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论语老子中的治国思想和做人修身之道

合集下载

国学论语老子中的治国思想和做人修身之道

国学论语老子中的治国思想和做人修身之道

国学论语老子中的治国思想和做人修身之道《论语》的治国思想和为人之道《论语》是一本语录体的书,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及孔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西汉时候有几个本子,都早已佚失了。

东汉的郑玄根据他还能看到的《鲁论》、《齐论》等本子,给《论语》做了一个注,这个注本成为后来《论语》流传本的基础。

《论语》是儒学和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一部经典。

汉后 2000多年, 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干,而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儒学的基本思想都在《论语》中,所以《论语》也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

论语》的治国思想春秋末期,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力量衰落,各诸侯纷纷攻城略地,大小战争不断。

诸侯国内,父子兄弟之间篡位夺权的事层出不穷,礼崩乐坏。

各家各派都提出了恢复秩序的办法,孔子的全部思想和活动也都是为了恢复社会秩序的稳定,变天下无道为有道。

治国为政方面,孔子的核心思想是“政者正也”。

这个“正”有两方面的含义:正人和正名。

正人,是要使人走上正道,包括正人和正己。

不只是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当权者自身要正。

“正”的另外一个含义是“正名”。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即人人都安于其位,按他的身份做该做的事,享受该享受的权利,恢复原来的礼制秩序。

过去人们批判说,这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

但我们要看到,任何一个社会要发展,都要求各阶层、各部分人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守其道,各取其酬。

没有这一点,就会陷入混乱。

现在许多乱象,都来自这里。

怎样做到“正”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法制刑政依靠的是强制,它的作用是惩罚犯罪,使人不敢做坏事 ;道德礼教依靠的是教育和自觉,它的作用是使人知耻,不愿做坏事。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基础。

孔子把政权巩固的基础放在百姓的富足和信任上。

正常情况下,先要使百姓富足,然后进行教化。

即使经济有困难,也一定要取信于民。

失去百姓的信任,尽管还有经济基础,政权也会垮台。

《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

《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

《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塑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探讨《论语》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思想,并阐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修身思想:做一个“君子”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养好自己的品德,成为一个“君子”。

在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个人的修身是基础,也是根本。

孔子教导我们要始终坚持道德准则,注重品德修养,提倡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只有通过不断地修身养性,我们才能达到自律和自我完善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修身的意义愈发重要。

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

通过内心的修炼,我们才能提升自我的道德素养,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齐家思想:构建和谐家庭在《论语》中,孔子也强调了齐家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要把家庭和睦和谐,做到家庭成员间和睦相处,各尽其责。

只有家庭和谐,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子女,促进家族的繁荣。

孔子告诫我们要尽到做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的责任,建立和谐的家庭伦理。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迁,家庭关系的维系变得更加复杂。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面临工作和家庭的平衡问题。

然而,通过学习《论语》中的齐家思想,我们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要秉持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关注家庭成员的需求,通过互相理解和信任来建立和谐的家庭。

治国思想:倡导仁政和善治《论语》中的治国思想主要包括了仁政和善治。

孔子强调,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应当注重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

他倡导仁政,也就是以仁爱之心来管理国家,促进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在现代社会,治国思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个有良好治理的国家能够创造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有利于人民发展的机会。

通过学习《论语》中的治国思想,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家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从而促进国家的繁荣与进步。

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孔子被尊称为圣人,他的思想体系被整理后形成了《论语》。

《论语》是一部言简意赅的经典著作,它包含了丰富的智慧和道德观念。

其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论语》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行探讨。

修身,是指个人修养和道德修炼。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个人修身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治国,进而达到平天下的境界。

孔子说:“修身其正,庶几兮。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人如果能够修正自己的品德和行为,就能够在很多方面受益。

为了实现内外一致的修身目标,孔子提倡做人要诚实守信,要追求道德的完美,要遵循社会规范。

这种修身之道,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齐家,是指家庭和睦、家道兴旺。

在《论语》中,孔子认为齐家是治国的基础。

他说:“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句话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

只有家庭和睦、和谐,个人才能得到舒适和安逸的环境,才能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工作和学习。

在家庭中,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责任,关心家人,尊重长辈,教育子女。

只有这样,一个和谐家庭才能够发展壮大,为整个社会稳定和繁荣做出贡献。

治国,是指处理国家事务,管理国家。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的思想和原则。

他强调了君主应当明智、英明,善于倾听民众的意见。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繁荣需要君主有正确的领导思想和政策,需要政府官员忠诚、廉洁,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人才大力支持。

