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无一日不读书

合集下载

《曾国藩家训》:孩子,你一定要用功读书

《曾国藩家训》:孩子,你一定要用功读书

《曾国藩家训》:孩子,你一定要用功读书曾国藩本人多次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他在家训中说:“吾不愿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

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

”在他的影响下,曾家以诗书传家,每代至少出一位秀才。

读与不读,人生大不相同读书,是人生的分水岭。

韩愈曾在一首诗中写道: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

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

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

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

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

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

从小一起玩到大的两个孩子,只因读与不读,一为公与相,一为马前卒。

知识改变命运,这个道理通用至今。

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却是世间最公平的路。

唯有读书这条路,不计较天赋和出身,只看重努力和付出。

曾国藩天资不高,出身耕读之家,家中世代务农。

他从一个乡下笨小子,一跃成为进士、翰林,正是通过读书,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

读书改变命运的例子还有很多,三国时期的吕蒙,从莽夫到儒将,靠的便是日夜不息的苦读。

读书或不读,都能过完这一生,但人生的经历却大不相同。

读书不苦,不读书的人生才苦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算吃苦吗?如果你连读书都嫌苦,又怎么能够忍受生活的艰辛。

告诉孩子,不要害怕读书的辛苦。

不要在该吃苦的年纪,轻易选择放弃。

能吃苦,苦一阵子;怕吃苦,苦一辈子。

读书可以给你大把的选择,不读书就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求生。

曾国藩曾在家训中教导儿子:“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

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

”南宋诗人尤袤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可见,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对于真正的读书人来说,读书之乐难以言说,读书之趣无穷无尽。

读过的书,就是你的格局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读的多了,骨子里都浸染了书香气。

曾国藩名言读书有三个境界

曾国藩名言读书有三个境界

曾国藩名言读书有三个境界曾国藩名言读书有三个境界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3、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4、虽天才隽朗,而实须坟诰以广知。

——葛洪5、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

——葛洪6、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王符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9、不敢妄为些小事,只因曾读数行书。

——陶宗仪10、一日不书,百事荒芜。

——李诩11、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

——朱舜水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27、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29、路漫漫其修道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30、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名言读书唯美说说1.读书的方法,就是一步一步地读,然后想。

2.关于热爱读书的演讲稿。

3.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

4.读书如吃饭,吃得好精神长,吃得差身体好。

5.书的真正用途是使人们能够自己思考。

6.读书的人不一定有知识,真正的常识是知道知识,能思考,能工作。

曾国藩家训演讲版

曾国藩家训演讲版

曾国藩家训今天我要讲的《曾国藩家训》,是从百家讲坛郦波老师的讲解中学到的。

主要有14部分,分别是谁来拯救笨小孩、无一日不读书、撑起两根穷骨头、养得胸中一种恬静、最败人的两个字、小家里的大智慧、养活一团春意思、人但有恒事无不成、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用人必先治人、用人四部曲、作育人才以图强、无愧于兄弟、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在开始讲《曾国藩家训》前,我想先简短的介绍下他的个人履历。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勇毅侯,谥曰文正。

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

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更多的教育了。

6岁时入塾读书,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

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

此后,连考两次会试不中。

在道光十八年(1838),虚岁28岁时殿试考中了同进士。

从此之后,他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

曾国藩修身日课

曾国藩修身日课

曾国藩修身日课
- 主敬:每日保持精神肃穆,衣冠整洁得体,给人稳重可靠的印象。

每日出门前调整到最佳状态,工作时专心致志,高效果决。

- 每日静坐:每日睡醒或睡前,至少抽出一段时间,独处静坐。

摒除一切杂念,静思己过,反省言行是否有不妥之处,是否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通过反省,提升自身修养,戒除坏习惯。

- 早起:坚持早睡早起,对身心皆有裨益。

早睡养身,早起精神佳,不要恋床,起床晨读或锻炼,保证一天都有好精神。

- 读书不二: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各种碎片化阅读,不如专注阅读一本书。

将一本书用心读透,等于得到对方的感悟。

- 多读史书:读史可以提升个人的眼界和格局,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只是一个过客。

这样一想,自然心胸开阔,豁然开朗。

- 谨言慎行:只有浅薄的小人才夸夸其谈。

祸从口出,逞一时口舌之快,为自己带来祸患,实在是愚蠢至极。

- 持正居中:内心光明中正,才能无愧于天地。

心中一股正气,不偏不倚,做起事来胸有成竹无所顾忌。

曾国藩的修身日课强调了自律、自省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曾国藩家训三代不读书的句子

曾国藩家训三代不读书的句子

标题:曾国藩家训“三代不读书”之深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国藩以其深厚的学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独特的家庭教育理念而著称。

