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络图具体讲解足少阴肾经示意图
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

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经穴指十四经上的腧穴。
十四经指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十二正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加上督脉、任脉,共十四条经经络的统称。
经穴一共有361个。
本文详解男性人体穴位,十四条经络的穴位图谱。
1、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左右各67个,共134个:2、足厥阴肝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厥阴肝经穴;位于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4个,3、足少阳胆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少阳胆经穴;位于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左右各44个,共88个:4、手少阴心经穴位图主条目:手少阴心经穴;位于手少阴心经上的穴位左右各9个,共18个:5、足太阴脾经穴位图共42个:6、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图主条目:手阳明大肠经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位左右各20个,共40个:7、手太阳小肠经主条目:手太阳小肠经穴;位于手太阳小肠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9个,共38个:8、手太阴肺经穴主条目:手太阴肺经穴;位于手太阴肺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1个,共22个:9、足阳明胃经穴位图主条目:足阳明胃经穴;位于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左右各45个,共90个:10、手厥阴心包经穴位图主条目:手厥阴心包经穴;位于手厥阴心包经上的穴位左右各9个,共18个:11、足少阴肾经穴位图共54个:12、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图主条目: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上的穴位左右各23个,共46个:13、督脉穴位图主条目:督脉穴;位于督脉上的穴位有28个:14、任脉穴位图主条目:任脉穴位;位于任脉上的穴位有24个:会阴穴、子午流注十二时辰胆经子时(23:00-1:00)此时胆经最旺,摄生学认为:'肝之余气,泻于胆,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决定于胆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因而可知胆的重要性。
足少阴肾经

位置:国横纹内侧端,两筋(半腱与半膜肌腱)之间的凹陷处,在曲泉穴后方。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膝上内侧动、静脉。分布着股内侧皮神经。
图4足少阴肾经总穴位图
肾脏部直行脉: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部。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络心,流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络心,流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图2)
3、主要病候: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证。
4.常用腧穴:之间,当足底(去趾)前与中三分之一的交界处。
血管和神经分布:深层有足底弓。分布着第2趾底总神经
太溪KI3输穴原穴
位置:在足内踝后方,当内踝与跟腱连线之中点处。
血管和神经分布: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分布着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过处。
照海KI6八脉交会穴
足少阴肾经
1、穴位图(共27穴,图1):涌泉→然骨→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或中→俞府
图1足少阴肾经穴位图图2足少阴肾经经脉循行示意图
2、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向上行于腿肚内侧,经股内后缘,通过脊住(长强)属于肾脏,联络膀胱。
位置:在足内侧面,当内踝直下凹陷中取穴。
血管和神经分布:后下方为胫后动、静脉。分布着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
图3太溪、照海穴
复溜KI7经穴
位置:在小腿内侧面的下部,内踝上2寸(即太溪上2寸),当跟腱的前缘取之。
血管和神经分布:深层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分布着腓肠内侧皮神经和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胫神经。
十二经络高清动态图,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赶紧收藏!

⼗⼆经络⾼清动态图,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赶紧收藏!发布:2019-01-13⼗⼆经络,经络分类名。
指⼗⼆经及其脉络。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经络之所终始。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三阴经(⼿太阴肺经、⼿厥阴⼼包经、⼿少阴⼼经)、⼿三阳经(⼿阳明⼤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肠经)、⾜三阳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三阴经(⾜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纵横交错,遍布全⾝。
