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创作年表
巴金

巴金、冰心 巴金、冰心——一对莫逆之交的朋友 一对莫逆之交的朋友
他们是两位文学的巨人,一个住在北京,一个住在上海。人们也许知 道他们共有的许多优秀品质,但是却未必知道他们之间的没齿深情。丹 晨老师的文章向我们娓娓道来的,是两个智慧、正直的心灵在撞击中产 生的高度默契。这种默契体现了人类最珍贵的——友谊。
关于冰心
“过去我们都是孤寂的孩子。从她的作品里,我们得 到了不少的温暖和安慰。我们懂得了爱星,爱海,而 且我们从那些亲切而美丽的语句里重温了我们永久失 去了的母爱。现在我不能说是不是那些著作也曾给我 加添过一点生活的勇气,可是甚至在今夜对着一盏油 灯,听着窗外的淅沥的雨声,我还能想起我们弟兄从 书本上(冰心著作)抬起头相对微笑的情景。我抑制不 住我的感激的心情。” “她的头脑比好些年轻人的更清醒,她的思想更敏锐。 对祖国和人民她有更深的爱。” “那么坦率,又那 么纯真!她是那么坚定,又那么坚强!……更难得的是 她今天仍然那么年轻!我可以说,她永远年轻!” 八十 三 关于冰心 “想到有您这样一个人存在,我感觉到 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在拉着我向前。” “许多人战战 兢兢抱头摇尾的时候,您挺胸直立,这种英雄气概, 这种人格的力量,我永远忘记不了!我也真想您!” “我永远敬爱您,记着您,想念您。” “我有您这样一位大姊,这是我的幸运。”
1984年10月,巴金在香港接受一个荣誉性的称号:香港中文大学荣 誉文学博士学位。巴金的名字又一次在港岛引起了轰动。香港青年 们用这样的话献给老人:“没有人因为多活几年而变老,人老只是 由于他放弃了理想。岁月使皮肤起皱,而失去热情却让灵魂出现皱 纹。”
关于《激流》(《家》)的构思 关于《激流》
“生活并不是一个悲剧。它是一个‘搏斗’。 我无论在什么地方 生活并不是一个悲剧。它是一个‘搏斗’ 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 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 碎石中间。 碎石中间。” “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而且它也不能够 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 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 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也曾发射出种种 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 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这一切造成了奔 腾的一股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腾的一股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我不是一个说教者,所以我不能够明确地指出一条路来,但是读 我不是一个说教者,所以我不能够明确地指出一条路来, 者自己可以在里面去找它。 者自己可以在里面去找它。” “我还提说一样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信念。……它使我更有勇气 我还提说一样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信念。 它使我更有勇气 来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 来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 Iaccuse(我控诉 我控诉) 所以我要写一部《 Iaccuse(我控诉)。……所以我要写一部《家》来作为一代青年的 所以我要写一部 呼吁。我要为过去那些无数的无名的牺牲者‘喊冤’ 呼吁。我要为过去那些无数的无名的牺牲者‘喊冤’!我要从恶魔 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 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
【教育资料】小学四年级语文:巴金简介及相关资料

【教育资料】小学四年级语文:巴金简介及相关资料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
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
同年秋天东渡日本。
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
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
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
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
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
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
1950年担任××市文联副主席。
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
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
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
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
巴金

1.了解巴金生平及其创作系统 2.掌握对《激流三部曲》的评价。 3. 分析觉新性格悲剧的内涵。
一、巴金生平简述
巴金(1904.11.25 - 2005.10.17 )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 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二、创作概述
第一阶段:1922-1930 《可爱的人》;法国 《灭亡》;《新生》; 《死去的太阳》、《房东太太》……
4、主要艺术成就
a、“家即社会”的情节典型化原则
b、注重发掘人情美的人物塑造方法
c、以事件为主线索,以场面串连故 事的结构特点
d、美学特征: 抒发真挚浓郁的激情
四、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我国现代文学中描绘“五四” 时代的一幅杰出的社会生活 的插图。
2、是我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描写 封建大家庭的兴衰史并集中 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小 说。
杨梦痴、寒儿;姚国栋、虎少爷
《寒夜》“从小人物以见大时代,从人间的悲 欢,映现祖国的苦难” 。
小说细腻地描写了汪文宣这一人物屈辱的心理, 挖掘了他的病态灵魂,
通过对曾树生和汪母的描写,把各种社会弊端, 文化心理反射到一个极为平凡的家庭中。
文学创作风格的转变:
1、对激愤的叛逆者的颂扬——对普通人物的关注; 2、对反抗斗争生活的表现——对平凡生活场景的描绘; 3、对革命理想的呼唤——对人生意义的沉思; 4、斗争的呐喊——压抑的控诉;激情的倾泻——冷静的叙述。
1、一个封建专制重压下灵魂扭曲、病态的形象 2、软弱、屈从、忍让、 “愚忠、愚孝”
3、觉新身上也表现出在封建专制主义重压下我 们民族的懦弱苟且的国民性。
4、觉新的悲剧揭示了封建专制和礼教杀人不见 血的罪恶本质,并让人进一步反思历史和传统文化 的消极面。
现代文学第13章巴金

