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设计——《主要植被类型》

合集下载

5.1植被——植被分布与环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5.1植被——植被分布与环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植被——植被分布与环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图像识别主要植被类型。

运用图文资料,说明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识别主要植被类型教学重点:说明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预设导入:在地球外表,除极端干旱、寒冷的地方,几乎都有植被生长,自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的分布在相宜其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一、森林世界主要植被类型由于世界各地水分、热量和水热组合状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

不同的气候带分布着不同的植被类型。

森林一般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地区,可分为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

(展现我国由于热量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植被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供应某种植被的分布图,气候图,植被的景观图。

同学思索总结得出某种植被的分布位置,该地的气候特征,植被特征,探究出植被特征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世界主要植被类型:①热带植被——热带雨林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征:全年高温,降水丰沛植被特点:①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②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简单;③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④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板根的成因汲取更多的水分和养分,支撑浩大的树干,这些根系便向地面空间延长生长,形成“板根〞。

世界主要植被类型:②亚热带植被——常绿阔叶林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潮湿气候气候特征:夏季酷热多雨,冬季温柔少雨植被特点①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局部植物的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秋季间续进入果期。

②垂直结构较简洁;③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少板根和茎花现象。

世界主要植被类型:③温带植被——落叶阔叶林分布: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气候特征:夏季酷热或暖和,冬季寒冷,降水相宜植被特点:①乔木叶片宽敞。

5.1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5.1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3.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不同植被类型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授新课:
-讲解植被类型的分布、特点和生态环境功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介绍GIS的基本操作,并引导学生运用GIS分析植被分布数据。
4.能够运用植被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恢复等。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本章节过程中,学生将采用以下方法:
1.观察法:通过观察不同植被类型的图片、实物和实地考察,了解植被的特点和分布。
2.对比法:对比不同植被类型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分析其优缺点。
3.分析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相关软件,分析植被分布数据,探讨植被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现实生活中与植被相关的地理现象进行讨论。
-各小组选取一个实例,分析植被在该现象中的作用,并提出保护植被、合理利用植被资源的建议。
2.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加深学生对植被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理解,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
5.教学反馈: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关注学生的困惑,针对性地进行解答,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定期与学生交流,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特点和生态环境功能,包括草原、荒漠、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等植被类型。

高中地理必修一植被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一植被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一植被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以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植被内容为核心,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植被的分布、类型、特点和作用等知识要点。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植被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植被、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植被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学科基础。

但高中地理对植被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升自己的地理学科素养,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学生在这一年龄段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和合作意识,有利于开展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植被的分布规律,了解我国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点;(2)学会分析植被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植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与植被相关的地理现象;(4)提高地图阅读能力,通过地图识别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区域;(5)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地理学科支持。

2、过程与方法(1)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植被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2)运用比较法,对不同植被类型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共性与特性;(3)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4)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植被分布规律;(5)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植被调查方法,提高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关注植被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2)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科素养;(4)通过学习植被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5)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态度,从植被保护角度出发,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2022学年高一地理5.1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2学年高一地理5.1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具体措施: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不足。
7.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具体措施: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践活动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典型植被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被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植被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探究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掌握我国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特点,理解植被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植被分布规律,进行植被调查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2.重点:培养学生关爱生态环境,提高植被保护意识。
难点: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植被保护行动,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构建植被分布的知识体系。
3.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指导,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化植被保护意识,鼓励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多媒体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措施:运用GIS技术展示植被分布规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植被类型及其特点。
4.创设情境教学,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植被保护场景中,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经过初中地理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对植被类型及其分布有初步的了解。但在深入探讨植被与自然环境关系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和拓展。此时,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复杂关系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案例和实践活动。此外,学生在环保意识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尚需加强。因此,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方面:

5.1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

5.1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
每组分配一片植被区域,如校园内的草地、树林等。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所分配区域的植被类型、特点以及与环境的关系。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对其进行评价和补充。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课堂练习
教师设计一道关于植被分布与环境关系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题目可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读图题等形式。练习结束后,教师及时进行讲评,纠正学生的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植被的生态功能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同时,教师可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如我国植被资源的现状及保护措施等,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高地理素养。此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优秀学生,激发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1.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2.认识植被的重要性,提高学生保护植被的自觉性。
3.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提高地理素养。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植被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其生态功能及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对于实地调查、观察和分析植被分布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植被的生态功能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解决方案:设计实地观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植被的生态功能,引导其分析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3.重难点三:植被分布图的阅读与分析。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教案-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教案-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课题名称《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科目地理教学对象高一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湖南教育出版社单元章节第五章第一节二、教学目标1 核心素养角度(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根据所学知识和原理,了解植被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关注森林破坏和全球变暖等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区域认知通过世界地图将主要植被类型进行归位,并解释原因;画出校园平面图,将校园典型植被的位置在地图上画出来。

综合思维根据不同类型的植被景观图,探究分析不同植被类型的特点及成因。

地理实践力通过课外观察,了解校园植被的类型、群落构成、季相变化等,并能运用相关原理解释这些现象在纸上画出来。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不同植被的特征和形成的环境特点教学难点世界植被分布;分析陆地植被景观分布与世界自然地理环境关系。

四、教学过程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投影】苍南县、南宋村、灵溪镇地图【视频】苍南县南宋村古树视频【提问】为什么“苍南树王”能够历经900年之久却仍能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师生总结】主要与自然环境有关。

【转承】那么植被的生长需要怎样的自然环境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主要植被和自然环境。

课标要求:这节课我们将通过认识主要植被,从而揭示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回答苍南县地图、答出苍南树王的生长与自然环境有关。

苍南县是同学们所熟悉的,南宋村的这颗古树同学们也有一定的了解,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用视频、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推进【投影】【概念介绍】植被、群落和种群的概念(通过简单的举例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例如校园里的所有樟树是一个种群、所有桂花树又是另外一种种群,那么校园里所有的植被种群就构成了群落)植被的分类(校园里自由生长的野草→自然植被;校园里被裁剪的整整齐齐的树木→人工植被)【转承】了解了有关概念之后,就要请同学们和老师来一场植物的旅行,走进植物的世界。

5.1.1主要植被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5.1.1主要植被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三)小组合作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植被保护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社会责任感。
2.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植被分布图的绘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小组的问题,提供针对性的帮助,促进学生的成长。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植被保护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认识到植被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树立保护植被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2.学生能够关注我国植被资源的现状,关心生态环境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植被的类型、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反思自己在课堂中的学习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绘制我国植被分布图,并写一篇关于植被与环境关系的小论文。
(二)问题导向
1.教师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如“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不同?”“植被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等。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如“为什么草原植被能够在干旱环境中生存?”“如何判断一个地区的植被类型?”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如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观察植被分布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5.1植被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5.1植被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植被的奥秘,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掌握不同植被类型的特点。
2.学会运用GIS等工具分析植被分布数据,提高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植被类型进行深入研究。讨论内容包括:
1.分析所选植被类型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探讨植被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以及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
3.分享植被调查实践活动中的心得体会,交流学习方法和技巧。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进展,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植被的分类、分布规律、保护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强调植被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此外,我还将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植被保护的相关资讯,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为我国植被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1.学生对植被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不同植被类型及其特征的辨识能力。
2.学生在数据分析和处理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植被分布数据的能力。
3.学生在植被调查、实践操作方面的经验,以及合作、交流、表达能力的培养。
4.学生对植被保护意识、环保观念的认知程度,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接着,我会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地理环境知识,如气候、地形等,为学生理解植被分布规律打下基础。此外,通过分享一些植被保护的成功案例,如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让学生认识到植被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后续教学做好情感上的铺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科研管理(1)2019,4
ISSN :2661-3751(Print);2661-376X(Online)
地理教学设计
——《主要植被类型》
姜妍
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长春 130000
1 教学分析1.1课标分析
本节课为 2019 年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一节《植被》的第二课时《主要植被类型》;2017 年修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和【学业要求】中对第五章第一节《植被》内容提出了如下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植被等有关的自然现象。

1.2教材分析
本课课程内容是《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的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节内容承接本节第一课时《植被与环境》的内容,结合具体的实例学习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同时要求学生认识和了解生物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为本章第二节《土壤》做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本节课内容包括森林(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原和荒漠等主要植被类型的生长环境和植被特点以及影响植被生长的因素等。

