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刘知几的史学思想教学教材

合集下载

刘知己史通直书与曲笔课件

刘知己史通直书与曲笔课件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刘知己的史通直书与曲笔理论对后世 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书 精神强调真实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物性 格,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 支持。
曲笔理论则启发了文学家在创作中运 用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含蓄、 间接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丰富了文 学作品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效果。
对社会观念的影响
曲笔的局限
主观性
曲笔由于加入了作者的主观判断 或情感色彩,容易导致历史事件 的记录偏离事实,影响读者对历
史真相的判断力。
误导读者
曲笔可能会误导读者对历史事件 的理解,使读者产生片面或错误 的观点,影响对历史的客观评价。
不稳定性
曲笔的表达方式因人而异,不同 的作者可能有不同的观点和情感 色彩,导致历史事件的记录存在
培养诚信意识
直书强调诚信、客观,有 助于培养人们的诚信意识 和道德观念。
直书的局限
பைடு நூலகம்主观性
直书虽然力求客观,但不 可避免地会受到史学家主 观因素的影响,难以完全 消除主观偏见。
片面性
直书往往只关注事件的一 面,难以全面反映历史的 复杂性。
局限性
直书难以反映历史的细节 和深层意义,容易忽略历 史的深层逻辑和规律。
对曲笔的看法
刘知己对曲笔持批评态度,认为曲笔是违背史家直书原则的 行为,会导致历史的失真和误导。
刘知己认为,曲笔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历史记录方式,其目的 是为了迎合某种意图或偏见,从而篡改或隐瞒历史事实。他 批评曲笔是虚伪和欺骗的行为,不仅会导致历史的失真,还 会误导后人,影响历史的公信力。
对直书与曲笔的综合评价
刘知己史通直书与曲笔课件
$number {01}

• 史通直书 • 史通曲笔

博闻多识为工实录直书为贵—刘知几的治学之道

博闻多识为工实录直书为贵—刘知几的治学之道

博闻多识为工实录直书为贵—刘知几的治学之道刘知几(661—721年),字子玄,唐朝著名史学家。

他担任唐朝史官近20年,曾参与撰修了《唐书》《高宗实录》《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另著有《刘氏家乘》《刘氏谱考》《刘子玄集》《史通》等。

《史通》是刘知几毕生史学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这部书对中国初唐以前的史学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评述,被誉为中国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

唐朝史学家徐坚赞叹该书“居史职者,宜置此书于座右”。

刘知几去世后,唐玄宗特命人抄写《史通》进呈,阅后也大加赞赏。

透过《史通》这部著作,我们能够感受到刘知几的治学之道。

酷爱史学以书为友刘知几出身官宦之家、书香门第。

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对史学书籍和史学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史通·自叙》记载,刘知几自幼学习《古文尚书》,因感觉内容艰涩而难有进步,但是他对父亲给兄长们讲解的《春秋左氏传》很感兴趣,感叹“若使书皆如此,吾不复怠矣”。

父亲知道后就转而给他讲授《春秋左氏传》,刘知几由此进步很快,一年时间就学完了。

刘知几酷爱史学,大量阅读史书,17岁时就把东汉以来的史书大致通读了一遍。

“自汉中兴已降,迄乎皇家实录,年十有七,而窥览略周。

”后来为了准备科举考试,刘知几曾一度无暇分心钻研史学。

等到20岁考中进士,他又立刻投入了史学研究中去。

“洎年登弱冠,射策登朝,于是思有余闲,获遂本愿。

”刘知几非常享受读书的乐趣,他用“公私借书,恣情披阅”来表达能够尽情阅读自己喜爱的图书的激动心情。

刘知几这种对史学的痴迷和读史的热爱,为他之后的史学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触类而观博采众长善于触类而观、博采众长是刘知几读书治学的一个突出特点。

一方面,他通过按类索书的方法不断拓展研读范围。

《史通·自叙》中提到,他在学习完《春秋左氏传》之后,“次又读《史》《汉》《三国志》”。

通过对纵向历史的学习,刘知几深入探求古今沿革变化的趋势和历代帝王承袭更替的规律。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和要求:一、弄清史学概论的基本释义。

