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悟大道——读《老子》(五章)有感
读老子五章读后感

读老子五章读后感老子的智慧就像一把神秘的钥匙,能打开一扇扇让我脑洞大开的门。
读这五章的时候,我就感觉像是一个懵懂的小孩被一位超级有智慧的老爷爷拉着,一点点去窥探这个世界背后的秘密。
比如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一句,刚开始我都懵了,天地怎么就不仁了呢?后来我慢慢理解,这不是说天地残忍,而是它没有像人一样的感情偏好,它对待万物都是一视同仁的,就像那些祭祀用的刍狗,用完了就完了,不会偏爱谁。
这让我想到在生活里,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应该被特殊对待,要是没得到就各种抱怨。
其实啊,大自然的规律就是这么公平又“无情”,我们得学着接受这个现实,不要老是自我感觉良好。
还有“上善若水”这一章。
水这个东西可太神奇了,它柔弱却又无比强大。
你看,水从来不会去争什么,总是往低处流,可它却能把坚硬的石头滴穿。
这就像是在告诉我们,做人有时候别太锋芒毕露,柔和一点、低调一点没坏处。
我就想到自己有时候,特别想在一件事上争个高低输赢,结果把人际关系搞得挺僵的。
要是能像水一样,用一种更温和、包容的态度去对待别人,说不定事情就会变得很不一样呢。
再说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现在这个社会啊,到处都是花花绿绿的东西,各种声音也特别嘈杂。
我们就像被这些东西包围的小蚂蚁,迷失在其中。
每天刷着手机,看着各种眼花缭乱的信息,听着震耳欲聋的音乐或者是嘈杂的人声,我们的感官都变得麻木了。
老子在那么久以前就看到了这个问题,真是厉害啊。
这也提醒我,得给自己的生活做做减法,别让这些表面的东西把自己的内心给填满了,要留出空间来听听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
“曲则全,枉则直”这一句也很有趣。
就像我们走路一样,有时候走弯路反而能更快到达目的地。
人生也是这样,遇到挫折、走了弯路,别灰心,说不定这就是在为以后的顺利打基础呢。
我之前遇到过一些小坎坷,就觉得自己倒霉透顶,可现在想想,那些经历就像是给我上了一课,让我变得更坚强、更聪明。
读完这五章老子,我就像是吃了几颗智慧的小药丸。
道德经第五章 读后感

道德经第五章读后感《道德经第五章读后感》篇一《道德经》第五章就像一颗神秘的种子,种在我的心田,每次回味都能长出不同的思绪。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懵了,啥?天地和圣人都“不仁”?这也太违背我平常的认知了吧。
在我以前的想法里,天地应该是充满慈悲的,圣人那更是品德高尚的象征,怎么能“不仁”呢?我当时就想,这老子是不是脑子瓦特了(当然这是我刚开始很不尊重的想法啦)。
后来啊,我就琢磨,也许这个“不仁”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那种不仁慈。
就好比我们看大自然,它不会因为你是一朵娇艳的花就特别照顾你,也不会因为你是一棵歪脖子树就歧视你。
暴风雨来的时候,该吹倒的吹倒,该存活的存活,一切都按照自然的法则在运行,没有偏袒,没有偏爱。
这就像一场没有作弊的公平竞赛,虽然看起来有点残酷,但其实是最大的公正。
我想起有一次我参加学校的长跑比赛。
我和我好朋友都参加了,我当时就想着,裁判老师肯定会多照顾照顾我们这些弱小的选手吧(哈哈,现在想想还挺天真的)。
可是呢,比赛一开始,大家就都按照规则来,没有任何特殊待遇。
我当时气喘吁吁的,感觉自己都快不行了,我就埋怨这比赛怎么这么“无情”呢。
但最后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我突然就明白了,这种公平的“无情”其实是对每一个参与者的尊重。
如果因为我是某某的朋友,或者我看起来比较弱就给我特殊待遇,那对其他选手是多么不公平啊。
再看“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大风箱一样,空空的,但是又有着无穷无尽的能量。
这让我想到我们的大脑,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已经学了好多东西,大脑都快满了。
可是当你真正去探索一个新的知识领域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大脑就像这个风箱,越挖掘,能出来的东西越多。
读《道德经》第五章,就像是一场与古人智慧的拔河比赛,我在这头,老子在那头。
我一开始被他的话拽得东倒西歪,晕头转向,但慢慢地,我开始能和他较上劲了,从他的话里汲取到了力量。
2022道德经第五章读后感800字

