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讨论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讨论题

从鸦片战争以来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来看,革命的爆发是必然还是偶然?从理论上讲:a.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存在着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这两大主要矛盾;b.这两大主要矛盾就决定了中国必然会发生推翻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封建主义压迫争取独立的民族民主革命。

(2) 从事实上讲: 1840 年以来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起来反抗这种命运的过程。

这种反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并且在太平天国起义和辛亥革命中达到高潮。

1、简述近代中国发生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答:(1)列宁说:“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

”这就是说,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总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的空前激化,为革命创造了条件,酿就了革命的形势。

(2)辛亥革命就是民族危机严重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是腐朽的清政府不愿意也没有能力抵御外国侵略和领导国内变革的结果。

(3)近代中国革命,也是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统治者逼出来的。

首先,革命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权利。

当政府被动的改革不能转变为主动的改革,当改革不断增加阻力或竟至于完全受阻,这时,置换政府就成了一种必要,以确保社会改革的继续进行。

因此中国近代的革命,不是革命者任意制造出来的,而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要残酷压迫下,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的产物。

不革命,中国将无法取得进步。

主要思想(必然性:1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是由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的。

3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提供了阶级基础。

4在十月革命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工农运动相结合,提供了思想基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客观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结构,中国由一个完整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内容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正文一.国内背景1.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导致阶级矛盾尖锐众所周知,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以失败而告终。

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三个月便夭折了。

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首先,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大力扩充军队,建立特务,警察系统。

他们制定《暂行新刑律》,《戒严法》等一系列反动法令,剥夺《临时约法》赋予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各种政治权利,任意逮捕,杀害革命党人和无辜民众。

1913年3月,袁世凯指使心腹收买刺客暗杀了宋教仁。

7月至9月,又以武力镇压了南方革命党人的“二次革命”。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流氓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接着,他又撕下“拥护共和”的假面具。

攻击国会是“暴民专制”,妨碍国家统一。

1914年1月,他又停止参议院,众议院两院议员的职务,遣散议员。

5月,袁世凯公然撕毁《临时约法》,炮制了一个《中华民国约法》,用总统制取代内阁制。

不久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大总统不仅可以无限期连任,而且可以推荐继承人。

至此,中华民国只剩下一块空招牌了。

2. 随着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工人阶级的力量壮大19世纪中叶,中国最早的一批工人首先产生于外国资本主义在华开办的企业里。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清政府开办了近代军事工业,也产生了一批产业工人。

70年代以后,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于新式工业,又产生了一批产业工人。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一单元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一单元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一单元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学案1.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通俗、准确,包含感情的语言。

3.领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表达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情感。

重点:梳理文章内容。

难点:体会通俗、准确,包含感情的语言。

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致开幕词,发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著名的讲话。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662人。

林伯渠、谭平山、董必武等分别就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作了说明。

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代表们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在同月30日,他在为这次会议起草的宣言中指出:“当我们举行会议的时候,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们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现在是站立起来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人们表达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

(二)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三)字词:剥削(xuē)复辟(bì)不屈不挠(náo)挣(zhēng)扎警惕(tì)勉强(qiǎng)sī(撕)毁国huī(徽)gāng(纲领)松xiè(懈)jiān(艰)苦奋斗jué(决)议tú(屠)杀三、总体感知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6段):回顾历史——论证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第二部分(7~8段):立足当下——指明当前面临的问题及斗争的策略;第三部分(9~16段):展望未来——描绘民族振兴的壮丽蓝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和认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和认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和认识经过一百几十年的艰辛斗争,中华民族从失落到崛起,从受压迫到解放,从无力到强大,实现了由困境到胜利的历史变迁。

伴随着这一历史变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日益显现,成为近代中国的重要历史性和文化性事件。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历史的必然性。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优良传统,一直保持着文化渊博、军事强大、经济辉煌的历史优势。

从勤劳勇敢的先贤秉持的“仁义”精神,到革命烈士甘心投身的爱国精神,从伟大的大清帝国在国际上的强大地位,到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上曾经取得的伟大贡献,都表明中华民族有着不可忽视的优越性。

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经历近代命运波折而仍然在不容易的环境里崛起重生,实现伟大复兴的基本条件。

