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诗学观照下系统研究伍尔夫小说理论的杰作——评《走向生命诗学: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理论研究》

合集下载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读后感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读后感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读后感当我翻开这本厚重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传》,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与创造力的灵魂世界。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她的生活、思想和作品都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自由的执着追求。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伍尔夫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她的一生都在与精神疾病作斗争,但她从未放弃过对文学的热爱和创作。

她的作品充满了对传统性别观念的挑战和对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这种勇气和决心让我深感敬佩。

伍尔夫的文学创作风格独特而鲜明。

她善于运用意识流手法,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她的作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在《到灯塔去》中,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家人在灯塔旅行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和心灵成长,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力量。

除了文学创作外,伍尔夫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评论家和思想家。

她对文学和社会问题的思考深入而敏锐,她的评论文章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

她对于女性地位和文学价值的思考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认为女性应该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文学应该反映女性的真实生活和情感体验。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格外前卫和深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对伍尔夫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从她的生活中感受到了坚韧不拔、追求自由的精神力量。

她的一生都在为文学事业而奋斗,她的作品和思想将永远铭刻在人类文学史册上。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伍尔夫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更多的人追求真理、自由和美好。

总之,《弗吉尼亚·伍尔夫传》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伍尔夫的生平和成就,还让我感受到了她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她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像伍尔夫一样,坚持自己的梦想和信念,勇往直前地追求真理、自由和美好。

生态思想观照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创作观念研究

生态思想观照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创作观念研究

生态思想观照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创作观念研究作者:史玉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4期摘要:作为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通过高超的意识流写作技巧开创了英国女性抒写的新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她在作品中通过一系列鲜活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探究了隐秘的女性世界,而且展现了英国传统社会的历史风貌,同时传递了深刻的生态关怀意识。

本文主要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几个代表作为例,对其文学创作体现的生态思想进行简要梳理分析。

关键词:生态思想;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创作;英国文学作者简介:史玉明,女,1978年12月生,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讲师,河南南阳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文学。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4--02一、引言在历史悠久的英国文学史上,已经涌现出了简·奥斯汀、勃朗特姐妹等一大批大家耳熟能详的女性作家,而谈到20世纪的英国女性文学史,我们不得不提及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 1882-1941)这位才华横溢且富有传奇色彩的作家。

她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出生于英国伦敦,一生经历了多次精神病折磨,终因无法忍受折磨于1941年投河自尽。

虽然一生都在与病魔斗争,但却留下了包括诗歌、随笔、小说、文学评论体裁在内的大量文学作品,代表作有《远航》(The Voyage Out)、《墙上的斑点》(Mark on the wall)、《一件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雅各的房间》(Jacob's Room)、《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海浪》(The Waves)、《奥兰多》(Orlando: a Biography)等。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作者:杨云帆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9期摘要:作为一部体现了伍尔夫生命诗学的作品,《海浪》颇具“天人合一”思想色彩。

通过探索作家本人“存在的瞬间”理念与“天人合一”思想背后的相通之处,透析“天人合一”思想在《海浪》中的体现,认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不仅与伍尔夫的生命思索相似,也寓于《海浪》的主旨思想之中,表达了一种于有限人生里寻求无限价值与意义的生命观。

关键词:伍尔夫;生命诗学;《海浪》;“天人合一”;“存在的瞬间”作为英国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女性主义文学先驱,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直深受学界关注。

《海浪》作为凝结了伍尔夫的生命感悟和创作理念的代表作品,以其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新颖的写作方式,被评论家视为其小说创作实践中的顶峰之作,在其叙事方式、生态视角、主题思想与创作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然而目前尚未有研究从“天人合一”思想的视角对《海浪》进行探究,这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空间。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刻内涵“天人合一”代表了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关系的深刻思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特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最根本的一条。

[1]总体来看,其内涵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

一是道德层面上的“天人一体”观念,二是“形而下”的“天人和谐”内涵。

前者关照的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等人生的“终极关怀”问题,后者则更关注人与自然在经验层面的相处状态或相互关系。

[2]在精神境界的层面上,“天人合一”思想肯定“精神和自然界的统一”,展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主客体辩证关系的深刻思考,这也是本文所着重聚焦的一点。

在这个意义上,天人关系问题也即是人生之意义的问题。

[3]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就是他所界定的一种“天人合一”。

[4]这种消除了自然与人类的殊异和对立、模糊了主客体边界的体验中,内外之别与物我之分不复存在,人从而抵达了精神境界的最高层次。

从“三美角度论伍尔夫的诗化小说

从“三美角度论伍尔夫的诗化小说

从“三美角度论伍尔夫的诗化小说摘要:伍尔夫与新月派可以说是同时代的中西文化的优秀代表,他们各自的诗化小说和三美理论都对现代文学的开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以伍尔夫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为依托,从三美的角度来分析伍尔夫的诗化小说。