其中,曾国藩的家训之一“三代不读书”常引人深思。

表面上这似乎与推崇读书的传统观念相悖,然而细究其内涵,便能发现这一家训背后蕴含的深远意义与警示。

要理解“三代不读书”的含义,首先需从曾国藩对读书的理解谈起。

曾国藩认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来修身养性、明白道理。

在他看来,读书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是对人格和道德的塑造。

因此,当家训中提及“三代不读书”,并非字面上的反对学习知识,而是强调家族中不能连续三代人都只注重书本知识而忽略了实际能力的培养和道德修养的积累。

“三代不读书”的第一代,可以理解为家族创始人。

他们往往出身贫寒,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奋斗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和地位。

这个阶段的人们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但他们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在家族中会特别强调下一代的教育。

第二代则是在第一代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有幸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机会,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按照曾国藩的理念,这一代的任务是双重的:一方面要继续增长知识和才能,另一方面要开始注重修身养性,确保知识的内化为自身的品格和能力。

到了第三代,如果仅仅满足于前两代积累下来的书本知识而不进行自我提升,就可能出现“三代不读书”的问题。

这一代可能会因为从小生活在书香门第,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道德修养的积累,导致虽有满腹经纶却无法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甚至出现道德沦丧的情况。

曾国藩的这一家训提醒人们,知识的追求与个人品德的修养同等重要。

真正的读书人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具备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家族的长久繁荣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当今社会,曾国藩的这条家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知识更新换代日益加快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应只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

曾国藩 日课十二条

曾国藩 日课十二条

曾国藩的日课十二条如下:
1.主敬则身强:整齐严肃,无时不俱。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2.静坐则身安: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则家立:起得早,不为艳阳所流。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5.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9.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有求深意是徇象,欲火太盛防溺信。

10.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

可一味静坐,也
可一味读书。

11.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

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这十二条日课,是曾国藩给自己订立的一套自律准则,长期坚持下去,对于提升自己的品性有着极大的帮助。

曾国藩家训(一)——,无一日不读书

曾国藩家训(一)——,无一日不读书

曾国藩家训(一)——,无一日不读书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

这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

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才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

曾国藩和他的《曾国藩家书》会给我们现代家庭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图1)众人都说曾国藩事业惊寰宇,功名震天下,小时候定是天纵奇才。

不然长大后哪能有那么大名头,惹得后世那么多人崇拜。

毛泽东年轻时,最佩服曾国藩。

读完曾文正公全集之后,说了一句名言。

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死后谥号是文正公,曾文正即是曾国藩。

毛泽东那话是说,近代所有先贤,我毛泽东眼里只看中一个,那就是曾国藩。

说来也巧,毛泽东平生的对手,一生的生死冤家蒋介石,最佩服的人也是曾国藩。

据说,蒋介石在床头只放两本书,一本书是《圣经》,因为宋美龄信基督教,那本《圣经》是取悦老婆的。

另一本书,就是《曾文正公全集》。

他任黄埔军校校长时,就用曾国藩的治兵方略做教学课本。

但不能说曾国藩后来成就很大,不能说毛泽东、蒋介石都非常佩服他,就得说他小时候是天生奇才,禀赋过人。

实际上,他是一个笨小孩。

不仅有史料证明,还有很多后人的评论,都有提及。

(图2)一个资质平平的普通人,是怎样成长为日后的中兴名臣、一代大儒?是谁拯救了这个笨小孩?又是谁成就了这个笨小孩的非凡人生?用一个关键词来说,就是自我教育。

教育家向来认为,最富有成效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

曾国藩资质平常,有跟普通人一样的各种缺陷。

但他有一个大多数人不具备的优点,正是这个优点拯救了笨小孩,成就了曾国藩。

这个优点就是,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自己的不足、缺点,都能做到认真地反思、反省与学习。

人们也许都可以这样做,但很少有人像曾国藩那样,做得那么自觉,那么实在。

不仅反思、反省,而且以一个崇高的信仰为镜,严格要求自己,并身体力行。

这个崇高的信仰,就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仁爱忠恕的道德精神。

关于中国传统美德善良的名人名言_善良的简短句子

关于中国传统美德善良的名人名言_善良的简短句子

关于中国传统美德善良的名人名言_善良的简短句子1、孙中山:人之初,性本善。

2、庄子:无善无恶,心之所往,是之为迹。

3、孔子:人皆可教,性具有善。

4、毛泽东:我们革命的理想,一方面要有坚定的坚持,另一方面要有严明的纪律和善良的品质。

5、曾国藩:一日不读书,胸中无像山;一日不修身,口中生毒瘤。

6、梁启超:谋事在谋士,治国在治心。

7、韩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8、唐朝玄奘法师:人生在世,心上要存清净,口上要说正言,身上要行善事。