了解⼈体经络-⽇之中循⾏运转规律,把握⽣命中的每⼀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经脉者,皆系于⽣⽓之原,⽓者⽣之本也,时者⽣之⽤也!先收藏,再群发!再也不怕找不到⽳位了!1任脉任脉位于正前胸,⼼脏脾胃⾏不通;上连乳腺下⼦宫,万⼀不通变⽼翁。
任脉长于胞中,包围着⼥性的⼦宫和软组织部位,直线上升,经肚脐的神阙⽳到腹腔、到咽喉,到承浆⽳,连接脉络绕嘴唇⼀圈于⾯部,任脉属于阴脉之海,连接着⼈体的⼿三阴,⾜三阴,也就是六条正阴经:⼼经、⼼包经、肝经、肺经、脾经、肾经。
任脉长于胞中御五脏所相连,循环全⾝。
当⼀个⼈亏⽓亏⾎了,⽓⾎循环不畅任脉不通或⾎液⾥有毒素了就会导致五脏六腑功能慢慢下降:刚开始⼼律不齐、胸闷⽓短、⼼慌、时间长了⼼脏就不好了。
⼼⽕旺的⼈就会⾆尖上长红刺长溃疡:⼼理压⼒⼤的⼈眉⼼会长痘痘,影响肝功能后眼睛开始雾、⼲涩、看不清、痒痒、⽼花眼等;肝油炎症的⼈,眼睛周围就长斑:肝阳虚的⼈眼睛上⿎,肝阴虚的⼈眼睛内凹。
所以当你眼睛有⼀点点不舒服的时候,你就应该明⽩肝功能开始下降了,要调理了。
影响脾功能以后,⽪肤松弛没有弹性,严重者造成脏腑下垂,功能下降。
完整十二经络高清图包含经络穴位

血脉阴廉尺五里阴包曲泉膝关中都一、J I 香沟…w 中封行间一大算太'冲尺泽孔最天府侠白云门•中府、列缺 —经桑 太渊••鱼际* .♦少商飨白够e 乐四巨地足阳明胃经 阴市梁丘上巨虚手陛 巨虚一下关1弋 颊耳…• 4气=「,库房『膺曲 反瞄 扎中」 乳板,人迎. 小突一 怏盆,h C. H擂门肉段埴冲 承担济站水气 .哥维太无大归 呻阳 睛善・ 内应** 序文/周荣胸乡・天溪食案大包… 腹哀. 大榜,府等. 冲门・阴陵臬…十地机.......... ,卜漏谷……、三阴交丁…1 商丘一.一到2太白I定女隐白一片飞大都尺太阴脾经午时1173\|手少阴心经肩中俞居肩外命七曲垣’ 天宗…腕骨♦一 后溪•… 前答“* 少泽…• 听官 .......小海 支正… 养老…天容一 匐…额醪・ ■ ■ M 工 k 一 . 天窗手太阳小肠经天却枕柱 通络空天大抒一 光线差明 承餐曲 冲・ 室 攵 的皆一 魄卢「 dt w- J 书堂・ 大谓 隔为J映门小均包小肠府“驾•千, 腾胱的嚼二十二 M ip,阳阳粉 承涔姜合乐尺 太 阳 膀 胱 经 飞扬…」 京小篌W 一…/…段门 『…,…奏"中L 」…承山 L 昆仑 足通谷[金口仆黎束先"藏遹若二商曲…鼻菊石关四满大麻一茶#阴谷一涌泉Tk 海拈百w^L戌时19-21部门点I假一■上大陵中冲手厥阴心包经天泉曲泽会 ^^.一外关■阳池一肩夥清冷渊.天井」四淡•中渚・浪门…关冲..,丝竹空.和夥耳门角孙.颅息接脉翳风K…“木糠三阳路支沟子时23T 5喟要慝经1* 官雷率各;斗正营•/糅球举10 %芥…〃沦、三人T肩井&L卜一兔•辄好\俐日月\京门.S秣瞅...1 一)弋:…,雪劈k津rf凤市落边,六中渎、…本神4,,•膝阳关单晶/ #—阳陵泉曲髭C5e/但弱阴尺临dt ;飞溪地主会神道if …-trrji ' * 14» . ■ — . ・至阳・■卜• “t中型市二出 悬枢… ,门… 腰阳关…j前顶*….百会后顶…f - 强间**-A?•* 川亩 *龈交•・・卢页会■上星 •神庭 ** * * 哑门•…立隹素醪 水沟 兑端陶道身柱天突 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鸩星建里 下院水分 神阙 美元 曲骨会阴阴交 石门承浆 …廉泉。
全身经络口诀,十二经络图

全身经络口诀,十二经络图全身经络口诀:头项胸腰下,突入股筒膝,足跟三里丸,涌泉血海阴阳附。
头部经络:头部经络包括督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项部经络:项部经络包括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
胸部经络:胸部经络包括督脉、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
腰部经络:腰部经络包括任脉、膀胱经、肾经、督脉、阴跷脉。
下肢经络:下肢经络包括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胃经。
突入股部经络:突入股部经络包括阴跷脉。
筒膝经络:筒膝经络包括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
足跟经络:足跟经络包括足少阳胆经。
三里丸经络:三里丸经络包括足三里经。
涌泉经络:涌泉经络包括足厥阴肝经。
血海经络:血海经络包括足少阴肾经。
阴阳附经络:阴阳附经络包括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
附件:- 图片附件:十二经络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经络:中医学上指经脉,是人体内传导气血的通道。
2、督脉:人体后正中线上的主要经脉之一,起于会阴,止于项后。
3、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是中医学经络之一,主要分布在手臂上。
4、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是中医学经络之一,主要贯穿于手臂。
5、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是中医学经络之一,主要分布在腿部。
6、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是中医学经络之一,主要贯穿于腿部。
7、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是中医学经络之一,分布于腿部。
8、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是中医学经络之一,主要走行在腿部。
9、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是中医学经络之一,主要贯穿于腿部。
10、任脉:人体正中线的主要经脉之一,起于会阴,上行至喉咙。
11、腰膀胱经:腰膀胱经是中医学经络之一,主要分布于腰部。
12、阴跷脉:阴跷脉是中医学上的一种脉络,与人体的生殖系统相关。
13、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是中医学经络之一,主要分布于腿部。
14、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是中医学经络之一,主要贯穿于手臂。
