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脊十法(广州龙氏手法)

合集下载

龙氏脊椎正骨

龙氏脊椎正骨

龙式脊椎正骨手法授课计划
• • • • • • • • • • • 一、学习正骨手法的几点要领 二、脊椎病基本病因、病理。 三、椎小关节错位常见的几种形式 四、颈椎X线照片 五、椎小关节错位的复位机理 六、三步定位诊断法 七、颈椎病正骨十法 八、胸、腰椎病正骨法 九、骶髂关节错位正骨法 十、颈椎病病因分型及主治辅治法 十一、水针疗法
第一节:学习正骨推拿法要领
一、要求做到:稳、准、轻、巧四个字手法柔中有刚。
稳:对病情要细心分析,排除治脊疗法禁忌症,触诊脊椎偏外
时,注意分析是生理性(畸形)或病理性(符合三步定位诊 断),避免误诊误治。有错位者要分清类型,尽可能以少而 准的正骨手法纠正错位,防止急于求成,判错方向又用暴力 复位,发生意外损伤加重病情。病情复杂者,分析清楚,先 易后难,逐步复位(多系统,多部位者)。
准:病因分型准确(主治法选准)
临床分型准确(辅治法选谁) 三步定位准确(治疗部位选准) 错位类型准确(正骨法用准)
轻:手法能轻勿重,先轻后重,老少弱者用缓慢复位法 巧:利用体位复位,利用杠杆力、对顶力、对拉力、牵引
力复位。
二、要求即要治好病人,又要保护好自己。
练功:站桩功(三园式、不意守、不闭目),保健功 (自体牵引法)。 练力:臂力、指力、腰力、腿力、耐受力(能站不坐、 能坐不卧、持之以恒)。 注意:工作姿势,不耸肩扭手,不弯腰驼背,不扭转身 体。治疗床、椅高度适宜、室温适宜,空气清新。
龙 氏 脊 椎 正 骨 专 科
国家中医药科研攻关项目
中西结合 无痛适宜 专治: 颈椎病 头痛头晕 顽固性失眠 肩周炎、腰腿痛 腰椎盘脱出症 胃十二指肠溃疡 心律失常 多汗症 假近视 过敏性鼻炎 突发性耳鸣耳聋
技术创新 疗效显著

手法操作小结——龙氏正骨文字资料总结

手法操作小结——龙氏正骨文字资料总结
1、坐式跨角扳按法;
2、卧式跨角扳按法:
3、推正法;
4、颈椎牵引下正竹法:
体位:坐位或卧位:
定点:C2/3后关节处:
动点:头顶:
坐位操作要点:术者立于患者侧后方,将英头偏向患侧侧前屈强屈位,拇指置于健 侧C2/3后关节处,另一手這于头顶部并将其头偏向健侧侧后屈强屈位,停留15秒 左右,然后嘱患者微小角度左右转头,术者按其转头之势,轻轻旋转英头颈部若8-10次。用同样方法,先做健侧后做患侧。
以下资料未修改
体位:患者侧
定点:错位之横突下方 动点:耳区头部 运动方向;:
环椎关节侧 摆
仰头搬按法
体位:仰卧,患者键侧手拉住床边或者助手拉住患者键侧手
定点:环枢患侧横突一手拿英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侧方并向隆起处按压(侧 摆者只按一点,侧弯者由下而上按压)
前后滑脱式 错位,颈轴 变直、反张 者:
头痛、头晕头而部症 状或上肢肩部、肩胛 区及背部症状。
1、推正法;
(1)仰卧推正法;
(2)侧卧推正法:
2、颈椎牵引下正骨法;
3、电动整脊枪娇正法:
体位:侧卧低头、仰卧平枕;
宦点:棘突两旁椎板处;
动点:下颌、面颊部及头部:
側卧低头位操作要点:术者用拇指和食指夹持后突棘突两旁椎板处作“第一左点”, 其掌根部置于患者枕计下缘作“第二定点”,另一手托苴下颌、而颊部及头部,使 其头部作前屈后仰活动。当仰头到最大角度时,“第一立点”之手稍加向前推动力, 使反张的或向后滑脱的椎体在运动中被推正。
头而部症状或上肢 肩部、肩胛区及背部 症状。
1、低头摇正法;
2、颈椎牵引下正竹法:
3、整脊枪娇正法;
体位:侧卧位、平枕、低头(中上段颈椎低头角度大,中下段颈椎低头角度小。):定点:错位椎体的下节椎体的横突后关节处:

