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新移民研究
美国华人移民的异文化压力与心理健康

美国华人移民的异文化压力与心理健康美国华人移民的异文化压力与心理健康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移民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社会现象。
在美国,华人移民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尽管移民给华人带来了新的机会和生活方式,但也伴随着许多异文化压力和挑战。
这些压力与挑战对华人移民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语言障碍是华人移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美国,英语是主要的交流语言,而许多华人移民的英语能力较弱。
因此,在工作、学习和社交方面都可能遇到语言障碍,让他们感到孤立和不适应。
这种语言障碍不仅会影响到沟通,还会给华人移民带来自卑感和自信心下降的问题,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
其次,文化冲突也是华人移民常常面临的压力之一。
华人移民来自一个以家庭和集体为中心的社会,而在美国,个人主义和独立思考被强调。
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了华人移民在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与美国主流社会存在冲突。
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和失望,并面临着文化认同的问题。
这种文化冲突常常引发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再次,就业和社交压力也对华人移民的心理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
尽管有些华人移民在母国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但在美国往往需要重新开始。
他们可能会面临语言和文化障碍,找到合适的工作会更加困难。
此外,他们可能会感到社交圈的狭窄和孤立。
缺乏社会支持和归属感可能导致他们在心理上感到孤独和沮丧。
同时,与家人和亲友分离也是华人移民常面临的问题之一。
许多华人移民将他们的家庭留在了中国或其他地方,而自己独自在美国寻找工作和生活。
这种分离可能导致华人移民感到孤独、思乡和情感上的不稳定。
此外,家庭在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缺乏家庭支持也可能加重移民的心理压力。
要应对这些异文化压力并维护心理健康,华人移民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首先,学习英语并提高沟通能力对于适应美国社会非常重要。
通过参加英语课程、交流活动和社区组织,他们可以提高英语水平,增加社交机会。
其次,接受文化差异并逐渐融入美国社会也是一个适应的过程。
为何美国老华裔看新华裔不顺眼

新移民适应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用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心态、以“傲慢与偏见”的眼光去看待新移民,只会让双方的对立更加严重。
为何美国老华裔看新华裔不顺眼文/陈思进最近,在海内外的互联网上,由于知名美籍华裔教授吴华扬发表的一篇文章,题目为《关于新移民——给美国亚裔活动家的一封私信》,引发了一场美国华人圈子中的新老移民之争。
在文章中,吴华扬教授痛陈新移民各种不入流的坏毛病,比如珠光宝气、不排队、随地吐痰、开车不守规矩等。
不仅如此,吴华扬教授发现新移民在许多问题上和本土亚裔美国人的理念截然不同:“从高等教育多元化,到‘非法’移民、同性恋权利、警察暴力、体罚、死刑等问题……即使在环境问题上,他们也担心对鱼翅或某种濒危物种的保护,会影响到自己对山珍海味的热爱……他们冥顽不化,觉得自己比别的肤色的人更优越……”而另一方面,新移民又觉得老亚裔们“高高在上”,对“新来的乡下亲戚”流露出优越感。
新老移民融入海外程度不同这篇文章不仅在美国华人圈子流传,还传到了太平洋的另一边,在华人世界中引发了轩然大波。
有人指出,吴华扬教授文章中有意无意流露的对中国移民的轻蔑态度,让人吃惊和不安,难以相信他居然是一个以反对种族歧视著称的教授、学者和活动家。
作为在国外工作生活多年的华裔,我认为,有关新老移民,归根结底,只是融入海外的程度存在差异而已。
很多人讲,华裔融入海外社会要做好至少牺牲一代人的准备,这也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外之间包括文化差异在内的巨大鸿沟,短时间内都难以跨越。
无论是新移民,还是老移民,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交融的过程。
其实,中国人移民到海外,尤其是移民欧美的,其中至少一半的人生,都应当是充当东西方文化互通的桥梁,而非由外界所谩骂的只是图挣钱而已。
因为在欧美的中产观里,赚钱是最低级的需求,而时代的使命感并不会因为坐标的变化而位移,这与中国儒家士大夫的中产观何其相似。
众所周知,从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中国留美学生,与其他国家的移民一样,都是为了寻找新的生活,但这并非那么容易。
