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迁

合集下载

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妇女发饰,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而不断变化;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等等;其中长袍、马褂,为服制中规定的服饰,一般用于交际;妇女服饰中最大的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旗袍本是满族妇女喜爱的服装,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穿旗装时,梳旗髻、穿旗鞋;中国近代服装潮流2、19世纪20年代民国初年的服饰:民国初年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等;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儿流行短的,短至露肘;民国男子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马褂,一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钮扣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摆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的马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3、19世纪30年代近代民国中期的男子服饰:民国中期,在流行学生装的同时,不少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这种服装的样式是方形立领;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一种精神、庄重之感;孙中山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不过当时的中山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4、二十年代的中晚期二十年代妇女服饰:总的看来,这个时期的服装,以采用西式者为多,传统特色的保留则较少;经过一个时期,较普遍地采用了一种既适合于我国妇女穿着,又吸收西式优点的服式,即“旗袍”;除旗袍之外还有袄裙服装样式,特点为立领、宽袖口、露肘的短袄及长裙;左图为穿窄袖袄、素裙的妇女;左图为穿西式茶舞服的妇女;中图为穿印花连衣裙的妇女;右图为穿衫、裙式晨礼服的妇女;5、二十年代中晚期: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为中式衫袄和中式抿裆裤;这是由劳动人民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6、新中国时期:人们衣着简朴;少见花样;颜色多以灰,军绿,藏青,黑为主;此时似乎是一切人丧失了爱美之心的时候;二、历史与服饰种类的关系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中国服饰文化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两万年前,在今天北京周口店一带生活过的原始先民已经佩带饰品,而且先民们已不满足简单地取用动植物材料,从而发明了用针缝制兽皮的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周朝的服饰种类已经有了祭礼服、朝会服、戎服、吊丧服、婚礼服等的区别;春秋战国时期,服饰风格趋向多元化,上层社会的着装追求奢侈之风;汉代的服饰文化:当时的服装有青春、夏赤、秋白、冬皂之分,与四季、节气的特点相呼应,服饰风格古朴庄重,妇女上衣下裙的日常服装成为后世汉族妇女着装样式的模本;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与汉人杂居,其服装样式影响了汉族人的服饰,同时他们也接受了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隋朝统一后,又重新推行汉族的服饰制度;其后的唐朝国力强盛,社会开放,服饰华美清新,女人着低胸短衫或穿窄袖男装的形象成为那个时代特有的标志;到了宋朝,汉族妇女开始有束胸的习惯;无分男女老少尊卑贵贱都喜欢穿素净儒雅的“背子”一种以直领对襟为主的上衣;元朝是蒙古族统治中国建立的政权,蒙古服饰以头戴帽笠为主,男子多戴耳环,服饰制度既承袭汉制,又糅合了本民族的传统;而随着政权再次易手于汉族,明朝颁布了针对前朝的“禁胡服、胡语、胡姓”的法令,衣冠沿袭仿效唐代形制,上至帝王下至文武百官的官制朝服,其形制、等级、穿着礼仪等,都相当繁缛,刻意追求高雅堂皇的气象;清朝是中国服饰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先是由于满族统治者强制汉族人改承满人服饰传统,引起了汉族人的强烈对抗,继而清政府采取妥协政策,满汉服饰悄然交融,长袍马褂成了后人论及清代服饰时首先想到的典型式样;在欧美时尚潮流的带动下,中国本土服饰发生了变革,工业化的纺织印染带来的价格低廉的进口衣料,逐渐取代了以传统工艺加工的国产面料,缝纫精致、款式入时的西式成衣也在中国找到了市场,费时费工、工艺考究的传统手工缝制手段被机械化的加工业所代替;20世纪的中国服饰,旗袍、长衫、中山装、学生装、西服、礼帽、遮阳帽、丝袜、高跟鞋、工农服、列宁服、布拉吉、军便服、夹克衫、喇叭裤、迷你裙、比基尼、职业装、朋克装、t恤衫等等,种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服饰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被视为中国典型服饰的旗袍,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风行起来的,这种脱胎于清代满族女服的服装样式,在吸收了汉族女服工艺特点和西方女子服饰时尚的基础上演变,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时装界不容忽视的时尚元素,被看作是中国服装民族交融和中西合璧的样板;三总结更有精神、开放:从满装的旗袍的改变;原本肥大直筒的满旗套在身上完全没有曲线可言,而现在的旗袍则出现了收腰等的细节装饰我们可以看出,在一次又一次的进步浪潮中,中国妇女改变了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了出来;而男人的服饰,也从拖拖拉拉的长袍进化到精神干练的中山装,再到衫袄和中式抿裆裤;进化的方向是免去繁褥面去拖拉,更加方便,更加充满活力;更自由:服装的进化史如同人民的解放史;解放肢体的束缚的同时,解放的还有心灵和思想;这种从完全封建到与外界少了很多隔阂的过程使中国的服饰文化更走上了国际的潮流,充分展现了个性自由的窗口;这也是生活方式趋向国际化的表现之一;更个性:西方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直到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中国的服饰一直在探索的道路上前进,由封建到开放,一直走向成熟;他像饥渴的婴儿一般极力地吸吮着“乳汁”,再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身姿;在今天,我们的服饰早已冲破了束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在发展,个性和自我充斥着服装店,服装的浪潮已不再是由他人能摆布的,我们的服装也体现了我们人性化的社会;更国际:可以得出如下关系,中国与国际的关系越密切,隔阂越少,服时便越是国际化,甚至趋同于国际化了;也就说明,中国人的思想和心理也想着国际发展;但可喜的是,中国并非一味的向国际发展,而是将中国元素融入服饰的设计中,使中国服饰在国际上独树一帜并有一席之地;妇女发饰,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而不断变化;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等等;其中长袍、马褂,为服制中规定的服饰,一般用于交际;妇女服饰中最大的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旗袍本是满族妇女喜爱的服装,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穿旗装时,梳旗髻、穿旗鞋;。