讲授提纲:一、史学概论的定义1、史学在当代社会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1)史学存在的机遇中国有悠久的重视历史传统。

党中央国务院强调要学习历史。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现代社会仍然要学习历史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2)史学遇到的挑战现存的体制还不完全适应史学发展的要求。

史学被社会的误解。

史学研究中存在的“三难”。

史学本身要求跟上社会科技发展。

2、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在中西方中的区别(1)理论是的定义理论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有理论有知识有系统的看法。

理论的出现是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认识水平提高的标志。

(2)史学发展会产生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西方对两个概念不加区别。

中国对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有细微的区别3、史学概论的释义(1)是研究历史科学自身的科学2)主要介绍基本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二、史学概论的基本内容1、基本理论(1)唯物史观(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正确评价历史人物(4)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5)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理论(6)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论(7)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8)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研究历史的指南。

2、基本知识(1)综合性知识哲学知识。

政治、经济学知识。

社会学知识。

考古学知识。

文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

天文知识。

地理学知识。

计算机知识。

等等。

(2)专业知识史学情报知识。

史料知识。

考据知识等等。

3、基本方法(1)历史比较研究方法(2)历史心理分析方法(3)历史计量研究方法(4)历史系统研究方法(5)历史假说与证明方法(6)史料的搜集与整理方法(7)史学论文的写作方法三、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就是史学本身四、史学概论的任务五、学习史学概论的意义与方法六、史学概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谈的才、学、识2、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所谈的史德3、用现代的话概括起来就是:(1)树立无产阶级史德(2)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3)广博的知识和研究方法(4)较强的观察问题与分析问题能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思考题:第二章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本章重点与要求:一、理解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区别二、分析唯心史观长期存的社会原因,认清其缺陷和影响三、掌握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条件与基本内容四、学习并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对创立唯物史观的贡献五、领会唯物史观创立后对世界的巨大影响讲授提纲:一、唯心史观的主要类型及其缺陷1、历史观的定义历史观是史学的灵魂。

刘知几《史通》反神学思想述论

刘知几《史通》反神学思想述论

034《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史通》是中国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系统地探讨了唐以前史学的很多问题。

在《史通》众多的史学理论中,反神学思想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中国史学史、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思想有其进步之处,亦有其局限性。

该思想形成的原因主要有:高宗、武后二朝的伪瑞频呈;刘氏对秉笔直书这一原则的坚守;刘氏性格刚烈倨傲,才华横溢却志不得遂。

[关 键 词] 刘知几;《史通》;反神学思想刘知几《史通》反神学思想述论倪泽楷一、刘知几与《史通》梁启超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唯史学最为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唯中国最为发达。

”①史官之设,可谓尚矣;史书之备,可谓足矣。

二十五史,记载着中华民族筚路蓝缕、继往开来的艰辛历程,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印记。

中国史学的高度发达,主要体现在史书撰述的绵延不绝、可贵的直笔原则等方面;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中国史学在理论层面的建树寥寥无几。

直至唐朝,我国首部史学理论著作——刘知几的《史通》才横空出世。

令人唏嘘的是,下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研究专著的出现,就要到清朝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了。

正因如此,《史通》更是具备了重要的研究价值。

刘氏于中国史学理论建设有不可磨灭之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谓之子玄,岂不甚切欤?“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

”②笔者当时不知其字曰子玄且以字行,故初读两《唐书》,寻《刘知几传》而不得。

后偶于目录见一人曰刘子玄,其有一子曰刘秩,又有一子曰刘餗。

幸而笔者对此二人稍有印象,秩作《政典》,杜佑因之而继作,撰成《通典》;餗有文才,撰有《隋唐嘉话》。

秩、餗正是刘知几的儿子,那么刘子玄应为刘知几。

刘知几的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史通》和两《唐书》本传中,主要有史家三才、六家二体、五志三科、求实录、扬名教等。

