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治的危害——由中国历史解析人治

合集下载

领导文化中“人治”与“法治”的冲突与融合

领导文化中“人治”与“法治”的冲突与融合

领导文化中“人治”与“法治”的冲突与融合摘要:在我国当代领导文化仍然被几千年的“人治”传统所统治的大环境下,本文探讨了“人治”与“法治”观念冲突的危害性及其原因,以及如何在领导工作中更好地将“人治”与“法治”进行融合。

关键词:领导文化;人治;法治【中图分类号】g41我国当下实行的是“依法治国”的方针政策,但是从整个领导文化上来看,我们仍然没有脱离“人治”的传统模式。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人治”传统,所以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还是到后来封建社会的独尊儒术,各家都强调了君王和官员的“贤德”。

即使后来慢慢地出现了“官”与“吏”、“帅”与“将”的区别,到了现代的政府管理中,更是出现了政治与行政、领导与管理的分离,但是这种人治行政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很多学者认为“人治”与“法治”是一个“非此即彼”的论题,但事实上,在领导文化中两者是可以避开冲突达到融合的,甚至是有必要进行融合的。

一、“人治”与“法治”冲突的危害性重人治轻法治的思维方式一方面使得“官本位”的价值观念仍然存在,不少官员“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站在权力的巅峰之后就对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不负责任,只对自己、亲属或者小团体负责,谋求私利。

这种重人治轻法治的思维方式导致行政活动中人情风盛行,行政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民主法制进程。

另一方面,人治的绝对化也严重阻碍了组织的公平和效率,领导者以自己的意志来决定组织的工作和人员调动,容易形成独断专行、朝令夕改的情况,影响了工作效率,也可能使得整个组织陷入奉承讨好领导的氛围中而无法专心工作。

而完全依赖“法治”的领导方式则容易导致组织的僵硬。

一方面,完全的“依法办事”会使得领导人的超凡魅力不再受到员工的重视,权威世俗化,那么在特殊情况下需要依靠领导者个人能力才活化解决问题时,领导人的个人效力可能会降低。

另一方面,完全的“法治”容易导致约束机制的硬化,并且僵化组织的工作氛围,而只有规章制度没有“人情”味的工作环境会使得组织只有机械运作而缺乏和谐,最终反而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含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潍坊模拟)以往的诸侯国,都是早已存在的或由古代氏族部落繁衍而产生的土著氏族组织,而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

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 )A.实现了周王权力的高度集中B.有利于对地方直接管理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D.强化了旧有的宗族意识解析:据材料“以往的诸侯国……土著氏族组织”和“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说明周朝的分封国由单纯的血缘依据到国家政治任命与血缘结合,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故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C2.(2015·全国卷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解析: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因此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B 项错误;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3.(2019·合肥质检)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这表明( ) A.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B.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D.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解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本身即是官僚政治对贵族政治的替代,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从古代法文化看中国的“法治”、“德治”及“人治”

从古代法文化看中国的“法治”、“德治”及“人治”

[题名]: 从古代法文化看中国的“法治”、“德治”及“人治”[责任者]: 华英雄[发表时间]: 2001-03-03[原文出处]: 《网苑说法论坛》[秘密等级]: 公开[字数]: 3400[主题词]: 古代/法文化/法治/德治/人治[正文]:从古代法文化看中国的“法治”、“德治”及“人治”华英雄在实行以法治国的今天,在人们嘴中谈论的最多的往往是权大还是法大,简而言之,这个问题归结到法律之上,则是评判究竟今天的中国社会是在走法治的道路,还是沿袭了封建时代的“人治”,或者在“法治”和“人治”之间寻求一种衡平关系,也有人将这种衡平关系称之为“以德治国”,但是从现在的舆论看来,这种由伦理学和社会学提出并主倡的“以德治国”遭到了大多数人的一致反对,理由基本一致,认为这种“德治”或者说对于这种“以德治国”的扶持会极大的助长“人治”之风的盛行,继而成为了法治建设的严重阻碍。

究竟“人治”、“法治”、“德治”孰优孰劣,“以德治国”在今天的倡导是真正的举足轻重,还是实质的一文不名,作为法律人,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在搞清以上问题之前,我们不妨追根溯源,弄清几个概念的含义和来源。