2022道德经第五章读后感800字道德经第五章读后感800字篇1《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
经过为期一年的学习,我对道家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体会,以下是我的感悟。
道家讲究无为而治。
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是说人们相互之间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间并无交集,仅有附近的鸡犬之声能够听到。
老子期望国家按照小农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且不需要社会交际,以此来避免人本身的私欲以及一切能导致国家破裂的消极情绪。
如果我们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无为而治貌似是不现实的。
可是我们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平凡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随着我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数,而少私寡欲生活过得平平淡淡,没有大起大落,有一颗平静的心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人们所厌恶的地方可是更接近于道。
高尚品德的人做有利于众人的事而不与争,处在卑下的地位但他的做法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我们生于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世界,有时候可能需要保护自我而不得不做一些自我不喜欢的事。
可是我想说,帮忙他人坚持谦卑的态度也未尝不可,也许你会失去一些东西,可是回报却是无穷的。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句话是说把自我当做天下,那么天下就能够寄予他了:把天下当做自我的生命来爱惜,那么天下就能够托付给他了。
我们中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复兴之路还有很长要走,而我们正处在国家的顶端,我们需要为国家的利益不懈奋斗,贡献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力量。
“少年强则国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它经过做人处事以及治国方针向我们阐述了我们应当坚持己身,且长且久等道理。
我们生于一个从应对面交际向全面数字化科技化互动的过渡时期,所以我们更需要坚持《道德经》里做人处事的道理并且沿袭发扬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之始终坚持我们中国的特色甚至引领世界。
道德经第五章感悟体会

道德经第五章感悟体会摘要:1.引言:道德经第五章的背景及重要性2.道德经第五章的核心思想解析3.第五章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启示4.总结:道德经第五章的感悟体会正文:【引言】《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经典之作,全文八十一章,深入阐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
其中,第五章“含德在内,涵真腹中”备受历代学者推崇。
本文将对这一章进行解析,以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应用的价值。
【道德经第五章的核心思想解析】第五章原文:“含德在内,涵真腹中,无穷其极,乃至于无有。
含德乃长,乃至于永远;涵真乃广,乃至于无穷。
虽柔,乃先动;虽静,乃先止。
含德深厚,乃至于无有;涵真广大,乃至于无穷。
”本章主要论述了内在道德与真实内涵的重要性。
老子认为,含德在内、涵真腹中的人,其道德修养和内涵底蕴深不可测,可以无穷其极、无有止境。
这里的“德”指的是道德品质,“真”指的是真实内涵。
人应当追求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和真实内涵的丰富,以达到人生的更高境界。
【第五章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启示】1.修身养性:我们在生活中要不断修炼自己的道德品质,关爱他人,助人为乐,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2.提升自我:通过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真实内涵。
只有具备丰富内涵的人,才能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冷静、果断应对。
3.知柔知刚: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柔弱,懂得退让,同时也要具备坚定的信念,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
4.厚德载物:以道德为本,具备容纳万物的胸怀,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
【总结】通过对道德经第五章的感悟,我们明白了修身养性、提升自我、知柔知刚、厚德载物的重要性。
只有具备高尚道德和丰富内涵的人,才能在现实生活中行稳致远,成为人生的赢家。
老子五章读后感