此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也受到了国内外诸多因素的推动。

从外部来看,国际大势的变化,表明中西方两大文明的对话对立的处境,逐渐走向了交流与和谐,中国也承担起了把握主动权的重要责任。

从内部来看,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发展动力,新的精神风尚和价值观念也不断出现。

一场惊天动地的时代变革正在进行着,历史的发展注定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必然让中国人从失败到胜利,从被屈到立足,从苦难到辉煌,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的斗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把中国人民的解放运动与国际斗争结合起来,携手国际反法西斯、反帝国主义战争,在充满波折的过程中实现了中国人民赢得新生活、改变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艰苦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

从历史进程来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是必然的,必然的并不等于容易的。

历经100多年的艰辛斗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走过自己的革命之路,开创了新的中国,实现了从封建社会的压制到民主共和的解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它不仅是一部充满坎坷和挣扎的历史,也更是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

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必然性.doc

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必然性.doc

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必然性(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特征和主要矛盾,不仅成为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和性质。

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走现代化的道路。

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着以上两个历史任务。

这两大历史任务,既存在着区别,又彼此紧密联系着。

)你自己决定要不要这段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发生,从根本上说,不是基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近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激化的产物,这是近代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是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各方面的侵略,(1)军事方面,他们依仗先进的武器和军事技术,或进行武力威胁,或者发动侵略战争,或者武装干涉中国内政,甚至直接出兵镇压中国革命,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甚至企图瓜分中国。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

例如,甲午战争中,1894年11月,日军攻陷旅顺后,既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

他们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将中国一步步逼近半殖民地的深渊,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据不完全统计,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战争,外国侵略者同中国订立的不平等条约(包括各种损害中国权益的章程、合同或专条)约有300 多个。

在条约中勒索赔款,掠夺财富,甚至公开肆意破坏中国的文物和古迹。

(2)政治方面,采取政治控制,控制中国政府,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把中国的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例如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镇压义和团运动。

(3)经济方面,对我国进行经济掠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外国人依仗不平等条约享有种种特权,控制当地的工商、金融事业,甚至设立租界,实行殖民统治;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使中国海关不仅不能起抵制外国商品倾销、保护民族经济的作用,反而成为外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一个重要工具。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再读文本 思考探究
思考探究二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既表现出深刻的理性,又富含深沉的情感。请 找出文中表现这一特点的典型语句,初步感受文章情理交融的特点。
并选择两三处进行批注要求: 标划准确,符合情理交融的特点: 批注紧扣情理交融的特点,长短不限
炼句段,品情感
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绝无妥协的余地,或者是推翻这些敌人,或者是被这些敌 人所屠杀,二者必居其一,其他的道路是没有的。
➢ “走狗”“帮凶”“敌人”这些词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侵害人民利益的批判和 痛恨。
➢ “不可磨灭”道出了愤怒、惋惜之情。
炼句段,品情感
数百万人民解放军的野战军已经打到接近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和新疆的地区去了,中国人 民的大多数已经获得了解放。在3年多的时间内,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人民解放军,反对了自己 的敌人,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清王朝覆灭后,百姓仍然生活在 水深火热之中……
1916年袁世凯复辟,最终以失败而告 终
1925年孙中山病逝,随后第一次国共 合作破裂,国民党开始反共
1931年9.18事变,日寇侵略东北 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全面侵华
星火燎原
一支红色军队给中国人民带来希望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共产党建立了第一支武装队伍 1936年,西安事变,两党合作共同抗日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 1945年10月10日,经过43天谈判,国共双方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后来国民党撕毁 协定,内战爆发。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以30万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全国解放战争由此正式开始 。 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 1947年7月,解放军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接着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伟大胜利, 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 1949年4月,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占领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中心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迎来了解 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必然性提纲: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将中国从落后,腐朽中彻底解放出来,这是历史的必然关键词:中国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历史的必然近代中国是一部屈辱史,国家危难时刻,各种革命不断涌现,而真正将中国成功解救的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所谓“新”,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总的来说所谓“新”主要含义指: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新的革命理想(社会主义)。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主的人民民主革命。

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并不是因为某个政党的领导才出现,他有着他的历史必然性,而必然性的出现是因为近代中国各种因素的促使才得以产生。

一.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些发展,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形式,力量很软弱。

帝国主义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和政治军事力量,是中国处于长期不统发展不均衡,导致中国人民平困与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罕见的,这也为中国后续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爆发与失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证明由于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因而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同外国资本主义、封建势力存在矛盾,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这就决定了它具有革命性的一面。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设计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设计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走近历史时代背景,品读品内涵。