略论华人新移民对美国社会的贡献

略论华人新移民对美国社会的贡献华人新移民是指最近移居美国的华人,他们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
这些新移民不仅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还深刻影响了美国多元文化的发展。
以下是我对华人新移民对美国社会的贡献的略论:首先,华人新移民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华人从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地区移民到美国。
这些华人往往带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高技能的职业能力,他们有的是医生、科学家、工程师、会计师、计算机专家等。
他们的动力和聪明才智使他们成为美国经济最活跃、最有成效的部分之一。
华人新移民在科技、金融和房地产等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成为了美国经济的支柱之一。
其次,华人新移民向美国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华人具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例如春节、中秋节、龙舟赛等,这些传统节日和活动都在美国广受欢迎。
华人美食也越来越受到欢迎,食客们喜欢品尝各式各样的中餐,例如海鲜、火锅、面条、烧烤等。
此外,华人新移民还为美国艺术、音乐、电影等方面带来了影响,例如建筑师贝聿铭、钢琴家李云迪和电影导演李安等。
他们的优秀表现也让华人文化在美国拥有更高的地位和影响。
最后,华人新移民在美国社会融入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虽然华人在美国只占人口的一小部分,但新移民们积极寻求和深入参与各种社会和政治事务。
政府官员、商业领袖和社会活动家都来自华人社区,他们在公共政策制定、社会组织、教育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领导作用。
此外,华人新移民也积极融入当地社区,参与慈善和义工活动,帮助当地居民解决困难。
总而言之,华人新移民为美国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不仅在经济上、文化上和社会融合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国际事务、公共政策制定等方面也有影响力。
这些新移民代表了不同地域和文化的华人,以自己的才智和努力,为美国的繁荣和多元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是我们应该引以为豪的。
美国华人现状与华文媒体生态的考察研究——基于对美国华文媒体的实地考察

第一部分:在美华人现状概览狭义而言,美国华人又称华裔美国人或美籍华人,英语为:A m e r i c a n o f C h i n e s e ,是依据国籍确定的称谓;广义而言,凡具有中国血统的美国公民和旅居美国的中国人,都应纳入美国华人的范畴。
1860年开始,“华裔”成为第一个亚裔分类,出现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人口普查回答类别表格上,其他州则从1870年开始增加。
当前华人在美国已经成为亚裔族群中人数最多的族裔。
根据人口普查局列出的《2010年按州列出的最大细分亚裔人群百分比分布》,华人在美国各州的分布情况为:加利福尼亚(36.2%)、纽约(15.4%)、夏威夷(5%)、德克萨斯(4.6%)、新泽西(3.7%)、其他州(35.2%)。
[1]一、从“三刀”到“三师”华裔超508万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早在200多年前就开始了,经历了几次移民潮。
1848年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之后,大批华人开始移入美国“淘金”。
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大批中国工人到加利福尼亚修建太平洋铁路。
1943年12月,小罗斯福签字废除了历时61年的《排华法案》生效后,饱受战乱之痛的华人难民经香港、台湾移居美国。
1965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新移民法》,彻底废除之前针对华人的歧视性条款,赴美华人移民数量大幅度增长。
上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及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通过留学、技术移民等方式进入美国的高素质华人开始迅速增加。
传统移民所从事的行业也从“三刀”(菜刀、剪刀、泥水刀)向新型移民的“三师”(工程师、医师、律师)等高素质职业转变。
1990年代开始,中国居民赴美留学、探亲人数增多,这些人被称为华裔中的新移民,以区别1980年代及以前从广东、福建、香港、台湾赴美的老移民。
2018年公布的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华裔美国人超过508万,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少数族裔。
新移民占据了全部在美华人的七成以上。
