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纵向边界——纵向一体化经营
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原因_概述说明

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原因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企业纵向一体化是指一个企业将其供应链上的不同环节进行整合和控制,以实现资源优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的管理策略。
这种管理模式使企业能够在产品或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内掌控关键环节,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与售后服务。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定义和概念,然后分析导致企业选择纵向一体化模式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文章将列举三个主要的原因来解释这种管理模式的益处,并详细描述每个原因背后的重要要点。
最后,通过总结对比各个原因,得出结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企业纵向一体化原因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加深我们对于这种管理模式所带来好处的理解。
同时,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企业纵向一体化概念和决策动机的文章参考。
请知道_AVVYand___自动生成2. 正文企业纵向一体化,指的是企业在生产、销售及供应链等多个环节上形成一体化的管理和协同工作。
这种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已经成为许多企业追求的目标,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本章将详细探讨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原因。
纵向一体化可以带来许多益处。
首先,它有助于提高运营效率。
通过整合不同环节之间的流程和资源,企业可以实现更加高效、快速和灵活的运作,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纵向一体化还可以降低成本。
通过减少内部交易、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消除冗余环节,企业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并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此外,纵向一体化还可以增强企业对供应链和市场的控制力。
通过整合供应商和分销商等相关方,在产品设计、生产计划以及销售行动等方面实现高度协调与配合,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并能够更快速地响应市场变化。
另外,纵向一体化也使得企业更具竞争力。
通过在产业链上的多个环节形成一体化,并拥有整个价值链的竞争优势,企业可以在市场上获得更强的议价能力和竞争地位。
此外,在一些特定的行业中,纵向一体化还可以带来技术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通过控制整个流程,企业可以不断积累经验并改进技术,在产品研发、创新和品质控制等方面取得突破。
企业战略管理培训第14章-纵向一体化

第14章纵向一体化根据决策范围的性质,纵向一体化属于企业层面上的问题。
分成三个类别:❖对于价值链上的一般性活动,企业应当划定界限(生产还是购买,整合还是签订合约);❖与顾客建立关系,尤其要与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建立关系;❖鉴别在何种情况下,为了加强和保护企业的优势,企业应当改变其经营界限和关系。
在决定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在确定必须保留哪些关键性的资产和能力,以及为了处理与的外部顾客的关系,企业必须建立何种形式的合约问题上。
企业为一连串相关的活动,这些活动与商品和服务的管理、生产、分销和市场营销有关;商品和服务是企业的主要产出。
企业将在多大的范围上履行这些活动,最终决定了纵向一体化的广度和程度。
像早期指出的那样,这个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简单的“制造还是购买”这样的经济分析;它还要包括弹性问题、平衡问题、市场激励和管理整合后的企业能力问题。
纵向一体化的特征我们要先介绍几个概念;然后通过四个尺度描述纵向战略的特点,以及衡量纵向战略的方法。
这四个尺度为:✓方向、✓一体化程度和存在的形式、✓广度✓程度。
1.纵向一体化的方向是指对于企业的投人和产出,有两种不同的产生附加值的方:后向型,它意味着要趋近供应商,把一个既定的目前的核心投入并入到企业当中;前向型,它意味着要更加接近客户,要把一个指定的核心产出置于企业的名义之下。
这两种形式的纵向关系有时被分别称作上游延伸和下游延伸。