近代服饰的变迁

近代服饰的变迁
近代服饰的变迁
服饰,作为一种礼仪标志,不仅是一 种语言,也是一种文化,它的变迁记载着 社会与生活的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西 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近代人们 的服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清朝统治者在汉族传统封建服饰的基础上纳入满族服装款式, 形成清代的服饰制度。样式华美雍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进入民国,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 服饰为内容的服饰改革。
男子服饰从长袍马褂向西装和中山装逐步演变;女子服饰将宽 袍大袖的传统旗袍进行改进,更加称身合体,现代改良旗袍成为当 时最时髦的女装。
1.男子服饰的变化:西装、中山装
西装
通商以后,人们看到 了来华西人所穿的西式服 装。男式西服是短衣长裤 ,颈系领带,短小紧窄, 贴身灵活,便于活动,不 像中国长袍马褂,宽襟博 袖,注重舒适。
想一想:民国时期的旗袍与晚清时期相比, 最突出的变化是什么?分析变化原因。
西方宽思袍想大的袖影响 审美观念的改变 女性称地身位合的体提高
身着旗袍的晚清满族妇女
穿改进旗貌最直观 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 说,也是一部生动的文 明发展史。
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时, 毛泽东与蒋介石都着中山装。
2.女子服饰的变化:传统旗袍——改良旗袍
传统旗袍
旗袍是清朝满族女子 的服饰,其特点是服体宽 大、平直,下长至足,穿 着不随体。衣上绣满花纹 ,领、袖、裙都滚有宽阔 的花边。
传统旗袍
改良旗袍
清 朝 旗 袍
民 国 旗 袍
20 世 纪 30 年 代 末出现了“改良旗 袍”。旗袍的裁法 和结构更加西化, 除了领、袖更加合 身以外,“美人肩 ”的使用(较软的垫 肩)表明女性开始抛 弃以削肩为特征的 旧审美。
孙中山改进西装样式,设计了一种新式服装——中山装。 这种服装融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受到人们的欢迎。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表现: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更新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⑵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⑴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海关正式办理邮政,“大清邮政局”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⑵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⑶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⑴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⑷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⑴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⑵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中国近现代史服装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史服装发展史

男童装:
新中国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在具体形制上尽量避免欧美军服 的影响,侧重于苏联军服风格,军官戴大壳帽,士兵戴船形帽,军服领 式。武装带系扎等明显接近苏联军服款式。海军则是标准的国际型,因 为水兵服特别好看,于是童装中曾长时间模仿,并泛称位“海军服”。 其它陆、空军服基本上百姓不穿。三步曲
鸦片战争后旗袍
清早期旗袍
2019/12/22
民国后旗袍
旗袍走向世界
2019/12/22
第53届世界小姐大赛决赛
经 济 现 象 ?
2019/12/22
中山装的流行
1912年,民国政府 进行服制改革,把中山装 定为男子礼服之一,再加 上又亲自带头在各种场合 穿着,举国崇尚,蔚为风 尚。
服饰文化渗透在人们的 生活之中。一定时代的 服饰文化显示着一定时代物质生产和科学技 术的水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时代的社 会意识形态乃至整个社会风貌。真所谓“管 中窥豹”,从一个特定时代的服饰发展状况, 就能够看出这一时代的文明程度。
寻求人类服饰艺术发展既保持民族特色又相互影 响与相互融合的演变规律,由此更加有效地 推动人类文明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关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电影——青松岭
2019/12/22
青松岭讲述北方某山区青松岭生产大队,年轻姑娘 “秀梅”和几个年轻人热心学习赶车但遭遇重重困难, 并在大生产当中维护群众利益,反对投机倒把的故事。
但同时,这部电影也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偏见,比如 2019/12/22 犯罪分子是属于逃亡的富农分子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布料的 花色品种增多,“的确良”的缺点 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透气 性差、化纤品对人皮肤有刺激性等。 特别是随着现在一些彩棉布料、纳 米布料的出现,“的确良”更是渐 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迁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只剩下了 各种……军装 和人民的麻布 (有的人都没衣服穿呢……)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文革时期--------蓝灰色的海洋
列宁装,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 流 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 成为革命“时装” 在1960和1970年代,亿万中国成年男性大多穿 着中山装。 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 之一 (包括某些领导……)