十二经脉走向动画图(经典)

十二经脉走向动画图(经典)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注意:请观看十二经脉走向动图(留意图中的红色或者蓝色的虚线走向)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养生之道:此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进行深呼吸,所以要求较深的睡眠。
在这个时候,如果您咳醒的话,最好是喝杯温开水,能够缓解一下,还可以去肺燥。
建议饮食多选择:白菜、梨子、豆腐、豆浆、牛奶。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养生之道:赶紧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然后奔进厕所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吧!不过上厕所不要太赶,很多老年人中风是因为这样引起的。
我们不如休息10-20分钟清醒清醒头脑再去。
建议饮食多选择茄子、菠菜、香蕉、蘑菇、木耳、玉米、扁豆、豌豆等。
最全的人体穴位经络图

最全的人体穴位经络图(动画效果)一、手太阴肺经循行图[全屏欣赏]手太阴肺经主治疾病主咳喘、心烦、掌中热、心里烦躁、咳喘中府:胸骨旁开六寸(脾肺之气汇集的地方)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咳等。
天府:横隔膜下三寸(墨点)。
肺开窍于鼻,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
是补肾的穴位。
(金生水)降逆气治疗高血压,哮喘。
孔最:掌横纹7寸。
穴位较深,(郗穴是治急性病)是个汇聚的穴位。
主管所有毛孔的穴位。
(毛孔、鼻孔)治鼻出血,是痔疮的要穴,对感冒起发汗作用。
治急性咳、咽喉痛有疗效列缺:不好找。
合骨相对凹点。
治疗小儿遗尿,落枕、偏头疼,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疼。
“头项寻列缺”经渠:挠骨头外面骨头边缘。
治疗咳的要穴(虚寒性的或肺热)太渊:很深。
用手的大拇哥攥住腕子硌着的穴位。
是肺经的原穴,补气的效果非常好,是大补穴补气。
脉的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心血管病)鱼际:火穴。
治疗热性病。
咳、喘有效果。
心中烦热,小孩疳积症、消化不好停食了少商:大拇指外根部。
治疗咽喉痛的要穴。
(外感风寒或虚火上升)刺出血来效果最好。
小结: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
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鼻炎、流鼻血。
其他: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疼。
二、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全屏欣赏]手阳明大肠经主治疾病功效:一防治皮肤病;二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三通便效果好(推按二三间到商阳穴这一段大肠经。
商阳:食指指甲盖外侧,用指甲掐它。
调节便秘。
合谷:强壮穴。
可以止疼,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小贴士:右侧牙痛掐左侧合谷穴,左侧痛掐右侧合谷穴,配合掐下耳垂贴近面颊部位牙痛点,右侧痛掐右侧耳垂,左侧痛恰左侧。
温溜:人体的阳气在这聚集。
寒凉可以艾灸,燥热可以刮痧泻火。
是郗穴治急症是深层的穴位。
曲池:深层肘横纹端点。
可降血压,治疗皮肤病,有通便的作用。
它是大肠经的合穴(合穴治脏腑,治腹部疾患)皮肤病很多都和大肠有关系,曲池是个排毒的穴位。
中医经穴-足少阴肾经-陈炳乐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 • 14、四满
• • 1)命名: 四,序号;满,溢满。 本穴为肾经入腹部第四 个穴,当膀胱水液储蓄 溢满之处。 2)定位: 肚脐下2寸,前正中线旁 开0.5寸。石门旁开0.5 寸。
• •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
• • 3)类属 交会穴之一,冲脉、足 少阴之会。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
• • • 4)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2寸, 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3~5壮, 艾条灸5~10分钟。
•
• • •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 • 7、复溜
• 1)命名:复,指返还; 溜,指同流。足少阴肾 经脉气由涌泉经然谷、 内踝后之太溪,下行大 钟、水泉,再绕至照海, 复从太溪直上而流于本 穴。 2)定位:小腿内侧,太 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
• • • • 3)类属 五输穴之一,本经经穴。 4)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0寸, 局部酸麻,或有麻电感 向足底放散。消肿利水 可用子午捣臼法。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 3~5壮,艾条灸10~15 分钟,或药物天灸。 本穴为保健常用穴,经 常按摩此穴可预防水肿、 足跟痛等疾病。
• • 1)命名: 本穴在胃与大肠之间, 胃肠屈曲,故名曲,而 胃肠同属阳明,阳明乃 属燥金之列,所以叫商。 2)定位: 肚脐上2寸,前正中线旁 开0.5寸。下脘旁开0.5 寸。
• •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
• • 3)类属 交会穴之一,冲脉、足 少阴之会(《针灸甲乙 经》)。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
