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抗扰技术开题报告1
自抗扰控制器在温控系统中的实用化研究及应用的开题报告

自抗扰控制器在温控系统中的实用化研究及应用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温控系统在工业生产、家庭生活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保障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温控系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干扰,容易导致系统性能下降、控制精度不高等问题。
因此,如何有效地抑制温控系统中的干扰和噪声,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控制性能,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自抗扰控制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控制技术,可以有效抑制系统的干扰和噪声,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控制精度。
因此,在温控系统中应用自抗扰控制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系统的控制性能,降低系统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同时实现系统的自适应控制和自我修正,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2.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针对温控系统中的干扰和噪声问题,探究自抗扰控制技术在温控系统中的实用化研究及应用。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自抗扰控制的理论原理和应用方法研究,分析其在温控系统中的适用性和优势;(2)温控系统中各种干扰和噪声源的分析和建模,研究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3)设计自抗扰控制器和控制策略,实现系统的自适应控制和优化控制;(4)通过仿真实验和实际应用测试,验证自抗扰控制技术在温控系统中的控制效果和实用性。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数学建模、仿真实验和实际应用测试等。
3. 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温控系统中的干扰和噪声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设计自抗扰控制器和控制策略,通过仿真实验和实际应用测试,预期可以实现以下成果:(1)掌握自抗扰控制技术的理论原理和应用方法,并在温控系统中实现了自抗扰控制;(2)在温控系统中建立了干扰和噪声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3)通过仿真实验和实际应用测试,评估了自抗扰控制技术在温控系统中的控制效果和优势;(4)为提高温控系统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降低系统的误差和不确定性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4. 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的预期时间为一年,进度安排如下:第1-2个月: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熟悉自抗扰控制技术的理论和应用,并分析其在温控系统中的适用性和优势。
基于自抗扰的无刷直流电机控制方法的研究及仿真的开题报告

基于自抗扰的无刷直流电机控制方法的研究及仿真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无刷直流电机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电动机种类,其具有转速控制范围大、速度调节响应快等优点,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
目前,对于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研究主要有传统PID控制、模糊控制等,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PID控制难以针对非线性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和控制;模糊控制在控制精度和系统性能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近些年来,自抗扰控制(SAC)逐渐被应用于电机控制领域。
自抗扰控制是一种基于扰动观测法的控制方法,在控制精度、鲁棒性等方面都具有较好的优势。
因此,将自抗扰控制方法应用于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研究中,有着较大的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基于自抗扰控制原理,研究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方法,包括控制器设计、系统建模和仿真实验,具体内容包括:1. 无刷直流电机系统建模:建立无刷直流电机的动态数学模型,分析系统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自抗扰控制器设计:根据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需求和系统特点,设计自抗扰控制器,并进行理论分析。
3. 仿真实验验证: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仿真实验,分析自抗扰控制方法的控制性能和稳定性,并与传统PID控制方法进行比较。