文革时期--------蓝灰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
从灰蓝到五彩缤纷 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中国“洋装”
土布:多采用全棉织造 而成,手工纺纱,稍显 粗糙 洋布:从国外进来的用 机器织的平纹布被称作 洋布 素业织土布, 自洋布盛行, 其利已薄

辛亥革命后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新派人士欢迎 二三十年代学生装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 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的特点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的特点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的特点在近现代之前,中国的服饰以汉、唐、宋、明等朝代为主要代表,其特点是古典、庄重和装饰华丽。

然而,从19世纪开始,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动荡,中国的服饰开始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第一阶段:19世纪至20世纪初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中国,服饰变迁的主导特点是对西方服饰的模仿和融合。

由于西方列强势力的威胁,西方服饰迅速流行起来,尤其是男性服饰。

西装、衬衫和领带等西式服饰开始在中国市场上流行起来,并且被看作是现代化和进步的象征。

同时,这个时期的女性服饰也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西式连衣裙和高跟鞋的引进使女性服饰发生革命性变化。

第二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是对传统元素的重新挖掘和复兴。

受到国民党政权和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传统汉服的元素开始重新出现在服饰设计中。

对传统服饰元素的重新翻新和改造,使传统汉服在这个时期重新焕发生机。

同时,西方服饰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西服和旗袍等服饰在这个时期都广泛流行起来。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是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这个时期,在文化大革命运动的背景下,服饰设计被严格规范化,并且主要以工作服和制服为主。

政府倡导的平民化、平等化的服饰设计理念,使得服饰变得非常简单和统一、同时,西方服饰的影响几乎被抑制,过去流行的西装等服饰几乎绝迹。

这个时期的服饰设计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和时尚的特点。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是全球化和时尚多样化。

随着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对外开放,西方文化迅速渗透到中国社会中。

这个时期,中国开始崛起为制造业大国,带来了更多国际时尚品牌和设计师的进入。

人们对个性化和潮流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服饰设计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同时,传统服饰元素的复兴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中国传统元素在时尚设计中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发展。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由于外来文化的传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中西合壁,土洋并存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析等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3、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4、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山装就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

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中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5、晚清普通女子的装着宽松肥大,遮盖了女子的曲线,接触西式服装后,人们的审美观重大变化,女性服饰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20世纪20年代之后,人们吸收西式服饰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6、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
7、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的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装”盛行,蓝黑白成为服饰的主要颜色;
8、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暖向穿的好过渡,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中国服饰的演变可追溯到汉朝,2000多年来服饰革新的变化一直沿着历史的洪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变化及近代穿衣史的演变中,中国的服饰以变化不断,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近现代服饰。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的服饰形象以衣服为主,采用重衫和轻衫搭配。

其中,重衫用厚实的布料制成,轻衫则用薄薄的布料制成。

重衫有各种“衣”的称呼,如“腰衣”,“头衣”,“衣衫”,“大衣”,“袍子”等,而轻衫则有“衣裳”,“长袄”,“短袖”,“短衫”等。

此外,礼服还有“簪子”,“鹤凤簪”,“麒麟簪”,“凤毛簪”,“凤凰簪”,“龙凤簪”,“凤鸟簪”,“鹤凤簪”等,用来凸显衣着身份高贵的特性。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唐朝服装穿衣风格保留了汉朝的一些传统,但也有一些变化。

它的服饰以衣裳为主,采取两件上衣和双件下衣的搭配,其中,上衣有五件:大衣,腰衣,头衣,短衣,袖衣;下衣有双件:袍子和裤子。

此外,唐朝的服装还有一种袖子长衫,用来搭配袖子长裤,以凸显个人的高贵特性。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宋朝的服装风格大体上保留了唐朝的风格,但也有一些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民主义: 民主、民 权、民生

清 代
国 时 期
旗 袍
改 良 的


五 十 年 代 列 宁 装 、 布 吉 拉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特征:中西合璧, 新旧羼杂
女装:旗袍的改良
2.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图为 清末的一张人物合影,照片中的服饰国的理念

共和理念: 平等、自 由、博爱

胸前五颗纽扣代 表行政、立法、 司法、考试、监
察五权分立。

袋盖为倒 笔架 寓意 以文治国
列宁装 绿军装
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朴素单一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
特征:款式新颖,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①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社会结构变化, 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②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中国人开始追 求个性解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