孔子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和造就出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平天下,是指达到社会的和谐、公正、安定的状态。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认为,只有当国家和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够得到平衡和稳定。

而达到平衡和稳定的关键是修身齐家治国。

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尽自己的责任,才能够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孔子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树立了一个榜样,他的思想和智慧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老子》的自然之道、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作如下述说

对《老子》的自然之道、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作如下述说

对《老子》的自然之道、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作如下述说第一篇:对《老子》的自然之道、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作如下述说一、自然之道(一)道的本体1.道体不可以感官和理智测度首先,理智、语言都无法理解和说明道的本体。

道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它遍于宇宙空间和人生全体过程,绝不因外物变化或外力推移而改变或消失。

所以,道或指自然,而显现宇宙本体;或指社会,因之展示万事万物发生、发展、转化等规则。

其次,道并非具体形象之物。

孔子至晚年有感于斯,于是总结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说“道”已超越了一般物象。

所以,给“道”以甚么名象都不恰当。

名是随着形象而来的,形象要经过“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的判断并通过人身的藏识发挥作用而显现。

“道”没有固定的形象,所以不可用语言甚至意识而拟议。

2.道是万物之宗道虽然没有具体固定的形体,超越人们感觉器官的察知,但并不是空空洞洞的,更不是一无所有、死而无灵的。

道体在宇宙时空中是唯一的、绝对的,但道体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不断运动着的。

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惟变所适。

所以,道无固体,亦不断灭。

非断、非常,随感随应。

因感应而隐显,由隐显而假现生灭。

道是宇宙的本体,人和万物的变化即是道的变化,万物的生灭即是道体的隐显。

道体有周行而不殆,万物现代谢而无穷。

道创生万物,宰杀万物,又毫不自私地利益万物,所以说道是万物之宗。

3.道超越时间和空间道无所谓大小,也无所谓长短,道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不因世间万物的生灭而有所改变,所以,道不受时空的限制。

道既超越时空和万物,而又内存于时空和万物,与宇宙同体,熔万物一炉,更与宇宙及万物同呼吸共命运,同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说它“无”,是因为含藏无量生机而未显;说它“有”,是先机显露而刹那生灭。

列子所谓“有则有极,无则无穷”。

所以,事理之赜、隐、深、远、显、密,均藏于道,未悟道者,各执己见,分割真理,即成偏见,枉辟争端。

4.道有阴阳对待的内涵易日:“一阴一阳之谓道。

国学经典之修身养性治国

国学经典之修身养性治国

国学经典之修身养性治国1.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译文】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所学也不会巩固。

要以忠实和诚信为主,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错误就不怕改正。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礼记•学记》【译文】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还理解不清。

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了自己对有些知识还理解不通,然后才能自己努力。

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3.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在厄》【译文】兰花生长在冷清偏远的山谷之中,却不因缺少他人的观赏而停止芬芳开放,品德高尚的人修生立人,不会因穷苦的境遇而改变自己高尚的品节。

4.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

——《礼记•曲礼》【译文】对贤能的人要亲近而尊敬他,敬畏而喜爱他。

5.得毋求胜,分毋求多。

——《礼记•曲礼》【译文】在争吵时,不要存取胜于人的心理;在分财产时,不要存多分的想法。

6.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礼记•曲礼》【译文】有疑问的事情,不要主观臆断;正确的时候,不要自以为是。

指做人、治学都该虚怀若谷,实事求是。

7.修身践言,谓之善行。

——《礼记•曲礼》【译文】修身养性,兑现诺言,这就是好的品行。

8.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译文】十年的时间可以培育一棵树木,一百年的时间才可以使培育一个人才。

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

9.井蛙不可以語海,夏蟲不可以語冰。

——《庄子•秋水》【译文】不能和井里面生活的青蛙说大海是什么样的,因为它受空间限制自己不了解;不能和生命只有一个季节(夏生夏死)的小虫子说冰是什么样的,因为它受限制于时令而不能理解。

10.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庄子"杂篇"徐无鬼》【译文】狗,不因为它善叫就认为是好狗;人,不因为他能说会道就是贤人。

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修身是指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

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才能成为一个有德有才的人。

他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主张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意味着一个人应该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以身作则,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