2.分析文章的论说特点,把握各部分的关联。

3.鉴赏语言艺术,学习写作技巧。

4.感受革命豪情和建设热情,提升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占•1.分析文章的论说特点,把握各部分的关联。

2.鉴赏语言艺术,学习写作技巧。

难点:感受革命豪情和建设热情,提升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导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旧中国积贫积弱,国家民族人民没有尊严可言,任人宰割,贱如蜷蚁。

直到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前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才真正意义上获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

任务活动一预习检查*夯实基础1.明确字音。

召开(Zh豆o)勉强(qiang)妥协(tuδxie)复辟(bi)警惕(tι)侮辱(Wiirii)2.解释词语。

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永垂不朽:是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繁荣昌盛:指国家兴旺发达,欣欣向荣。

定调的作用,对引导会议或活动朝着既定的正确方向顺利进行,保证会议或活动的圆满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

②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现场③与会人员(全国政协代表)④宣布大会开幕,介绍参加会议的人员,说明会议召开的基础、性质和本次大会的任务;论述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对发展大计作出规划,描绘民族振兴蓝图⑤标题、称谓、正文⑥宣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鼓舞与引导与会代表建设新中国。

任务活动二理清结构,品读内涵【情境设计】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开幕词中,作者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时刻,回顾过去,立足当下,展望未来。

开幕词行文严谨,表达严密。

阅读时,要注意分析作者围绕“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阐述了哪些具体内容,各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关联,以及这样安排的意图和效果。

1.梳理全文的行文逻辑,并绘制思维导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随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历史进入了崭新的一页,中国的革命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必然的,它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的。

1840年,英国对清政府发动了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我国不断受到列强的侵略与欺辱。

我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都遭到破坏。

帝国主义势力通过其代理人------清政府对中国实行间接统治,并与国内的封建势力、买办势力相勾结,共同压迫、剥削中国人民,镇压中国革命,致使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战败后,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无数仁人志士怀着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发起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口号。

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

中国的革命之火开始熊熊燃烧。

实事求是地说,在当时的历史处境下,中国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国家,并没有太多的选择。

一如我们所知,在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之后,中国非但没有走上预期中的现代强国之路,反而处境比以前更加恶化:中国不仅一如既往地遭受外部威胁,内部更是长时间地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状态。

因为辛亥革命只是摧毁了满清王朝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却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社会整合与社会动员能力。

其后的国民革命虽然完成了中国的政治统一,但这种统一并不具有多少实质意义。

而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惟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共产主义革命。

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历史必然性”呢?
就现代世界而论,革命领袖、革命政党和革命意识形态几乎成为非西方世界走向现代国家的必由之路。

而具体到中国,革命领袖、革命政党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三位一体,则无疑构成了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之所以说它是“历史必然性”,是因为这其中的每一步都没有其他选择。

第一,中国要想摆脱“亡国灭种”的厄运、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就必须变成一个具有高度社会整合与动员能力的现代国家。

纵观中国近代史,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曾经实验过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但是,它们最终都失败了。

事实证明,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资产阶级民主,以人民共和国代替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28年来的经验时,所指出的:“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我们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武器,团结全国除了反动派以外的一切人,稳步地走到目的地”。

这是对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革命斗争经验的深刻总结。

第二,要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社会整合与动员能力的现代国家,中国不可能选择温和的改良之路,比如君主立宪、议会选举等,而是只能通过激烈的革命手段完成“反帝反封建”目标。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经历了北伐战(1924-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和全国解放战争(1945-1949年)四个历史阶段。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抵御了外敌的入侵,赢得了抗战胜利,获得了民族的独立。

1945年,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最终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三,革命若想取得成功,则必须通过革命领袖、革命政党和革命意识形态这三者的结合实现中国的政治整合与社会整合。

中国共产党正是始终坚持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的正确方向。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近80年的时间内,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来都是没有停止过的。

但是,中国人民没有什么思想武器来抵御帝国主义,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为传播起来,中国人民才有了新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

它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它是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在于它能够在实践中为人们认识真理开辟道路。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独立自主地来思考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成功地使其具有了为中国人民所理解接受和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最终领导全国人民赢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总而言之,中国的革命具备了革命成功所需的所有条件,它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因此,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必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