第4节 后期小说创作
巴金后期创作的小说风格转变了,他开始写没 有英雄色彩的小人小事,写社会重压下人们的 挣扎;由前期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冷静 深刻地的揭示人生世相。
《寒夜》
⑴小说成功地刻画了汪文宣、曾树生等人物形象。
⑵《寒夜》寓悲愤之情于人、事、景,注重客观的 心理写实,细节描写真实细致,首尾照应,结构自 然完整,结局含蓄,意境阴冷悲凉。 ⑶心理描写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第4节 后期小说创作 (1938-1949)
巴金小说创作从题材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写 旧家族没落的,包括《激流三部曲》中的《春》 (1938)和《秋》(1940) 和《憩园》(1944) 等;另一类是反映抗战时期现实生活的,主要 有《火》三部曲(1938——1943)、《第四病 室》和《寒夜》(1946)等。
第二,结构宏伟而严谨。 第三,语言真挚、流畅、热情,富于感情色彩,给读 者以强烈的感染。
4. 《家》主要人物分析
⑴觉慧:
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反抗者,封 建家庭中“大胆而幼稚的叛徒”,一个充满朝气的人 物典型。觉慧从朴素的对劳动者的爱和对封建制度的 恨出发,走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最后又 走向社会斗争。作者通过他的思想发展过程,展示了 近百年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共同经历的思想历程。
《家》的创作动机
“我还要提说一样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信 念。……它使我更有勇气来宣告一个不合理的 制度的死刑。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I accuse(我控诉)。”——《关于家(十版代序)――给我的一
个表哥》(1937)
3.《家》的艺术成就
第一,《家》塑造了一个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系列, 对封建的家族制度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同时对新生 力量充满了希望。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十二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十二章一、生平概况二、巴金小说创作巴金小说创作概况:(1)前期创作(19291937):《灭亡》1928、《家》1931、《新生》1932、《死去的太阳》1932、《海的梦》1932、《春天里的秋天》1932、《砂丁》1933、《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2-1933、《萌芽》1933、《雪》1933、《利娜》1934等;(2)后期创作(19371949):《春》1938、《秋》1940、《抗战三部曲》(《火》第二、三部)《憩园》1944、《寒夜》1946、《第四病室》1945;另有《复仇集》《光明集》《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
1、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巴金的前期小说带有明显的无政府主义色彩,更引人注目的是小说中躁动的那种叛逆和追求的激情,小说的主导面是反专制和反封建的。
巴金的早期小说充分地展呈着作为一个敏感、单纯、热情而富于诗人气质的作家的本色,他以创作作为自己生活的有机部分,坦诚地记录和描写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着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巴金的前期创作大致分为两类(1)正面描写青年、革命者及其从事的社会斗争,如长篇小说《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2)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命运,如《家》。
《灭亡》1929《灭亡》描写了旧制度的牺牲者从抗争到灭亡的命运轨迹。
《灭亡》反映的是1925年上海孙传芳军阀统治时期,青年知识分子杜大心为反抗黑暗势力,自我奋斗,直至牺牲的故事。
杜大心是一个病态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他痛恨黑暗现实、反抗黑暗社会制度,但他的反抗方式盲目极端,自我奋斗、孤军奋战,采取暗杀军阀(戒严司令)的手段,结果自己被捕牺牲。
受伤的戒严司令不仅没死,反而因此意外地获得了一大笔钱财。
《灭亡》充满了激情,笔墨酣畅饱满,对杜大心的苦闷、爱的渴望、革命的憧憬、死的恐惧以及牺牲的决心,都写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都充满作家的主观情绪,无保留地倾泻情感,巴金的创作风格已十分鲜明。
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四)巴金

