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奥博塔建筑作品分析
马里奥-博塔

3、“诺亚方舟”雕塑公园
位 置:以色列耶路撒 冷动物园 建造日期:1999~2001 年
艺术家尼基· 德· 圣法勒提议与马里奥· 博塔进行这次合作项 目——在耶路撒冷的一个公园内创造出一艘“诺亚方舟”, 博塔对此非常热衷并欣然接受邀请 。这两位创作者的工作 观极不相同:尼基· 德· 圣法勒的世界充满了幻想、色彩和非 理性,这与博塔的强调单色调与秩序的平和作品形成对比。 但它们并不冲突,两者彼此交融产生出一种功能化、艺术性 的诗意空间。
自然光线——博塔强调自然采光与内部空间的结合,“对于 建筑来说离开光线也就不存在空间,正是光线创造了空间”, 他会巧妙地利用自然光影塑造空间,令建筑物的每一个角落 都凝固成诗一般的景色,构成令人震撼的视觉感受。
作品中自然光线的引入
代表作品: 1992 圣约翰教堂(Mogno Church Mogno) 1992 法国埃弗里大教堂(Evry Cathedral Evry France) 1992 卢加诺住宅区(Residential Building Lugano) 1993 瑞士巴塞尔博物馆(Museum Jean Tinguely Basel) 1993 卢加诺(Caimato Building Lugano) 1994 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F Museum of Modern Art) 1995 瑞士巴塞尔 UBS 大楼(UBS building Basel)
纵向平面图
远 望 教 堂
屋 顶 平 面 图
入 口 处 的 钟
在圆柱体的一端是一个小型 的带有天窗的教堂半圆形后 自 殿,自然光充满了这个空间。然 光 艺术家恩泽· 古奇受托在祭 的 坛之后绘制了一幅巨大的壁 参 与 画,在侧窗走廊上绘制一些 板画。同时,古奇还负责中 心部分拱形天花的装饰和顶 教 楼入口的绘画。
斯塔比奥

斯塔比奥“圆房子”、马里奥·博塔建筑风格概述马里奥博塔惯用的三大建筑语汇:几何线条、中心对称、自然风光一、几何线条作为博塔建筑特征的线条,构成鲜明的外轮廓和唯美的建筑风格,具有让人们记住该建筑的意思,作品中频频出现的窄缝,被认为是源自水滴的几何学设计。
二、中心对称“我的设计中的对称特征更是极为适合光线的射入”,博塔的住宅作品中全部在屋顶中央布置天窗。
三、自然光线博塔强调自然采光和内部空间的结合,“对于建筑来说离开光线不存在的空间,正是光线创造了空间”,他会巧妙的利用自然光塑造空间,令建筑物的每一个角落都凝固成诗一般的景色,构成令人震撼的视觉感受。
建筑风格概述马里奥博塔的综合能力体现在建筑结构和形体的统一性上。
他认为,如果一个新的主体形式上的想象无法融于结构,那么,这个建筑绝对不会有诗意。
他坚持在处理形式问题的过程中,保持对结构的忠诚,并认为形式只能是一个“轮博塔批评后现代主义只是在立面上找文章,他认为,只去解决表面的问题,意味着逃避真正的矛盾,只是装饰艺术。
马里奥博塔在住宅楼的设计中试图使乡土信息与现代主义风格相协调,创造出既富有现代主义风格的室内空间,又具有抽象乡土性的建筑外表面。
马里奥博塔喜欢选择制约条件少的基地,以便为他提供一个广阔的创造空间,尽管这样说常常是表示平庸的一种委婉。
但其实并不然,他对自然环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马里奥博塔的大部分作品中,他抓住了美化环境和创造环境的机会。
博塔对环境的”阅读”和|“理解”是相当深刻的。
无论是建筑形态还是建筑物周围的植物,无论是邻里建筑还是建筑物旁边的一棵树或是远处的塔楼,他都会很认真、细致地加以考虑,并借助于透视草图和一些视觉手段对环境进行评估。
但是,所有这些工作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种创作手段。
为了达到最终的创作效果,更为重要的是下一步的综合过程。
这一综合过程,不仅体现了对建筑物整体环境的考虑,而且在某一方面也超越了由这些环境因素所能表达的建筑意念。
马里奥博塔作品分析

•
•
• 在他的作品中,过于严谨的几何体明显的与场地区别开来,博塔自称 这是一种建筑与环境的辩证游戏。这表现出了建筑的形体力度,材料 的雄浑,构造和细部的优雅。同时,建筑的存在起到了重塑场地的作 用。周围景观反而在这人工物的主宰中更加衬显了出来,建筑把一种 地方精神提升到了富有象征性的高贵境界中来
