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10课 鸦片战争13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10课 鸦片战争13

第四单元第十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高中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

在初中历史课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经过、结果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都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二、学习内容分析《鸦片战争》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材《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第四单元第一课。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交汇。

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战争使得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

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

本课主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共三目:第一目介绍了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目叙述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说明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第三目略述两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2、分析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和牙牌年战争爆发的原因。

3、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

4、分析中英《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理解为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对鸦片输入危害、战争原因等分析)。

2、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0课鸦片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0课鸦片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0课鸦片战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包括清朝的封建统治、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及中英贸易关系等,从而认识到鸦片战争发生的必然性。
2.掌握鸦片战争的主要过程,包括战争的原因、爆发、经过以及结果,能准确描述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
3.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领土割让、赔款、通商口岸开放等方面,分析这些影响对中国近代史的作用。
3.针对鸦片战争中的历史人物,如林则徐、道光皇帝等,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撰写一篇人物评价短文,字数在500字左右。
4.选择一道关于鸦片战争的课堂练习题,对其进行详细解答,要求步骤清晰、逻辑严谨。
5.深入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进程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
6.推荐阅读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等,撰写一篇读后感,字数在600字左右,要求体现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鸦片战争的理解与掌握,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鸦片战争经过及影响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2.分析鸦片战争时期的中英实力对比,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阐述,制作一份对比图表,要求条理清晰、内容准确。
4.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了解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外关系,认识到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
5.培养学生树立正义、公平、诚信的价值观,从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中汲取智慧,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对历史事件、人物有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鸦片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关注点逐渐从表面现象转向深层原因及影响。学生对清朝封建统治、英国工业革命等背景知识已有初步掌握,但对于鸦片战争的详细过程、影响及历史人物评价等方面,可能存在理解不够深入、观点偏颇等问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2.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鸦片战争的影像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真实场景。通过视觉、听觉的感官体验,增强学生对鸦片战争的认识和感受。
3.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战争中的不同角色,如林则徐、道光帝等。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心态和行为,增强历史感知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答,让学生深入了解鸦片战争的背后原因和深远影响。
2.展示鸦片战争的画卷或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惨。引导学生进入鸦片战争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鸦片战争的背景:介绍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包括清朝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英国对中国鸦片贸易的侵略行为。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
2.鸦片战争的过程:详细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包括战争的爆发、发展和结局。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生动地描绘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让学生了解战争的细节和背后的故事。
5.教学内容的深入与拓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详细讲述了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鸦片战争,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此外,教师还通过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鸦片战争的理解和记忆,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深入与拓展。
此外,我还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探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待鸦片战争,提高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我还组织了一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战争中的不同角色,如林则徐、道光帝等,通过扮演角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心态和行为,增强历史感知力。
2.小组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通过小组分享,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鸦片战争,提高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8: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8: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

第10课鸦片战争【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结合世界发展进程,了解和掌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

2.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以及虎门销烟的因果,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第一次第二次战争的过程。

3.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以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重点掌握条约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以及两次鸦片战争的深远影响。

4.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运用情景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辅助,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历史。

2.运用层层分析法。

利用学生好奇心理等心理特征,层层设疑,留下悬念,吸引学生,恰当点拨步步推进,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1.资本主义列强在近代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是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失去独立和主权,使近代中国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争。

中国近代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他们悲壮的事迹永远激励中国民族前进。

【重点与难点】重点1.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南京条约》《天津条约》。

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原因。

【教学过程】本课导入播放歌曲《公元1997》,歌词:“100年前我眼睁睁地看你离去,100年后我期待着你回到我这里,苍海变桑田抹不去我对你的思念,一次次呼唤你我的1997年,100年前我眼睁睁地看你离去,100年后我期待着你回到我这里,苍海变桑田抹不去我对你的思念,一次次呼唤你我的1997年,1997年我一天天走近你,让空气和阳光充满着真爱,1997年我深情地呼唤你,让全世界都在为你跳跃,让这昂贵的名字永驻心里。

”问:这首歌曲反映了中国人的什么愿望。

一个世纪的沧桑,一个世纪的的期盼,香港市中国近代历史耻辱的第一块印记。

收回香港、雪洗国耻更是近代中国人魂牵梦绕的不灭理想。

歌中的期盼,如今已经变成现实,香港已经回归十多年并发展的很好,但当年香港问题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今天这一课将会回答这一问题,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翻开1840年那段沧桑的历史,进入第10课鸦片战争的学习。