(医学课件)龙氏颈椎正骨十法PPT幻灯片

(医学课件)龙氏颈椎正骨十法PPT幻灯片
• 适用于枕环关节、环枢关节错位。 • 病人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枕部,将其
11
前 后 滑 脱 式 错 位
12
13
前后滑脱式错位
14
侧弯侧摆式错位
15
侧弯侧摆式错位
16
左右旋转式错位
17
左右旋转式错位
18
倾位仰位式错位
19
倾位仰位式错位
20
小关节错位、复位机理
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确证、X线片)
正骨手法
伸屈运动 前后滑脱式错位(C6:/T3 ↑ 4↓)
推正法
25
反向运动法
仰头摇正法
低头摇正法
牵引下正骨法 侧卧推正法
正骨十法
侧头摇正法 侧卧摇肩法
俯卧冲压法
挎角搬按法
侧向搬按法
26
正骨推拿手法要诀
• 关节错位需正骨,动中求正是要诀, • 肌肉放松勿对抗,切忌粗暴伤病人。 • 定点动点选得准,椎间狭窄加牵引, • 关节开合要充分,轻巧闪动定成功。
27
1、仰头摇正法
反向运动法→对拉舒筋、对顶复位(冻结肩)
23
龙氏正骨推拿特点
1、以软组织损变、脊椎退变错位为基础 2、独特的诊断要点和三步定位诊断 3、明确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4、四步手法-筋骨并重 5、针对错位类型复位-稳准 6、生理运动正骨法-轻巧、安全
24
四步十法
1、 放松手法--使紧张的肌肉放松。 2 、正骨手法--正骨十法中选用。 3 、强壮手法--(分筋、理筋法)调和阴阳。 4、 痛区手法--镇静止痛法及兴奋调理气血法。
(侧位片:椎体后缘联线中断、成角、反张)
侧屈运动 侧弯侧摆式错位(C1346/T11、12)

中医整脊手法治疗学(练功疗法)

中医整脊手法治疗学(练功疗法)

损伤病理:颈椎侧屈、旋转运动,主要依靠颈 前外侧的前、中、后斜角肌,胸锁乳突肌和后 外侧的斜方肌,左右两侧需平衡协调。斜角肌 是起于颈椎1~6的横突前缘,止于第1、2肋骨 上。斜方肌起于颈椎横突后缘,止于肩胛及锁 骨外缘。如果长期头颈单向运动(即经常向右 或左一方转动),例如教师上课习惯单向转身 向学生、向黑板,长期坐教室侧方的学生,或 办公室接待客人长期一方向转头等等,可导致 斜角肌、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单侧劳损(运动 多充血,运动少缺血)肌力不平衡,所维系之 颈椎骨出现单侧旋转,钩椎关节紊乱而引起颈 椎病。 防治机制:颈椎中轴位依靠两侧斜方肌、胸锁 乳突肌和斜角肌平衡,侧颈锻练这二组肌肉的 肌力,使受损者得到恢复,受累者不致损伤, 维持或恢复正常颈椎力学平衡。 练功方式:正位、两目平视,双手屈肘,两手 掌合拢于脑后,然后将头颈往一侧屈,并稍加 压力,左右侧屈各10~20次。 注意事项:侧屈时胸廓、腰背,保持直立不动。
损伤病理:脊柱伸肌群不仅有伸直脊柱 功能,还有支撑躯干的负重功能。因长 期坐位,易损伤,且背部肌肉也容易因 姿势不正而损伤,或受风寒损伤,逐步 出现肌肉劳损,继发椎间隙变窄、后关 节腔变窄,因肌肉支撑力减弱而压力升 高,椎间盘、关节软骨受高张压而变性 退化,椎骨排列紊乱、旋转、侧弯,椎 曲改变而刺激或卡压脊髓、神经,出现 腰腿痛。 防治机制:以锻炼伸肌群为主,维护脊 柱的支撑力。 练功方式:正立、分步、挺膝,双手五 指交叉,屈低头颈、弯腰,双手抵地方 向;再直立,弯腰,双手抵地,反复 10~20次。 注意事项:双手抵地方向时,如能抵地 更好,不能抵地尽量下弯,但双膝不能 屈曲。
一、正脊骨十大法
1.按脊松枢法(手法、