在收入方面,华裔家庭收入中位数约7.28万美元,他们赋予婚姻、生育、艰苦工作和事业成功以更多的价值感。
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随着近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华人移民作为重要的群体,也对美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们的职业变化经历了许多波折,从最初的建筑工人和铁路工人,到现在的科技和商业精英。
本篇文章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做出探讨。
第一波移民浪潮19世纪末的洛杉矶,聚集了一大批涌向美国的华工。
大多数华工被视为廉价劳动力,他们往往被雇用来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
例如,在美国西部的铁路建设中,华工占据了很大比例,他们承担了必须在恶劣环境下完成的危险工作。
在这个时期,大多数华工并没有受到正式的教育,因此他们只能从事那些不需要高级技能的工作。
第二波移民浪潮随着中国政府和美国政府的谈判,不少华工留在了美国,他们带着积累的经验逐渐成为事业成功人士。
这个时期的华人移民逐渐理解到美国社会的作用,开始寻求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教育。
因此,他们的职业范围逐渐扩大,包括从商业界,银行部门,法律领域,医学等更多专业领域的修炼,从而成为了事业高峰时期中国移民的缩影。
第三波移民浪潮21世纪初,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引导了第三波华人移民的涌入美国。
这个时期的华人移民受到更好的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影响,增强了自己在职场上的竞争力。
在技术领域,许多华人移民参与了美国最繁荣的科技公司和企业,他们在Google,Amazon和Facebook等公司中担任核心职务。
这一时期,华人移民在科学、工程、计算机技术、医学等许多领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华人移民的职业进步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随着机会的增长,也伴随着许多种族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在这个时代,中国移民面临了许多挑战,不仅需要克服种族歧视和难以融入美国社会的障碍,还需要设法找到自己在职场上的立足点。
这些职业进展和挑战深刻地反映了华人移民在近代美国的历程和奋斗。
总结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和美国的发展,华人移民的职业领域也不断发展进步。
美国华人新移民大学生性心理和性行为的调查研究

【 摘 要 】目的 : 了解美 国华人新 移民大 学生 的性心理 和性行 为的现状 , 讨在华人 大 学生 中开展 性心理 咨询和性 探
The i e tga i n d e e r h o s c s x lsa e a e e av o n nv s i to an r s a c f r p y ho e ua t t nd s x b h i r i
Ch ne e u e gr du e fne r sde n USA i s nd r a ats o w e i nti
7 Yae Un v ri dia n e ; l iest Me c lCe tr y
8Q n o eeo h i nvr t  ̄e C lg eCt U i syo w 以: s l ft y e i fNe 9D p r et Pyh l y N r ws r nvr t C i g ) eat n sc o g , o h e enU i sy( hc o m o f o t t ei a
【 bt c】 bete:no etudrad h a s u yhs ul d e abhv rm n h e ne A s at O jcvs I r ro ne t e tu qo f s oe ata x leai og i sudr r i d s n t s t op c x i n s u y oa Cne -
T ry L e M a y L ’ er e 。 r ao
美国对华移民政策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美国对华移民政策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美国对华移民政策一直是中美关系的重要议题之一,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交流受限:美国对华移民政策的收紧使得中美之间
的人文交流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例如,许多中国留学生发现难
以获得美国的签证,导致他们无法前往美国接受教育。
此外,
由于签证审批时间延长,一些中国学者和专业人士也无法及时
赴美参加学术研讨会或商务会议。
2.科技竞争受挫:美国对华移民政策的收紧也对中美之间
的科技竞争产生了影响。
由于美国限制了来自中国的高科技人
才的签证和绿卡申请,这使得中国人才无法在美国发挥其技术
和创新能力,从而削弱了美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力。
3.形象受损:美国对华移民政策的收紧对美国在中国的形
象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许多中国人认为,美国对华移民政策的