第10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0课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评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3.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结合学生的评价结果,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鸦片战争的历史场景,如战争示意图、战争场面等,引导学生关注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2.提问:“你们听说过鸦片战争吗?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激发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起因,如贸易纠纷、鸦片问题等,引发学生对战争原因的思考。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经过,包括战争爆发的背景、战争过程的重要事件、战争结果等,使学生掌握鸦片战争的基本知识。
2.历史责任感:让学生深刻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他们关爱历史、珍惜和平的情感。
3.批判精神: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鸦片战争,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4.和谐发展观: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维护国家和平与发展的意识。
5.人道主义精神:通过对鸦片战争中的战争罪行和人道主义灾难的剖析,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使他们关爱生命、尊重人权。
2.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史料、分析问题、交流观点等方式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2.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对战争的影响有更深刻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3.搜集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如图片、文献等,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小论文,字数在600字左右。
4.针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结合当今中国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要求观点独到、论述合理,字数在500字左右。
5.家庭作业:观看一部关于鸦片战争的电影或纪录片,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观后感,字数在600字左右。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5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主动了解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形象生动地展示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堂讲解:对鸦片战争的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战争的社会背景、原因和影响。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针对鸦片战争的原因、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案例分析:选取鸦片战争中的典型事件或人物,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深入体验历史情境,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讲解英国工业革命后,英国对中国市场的需求,以及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
3.详细介绍林则徐禁烟运动,分析其背后的民族精神。
4.讲述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强调南京条约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5.阐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中国近代史的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关于鸦片战争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案)最全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案)最全版

第10课《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理解战争爆发的必然性;通过观看两段
视频材料,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抗敌的精神;分
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和不平等条约的危害,认识到列强侵华的本质,殖民主义的
罪恶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为中华民族富
强而奋斗思想观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鸦片战争(板书)
师(叙述):1840年,资本主义列强英国悍然发动了旨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致使中国门户洞开,中国人民从此步入灾难的深渊,中国社会开始了近代屈辱
的历程。

关于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说法不一,有这样一种观点很有代表性。

(课件展示如下)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生:不同意。

师:我们再看一段材料,(又出示材料)
1、原因:(板书)
(1)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1839.6)
师:对,同学们体会一下“直接原因”和“借口”这两个词有什么差别?
生:“直接原因”两事件应该有因果关系,“借口”则不一定有因果关系,有
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意味。

师:很好,同学们理解的很准确。

现在请大家看教材P50的“资料回放”思考林则徐禁烟的原因及道光帝支持他严禁的原因、目的?(两分钟后让学生回答)。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0课鸦片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0课鸦片战争
1.讲解背景:教师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包括清朝的腐败、英国的工业革命和贸易需求、鸦片贸易等。
2.梳理过程:按照时间顺序,讲解鸦片战争的主要过程,包括战争的原因、爆发、主要战役和结果。
3.分析影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强调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重大转折作用。
4.史料解读: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如战争时期的图片、文献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真相。
1.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他们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关注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通过问题驱动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针对学生对历史事件可能存在的误解和偏见,教师需及时纠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4.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提高学生对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的关注度。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练习题内容:
a.列出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
b.描述鸦片战争的主要过程。
c.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学生作答:学生在作答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解答情况,为课后辅导提供依据。
4.解答反馈:教师针对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解答反馈,强调易错点和难点。
3.情感方面: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难点
1.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社会性质、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的改变。
2.掌握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3.深刻体会民族危亡时期,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及其在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 1 第 10 课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18 世纪到 19 世纪前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英国 成为世界上

第一个工业国。随着生产力的飞速提升,英国对于海 外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已建立了东方殖民 体系,拥有广袤的领土,无尽资源和庞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 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目标。鸦片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 然结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两次鸦片战争及其严重后果。沙俄侵犯中国大片领土。

2 、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必然性、鸦片战争的 侵略性、

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3 、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 次鸦片战

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过程与方法 1 、历史条件分析法,历史辨证法。

2 、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民族英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 价值观和历史

责任感 2 、通过史实树立历史责任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御侮 必先自强的道

理,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 基本知识点 ( 1)熟悉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和后果,了解列强 的罪恶行径。 ( 2)识记《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的内 容,认识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战后丧失的主权 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难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第二次鸦片 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方法]叙述与讲解,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 究 知识结构 西方国家的侵略 ① 1840 年以前,英国等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 ① 战前中国与世界差距 ② 战前正当贸易中国的出超地位 ② 1840 年英国政府发动鸦片战争, 以武力打开了中 国门户 ①《南京条约》签订 ②鸦片战争的影响 ③ 1856- 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①《天津条约》等签订使中国门户进一步打开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① 林则徐倡导的禁烟运动, 1839 年的虎门销 烟达到高潮。 ②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 补充 ) ③ 爱国军民在鸦片战争中的抵抗。

一、鸦片战争 1.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 1)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 ( 2)直接 原因:虎门销烟 思考:有人认为:鸦片战争“纯粹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 动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所致。 ”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为什么? 2. 战争经过和结果:战争爆发( 1840 年 6 月)--战争扩 大