6.胸腰枢纽旋转法
足法)


龙氏脊柱正骨推拿手法(1)--基础原理

龙氏脊柱正骨推拿手法(1)--基础原理

龙氏脊柱正骨推拿手法(1)--基础原理
正骨推拿手法
“龙氏脊柱正骨推拿手法”是著名骨外科专家魏征、龙层花教授综合中医各派手法之长,结合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集40多年首长保健和临床经验独创的中西医结合正骨手法,采用的“三步定位诊断法”及纠正脊柱错位的“四步十法”是既可治标又可治本的独特脊椎病治疗方法。

正骨推拿手法理论基础
脊柱运动的“三维六自由度”,脊柱能在三维六自由度上运动。

“三维” 指笛卡尔坐标系的三维坐标系,即x 、 Y、z三条轴相交于一点构成的坐标系。

“六自由度”指3条x、Y、z平移轴和3条x、Y、z旋转轴。

龙氏“正骨十法”充分体现了脊柱在三维六自由度上的运动。

龙氏正骨推拿手法精髓
龙氏脊柱正骨推拿最经典之作当数“三步定位诊断”和“四步十法”。

“三步定位诊断”强调的神经定位诊断、触诊检诊定位诊断及影像学定位诊断;“四步十法”强调是治疗上的问题。

诊断为基础,治疗是关键,两者相辅相成。

三步定位诊断法
•神经症状定位诊断法
•触诊定位诊断法
•X线片定位诊断法
•影像学诊断的意义
三步诊断的关系
第一步:作出判断
第二步:相符,判断正确
第三步:均符,做出最后定位诊断
正骨四步
正骨推拿手法要诀
关节错位需正骨,动中求正是要诀,肌肉放松勿对抗,切忌粗暴伤病人。

定点动点选得准,椎间狭窄加牵引,关节开合要充分,轻巧闪动定成功。

龙氏简易脊柱保健功操六式

龙氏简易脊柱保健功操六式

龙氏简易脊柱保健功操六式。

1、侧卧转体法:侧卧位,下方腿伸直,上方腿屈曲,上方手叉腰,上身作前后转体活动,辐度越大越好,使腰部充分旋转,左右各3-6次。

2、仰卧推肩法:仰卧位,双臂平放床上,屈肘,双手放胸前,头转右时,右肩用力向前推动(右肘不离床),头转左侧,如法推动左肩,左右各3-6次,(双手有晨僵或全手麻木感者,可多做几遍,肩周炎患者加耸肩、摇肩动作,再配合锁骨上窝痛点按压法)。

3、拿捏后颈法:仰卧位,一手托头后,另手掌放在颈后部,用2、3、4指与掌部用力捏拿后颈,手指触及肿痛或隆突的椎关节时,可停在该处多拿捏几次,左右两侧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往复2-3遍,达到左右转颈均感舒适为佳。

4、仰头摇正法:仰卧位,以右侧为例,左手托头后部,头向右转30度,右手掌托下颌部,(右手各指指向右耳)用短促的力,右手向上推下颌部,使头作仰头向右上方复正,每次2-3下。