三、预期成果与意义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 建立无刷直流电机的动态数学模型,并掌握其控制特性和影响因素;2. 设计自抗扰控制器,能够实现对无刷直流电机转速的快速、准确控制;3. 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仿真实验,验证自抗扰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索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的新方法,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和鲁棒性,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推广价值。
基于自适应天线的GPS抗干扰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自适应天线的GPS抗干扰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GPS技术的广泛应用,GPS抗干扰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
GPS抗干扰技术是指在GPS接收信号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提高GPS系统的干扰抵抗能力,以保证GPS导航的信号质量和稳定性。
目前,GPS抗干扰技术研究主要集中于抗多径干扰和抗电磁干扰两个方面。
其中,自适应天线技术是一种用于解决GPS抗多径干扰的有效手段。
自适应天线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GPS系统受到的多径干扰。
在传统的GPS接收机中,由于存在多条路径,导致GPS信号受到多径干扰的影响而产生误差。
而自适应天线技术则可以通过控制接收天线指向和阵列权重来抵消多径干扰信号,从而提高GPS信号的可靠性和精度。
二、研究内容本文将针对基于自适应天线的GPS抗干扰技术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 自适应天线技术原理和优势:本部分将介绍自适应天线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包括天线指向和阵列权重的控制和优化方法。
同时,本部分还将介绍自适应天线技术相比于传统GPS接收机的优势。
2. 自适应天线与GPS的集成:本部分将重点介绍自适应天线技术在GPS系统中的集成方法和要点,包括天线布局设计、多路径干扰降低算法等方面。
3. 自适应天线与GPS抗干扰实验研究:本部分将通过实验验证自适应天线技术在GPS抗干扰方面的有效性。
主要内容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数据分析等方面。
三、研究意义实现基于自适应天线的GPS抗干扰技术,对于提高GPS系统的可靠性、精度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自适应天线技术可以有效降低GPS多路径干扰,提高GPS信号的质量和稳定性。
同时,本研究还可以推动GPS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满足智能交通、物联网等领域的需要。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综合使用文献调研、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等方法进行研究。
其中,文献调研将用于了解GPS抗干扰技术的最新进展和研究动态;理论分析将用于探究自适应天线技术的原理、特点以及在GPS抗干扰中的应用;实验验证将用于验证自适应天线技术在GPS抗干扰方面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024年自抗扰控制器研究及其应用》范文

《自抗扰控制器研究及其应用》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自抗扰控制器(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ler,简称ADRC)作为一种先进的控制策略,其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和良好的动态性能,使其在工业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自抗扰控制器的原理、研究现状及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二、自抗扰控制器的原理与研究1. 自抗扰控制器的原理自抗扰控制器是一种基于扰动观测和补偿的控制策略,其核心思想是将系统受到的扰动进行实时观测,并通过控制器进行补偿,从而达到抑制扰动、提高系统稳定性的目的。
自抗扰控制器包括跟踪微分器、非线性状态误差反馈控制律和扰动观测器等部分。
2. 自抗扰控制器的研究现状近年来,自抗扰控制器在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研究人员针对不同领域的控制需求,对自抗扰控制器的结构和算法进行了优化和改进,提高了其适应性和鲁棒性。
同时,自抗扰控制器在非线性系统、时变系统、多变量系统等复杂系统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三、自抗扰控制器在工业领域的应用1. 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自抗扰控制器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发电、输电和配电等环节。
通过自抗扰控制器对电力系统中的扰动进行实时观测和补偿,可以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供电质量。
2. 机械制造领域的应用在机械制造领域,自抗扰控制器被广泛应用于机床、机器人等设备的控制系统中。
通过优化自抗扰控制器的参数和结构,可以实现对机床和机器人等设备的精确控制和高效运行。
3. 化工领域的应用在化工领域,自抗扰控制器被用于对化学反应过程进行精确控制。
通过实时观测和补偿化学反应过程中的扰动,可以提高反应的效率和产品质量。
四、案例分析以某化工企业的反应釜控制系统为例,该企业采用自抗扰控制器对反应釜的温度进行控制。
由于反应釜内的化学反应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控制策略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
