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 鸦片战争练习试题
第10课鸦片战争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下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虎门销烟图”,其伟大意义在于( )A.宣告了中国禁烟运动的彻底胜利B.使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C.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决心D.扼制了毒品泛滥给中国造成的危害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的理解。
A项中国禁烟运动并未取得彻底胜利,B项是鸦片战争的影响,D项虎门销烟也没有扼制住毒品泛滥。
答案:C2.“鸦片烟,真狡狯……这是西洋要将中国害。
远从印度运将来……将一座好神州化作烟世界。
一方好田地,尽把罂粟栽。
一个好人家,尽将烟器摆。
一条好花街,尽把烟馆排。
女子变妖怪,男子变痴呆。
未老身先死,已死身不埋。
”这首民间歌谣反映的社会问题最早出现于( )A.明朝后期B.清朝中期鸦片战争前C.鸦片战争后D.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解析:材料反映的情景描绘的是鸦片输入对中国的严重危害,时间应是在鸦片战争前。
答案:B3.右图是道光帝裁撤林则徐的诏书,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①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②反映了道光帝的软弱无能③林则徐对抗朝廷④推行妥协投降的政策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林则徐属于地主阶级,他禁烟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故③错误,排除含③的选项。
答案:B4.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
……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
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有( )①开口通商②协定关税③片面最惠国待遇④领事裁判权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体现了列强在中国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则体现了列强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
答案:B5.下面漫画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揭示了《南京条约》的签订( )A.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签订的B.是英国侵略中国的不平等条约C.清政府是一个卖国求荣的政权D.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信息主题的把握能力。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10课 鸦片战争 》同步检测卷

第10课鸦片战争1.观察以下图,以下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评价不正确的选项是()虎门销烟池原址A.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正义行为B.虎门销烟是世界禁毒史上的光芒篇章C.虎门销烟一定程度上给英国带来了损失D.虎门销烟表达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决心答案C2.鸦片战争前夕,林那么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视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的,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
这说明林那么徐()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答案A3.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
其中,晚清士大夫多称之为()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犯境答案D4.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B.长期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好遭到严重破坏D.专制君权受到强烈冲击答案C5.“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最根本的“失败理由〞是() A.清政府统治的腐朽和无能B.军事技术的落后C.英国的坚船利炮D.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答案D6.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
〞为此,“战胜国〞将要采取的行动是()A.掀起瓜分狂潮B.发动战争扩大市场C.扩大资本输出D.割占中国台湾答案B7.有人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那么把这种冲击进一步带到了中国的统治中枢,其历史根据是()A.英国军舰到达天津白河口B.英法联军占领北京C.开放通商口岸增多D.关税主权受到破坏答案B8.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材料说明()A.中国享有与英国平等的外交权利B.天朝上国的观念被迫发生变化C.?天津条约?的不平等性D.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答案B9.近代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创伤,有人咏叹一场战争时说:“通川(州)烽火逼,仓皇幸热河,密云惟豆麦,宫禁满兵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优化训练及答案

历史·必修1(人教版)第10课 鸦片战争基础达标1.每年的6月26日是世界禁毒日,是为了纪念中国近代史上一重大事件而设的,下面漫画中的巨龙口吐熊熊烈火,象征毒品的骷髅被烧得无处藏身。
请思考这一事件是( )A .鸦片战争B .虎门销烟C .《南京条约》D .《天津条约》答案:B2.(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发动这场战争的国家是( )A .俄国B .法国C .德国D .英国答案:D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3.英法联军英舰队司令何伯说:“……联军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
”以下能驳斥其言论的是( )A.开放通商口岸B.割占香港岛C.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D.赔偿军费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英法联军”“掠夺领土”等信息可知选C项。
答案:C4.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侵略者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其中共同涉及的内容是( )A.协定关税 B.公使驻京C.割让土地 D.开放口岸答案:D5.“这个条约的签订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
