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化学方程式》教案1
化学方程式的教案【四篇】

化学方程式的教案【四篇】教案是老师为顺当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同学的实际状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详细设计和支配的一种有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化学方程式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 化学方程式的教案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相对质量关系,能正确计算出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组合已有化学学问和数学学问,独立解决化学定量计算中的问题,同时对各种方案会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从而找出最佳解答方案,开拓思路,熬炼思维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悉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讨论对于科学试验和生活实践的重大作用。
同时,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相互关心,体会胜利,建立自信。
学情分析同学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把握较差.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关心同学建立对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的熟悉方法,促进同学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熟悉。
2、教学难点:关心同学建立对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的熟悉方法,促进同学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熟悉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洁计算探究导航:复习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1、质的方面:表示该反应的反应物(或原料)和生成物(或产品)2、量的方面:表示该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提问:那么能否利用方程式中量的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呢?例:碳完全燃烧反应中碳和二氧化碳两物质的质量比为xx;那么12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xx克二氧化碳;6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xx克二氧化碳;3克碳、1.2克碳呢?(问:能告知我你们是怎样算的吗?)引入:依据物质的质量比来计算,这就是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计算依据: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即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来进行计算;2、计算步骤:例:3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①解,设未知量解设3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X克二氧化碳②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C + O2 C O2③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12 44和已知量、未知量3 g x④列比例式,求解= x = =11 g⑤简明作答答:3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11克二氧化碳。
八年级科学下3.3化学方程式(1课时)教学案设计

3.3化学方程式(1课时)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质量守恒定律2.知道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两个原则,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3.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素养。
【学习重点】①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②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格式。
【学习新课】㈠知识点①无数实验证明,的各物质的等于的各物质的,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从分子、原子观点来看,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的分解成,重新组合成的过程。
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的原子的、、没有改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个规律就叫质量守恒定律。
㈡知识点②1. 叫做化学方程式。
2.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及;表明了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的粒子之比;表明了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的质量之比以C+O2CO2为例,说出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相对原子质量C:12;O:16) :①质的方面:和在的条件下生成②量的方面:每份质量的碳和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份质量的二氧化碳③微观方面:每一个碳和一个氧反应生成一个二氧化碳。
总结:读化学方程式(1)读出、生成物和(2)读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㈢知识点③化学方程式的书写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⑴必须以为基础;⑵遵守。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以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三氧化二铝为例):⑴⑵⑶3.注意:⑴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标志:。
⑵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因此,需要在化学方程式中注明,如把点燃、加热(常用“△”来表示),催化剂等写在。
⑶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溶液中的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在固体物质化学式右边要注号。
如果,气体生成物就不需注“↑”号,同样,溶液中的反应如果,固体生成物也不需注“↓”。
【拓展部分】1、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不变;元素的、不变。
2、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分裂成为,这些粒子再经过而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3.3 化学方程式-第1课时 教案设计

日期周次课时 / 课题 3.3化学方程式-第一课时-质量守恒定律教材解读目标1、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了解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区别。
2、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了解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质量总和与各生成物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了解化学方程式包含的意义。
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循的原则,初步学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
4、在了解化学方程式意义的基础上,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反应物量和生成物量之间的计算。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练习,规范解题格式。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书写和配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练习难点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书写和配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练习学情教学准备课件、教案环节师生活动占用时间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3、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思考: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如何变化的呢?二、新课讲述:1、1.有人认为,化学变化后质量变小了。
如:木头燃烧后只剩下灰烬,质量减少了。
蜡烛燃烧后留下的蜡油很少,质量减少了。
2.有人认为,化学变化后质量变大了。
生锈的铁钉质量比未生锈时的质量大。
那么,真是这样吗?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改变?2、1.我们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反应前后试管的总质量会如何变化?总质量变小,反应后氧气逸出。
2.如果把反应生成的氧气收集起来,加上氧气的质量,总质量又会如何变化?总质量不变。
3.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比较,存在什么样的关系?3、活动1.如图所示,将锥形瓶置于天平托盘上,用砝码平衡,然后把滴管内的溶液滴入瓶内,使两种溶液混合,观察现象。
再将锥形瓶放回天平托盘上,观察是否平衡。
《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能根据化学反应事实书写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方程式是化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步骤。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2、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实验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如“氢气+氧气点燃水”,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简洁、准确地表示化学反应。
2、讲授新课化学方程式的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以“2H₂+ O₂点燃 2H₂O”为例,讲解化学方程式的质的意义(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量的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微粒个数比)。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一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写:根据反应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配:配平化学方程式,使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
注: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
查:检查化学方程式是否书写正确。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法:适用于较简单的化学反应。
观察法:通过观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找出配平的关键。
奇数配偶法:适用于化学方程式两边某一元素多次出现,且两边该元素原子总数一奇一偶的情况。
3、课堂练习让学生练习书写一些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如“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等,并进行巡视指导。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然后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共同解决问题。
《化学方程式》教案15篇