大家都知道,“法治”和“人治”这一对相对的概念,他们的最早提出并兴起于西方的社会文化。

“法治”的含义的最早表述来自古希腊文化,相对于“一人之治”的“人治”定义而言,亚里斯多德将“法治”的定义表述为“已经成立的法律为公知力所认可,并为公众普遍服从的良好的法律。

”然而当我们翻开中国的古代法文化,却也能够发现“法治”和“人治”的影子,如《论语》中的“为政在人”及《荀子》中的“有治人而无治法”等关于“人治”的表述,《韩非子》的“以法治国”、《商君书》的“垂法而治”关于“法治”的描述,而作为两种说法提出者的儒家和法家均坚持自己的学术思想,并进行了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斗争,“法治”和“人治”可谓是死敌,正是“栽树栽出双大木头,养儿养出对大冤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21衡水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0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考点0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点0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0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单选题1.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2.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明太祖为制约相权而设立B.通过票拟权制约皇帝决策C.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D.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3.例6 [★]江苏扬州高一期末)魏晋时期,弘农杨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

杨氏、袁氏世代占据高官主要靠的是( )A.战事立功B.门第出身C.才学品德D.皇亲国戚4.在《殷周制度论》中王国维指出:“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其中“天定”的是( )A.殷周成败B.嫡庶亲疏C.分封远近D.爵位高低5. 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西汉的古典官僚制。

”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C.科举制的完善与发展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6.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新的历史条件”主要是指( )A.爆发了"七国之乱",社会动荡,"仁政"受到欢迎B.专制主义体制刚刚建立,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C.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有文化上的"大一统"作为根基D.道教兴起,佛教传入,儒家学说受到挑战7. 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对法治和人治的再认识

对法治和人治的再认识

对法治和人治的再认识摘要:从古至今,法治与人治之争的问题由来已久。

在古代,统治者利用人治思想统治中国数千年,如今的中国把法治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理念。

追求自由、平等的统治秩序必然需要法治,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

人治、法治有各自的优缺点,应当辩证地看待法治和人治之间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关键词:法治;人治;法治国家在现代社会追求民主、公平、正义的大背景下,法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法治通常与人权、自由、平等相联系;而人治在传统观念中通常与专制、等级、特权等相联系。

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法治的权力立足点在法,即法律支配权力,而人治的权力归结点在人,即权力支配法律。

但是无论是法治或是人治都不是尽善尽美或者是一无是处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应当辩证地看待法治与人治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人治、法治在中西文明国家的起源1.人治和法治在中国的起源西周末期礼崩乐坏,社会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对法律有着独到见解的思想家。

郑国的子产为了让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有理性预期而“铸刑鼎”,而晋国的叔向坚持地捍卫伦理纲常反对子产的做法,他认为:一方面,用公布出来的法律来治国非治国的基本方略;另一方面,这种做法培养了人们的拐骗心里贻害无穷,使一个国家的人民变得不淳朴,民风国风低下。

从此可以看出儒家把人治作为治理国家的方法,主张“为政在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统治者能够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百姓会自觉地效法。

相反,国家虽然制定了法律,但统治者带头不执行,那么法律制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政治的得失,关键在于用人的得失。

与儒家相比,法家为了冲破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建立有利于新兴地主的社会秩序而提倡“依法治国,则举措而已”。

把“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改为公布成文法;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改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把“明德慎罚”改为“严刑峻法”,因此后来才有了“城门立木”、“误期当斩”,秦律也因此被描述为“繁似秋荼、密如凝脂”。

为什么历史上高明的管理者都采用了人治,而不是法治?

为什么历史上高明的管理者都采用了人治,而不是法治?