《老子五章阅读感悟》
哎呀,说起这《老子》五章,读起来真是巴适得板!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话儿,玄得很,但又接地气。
就像咱们四川的火锅,看起来红油翻滚,吓人一跳,吃起来却是麻辣鲜香,回味无穷。
老子说的“无为而治”,我琢磨着,就跟咱们四川人说的“顺其自然”差不多一个理儿。
做事嘛,别太较劲,有时候放一放,让事情自己走它的道儿,说不定还整得巴巴适适的。
就像种庄稼,该浇水浇水,该晒太阳晒太阳,硬是要去拔苗助长,那还不是自找麻烦嘛!
再往后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话说得多好!水啊,它没得啥子形状,装到杯子里就是杯子样,流到河里就是河的形状,多低调,多随和。
咱们做人,也该学学水,对人对事,温柔点,包容点,不争不抢,自有好运道儿来。
还有啥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话儿简直就是给我等凡人敲警钟。
天天盯着别人的短处看,有啥子意思嘛?还不如多照照镜子,看看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改了,进步了,那才是真本事。
总之,《老子》这五章,读起来有味道,想起来更有味儿。
它不单是书上的文字,更是咱们生活里的智慧,学会了,用活了,日子才能越过越滋润,越过越有嚼头!。
读《道德经》第五章有感

读《道德经》第五章有感《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截止到这一章为止,我们是否发现老子的《道》(道德经的简略之称,下同)前四章布局是:第一章——论道;第二章——谈“无为”;第三章——进一步谈“无为”;第四章——论道。
根据上面的分析与罗列,我们应该可以隐隐地意识到,在第五章中,老子会再度回来谈“无为”。
于第四章论道之后,老子在居然真的是在第五章中继续接着谈了无为。
不仅谈了,而且还隐藏得比较深,在第五章中,老子列举了当时生活中的两件事,借着这两件事,老子悄无声息地再一次强调了《道》这部经典的核心观点之一:无为。
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的一些自然现象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夏天的阵雨。
夏天的农村是非常忙碌的季节,天气的影响对当时农村的'夏天的生产活动有着巨大的影响。
早稻收割后自然要晾晒,夏天温度高,日照充足,农民一般会抢时间将收割进来的稻谷晾晒干后入仓存储,作为整年度的口粮。
但是夏天的阵雨经常非常有趣,刚刚还是大晴天,一转眼一阵大风,一大片乌云,一声炸雷,雷阵雨说来就来了,然后晒谷场就像在打仗,大家纷纷忙着收稻子、防雨。
更有趣的现象是:经常是村子东头疾风骤雨,村子头却阳光普照。
因为农民已经喜欢了这种夏天的娃娃脸,所以也就见怪不怪,从不曾为此责怪老天不公平,更不会因为阵雨淋湿了稻子而咒骂老天不仁不义。
天就是这样,该下雨就下雨,该刮风就刮风,该干旱就干旱,该洪涝就洪涝,从不曾偏袒任何地方,更不会关照任何人!冬天无论多冷,该下雪了,那么老天还是会送来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让寒冷进行到底,他丝毫不考虑天下有人会因为一场大雪而冻死于户外。
夏天无论炎热,日照继续猛烈进行,他从不曾顾及天下有人会中暑死亡于户外的高温环境。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老天只按自然规律办事;无所谓仁或不仁。
在老子看来:老天只是遵循着道来办事;无所谓仁或不仁。
道德经第五章读后感

