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哪一年发生的

五四运动是哪一年发生的五四运动是哪一年发生的?五四运动时间是1919年5月4日。
五四运动是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五四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的影响是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从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五四运动的意义是这场运动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现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影响。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狂飙般的呐喊声早已散去,五四运动精神却一直沉浸在中华民族奋斗的血脉里。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我们回望那段历史,重温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加深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认识,可以更好推动新时代中国青年继承五四精神,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是:是一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群众爱国运动,是20世纪初叶中国历史发展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五四运动对20世纪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乃至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
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四运动的历史回顾

五四运动的历史回顾一、五四运动的背景与起因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群众性革命斗争,于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
该运动主要反对列强的剥削和外国势力对中国的干涉,同时也是一次民主与科学思想大潮的集中爆发。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历史事件,我们需要了解其背景与起因。
1.响应巴黎和会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将出席国家之间签署的《凡尔赛和约》中原本属于德国在中国山东地区旅居点等特权及其在华获得来自日本的长春地演进到中国人至今仍大量关注并讨论这些问题。
2.北京学生游行示威青年学生们怀着抗议和不满情绪组织了一系列游行示威活动,并呼吁全国人民共同抵制列强势力干涉中国内政。
他们高喊口号:“拒绝取消山东归还日本”,“打倒欺侮工商业者”等。
这些学生游行示威活动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支持和响应,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族独立斗争潮流。
二、五四运动带来的影响与意义五四运动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斗争,还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启蒙思想的传播五四运动以学生为主力军,在运动中呼吁推广科学、民主与自由的观念,开展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学习和传播,使中国社会开始接触新思潮,启蒙教育逐渐走入人们视野。
2.独立意识觉醒在五四运动中,年轻一代积极参与社会革命,并发出强烈的反对列强势力干涉中国内政的声音。
这种独立意识觉醒对于激发整个民族抵御外来侵略和追求民族独立、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三、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改革与知识分子的崛起在五四运动后,对传统教育制度进行了彻底反思,强调以科学为导向的新式教育。
同时也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变革和国家建设,大量先锋人物涌现出来。
2.文化与艺术创新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学、戏剧、绘画等艺术领域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变革。
文化人开始探索独立自主、民族性的表达方式,并注重发展原创力量。
什么是五四运动

什么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发生于中国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以及包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
下面店铺就给大家介绍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基本介绍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的5月4日,是一场爱国运动。
事件起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完结后举行的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
就此,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未能捍卫国家利益,在列强面前显得软弱,使国人异常不满,从而上街游行表达不满。
当时最著名的口号之一是“外抗强权(对抗日本侵权),内除国贼(惩除媚日官员)”。
广义的五四运动则是指自1915年中日签订《二十一条》至1926北伐战争之间,中国知识界和青年学生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追随“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探索强国之路的思想文化运动。
发生过程起因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
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
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件。
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
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4月30日还是签订了《和约》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
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
五四运动的背景

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而要深入理解五四运动,就必须了解它的背景。
本文将从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和社会背景等方面来阐述五四运动的起因和背景。
一、国际背景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世界局势发生巨变的时期。
在战争的影响下,世界上许多旧秩序全面崩溃,殖民主义遭到了严重挑战。
同时,亚洲国家之间的民族解放运动也蓬勃兴起,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有力的国际支持。
此外,新兴的社会主义思潮以及民族自决主义也对中国的思想潮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激发了很多中国年轻人的革命意识。
领导亚洲解放运动的东方之星孙中山也为五四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国内背景五四运动的国内背景极为复杂。
当时,中国虽然已经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但政权并未稳定下来。
北洋政府的威权统治以及外国列强的干涉使得中国社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此外,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并存。
在近代化进程中,中国青年面临严重的社会压力,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与西方先进文化的冲突使得他们陷入痛苦的迷茫之中。
此外,战乱和经济困难导致民不聊生,社会不稳定,导致人民的怨气和不满情绪逐渐积聚。
三、社会背景五四运动的社会背景主要包括学生运动和文化运动两个方面。
学生运动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五四运动前夕,全国各地的大学和中学里的学生组织积极开展着各种反对封建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师生们团结起来,形成了强大的思想力量。
五四运动前夜,北京学生提出了“抵制巴黎和约,保卫国家”等口号,积极参与到了反帝爱国的斗争中。
文化运动则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文化前奏。
文化界的一批有识之士开始鼓吹自由民主和科学主义思想,他们试图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主张独立自主地为中国寻求前进的道路。
这些新思潮以及其积极的实践为五四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综上所述,五四运动的背景既有国际背景,也有国内背景和社会背景。
五四运动简介