为什么历史上高明的管理者都采用了人治,而不是法治?深受西方民主法治理念影响的我们,在被问到“是法治好还是人治好”的时候,总会毫不犹豫地说是法治。

但我们似乎从来都没有问过为什么。

为什么法治就一定优于人治?为什么我们一提到人治,所回想起来的似乎就只有缺点?人治难道没有什么优点吗?如果人治真的“一无是处”的话,为什么我们的历史上有那么多的盛世、治世?选人治,还是选法治?如今,我们认为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我们现在觉得,不管是国家政治还是个人言行,都应该在一个基本框架中运行,这个框架当然就是法治,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法治社会”。

在法治社会的理想状态中,社会上有多元、平等的利益集团或政治权力,他们相互制约、相互控制,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张无形的“网”,以一种多元化的方式控制着社会权力。

而与法治相对的,就是人治,这又叫做“贤人政治”,它与法治最大的区别,便是它更依赖于执政者个人的品德、能力来治理国家。

当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多采用的治理方式。

尽管先秦时期的法家强调法律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权威地位,商鞅也曾推行严刑峻法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秦国。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商鞅但自从暴秦二世而亡、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我国长期以来提倡的就是人治,儒家的人治学说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奉为正统的思想。

这种人治的特征,就是权力一元化,整个社会等级层次严格而分明,缺乏横向的权力制约。

在人治社会中,社会的治理水平几乎完全依靠执政者的才干、道德等自身能力。

假如统治者自身的能力非常强,又具有很高的道德水平,那自然就能一手缔造出盛世,此时社会治理水平甚至有可能优于法治社会的。

而且,人治还具有一些法治不具有的优势,例如因人而异的管理方式及更高的效率。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人治理念在我们漫长的历史中,我们一直坚持实践着人治的理念,当然也从中总结出了许多关于人治的要点和优势,回看历史,也许我们就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重新思考法治和人治之间的关系。

浅谈中国政治历史上的人事和制度——《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浅谈中国政治历史上的人事和制度——《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通过这样的讲述让学生明白当代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重要性同样的以商鞅变法为例这样变法的直接结果就是强化了地主阶级对国家政权的掌握也就是说作为比奴隶制生产关系更先进的封建制生产关系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一个方面即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时候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际上课文中有关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变法很多而这些都是说明了生产力始终是发展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生产关系中落后部分的制约发展的过程有快有慢而每一次的改革就是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调整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生产和社会的发展关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我主要是用明朝中后期和清朝的历史事实来进行讲解的明朝中后期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雇工这样一种群体他们没有生产资料但是有人身自由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雇主与雇工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也就是说在这些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是一种比封建制生产关系更能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但是腐朽的封建生产关系依然存在掌握国家机器的地主阶级采取了闭关自守的政策扼杀着这种生产关系的发展结果是当西方国家普遍进入资本主义这种比封建社会更进步的社会的时候我国仍然挣扎在封建制生产关系之中落后就不可避免了落后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的阻碍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达通过不同阶段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讲解可以归纳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初中的历史课文中充满了这一发展规律作为历史老师的我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不拘泥于某篇课文或者某个章节而是在整个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贯彻这一红线从而让学生科学地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把握社会发展方向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参考文献1程红瑞

人治的弊端 格言

人治的弊端 格言

人治的弊端格言1.引言1.1 概述概述:人治的弊端是指由人类个体或少数人掌握权力并行使决策的一种政治体制。

人治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带来一定的效率和决策的灵活性,但其弊端也不可忽视。

在人治政治体制中,权力往往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容易导致滥用权力、腐败以及权力寻租等问题的出现。

人治的弊端有很多方面,其中之一是人的局限性。

人类作为有限的个体,不可能了解和掌握所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当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时,往往会出现决策不科学、不公正的问题。

由于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身利益的考量,权力滥用、选择性执法、利益输送等问题也时有发生。

另外,人治的弊端还表现在权力的传承和稳定性方面。

在人治政治体制中,权力通常通过继承、选举或其他形式来传承。

然而,这种传承方式容易导致权力集团的形成,进而增加了权力滥用和利益集团的可能性。

同时,在权力的稳定性方面,人治政治体制往往缺乏明确的规则和机制,容易导致政权更迭时的动荡和不确定性。

总的来说,人治的弊端主要体现在权力的滥用、决策的不科学和不公正、利益集团的形成等方面。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我们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和法律,实现权力的制衡和监督。

只有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下,才能更好地实现公正、公平和稳定的政治环境。

这也是我们应当引以为戒的人治的弊端所带来的教训。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写成以下几点:1.2 文章结构在本文中,将通过以下几个部分来探讨人治的弊端和格言的启示。