第一节 巴金创作概述
巴金(1904—2005),原 名李尧棠,字芾甘,出生 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 家庭。少年目击了大家庭 内部种种腐朽丑恶的生活, “五四” 后形成民主主 义思想。1923年,巴金离 家到上海、南京求学, 1927年巴金赴法国留学 , 开始写作。
类:
•一类是继续顺着《家》
的路子写旧家庭没落的,
除了《春》和《秋》外,
还有《憩园》;
《寒夜》电影海报
•另一类是反映抗战时期
现实生活的,主要有
《火》三部曲、《第四
病室》和《寒夜》
第二节 《激流三部曲》
巴金的《家》写于1931年,最初 在上海《时报》上连载,原题为 《激流》,1933年出版单行 本时改名为《家》。
一、巴金复杂的思想
安那其主义(无政府主义) 安那其主义强调摧毁一切 束缚人性自由的组织和制度, 巴金主要师从安那其主义中 克鲁泡特金一派,强调“互 助、合作、自我牺牲”。
二、巴金的创作
比较著名的有:《灭亡》 (1929),《死去的太阳》 (1931),《家》(1933),《爱 情三部曲》(包括《雾》 (1931)、《雨》(1933)、《电》 (1935)),《春》(1938), 《秋》(1940),《火》的第一 部(1940)和第二部(1942),还 有《憩园》(1944),《第四病 室》(1945),《寒夜》(1947)
•按题材来划分,大致可归为四类 •第一类作品以反映外国人的生活为主,数量较多 又颇具特色
•第二类作品,以反映国内各阶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为主要内容。
•第三类是童话,它们收在《长生塔》中 •第四类短篇小说则是反映法国大革命的作品,它 收在《沉默集(二)》中
《巴金研究》

文学创作的前期(1927--1937)。
1927年3月开始写作《灭亡》。
1929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轰动文坛。
《灭亡》的主要内容:作为巴金文学创作的起点,《灭亡》真是地写出了当时作家的苦闷、孤寂、矛盾、惶惑的心情,写出了自己认识的、了解的、向往的革命青年,反映了革命处在低潮时期部分渴望革命而又没有找到正确出路的知识青年亢奋焦躁的情绪。
《灭亡》是奠基作,是巴金漫长文学创作生涯的起点。
1929年底,巴金回国,定居上海,1929年到1937年是巴金创作丰收的年代,共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死去的太阳》、《新生》、《雾》、《雨》、《雷》、《电》、《砂丁》、《萌芽》、《海底梦》、《春天里的秋天》、《利娜》、《家》);10部短篇小说集(《复仇集》、《光明集》、《将军集》等);9部散文集(《旅途随笔》、《海行杂记》、《点滴》、《忆》等)。
中长篇小说的主题:攻击专制制度,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反映小资产阶级革命青年的生活,对革命斗争道路进行探索。
其中,《家》是巴金创造道路上的第一个高峰。
巴金散文多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想、创作,洋溢着作者强烈感情,抒情气氛浓郁,爱憎分明。
没有含蓄,没有幽默,没有技巧。
单纯、热情、坦白、明朗,语言朴素、流畅。
文学创作的后期(1937--1949)。
1、1938年2月创作了《春》。
2、1940年5月创作了《秋》。
3、《春》、《秋》进一步从各方面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控诉了封建专制和礼教制度的罪恶。
4、1940年7月开始往返于抗战大后方,写了中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第四病室》、《憩室》、《寒夜》以及一些短篇小说。
《寒夜》的艺术特点:没有政治说教,凝聚着作家抗战八年的丰富生活、血泪的感受、深沉的思想感情,它改变了作家早期作品中过多的抽象议论的笔法,更趋于对现实生活的客观真实的再现以及对人物心灵的细腻刻画,让形象说话,因而作品有一种动人心弦的力量。
《寒夜》标志着巴金的创作进入了成熟的现实主义阶段,标志着巴金的创作进入第二个高峰期。
巴金及其小说创作