除此以外,笔者认为刘知几还有一种重要的史学思想,即反神学思想。

准确而言,是成熟但尚不彻底的反神学思想。

二、刘氏的反神学思想(一)进步之处刘知几反神学的史学思想主要体现于《史通》的《书志》《采撰》《〈汉书·五行志〉错误》《〈汉书·五行志〉杂驳》等诸篇中。

刘知几的史学变革思想及其局限性

刘知几的史学变革思想及其局限性

了这种需要。在《 史通》 他在总结前人 已 中,
经取得的成绩 的基 础上 , 把更 多的注意力集 中在对传统史学 的反思 和对 当代史学的批评 上, 以期从 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 以指导今后史
学的变革和发展。在《 史通・ 自叙篇》 他明 中,
确说明 自己撰写《 史通》 的主 旨是“ 伤 当时 盖 载笔之士 , 义不纯 , 其 思欲 辨其 指 归 , 弹其 体 统 。……夫其 为义 也 , 与夺 焉 , 有 有褒 贬焉 , 有鉴诫焉 , 有讽 刺焉。 又说 : 自兹厥后 , ” “ 史籍 逾多 , 苟非命世大才 , 孰能刊正其失?磋予小
修《 隋书》 本应矫枉, 表彰其气节, 然而《 隋书》
1 21
万方数据
学习古人的态度分为两种情况 : 一是形式上 的模拟 , 貌同而心异” ; 即“ 者 一是学习古人的 精神实质 , 貌异而心同” 即“ 者。他批评前者
的条件。正如刘知几所指出的:夫人既不知 “
’ 锐志于奇, 喜编次古文, 撰叙今事, 而巍然 自 谓《 五经》 再生,三史》 《 重出, 多见其无识者 矣” 。称赞后者为“ 明识之士”认为他们的做 , 法“ 非如图画之写真, 熔铸之象物, 以此而似 彼。其所以为似者 , 取其道术相会, 义理互 同, 若斯而已” 。他评论说:貌异而心同者, “ 模拟之上也 ; 貌同而心异者 , 模拟之下也。然 人皆好貌同而心异, 尚貌异而心同者 , 不 何 哉?盖鉴识不明, 嗜爱多僻, 悦夫似史而憎夫 真史, 此子张所以致讥于鲁侯 , 有叶公好龙之
善之为善, 则亦不知恶之为恶, 故凡所引进, 皆非其才, 以势利见升, 或 或以干祈取摧” (辨职》 。致使一些史官“ ( ) 当官卒岁, 竟无刊 述”“ ,或辄不 自换, 轻弄笔端” 史馆竟成 了 , “ 养拙” “ 、藏愚” 之地。刘知几气愤地称之为 “ 素餐之窟宅, 尸禄之渊数”《 (辨职》。由于 ) 一些史官素质太差 , 一切秉承监修的旨意 , 因 此在撰史的过程中往往出现“ 每欲记一事, 载 一言, 皆阁笔相视, 含毫不断”《 (怜时》 的现 ) 象。一些史官甚至“ 争学苟且, 务相推避, 坐 变炎凉, 徒延岁月”《 (件时》。由于史馆中人 ) 众嘴杂, 因此经常出现泄密情况,倘有五始 “