”这个条约最可能是指(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 D.《虎门条约》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个条约使中国打破传统的对外贸易习惯,这与《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的影响一致,故选A项。
答案:A6.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B.长期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D.专制君权受到强烈冲击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注意限制词语“历史进程的转变”,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破坏领土主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故选C项。
答案:C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840年春,英国议会在辩论对中国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反对派以拒绝为支持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的理由反对政府的政策”。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练习:第10课 鸦片战争

第10课鸦片战争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它爆发于( )A.1840年B.1900年C.1911年D.1919年【解析】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故A项正确;1900年爆发八国联军侵华,故B项错误;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故C项错误;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故D项错误。
【答案】 A2.史学界普遍认为,“如果(将鸦片战争)称为商务战争,中国并未禁止任何正当商务,只是禁止走私,而且禁止的是毒物走私”。
由此可见,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 )A.与鸦片战争的发生无任何关系 B.是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源C.是导致中英间战争的直接原因 D.只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解析】本题旨在通过对相关史学观点的认识,考查对鸦片战争发生原因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禁止的是英国对华进行鸦片贸易,而不是禁止正当的商务贸易。
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行为是一种非人道的行为,也是一种侵略行为,因此,中国的禁烟运动是正义的反侵略行为。
由此可判定B、C两项不正确。
鸦片战争前,在工业资本主义的推动下,英国迫切需要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对华商品输出。
输入鸦片、发动战争都是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手段,禁烟运动仅是英国政府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寻找的借口而已。
因此,A项不正确,D项正确。
【答案】D3.鸦片战争之后,面对潮水般涌入的“洋药”(鸦片),清政府不得已准许本国栽种土烟,企图通过“内地之种日多”,使“夷人之利日减”,“迨至无利可牟,外洋之来者不自禁而绝”。
这本质上揭示了( )A.清政府对鸦片走私缺乏清醒的认识B.为改善民生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C.鸦片走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D.清政府开始与西方列强进行商战【解析】清政府企图通过允许本国栽种土烟来达到禁绝鸦片的目的,没有看到鸦片走私是为了扭转贸易逆差,打开中国市场大门,故A项正确。
【答案】A4.之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主要是因为( )A.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B.中国政府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C.中国的经济军事技术落后于英国D.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英矛盾【解析】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已经进行了工业革命,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增大,中国广阔的潜在的市场是西方列强所急需的,因此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
2018年秋季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10课 鸦片战争》训练卷

第10课鸦片战争一、选择题1.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覆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该规定①清政府企图维护至尊国体②清朝外交由华夷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变③促进清政府外交的现代化④清政府与英国建立了平等的外交关系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答案】C2.阅读下表,由表中信息可知A.中英鸦片战争正在进行B.太平天国影响清军部署C.谕折制约军政事务效率D.地方反洋教斗争迅猛发展【答案】A3.下列某城市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这个城市又是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A.上海B.广州C.厦门D.汕头【答案】C4.上表中总理衙门的设立过程表明,清政府A.政治制度的分化趋向出现B.对外交往仍处主导地位C.涉外事务的官僚机构膨胀D.开始放弃闭关自守政策【答案】A5.太平天国一开始就把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其决定因素是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B.上帝的指示C.自然灾害严重D.民主共和思想的推动【答案】A6.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19世纪末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答案】B7.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惊奇地发现:“作为东方泱泱大国的中国,其消费能力竟比不上一个小小的洪都拉斯,而且从人均消费额来看洪都拉斯竟然是中国的1246倍。
”使英国人“惊奇”的真正原因在于A.中国人民购买力低B.中国政府抵制洋货C.找不到发动新战争的借口D.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尚未实现【答案】D8.一位研究中外关系的西方学者认为,“直至1839年为止,使西方国家听从条件方可允许双方关系存在的是中国;自从1860年以后,把和中国共同来往的条件强加于中国的却是西方国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作业

课时分层作业(限时40分钟)[学业达标练]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A.保护鸦片贸易B.割占中国领土C.打开中国市场D.增进友好交流C[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而不是保护鸦片贸易,故排除A项,C项正确;割占中国领土是鸦片战争的后果,B项错误;鸦片战争是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而不是增进友好交流,故排除D项。