2.一体化的程度和存在的形式:它们决定企业的每一项重要的投入和产出。
根据这个尺度,对纵向一体化可以进行如下划分:完全一体化对于一既定的投入,如果采用完全后向的一体化,那就要从内部源头开始,要满足那个既定的投入的全部要求。
同样,对于一个既定产出,如果一个企业采用完全前向的-一体化,那么,对于那些产品或服务提出的内在的要求,企业只能采用自给自足的方法。
采用完全一体化的企业,对它们的资产具有完全的所有权。
准一体化在与既定的投人或产出有关的价值链中,采用准一体化的企业不完全拥有这些链节中的资产。
企业纵向一体化战略分析

企业纵向一体化战略分析一、纵向一体化概念及分类一体化战略是指企业有目的的将互相联系密切的经营活动纳入企业体系之中,组成一个统一经济实体的控制和支配过程。
一体化战略是由若干关联单位组合在一起形成的经营联合体,主要包括垂直一体化(生产企业同供应商、销售商串联)、前向一体化(生产企业同销售商联合)、后向一体化(生产商同原料供应商联合)、横向一体化(同行业企业之间的联合)。
纵向一体化也称为垂直一体化,是指生产或经营过程相互衔接、紧密联系的企业之间实现一体化,按物质流动的方向又可以划分为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1)前向一体化。
这是指企业与用户企业之间的联合;(2)后向一体化。
这是指企业与供应企业之间的联合。
在经济学上的解释是沿产业链占据若干环节的业务布局。
纵向一体化是企业在两个可能的方向上扩展现有经营业务的一种发展战略,它包括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
前向一体化战略是企业自行对本公司产品做进一步深加工,或者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或公司建立自己的销售组织来销售本公司的产品或服务。
如钢铁企业自己轧制各种型材,并将型材制成各种不同的最终产品既属于前向一体化。
后向一体化则是企业自己供应生产现有产品或服务所需要的全部或部分原材料或半成品,如钢铁公司自己拥有矿山和炼焦设施;纺织厂自己纺纱、洗纱等。
二、纵向一体化战略优势及局限性纵向一体化的优势在于:1、带来经济性。
采取这种战略后,企业将外部市场活动内部化有如下经济性,内部控制和协调的经济性;信息的经济性;(信息的获得很关键)节约交易成本的经济性;稳定关系的经济性。
2 、有助于开拓技术。
在某些情况下,纵向一体化提供了进一步熟悉上游或下游经营相关技术的机会。
这种技术信息的对基础经营技术的开拓与发展非常重要。
如许多领域内的零部件制造企业发展前向一体化体系。
就可以了解零部件是如何进行装配的技术信息。
3、确保供给和需求。
纵向一体化能够确保企业在产品供应紧缺时得到充足的供应,或在总需求很低时能有一个畅通的产品输出渠道。
纵向一体化战略

纵向一体化战略出自MBA智库百科(/)纵向一体化战略(V ertical integration strategy)目录[隐藏]1 纵向一体化战略概述2 纵向一体化的优势3 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局限性4 纵向一体化战略应用分析4.1 案例一:雅戈尔纵向一体化战略驱动力分析[1]5 参考文献[编辑]纵向一体化战略概述经济学上,沿产业链占据若干环节的业务布局叫做纵向一体化。
纵向一体化是一个战略性的计划,它是组织核心能力在企业内部扩张的一种形式,与它相同的还有横向一体化战略和加强型战略。
纵向一体化又叫垂直一体化,指企业将生产与原料供应,或者生产与产品销售联合在一起的战略形式,是企业在两个可能的方向上扩展现有经营业务的一种发展战略,是将公司的经营活动向后扩展到原材料供应或向前扩展到销售终端的一种战略体系。
包括后向一体化战略和前向一体化战略,也就是将经营领域向深度发展的战略。
前向一体化战略是企业自行对本公司产品做进一步深加工,或者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或公司建立自己的销售组织来销售本公司的产品或服务。
如钢铁企业自己轧制各种型材,并将型材制成各种不同的最终产品既属于前向一体化。
后向一体化则是企业自己供应生产现有产品或服务所需要的全部或部分原材料或半成品,如钢铁公司自己拥有矿山和炼焦设施;纺织厂自己纺纱、洗纱等。
纵向一体化的目的:是为加强核心企业对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分销和销售全过程的控制,使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从而达到增加各个业务活动阶段的利润。
纵向一体化是企业经常选择的战略体系,但是任何战略都不可避免存在风险和不足,纵向一体化的初衷,是希望建立起强大的规模生产能力来获得更高的回报,并通过面向销售终端的方略获得来自于市场各种信息的直接反馈,从而促进不断改进产品和降低成本,来取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方法。
但并不是所有的领域都适合纵向一体化,戴维·怀特和斯达奇在1993年出版的《斯隆管理评论》中说道:“什么东西不能进行纵向一体化,什么时候不能进行垂直一体化”。
第七章 公司层战略 纵向一体化战略

LOGO
LOGO
二、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动机 4. 改善作业调度
企业可以在组织规划,协调和相 邻工序调度方面实现更方便,更 快速和更低的成本效益。
LOGO
二、纵向一体化战略的风险 1. 成本结构上升; 2. 技术变革的威胁; 3. 需求不可预测性的威胁。
LOGO
二、纵向一体化战略的风险 1. 成本结构上升
LOGO