大型双桨双舵船舶操纵自抗扰控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型双桨双舵船舶操纵自抗扰控制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大型双桨双舵船舶操纵自抗扰控制研究一、选题背景目前,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型船舶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而大型双桨双舵船舶又是近年来广泛使用的一种船型,具有承载能力强、适应性好等优势。
然而,双桨双舵船舶的操纵却比单桨单舵船舶要复杂得多,因为它有两个推进器和两个舵,需要更加复杂的控制系统。
同时,海况的影响、船舶水动力力学特性等因素,也会对大型双桨双舵船舶的操纵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提高双桨双舵船舶的操纵稳定性和性能,自抗扰控制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自抗扰控制是指通过对系统的非线性动态特性进行建模,并在控制过程中引入自适应抗扰控制器,在保证系统稳定性的同时提高船舶的性能和适应性。
二、研究目的本项目旨在研究大型双桨双舵船舶操纵自抗扰控制方法,旨在提高双桨双舵船舶的操纵性能、稳定性和适应性,并探究其在不同海况下的应用效果。
三、研究方法1. 大型双桨双舵船舶控制系统建模根据双桨双舵船舶的实际情况和控制要求,建立其动态数学模型,对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
同时,利用系统辨识方法,对实测数据进行处理,建立动态数学模型。
2. 自抗扰控制器设计通过分析大型双桨双舵船舶的动态特性和控制要求,设计自抗扰控制器,并进行仿真验证。
同时,利用自适应控制方法和PID控制方法,对系统进行控制研究。
3. 海试实验利用大型双桨双舵船舶进行海试实验,测试自抗扰控制器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并探析其在不同海况下的表现。
四、研究意义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1. 提高大型双桨双舵船舶的操纵稳定性和适应性;2. 推广自抗扰控制在其他类型船舶中的应用;3. 促进国内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五、研究进度安排本项目的具体研究进度如下:1. 前期准备阶段(1个月)收集相关文献,建立系统建模和仿真模型。
2. 自抗扰控制器设计阶段(2个月)设计自抗扰控制器和自适应PID控制器,并进行仿真验证。
3. 海试实验阶段(9个月)进行大型双桨双舵船舶海试实验,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通信中自适应噪声抵消方法的分析研究的开题报告

通信中自适应噪声抵消方法的分析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通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然而在通信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干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噪声。
噪声会导致衰减、扭曲和干扰信号,从而影响通信质量和速率。
因此,如何减少或消除噪声对通信系统的正常工作至关重要。
自适应噪声抵消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技术利用接收信号和误差信号之间的相关性来估计噪声,并作为输入来计算抵消滤波器的系数。
该技术能够快速地适应环境变化,并且对各种类型的噪声均具有一定的抵消效果。
二、研究内容本文将研究自适应噪声抵消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包括:1.基本概念:介绍自适应噪声抵消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现方式。
2.自适应滤波器设计:详细研究自适应滤波器的设计方法、算法和性能评价指标。
3.自适应噪声抵消在通信中的应用:探讨自适应噪声抵消技术在不同通信场景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其优缺点。
4.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验证自适应噪声抵消技术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效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1.促进自适应噪声抵消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提高整个通信系统的效率和质量。
2.研究自适应噪声抵消技术的性能和优化算法,为今后更好的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
3.结合实验验证,更加客观、真实地了解自适应噪声抵消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和适用范围。
四、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会议论文和专业书籍中查阅相关文献,深入了解自适应噪声抵消技术的基本原理、算法和应用场景。
2.仿真实验:利用MATLAB等软件平台,实现自适应噪声抵消技术,进行仿真实验,验证其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效果。
3.实际实验:在实际通信环境中,搭建相关实验平台,收集实际数据,验证自适应噪声抵消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五、预计结果1.通过文献研究,深入了解自适应噪声抵消技术的原理、算法和特点。
基于自抗扰算法的液位控制系统的开题报告

基于自抗扰算法的液位控制系统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液位控制是现代工业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控制问题。
液位控制系
统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冶金、食品等众多工业领域。
针对这一领域
中的液位控制问题,近年来自抗扰控制算法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自抗扰
控制算法是一种利用系统自身抗扰能力进行控制的方法,目前已经在多
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的是基于自抗扰算法的液位控制系统。