] 2.下图为英国人阿罗姆所绘嘉庆、道光时期的广式鸦片烟馆图。
该图()A.是侵略者对中国的侮辱讽刺B.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鸦片给中国造成的危害C.是侵略者对鸦片贸易的美化D.反映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对鸦片贸易的愤恨B[题干图片描绘了中国人吸食鸦片及吸食后的状态,反映了鸦片给中国人身体和精神带来的巨大伤害。
因此,B项符合题意。
]3.有学者认为,中英鸦片战争是多边世界贸易的产物,这种冲突也可能转变成糖蜜战争或米战争。
下面对此观点理解错误的是()【导学号:84162086】A.掩盖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B.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做辩护C.揭示了战争爆发的必然性D.说明战争对中国的巨大促进作用D[材料中的“多边世界贸易”体现了整体史观,而“这种冲突也可能转变成糖蜜战争或米战争”说明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必然性,C项理解正确;该观点将鸦片战争视为一场贸易战争,实质上掩盖了其侵略性,为英国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做了辩护,A、B两项理解正确。
D项不能由材料得出。
]4.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导学号:84162087】A.列强强迫在沿海开放通商口岸B.大量洋货涌入中国,导致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法美等国借机签订不平等条约D.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D[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同英国等列强签订了诸如《南京条约》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的国家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变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
这是《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D项正确。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 鸦片战争练习题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练习题第10课鸦片战争一、选择题1.中国近代史上两次鸦片战争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A.勒索赔款B.直接威胁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C.为了争夺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市场D.英国在海上拥有绝对优势【答案】C2.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上是北京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作者这一观点A.错误,未认识中国制度的落后性B.正确,说明了战争实质.C.错误,立足于英国角度思考战争D.正确,阐述了战争原因B.鸦片战争的影响会随着时间日减C.近代中国最重要历史使命是近代化D.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答案】C5.中国近代的某条约规定“凡英商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处投票,候管事官先行查察谁是谁非,勉力劝息,使不成讼。
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人者,管事官均应听诉,一例劝息,免致小事酿成大案。
”这项规定A.无视中国人的生命权B.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C.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D.毁坏了中国的文明遗产【答案】B6.马克思曾说:“实际上从这次海盗式的英中战争中取得实利的唯一强国是俄国,英国根据条约所得到的商业利益是很微小的。
”马克思所说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B7.下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主要战役的中外兵力对比情况(单位:人)。
此表主要反映战役时间英法英法联军中国军队第一次广州战役1856.10 439 15000虎门之战1856.11 1380 1700第一次大沽战1858.5 660 518 1178 10000八里1860.9 3500 1500 5000 34000 桥之战A.清政府的腐败无能B.英法综合实力强大C.清军顽强抵抗D.清朝军队装备陈旧【答案】A8.(2019年4月浙江选考)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训练:第10课 鸦片战争

第10课鸦片战争一、选择题:(共20题,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环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下列条款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②“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③“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④“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A. ①②③④B. ①④②③C. ④①②③D. ①④③②2、西方驻华公使经常指责清朝“各部院大臣均未与之往来”。
究其原因是除总理衙门大臣外,其他部院大臣不能且不敢和西方在华官员接触,一是担心被扣上“谋反”的帽子,二是遵循“人臣无外交”的惯例。
材料说明()A. 清政府的近代外交观念淡薄B. 清廷官员对夷务的敌视C. 西方驻华官员企图操纵清朝D. 西方官员重视清廷洋务3、中外条约关系建立伊始,清政府没有修约观念,某条约订立时,清政府认为这是一揽子解决争端的“万年和约”,为“一劳永逸之计”,“从此通商,永相和好”。
该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4、19世纪70年代,一英国人在广州将中国人打死。
对这一英国人的审判,主要应该依据( )A.《南京条约》 B.《各国律例》C.英国法律 D.大清律例5、“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
”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6、清朝谈判大臣对鸦片战争后某一条款的订立颇为得意,认为把清政府最担心的麻烦﹣﹣诉讼推给外人处置,有使中英之间的商务矛盾不至于上升为两国间武力冲突的好处。
该条款涉及()A.割让香港岛 B.领事裁判权C.巡查贸易权 D.关税协商7、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政府公然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其直接目的是( )
A.扭转对华的贸易逆差
B.腐蚀清政府的官员
C.抢占市场和掠夺原料
D.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
解析:A 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向中国猖狂走私鸦片是因为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急需扭转对华贸易逆差,A 项正确。