巴金及其小说创作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鲁迅称其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1.1929年1月发表《灭亡》于《小说月报》2.激流三部曲:《家》《春》《秋》3.爱情三部曲:《雾》《雨》《电》4.人间三部曲:《憩园》《第四病室》《寒夜》5.其它中长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寒夜》《死去的太阳》《海底梦》《春天里的秋天》《沙丁》《萌芽》《新生》《利娜》《抗战三部曲》:《火》之一至之三,上海开明书店1940年12月一1945年7月版6.短篇小说集:《复仇集》《光明集》《电椅集》《抹布集》《将军集》《沉默集》《神·鬼·人》《沦落集》《发的故事》《长生塔》《小人小事》《还魂草》《英雄的故事》《明珠与玉姬》《李大海》7.巴金在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创作历程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
从1928年9月写《灭亡》起,到抗日战争爆发为前期;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为后期。
8.巴金所提供的带有强烈主观性,抒情性的中长篇小说,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小说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30年代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而巴金小说所创造的“青年世界”是30年代艺术画廊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部分。
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1.一类是正面描写青年,革命者所从事的社会斗争的。
2.如处女作《灭亡》(1928),1)立志献身的年轻的无政府主义者的心灵表白。
2)殉道者—悲剧英雄杜大心。
3.如《爱情三部曲》,1)生动真实地展现了一群知识青年的各种思想性格。
如《电》里“近乎健全的女性”李佩珠。
4.另一类是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命运。
5.如《激流三部曲》中的《家》(1931),1)《家》在结构上借鉴了《红楼梦》的写法,以觉慧与鸣凤;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几对青年爱情上的纠葛为主线,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
2)高老太爷: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觉新:长房长孙,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金创作年表
1904年
11月25日生于成都。
本名李尧棠,字芾甘。
1920年
本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参加《半月》《平民之声》等进步刊物编辑工作,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1923年
5月离开成都去上海、南京求学。
1925年
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赴北京,准备投考北京大学,后又返回上海养病。
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
本时期发表一些新诗和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文章,翻译克鲁泡特金等无政府主义者的著作。
1927年
1月15日离上海赴法国。
旅法一年多时间里,大量阅读有关法国大革命和俄国“民粹派”的书,接触到欧洲一些国家的革命家,并和当时受美国政府迫害的意大利工人运动活动家凡塞蒂通信。
期间开始写作《灭亡》。
1928年
12月初回到上海。
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
1929年
1月始《灭亡》连载于《小说月报》第20卷第1—4号。
同年10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1931年
4月始长篇小说《家》连载于18日至1932年5月22日上海《时报》,题为《激流》。
1933年5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8月《复仇集》(短篇集)由新中国书局出版。
夏作《雾》,连载于《东方杂志》第28卷第20—23号。
1932年5月由新中国书局出版。
年底作《雨》,1932年连载于南京《文艺月刊》第3卷第1—6期。
1932年
5月作《春天里的秋天》,连载于23日至8月3日上海《时报》。
同年10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同月《光明集》(短篇集)由新中国书局出版。
6月作《砂丁》,连载于《申报月刊》第1卷第1—2号。
次年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7月重作《新生》,连载于《东方杂志》第4—11号。
次年9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1933年
1月长篇小说《雨》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
12月作《电》,1934年连载于《文学季刊》第1卷第2—3期。
年底任《文学季刊》编委。
1934年
6月《将军》(短篇集)由生活书店出版。
10月与卞之琳等编《水星》月刊。
11月赴日本旅行。
1935年
8月从日本回国。
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务,主编《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等。
11月《神·鬼·人》(短篇集)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1936年
4月《爱情三部曲》由良友图书公司出版。
6月参加创办《文季月刊》。
同月《春》第一部第一至十章发表于《文季月刊》第1卷第1期、第2卷第1期。
1937年
1月《长生塔》(童话集)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3月参加编辑《文丛》月刊。
8月参加编辑《呐喊》周刊(第3期改名为《烽火》周刊)和《救亡日报》。
1938年
2月写完《春》,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3月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
5月开始作《火》第一部,1940年9月写完。
同年12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1939年
10月开始作《秋》,1940年5月写完。
同年7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1940年
7月始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桂林、贵阳等地,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
1941年
3月29日始作《火》(第二部),同年5月23日写完。
1942年1月由重庆开明书店出版。
12月4日作《还魂草》,1942年发表于桂林《文艺杂志》第1卷第1期。
1943年
4月至9月底作《火》(第三部)。
1945年7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1944年
5月8日与萧珊在贵阳花溪结婚。
5—7月作《憩园》。
同年10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冬始作《寒夜》,1946年底写完。
连载于1946年《文艺复兴》第2卷第1—6期。
1947年3月由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1945年
5—7月作《第四病室》。
1946年1月由良友图书公司出版。
11月从重庆到上海。
1947年
本年在文化生活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主编“现代长篇小说丛书”等。
1949年
7月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文联委员。
1950年
7月当选为上海市文联副主席。
1957年
7月任《收获》主编。
本年始编《巴金文集》14卷本,至1961年编定后出版。
参考资料: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