或治疗的患者在门诊初步评估后,及时获得外科、 内科、放疗等多个专业的综合诊治,为患者制定最 受益的综合诊疗方案。
乳腺中心开展层级诊疗模 式,设置专家门诊、专业门诊、早诊门诊和便捷门诊 等四类门诊,患者可根据就诊需求选择不同门诊就 诊,提高门诊运行效率,缩短就诊等候时间。
北大肿瘤医院郭军:医学界的“黑老大”-PPT文档资料

势……卧薪尝胆五年后,“Jun(军)” 终于让外国同道对中国学者刮目相看。 郭军终于在美国临床肿瘤大会上进行大 会发言,这也是北京市第一个在美国临 床肿大” 电影《非诚勿扰》让人们知道了黑色素 瘤的厉害。黑色素瘤在我国相对于肺癌、 肠癌等发病率较高的肿瘤来说,从数量 上来看属于“小
。现在,他的患者都亲切地叫他“黑老 大”。 跑步健身顺回来一个病人 对于黑色素瘤的痴迷,使得郭军走到哪 里都“职业病”似的观察周围人的黑痣。 有一次,郭军下班后到
医院附近的一家健身房里去跑步。在他 前排的跑步机上有个小伙子,后背长了 一颗黑痣。郭军一直跟着这个小伙子看 他后背的“痣”,仔细观察后,他认为 这颗痣有可能已经出现了恶
变。他走过去对小伙子说,“你后背这 颗痣可能是黑色素瘤,最好马上去医院 看看。”健身的小伙子白了他一眼,没 理会。看小伙子不在意,郭军又凑上前 去劝他去医院看看。“你有
病吧?管我身上长什么痣!”小伙子急 了,冲郭军直嚷。“我是肿瘤医院的大 夫,你别生气,你明天去医院找我。” 郭军锲而不舍地劝着小伙子。第二天, 小伙子来到郭军的门诊。经
郭军,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黑色 素瘤专家。他的患者亲切地称呼他:黑 老大。 “你们中国学者对ASCO是零贡 献!”2019年夏天,郭军正在美国芝加 哥参加美国临床
肿瘤大会(英文缩写:ASCO),这也 是全球最高水平的肿瘤盛会,来自全世 界的5万多名肿瘤专家在这里展示交流肿 瘤治疗的最新成果。会场外,一个外国 朋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
过病理最后确定那颗“痣”真的是黑色 素瘤。值得庆幸的是,小伙子的黑色素 瘤在肿瘤分期上属于“非常早期”,手 术切除后就等于彻底治愈了。 科普讲座后观众当场宽衣解带
作为我国黑色素瘤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 郭军经常到电视台做一些科普节目。每 次节目录制之后,现场的工作人员就开 始“宽衣解带”,请郭军给看看身上的 黑痣是否有恶变。郭军
最美奋斗者简要事迹

最美奋斗者简要事迹最美奋斗者简要事迹(篇1)从57岁至今,李桓英的人生都给了麻风病研究。
是她,让麻风病变成可治疗的普通疾病;也是她,让麻风病人从“鬼”变回了人。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麻风病研究的道路上,98岁高龄的李桓英还在继续前进。
1958年,留学美国的李桓英只身辗转回到中国。
“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切还百废待举,正是急缺人才的时候,作为中国人就应该回来。
”她婉拒了世界卫生组织续约邀请,甚至还瞒着定居美国的父母。
1978年,李桓英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从此,57岁的她将全部精力贡献给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
麻风病是人类古老的疾病,历来是备受歧视的、致残的“不治之症”,不但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还给社会带来莫大的恐惧。
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就连许多从医的人也对麻风病人绕道而行。
李桓英不怕,她大胆创新,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
短短几年,肆虐数千年的麻风病魔成了可控、可治的普通疾病,全国麻风病人从11万人降至不足万人,年复发率仅0.03%,远低于国际组织小于1%的标准。
1994年李桓英的治疗方案被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
1996年,她又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促进了麻风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以前人们对麻风病怕得要命,我就不信那个邪,就要和这种错误观念斗。
”李桓英用自己做试验:病人家的水她仰头就喝,饭捧起就吃;病人试探着同她握手,她拉着就长时间不松;遇见病人,她总是拍拍肩膀,摸摸鞋里有没有沙粒……麻风病患者说:“麻风病把我们从人变成了鬼,是李教授把我们从鬼变回了人”。