2.(2017·辽宁大连期末)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
这说明当时( )
A.外国已经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解析:B 根据材料,在1689~1839年这段时间的涉外司法诉讼本应全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有较多由外国人自行审理,这说明当时清政府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B项正确。
外国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是通过1843年的《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获得的,A 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也没有体现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C、D两项错误。
3.(2017·山东潍坊期末)1840年12月,琦善照会英方:“其书写禀帖(下级呈上级文书)、谕帖(上级给下级的手令)者,本系历久成规……今既据请存体面,虽系体制攸关,然称谕者,不见增荣;称禀者,不见受辱……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
”这体现了( )
A.清朝统治者完全放弃天朝上国心态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鸦片战争爆发后仍严格使用“禀谕”格式
D.清政府长期奉行的外交文书范式有了改变
解析:D 鸦片战争对清政府的触动不大,没有产生清朝统治者完全放弃天朝上国心态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容,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后仍严格使用“禀谕”格式与材料中“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不符,故C项错误;从“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可知清政府改变了以往的外交文书范式,故D项正确。
4.(2017·山西太原期中)“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最根本的失败理由是( )
A.清政府统治的腐朽和无能
B.军事技术的落后
C.英国的坚船利炮
D.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
解析:D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性的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清政府军事技术落后与英国坚船利炮都不是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根本原因,故B、C两项错误;根据材料“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表明没有革新才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是先进的工业文明对传统的农耕文明的一次胜利,落后的农耕文明与先进的工业文明之间的差距才是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故D项正确。
5.有学者认为:“《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
”此观点的依据是战胜国( )
A.掀起瓜分狂潮
B.要求扩大市场
C.扩大资本输出
D.希望利益均沾
解析:B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列强的商品在中国销路不畅,他们对既得的利益不满足,要求清政府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进一步扩大市场,B项正确。
6.(2017·河南郑州期末)有人指出“《天津条约》本已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咸丰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
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尤其是想把取消“公使驻京”作为“第一要事”。
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贸易为条件。
据此判断( )
A.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B.清政府具有强烈的民族观念
C.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思想
D.清政府极力地维护国家主权
解析:A 公使和使馆的设置是近代外交发展的必然趋势,清政府最高统治者却想“把取消‘公使驻京’作为‘第一要事’。
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贸易为条件”,这本身就是一种缺乏近代外交意识的表现,故A项正确;“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贸易为条件”表明这是一种狭隘而非强烈的民族观念,故B项错误;清政府的这些举措,恰恰是顽固的坚守天朝上国思想的表现,故C项错误;为了维护所谓天朝上国的颜面,清政府甚至意欲放弃更多国家主权,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商人向中国输入鸦片,每年约有五百箱鸦片流入英国,而运到中国的鸦片有两万箱,最后达到八万箱。
年轻的格拉德斯就鸦片贸易曾发表过人道主义的言论,但这种言论被后来要求治理英国工业化进程中不断出现的罪恶的呼声淹没了。
材料二根据西方人的报道,中国的开放只不过是一种中外联营……外国人得出一条在中国活动的基本规律:没有中国人的支持,什么事也干不成。
从一开始,鸦片贸易就是中外联营的行动,中国人对鸦片的
需求远胜于兰开夏的纺织品,由此出现了超乎外国人想象的鸦片销售网络。
材料三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就中国历史而言,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可视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界标,因为自此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探索已开始,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现代化过程便可称之为近代化过程。
——乔志强、行龙《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关于鸦片贸易的“人道主义的言论”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认为鸦片贸易是一种“中外联营的行动”,对此你如何理解?
(3)据材料三,从文明史角度阐述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客观
影响。
解析:第(1)问抓住关键词“人道主义”,这表明当时西方社会的一些进步人士认为鸦片贸易是一种不道德的行径,违反了人道主义。
第(2)问注意理解“中外联营”的真实含义,即清朝的一些官吏徇私舞弊,纵容鸦片走私,与奸商勾结从中牟利。
第(3)问注意从材料三中获取信息,即“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向近代文明的演进。
答案:(1)鸦片贸易在给西方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严重的伤害,引起西方进步人士的同情。
(2)清朝吏治腐败,不法官员和奸商从中牟利。
(3)鸦片战争冲击了中国传统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向近代文明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