双手换位,如法作左侧,如有头颈单侧麻痛的,应先做健侧,后做患侧。

5、引身舒脊法:仰卧位,双手重叠托住后颈枕部,双下肢屈曲,足跟尽可能向臀部靠近,臀部轻微抬起离床,双下肢同时用力将双膝向下按压,足部向上蹬,使身体受牵引力而下移,由于双手将头颈部稳住,达到颈、胸、腰椎椎间受牵引而使各椎间距增宽,对位良好,具抗衰老和治疗脊椎病的作用。

如遇病痛较重时,可先作单腿牵引法,左右侧各牵拉2-3下后再行双下肢牵引法2-3次结束。

6、仰卧挺胸法:仰卧位,双手重叠托后颈部,双下肢伸直自然舒适,以头、臀部作支点将背部抬起离床,(同时吸气),用力将背放回床上,(同时呼气),动作自然、轻快为佳,10-100下。

初练者每10下停一次,呼吸顺畅后继续练至30下。

此法能提高脊柱稳定性,减少发病。

以上六式,熟练后只需8-10分钟完成。

初期每天一次,三个月后有效时改为每周2-3次,持之以恒,保持健康。

施氏养生保健功:准备动作:双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全身尽量放松,均匀呼吸。

洗脸:双手掌心贴于鼻两侧,由下向上,由内向外,环绕整个前面至耳旁,按摩12次。

龙氏正骨胸腰椎正骨手法

龙氏正骨胸腰椎正骨手法

龙氏正骨胸腰椎正骨手法1 俯卧摇腿揉腰(背)法:俯卧摇腿揉腰(背)法:适用于全部胸腰椎综合征各骨关节损害者.是胸腰椎后关节左右旋转式错位的常规于法。

尤其适用于胸、腰、骶椎的脊柱侧弯的调正,和老年人的肥大性脊椎炎,是个有效而安全的手法。

此法用力柔和,胸腰椎后关节顺轴心摇动而逐渐复位。

患者俯卧治疗床上,一助手马步,双手分别抓住患者双足部,将患者双小腿抬起屈膝成150°一160°,膝关节以上平置床上,瞩其腰腿部放松,同时将其双足向左右方向成“8”字形往返摆动,使其腰、臀、小腿成波浪式左右弧形摇摆,此时术者站于患椎棘突偏歪方向的床边,以一手掌根部按压于患椎后旋的横突后侧.另手以拇指按压于患椎棘突偏侧至椎板部作“定点”,与助手两人动作要协调,用力相一致。

如无助手时,用枕头将患者足踝部垫起,术者一手“定点”于横突或棘突部,另手摇动其臀部使其左右摇摆活动。

每次约5~8分钟。

此法还可作为放松手法,常配合其他正骨法进行复位。

2 俯卧牵抖冲压法:俯卧牵抖冲压法:适用于胸、腰、骶椎的椎间关节各类型错位。

属正骨手法与牵引相结合的术式,对新创伤引起的椎间盘突出症,能促其还纳复位,对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和椎间盘突出(已硬化)、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皱褶等较重患者.并发各类型椎间错位的复位治疗,较单人施术效佳。

实施时,术者根据病情,决定“定点”的方法。

患者俯卧于治疗床的软枕上,嘱其双臂伸直上举(防止牵抖时胸肋骨因擦动而挫伤,引发胸痛),用手抓紧治疗床头边缘(因故不能双手抓床者,由第二助手协助用手抓紧其双侧腋窝部),对T3—10椎间复位者,术者术前指导患者配合做深呼吸(口令1—2时吸气,口令3时呼气),在纠正腰椎滑脱症者,指导他配合咳嗽(口令l一2时吸气,口令3时咳嗽)。

助手站其下方,检查患者双足长度,做好牵抖准备。

术者按复位主要病椎的棘突偏向,决定站其左侧或右侧,面向其对侧肩部站立.以靠床的手掌根部做冲压(棘突偏左站左侧,用右手冲压),另手为辅助: (1)直接冲压法时,重叠在主冲手背上; (2)间接分压法时,按于病椎下方后隆的椎棘突上;(3)旋转分压法时,与主冲手分置“定点”于对应的棘突或横突上。