• • 4)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 局部酸胀,可扩散至上 腹部。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 3~5壮,艾条灸5~10分 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少阴肾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肾脏依现代医学而言,是掌管水份的调节,并具有将体内多余水份和代谢废物由膀胱排出体外的功能;但在中医医学的领域中,肾脏包含着生命的原动力,是生殖力的源泉。
因此,和现代医学中的副肾机能很相近。
副肾是小型的内分泌器官,是控制人体内脏机能的重要组织。
因为其所处地位的重要性,所以此一机能一旦发生异常,便会引发各种不适的症状。
如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
口干舌燥,喉咙重痛。
站起身时头晕、食欲减退,特别是心窝处有无力感。
下痢、容易疲劳。
背、脚内侧冰冷,脚底、脚尖发热,有倦怠感,腰痛、精力衰退。
精神衰弱,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劲。
肾是健康、生命之源,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衰弱。
若出现以上所述症状,请刺激肾经上的穴位,以谋求症状的改善。
肾经共有二十七个穴位。
:从脚小趾下边开始,斜向脚底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照海、水泉),沿内踝之后(太溪),分支进入脚跟中(大钟);上向小腿内(复溜,交信;会三阴交),出窝内侧(筑宾、阴谷),上大腿内后侧,通过脊柱(会长强)属于肾、络于膀胱(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会关元、中极)。
它直行的脉:从肾向上(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通过肝、膈,进入肺中(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沿着喉咙,夹舌根旁(通廉泉)。
它的支脉:从肺出来,络于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一侧27穴(左右两侧共54穴),其中10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后缘,其余17穴位于胸腹部任脉两侧。
首穴涌泉,末穴俞府。
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穴位: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1) 涌泉KI1 Yǒng quán[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3趾趾指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解剖]有指短屈肌腱,指长屈肌腱,第二蚓状肌,深层为骨间肌;有来自胫前动脉的足底弓;布有足底内侧神经支。
[主治]头顶痛,头晕,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难,小儿惊风,足心热,癫疾,霍乱转筋,昏厥。
[配伍]配然谷治喉痹;配阴陵泉治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配水沟、照海治癫痫。
配太冲、百会治头项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肾经井穴。
(2) 然谷KI2 Rán gǔ[定位]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
[解剖]有拇指外展肌,有跖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末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阴挺,阴痒,白浊,遗精,阳痿,小便不利,泄泻,胸胁胀痛,咳血,小儿脐风,口噤不开,消渴,黄疸,下肢痿痹,足跗痛。
[配伍]配承山治转筋;配气冲、四满治石水;配太溪治热病烦心、足寒、多汗。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肾经荥穴。
(3) 太溪KI3 Tài xī[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之经过处。
[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胸痛咳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配伍]配然谷主治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配肾俞治肾胀;配支沟、然谷治心痛如锥刺。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肾经腧穴、原穴(4) 大钟KI4 Dà zhōng[定位]在足内侧,内踝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解剖]有胫后动脉跟内侧支;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的跟骨内侧神经。
[主治]咳血,气喘,腰脊强痛,痴呆,嗜卧,足跟痛,二便不利,月经不调。
[配伍]配太溪、神门治心肾不交之心悸、失眠;配行间治虚火上炎之易惊善怒;配鱼际治虚火上炎之咽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肾经络穴。
(5) 水泉KI5 Shuǐ q uán[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
[解剖]有胫后动脉跟内侧支;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的跟骨内侧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阴挺,小便不利,目昏花,腹痛。
[配伍]配中极、水道治肾气亏虚;配气海、血海、肾俞、三阴交、气海俞治肾绞痛、肾结石;配肾俞、中极、血海治血尿。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肾经郄穴。
(6) 照海KI6 Zhào hǎi[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拇趾外展肌止点;后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