收紧是一种针对中国的歧视和排斥,这可能导致一些中国人对
美国产生不良印象,影响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力和形象。
总的来说,美国对华移民政策的收紧对中美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增加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和不信任。
为了缓解这种紧张局势,中美双方需要加强对话和合作,寻求共赢的解决方案。
美媒 华人移民大量涌入令纽约布鲁克林巨变

美媒:华人移民大量涌入令纽约布鲁克林巨变《纽约时报》网站15日发表文章,讲述了华人移民的大量涌入对布鲁克林区人口组成带来的巨大改变,以及华人居民在布鲁克林的生活现状。
报道描述了在班森贺区、U大道、羊头湾等社区中新华人社区的形成和兴旺。
以下为全文翻译:刚到下午5点,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幼童从楼梯上奔跑下来,而他们来自中国的祖父母们则上气不接下气地跟着身后。
之后不久,这些中国孩子们的父母也到了,他们大多数是邮局人员、警察、餐厅老板以及金融分析师。
在接到刚完成中文、西班牙文及数学课的孩子们以及祖父母后,一家老小便驾驶休旅车离去。
这是布鲁克林IP Kids学校最常见的一幕。
IP Kids是三年前布鲁克林的班森贺(Bensonhurst)和格拉夫森德(Gravesend)交界处开始运行的“蒙特梭利学校” (Montessori school)(被广泛称为蒙氏教育法),这里也是布鲁克林移民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截止目前,中国移民已经是纽约市第二大的外国出生移民群体,仅次于多米尼加移民,而中国移民的涌入也正在改变纽约市各个传统社区的组成,其中最明显的改变发生在布鲁克林区。
当布鲁克林八大道作为该区首个中国城正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在班森贺区的86街上,你可以看见中国超市正在一个接着一个地开张,这里已成为了布鲁克林的第二个中国城。
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移民选择搬入一些原本是欧洲移民居住的地区:例如贝瑞吉(Bay Ridge),康尼岛,地区公园(Borough Park),达客高地(Dyker Heights),克里申(Gravesend)以及海军公园(Marine Park)。
“这几乎就像滚雪球”。
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移民和亚裔美国人研究教授邝治中(Peter Kwong)表示,“一旦你一开始确定了一个方向,就会沿着地铁线路一直顺延。
” 邝治中说。
位于布鲁克林的班森贺拥有纽约最多的中国出生居民,共有中国出生人口31,658人居住在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华人新移民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国华人新移民的人口变化、政治侨团、经济以及文化适应的分析,旨在全面剖析美国华人新移民的变化和现况,进而阐述了中国移民对美国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华人移居到社区的形成,进而出现了政治侨团,华人新移民在美国经济站稳脚和文化适应,作者阐述着美国华人新移民的变化。
关键字:美国华人新移民唐人街侨团经济文化适应
(一)
战后的华人新移民主要分布在北美、西欧和澳洲等地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北美洲。
这个地区原来的华人并不多,二战后,由于大量华人新移民的涌入,使该地区的华人人口在战后四十多间猛然地增长起来,其中又以美国华人的数量增长得最快。
1940年,美国华人总共有77504人,1950年增至117629人,1960年再增至237292, 1970年剧增到435062人,1980年又跃增到806027人,现在则已达125万人①。
战后40年间,华人人口增加了12倍之多,几乎每十年就翻一番。
在之前西方各国都有排华法律,二战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
1943年,出于共同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美国总统罗斯福率先废除了排华法律,把严闭了数十年的国门重新向中国移民打开,每年允许105名华人进入美国。
以后,移民对象逐渐扩大,名额也逐年增多。
1956年,美国颁布新的移民法,使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每年可向美国移民2万多,以后又增加到大陆和台湾各2万名,香港5千名。
接着,各国也纷纷效仿促使大量的华人向这些国家进行移民。
不仅如此,向美国这种疆域辽阔。
人口稀少的国家,还对外来移民采取欢迎的态度。
特别是对那些具有学历和技能的技术移民,以及那些拥有资本,可在移居国进行投资的商业移民更是欢迎。
美国等国家企望通过吸收外来移民来改变劳动力不足,资金缺乏的状况,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美国华人新移民是相对于华人老移民而言的。
中国大陆关于华人新移民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改革开放以后移居国外的我国公民”②或“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大陆移居国外者”。