只有通过修身,个人才能具备足够的道德力量去面对各种困难和诱惑,保持内心的坚定和正直。

其次,齐家是指家庭和睦和家族的和谐。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先修身,然后才能齐家。

他提倡家庭和睦,主张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关爱和支持。

他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认为孝顺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义务。

他还强调了夫妻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互相尊重,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和团结。

只有家庭和睦,才能培养出健康、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下一代,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再次,治国是指国家的管理和治理。

孔子强调了君主的德行和才能,他认为一个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以便有效地管理国家。

他提倡以德治国,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成为人民的楷模。

孔子还强调了君主与臣民之间的互动关系,主张君主要关心民生、听取民意,为人民谋福祉。

只有一个有德有能的君主,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最后,平天下是指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天下,首先要修身、齐家和治国。

他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社会伦理,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助互爱。

他强调了社会的公正和公平,主张才能和品德应该是评价一个人的标准,而不是身份和财富。

只有一个和谐的社会,才能使人民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公正的待遇,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总之,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涵盖了个人修养、家庭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这一思想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论语中的修身与治国

论语中的修身与治国

论语中的修身与治国修身与治国是《论语》这部经典儒家著作中的重要命题。

通过对《论语》中的相关篇章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修身与治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二者密不可分。

本文将探讨修身与治国在《论语》中的内涵与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二者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与价值。

首先,修身是指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很多关于修身的观点。

例如,在《学而篇》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在修身的过程中,孔子还强调了道德与行为的关系。

在《为政篇》中,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应该与他人和谐相处,而小人则只顾自己的利益,无视他人的感受。

这是修身过程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与修身相对应的是治国,治国是指国家管理和治理的过程。

在《论语》中,治国是孔子一直关注的话题。

孔子提出了很多关于治国的观点,例如在《大学篇》中,他说:“治国必先齐其家,齐家必先治其身。

”这句话意味着治国的前提是家庭的和谐和个体的修身。

只有家庭和个体都具备良好的品德和素质,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和国家。

在治国的过程中,孔子还强调了君主的道德要求。

在《政治篇》中,他强调了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他说:“君子以文行其政,故能使民人效颦如也。

”这意味着君主应该以德化民,通过自己的榜样作用来引导民众。

只有君主具备良好的品德和修养,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和社会。

修身与治国在《论语》中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

只有个人具备良好的修养和道德品质,才能在治理国家时做到以身作则,引领社会风尚。

同时,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有助于个人的修身和进步。

《论语》中的许多故事都强调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孔子的弟子们互相学习和促进的案例,这都表明了二者的相互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修身与治国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论语修身与治国的智慧

论语修身与治国的智慧

论语修身与治国的智慧论语是一部流传至今的古代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启示。

其中,修身与治国是两个主要主题,本文将探讨论语中关于修身与治国的智慧。

一、修身方能治国论语中多次提到了修身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说:“我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德行比外貌更为重要,只有内心真正美好的人才能有真正的影响力。

一个有修养、有道德观念的人,才能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

在摒弃虚伪的文化价值观之前,我们需要先反思自己的修身之道。

孔子曾说:“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句话揭示了修身与治国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无法自我约束,不能做到自律,就难以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更不用说治理一个国家了。

二、正义与人情的平衡治理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平衡正义与人情。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仁”字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领导者,能够平衡正义与人情,做出公正而又人性化的决策。

孔子同时也警示人们,必须避免不合道德的行为和虚伪的面孔。

他说:“唯贤者方能怀其如仁者之仁。

”这告诉我们,领导者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一个道德的榜样,才能影响和感染其他人,推动社会的进步。

三、教育的重要性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教育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也是培养人才的途径。

他说:“教无定法。

”也就是说,教育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

在治国方面,孔子也提出了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

他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他意味着,领导者不仅应该着力教育人民,而且应该引导人民正确思考,正视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让国家变得更加繁荣,民众心甘情愿地遵守规则,服从社会的约束。

四、理性认识和公正的法律孔子强调理性认识和公正的法律的重要性,以此保障国家的公平和秩序。

他认为,法律应该是诚实和公正的,才能被人民所接受和遵守。

孔子也关注到法律的适用性。

他说:“上好下不厌其详。

”这就是说,领导者应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法律,对于法律的实施要详细而严谨,以确保它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论语老子中的治国思想和做人修身之道《论语》的治国思想和为人之道《论语》是一本语录体的书,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及孔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西汉时候有几个本子,都早已佚失了。