9、诸葛亮:立身行道,执中守和,以宽为能,以静制动。

10、刘备:事君义薄,使臣仁厚。

11、杨震:平生不作皱眉事,何需学人皱眉时?12、吕永宣:做人无论如何要守住良心,修德修行者必得良缘。

13、张衡:时运不齐,命里需时。

人生苦短,何不好好经营。

14、陶渊明:岁月虽然把人的面孔改变,但是那一份真诚和善良却是不会消逝的。

15、华罗庚:人生在世,要善良地待人,以及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

16、林则徐:报国有道,存心无旁,才智不倦,死而后已。

17、张裕创始人张裕:用真情铸造美誉,以真心谋求成功。

18、赵炳麟:学习不止,实践不停,勇毅坚强,典雅端庄。

19、马云:跨出一步,我们就离成功更近一步;快乐工作,成功自然到来。

20、雷军:勇于尝试,百分之九十八的成功之路都是被尝试者走过的。

21、牛根生:不管是从人生还是从事业上,我们都应该具备善良、谦虚、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22、顾雏军:为人处事,要有信心、有勇气,同时还要具备谦虚、实干、专业精神。

23、刘永好:中国的企业家必须具备善良、勤奋、深入社会和政治的洞察力,以及全球化的战略眼光。

24、陈天桥:中国的企业家要把良心和商业结合起来,让商业得到尊严,应该与社会义务并肩前进。

25、郭台铭:良心对成功至关重要,倾听别人的声音,多一份了解别人的信任,都让我感到胜利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无一日不读书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

”读书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获得专业技术。

我们说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曾国藩,是和他以儒学作为毕生的信仰和信念分不开的。

所以一个人只有精神世界强大,才能在现实世界强大。

, @7 Q" y3 h- }# M
事实上曾国藩原来也只是一个资质很普通的孩子,当然后来有很多人传说他少年时怎么聪颖、聪慧。

事实上人出了名都这样,名人出名之后,大家就会传说他怎么天资聪颖,怎么小时候就是个天才。

哪儿有那么多天才啊?一般孩子资质差别不大,都不大,但是为什么非常平常的曾国藩就能培养出自己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信仰来呢?这就要从曾国藩的科举说起了。

我们知道明、清两朝的科举非常难考,所以最有名的范进中举大家都知道,考了多少年一直考到50多岁,都考疯了,才考上了一个举人,最低级的乡试才算过关。

但是有一个人比范进中举还不容易呢,谁呢?就是曾国藩他爹,叫曾麟书。

别看这名字起得很雅,麟书,看上去很有学问,但是这个科举考试可要了他的命。

不说乡试,考秀才这一级他整整考了16次都没考上,好不容易考到17次,大概17是他的幸运数字,总算考上了。

这时候他已经40多岁了,曾国藩都20多岁了。

所以实在是考不动了,路漫漫其修远兮,他不考了,然后把希望都寄托在他儿子身上,就回家了。

曾国藩比他爹强,为什么他爹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因为他明显比他爹强。

23岁就考中了秀才,比他爹提早了20年。

然后考这个乡试,也不知道他运气怎么那么好,第一次就过关了,一考就考了个举人。

这时候以前学习不好我们说过的笨小孩,以前老被人骂,结果平常考试不咋的,一大考考得特别好。

曾国藩信心大增,背起行囊,入京参加第二年的会试考试。

备足盘缠提前半年就到了北京了。

当时找了特便宜的地方,湖南的驻京办,与现在不一样,是由当地的商会或者在京的名人出资建的。

当时叫会馆,他就住在长沙会馆。

当时重乡谊,但凡有老乡来,收费低。

曾住进长沙会馆,可是没有料到的是,势在必得的会试考试给了他当头一棒,他没考上。

没考上就该回家,因为轮好几年才有一次。

要说曾国藩运气好,第二年皇太后60大寿,为了庆贺照例增加恩科一次,那不得了,多了一次机会了,是不是?曾国藩一看,不回家了,我在北京努力一年、温习一年,我还不相信第二年我还考不上。

