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重点知识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重要知识点

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是1851~1864年,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开始,一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结束仍在继续,与这两次鸦片战争关系密切。
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的军费开支,以及战后依据《南京条约》给英国的巨额赔款,最终都要转嫁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上,必然会增收苛捐杂税,加重人民负担,阶级矛盾日趋尖锐,人民反抗斗争风起云涌。
太平天国运动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太平天国拒不承认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取的种种特权。
随着其势力的日益发展,列强认为要想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只有支持清政府。
而面临内忧外患的清政府,也认为必须借助洋人的帮助,才能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其专制统治。
1860年,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成立了洋枪队,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对本国封建势力的同时还要反抗外来侵略势力,这是时代赋予它的使命。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出现剧烈的变动。
资本主义国家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加紧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造成了空前严重的灾难。
几千年以来,中国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社会结构,开始在一些地区趋于瓦解,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计陷入困境。
清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增加封建剥削,填补赔款和鸦片贸易造成的亏额。
战后的十年,中国社会骤然遭遇这种史无前例的变动,不论南方与北方,城市与乡村,全部震荡起来。
1841~1850 年,各地汉、回、苗、藏、彝、瑶等族人民发动的大大小小起义就有100 多次,到1851年终于爆发了规模巨大的太平天国运动。
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高三历史必修一必修二必背知识点

高三历史必修一必修二必背知识点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必修一《近代史纲要》和必修二《中国历史纲要》是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其中包含的知识点均为高考重点内容。
下面将围绕这两个必修教材,系统整理高三学生们所必备的历史知识点。
一、必修一《近代史纲要》的必背知识点1.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揭示了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侵略的起点。
战争导致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被迫割让香港,并开放五个通商口岸。
2. 太平天国起义(1851-1864):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
领导人洪秀全提出了“拜上帝教”的思想,试图建立一个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秩序。
3. 戊戌变法(1898年):中国维新之一,总体目标是以资本主义制度推动国家现代化。
变法推动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的改革,但因受到保守势力的反对而最终失败。
4. 辛亥革命(1911年):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建立了中华民国。
革命推翻了清朝王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5. 五四运动(1919年):反对列强和旧文化传统的爱国运动。
此次运动是青年学生为主力量,旨在追求新文化和民主政治。
6. 五卅运动(1925年):这次工人和学生的大规模罢工和示威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觉醒,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54年):宪法的出现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它是中国新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石。
二、必修二《中国历史纲要》的必背知识点1. 五胡十六国时期(公元304-439):是中国南北朝前期的重要阶段。
五胡十六国的建立反映了中国东晋政权相对薄弱的局势。
2. 隋朝(公元581-618):是中国历史上分裂与统一之间的过渡时期。
该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奠定了唐朝的基础。
3. 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被誉为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科技、文化以及制度的进步有助于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国家。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太平天国运动

【导语】⾼⼀历史需要背诵的知识点有很多,学⽣需要将知识点总结分析,下⾯将为⼤家带来⾼⼀的必修⼀的知识点总结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从⾦⽥起义到定都天京 1、⾦⽥起义: (1)背景:阶级⽭盾⽇益尖锐。
列强的侵略加剧了灾难。
(2)洪秀全的组织宣传: 创建拜上帝会并进⾏思想宣传等 (3)起义:1851年初。
永安封王意义: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初步基础。
2、定都天京(⿍盛) (1)意义:建⽴了与清王朝对峙的⾰命政权。
(2)⿍盛:定都天京后,相继进⾏了北伐、西征、东征等军事⾏动。
这是太平天国运动⿍盛的标志。
⼆、政权建设 1、前期《天朝⽥亩制度》 (1)⽬的:定都天京后,为了巩固政权。
(2)内容: ①⽣产资料分配形式: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地所有制,按⼈⼝和年龄平均分配⼟地。
②产品分配形式:每户留⾜⼝粮,其余归圣库。
③⽬的等⽅⾯:建⽴⼀个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3)评价: ①进步性: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争的思想结晶。
②空想性:绝对平分⼟地不切合实际;绝对平分⼀切财富,追求⼈⼈平等的思想观念,是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空想。
③未能真正实⾏。
2、后期《资政新篇》 (1)⽬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政治上。
经济上。
社会事业上。
(3)评价: ①意义:是先进的中国⼈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彩的⼀个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中国⼈向西⽅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②未能实⾏: 三、转折与失败(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 1、转折:天京事变 (1)原因:根源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过程略。
(3)影响: ①清政府得到了喘息的机会;②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失败: (1)标志:天京陷落。