2. 正文部分:- 弊端1:在这一部分中,将重点讨论人治的第一个弊端。

人治往往会导致权力的集中,个别人的决策可能会受到个人偏见、私心和腐败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可能损害公众利益。

进一步探讨人治弊端带来的具体问题和影响。

- 弊端2:这一部分将探讨人治的第二个弊端。

人治可能导致缺乏有效的制衡和监督机制,个别人的权力可能得不到有效的限制和平衡。

这可能导致滥用职权、权力过大、法治不完善等问题的出现。

进一步探讨人治弊端带来的具体问题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治的危害
——由中国历史解析人治
051020206 周倩人治,是个人或少数人因历史原因掌握了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物质的与精神的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①,是中国古近代社会一直存在的一个社会现象。

从君主这一身份的诞生直至民国时期蒋介石独断专权,它存在了近千年,若如同社会上个别激进分子所认为的那样,人治一无是处的话,也是说不通的。

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那么与法治相比,人治的危害又是什么呢?
若要分析人治的危害面,势必要谈及它的产生、特征与它被沿用的原因。

从上古时期开始,我们中国与与西方的很大不同从神话故事中就可见一斑。

中国的帝王君主往往是“神的子女”:他们将自己与这些传说中的上古先神相联系起来,自诩“真龙”,作为人间权威与道德的最高体现者,以神命统治众民;而西方故事中的众神子女往往是在希腊或罗马等古国间战争中的英雄,表现出的是作为个人的英雄气概,具有强烈的人性特征,而民众对之远没有像中国人那样对祖先毕恭毕敬。

随着等级制度的产生,加之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催化,儒家对其理论的系统化整理,人治思想悄然而生,并深深扎根于民众的意识中,直至现在依然存在。

我们知道,在人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这就意味着权力将集中于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的身上。

若以一个案件的判决来比喻社会事宜,执政者为案件的法官,那么人治与法治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在法治社会当中,法官的判决要经历群众的检验,而且他的每一次判决,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要依据某种
规章制度而做出的,任何一条都必须有出处,如果他的判决被群众反对或者他违背了规则而做出了判决,那么不仅这次判决无效,并且他也失去了继续担任法官的权利;而在人治社会中,法官就是一切权利的代表者,案件的是与非全在其一念之间,能否公正地对案件进行处理取决于法官本人的思想素质水平与个人意愿。

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性,使得各代君主对人治之法甚是偏爱。

从秦始皇到李世民,有暴有贤,而人民在这样的社会中,时刻受着君统思想的教化,甚至在言行举止、衣着屋制等等方面被严格约束,如对等级高于自己之人的姓名要避讳,普通百姓只能身着粗布麻衣,家中所用器皿摆设一一均要按照等级来等,因此面对残暴君主的肆意之行,只有在吞忍至极时才会奋起反抗,并且从未萌生过自我治理的想法,而是将这种现象推说为天取民意,推出了新的君主作为神之意志托付者。

正是以为这种种原因,人治得以一直主宰着中国社会。

根据韦伯关于人治与法治的概述,我们可以得到人治的几点弱点:首先,我们不能保证有在一切重要关头都能高瞻远瞩、不犯错误的贤人智者处于治理国家的适当位置上;同时,由于统治内部缺乏稳定的组织机构和程序、缺乏基于专业技术的职业人员以及它对日常经济活动的鄙视,更重要的因素在于没有哪一个社会会总是处于激动人心的革命或变革状态②,它事将被“常规化”。

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时期,我觉得是人治的力量在发挥作用,毛泽东同志及其他领导人以他们对于马列主义以及中国社会的研究和了解,以个人(小团体)的智慧做出领导全国人民斗争的决策,催化和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在这样的新旧交替时期,人治体现了充分的魅力与力量;但是在文革十年时期发生的种种动乱足以让我们意识到人治——当个人崇拜赋予了个人及少数人极大的权利从而在民主社会里进行的伪法治,它不适合需要平稳进步的社会——执行者的智慧
和意愿将极大地影响着社会进行的轨道,无法保证制度、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极易导致动乱。

法治和人治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是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它们需要被灵活地运用。

当一个社会在法治下走向刻板、迂腐时,谁能说人治不会是一剂良药呢?
①引自百度知道
②引自韦伯《经济与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