二、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动机 2. 促进专用资产投资
案例:福特开发出一种高性能、高质量、 设计独特、可增加燃油效率的喷油系统。 制造该系统需投资专用设备,但设备无法 用于生产福特的其他类型的燃油喷射系统, 也无法用于其他汽车制造商。 问题: 福特对该专用系统的投资应采取垂 直整合?还是外包? 思考: 从供应商的角度分析 从福特的角度分析
LOGO
二、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动机 1. 构筑进入壁垒; 2. 促进专用资产投资; 3. 保证产品品质; 4. 改善作业调度。
LOGO
二、纵向一体化战略的价值 2. 提高专用资产使用效率
专用资产:指为完成特定任务而设计 的,如专用设备或是企业通过经验所 获得的诀窍和技能。 专用资产的优势:可降低成本或形成 差异化。 是否开发专用资产的风险。
LOGO
二、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动机 2. 促进专用资产投资
在产业表现为: • 汽车企业进入了零部件生产 • 钢铁企业进入了生铁生产 • 计算机企业进入了芯片生产 • 制铝企业进入了铝土矿开采
LOGO
二、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动机 3. 提高产品品质
企业往往通过提高核心业务的产品品质, 以强化差异化。 案例: 如化油器的可靠性可以提高汽车在豪华轿 车市场的优势。 如美国通用食品公司后向一体化进入了香 蕉种植业吗,保证了香蕉在美国商店中的 上架时间,保证了产品品质,从而获得了 优势。
纵向一体化企业理论

纵向一体化企业理论评析厦门大学经济系钟惠芸摘要纵向一体化也称为垂直一体化,是指在技术上可分离的两个或多个生产阶段集中于一个企业中或者说被置于统一所有权之下的一种合并模式,包括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
当纵向一体化沿着产出方向或产品销售方向发生时,称为前向一体化。
如原材料生产企业进入产品制造领域,产品生产企业扩展到产品销售领域等。
当纵向一体化沿着原有的生产投入或原材料供应方向发生时,称为后向一体化。
后向一体化的目的是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与企业发展所必需的生产资源,通过减少采购成本而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
纵向一体化企业理论是近十几年我国经济学界的一个理论研究热点问题。
它始于20世纪30年代,以新制度经济学派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纵向一体化企业理论有着重要和直接影响的第一篇论文,是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
之后,在威廉姆森、德姆塞茨、张五常、格罗斯曼和哈特等学者的推动下,纵向一体化企业理论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纵向一体化反映了在某种商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相继各阶段之间的紧密联系,理解了纵向一体化的存在也就理解了企业的存在;说明了纵向一体化的程度也就说明了企业和市场的边界。
正因为这样,本文结合马克思的企业理论,在现有的西方纵向一体化企业起源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对西方纵向一体化企业理论的起源、产权、效率边界理论进行了探讨。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西方纵向一体化企业的起源理论入手,将其与马克思的企业理论观点进行了比较,对西方纵向一体化企业理论进行了批判性评析;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纵向一体化企业的产权理论,比较了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异同,重点对纵向一体化企业的产权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三部分介绍了纵向一体化企业的效率边界理论;第四部分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从缺陷和价值两个角度对纵向一体化企业理论进行了总结、归纳。
关键词: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产权理论;企业边界理论AbstractVertical integration theory is a classical topic that begins with 1930s. A flock of scholars have devoted themselves to studying especially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got substantial achievements. Coase published the first important and influential paper called “The Nature of The Firm”. Afterwards, with the push of Williams, Cheung, Grossman, Hart, Moore etc, vertical