本文将其分为以下
几个部分:
1. 首先对液位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分析液位控制系统的特性,并对
系统进行数学描述。
2. 接着详细介绍自抗扰控制算法,研究其在液位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分析自抗扰控制算法与传统控制算法的优缺点。
3. 设计实验,对自抗扰算法在液位控制系统中的控制效果进行评估。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证明自抗扰算法在液位控制系统中的优越性。
4. 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液位控制系统的
理论分析主要包括建模、数学描述等方面。
实验研究则通过搭建液位控
制系统进行控制效果的验证和分析。
具体实验细节根据实验安排有所变化,但总体实验流程包括控制器设计、模型验证和控制效果评估等步骤。
四、研究意义
本文研究基于自抗扰算法的液位控制系统,旨在寻求更为优秀的液位控制方法,提高液位控制的精度和鲁棒性。
同时,本文研究成果可以为液位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024年自抗扰控制器研究及其应用》范文

《自抗扰控制器研究及其应用》篇一一、引言自抗扰控制器(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 ADRC)作为一种先进的控制算法,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航空航天、机器人技术等领域。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实时调整系统参数,以实现对外部干扰的快速响应和有效抑制。
本文旨在研究自抗扰控制器的原理、特点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自抗扰控制器的原理及特点1. 原理自抗扰控制器基于非线性控制理论,通过实时监测系统状态,对系统参数进行在线调整,以实现对外部干扰的快速响应和抑制。
其基本原理包括跟踪微分器、状态误差反馈等环节,通过这些环节的协同作用,实现对系统状态的精确控制。
2. 特点(1)抗干扰能力强:自抗扰控制器能够实时监测系统状态,对外部干扰进行快速响应和抑制,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2)适应性强:自抗扰控制器具有较好的自适应性和鲁棒性,能够适应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控制系统。
(3)计算效率高:自抗扰控制器采用实时调整系统参数的方式,计算效率较高,能够满足实时控制的要求。
三、自抗扰控制器在各领域的应用1. 工业自动化领域在工业自动化领域,自抗扰控制器广泛应用于各类机械设备和生产线控制系统中,如机床、生产线等。
通过实时调整系统参数,实现对系统状态的精确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航空航天领域在航空航天领域,自抗扰控制器被广泛应用于飞行器控制系统中。
由于航空航天系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自抗扰控制器能够实时监测系统状态,对外部干扰进行快速响应和抑制,保证飞行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机器人技术领域在机器人技术领域,自抗扰控制器被广泛应用于机器人运动控制和姿态控制等方面。
通过实时调整机器人系统的参数,实现对机器人运动和姿态的精确控制,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性能和作业效率。
四、自抗扰控制器的未来发展随着工业自动化、航空航天、机器人技术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对控制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1.风力发电技术概述及其研究意义目前随着石化能源的逐渐枯竭以及对环保的日益重视,迫切需要人们开发清洁的再生能源,因此,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对风能的开发应用已经受到世界的高度重视。
风力资源丰厚,风力发电的潜力很大,但是风能能量密度较低,目前风力发电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是风能利用效率的提高。
风力机捕获的风能取决于风速、叶片浆距角和风轮转速,通过控制机构调节浆距角和风轮转速,使风力机捕获的风能跟踪最大功率曲线,可以有效地提高风力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
20年来风力发电技术领域有了很大的成就,中国从八十年代才开始发展风力发电,但是规模远不及欧美等国,尚处于探索时期,因此,风力发电在中国能源发展中的地位及发展的前景预测这一课题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社会意义。
但是风能在利用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风能是一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的能源,风力发电系统处于自然界中,外部的干扰很多且不易预知和控制,怎样实现风能的最大捕获成为一个我们在现实风力发电时首要考虑的问题。
在现在的风力发电中,我们运用到实际的控制方法有很多,有古典控制理论部分的应用,也有PID控制的应用,且其在控制界曾处于很高的位置,但是PID使用的范围有限制,对线性系统或者能线性化的系统,其控制效果还是很好的,但是由于风能的并不确定因素很多,这样导致PID在风里发电系统中便显示出了很多的缺点。
图1所示为传统PID的控制图。
图 1 PID控制结构从这个框图可以概括出PID控制技术的如下四个方面的缺陷:第一,误差取法不合理。
系统输入信号常常是不光滑、不连续的,而输出信号通常是光滑的,因而导致系统超调或振荡;第二,微分信号的实现需要改进。
现场微分信号的实现通常采用差分或超前网络,这种方式对噪声放大作用很大,使微分信号失真而不能使用;第三,误差信号采用的线性组合不一定最合适,这种线性组合不易解决快速性和超调的矛盾;第四,积分反馈的作用主要是消除稳念误差,但它的引入也带来很多副作用,增加了系统的不稳定性以及积分饱和现象的出现。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也曾提出很多控制方法,比如自适应的应用,鲁棒控制和模糊控制,这些的控制效果也很好,但是由于这些的算法相对比较复杂,有些系统不易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导致这些应用过程中会复杂。