东汉的郑玄根据他还能看到的《鲁论》、《齐论》等本子,给《论语》做了一个注,这个注本成为后来《论语》流传本的基础。

《论语》是儒学和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一部经典。

汉后2000多年,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干,而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儒学的基本思想都在《论语》中,所以《论语》也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

《论语》的治国思想春秋末期,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力量衰落,各诸侯纷纷攻城略地,大小战争不断。

诸侯国内,父子兄弟之间篡位夺权的事层出不穷,礼崩乐坏。

各家各派都提出了恢复秩序的办法,孔子的全部思想和活动也都是为了恢复社会秩序的稳定,变天下无道为有道。

治国为政方面,孔子的核心思想是“政者正也”。

这个“正”有两方面的含义:正人和正名。

正人,是要使人走上正道,包括正人和正己。

不只是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当权者自身要正。

“正”的另外一个含义是“正名”。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即人人都安于其位,按他的身份做该做的事,享受该享受的权利,恢复原来的礼制秩序。

过去人们批判说,这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

但我们要看到,任何一个社会要发展,都要求各阶层、各部分人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守其道,各取其酬。

没有这一点,就会陷入混乱。

现在许多乱象,都来自这里。

怎样做到“正”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法制刑政依靠的是强制,它的作用是惩罚犯罪,使人不敢做坏事;道德礼教依靠的是教育和自觉,它的作用是使人知耻,不愿做坏事。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基础。

孔子把政权巩固的基础放在百姓的富足和信任上。

正常情况下,先要使百姓富足,然后进行教化。

即使经济有困难,也一定要取信于民。

失去百姓的信任,尽管还有经济基础,政权也会垮台。

这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治国思想。

全部儒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提高每一个人的素质。

当时中国的教育都是官办的,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够受教育。

孔子开办了中国第一所民间学校,对于学生的身份没有任何限制,这就是所谓“有教无类”。

在孔子思想里,为政和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教育不单纯传授知识,还是培养人、培养治国贤才的手段,是关系到社会安定、国家治乱的根本大事,教育本身就是国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

《论语》的为人之道(一)志于道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里的“任重而道远”不是指某项任务需要很长时间和很多精力,而是指人生在世担负着弘扬仁道的责任和使命,这一生是“任重而道远”的一生。

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人和禽兽的区别,就在于人除了物质生活以外还有精神生活。

西方人强调发扬个性,追求个人价值。

中国人强调在群体的发展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体现了这一点。

这种价值的最高追求,就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一是为理想信念、群体事业献身;二是个人人格的完成。

文天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比生命价值更高的就是“义”,就是精神生命。

如果陷我于不义,我毋宁死。

(二)仁和礼君子,是孔子提出的做人的理想标准。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就是花纹,文饰,外表的表现,指的是礼;质是内在的品质,指的是仁。

彬彬就是两个东西配合得很好。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爱人是仁的根本精神,它通过孝悌、忠恕等道德得到体现。

孝悌是仁之本。

儒家讲的爱人不是抽象、普遍的爱,而是一种有差等的、由亲及疏的爱。

父母兄弟是一个人最亲近的人,所以对亲人的爱,是爱人的起点。

而通过提倡孝悌维系宗法制度,又可使人不犯上作乱。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说自己所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不希望别人这么对待自己,就不要这么对待别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忠”,是更积极的一个层面,有一种责任。

而共同的一个精神,就是要以自己的心情去理解别人的心情,即“推己及人”。

中国人常说将心比心,遇到什么问题设身处地替别人想一想,这已经成为中国人传统的处世之道。

《圣经》也说:“你们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对待他们。

”但提出的问题是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回答是想要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怎样对别人,这样做是为了换来别人也这样对自己,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在自己。

这一点,反映出中西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分歧。

仁,一方面是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同时又是孔子倡导的道德的总称,包含了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等。

《论语》讲“不学礼,无以立”。

礼是中国人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古代从天子的祭天、祭祖,诸侯国之间的会盟、外交、打仗,到普通老百姓的婚丧嫁娶、坐卧行走、互相称谓等,一切都有礼的规范。

可以说古代中国人是生活在礼中间的。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道德要落实到行为规范上来。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克服自己不符合礼的思想行为,照着礼去做,这就是仁。