正骨整脊的的10个手法

正骨整脊的的10个手法

正骨整脊的的10个手法一、正骨整脊的介绍正骨整脊是指利用手法,以手触及身体的外表,作用于脊柱及其它关节,牵引拉伸和刺激肌肉,以调整或恢复脊椎和关节正常功能的一种手法疗法。

它可以改善人体各部位的状态,达到保持健康、治疗病痛的目的。

二、正骨整脊的10个手法1、按压。

按压是指使用手指、拇指或手掌,以稳定的力度按压脊椎或关节的表面,达到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的目的。

2、拉拽。

拉拽是指以轻微的拉力,从脊椎或关节的一侧向另一侧施加一定的力量,以调整关节的位置,促进关节的活动和维持关节的正确姿态。

3、拍打。

拍打是指以手掌或手指,以轻到中等的力度,在脊椎或关节的表面进行节奏性地拍打,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的弹性,以调整脊椎和关节的状态。

4、摩擦。

摩擦是指以手掌或手指,用缓慢而均匀的力度摩擦脊椎或关节的表面,以改善肌肉的状态,增强血液循环,促进脊椎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5、搓揉。

搓揉是指以拇指、手指或手掌,用均匀的力度,沿着脊椎或关节的曲线运动,以刺激肌肉,增加肌肉的弹性,减弱肌肉的紧张状态,促进脊椎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6、拉拔。

拉拔是指以手掌、手指或拇指,以轻到中等的力度,由脊椎或关节的一侧向另一侧施加一定的拉力,促进肌肉的放松,以改善脊椎和关节的状态。

7、捏拿。

捏拿是指以手指或拇指,用持续的力度,在脊椎或关节的表面,按摩、揉搓或拉拔,以缓解肌肉紧张状态,增强肌肉的弹性,促进脊椎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8、滚筒。

滚筒是指以手掌或手指,在脊椎或关节的表面,以轻微的力度,进行转动滚动,以缓解肌肉紧张状态,增强肌肉的弹性,促进脊椎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9、拨动。

拨动是指以手掌或手指,以轻到中等的力度,在脊椎或关节的表面进行拨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弱肌肉紧张状态,促进关节的活动,以调整脊椎和关节的状态。

10、抖动。

抖动是指以手掌或手指,以轻到中等的力度,在脊椎或关节的表面进行节奏性的抖动,以缓解肌肉紧张状态,增强肌肉的弹性,促进脊椎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脊十法(广州龙氏手法)
整脊十法(广州龙氏手法)
原文地址:整脊十法(广州龙氏手法)作者:针刀客
1 仰头摇正法:适用于枕寰、寰枢关节的旋转式错位。

患者仰卧,低枕。

术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颌,使病人头部上仰(仰头可使C2-7颈椎后关节闭锁成“定点”),侧转,嘱病人放松颈肌(缓慢动2-3下),待头转到最大角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即可使错位的关节复位,此操作中有时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弹响“咯得”声。

也可取坐位操作。

2 低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后关节旋转式错位。

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中段颈椎错位者约屈20度。

下段颈椎错位者前屈须大于30度)术者一手轻拿其后颈,以拇指按压于错位的横突后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另一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以枕部为支点,转动头部,当摇头至最大角度时,动点的手用有限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按压成阻力,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的阻力而复位。

缓慢复位法根据需要可重复2-3次。

3 侧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钩突关
节旋转式错位及侧弯、侧摆式错位。

患者侧卧、低枕、头前屈,术者一手托其耳区头部,另一手轻拿其后颈,拇指“定点”于错位之横突下方,将头搬起呈侧屈状作摇头活动,动作同低头摇正法。

4 俯卧摇肩法:适用于第5颈椎至第2胸椎间的旋转式错位。

患者侧卧、平枕,上肢垂直,手置臀部,术者立其后方,用拇、食指夹于错位关节的横突前后方,另一手扶于肩部,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摇动,“定点”作对抗阻力,使旋转错位在摇动中复正,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复位原理及适应症相同,只是“动点”在下,改为摇肩,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