《化学方程式》教案15篇《化学方程式》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教学难点: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f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化学方程式的涵义(1)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2)氢气还原氧化铜引入新课:(情景设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可表示为:2KClO3==2KCl+3O2↑245 149 96若()g ()g 48g同理: C+ O2 == CO212 32 44若()g ()g 22g讲解:这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质量比是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利用正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讲授新课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例1:加热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多少克的氧气?提问:怎样计算?(在引入的基础上学生回答)讲解:解题步骤:设、方、关、比、算、答设:设未知量方: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配平)关:找关系(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计量数的关系,然后再写出已知量与未知量质量关系,并写在化学式下面。
比:列出正确的比例式算:计算正确答案(保留小数点一位)答:说明:书写格式[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
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y ………………(1)设2KClO3 == 2KCl+3O2↑…………(2)方245 149 96…………(3)关5.8g y x…………(4)比x=2.3g y=3.5g …………(5)算答: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氧气2.3克…………(6)答练习:若将[例题1]改为:实验室要制取2.3克的氧气。
化学方程式教案

化学方程式教案化学方程式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练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2)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的分析及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
(3)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三、教学难点: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数量关系。
而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
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
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而这些计算的进行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
本节就是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方程式的汁算的。
[板书]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师]前面我们学过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今天我们进步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呢?计算时有哪些步骤和方法呢?请看例题1。
[投影]展示例题1[例题1]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分析]这道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来求生成物的质量,即已知原料的质量求产品的质量。
我们一起来看课本中的解题步骤。
[讲解并板书]解:设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2KMnO4 K2MnO4+MnO2+O2↑2某158 32,x= =0.6 g。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化学方程式》精品教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化学方程式》精品教案教学目标- 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掌握平衡化学方程式的编写方法- 能够解析和分析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的消耗和生成关系-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教学重点-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规律- 平衡化学方程式的编写和分析教学准备- 课本《化学方程式》相关内容- 实验用具和化学药品- 示范化学方程式的实例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例引出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2. 基本概念: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3. 平衡化学方程式:介绍平衡化学方程式的编写和分析方法,提供示范实例进行讲解。
4. 实验探究: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编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5. 巩固训练:提供一定数量的练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化学方程式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并进行相关讨论。
7.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复的重要性。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以检验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评价- 课堂互动表现- 实验报告和讨论参与度- 练题完成情况-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更多化学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拓宽知识面。
- 提供更复杂的化学方程式示例,挑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备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师生互动和实践性教学方法在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非常重要。
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探究,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
《化学方程式》教案