这时自抗扰技术的发展就为我们更好的利用风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
自抗扰控制理论是我国学者韩京清先生首先提出的一种利用简单非线性部件对非线性系统的状态量及其所受干扰进行检测,进而利用非线性误差反馈规律进行总体补偿的非线性控制策略。
其控制结构由跟踪微分器(TD),扩张状态观测器(ESO)和非线性反馈组成,如图2所示。
图 2 自抗扰控制结构TD用来实现对系统输入信号的快速无超调跟踪,并给出其“广义”微分信号,通过扩张状态观测器对系统的状态和总扰动分别进行估计,根据估计的状态和扰动设计非线性状态误差反馈控制律,获得扰动分量的补偿作用。
它是一种新型的反馈线性化控制策略,它通过使用扩张状态观测器(ESO)实时、迅速、准确地获得对象摄动及外扰作用的信息,再通过自抗扰控制器(ADRC)的补偿作用就可实现对象的反馈线性化和反馈确定性化。
自抗扰控制是非线性PID控制技术的新发展,它把系统的模型摄动作用当作内扰,将其和系统的外扰一起作为系统总的扰动加以补偿,它不需要被控对象和扰动的精确数学模型,对复杂的非线性不确定对象有很强的控制能力。
2. 自抗扰控制技术的发展状况自抗扰控制技术是由中科院韩京清提出的开创性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控制工程中的模型化方法。
其精妙的工作机理在方法论上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许多不同领域学者的进一步的理论分析、数字仿真和部分实验都验证了自抗扰控制对非线性、大时滞、环境变化恶劣、强不确定性控制对象都有良好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的雷仲谋、吕振铎将自抗扰控制应用于航天器姿态控制;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孙立明、李东海、姜学智等人将自抗扰控制应用于火电站球磨机制粉系统中,所得到的计算机仿真结果也都显示了所设计的自抗扰控制器在未知强非线性和不确定强扰动作用下能保证良好的控制精度。
对于自抗扰控制器的国内外现状说明如下:美国: NASA 空间飞行器太阳能发电稳压控制; 飞机喷气发动机控制( 设计参数从100 多个减至5、6 个) ; emulater、Web-tension、ABS、计算机硬盘等的控制; 日本: 为Ampere 公司解决了商用Micro-Slide 的纳米级别精度的位移控制问题, 该公司产品化了Peltier 温控装置( 温控精度为0.05 度, 2006 年4 月已上市) ; 国内: 在电力系统、电厂控制系统、化工系统、电机调速系统、飞行器姿态控制、精密机械加工、磁悬浮系统、运动控制、信号处理、天文机械、军工系统等方面正在开展大量应用研究。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 研究的基本内容(1) 学习并掌握自抗扰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2) 学习风力发电系统的结构及运行原理。
(3) 设计自抗扰控制器解决风力发电中存在的问题。
(4) 通过MATLAB仿真研究。
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 在了解自抗扰控制器基本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推导自抗扰控制器的各部分,并建立其基本的数学模型。
(2) 设计自抗扰控制器,并对基于自抗扰控制技术的风力发电并网前控制研究。
(3) 通过MATLAB仿真验证所设计的控制器的正确性。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1. 课题研究步骤(1) 查阅与课题相关参考资料,对自抗扰控制器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熟悉了解,明确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2) 在了解自抗扰控制器基本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建立其基本数学模型。
(3) 根据风力发电系统并网前的基本控制原理,推导出了并网前的控制算法,设计出用于并网控制的自抗扰控制器。
(4) 熟悉了解MATLAB仿真软件,设计自抗扰控制器的仿真方案,在MATLAB软件中绘制动态仿真图,进行仿真,从而得出仿真曲线。
(5) 在得出仿真结果的基础上,比较并讨论仿真结果,从而体现自抗扰控制风力发电系统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
2.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及其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可阐述为以下四点:(1)了解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的运行原理,分析研究双馈发电机的基本原理,分析了稳态情况下的数学模型和等效电路。
(2)进行了自抗扰控制器设计研究。
学习自抗扰控制器的原理与设计方法,这是本课题中控制器设计的理论基础。
学习它的三大基本组件:跟踪微分器、非线性组合环节,扩张状态观测器的基本原理并给出了自抗扰控制器各部分设计方法和设计公式,给出了各个部分参数选择规律和方法。
(3)基于自抗扰控制技术的双馈风力发电并网前控制研究。
根据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并网前的基本控制原理,推导出了并网前的控制算法,设计出用于并网控制PI控制器和自抗扰控制器。
给出了整体控制框图。
利用Matlab建立系统模型。
对整个控制算法分别采用PI控制和自抗扰控制进行了数值仿真,给出了仿真结果,比较两种控制器的控制效果。
(4)基于自抗扰控制技术的风力发电有功无功解耦控制研究。
根据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后的电机模型变化情况,推导出并网后的控制算法。
设计出采用PI控制器和一阶、二阶自抗扰控制器的控制策略。
设计出用于并网后有功和无功解耦控制的PI控制器和一阶、二阶自抗扰控制器,给出了整体控制框图。
建立并网后系统仿真模型。
分别采用PI控制和一阶、二阶自抗扰控制进行了数值仿真,给出了仿真结果,比较三种控制器的控制效果。
现已完成第一阶段,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对自抗扰控制器的各个部分已经了解,现在正在学习了其数学建模的方法,为第二阶段的工作做准备。