integration theory started to develop at very high speed.Vertical integration means that two or more production phases separable in technology merge to one enterprise or unified ownership. It includes forward integration and backward integration. Forward integration makes enterprises nearer to consumers, for example, raw material processing enterprises merge with products making enterprises and product making enterprises extend to products selling areas. Backward integration aims at ensuring the stability of enterprises management and the production resource. So it can decrease the cost and increase products advantages.This paper is divided 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western economists about vertical integration enterprise origin, at the same time has a critical comment on it compared with Marx enterprise theory; The second part begins with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compares vertical integration with lateral integration, emphasizes on the statement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enterprise property rights theory. The third part is about vertical integration enterprise effective boundary; Last part is based on the former statement, points out the vertical integration enterprise theory’s limits and innovations.Key words: Vertical integration; Lateral integration; Property rights theory;Boundary theory目录摘要 (1)第一章纵向一体化企业的起源理论 (5)一、纵向一体化企业起源的理论解释 (5)(一)科斯的“企业替代市场”理论 (5)(二)张五常的“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理论 (6)(三)威廉姆森的纵向一体化企业起源理论 (7)(四)克莱因、克劳福德和阿尔钦的纵向一体化企业起源理论 (9)(五)格罗斯曼、哈特和莫尔的纵向一体化企业的起源理论 (9)二、对纵向一体化企业起源理论的评析 (10)第二章纵向一体化企业的产权理论 (13)一、一体化企业的性质和组织结构 (13)(一)一体化企业的性质 (13)(二)一体化企业的组织结构 (13)(三)一体化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 (16)二、纵向一体化企业和横向一体化企业的比较 (16)三、纵向一体化企业的产权问题 (17)(一)产权的一般理论 (17)(二)纵向一体化企业的产权理论 (22)第三章纵向一体化企业的边界理论 (26)一、一体化企业的效率边界理论 (26)(一)科斯的企业边界理论 (26)(二)威廉姆森的企业边界理论 (28)二、企业纵向一体化的效率问题 (29)(一)企业纵向一体化的正面效应 (29)(二)企业纵向一体化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 (30)第四章纵向一体化企业的理论缺陷和价值 (32)一、纵向一体化企业的理论缺陷 (32)二、纵向一体化企业的理论价值 (38)参考文献 (43)后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企业的边界

纵向链条中生产流程的协调; 私有信息的泄漏 交易费用
资产所有权和控制权的重要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桑福德·格罗斯曼(Grossman.S.)和奥利 佛·哈特(O. Hart)提出了从这个不同的 角度来比较纵向一体化和市场交换。 剩余控制权:资产所有者可能授予另一方 使用资产的权利,但是所有者仍然保留未 在契约中明确规定出来的全部控制权。 若契约完备。“生产或采购”决策的解决 方案没有任何意义。 纵向一体化的程度却决与一方或者另一方 当事人控制专用性资产的程度。
规模不经济的来源
人工成本的上升 激励和官僚的影响 专门化资源的分摊 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
The end!