尤其对上位颈椎失稳的患者,可避免因低头摇正角度过大而损伤上颈段。

注意摇肩时先将其肩向下推,以免关节闭锁影响复位。

5 侧向搬正法:适用于颈椎2-6侧弯、侧摆式错位的钩突关节错位。

患者仰卧,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侧方并向隆起处按压(侧摆者只按一点,侧弯者由下而上按压)。

另一手托住下颌并以前臂贴其面颊部,两手合作将患者头向上牵引并屈向健侧再屈向患侧,(让错位关节先开后合),当颈屈向患侧至最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不放松,,并与“动点”手协同作扳、按、牵联合“闪动力”以使错位关节复位,有时病人可改用侧卧位,去枕,用抬头作侧扳按动作,与侧头摇正法相同,抬头角度加大。

C6-T2侧摆、侧弯式错位者,可将“动点”改为推肩拉肩法,此法必须使错位椎间侧屈活
动度加大才能成功。

6 挎角搬按法:适于C2-6后关节错位,或关节滑膜嵌顿,且关节肿胀者。

患者取健侧卧位,低枕,将头偏向健侧前屈,充分展开患椎关节,术者双手拇指轻力弹拨其颈部紧张肌腱(提肩胛肌、夹肌多见)作滑膜嵌顿的诱导松解,使嵌顿的滑膜退出,并揉捏颈肌使之放松。

然后一手拇指“定点“于肿胀隆起的偏下方,另一手扶对侧头面部,将头搬起屈向健侧前外45度,再搬头向患侧后外45度,如此斜向扳按压该隆突关节,重复2-3次即可复平。

7 俯卧冲压法(旋转分压法):适于颈胸交界区(C6-T3)的关节错位。

以C7棘突左偏,T1棘突右偏伴压痛为例,患者俯卧于软枕上,头在床边悬空,面向颈部放松。

术者立于床头,右手掌根部按于C7棘突左侧,力点落在椎板(棘突根)部,左手掌根部按于T1-T3棘突右旁作定点,令患者深呼吸,当其呼气时,术者双手用有限度的冲压力下按,右手“动点力“稍加大,可重复2-3次,由于术者双手作用力方向不同,对旋转式错位较易复正。

对滑脱式错位,可改为双拇指同按于后突的椎旁两侧,在双掌牵位头颈时双拇指加按压力,以达到牵引推正之目的。

本法亦常用于胸椎段错位。

8 侧卧推正法:适用于各种前后滑脱式错位,对颈轴变直,反张者有效,患者侧卧,平枕、低头,术者用拇指、二指夹持后突棘突两旁椎板处作“定点”,另一手托其下颌,使头作前屈后仰活动。

当仰头时,“定点”之手稍加力向前推动,使反张
的椎体在运动中被推正。

滑脱较重者,用牵引下推正较易成功,或取仰卧位于推正时加牵引力,亦可复正。

9 牵引下正骨法
方法:用QY-6型牵引椅。

牵引重量,16-20kg,时间5-15分钟。

手法:选用推正法(滑脱式),摇正法:摇头、摇肩(旋转式),搬正法(侧摆式)、综合法(倾仰式、混合式)、反向运动法(斜角肌)
适用于颈椎间盘突出(膨出)、椎间盘变性并发错位(徒手复位困难者)多关节多型式错位,倾位、仰位式错位及骨质增生合并错位者。