③上述定义对中国大陆而言是符合事实的,因为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这段时间,中国大陆的国际移民活动基本上停止了。
1978年以后,中国出现了大批公派留学生、自费留学生以及其他合法、非法的海外移民。
中国台湾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派出大批留学生,许多留学生学成以后滞留在所在国,成为新移民。
推此外,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华人移民与之前的华人移民有很大的不同,之前的华人移民主要以劳工为主,而在此之后的华人移民则以留学、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为主,且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这与当代国际移民的流向相一致。
因此,庄国土把“华人新移民”界定为“20世纪后期跨国移居的华人(指种族、文化意义上的华人,英文对EthnicChinese)”。
④同理,美国的华人新移民是指20世纪
50年代开始移居美国的华人移民,分别来自中国的大
、台湾、香港、澳门和其他东南亚国家。
(二)华人新移民促使美国华人社区扩大
唐人街是华人集中居住的社区。
就现在分布于美国各地的唐人街而言,旧金山和纽约的唐人街规模最大,而旧金山唐人街的历史比纽约唐人街的历史更早,早期和现在的许多侨团总部都设在旧金山;就华人而言,纽约唐人街总数已超过了旧金山。
早期华人来美国,大多在天使岛登陆。
从华人祖籍来看,不同的地区的唐人街分布着不同的祖籍的华人。
就像是广东人一般就居住在旧金山唐人街。
而随着福州来的新移民的涌入,在曼哈顿唐人街随处能听到亲切的中国福州话的。
台湾人却大部分居住于法拉盛华华人社区,温州人则是选择了布鲁克林第八
道的华人社区。
从华人的职业来看,洛杉矶的华人多是开商店,孟德雷·帕克的的华人打工和开公司的居多,然而在圣加夫列尔的华人则是以获得正式工作的白领阶层居多。
因为唐人聚居在唐人街,不易被美国主流社会同化;又因为唐人街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唐人街成为学术界争议的焦点。
有的学者认为唐人街是充满经济活力的华人社区,有的学者认为唐人街是脏、乱和充满暴力的地方。
彼得·帕克着重描述了唐人街存在的问题,他指出唐人街的雇主们能剥削劳动者,因为他们可以不顾最低的劳动标准,而又不必担心征服强制行为。
然而就是这样,华人在美国这种社区还是受到一定的剥削,这就是唐人街的一个现状,美国华人的一个现状。
(三)新移民引发华人政治侨团的变化
随着华人新移民的增多,华人社区的扩大,同样也引发华人侨团的变化。
美国华人侨团也是多种的,但是在关春如在他的《美国华侨团体的组成》比较详细地作了分类,分为以下几种:华人地区性侨团;华侨宗族性团体;华人职业性团体;华人堂会主体;“堂”是秘密结社的称谓;其他侨团,包括宗教组织和政治组织。
华人新移民也是按地域、宗教、职业和政治等组建的,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政治团体和职业团体的组建。
下面就政治团体说一说侨团的变化。
美国华侨最早组织的政治团体是什么呢?——是“洪门致公堂”。
它的宗旨是“反清复明”却并没有采取过实际行动。
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因戊戌变法失败来美组建“保皇会”,以保救光绪皇帝。
民国以后,改为“中国民主宪政党”。
1930年孙中山在旧金山组建“兴中会”进行革命活动,又于1909年先后在美国东、中、西部设立“同盟会”,民国后改组为“国民党”。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华人参政议政,成立了华裔民主党协会等组织。
由于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对立以及地域的差异,美国约25万台湾闽裔所成立的侨团自成系统。
、(五)新移民的文化适应
早期美国华人习惯于一种复杂结构的社会秩序和家庭制度。
但是他们的后代思想并不僵硬,慢慢倾向于接受和模仿美国人的价值观和信仰。
这久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问题并引发冲突。
文化适应时常被描述成一种单向的过程,认为不同肤色的各种种族群体被迫放弃自身的文化。
然而年轻的华人并不是这样的。
正如钱宁指出:在海外长期生活的华人可能会改变自己的穿衣打扮,但就像改变不了自己的肤色一样,他们难以改变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自我意识。
中国人过去不喜欢美国人的许多特点,但现在却不同了,进取,易动、努力自治自我满足、对孩子的放纵等美国人观念已为华人接受。
因为他们认识到,为了获得成功,必须适应美国人的习惯和价值。
这就是新移民必须要做的,文化适应
①参见陈依范《美国华人》,工人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第310页。
②参见全国政协办公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移居海外情况的调查报告》第51号文件,
1996年,第3页
③评论员文章:《重视对新移民的工作》,载《侨务工作研究》,1996年第一期。
④庄国土:《华人华侨与中国的关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