(2)原因: ①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②客观:中外反动势⼒联合绞杀。
③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局限性。
四、评价 1、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
高一历史必修一太平天国运动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太平天国运动知识点高一阶段的历史知识繁多,要求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点也比较多。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一历史太平天国运动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历史必修一太平天国运动知识点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1)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进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纷纷失去生计(2)清政府的沉重捐税和地主的土地兼并和盘剥.。
(3)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矛盾的激化,因为当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局限于东南沿海地区,尚未深入到中国内地,农民阶级与列强侵略正面强烈冲突不大,他们直接感受到的还是清政府及地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压迫和剥削,当时支配他们之间关系的仍然是封建和封建生产关系。
2.洪秀全组织、发动起义的准备工作洪秀全将西方____与中国的民间宗教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组织。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平等思想和反封建统治来号召农民起来斗争,它不同与基督____是农民起义的工具,这也说明农民由于受阶级的局限,提不出先进的革命纲领,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只能利用宗教达到目的。
3.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今田村率众起义,起义军称“太平军”,建国号“太平天国”,不久,洪秀全称“天王”。
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九月,太平军攻占永安后,分封诸王,并由东王节制诸王,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永安突围后,发布了《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等重要文告,1953年,攻克武汉三镇,声威大震。
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与此,标志着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三次战役。
1853年,由林凤祥、李开芳率领,开始了北伐,他们攻入了天津地区,但由于孤军深入,供应不足,最终失败。
北伐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在北方的统治。
它深入到了敌人的心脏地区,牵制了敌人的兵力,为太平天国西征和天京突围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高一历史上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上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知识点整理高一历史上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知识点整理高一历史上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知识点整理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夕的中国,虽然没落的封建社会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而开始瓦解,但是对于整个中国社会起支配作用的仍旧是封建经济关系和封建政治制度。
经过鸦片战争,中国的社会矛盾发展了,危机加深了。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中指出:“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新税捐。
严重的自然灾害使矛盾迅速激化。
二、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宗教理论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论基础。
洪秀全在广州应考时,曾得到耶稣教士梁发给的《劝世良言》小册子。
后,他从中接受了基督教的平等思想,建立了对上帝和耶稣的崇拜。
冯云山、洪仁等人又从洪秀全那里接受了这种信仰。
此后,洪秀全主要在家乡从事宗教理论的研究与创造。
他把基督教义与中国的儒家思想以及农民的平均、平等思想结合起,创造了一个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农民革命理论。
我们也可以看到洪秀全的宗教理论反映了反清、平等的革命要求。
拜上帝教的一神论也便于把分散的农民结成统一的组织。
对革命对象“阎罗妖”,对革命理想“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等描述,农民容易明白,这样,这些因宗教语言宣传的理论,成了发动太平天国运动的精神武器。
然而,宗教不可能把苦难深重的人民群众引向光明与幸福。
这种浓厚的迷信色彩也产生了它的负面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反而起了麻醉群众的作用。
2.金田起义与永安建制19世纪中期,广西灾荒不断,各地人民纷纷暴动,起义时机成熟。
这是金田起义的直接背景。
1851年初,洪秀全在金田村领导拜上帝会发动反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1d5fabbd02d276a200292eac.png)
人教版高中老师必修1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考点解读考点提示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知识经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知识清单鸦片战争1、原因:①根本原因: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不久法、美等国也相继开展工业革命。
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
②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___①___)沉重打击了英国鸦片走私活动,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英国发动了侵华战争。
虎门销烟:在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处于贸易逆差,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清政府开始禁烟,1839年6月,林则徐将缴获英美走私贩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英国政府闻讯,决定借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2、经过(1)开始: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扩大:1841年初,英军抢占香港岛,接着又攻占了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
(3)结束:1842年8月,中国屈服求和。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中英______②_______。
内容:割占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4、影响: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______③______国家。
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想进一步打开_____①______。