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的概念是由罗纳德·科斯( Coase.R.)首先在他的著名论文《企业的 性质》一文中提出。 既然经济理论强调市场竞争机制的效率 ,为什么许多经济活动发生在这个价格 系统之外?科斯的结论是,使用市场一 定产生了成本,并可以在厂商内部得以 消除。 交易费用:谈判、制定和执行契约的时 间和费用。
目录
组织的纵向边界:纵向一体化经济学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横向边界
目录
组织的纵向边界:纵向一体化经济学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横向边界
纵向链条
从获取原材料开始到最终产品的分配和消 费的过程,被称为纵向链条(vertical chains)。 企业战略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组织纵向链 条,即确定链条中的那些活动应该自己完 成(纵向一体化),那些活动应该交给市 场上的独立厂商去完成(市场交换),亦 被称为“生产或采购”问题。事实上是对 企业纵向边界的选择问题。
【跨国公司的纵向一体化与网络化】纵向一体化

【跨国公司的纵向一体化与网络化】纵向一体化【跨国公司的纵向一体化与网络化】纵向一体化2021年初,世界著名手机生产厂商爱立信突然宣布今后不再生产手机,并将其位于巴西、马来西亚、英国和美国的生产线全部承包给一家新加坡手机生产商。
几乎是同时,世界药业巨头阿斯利康公司也突然宣布与IBM签订长达7年、价值17亿美元的有史以来医药行业最大的IT全球外包协议。
当时,这些巨额外包协议震惊了全球。
但短短几年之后,人们对大型跨国公司非主营业务的剥离,或经营范围上的重大调整,已不再稀奇。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调整企业纵向边界,并着力于上下游厂商打造基于信任、互利的长期合作关系。
这表明跨国公司在全球生产网络的逐步形成过程中,正改变过去主要基于股权关系实现生产国际化的纵向一体化战略,并开始运用网络化策略。
纵向一体化任何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涉及的活动都不止一个,从获取原材料开始到最终产品的销售的整个过程,称为纵向链条。
跨国公司战略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生产网络中组织纵向链条。
纵向一体化是指在技术上可分离的两个或多个生产阶段集中于一个企业中或者说被置于统一所有权之下的一种合并模式,它包括向后(上游)一体化和向前(下游)一体化,前者又称“购买还是制造”决策,后者又称“出售还是自用”决策。
跨国公司的纵向战略,是指公司在纵向价值链上的发展战略,其核心就是公司是否涉足价值链上的其他活动,也就是跨国公司是进行纵向一体化经营还是专业化经营。
纵向一体化是一个前后相继的产业或生产阶段从市场契约的关系转变为企业内部关系的过程。
由于在一定条件下,纵向一体化能够节约企业间的交易费用,稳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产品供销关系,提高企业的市场绩效和市场竞争力,因而成为较为流行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
在美国,自20世纪初至今,共出现5次规模巨大的并购浪潮,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第二次并购浪潮,企业的纵向一体化特征相当突出,由于扩大公司规模为主要目的的横向兼并受到反垄断法的限制,大公司的纵向兼并成为企业兼并的主要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纵向一体化的含义及类型
例子:洛克菲勒、印度塔塔、世界500强
兼并是市场集中和企业成长的途径之一
企业兼并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在自愿基础 上依据法律通过订立契约而结合成一个企业的 组织调整行为。
企业兼并的影响
通过企业兼并,生产要素得以向优势企业集中, 社会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新兴产业中的企业通过兼 并衰退行业中的企业而使自身发展壮大,衰退行业 中的企业通过被兼并而退出该行业。 兼并导致的市场集中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就会 产生垄断势力,并由此带来垄断的低效率和社会总 福利的损失。
三、并购的高额费用
在纵向兼并中,无论被兼并企业是主动被兼并 还是被动被兼并,作为兼并方来说,都要付出很高 的费用。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投资、经营风险。
现实经济中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实行纵向 一体化。就是可以实行企业合并的,合并企业内部 能否合理得到整合,并通过建立现代企业组织机构 最终实现企业全面协调发展,又是一个关键问题。
纵向一体化和纵向兼并有区别吗?