( 1841 年)--战争结束( 1842 年 8月) 3. 战争结果:清政府失败。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 一批不平

等条约《南京条约》 。 1843 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

南京条约》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 2100 万 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等。 《南京条约》危害: 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开口通商:加重中国 人民的负担,开了列强向中国勒索赔款的恶例。 开口通商: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大开。 协定关税:片面协定关税,表明关税税则中国自己不能做 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1843 年,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从中攫 取领事裁判

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 等特权。美法于 1844 年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 《望厦条约》 和《黄 埔条约》。 “领事裁判权”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 管辖的特权,也称“治外法权” 。它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 坏。但清朝官员认为有关洋人的诉讼由他们自己裁决更便当。 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 收及公民的法律地位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的 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等待遇。通常通过签订商务条 约由缔约国双方相互给予,这是发展国际间正常贸易、消除贸易 歧视的一种手段。但近代中国与外国所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 规定该缔约外国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并无对等的权利,故称 “片面最惠国待遇” 。它充分体现了条约的不平等性。清朝官员 对最惠国待遇不知是双方共同享有的。 4. 战后的中国:

①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 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国家;②传统的朝贡体制被打破,被迫与英 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什么是朝贡体制?是古代中国与外国的外 交中的一种制度,是中国 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 关系上的表现。即:要求承认中国的“天子”凌驾于全世界其他 统治者之上,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外国的君主以两种“象征性 的”方式表示他们接受这一要求:向中国天子进贡,并且行叩头 之礼。)③中国从此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的原 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思考:中英两国之间的鸦片战争,英国远道而来,中国在 本土作战,为什么中国战败?请结合课后的“解析与探究”来分 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英国综合国力强大――客观原因。鸦片战争时,英国已完 成工业革命,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制度先进, 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 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 期,政治腐败、军备废弛、经济落后等。 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无法抵抗新兴的 资本主义。 教训:封闭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就要思变,思 变才能崛起! 5. 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

1)人民自发抗英: 1841 年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抗英斗

争 ( 2)爱国将领英勇抗击、壮烈捐躯: 陈连升(土家族) 、定海三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 朋)、裕谦(蒙古族) 、陈化成、海龄(满族) (3)清政府:组织抵抗不力,屈辱求和。 [ 板书 ]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 原因: 思考: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 争的继续和扩大?

继续:①从背景及西方列强的根本目的看,都是为了打开 中国市场。②从战争的手段看,侵略者都是凭借坚船利炮进行武 力征服,战争过程也非常相似。③从战争的结果看,清政府都被 打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种种主权。④从战争 的发动者看,以英国为主。 扩大:①从原因上看,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不满足已得 到的侵略权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②从 影响和后果上看,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可见,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2. 经过:请读课文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3 .结果:《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的签订。

1858 年清政府与俄、 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 《天津条约》 。 主要

内容包括: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 10 处通 商口岸;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沿海沿江各口岸通航;外国人可 以到中国内地游历、 通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 200 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 200 万两白银。 1860 年,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了《北京条约》 。规定: 除清政府承

认《天津条约》有效外,还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 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等。 思考:展示十一口通商图,对比两次鸦片战争中所开放的 口岸分析特点。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开放的口岸都分布在东南沿海。而第二 次鸦片战 争中开放的口岸特点:多,广、深,多是指通商口岸多 达 11 个,请学生读图,掌握最北的,最南的。广是指口岸从东 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深是指南京、汉口的开放,使侵略势力 深入到长江中游、中国内地。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势力的 深入,加深了中华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4. 影响: (1) 第二次鸦片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 重的侵害 (2) 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3) 清政府开始被外国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4)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加深。 横向联系: (1) 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与第一次鸦片战争不同,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清朝一部分

官员开始关注“洋务” ,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 ,推动了洋务运 动的开展。

( 2)设立总理衙门,专门处理外交事务。随着中国大门 被西方列强打开,外交事务日益增多,需要一个专门机构进行外 交活动。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为什么没有与列强交往的外交机 构?

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视外国为蛮夷小邦。在这样的思想 认识下,不可能有平等的与外国交往的机构存在。这正是闭关锁 国政策在对外交往 中的反映。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外交机 构,表明清朝统治者对外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3)设总税务司。长期以来由英国人担任。 ( 4)设同文馆,翻译外国书籍,了解西方。表明中国现 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纵向联系: 联系必修( 2)第 10 课《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和 必修( 3)第 22 课《西学东渐》 ,想一想: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 社会的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鸦片战争的中国社会经济: (1)大量洋货涌入中国; (2)传统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林则徐、魏源等地 主阶级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