五四运动简介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次爱国革命运动。
该运动于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由于学生们对于和约内容的不满而起义。
这次运动的目标是反对外国侵略,并推动中国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进程。
这次运动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对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运动起因五四运动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15年的“二十一条”,这是一份由日本提出的对中国实施的不平等条约。
此后,中国政府的被动态度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引发了人们的愤怒和不满情绪。
在这个背景下,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是巴黎和约签订后,中国未能取得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
运动特点五四运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学生运动:五四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大学生和中学生,特别是北京的学生。
他们成立了许多爱国团体和学生组织,并举行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
2.反对帝国主义: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对外国侵略和压迫的爱国运动。
学生们愤怒地反对“二十一条”和列强在中国的干涉,并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维护中国的主权和尊严。
3.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潮:五四运动强调了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潮。
学生们认为,只有通过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国家建设,中国才能真正崛起,并摆脱外国的压迫。
4.文化思潮: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些学生运动领袖提倡西方文化的革新,称之为“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提倡自由、科学和民主,反对旧有的传统和封建的价值观。
运动影响五四运动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1.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使得中国人民的意识觉醒。
人们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问题,并主张改革和革新。
这种觉醒促进了中国思想和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2.政治影响:五四运动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革命团体的崛起。
运动期间,一些学生运动领袖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成员,并为中国革命和独立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3.文化变革: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推动了一系列文化改革,包括对汉字的简化、对文学艺术的新探索等。
五四运动简介

五四运动简介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背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取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
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
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五四运动的过程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
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
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
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
最后定出四条办法,其中就有第二天齐集天安门示威的计划。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货币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并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
随后,军警给予镇压,并逮捕了学生代表32人。
被学生烧掉的赵家楼学生游行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各界人士给予关注和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
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
5月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
五四运动知识点

五四运动知识点五四运动,发生于 1919 年 5 月 4 日,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背景十分复杂。
在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取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
1918 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
1919 年1 月18 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正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919 年 5 月4 日下午,北京三所高校的 3000 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还我青岛”“取消21 条”“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
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并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
随后,军警出面控制事态,并逮捕了学生代表 32 人。
五四运动的爆发,迅速蔓延至全国。
从 5 月 4 日北京学生运动的爆发,随后各地学生纷纷响应。
6 月 5 日起,上海工人自发举行罢工,支援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随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如燎原烈火蔓延全国。
五四运动表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首先,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它将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毫不妥协。
五四运动