(2)直接原因:英美法等国提出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
(2)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____②____。
(3)美俄趁火打劫,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3.结果(1)1858年《天津条约》主要内容:允许____③_____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一】高一历史必备知识点考点一、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2、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其危害。
3、鸦片战争的经过:鸦片战争形势概况;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二、鸦片战争的影响1、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2、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3、鸦片战争的影响。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英法两国挑起战争的借口:英法联军在广州的殖民统治。
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英法联军洗劫并焚烧圆明园;中英、中法《北京长约》的主要内容。
3、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2、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分封诸王;太平军从金田到南京进军路线;定都天京。
3、《天朝田亩制度》。
4、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太平军北伐及其意义;太平军西征、东征。
五、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1、天京变乱:天京变乱发生的原因、简况。
2、重建领导核心。
3、太平天国的防御战:三河镇大捷;李秀成进攻上海,英法侵略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安庆失陷和陈玉成就义。
4、太平天国的失败;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功绩。
【二】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鸦片战争,高一历史复习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鸦片战争,高一历史复习资料提示:下边这行带“下划线文字”均可以点击跳转页面,自己探索吧。
1. 爆发的原因和条件?鸦片中国的禁烟运动2.中国为什么要进行禁烟运动?对个人来说,造成了身体健康受损,家破人亡;对国家来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上涨,造成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中国士兵吸食鸦片,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出现这种“银荒”、“兵弱”的局面。
我们可以总结为三点危害:一时中国白银大陆外流,中国逐步丧失了外贸优势,并造成了政府的财政危机;二导致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三对人民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摧残了社会生产力。
这严重危及到清朝的封建统治,也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严重危机。
3.如何评价虎门销烟?林则徐进行禁烟,他是民族英雄,但根本目的是什么?这是中国进行的正义的行为,沉重打击了西方侵略者,维护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根本目的是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4.鸦片战争后侵略者是为了什么而战的呢?根本原因—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积极殖民扩张,掠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市场和资源主要原因—受自然经济的抵制,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直接原因—中国实行禁烟运动经过和结果结论:进行战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比拼,中国远远落后英国,落后必然挨打。
在鸦片战争之前,西方列强曾多次侵略中国,英国也曾与中国进行过多次的较量,但当时的中国综合国力比较强大,并不逊于西方列强。
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迅速崛起的时代,“落后就要挨打”!5.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也是中华民族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
在鸦片战争中,曾有许多爱国军民英勇反抗,但为什么最终还是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武器装备落后;道光皇帝战和不定,举止失措;根本原因是制度的落后,旧制度的顽固存在阻碍了社会进步,无法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客观原因是英国综合国力强大《南京条约》的签订1842年8月初,英国军舰闯到南京下关长江江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1.背景——中西巨大的反差:
(1)西:资本主义制度、机械大工业、军事强盛、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2)中:封建制度、小农经济、军备废驰、闭关锁国。
2.原因——中西冲突不断升级
(1)根本:英国试图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直接:林则徐虎门销烟(导火线)
①原因: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在中国进行鸦片走私,对中国造成严重危害;为维护民族利益,清政府派林则徐虎门销烟。
②时间:1839.6
③意义:
二、鸦片战争的概况
1.过程:1840(爆发)——1841(扩大)——1842(结束)
⑴阶段:第一阶段: 1840.6——1840.12 英军北上天津
珠江→厦门→定海→白河口→退回广东
第二阶段: 1841. 初——1842.8 东南沿海战事
占香港岛→定海→镇海→吴淞→下关江面
⑵结果:1842.8,清政府战败,屈辱求和。
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割地:香港岛②赔款 2100 万银元
③开埠通商(广厦福宁上)④协定关税
割地赔款,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加重了人民负担。
“五口通商”、“关税协定”则破坏了中国贸易权和关税自主权,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⑶影响:
①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
②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
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军民的抗争:镇江满族将领海龄、三元里人民抗英
鸦片战争爆发后,爱国官兵英勇抵抗,像陈连升、关天培、裕谦、陈化成、海龄等;各地人民也自发抗敌,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尤其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序幕,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三、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⑴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根本)
⑵英法美等国不满足既得侵略利益 , 提出“修约”遭清政府拒绝(直接)
2.概况:
⑴ 1856 年英军进攻广州——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建立广东巡抚衙门(以柏贵为首的中国近代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 1858 年夺大沽,进逼天津。