马里奥:我认为源于基本几何形(如圆形, 正方形等)的建筑形式为人们提供了直 接阅读建筑的机会,几何形体有助于人 们通过部分了解建筑整体。当一个人处 于一个空间中,他需要给自己定位,正 因为如此,简单的形式可以帮助建筑的 使用者。我的建筑语言不是主管选择的 结果,而是在这五十年的工作中逐渐形 成的自然结果。
• 中心对称——“我的设计中的对称特征更是极为 适合光线的射入”,博塔的住宅作品全部在屋顶 的中央对称布置天窗;住宅以外的其他建筑也多 在平面中心部位布置主要空间,以及做多种变化 形式的窄缝,充分预示了博塔的那种恰似人体所 拥有的中心对称式的设计。
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 博塔的作品对材料的选用上相当强调人的触感, 所以他的大部分设计 作品在满足人的视觉感觉之外, 在外墙选材上会选用如砖或者毛石等 粗糙的材料, 一方面能更好的和环境融合, 另一方面也能满足置身于 其中人的触觉感受。
• 从博塔的很多实例可以看出, 他的建筑思想有个核心内容, 即建筑是本质的东西, 必须与其环境区别开来, 这与赖特 的有机建筑理论完全相反。在这个核心下, 博塔的作品以 强而有力的实体姿态创造出新的意义和秩序。
问:圆形和方形等纯洁几何形体是您最广为 人知的设计元素,您为什么在作品中使 用这些元素,您又如何把自己的风格同 符号主义或图腾崇拜相区别?
• 建筑形象: • • • • • • 强烈的几何形体 对称的布局 封闭的墙体的方法从历史中寻找建筑形式 的逻辑表达,另一方面,他的 作品也大多数是用纯粹的几何 形体构成,体现一种强烈的秩 序感和古典精神。
试析马里奥博塔的建筑作品及其创作思想

试析马里奥·博塔的建筑作品及其创作思想——读《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有感摘要:瑞士著名建筑大师马里奥·博塔的建筑简洁、明确、有力而又内敛,不论是其设计的住宅还是公共建筑,他那冷静、唯美的建筑风格都给人以引人入胜的特殊感觉。
博塔对于建筑的理解更像是对艺术、对人生的感悟,博塔的努力是试图在理性、简朴的乌托邦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保守的怀旧主义之间开辟出一条中间道路。
基于对建筑大师执著的偏爱,本文试图在对其经典作品解析的基础上,试图总结博塔的建筑风格及创作思想。
关键词:博塔作品解析创作思想提纲:1 走进马里奥·博塔马里奥·博塔受到勒·柯布西耶、路易·康和卡洛·斯卡帕三位建筑巨匠的熏陶,在结束跟随路易·康的学习之后,他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
博塔深入研究了众多建筑风格,开始从这些历史风格中得出相应的色彩、材质、原料以及结构等方面的构思,其所有的工作都逐渐从后现代的古朴风格中得出其内在的联系。
博塔对环境有极强的洞察力,因此他的建筑作品常常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而展现不同的优势。
他说道:“每一项建筑作品都有它相对应的环境,在设计建筑时,其关键是考虑建筑所辖的领地”。
1980年,他增加了这样的观点:“我认为当今建筑的精华来源于比较的程度:它只承认人为因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而这样的因素又来自当地生境。
”作为提契诺学派的主要代表,其作品根植于意大利理性主义和欧洲现代主义,将欧洲严谨的手工艺传统、历史文化的底蕴、提契诺的地域特征与时代精神完美地表现在建筑上。
40多年来,博塔已设计项目600多项,涵盖了私人住宅、教堂、办公、银行、博物馆、学校等建筑类型。
博塔关于建筑原型的重新诠释、重塑场所的理念、形式原则和建筑语汇的运用、有机统一的城市体系、历史传统的延续性以及建筑的隐喻性和象征性等等建筑思想和设计手法,都具有鲜明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已引起世界建筑界的广泛关注。
马里奥 论文

马里奥.博塔的美学思想与作品分析浦栋论文摘要马里奥·博塔是当代西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建筑师,他在近四十年的设计实践中,创造出一大批具有强烈形式特征与艺术感染力的建筑作品。
这些作品植根于地域环境之中,回应了地方独特的地理、历史与文化,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本文力图系统地解读博塔的建筑语言,归纳并总结他对建筑设计的种种理解与追求,进而形成对他的建筑观念的整体性把握,以指导今日的建筑实践工作。