1.3学情分析
在知识方面,本节内容比较贴近生活,学生可从生活实际入手学习,但知识内容本身较为抽象,不同植被的特点比较有一定的难度;
在认知方面,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对于植被的基本知识的理解有限, 对于本节重点难点的攻破有一定难度。

2 教学目标
2.1 认识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植被发展生产的人地协调观。

2.2 通过不同植被特点的对比,认识植被的形成,调动地理综合思维。

2.3 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的植被类型,将植被与区域自然环境特征联合,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2.4 观察、描述植物形态特征并识别植被类型,形成地理观察、调查和合作的意识,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提升地理实践力。

3 教学重点
3.1 识别主要植被类型
3.2 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4 教学难点
植被生态特征的环境适应性5 教学过程【导入】
(板块过渡)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我国天然植被类型多样,不同地区植被类型差异较大。

(版画展示)中国地图(小王同学旅行)
(提出问题)在这条线路上,小王同学先后会观察到哪些植被呢?【森林】
(1)分析热带雨林的生长环境和植被特点(区域选取)四个省份:海南省、浙江省、辽宁省、黑龙江省(要素差异)影响四个省份植被类型差异最主要的自然要素是什么?
(互动探究)以海南省作为基础,分析热带雨林的生长环境和植被特点
(气候条件)五指山市气温降水柱状图气温:较高,热带地区降水:丰富,季风气候
(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植被特点)热带雨林全年旺盛生长,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2) 对比探究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
(图片展示)浙江乌岩岭常绿阔叶林与辽宁关门山落叶阔叶林(要素对比)两地的气温降水柱状图(提出问题)为什么落叶阔叶林会落叶(分析思路)冬季时,气温低,降水少
落叶可以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从而减少水分流失(特点比较)两者的植被特点:
常绿阔叶林: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叶阔叶林: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3)讨论亚寒带针叶林的生长环境和植被特点
(类比分析)结合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的分析过程,合作探究分析黑龙江省亚寒带针叶林的生长环境和植被特点。

(结论探讨)纬度高→气温低,夏季短促,冬季漫长植被特点:树叶为针状,便于抗寒抗旱(4)分析红树林植物特征的环境适应性 ①支柱根和板状根;②呼吸根;③“胎生”;④ 发育可排盐分的腺体
(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①分别说明不同特点适应的环境条件②红树林对所在海岸地区生态环境的意义
(任务总结)红树林可以维护生物多样性,防风消浪,保淤护堤,防灾减灾,净化海水,调节大气,美化海岸景观。

【草原】(1) 分析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的气候与植被特点(版图展示)小王的旅行—中国地图
(区域选取)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提出问题)什么因素影响了从东向西植被的变化呢?(版图展示)降水对植被的影响
(情境描述)你眼中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问题探究)温带草原形成的因素①对应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②气候特点: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③植被特点: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低(2) 迁移推导热带草原的气候环境与植被特点(案例对比)东非高原的热带稀树草原(区域定位)
(迁移推导)思考热带草原的对应气候、气候特点以及植被特点(问题思考)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植被特点不同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分析角度)气温(纬度);水分(降水量)【荒漠植被】
探究荒漠植被的特点
(版图展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景观图
(明确定义)荒漠植被是气候干旱地区的植被
(概念剖析)干旱 → 降水少,气温要素可能适宜植被生长(特点分析)典型的荒漠植被旱生的灌木,耐长期干旱
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迎来合适降水即可完成生命周期【结课】
2017 年 8 月中旬,智利北部的沙漠出现了丰沛降雨,不毛的荒漠之地,竟遍地野花绽放。

可见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息息相关。

地理知识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正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去发现!
6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主要植被类型的相关知识,对于生物这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互动讨论,培养了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在区域认知中深化植被与环境息息相关的联系。

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如何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在课标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和组织内容,应根据不同的学情和教学环境做出相应处理。

[参考文献]
[1] 弓琦--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地理图示设计的策略研究《杭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8
[2] 林培英--2017版地理课标解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地理1”研制背景与实施建议《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