所以本来只带了半年的钱住北京,这一下节衣缩食又住了一年半。

要不是勤俭节约的孩子,那真做不到。

曾国藩在北京人生地不熟地又住了一年,第二年的恩科觉得势在必得了,想想自己苦也吃过了,难也受过了,是不是?会试再一开,好事自然来。

要不然老天爷干嘛又把我留在北京一年呢?他觉得这次肯定没问题。

结果这次又跟上次一样落榜了。

那么再次落榜的曾国藩该怎么办呢?又是什么事情让曾国藩下定决心从此坚持无一日不读书的呢?
身上没钱了,别人肯定痛苦,但是曾国藩痛并快乐着,收拾行李。

按理应该回家,结果
他云游去了,从天津山东顺运河到江浙,再到湖南。

奔着东南去了。

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走了一半,一分钱都没有了。

过了徐州,他到睢宁,借钱。

知县是易作梅,和曾国藩的父亲有交情。

曾国藩到那儿,易作梅留他下来,看出将来有出息,主动借了一百两银子。

当时易作梅只是知县,年薪四十两白银。

这不是小数目。

曾国藩高兴,立刻富了。

心中底气足了,打算好好游历一下,到南京去了。

游山玩水,花完了。

曾国藩一生勤俭,为什么花得那么快呢?唯独一件事上肯花钱,儒生最爱买书,笑称自己是书痴。

读到眼睛读瞎的地步。

左眼瞎了。

准备**时还要带着书走。

南京花得快就是因为这个。

有钱就喜欢买书。

二十三史,非常喜欢。

这套精刻本的刚好一百两银子。

这么贵,还是借的,居然就买了。

他回到家,父亲一定生气,应该好好教训他,可是从此养成无一日不读书的好习惯。

到家门口,后悔了。

两次没考上,花光了钱,本来没脸,现在借了一百两,又花完了。

家也不富,借了就要还,怎么说呢?他是近乡情更怯。

硬着头皮回家,把一切都交代了。

等着父亲臭骂,结果这个爹不一般。

是好爹。

听说儿子哭诉后,只说了一句话:借钱买书是好事,我乐于偿还,但是希望你不要忘记初衷,细心研读,这样就不白费。

有三点值得称道。

一是两次没考上,这种挫折在曾国藩心中是痛,他只字不提,这是四两拨千斤。

二是这不是小数目,要还一百两不容易,不骂也会埋怨,但是他没。

称道这事,埋怨都没有。

这是出乎意料,给人心灵造成震撼,曾国藩常回忆这事,这是他读史书的起点。

三是教育上说了最关键的话,买书的初衷是为了读,细心读,这话最重要。

我们多数人喜欢买书,但不好读。

父亲不愧于这名字,树立了儿子读书的习惯。

曾国藩仰天发誓,要好好读这套书。

有时,平常一句话,对孩子影响大得多。

此后两年,每天没间断地读史书,而且做笔记,认真地用了两年时间读了二十三史。

这两年过得拮据。

两年后要去参加考试,还得借钱去考。

一路到北京,奔长沙会馆去了,只三吊钱了。

但是这坚强的信念,曾国藩一鸣惊人,成了湖南曾家第一个考中进士的人。

也成为洋务运动的第一人。

曾麟书的父亲曾玉屏,对曾国藩影响极大,本是纨绔子弟,被人耻笑无知,这成了一个契机,从此痛改前非,成了当地小富户。

但他没读书,有钱可是家也旺不到哪儿去。

所以他下决心要耕读传家。

所以培养儿子考科举,没培养出来,倒是把孙子培养出来了。

曾国藩后来说:“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

”有钱未必是好事,只求代代有秀才,这是读书的种子。

所以曾氏家训中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

最清最著名外交家曾纪泽参加一次科举考试后,不考了。

跟父亲说不喜欢为科举读书,这在当时的时代是骇人听闻的。

几个叔叔说他疯了,曾国藩是科举的出身,听说儿子这样,问他,想学什么?西学。

当时了解的人不多。

好呀,支持你。

后来曾纪泽成为早期少数了解西方的人。

曾纪鸿也是不喜欢科举,尤其不喜欢文史,喜欢数学。

曾国藩也支持。

后来曾纪鸿自己努力把圆周率推到了一百多位,了不起。

所以曾国藩说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绝不止是为了应付科举。

他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

”一是进德,可以帮助人树立人生信仰,他处逆境不惊就因为有强大的儒学信仰,培养就得靠读书,人生观价值观就得靠读书;二是要在社会立足,要有特长有专业,得靠读书,才能形成立足根本。

这个观点有前瞻性。

瑞典科学工作者实验结果是,与心脏病相关的因素,结果惊人,相关的社会因素最大的是受教育程度。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心脏病机率要少百分之三十二。

读书多小得心脏病。

他还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

惟读书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人气质难改变,只有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问题是怎么读书呢?
读书的方法内容多,总结起来,他看重三条:一是要读经典,这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前人
的思想与智慧。

知识会翻新,但是思想会沉淀。

二是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这讲的是精读。

要进得去,沉浸的读书法。

我们最容易翻翻书,问题是没读通。

对智慧的东西得读通透才能读好,否则不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这种方法不是死记硬背,他背不好。

他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偷窃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

”主张读书要做札记,要动手,要写下所感所想,后来胡适对这个读书法最为推崇。

三是一定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和方向。

儿子也未必与父亲一样。

两个儿子都与他不同。

他甚至也找来相关的书读。

他当时身边网罗天下巨才,著名科学家都在他府中。

所以,苏东坡说“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曾国藩说“不可一日不读书”。

这是他唯一骄傲的地方。

这是掷地有声的,得多大毅力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