道德经第五章读后感第五章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初读这一章时,只觉得深奥难懂,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再细细品味,竟咂摸出一些别样的滋味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乍一听,让人心里“咯噔”一下,怎么天地和圣人都如此“不仁”呢?后来我才明白,这并不是说天地和圣人冷酷无情,而是说天地对待万物、圣人对待百姓都一视同仁,没有偏爱,没有私心。
就像大自然的运行,不会因为谁可怜就多给谁一些阳光雨露,也不会因为谁可恶就少给谁一些资源。
想到去年夏天,我和家人一起去农村的亲戚家小住。
亲戚家有一大片果园,种着苹果、梨子、桃子等各种水果。
那段时间正赶上果子快要成熟,亲戚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
有一天,突然下起了暴雨,狂风肆虐。
我们都担心果园会遭受巨大的损失。
雨停后,我们赶紧跑到果园去查看。
只见地上落满了被风雨打落的果子,有些树枝也被折断了。
亲戚看着满地的果子,脸上满是无奈和心疼,但他并没有过多地抱怨。
他说:“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有丰收的时候,就有受灾的时候,咱不能怪天地不仁,只能想办法尽量减少损失。
”他带着我们一起把还能挽救的果子捡起来,把折断的树枝修剪掉。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情”,但同时也明白了,这所谓的“无情”其实是一种公平。
如果天地对某一处特别偏爱,那其他地方又该如何呢?就像这果园,如果每年都风调雨顺,没有一点挫折,也许果子就不会那么珍贵,人们也不会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让我想到了农村的风箱。
风箱看似空空的,但只要拉动把手,就会有源源不断的风出来。
天地之间不也像这样一个巨大的风箱吗?看似虚空,却蕴含着无尽的能量和变化。
在亲戚家的日子里,我还观察到了夜晚的星空。
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灯光污染,农村的夜空格外清晰,繁星闪烁。
望着那浩瀚的星空,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天地的广阔和无限。
道德经第五章感悟体会

道德经第五章感悟体会【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三、感悟天地与圣人的精神四、应用道德经智慧于生活和工作五、结语正文一、引言《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作者为古代圣人老子。
这部著作饱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旨在指导人们如何顺应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本文将围绕《道德经》第五章的内容,分享一些感悟和体会。
二、《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天地对万物并无偏爱,将它们视为草木一般平等对待;圣人对百姓也无偏私,同样平等对待。
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大风箱,因其中间虚静才能鼓出风,越动鼓出的风越多。
政令繁多会招致败亡,不如保持虚静才能恰如其分。
三、感悟天地与圣人的精神从《道德经》第五章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天地与圣人的精神。
首先,天地对万物是公平的,没有偏爱。
这告诉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
其次,圣人效法天地的精神,对百姓也一视同仁,没有偏私。
作为领导者,我们应该学习圣人的这种品质,对待下属要公平,不能因为个人喜好而偏袒某些人。
再次,天地之间的虚静与动态变化,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虚心谦卑,不断学习,以便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而在工作中,我们要善于把握变化,适应不同的环境,以求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应用道德经智慧于生活和工作将《道德经》第五章的智慧应用于生活和工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公平对待: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做到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以维护和谐的关系。
2.谦卑学习:保持虚心谦卑,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3.适应变化:在工作中,要善于把握变化,适应不同的环境,以求取得更好的成绩。
4.简政放权:避免政令繁多,给下属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务。
五、结语《道德经》第五章的智慧教导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公平对待、谦卑学习、适应变化以及简政放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老子》(五章)有感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江来军《老子》(五章)被选人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然而师生们阅读后普遍感叹晦涩费解,味同嚼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不可道之道,不可名之名,便是永恒之道和永恒之名,老子似乎在忽悠我们,道犹如水中月,名好像镜中花。
研究《论语》的日本学者涩泽荣一说:我敢断定《论语》并不是一种深奥的学问,它原来是为众生写的,是浅显易懂的。
只因后来的学者故弄玄虚,把它解释得很深奥,反使它变得困难罢了。
涩泽荣一的观点对于我们解读《老子》有启示意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生活在礼乐崩溃、朝政废弛的年代;俗人昭昭,独我昏昏;俗人察察,独我闷闷,老子同样生活在一个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年代。
面对诸侯纷争、世风日下的社会,孔子提倡用礼乐教化民众,试图挽救这满目疮痍的社会;老子力主返璞归真
读《老子》(五章)有感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江来军《老子》(五章)被选人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然而师生们阅读后普遍感叹晦涩费解,味同嚼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