最美奋斗者简要事迹(篇2)吴秀云,53岁,安阳市华鹰精细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市人大代表、市乡镇企业协会副会长。
吴秀云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郑大化工系毕业生,酷爱化工研究。
郭军:六年磨一剑

龙源期刊网 郭军:六年磨一剑作者:王伦刘晨来源:《大众健康》2012年第08期2012年6月4日,芝加哥会展中心,美国肿瘤年会(ASCO)黑色素瘤专题会议会场,台下来自全球各地五千余名肿瘤界精英在洗耳聆听,台上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年轻医生在作报告,报告人就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黑色素瘤内科主任郭军教授,这是中国内地第三个、北京市第一个在美国肿瘤年会上进行大会发言的中国医生,也是我国黑色素瘤学者第一次登上世界舞台,是本次美国肿瘤年会黑色素瘤专题会议九个大会发言中唯一一项来自亚洲的报告,来自中国的声音。
而就在6年前,也是在芝加哥的美国肿瘤年会上,一位外国朋友半开玩笑地对郭军说:“你们中国人对ASCO是零贡献!”郭军被这句半玩笑话刺激得坐在会场外哭了。
六年后,台上作报告的郭军让台下的人刮目相看,走下讲台的郭军,周围是掌声、祝贺声、握手、拥抱,听到“Jun,Excellent!Fantastic!”的祝贺,郭军感到作为中国人无比的自豪。
六年,从台下的角落走到台上,从名不见经传到刮目相看,从被讥讽为“零贡献”到掌声一片。
建科室,全国首家肾癌恶性黑色素瘤专业病区黑色素瘤是由黑色素细胞异常增生恶变所致,几乎60%是由黑痣恶变而来,是澳大利亚的第一大肿瘤;是美国第五大肿瘤,其死亡率高居美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
而在中国,黑色素瘤从数量上来看属于“小肿瘤”,由于医生及患者对其严重性认识不足,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是晚期了,恶化程度很高,堪称“癌王”。
怎么能让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命得以延长,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2003年,一心致力于肿瘤生物治疗研究的郭军来到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倡导“院有品牌、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肿瘤医院,为郭军的研究提供了支持。
10月,郭军等在当时的内四科(淋巴肿瘤科)科主任朱军研究的基础上,开始了对肾癌恶性黑色素瘤的热疗联合树突状细胞(DC)治疗。
2004年2月,医院开始筹建生物治疗病房。
8月,在医院支持下成立了生物治疗专业组,有病床10~14张,郭军带领盛锡楠医师等开展临床医疗工作,他们开展大剂量白介素-2、生。
青年医生个人事迹

青年医生个人事迹医生的使命是治病救人、救死扶伤。
把医生比作“白衣天使”,不仅蕴涵着人们的期望和要求,也承载着社会赋予医生的神圣使命。
这里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青年医生个人事迹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自从十年前踏入病理这一行,老师就要求我们热爱自己的工作、享受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是老师们对我的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多一份爱心、存一份纯真是个人的职业理想。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前人的警示格言尤如学生时一样在耳旁响彻。
从__年进入北京友谊医院学习病理学算起,也算业界的“老面孔”了。
“病理科穷、病理科累、病理科都是傻乐子”这是病理学发展到今天的写照,能够坚守这份清贫和甘苦的人却在减少,病理科的人走了又来、来了又走,在北京许多病理科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
但是病理学职责重大,是临床疾病的“法官”、也是临床医生的“大脑”,所以我们大多数还是留恋这份责任、享受着一次次解答疑难疾患后的欣喜。