五、主要参考文献[1]. 韩京清. 自抗扰控制技术.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2]. 叶杭冶. 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技术.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3]. 胡寿松. 自动控制理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4]. 徐德鸿, 马皓, 汪槱生. 电力电子技术.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5]. 洪乃刚, 陈坚. 电力电子技术基础.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6]. 陈伯时.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2[7]. 韩京清. 自抗扰控制技术. 前沿科学季刊. 2007, (1): 24-31[8]. 杨金明, 吴捷, 杨俊华. 基于自抗扰控制器的风力发电系统的最大风能捕获控制.太阳能学报, 2004, 25(4): 525-529[9]. 黄一, 薛文超, 杨晓霞. 自抗扰控制: 思想、理论分析及运用. Proceedings of the29th Chinese Control Conference, 2010: 6083-6088[10]. 张先勇, 吴捷, 杨金明. 基于自抗扰解耦的变速恒频风力发电功率控制系统. 电气传动, 2007, 37(2): 8-11,35[11]. 夏长亮, 宋战锋. 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变浆距自抗扰控制.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 27(14): 91-95[12]. 姜萍, 郝靖宇, 宗晓萍, 王培光. 自抗扰控制器的simulink建模与仿真.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10, 29(2): 1-5[13]. 韩京清. 从PID技术到自抗扰控制技术.控制工程, 2002, 9(3): 17-18[14]. 张荣, 韩京清. 串联型扩张状态观测器构成的自抗扰控制器. 控制与决策, 2000,15(1): 122-124[15]. Dan Wu, TongZhao,KenChen,XiankuiWang. Application of active disturbancerejection control to variable spindle speed noncircular turning proc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 Manufacture, 2009, 3(21): 419-423[16]. Emis A, Ertan M, Akpinar H B.Atonomous wind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 with asimple controller for maximum-power transfer.Electric Power Application, IEE Proceedings B, 1992, 139(5): 421-428[17]. 高龙, 韩俊生, 李崇坚. 非线性鲁棒自抗扰控制器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清华大学学报, 2000,40(3): 27-29[18]. 张荣, 韩京清. 串联型扩张状态观测器构成的自抗扰控制器. 控制与决策, 2000,15(1): 120-124[19]. 韩京清. 自抗扰控制器及其应用. 控制与决策, 1998, 13(1): 19-23[20]. 钱坤, 谢寿生, 高梅艳. 自适应控制在变速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应用. 控制工程,2004, 11(1): 76-78[21]. 王常勇. 变速风力发电机组的适应性控制. 机电工程, 2001, 18(4): 61-64[22]. 黄焕袍, 武利强, 韩京清, 等. 火电单元机组协调系统的自抗扰控制方案研究.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4, 24(10): 16-17[23]. 韩京清, 一类不确定对象的扩张状态观测器. 控制与决策, 1995, 10(1): 85-88[24]. Dan Wu, Ken Chen, Xiankui Wang. Tracking control and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with application to noncircular machining. Science Direct, 2007, (47): 2207-2217 [25]. MuTian Yan, Yau-Jung Shiu.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a combined feedback–feedforward controland disturbance observer in linear motor drive wire-EDM machines. Science Direct, 2008, 2(48): 388-401[26]. 张荣, 韩京清. 用模型补偿自抗: 扰控制器进行参数辨识. 控制理论与应用, 2000,17(1): 79-81[27]. 孙亮, 吴根忠. 自抗扰控制器优化设计及其应用.控制与应用技术, 2010, 37(3):26-31[28]. Banista HD, Mantz IU. Sliding Mode Control of Torque Ripple in Wind EnergyConversion Systems with Slip Power Recovery. Proc.of the 24th Annual Conf.of IEEE, 1998, 3(2):651-656[29]. Y.Tang, L.Xu. A Flexible Active and Reactive Power Control Strategy for a VariableSpeed Constant Frequency Generating System.IEEE Trams Power Electron. 1 995,10(4): 47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