说具体一点,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仁是灵魂,礼是形式。

仁要落实到礼上,如果礼脱离了仁,那么这些形式就毫无意义。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礼是一种外在形式,但是如果你认真地去做,就可以便民风淳厚。

“礼之用,和为贵。

”礼,反映、厘清和维持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间的区别,达到和的目标。

(三)修养立志也好,要做一个君子也好,都要通过学习和修养。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先天的性是相近的,差别主要来自后天的影响和习染,所以人需要并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修养改变、提高自己。

修养的基本态度是“三个己”:为己,由己,求诸己。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所谓为己,是说学习修养都是为了充实、提高、完善自己;为人,就是做给别人看,沽名钓誉,牟取名利。

为己是学习修养的最根本的态度。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道德修养全靠自己,不能推诿于他人或外在条件。

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在道德思想境界上达到圣人的境界。

此所谓由己。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凡事首先从自己方面要求,而不怨天尤人。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不怕没有职位,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无能,没有能力担当重任。

这就是求诸己的精神。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个己”体现了一个精神:立足于个人的自觉。

启发个人的自觉,每个人从自己做起,提高全民的素质。

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是整个儒学的核心思想。

全部儒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提高每一个人的素质;而要做到这一点,靠的也是每一个人的自觉。

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

吴为山说:孔子像的意义不言而喻。

在时空里,他是云中之巅峰;在文化里,他是和煦之春风。

当然,他更是一尊凛然的化石,那仁慈,从脸上道道皱纹中绽出,似山脉水系,流韵弥长。

手的礼仪传达着“仁”,孔子之仁,二人为仁,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伦理关系。

体量的厚实与凝重,外化了大哲大圣的文化内涵。

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主席安东尼写道:“我坐在这里看孔夫子,越看越觉得是那么久远,就像我国的莎士比亚,他像一条河流的源泉,像中国文化长河的源头。

”人物简介:钱逊,1933年出生,籍贯江苏无锡。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

1953年—1981年在清华大学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1982年后转攻中国思想史。

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

著有《论语浅解》、《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中国传统道德》、《推陈出新——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发展》、《儒学圣典——<论语>》、《<论语>读本》。

品读《论语》中引人深思的三句话作为记录孔子言行、儒家经典之一的《论语》,其思想核心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纵观《论语》全篇,我认为有三句话最引人深思。

第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

而如何才能辨别君子和小人,在孔子看来,君子与小人的本质区别在于为人做事是否顾全大局,与群体和谐相处。

而在现实生活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君子并不多见,“同而不和”者却屡见不鲜。

大家讨论事情时,领导的话还没说完,就会有人跳出来大唱赞歌,什么高屋建瓴、深谋远虑之类的溢美之词一大堆,可是会后他一转背就会否定领导的观点。

我们要构建和谐团队,就是要充分听取每一个人的观点,把不同的声音融入到集体的合唱中,既保证整体的和谐,又保留不同的意见。

一个单位多一些“和而不同”的君子,才能有利于科学、民主决策,才能集思广益,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

第二句话:“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是中国古代一个至高的行为标准,即做事不过头,恰到好处。

有最高道德修养的人,在为人处世中就能使用中和之道,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坚持正确,丢弃错误。

少指责、少抱怨,批评有方。

但现在中庸往往被理解为平庸和圆滑,认为中庸之道就是和稀泥。

其实,中庸的理想状态是天地万物各安其位,一切处于和谐之中。

用中庸之道客观、全面、公正地论人议事,既不过分褒扬人,也不非难指责人、排挤人,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三句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谋是谋划、商议、参与、干预之意。

不处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干预那个职位上的工作。

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前提就是主张“在其位,要谋其政”。

你在什么职位上,就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尽好自己的本分。

而在现实生活中,苦乐不均、职责不明,能者多劳、鞭打快牛的现象却俯拾即是,这并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精神,帮别人干活也不是在替领导分忧。

每个人都能明确自己的位置,遵守立身处世的原则,行为符合自己的身份,这样才不会越位错位,扰乱规则。

要通过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与工作业绩紧密关联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的理念得到弘扬。

《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论语》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次,小人24次。

君子小人皆有二义,其一以有无道德区分,其二则分指贵族和平民。

《论语》中提到君子小人,多是第一义。

如小人的24次,用指平民的,仅只四次。

以上系根据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的统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