过程 后期
中国通过《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其附约收回了山东 半岛主权和胶济铁路权益。
军警的反应
对学生恭敬有加 被打无动于衷 军警跪地哀求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五四运动并不不是一种暴力游行、纯粹 反政府的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学生都尽量与军警避免 冲突的产生.而多数军警也以‘不作为’的方式暗中支持学 生的运动.可见当时的中国人并不是良心已泯.
主要事件 历史特点 产生背景 事件经过 军警的反应 学生代表 主要领导人、支持者 五四精神
主要事件
不平等的条约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总理衙门建立 辛丑条约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国民革命失败 《观察》事件
• 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 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 播、发展。
主要影响
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 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 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 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 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 对现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 不可低估之影响。
五四精神
五四的根本精神是什么,有不同看法。一种看 法:科学,民主。1949年后,中共阐述为:爱 国,自救,科学,民主。一说:不屈不挠、忧 国忧民、敢于奉献、敢于斗争的伟大爱国主义 精神。 五四运动,其主力是学生和青年,他们的爱国 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 黑暗政治精神值得任何时代的青年和学生学习。
历史特点
• 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 的坚决的反帝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 •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开始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五四,之思
思考2: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 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 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辛亥革命 斗争精神 领导阶级 群众基础 指导思想 五四运动
不彻底地、妥协地 彻底地、不妥协地 新精神 资产阶级 不广泛
青年学生--先锋 B.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工人阶级--主力 C.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先进知识分子--领导 D.李大钊、陈独秀的指导作用 民族资产阶级--参与
2、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杰出的历史意义, 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种
D A.先进阶级政党的领导
“姿态”主要是指( C.受十月革命的影响
三民主义
新领导 新基础 广泛 新思想 初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无产阶级
四、五四,之思
你在五四运动中发现了哪些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 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 构成五四运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思考: A.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 运动中各阶层的地位?( B )
●东交民巷外遭拒
时间:1919年5月4日 地点:东交民巷 人物:学生
现在东交民巷街景
●东交民巷外遭拒
东交民巷--美国使馆
1919年5月4日学生路线图
●狂热焚烧赵家楼
时间:1919年5月4日 地点:赵家楼 人物:学生
上海出版的揭露北京政府亲日派官僚卖国罪行的小册子。
●狂热焚烧赵家楼
章宗祥伤势证明书
探究总结: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1.国内: 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 新文化运动兴起 2.国际: 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
十月革命的影响
3.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导火线
阶 段: 中心 主力 5月4日之后,时间表: 斗争形式 5月5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远在郊外、未参加4日行动 第 结果 的清华学生宣布"从今日起与各校一致行动"。
三、五四,扩展
一 阶 段
第 二 阶 段
5月19日,北京25000名学生再次总罢课,之后开展演讲、 抵制日货、发行爱国刊物等活动。 6月3日,北京学生因政府为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辩护, 举行大规模街头演讲,当日170多名学生被捕。次日, 北京学生出动比3日多一倍的人数上街演讲,当日700 多名学生被捕。被捕学生太多,学校亦征作监狱。 6月5日,全国各大城市罢课、罢工、罢市,声援北京学生的 爱国运动。800余名被监禁的学生获释。 上海 6月10日,北京政府撤销曹、章、陆职务。 工人 6月28日,中国全权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对德和约上签字。
合作探究:依据材料总结五四前的社会状况?
合作探究:依据材料总结五四前的社会状况?
1、画面上有“太阳”标记 的骷髅脑袋象征哪个国家? 日本 2、它口中衔着“山东”、 “青岛”代表什么意思?
日本要吞并山东、青岛
山东 青岛
1919 沈泊尘 作
这幅图片反映的是
哪个国家1917年发 生了什பைடு நூலகம்事情从而 影响了中国呢?
合作探究:依据材料总结五四前的社会状况?
材料三: 1872—1894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175 家;1895—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685家;1913— 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 三千多万元,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 辛亥革命前产业工人达50万—60万人;1919年 产业工人达200万,手工工场工人和店员已增至 1200万;1912—1919年的7年间,工人罢工130次, 仅1919年的前5个月就达19次。
)
B.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D.具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特点
3、五四运动与以往的民主革命相比显著区别是 ①有广泛群众基础 ②目的在于“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③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④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发生的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D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五 那 四
一 , 天
一、五四,之时
●天安门前作动员
思考(1)图中主要是什么人?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他们将往哪里去?他们要做什么?
一、五四,之时
●天安门前作动员
时间:1919年5月4日 地点:天安门 人物:学生
游行的13所学校三千余名学生概览
1919年5月4日学生路线图
合作探究:依据材料总结五四前的社会状况?
材料二: 北洋政府,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 尽管近年来已有诸多学者为北洋军阀翻案,但早期学者对其评 论极差。袁世凯统治时期,镇压“二次革命”,企图复辟帝制。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都 在外国列强操纵下,尔吞我并,争斗不已。
火烧后的赵家楼
“泱泱大国,五四群英;
心忧天下,身无半文;
面壁十年,志在救民; 赵家楼火,万众一心。”
----许德珩
二、五四,之前
合作探究:依据材料总结五四前的社会状况?
材料一:辛亥革命——是一次巨大革命意义的历
史性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打开了路 。
——《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四、五四,之思
思考1: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关键因素是什么?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 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 学生释;工人商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 陆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1919年6月12日
由上述材料可知,主要是工人阶级的罢工,才迫使北洋军阀罢 免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这也说明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 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五 四 运 动 全 国 示 意 图
思维导图:五四运动的过程?
1919年5月4日
巴 黎 和 会 和 中 国 外 交 的 失 败
五四 学生 运动
6月3日
上海 学生罢课 工人罢工 商人罢市 全国
北京
集 游火 罢 会 行烧 课
赵 家 楼
各 全国各界反帝 20多省 爱国运动 100多城市
军阀政府
罢免、释放、拒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