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2颜渊篇课件
《论语·颜渊》PPT课件

2020年9月28日
5
三、说重点难点 优秀传统经典教学的目标是让孩子了解经典、了
解文化,而不是让孩子咬文嚼字,追求字字理解。重 在突出经典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联系现实生活,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人生感悟,提高自身修养。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我确定为: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文句的节奏和韵律。 2、明白文中道理,能联系实际在生活中践行所学道理。 难点为:理解文意,感悟道理,并在生活中践行。
2020年9月28日
9
(三)吟唱论语 老师指导吟唱论语。 (四)悟论语 1、参考注释,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文句大意。 老师巡视了解遇到的问题,并对个别情况予以点拨指导。 2、了解集体理解情况,出现的问题。对出现的问题点 拨指导。 3、看释义猜句子,了解理解情况,同时加深理解。猜 对的句子齐读或吟唱,为背诵积累打基础。
2020年9月28日
6
四、说教法、学法 课堂上,老师的引导及教材内容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
对象,学生正是通过对老师所讲内容和教材所展示内容的 思考获得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 极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从这一点出发,结合 本篇文本的实际,确定本节课教法学法的指导思想是:想 方设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独立 自主解决问题。
• 论语
2020年9月28日
1
《论语·颜渊》
2020年9月28日
东昌府区 解记华 21号
2
一、说教材
教材所处的位置及内容特点。
“颜渊篇”是《论语》的第十二篇。《论语》是孔
子言论的汇编,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由孔子门生及再
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课件

文本探究
【思考1】研读第一章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好学”的标准出发,讲的是君子日常行为的准则。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 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 精神。通过不断地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释义: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 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 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 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文本探究
【思考5】研读第五章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学习的方法和心态的角度,点明人要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 补短。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通过辩证的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做法,点明了人不 断前进的方法。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②一日:一旦 ③归:称赞,赞许 ④目:条目,细则 ⑤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⑥事:实践,从事
文本探究
【思考10】研读第十章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 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课件PPT[1]PPT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课件PPT[1]PPT](https://img.taocdn.com/s3/m/2234f0f10740be1e640e9a2c.png)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将曾子之语作为人生的座右铭,我们在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也会从中获得勇气和力量。
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带领部分 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人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 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
愿地坚持下去。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积土 曾子的这番话,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君子对于任何事情总是先辨明是非,小人对于任何事情总是先计算利害。 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
成山,最终达到成功。否则,就会前功尽 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
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 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 对理想的追求精神。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 应再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 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 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 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 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 自己。
《论语》是先秦儒家语录体典籍,是 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 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共二十篇。内 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 德观念、教育原则和方法等。
宋代后把它与《大学》《中庸》《孟 子》合称为“四书”。
其体式归纳起来有: ●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 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 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 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 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 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 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另:每章的篇名都取第一句话的开头两个字。
2024年《论语》十二章课件课件(多场合应用)

《论语》十二章课件课件(多场合应用)《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本课件将选取《论语》中的十二章,对其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论语》的思想内涵。
第一章:《学而》《学而》是《论语》的开篇,主要讲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习了知识之后,要时常温习,这样才能真正掌握。
孔子还强调了学习的乐趣,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第二章:《为政》《为政》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政治理念。
孔子认为,一个好的政治家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和道德品质。
他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孔子还强调了道德的示范作用,认为政治家应该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
第三章:《八佾舞》《八佾舞》主要讲述了礼乐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礼乐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手段。
他强调了礼乐的教育作用,认为通过学习礼乐,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孔子还强调了礼乐的审美价值,认为礼乐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第四章:《里仁》《里仁》主要讲述了仁爱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仁爱是人的最高道德境界。
他强调了仁爱的普遍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仁爱,无论是对待亲人还是对待陌生人。
孔子还强调了仁爱的实践性,认为仁爱不仅仅是内心的情感,更应该是通过行动来体现。
第五章:《公冶长》《公冶长》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
他强调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孔子还强调了教育者的责任,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第六章:《雍也》《雍也》主要讲述了孔子的修身理念。
孔子认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
他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还强调了修身的方法,认为修身应该从自我反省开始,通过自我反省来发现并改正自己的缺点。
《论语》十二章+课件75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孔子为何会如此气愤?