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生入学考试历年试题

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生入学考试历年试题
6、对“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理解(王国维的学术思想非常重要,他的许多闪光的语句都蕴涵深 刻的学术思想,要下功夫去看。)
2001年:
一、学术史
1、试述《七略》到《隋书•经籍志》的发展。(看各种著录书籍的历代经籍志,看文献学方面 的概论文章。)
2、宋代疑经思潮及主要成就。(近代的《古史辨》学派。 朴学和乾嘉学派。宋明理学的兴 起、发展、特色与影响。濂(周敦颐)、关(张载)、洛(二程)、闽(朱熹)、陆王心学、 浙东事功派等学术概论,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唐代疑经思潮。唐代对经学的统一。)
5、“国学”的现代意义。(看各种概论性的中国文化史、学术史。如何在新世纪更好发挥国学作 用。为何要弘扬国学。弘扬与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什么是国学、汉学、宋学。汉学与宋学之 争。古文经学的代表流派、人物、成就、影响,今文经学的代表流派、人物、成就、影响。今 古文经学的区别与争论,争论的实质及其影响。)
二、中国古代文学史 1、诗骚之艺术区别。(《诗经》、《楚辞》对中国文学、文化、学术的影响。)
5、试比较《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中抨击科举弊端的表现的不同(《儒林外史》和《聊斋 志异》在批判科举制度方面有哪些不同?)
2004年
学术史(六选四) 1、简论春秋对中国史学发展的意义
2、试析魏晋玄学的名教自然之辩及其影响
3、略述唐代的佛道论衡
4、略述北宋科举和学风的关系
5、举例说明古籍辨伪对学术史研究的作用
2、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的艺术特征(抒情小赋有哪些特点?)(汉大赋的兴起、发展、特色及 其影响。抒情小赋为何兴起。其发展、特色及其影响。)
3、诗歌典故分析(虞集诗)(给一首诗写典故出处,元代诗人的诗歌。多看一些唐宋诗歌的注 解,比如阮籍、李贺、李商隐、李白等诗歌。)

试析刘知几的史学编纂理论及思想

试析刘知几的史学编纂理论及思想

试析刘知几的史学编纂理论及思想【摘要】:《史通》是刘知几的史学理论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史学理论成就。

书中对各种史书体裁、体例等都有详尽的论述,反映了他的历史编纂学理论及思想。

文章总体分三部分:关于选材的理论;关于史书体裁体例的评论;关于编纂的理论几部分。

主要通过对《史通》编纂理论与方法的理解,试着探讨他的历史编纂学的理论及其史学思想。

【关键词】:刘知几;《史通》;编纂学;史学思想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唐代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是唐代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

《史通》是他私下整理历年所写的札记而撰成的著作。

刘知几一生著述颇丰,但大都失传,只有《史通》流传至今。

刘知几从理论上对文献编纂进行颇为系统的论述、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编纂原则。

他对文献编纂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有开创之功,其史学思想影响深远。

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其史学编纂理论及思想进行分析。

一、关于选材的理论刘知几很注意在史书编纂过程中对于史料的精选。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

’是知史文有阙,其来尚矣。

自非博雅君子,何以补其遗逸者哉?盖珍裘以众腋成温,广厦以群材合构。

自古探穴藏山之士,怀铅握椠之客,何尝不征求异说,采摭群言,然后能成一家,传诸不朽……”①他认为精选史料,不只在于能区别史料的精华和糟粕,还在于史家之肯割爱。

他在《断限》篇中引了陆士衡的话“虽有爱而必捐”,来说明这一意思。

关于“用晦”他指出,晦与显的区别在于:“显也者,繁词缛说,理尽于篇中。

晦也者,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

”②在《史通·补注》中提到,史料在精而不在多。

要想“取信一时”,“传诸不朽”就应该像司马迁撰写《史记》时所做过的那样,“征求异说,采摭群言”③。

将笔记、小说中的神怪故事或道听途说、街谈巷议之言,不加考证地视为信史史料,写入史书之中,刘知几是坚决反对的;对于谱牒一类的史料,他主张研究核实后也可使用。

刘知几这种审慎的科学态度,无疑是正确的,也表现了他对“子不语怪、力、乱、神”④以及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原则的维护。

《史籍介绍与选读》20171111教学大纲(本部)

《史籍介绍与选读》20171111教学大纲(本部)

《史籍介绍与选读》课程教学大纲(本部)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Ancient Books and Records Introduction and Readings【学时数】32学时总学时【学分数】2分【适用专业】历史学【开课学院】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课程类型】专业限选课【修读学期】2018-2019-1学期【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史籍介绍与选读》作为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专业素养的提高和实际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历史学科建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以历史要籍介绍为纲来统帅选文。

史籍介绍占十分之四的篇幅,简明扼要地叙述各时期史籍的发展概况,对重要史著的作者、体例、基本内容及其史料价值等有关情况作具体说明。

选文多为文史名篇,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鉴于我国古代史籍用繁体字刻印,而学生以往对繁体字接触较少,选文则采用繁、简结合的方式,正文用繁体字,注释用简体字,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繁体字并掌握其用法。