俄、美、英、法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
⑵ 1859 年英法再袭大沽—— 1860 年占天津——入北京,焚毁圆明园——签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3.影响:
⑴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⑵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⑶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影响
因为鸦片的大量输入,流毒极为严重。
不仅损害吸食
者的健康,造成白银外流,而且引起银贵钱贱,直接
破坏社会生产,影响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
鸦片的大
量输入,还加深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危机
1.分析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
相同点
(1)背景都发生于西方殖民者在工业革命后的自由资
本主义时期。
(2)目的都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
(3)结果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取得
割地,赔款,通商等权益。
不同点(1)发动侵华的国
家不同:前者是英国单独发动的;后者是英法联合发
动,美俄伙同侵略。
(2)侵略的目的程度不同:前
者是为打开中国国门,后者是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
益。
(3)发动战争的直接原因不同:前者是禁烟运
动,后者是亚罗号和马神甫事件。
(4)侵略的地区
不同:前者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后者占领广州,进入
天津,北京等地。
(5)影响程度上不同:中国社会
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同,前者是开始的标志,后者比前
者进一步加深。
鸦片战争影响
①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转变为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
族的矛盾。
③中国的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在反封建的同时,又反
对外来侵略。
④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⑤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外国入侵逐渐瓦解了自然经济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提供客观条件。
⑥中国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在外国的船坞工厂里产生
了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1)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清朝统治者投靠外
国侵略者,开始成为它们的附庸工具,中外反动势力
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2)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
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劳动力,使中
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继续:①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
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
产地。
②战争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
殖民掠夺战争。
③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
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
扩大:①从战争进程来看:
a.侵略力量扩大。
鸦片战争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
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
b.侵略时间增长。
第一次两年多;第二次延续达四年
之久。
c.侵略区域扩大。
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北京。
d.订约国和条约增多。
第一次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与英法美俄四国共签订了七个条约。
②从危害和影响来看:
a.开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第一次开5口,割香港岛;第二次增开11处,英增割九龙司,沙俄割去我国东北、西北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b.中国主权遭到更多破坏。
第一次,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被破坏;第二次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等,使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外国侵略势力由中国沿海进入中国内地。
c.同鸦片战争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具有怎样的特征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文化的内涵。
“半殖民地”,是指国家和民族独立主权的部分丧失,但仍然保持着国家主权形式上的“外壳”,政治上受到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经济上受其掠夺和剥削。
“半封建”是指封建社会解体,但又未完全解体,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扩大。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进步性与局限性)
《天朝田亩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此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进步性——它实质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
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它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
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中中“均田”等思想的发展与超越,具有进步意义。
局限性——但它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她所描绘的理想天国,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社会。
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
,
《资政新篇》: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
进步性——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
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
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
局限性——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
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未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既非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因此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起任何积极作用,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