季氏作为鲁国卿大夫的僭越行为 僭越——超越本分行事 指地位低下的冒用地位在上的名 义或器物,尤指皇家专用。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祭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 制,大都不过参sān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 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僭越屡见不鲜
• 春秋时期,诸侯为称霸大业战乱不止。 • 楚王因国大爵小向周天子申请晋升爵位被拒绝,便愤然自
君子与“仁”(第2、10、11章)
研读文本(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①慎于 言,就有道而②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敏:勤勉。 而①:表并列。 而②:表顺承。 就:靠近,到。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 (形作动) 焉:代词,自己。 已:同“矣”,句末语气词,表陈述, 相当于“了”。
一问: 孔子为何要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 他处在怎样的时代?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 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 矣。
礼崩乐坏,天下无道
(听音频齐读课文)பைடு நூலகம்
yì 八佾
bīn 文质彬彬
ěr 迩之事父
pì 譬如
hǎn 子罕
kuì 未成一篑
第一小组:1-4章 第二小组:5-7章 第三小组:8-10章 第四小组:11-12章
请借助注释,疏通句意,用简洁的 文字概括十二章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
《论语》十二章
君子人格(第4、5、6、7、9章) 君子之学(第1、3、8、12章)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完美版

03 教育理念
倡导“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强调学习与 思考相结合。
章节概述
章节内容
《论语》十二章选取了《论语》中的 部分章节,涵盖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伦理思想、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
结构安排
重点与难点
重点阐述孔子的核心思想和理念,难 点在于对古文的深入理解和文化背景 的把握。
邻里关系的和谐
里仁也体现了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关爱的美好关系, 这种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01
贫穷的困境
贫穷使人生活困顿,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因此是人们所厌恶的。
02
卑贱的地位
卑贱的地位使人失去尊严和自由,受到他人的轻 视和侮辱,因此也是人们所厌恶的。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公冶长篇
公冶长可妻也
原文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 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译文
孔子谈到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 嫁给他为妻,他虽然有过牢狱之灾, 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于是,孔子 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解读
本章是孔子对公冶长的评价和对其人 品的肯定。孔子认为公冶长虽然曾经 遭受过牢狱之灾,但那是冤枉,并非 他的罪过,因此孔子并不轻视他,而 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这表明孔 子在看待一个人时,重视的是其品德 和才能,而不是其过去的经历。
把握度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把握度,避免过 度或不足的行为。比如,在饮食方面 ,过度追求美食可能会导致肥胖和健 康问题;在工作方面,过度劳累可能 会导致身心疲惫和效率下降。
小人的狭隘
小人则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和个人得失,缺乏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品 德。
【课件】《论语》十二章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六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雍也》)
第一章 第一节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 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 样以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深入解读
这句话讲君子的气质。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 ,是本性;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 饰、谈吐文采等。“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 第一章、第一装节 点,就会显得粗野、鄙俗。“文胜质”,则是一 种矫枉过正,装点太多就显得浮华、虚伪。所以君子 要处理好质、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 ,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
《论语》十二章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初宰相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 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 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 处世还是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 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 是这个意思。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朱熹
第一章 第一节
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 勇敢的人不畏惧。”
深入解读
《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 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这里的“知”,不能单纯理解为聪明。真正有智慧,是对于 事物的内在根本或规律了然于心,所以什么事情对于他当然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 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就:靠近、看齐。 第一章正第一:节匡正、端正。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 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 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4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复习的好处可以用 温故而知新 来表达
2、论语》中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认
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
老第师二传章授是的知讲识修是身否做复人习。过可了以呢?看”出古代治 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做人和做 事都要诚实。
曾参,生于东鲁,移居武城,
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
待人谦恭,以孝著称。十六岁拜
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上承孔
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
人不知而不愠 知
温故而知新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 日 寒雪日内集。日子
不亦<zd>乐</zd>乎( )
乐 好之者不如<乐zd> </zd>之者
» 可以为师矣 » » 三人行 » » 饭疏食饮水 »
古: 可以凭借
今: 能够 古:表示多 今:表示确数 古:指冷水
今: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择其善者而从之 古:好的方面,优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分钟)
解释重点字词,掌握后七 则的翻译
课堂探究(一)(16分钟):
读后七则,用自己的话翻译。
方法指导:
结合注释和积累,疏通词句,口头翻 译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把有疑问的 地方做上标记。
同步检测一(15分钟)
春秋末鲁国都城人(今山 东曲阜市陋巷街),字子渊,亦 颜渊。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之一,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 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 “敏于事而慎于言”。他对孔子 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有着深刻 的理解,而且贯穿于自己的言论 和行动中,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 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 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wǎng
学而不思则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2.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 12.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 者,正也。子帅以正①,孰敢不正?”