研究主要从语汇、语法、语义三方面展开。
首先,博塔始终坚持利用最基本的建筑语汇进行形式创作。
通过对他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几何原型、普通材质、自然光线这些基本语汇的表现特征与使用规律的分析,探讨他对建筑形式美的追求及对建筑本质的理解,并指出博塔赋予建筑作品的这些形式特征来源于他对普通事物的深刻观察与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其次,语法是组织话语、表达含义的语言规则。
这一部分着重探讨博塔在发展个人建筑话语过程中对构成要素处理与整合的机制。
他在建筑形体塑造、立面构图中采用了多样的设计手法,创造出统一而又富于变化的建筑整体形象,并通过多层次的隐喻,构成对建筑所处地域文脉的回应,从而赋予建筑形式深刻的内涵。
最后,语义内涵的诠释是对博塔建筑作品进行研究的核心。
英文摘要Mario Botta is an architect who has the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influences to the contemporary west. In the nearly 40 years, he creates large quantities of the architective works that have unique style and the artistic influences in his design practices. These works take root in the region environments and have the bright individual style, responding the place unique geography, the history and the culture.The purpose of the article is to unscramble Botta’s architectural language systematically.关于博塔:1943年,出生于瑞士提契诺州,孟德里索; 1945年,长达六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57年,在卡洛尼和凯米尼什联合事务所担任建筑制图见习生;1963年,米兰艺术学院学习并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建筑设计作品:杰内斯特莱里奥主区教堂; 1964年,威尼斯建筑大学学院学习;1965年,在威尼斯勒.柯布西耶研究室实践工作;1969年,建筑专业大学毕业,卡洛.斯卡帕和朱塞佩.马扎里奥是他的论文导师。
解析马里奥.博塔

解析马里奥.博塔在位于瑞士的南部的提契诺(Ticino),半个多世纪以来,建筑师们一直尝试将历史传统和现代建筑完美的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自己的地域特色,并以优异的作品形成了提契诺现象,是提契诺的建筑文化在国际上享有无可非议的声望及认可。
在现代的建筑实践中,形成提契诺现象的代表人物是马里奥·博塔。
理性与经验的契合博塔的建筑思想显然受到了理性主义的影响,大多作品既折射出古典理性主义的特征,又打上了新理性主义的烙印。
在方法上,以古典集合型及其组合作为形式构成的主要元素,讲究主从关系,轴线关系,对称关系比例关系等;在立面上,构图中心极强,并且以几何形天窗统帅全局;在构图上,博塔钟爱几何原型,特别是圆形,强调建筑的纪念性;在建筑语汇上,应用古典建筑建筑的语言:建筑边角的保守,中央的空壁,倾斜而稀少,准确定位的窗洞,类似古典建筑的拱门等等:在材料的使用上,发挥材料的质感和表现力:在建筑构造和细部上,以砖和石构成了简洁,完整,精美的图案。
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博塔有着不同凡响的经历。
他从师卡洛·斯卡帕,又有幸在勒·柯布西耶,路易斯·康手下工作。
他研究阿尔多·罗西的新理性主义,邂逅詹姆斯·斯特林并与之交流。
他批判地吸收各种建筑文化和思潮,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结合提契诺的地域特色,创作出令人瞩目的作品。