一般意义上的理解,纵向一体化与纵向 兼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这从纵向一体化的涵 义可以看出。
但是,二者又不完全相同。可以这样总 结二者的关系,纵向一体化是纵向兼并的目 的和后果,而纵向兼并是实现纵向一体化的 主要途径。
三、纵向一体化的类型
全部纵向一体化:是企业自己从事全部的 生产和分销活动,即上、下游业务全部由企 业自己来完成,而不借助外部力量。 部分纵向一体化:是企业在现有的业务基 础上,或向业务的上游方向发展,或向业务 的下游方向发展,而不涉及整个上下游业务。
纵向一体化:企业在现有业务基础上,向现 有业务的上游或下游方向发展,形成供产、产销 或供产销一体化,以扩大现有业务的企业经营行 为。也就是说,在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或分销过程 中,企业至少是参与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继 阶段,才可称为纵向一体化经营。
纵向一体化的组织架构经常见诸于电力、铁 路、石油等产业中。
纵向一体化除了对企业产生影响之外, 还可能对社会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缩小独立供给者和经销者市场
企业的纵向一体化行为可能会使得独立供给 者或零售商的市场份额减少,这样就会对市场产 生很大的影响。
二、对其他独立经营企业形成“前挤后压”之势
如果一家企业拥有特定原材料,原本是供给给 其他企业的。但他通过一体化行为使得自己有了一 定的加工能力,这是就出现一部分自己加工,一部 分出售给其他企业的情况。这样这家独立的企业就 会受到前挤后压,受到致命的打击。
例,美国铝生产巨头阿尔科公司(Alcoa)
三、对进入障碍的潜在影响
如果某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是高度一体化的, 试图进入该产品市场的新企业就必须在多个生产 阶段同时进入。这样的话,由于存在经营风险、 必要资本量以及需要在多个生产经营阶段同时进 入,潜在的竞争新企业就往往“望而却步”了。
四、削减了消费者剩余
D( AR)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Q*
Q
y
获得垄断地位后, 垄断企业为了最大限 P
度的攫取利润,往往
根据销售条件的不同, PA 在不同地区或对不同 的收入阶层,实行不 PB
同的售价,即价格歧
视。
O
MC
D MR MRA MRB DA DB Q
4、消除市场垄断势力
与通过纵向一体化增加垄断利润相反,企业也可 以通过纵向一体化来消除其他企业的市场垄断势力。
一、降低了技术效率
限于自身的实力和专业化优势的发挥,一体化 企业自己供应生产要素和自己配售产品,其成本可 能高于依靠市场所需要的成本,其产品和服务的质 量也可能逊于市场上供给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例:我国过去“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经营 模式
二、规模效益递减
企业的规模越大,管理的难度也可能越大。 随着企业一体化范围的扩大,原先由竞争性市场 调节的过程变为要由企业自己来管理和协调,必 然会增加管理的工作量和管理幅度,对管理水平 要求更高。
后向一体化:在现有业务基础上,向上游 业务发展,即通过收买、兼并、联合等形式, 拥有或控制企业的原材料及其他供应系统, 实行“供产”一体化。
前向一体化:在现有业务基础上,向下游 业务发展,即通过收买、兼并、联合,建立 经销系统,形成“产销”一体化。
第二节 企业的纵向边界
一、企业纵向边界的收益与成本权衡
第三节 纵向一体化动机和成本分析
一、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动机分析
纵向一体化有效的削弱了人的机会主义和 有限理性,克服了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内部 长期的雇佣合同促进了合作,权威制的组织安 排避免了讨价还价成本,一体化的组织结构稳 定了要素供给和产品销售,因此吸引企业进行 纵向兼并,以获取一体化的收益。
1、发挥企业资本经营的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公司兼并与收购中所追求的目标,合并 后的企业经营目标表现要超过原分散企业之和。体 现在:
a) 通过集中化融资,降低资金成本; b) 通过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金的分配与调动,提高资
本的投资效益; c) 通过增强财务实力,减少财务风险。
2、保证投入品的供应和销售渠道的畅通
为了保证供货的及时性,企业往往倾向于实行 纵向一体化,生产自己需要的重要投入品。
企业实行纵向一体化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确保销售渠道的畅通。一个必须依靠分销系统来大 量销售产品的企业,往往倾向于前向一体化,拥有 自己的分销系统。
3、强化垄断地位,获得垄断利润
通过纵向一 体化形成垄断地
位后,企业就可 p*
以控制市场上的 P 产品供给和产品 价格获得垄断利 润。
E F
H
MR