• 12.18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 “苟子之不欲①,虽赏之不窃。”
•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 以就有道①,何如?”孔子对曰:“子为 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 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②。”
• 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 子曰:“知人。”樊迟未达①。子曰: “举直错诸枉②,能使枉者直。”樊迟退, 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③,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 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 选于众,举皋陶④,不仁者远矣。汤有天 下,选于众,举伊尹⑤,不仁者远矣。”
• 颜渊问怎么去实践仁。孔子说:“克 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于礼仪,这就是 仁。一旦都能这样做,天下就会归顺于你 的仁治,实践仁德全在于自己,难道能靠 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践仁德的具 体细目。”孔子说:“不合于礼度的事不 看,不合于礼度的事不听,不合于度礼的 话不说,不合于礼度的事不做。”颜渊说: “我虽然不够聪明待贵宾那样恭敬,役使百姓就像承担重大
祭祀那样严肃谨慎。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
给别人。如此则无论在诸侯国做事,还是在卿大
夫的封地做事,都不会有人怨恨你。”仲弓说:
“我虽然不聪明,请允许我照您这些话去做吧。”
• 12.3司马牛问仁①。子曰:“仁者,其言 也訒②。”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 乎③?”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
• 12.10子张问崇德辨惑①。子曰:“主忠信 ②,徙义③,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 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祗以异④。’”
• 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①。”公曰:“善 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 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 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 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 12.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 仁。”
•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①。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④,请
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是很困难的,说
话能够不谨慎吗?”
• 12.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 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
• 12.3司马牛问仁①。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②。”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③?”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 12.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 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 乎?”子曰:“内省不疚①,夫何忧何 惧?”
• 12.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①。”子夏曰:“商闻之矣②:‘死生有 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③,与人 恭而有礼④。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 何患乎无兄弟也?”
• 12.8棘子成曰①:“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②?”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③!驷 不及舌④。文犹质也,质犹文也⑤。虎豹之鞟犹 犬羊之鞟⑥。”
• 12.9哀公问于有若曰①:“年饥,用不足,如之 何?”有若对曰:“盍彻乎②?”曰:“二③, 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④?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事斯语矣⑤。”
•
【注释】
•
① 克己:克制自己,指修己。复:实践,实
行;复礼:践行礼仪。 ② 天下归仁:天下的人
就会称许你是仁人。归:归顺,这里作“赞许”
讲。 ③ 目:具体的条目,纲目。 ④ 回:颜回。
古人自称用名。不敏:不聪敏,迟钝,笨。 ⑤
事:从事,实行,照着做。斯:这,这些,代词。
• 【译文】
• 12.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①,肤 受之愬②,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③。浸 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 矣④。”
• 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①,民信之 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②,于斯三者何 先③?”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 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④。”
• 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①, 使民如承大祭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③,在家无怨④。”仲弓曰:
“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注释】
•
① 大宾:贵宾。 ② 承大祭:承当重大的祭
祀典礼。 ③ 邦:诸侯管理的国家为“邦”。 ④
家:卿大夫管理的封地为“家”。
•
【译文】
•
仲弓问怎么去实践仁。孔子说:“出门办事
乎?”
•
【注释】
•
① 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
学生。宋国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481年。
② 其言也訒(rèn):他的言谈是很谨慎的。訒:
难,指话难说出口,这里指说话谨慎。 ③ 斯:代
词,这,或那。
•
【译文】
•
司马牛问什么叫仁。孔子说:“仁人,他的
言谈很谨慎。”司马牛说:“言谈谨慎,这就叫
2020/7/29
——《颜渊篇》(共24章)
•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①。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曰:“回虽不敏④,请事斯语矣 ⑤。”
• 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①,使 民如承大祭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 怨③,在家无怨④。”仲弓曰:“雍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
• 12.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①?” 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 “在邦必闻②,在家必闻③。”子曰: “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 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 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 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 12.2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 德,修慝①,辨惑。”子曰:“善哉问! 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②,无攻人 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③,忘其身, 以及其亲,非惑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