利用牵引使椎体间隙相应增宽,加大三条纵韧带拉压力,有利于前后滑脱式错位的复位。

牵引后选用摇正法、推正法、侧向搬按法复位,对小关节有交锁和滑脱嵌顿者较为安全和适用。

研究证明,对于老年人的椎间盘变性并发错位,用牵引下正骨法复位,较安全,舒适(无痛)而且疗效显著。

本法对于重症颈椎病病人,可以减少其手法复位的副损伤或免除手术之苦。

对于C1、C2错位同时伴有眩晕者,应先用卧位徒手复位,再用本法治疗中下段颈椎错位,以避免因牵引剌激椎动脉而致眩晕加重。

牵引下正骨法与上述徒手正骨法原理相同。

患者坐于QY-4型牵引椅上(牵引力及角度同牵引疗法)。

术者站其后,双手扶病人双肩缓慢向后拉至一定角度,再缓
慢向前推回中立位,嘱患者双手随身体做前后摆动,颈肌放松,此为预备(放松)手法。

9.1 牵引下推正法:适于前后滑脱式、倾位、仰位式和左右旋转式错位者。

术者双手拇指“定点”于后突之棘突旁椎板处(滑脱、倾仰者“定位”于同一棘突旁,旋转者“定点”于棘偏处左右不同棘突部),双手拉其双肩到最大角度,向前推动时双手拇指加力推正之。

若颈椎为前滑脱(暴力性损伤),则改为由前向后推,拇指“定点”于前滑脱的椎体横突前侧,左右侧分别进行,术者站于病人的侧方。

9.2 牵引下摇正法:适用于C2-T2旋转式错位者,或作为颈椎关节紊乱的常规调整法。

手法与徒手低头摇正法及摇肩法相同。

选用复位角度后,让患者双手抓住坐椅后部以保持颈部前屈位,术者一手拇指按压一选好的“定点”隆起横突后侧,另一手用摇头或摇肩法完成正骨。

以C4、C5椎间左右旋转式错位为例,触诊横突部C4右侧后突,C5左侧后突,取30度牵引角度,左手坶指“定点”于C4右侧后突的横突,右手扶下颌作摇头动作,在头右转达最大活动度时,左手拇指加阻力,以迫使C3,C4椎间复位。

可重复2-3次(缓慢复位法),或加闪动力(快速复位法)。

术者改用右手拇指“定点”C5右隆起之横突后侧,左手托扶下颌作摇头活动,当左转头达最大角度时,右手拇指加阻力,迫使C4,
C5椎间关节复位,可加“闪动力”或重复2-3次。

如错位在
颈胸交界处(C6-T2),则改用摇肩法,以拇指按于横突后侧或棘突偏歪处为“定点”,另一手掌由前向后推肩,(单侧肩后旋使上体活动),重复3-5次,再如法做另一侧。

9.3 牵引下搬按法:适用于侧弯侧摆式错位(钩突关节错位)。

术者一手虎口扶于错位椎旁隆起之横突侧方(力点以第二指掌关节处为主)作“定点”,另一手握患者对侧肘部或腕部,徐徐用力向下拉,使患者颈部侧屈20度左右,此时“定点”手加力推按,然后还原,重复3-5次,颈椎关节侧摆复正即完成。

若为系列“C”形侧弯或“S”形侧弯,则应按序列每个按压复位,先作健侧(无症状侧),后作患侧(有症状侧)。

10 反向运动法:用于松解肌痉挛、肌性牵涉性痛和肌肉的挛缩。

如颈椎病正骨治疗后屈颈时仍感颈连背处有牵拉性疼痛者。

患者坐于凳上,术者立于其后,用同侧拇指或屈肘按住病人背部痛点(稍上),另一手扶其肩部,嘱患者头先仰,然后用力前屈,在病人前屈头时,术者用力按住痛点,力的方向与屈头方向相反,使痛点肌肉因两人作用力相反而得以松解,反复1-3次,常可使顽固性痛点消失。

又如,钩突关节错位引起斜角肌痉挛,用牵引下正骨复位后,触诊时仍有肌紧张者,亦可应用牵引下反向运动法使之松解,对于颈肩综合征或老年性肩周炎者,如触诊时有后斜角肌紧张者,同时可触及C5-C7横突前方隆突处压痛,作头手对抗或肩手对抗法,同样可起到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