1965年夏,博塔到勒·柯布西耶在威尼斯建造的展览室工作。
勒·柯布西耶对图形的超凡直觉,对古老城市的洞察和想现代建筑艺术的演化,对威尼斯问题的敏锐注视和精辟分析都给博塔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此后在博塔的建筑作品中不时折射出勒·柯布西耶的影子。
1969年,在威尼斯会议中心的设计中,博塔与路易斯·康共同工作了三周。
路易斯·康的浪漫主义和诗一样的建筑队博塔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博塔的建筑作品具有很强的封闭感,强调建筑与外界的界定,在重复基本几何和自然光运用等设计手法上皆隐含着来自路易斯·康的文化继承。
建筑细部设计理念——解读卡洛·斯卡帕及马里奥·博塔的作品

建筑细部设计理念——解读卡洛斯卡帕及马里奥博塔的作品李垚【摘要】通过对卡洛·斯卡帕及其弟子马里奥·博塔的作品中细部设计的评析,总结出他们共同的建筑细部设计理念,即与历史的对话和元素重复使用的建筑语言.通过对他们作品的评析唤起我们对于富有诗意的建筑细节的认知.【期刊名称】《四川建材》【年(卷),期】2016(042)003【总页数】2页(P67-68)【关键词】建筑细部;卡洛·斯卡帕;马里奥·博塔;历史;母题【作者】李垚【作者单位】重庆大学,重庆40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2在建筑氛围的形成因素中,细部设计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重视艺术品和工艺品细部的文艺复兴及巴洛克时期,人们对建筑的细部设计也尤为重视,但是自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出现之后,重视细部设计的传统就被摒弃了,在这个时期建筑师追求的是简单的几何元素和单一的体量形式。
而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师开始重新把建筑地域性和民族性放在重要位置,建筑细节设计开始重新被当做设计重点。
虽然在20世纪60~70年代涌现了一部分用细部装饰来丰富建筑外形,如运用历史符号随意拼贴的历史主义和突出技术细节的高技派,但这些手法都趋于表面,没有从根本上深化建筑的空间。
相比之下,卡洛·斯卡帕及马里奥·博塔的建筑细部设计则是对空间认知方式的深化。
他们不认为建筑细部设计是建筑物可有可无的细节,而是把其作为深化空间的设计策略。
他们对于细部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①古代元素法,即用建筑细部来表达和创造历史性的空间氛围;②母题法,即不断深化处理同一主题元素,从其形式、色彩及肌理上来丰富立面效果。
1.1 “新”与“旧”的对话卡洛·斯卡帕的建筑作品继承了古典建筑的装饰特性,有很强的装饰意味。
强烈的历史性是他的建筑风格,极具个性化,这也是现代建筑少有的。
其独特的细部设计使整个建筑产生强烈的历史性。
02马里奥博塔建筑分析

Mario botta
马里奥.博塔
Mario botta
1943 出生于瑞士提契诺州门德里西奥 1958 在卡门里希事务所研修制图 1969 毕业于威尼斯大学建筑系 1970 在卢加诺与人合伙开业 1971 设计著名的圣维塔尔河住宅,一举成名 1976 被聘为洛桑州立工科大学客座教授
Mario botta · 师从名门
The End
比例之美
边长比=1.4 : 1 : 1.6
各层平面
0.00
-2.46 -4.92 -7.38 -9.84
立面
虚与实
相对的立面开口 并非正对,加之 内部体块的组合, 形成丰富的光影 效果。
南立面
对称轴——对角线
厚重的墙
墙的厚度非同寻 常,在转角处有 承重需要,但某 些非承重部分亦 使用空心构造以 加大厚度。
总平面
坡地
天窗 铁桥
N
基地——坡地
背山面湖
圣维塔尔河 “塑造地段”
在自然的、历史的
博塔用什么
表达他对这一切的
崇敬
对立——自然,传统
“塑造地段”
博塔试图通过人为的手段来改变处于某种平衡的 局面,以谋求新的平衡.因此,方和圆这些纯粹的几 何形式形成了他的建筑的基本要素,借以创造一个 隔离的世界.在这个前提确定以后,他便开始审慎的 选取与周围环境相联系的开口,建筑的空间构架也 由此展开.博塔坚信建筑不是制造出来的,而是在特 定的环境中生长出来的,他在提契诺的建筑展示了 地方传统的谷仓形式,并力图让人回到过去那种更 合乎自然的居住形式中.