三、课程教学目标总目标:通过各种体裁、各个历史时期重要史籍与典型文选的介绍、精讲、熟读、练习,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科的能力,了解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文献,具备一定的文献学、史料学,以及运用工具书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历史文化常识。

为做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和历史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知识目标:通过对历史要籍和典型文选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中国史籍发展概况和重要史籍的作者、成书经过、写作目的、体例、内容、主要成就、局限性、流传、注释、版本等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和从事初中历史课教学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独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素质目标:选文分析注意史料的思想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与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四、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具体安排(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二)具体安排第一编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4学时)1.教学要求了解开设此门课程的意义之所在,学习方法及主要工具书;了解先秦时期史官的设置情况及史籍概况;理解并掌握《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及《战国策》的作者、体例、内容、主要优缺点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熟读并掌握《尚书·牧誓》、《左传·城濮之战》等文选中的重点字词的注释与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刘知几的史学思

简述刘知几《史通》中的史学思想刘知几(661-721),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一生著作颇丰,但除《史通》外,其余皆亡佚。

刘知几生活在武后、玄宗时代,供职史馆多年,虽然自身才气勃发,却因为官职卑微,修史时处处仰承监修旨意,郁郁不得志,因而后来退出使馆,私自编撰了一部史书《史通》。

这部史书与唐代以前的作品有所不同,即他并非描写某一时代的人物史实,而是对之前的各种史学作品作出评论,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这可以说是时代的需要,因为此时正处唐朝全盛时期,此前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中国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史学作品,时代的发展需要对此做出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因此《史通》应运而生。

《史通》集中体现了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由于刘知几除《史通》以外的各种作品都已流失了,因此,要想研究刘知几的史学思想,只能从《史通》和新旧《唐书》去寻找材料。

但是新旧《唐书》成书于后代,因此《史通》更能直接客观的反映出他的史学思想。

《史通》文字简约,全书不过数万字,这跟中国古代史书动辄数十万数百万比起来,算是不折不扣额的小部头了。

不过它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

这部书提出
了许多关于史学的观点,其中最为后人称道的则是关于史学家素养的“史才三长”理论,即一个优秀的史学家应该具备三种才能,史才、史学、史识。

这是刘知几对中国以往史学优点的深刻总结,对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史才,是指一个史学家必备的能力,包括掌握和运用文献史料的能力,运用体裁体例的能力,进行文字表述的能力。

简略言之,既是一个史学家必须学会博采史料,集腋成裘,这是史书编著的基础;同时他还必须学会恰当的运用题材体例,善于剪裁纷繁复杂的史料,以使史书条理分明,便于读者去了解当时的史实;最后,一个史学家还必须善于进行文字表述,原则是真实(秉笔直书)和简洁。

史学,是指一个史学家必须具备丰富的学问,因为史书编撰的基础是史料,因此史学家最重要的学问就是鉴别史料的真伪。

这种鉴别要求将一些夸大不实或者根本就是虚构的史料剔除,否则就会影响作品整体的真实性。

史识,是指一个史学家的历史见识,对历史的分析评价能力,这是刘知几认为的史学家最重要的素养。

史学家作为人,总是会将自己的主观观点或多或少的加入作品中去,而史实本身却是客观的。

因此刘知几要求一个史学家应该“兼善”、“忘私”,“兼善”是指博采各家之所
长,不要厚此薄彼;“忘私”是指排除自己的主观看法,抛弃个人好恶,完全根据客观事实描述。

“史学三长”论是刘知几《史通》提出的关于史学的重要观点,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后世的史家们,都力求达到他所说的这三点。

另外关于《史通》还有一点不得不说,就是历来人们都认为《史通》“尊班抑马”,就是极度推崇司马迁,竭力贬低班固,这种说法有值得商榷之处。

《史通》说:“班固《汉书》,全同太史”固然有失偏颇,但他对班固并非全是批评,对司马迁也并非一味肯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