[主治]咽喉干燥,痫证,失眠,嗜卧,惊恐不宁,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频数,不寐,脚气。
[配伍]配列缺、天突、太冲、廉泉治咽喉病症;配神门、风池、三阴交治阴虚火旺之失眠症。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
(7) 复溜KI7 Fù liū[定位]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解剖]在比目鱼肌下端移行于跟腱处之内侧;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主治]泄泻,肠鸣,水肿,腹胀,腿肿,足痿,盗汗,脉微细时无,身热无汗,腰脊强痛。
[配伍]配后溪、阴郄治盗汗不止;配中极、阴谷治癃闭。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附注]肾经经穴。
(8) 交信KI8 Jiāo xìn[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太溪直上2寸,复溜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
[解剖]在趾长屈肌中;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后方为胫神经本干。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阴挺,泄泻,大便难,睾丸肿痛,五淋,疝气,阴痒,泻痢赤白,膝、股.内廉痛。
[配伍]配关元、三阴交治妇科疾患之月经不调;配太冲、血海、地机治崩漏;配中都治疝气;配阴陵泉治五淋;配中极治癃闭;配关元治阴挺。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阴跷脉郄穴。
(9) 筑宾KI9 Zhù bīn[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太溪与阴谷的连线上,太溪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
[解剖]在腓肠肌和趾长屈肌之间;深部有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和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本干。
[主治]癫狂,痫证,呕吐涎沫,疝痛,小儿脐疝,小腿内侧痛。
[配伍]配肾俞、关元治水肿;配大敦、归来治疝气;配承山、合阳、阳陵泉治小腿痿、痹、瘫;配水沟、百会治癫、狂、痫证。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阴维脉郄穴。
(10) 阴谷KI10 Yīn gǔ[定位]在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解剖]在半腱肌腱和半膜肌腱之间;有膝上内侧动、静脉;布有股内侧皮神经。
[主治]阳痿,疝痛,月经不调,崩漏,小便难,阴中痛,癫狂,膝股内侧痛。
[配伍]配照海、中极治癃闭;配大赫、曲骨、命门治寒疝、阳萎、早泄、月经不调、崩漏。
[刺灸法]直刺0.8-1.2寸;[附注]肾经合穴。
(11) 横骨KI11 Héng gǔ[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有腹壁下动、静脉及阴部外动脉;布有髂腹下神经分支。
[主治]阴部痛,少腹痛,遗精,阳痿,遗尿,小便不通,疝气。
[配伍]配中极、三阴交治癃闭;配关元、肾俞、志室、大赫治阳萎、遗精、崩漏、月经不调。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及髂腹下神经。
[主治]阴部痛,子宫脱垂,遗精,带下,月经不调,痛经,不妊,泄泻,痢疾。
[配伍]配阴交肾俞、带脉、大敦、中极治阳萎、遗精、带下;配命门、肾俞、志室、中极、关元治男科病、不育症。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13) 气穴KI13 Qì xué[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及髂腹下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白带,小便不通,泄泻,痢疾,腰脊痛,阳痿。
[配伍]配天枢、大肠俞主消化不良;配中极、阴陵泉、膀胱俞主五淋、小便不利;配气海、三阴交、肾俞、血海治月经不调、血带、宫冷不孕、先兆流产、阳萎、不育症。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8-1.2寸;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产后恶露不净,小腹痛,遗精,遗尿,疝气,便秘,水肿。
[配伍]配气海、三阴交、大敦、归来治疝气、睾丸肿痛;配气海、三阴交、肾俞、血海治月经不调、带下、遗精等病症。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15) 中注KI15 Zhōng zhù[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腰腹疼痛,大便燥结,泄泻,痢疾。
[配伍]配肾俞、委中、气海俞治腰背痛;配血海、肾俞、太冲、三阴交、阴交、中极治妇科病、月经不调、卵巢炎、睾丸炎、附件炎。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16) 肓俞KI16 Huāng shū[定位]在腹中部,当脐中旁开0.5寸。
[解剖]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
[主治]腹痛绕脐,呕吐,腹胀,痢疾,泄泻,便秘,疝气,月经不调,腰脊痛。
[配伍]配天枢、足三里、大肠俞治便秘、泄泻、痢疾;配中脘、足三里、内庭、天枢治胃痛、腹痛、疝痛、排尿、尿道涩痛等症。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17) 商曲KI17 Shāng qū[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九肋间神经。
[主治]腹痛,泄泻,便秘,腹中积聚。
[配伍]配中脘、大横治腹痛、腹胀;配支沟治便秘;配大肠俞、天枢、治泄泻、痢疾。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18) 石关KI18 Shí guān[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