博塔1943出生于瑞士提契诺州门德里西奥1958在卡门里希事务所研修制图1969毕业于威尼斯大学建筑系1970在卢加诺与人合伙开业1971设计著名的圣维塔尔河住宅一举成名1976被聘为洛桑州立工科大学客座教授他曾经是卡洛尼的学生后又赴威尼斯学习意大利新理性主义并通过和斯卡巴的接近获得了一种丰富而精巧的空间造型本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里奥·博塔作品评论——空间元分析方法的运用空间分析理论空间空间按照属性分为三类,即聚落空间、建筑空间、自然空间。
聚落空间,即建筑单体之间形成的空间;建筑空间,即建筑单体内部形成的空间;自然空间,即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空间。
本文的分析对象是建筑空间,在分析中,我们通过对空间的界面、介体、结构、路径,甚至是材料、陈设等来揭示空间的内在逻辑性和科学性,进而为今后的建筑设计提供指导。
空间分析方法基于建筑空间,我们将空间的构成要素分为空间元、空间结构、空间路径。
空间元空间元由界面和介体两部分构成。
空间界面按照可视性可分为透质界面和非透质界面。
基于此,最简单的空间元有五个,如图一。
除了界面的通透性会影响到空间外,界面的存在形式、材质、色彩等也能进一步影响空间,塑造空间。
加入介体,空间的多样性得到进一步地扩展,例如空间会因为介体的位置、造型、材质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
不考虑介体的位置、造型等的影响,空间元亦有五个,如图二。
空间结构建筑空间结构是最能体现建筑空间的复杂性、多层次性及丰富性的。
它是指空间元的组织形式,基于正交,建筑空间结构可分为两类,即平行并置S1和正交S2,如上图。
本次分析的辛巴立斯达犹太教堂及犹太人遗产中心的二级结构就是典型的正交型空间结构。
空间路径空间路径不同于功能流线,也不同于人流流线。
它是指人在空间中最能感受空间魅力的路线,它平行于视轴,与空间的进入方式有关。
基于正交,就单一空间(空间有向量)而言,路径与空间轴的关系可能是垂直的,也可能是平行的。
东方传统建筑常常是垂直的,西方传统建筑则常常是平行的。
就复合空间而言,构成复合空间的元空间中的端景形成视觉吸引点,引导人沿着视线不断向前,体验空间,形成复杂的路径。
基于这一分析体系,本次我重点分析了马里奥·博塔的三个建筑作品,力求通过自己的分析,揭示其建筑(空间)的内在逻辑性,提高自己对建筑的理解。
博塔建筑空间的内在逻辑性马里奥·博塔生平马里奥·博塔(Mairo Botta),1943年4月1日出生于瑞士孟德里索(Mendrisio)。
博塔中学辍学,15岁起就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后在卢加诺跟随凯米尼什(Cnenisch)和卡洛尼(Carloni)进行建筑设计等方面的学习。
1961-1964 年,博塔在米兰艺术学院学习,在此期间完成了他的第一件建筑设计作品,作品在形式上表现出强烈的几何性。
1964年毕业后,博塔进入威尼斯建筑学院学习,并于1969年获得职业学位。
在这几年间,他遇到了几位在建筑行业有重大影响的著名设计师,包括:路易斯·康、柯布西耶和他的论文指导教授卡罗·斯卡巴。
其中,建筑设计大师柯布西耶和路易斯·康对他的影响最大。
马里奥·博塔把来自于现代建筑、意大利新理性主义、提契诺的乡土建筑,以及两位大师勒·柯布西耶与路易斯·康的灵感综合成为一体,形成自己的特色。
他的建筑简洁、明确、有力而内向。
其作品展现出强烈的个人语言:对称的平面布局、简洁的几何形体、封闭而厚实的墙、用于采光和选景的狭缝、置于中轴线上的垂直交通、顶部天窗等等。
同时,博塔坚信,建筑不是制造出来的,而是在特定环境中长出来的。