MC d
6、避免政府干预
政府对市场过程进行各种干预,往往会刺激企业 通过纵向一体化来避免政府的干预,形成所谓“上 有政策,下有对策”。
a. 当政府对某种产品进行价格控制的时候,企业就 会设法通过纵向一体化来抵消这种控制。
b. 政府的税收政策刺激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 c. 政府的管制政策刺激企业进行一体化经营。 d. 地方政府保护主义政策和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会
刺激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企业实行纵向 一体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通过一体化来 扩大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竞争。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 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经济竞争的主战 场逐步从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
二、纵向一体化的成本分析
纵向一体化是把企业之间的市场协调变为 企业内部的非市场协调,可以带来很多方面的 收益,上面已讨论,但是纵向一体化有时候又 会出现解体,说明纵向一体化对企业而言也会 产生成本,首先讨论纵向一体化对企业产生的 影响。
假设纵向一体化的收益和成本分别为R2和 C2,则选择纵向一体化战略还是借助市场力 量来完成,就取决于(R1-C1)和(R2-C2) 的大小。
(R1-C1)> (R2-C2),市场更优
(R1-C1)< (R2-C2),一体化更优
二、企业纵向边界的代理效率和技术效率权衡
技术效率意味着企业以最低的成本进行生产,它与 生产过程相关。
纵向一体化形成垄断优势后,通过控制市场 的价格,把消费者剩余转移为生产者剩余,从而 使消费者福利减少,企业获得垄断利润。
政府应该如何作为?
一方面要维护和支持大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 又不使其行为破坏竞争的环境,影响经济效率的发 挥。
近年来,美国政府的反垄断政策倾向于一种 “有区别的和有限的限制垄断政策”,对不同产业 部门采取不同的反垄断措施。
案例1:新疆公主的一条龙 案例2:雅戈尔的纵向一体化战略
△T
K*
K**
△A △C
代理效率和技术效率的权衡
K
△A曲线代表内部生产 和公平市场的最低交换 成本差异。
结论
如果采购者和供应商之间的兼并会提高技术 效率和代理效率之和时,那么实行纵向一体化 就是合适的,这时企业的边界就扩大了。反之 就应该交给市场去完成。 正如威廉姆森认为,最优的纵向边界应该是 企业可以减少技术非效率和代理非效率之和。
代理效率是指纵向链条中商品和服务的交换组织形 式能够减少协调、代理和交易费用的程度,它与交 换过程有关。
一般来说,市场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但增加了交 易费用;纵向一体化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但是增加 了生产成本。
纵轴代表成本差异,横轴代表资产 专用性。△T曲线代表纵向一体化 和公平市场的最低生产成本差异。
任何产品或服务的生产都涉及到相当多的活动, 从获取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分配和销售的过程,被 称为纵向链条(Vertical chains)。 企业要决定自己边界实际上就是决定业务是 由自己来完成还是借助市场力量来完成。
利用市场的收益和成本
收益(R1):市场厂商可以达到规模经济; 市场厂商受市场规则的约束,它必须是有效 率和创新性的。 成本(C1):纵向链条中生产过程的协调 可能收到损害;私有的信息可能会泄露;产 生与独立市场厂商的交易费用。
兼并的类型
纵向兼并:进行兼并的企业之间存在着垂直方向的 联系,分别处于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横向兼并:进行兼并的企业属于同一产业,生产同 一产品或处于同一加工工艺阶段 混合兼并:分属不同产业,生产工艺上没有关联关 系,产品也完全不同的企业之间的兼并
二、纵向一体化的涵义
经济学上通常将一家企业与另一家企业的 关系称为上游或下游关系。 什么是上游?什么是下游呢? 一般而言,商品沿着纵向秩序方向移动, 从原材料和零部件形态到达产成品状态,再 经过分配和销售。
例如,在封闭条件下,如果只有唯一一家上游企 业向下游企业提供生产过程的一种关键性的投入品, 上游产生具有向下游收取高价格的市场垄断势力。这 时,下游企业就应该实行纵向一体化战略了。
5、达到双赢目的
在经济活动中,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 希望获得最大的利润,如果纵向链条的一个或 多个阶段是不完全竞争的,那么企业就可以考 虑是否兼并其他企业或被其他企业兼并进行纵 向一体化经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