我来到__医院的时间并不长,却诊断了许多“第一次”的疑难疾病,如妇产科的横纹肌肉瘤、胎盘的毛细血管瘤,外科的腹膜后上皮样血管肉瘤和脾脏的Littoral细胞血管瘤,鼻腔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肝脏的纤维蛋白原储集症、Wilon、Gilbert、遗传性血色素病和糖原累积症等的基因学检查,感染科的乳腺和其它部位的Burkitt淋巴瘤、AIDS肠道MAC和CMV的感染,乳腺癌的原位荧光杂交检查Her-2基因的扩增,肾脏滑膜肉瘤的融合基因、肾脏的__囊性肾细胞癌等等。
在这些第一次中,都是全科各个岗位的密切合作,把每张切片做好、把每件事情理顺、把每天过充实些。
我也享受着团结协作的科室氛围。
做好一件事情容易、做好一个团队很难,自从承担了这份责任、也就体会了更深层次的困难。
滕书记教导我要做好科室文化、建立积极向上的氛围。
我努力去体会文化的含义、积极地与个人沟通、丰富我们工作的内容、增加我们团队的凝聚力。
我们一同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一同到北京各大单位和__的优秀医院参观,我们一同改进原有的弱点,我们也一起放声高歌。
新型固体靶核素89zr的制备、标记和临床前应用研究进展

同位素
Journalo,Isotopes
Vol.33 No.2 Apr.2020
新型固体靶核素8]Zr的制备、 标记和临床前应用研究进展
王风,朱华,李立强,郭晓轶,刘特立,杨志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核医学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匕京100142)
纯化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测量放射性标记产物的纯度进行稳定性分析32共轭连接dfo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的共轭连接方式与抗体连接不同的共轭连接方式不仅影响标记率的高低也会影响标记产物的稳定性质进而反映抗体在体内的分布性质所以不同的抗体需要选择不同的共轭连接方法才能使得标记分子探针安全可靠种方法是将dfo通过s乙酰巯基乙酸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nsuccinimidylsacetylthioacetatesata修饰产生受保护的巯基并在抗体中引入马来酰亚胺基团在一定ph下形成连接有dfo的标记抗体s而verel等即开发的tfpn琥珀酸dfonsucdfo方法通过四氟苯酚2356tetrafluorophenoltfp修饰dfo后进行抗体标记勿需抗体修饰且标记稳定2010年perk等发明了经过改造的含异硫氰酸苄基pisothiocyanatobenzylbearingdfodfobzncs标记方法该方法简单方便而且螯合剂容易获得使其成为临床最常使用的标记方法不同的共轭连接方法各有优缺点nsucdfo方法标记产物稳定但标记步骤相对繁琐dfobzncs方法标记更为方便但其水溶性较差所以需要更多的专业研究选择合适的共轭连接方法标记方便且安全可靠的标记产物48zr的临床前应用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bstract: Recently,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杨志研究员
个人事迹
本人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在北京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一直致力于肿瘤相关放射性药物的研发及临床转化工作,包括开发出多种放射免疫显像(RII),放射免疫导向手术(RIGS)探针,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显像剂99m Tc-美罗华,于超过八千余例临床,2020年1月成功实现商业转化(800万元)。
随着PET分子影像技术的飞速进展,本人相继主持开发出十余种核医学PET成像探针,并成功用于临床PET显像。
如:本人牵头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前列腺癌靶向(PSMA-BCH)探针,超过2000名患者获益。
该系列探针已经用于前列腺癌分期、分级指导手术等临床应用。
并于2020年5月成功转化(转化金额2500 万元)。
在核素生产方面,带领团队开发64Cu、124I(国内第一/唯一)、89Zr等PET 核素全线产品,为我国开展下一代PET核素的科学/临床研究提供物质保障,保障医用核素安全。