他在瑞士提契诺的建筑展示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谷仓”形式,并力图使人们回到过去那种更合乎自然的居住形式。
由此,他被打上了地域主义的烙印,被归入提契诺学派。
空间的内在逻辑性纵观博塔的建筑作品,虽然建筑的功能用途不同,地域环境不同,但是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有表象的,也有内在的。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建筑设计的背后定有一套科学性的规则在影响建筑。
反言之,建筑空间应当可以通过理性的方式,按照科学的逻辑进行推理来得到的。
而且,理性思维的方式不仅不会限制建筑空间设计,相反地,它会为我们的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几何网格、严格对称通过对博塔三个建筑作品进行重点分析,我们发现潜藏在其建筑背后的逻辑性和规律性。
其建筑平面都受到几何网格(我们规定网格尺寸最小为0.9m,因为这是建筑空间中有意义的最小尺度)的控制,严格遵循网格尺寸,体现出模数化的理性思维。
例如,比陀·奥德黎柯的平面都是在1.1m网格的控制之下的,所有墙、柱子的位置,甚至是铺地都严格遵守该几何网格。
同时,建筑沿着空间向量的方向体现出严格的对称性,这种对称不仅没有导致空间的单调,反而是空间更加平衡,极富韵味。
空间结构清晰博塔的建筑通过简洁的几何形体诗意的组合在一起,经由严格的对称手法使建筑空间、形体极富诗情画意。
空间结构清晰、明确对此是功不可没的。
从形体看,建筑形体的几何性和对称性是博塔建筑的两大特点。
由平面入手,深入进行分析发现,其建筑空间结构层次分明,逻辑性很强,层层递进,这些保证了空间营造氛围的高质量。
本次分析的建筑之一辛巴立斯达犹太教堂及犹太人遗产中心的空构分为三级:第一级是最外围的方形,其次是一个“十”字型结构,最后一级是两个大小相同、位置对称的圆。
三级空间结构层层递进,将空间推向高潮。
其中第二级结构与“拉丁十字”的结构不谋而合。
我们不能认为这仅仅是一种巧合,这应当看做建筑师对教堂空间的重新解读:当世俗空间(讨论区)与教堂空间(教堂部分)并置时,如何才能做到既不失其作为教堂的精神性,又能完美的解决世俗的功能?这个“内在的十字”正是该建筑作为教堂精神性的一种隐喻。
而在外观上采用两个外观完全一样的、位置对称的倒置截圆锥体,展现出精神生活与世俗生活的对等性。
空间路径博塔的建筑空间体验方式都是极具特色的,这恰恰反映出博塔对建筑空间体验与空间路径之间密切关系的重视。
空间路径不同于人流流线,但是又与之密不可分。
它与视线的关系最为密切,可以看作是最能展现人对空间体验的视觉线路。
在博塔的建筑中,空间路径常常平行于空间结构的空间轴,有时也会垂直于空间轴,但无论如何,都经常与建筑对称轴垂直或者平行。
在比陀·奥德黎柯和辛巴立斯达犹太教堂及犹太人遗产中心两个建筑中,空间路径即与建筑对称轴重合,前者与空间轴平行,后者与空间轴垂直。
沿着空间路径,人们见证了建筑空间的神奇魅力。
空间元(空间的界面——材质、窄缝等的运用和介体)构成博塔建筑外观的空间元常呈现为“三面非透质、一面透质”的状态,整体建筑外观显得封闭而厚重。
但是,构成内部空间的空间元则常常呈现出“两面透质”甚至是“三面透质”的状态。
在外部,空间元主要依靠空间界面的处理——特色砖纹理与窄缝等的运用——来营造简洁厚重、内向有力的空间氛围。
内部空间则通过各空间元的组合交叠,形成复合空间,同时引入光线,进而营造出良好的空间效果。
分析小结通过对博塔建筑进行“空间结构——空间路径——空间元”的深层剖析,我对博塔的设计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再是基于表象上的认识——对称、材质、地域主义等。