《化学方程式》教案第1课时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与书写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利用质量、比例关系定量认识化学反应,发展科学思维,建立从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化学符号三重表征看待化学反应的学科思维,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思考。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化学方程式》这一课题是继前面单元里所学的元素符号、化学式等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并与元素符号、化学式构成了九年级化学中三个重要的化学用语。
它在本单元中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和进行化学计算的“中介”,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也是九年级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和保证,更是解决化学问题的有力武器。
教科书通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个示例,简单明了地叙述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使同学们知道化学方程式能提供很多有关反应的信息,能将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各种粒子的相对数量关系清楚地表示出来。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过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式等化学用语,初步掌握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化学式的含义。
但尚未掌握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目标1.能根据实验事实用文字和符号描述、表示化学变化。
2.初步建立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能说明化学方程式提供的“质”和“量”的关系等信息,体会事物变化中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3.能理解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原则,并能判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
4.初步学会配平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能正确书写常见的化学方程式。
5.通过用化学方程式规范表示相关化学反应,初步学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方法。
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思维,能基于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和定量关系,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和运用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难点:从多角度读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练习,规范解题格式。
重点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书写和配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练习。
一、质量守恒定律
【设问】溶液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那么在氧化反应和其它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呢?
C、微观上:表示各物质间原子和分子的个数比。
D、质量上: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举例】
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A、以客观事实为依据B、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在式子左、右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例题讲解】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化学式,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化学式,中间连一条短线。如果反应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种,就用“+”连接。
【练习】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面两种现象:
1、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增加了。
2、煤燃烧后留下的煤灰的质量,比煤的质量减少了。
二、化学方程式
1、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叫做化学方程式。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A、宏观上: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了说明物质。
B、表示反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板书】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例题1:加热分解5.8g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师:请同学们议论一下解题的根据是什么,应该找出哪些量的关系,列怎样的算式求解。
【板书】一、解题步骤:1.设未知量。2.写出化学方程式。3.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或式量和)和已知量、未知量。4.列比例式,求解。5.简明地写出答案。
【实验】
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现象:白磷燃烧,生成大量的白烟,前后质量没有变化--天平保持平衡。
2、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两种溶液混合,反应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前后质量不变--天平保持平衡。
【结论】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是质量守恒定律。
【讲述】现在黑板上出现的解题格式符合解题的步骤。今后我们在做计算题时,一定要严格按解题格式书写,并注意有关物质的量要左右对应,上下对齐,注明单位等项。
例题2:在实验室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制取铜。制取10g铜,需要氧化铜多少克?(一位同学上讲台板书。其他学生做书面练习。)
三、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讲述】前面学过质量守恒定律,根据该定律,利用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这种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提问】完成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并算出反应中各物质间的质量比。(P—31、O—16)
师:在完成这个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准确计算各物质的式量、式量和。
请讲出该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4)Zn+CuSO4===Cu↓+ZnSO4
2、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②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③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④氢气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
3、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①Cu+O2 CuO②Al+O2-Al2O3③Fe+HCl-FeCl2+H2④HgO Hg+O2⑤KMnO4 K2MnO4+MnO2+O2
4.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计算各物质的质量比。
①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氧气②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氢气
5.指出下列化学方程式中的错误,并将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写在横线上。
①H2+CuO=Cu+H2O②Zn+H2SO4(稀)=ZnH2SO4+H2↑③KClO3 KCl+O3
④ZFe+3H2SO4(稀)=Fe2(SO4)3+3H2↑⑤2H2+O2=2H2O
反应条件常见的有: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等。
口诀:左反应,右生成;化学式、须正确;系数平,原子等;等号连,条件清;生成气体和沉淀,上下箭头来表明。
【练习】1.下列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为什么?
(1)C2H2+O2 CO2+H2O (2)2HgO 2Hg+O2↑(3)KMnO4===K2MnO4+MnO2+O2
【讨论】能否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呢?--关键是使产生的气体能被吸收、储存或反应掉。
【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既没有改变也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课题
第3节化学方程式
日期
教学
目标
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了解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质量总和与各生成物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了解化学方程式包含的意义。
3、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循的原则,初步学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最小公倍数法)。
2、配平化学方程式:在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得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同。
【介绍】用观察法或用最小公倍数法来确定化学计量数。
3、说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
“↑”“↓”号的使用范围:在反应物中无气态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则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反应物无难溶性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难溶性物质生成,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强调要防止随意乱标)
生:这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磷在点燃时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还表示磷、氧气和五氧化二磷3种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是124∶160∶284。
师:从这位同学的回答中,说明化学方程式(1)表示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2)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3)表明该反应进行的条件。
【引言】从提问中我们重温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在生产和实验中常要涉及量的计算。例如,冶金工厂用氢气还原三氧化钨制取钨,要生产一定数量的金属钨,就要计算需要多少三氧化钨作原料。再如实验室里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要会计算能产生多少氧气才能满足某实验的需要。这些都要以化学方程式为依据进行计算。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