迄今为止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研究论文近100篇,参编多本著作。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其中8项已授权)。
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北京市医管局扬帆计划肿瘤核医学重点培育专业,北京市医管局登峰计划等多个项目。
主要成果包括:
1.国际首创99m Tc-美罗华(Rit)前哨淋巴结探针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由于能减少腋窝淋巴结清扫所引发的并发症而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外科治疗,并被写入指南。
而活体寻找
到前哨淋巴结(即乳腺癌淋巴转移的第一站淋巴结,SLN)成为手术的关键。
常用显像剂(99m Tc-硫胶体等)存在显像时间受限、次级淋巴结显影等显著问题。
本人带领团队基于“淋巴结的主要组成细胞是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均表达CD20抗原,而美罗华能够特异性结合于对B淋巴细胞膜表面CD20抗原”的判断,提出“99m Tc标记美罗华将能够特异性进行原发乳腺癌
的SLN显像”发展出可用于SLN特异性显像的新型99m Tc-Rit显像剂(国际首创)。
99m Tc-Rit显像剂能够更直观、清晰地确定SLN位置及数目,避免
了术中探测的盲目性。
使得术中探测有据可依,目标性更强、准确性更
高、探测时间缩短。
99m Tc-Rit的出现,有效提升了患者手术切除精准性、
降低了手术创面、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已成为北京肿瘤医院的特色
项目之一,目前应用于超过8千例患者的临床SLN分析,为提高乳腺癌患者的保乳率做出了突出贡献。
该项目于2020年1月与公司签署转让合同(金额800万元),成功实现商业转化。
2.医用放射性核素的生产及临床转化
基于新型核素生产和转化的潜在需求,本人带领团队在医疗系统率先进行64Cu、124I及89Zr等固体靶核素开发,并创建中国核学会放射性药物分会(2018年4月),并任首任理事长。
为国内科研/临床提供物质保障。
本人带领北京肿瘤医院核医学科团队,在医用固体靶核素(64Cu, 124I, 89Zr)的生产及临床应用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本单位是国内唯一能够提供高比活度64Cu的医疗机构,也是国内目前国内唯一能够提供124I的机构。
目前已经实现了正电子PET核素(64Cu, 124I, 89Zr)标记的7种单克隆抗体/纳米抗体的临床转化研究。
3.在肿瘤诊断方面率先开展前PET探针的诊断及受体靶向治疗临床转化
本人带领团队于2007年发展出的新型99m Tc标记HYNIC-TOC探针,已用于近千例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SPECT扫描。
2012年,再次发展出68Ga-DOTA-TATE奥曲肽PET显像分子探针,成功用于超过500例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的PET/CT诊断工作。
PET设备相比SPECT设备的空间分辨能力更强,因而PET扫描实现了更好的图像分辨率,提高了微小病灶的发现能力。
本人带领团队开展了PSMA及其衍生物的结构设计及临床转化研究,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PSMA-BCH探针(专利号:2016104881835/201710368982.3)。
18FAl-PSMA-BCH自2017年12月已在北肿进行近千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PET 显像研究。
这也是国际上首个18FAl标记PSMA的临床转化研究。
该项目于2020年5月与公司签署转让合同,成功实现商业转化,转化金额2500万元。
4.进行18F-谷氨酰胺等放药生产及临床转化工作,为肿瘤代谢显像提供新思路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以来,18F-FDG作为一个最为经典的分子探针在肿瘤诊断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然而,大约有30%的病人的18F-FDG显像是阴性,这些18F-FDG阴性肿瘤的快速分裂的细胞可能已经将他们的能量源从葡萄糖转为谷氨酰胺,导致18F-FDG漏检。
本人牵头开展18F-谷氨酰胺的生产及临床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