经过分析,可以肯定,博塔追求的绝对不是精美的材质组合,也不是极端的形体几何化、严格的对称化。
他追求的一直都是空间,所有这些表象的做法都只是为了那个终极的追求——空间。
正如博塔曾经说过“空间的质量是关键……我认为建筑师的工作就是空间的建构,空间能使人受益”。
分析结束,我更清楚地认识到空间是建筑的本质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
这一分析,不仅仅让我对博塔的设计手法有了清晰地认识,更让我掌握了认知建筑空间的一把标尺——“空间结构——空间路径——空间元”。
这把标尺使我们认识建筑变得简单、清晰。
由此,我更加相信,空间——至少建筑空间是能够通过理性逻辑分析而产生的,建筑不再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只能凭个人主观感觉来认知的事物。
理性逻辑推理不仅不会限制思维,反而能够促进建筑空间的发展。
延伸感悟“空间结构——空间路径——空间元”的认识方法让我对建筑的认识由抽象而具体,由主观而客观,由感性而理性。
“建筑是什么?”这一概念逐渐在脑子里面清晰起来,这都要归功于结构认识的方法。
“空间结构——空间路径——空间元”的认识方法是一种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认识方法。
这种认识事物的方式不仅仅可以运用到建筑上,更可以推而广之,运用到我们对其他事物的认知。
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抽象的事物远多于具象的,例如,社会学、政治学、经融学、文学诗歌等等。
对于这些事物,历来都是通过感性认识,据个人的感悟来传承,这无疑是极其不利的。
如果引入结构的概念,那么,大多数人都能够达到整体、全面、清晰的认识(当然要想达到很高的高度,还是离不开感性的,或者说悟性),这对文化的传承,对提高人类的整体认知水平无疑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构认识的清晰化、整体化优势体现得最明显的例子之一是公司组织机构图。
这种结构图是最能反映公司整体结构的,如果没有这种图,一个人尤其是陌生人,对公司的认知只会是片段式的、支离破碎的,既不清晰又不全面。
世界缤纷复杂,容易使人迷茫,但是正如圣经所言“阳光之下没有新事物”。
经过这次分析,我不仅仅得到的是建筑专业上的收获,更多的收获在于我切身体会到了万事万物背后的那种规律的力量,我越来越坚信,万物皆是有规律可循的,即便是建筑这样曾经认为很迷茫的、主要靠感觉的事物也不例外。
由此,我开始反思自我,总结得到一种全面的、明确的认知方法——先从结构入手,整体认识;进而对结构的各部分进行还原拆分,部分分析;最后总结,回归整体。
我相信,通过这种方法来分析、认识事物,事物会变得简单、清晰而全面,这对以后的人生将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我开始反思,什么是思考?如何进行思考?我想真正有意义的思考不是解决某个既定的问题——已知条件和问题均已给定,即思考不应当仅仅是一个解答问题的过程。
这仅仅是思考的最后一个环节,真正的、完整的思考应该是“什么是已知条件,什么是未知条件,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使用什么工具,最后要达到什么效果”等一系列问题的理性推理过程。
总而言之,此次分析收获颇多。
而且,分析的过程远比结果重要,因为在过程中的收获是最多的。
这些收获不仅仅是建筑方面的,也有专业以外的,同时对人生也有了新的思考,相信不断走下去,会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