引言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olf,1882-1941〕是英国现代小说史上一位出类拔萃的女作家,她一生致力于现代小说的改革与创新,力图用一种全新的语言和形式来描写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与生活。

有人说伍尔夫是一位充满实验精神的小说家,她在小说中引进诗的因素,提出了诗化小说的理论。

而与伍尔夫同时代的中国新月派的诗人们,突破了旧诗的格律,提出了著名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本文旨在用新月派的三美理论分析伍尔夫早期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以此阐释伍尔夫独特的诗化小说特点。

1.伍尔夫与新月派伍尔夫在她的艺术追求中,继承了英国传统小说中的诗性化因素,对未来小说的形式提出了大胆的试想。

她提出,所谓诗化小说并非用诗的格律来写,而是用诗的透视,诗的技巧,诗的语言来写小说,构造诗的意境。

与伍尔夫同时代的新月派,作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文人学者团体,也以丰硕的创作和研究成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围绕着《新月》杂志,一批具有欧美留学背景的学者、作家、艺术家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与伍尔夫为代表的布鲁姆斯伯里团体〔BloomburyGroup〕颇为相似的团体。

新月诗派也以创新而著称。

他们力图突破就格律诗的限制,对五四运动以来的新诗艺术美进行了多方面的探求。

1926年5月,闻一多发表了《诗的格律》一文,说明了新月派的共同艺术主张。

文中提出应当建立新的格律诗的任务。

新诗创作的美学原那么应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者的结合。

三美理论大胆汲取了西方现代派文学与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从听觉上,视觉上,感觉上,对诗的艺术美进行了要求与限定,闻一多把它比喻为戴着脚镣跳舞。

既然伍尔夫的小说具有诗化特质,那么三美也完全有可能表达在她的小说作品中。

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

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
弗吉尼亚 ・ 伍 尔夫 的女性 主 义文 学理 论研 究
冯 佳
弗 吉尼亚 ・ 伍尔 夫是 英 国文学家 ,其 对于 文学 的贡 献主 要在 于其女性 主义文学理论 上的成果 ,其文学作 品大 部分是 结合 女性文学 写作 的特点和形 象、女性 文学的传统 ,以及 自 身创作 经验而形成 的 ,作 品反 映出她细腻 的笔调所构 建的女 性 视 角 , 而 且 为 后 世 的女 性 主 义 文 学 创 作 者 带 来 重 要 影 响 与 启发 。因此 ,本文通过简要介绍弗吉尼亚 ・ 伍 尔夫女性主义文 学理论 的兴起 与带给人们的启迪 ,并 以弗 吉尼 亚・ 伍 尔夫作品 《 到 灯 塔 去 》为 例 , 阐述 女 性主 义 文 学 理 论 。 在 女权主义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之下 ,弗吉尼亚・ 伍 尔夫勇 于 创 新 ,将 女 性 主 义 思 想 以文 学 之 态 映 射 出 来 。 由于 在 父 权 制社会里 ,社会 的主 宰是男人 ,而 女人 的地 位十分卑微 ,女 性要想在 这样卑微 的社 会地位 下获 得成功简 直不可能 ,这 就 注定女性将会 被历史所 淹没 。而作 为女性主义文 学理论 的先 驱者,弗吉尼亚 ・ 伍尔夫通过文 学写作实现女性主义思 想和 自 身价值 ,从 而批判父权 对女性主权 的压制 ,为挣 扎前行 的女
伍 尔 夫 一 直 致 力 于 构 建 女 性 主 义 理 论 。 这 不 可 避 免 地 带 入 了 经 验 主 义 , 缺 乏 严 密 的逻 辑 论 证 。 比如 在 论 证 写 作 的 基本物 质条件 、女性价值观 、双性 同体等 问题 的时候 ,其论 证 方 式 都 是 采 用 作 为 女 性 的 生 活 经 验 。 她 在 讨 论 为 何 要 以物 质为基础 才能开展 写作的时候 ,采 用的就是她作 为女性的生 活经验 。她在 《 自己的一间屋》里谈 到当时物质条件 薄弱没 有写作基 础,但是后来 在继承 了姑妈 的财产后 的巨大 转变 , 所 论 述 的 方 式 就 是 不严 格 按 照 逻 辑 来 论 证 的 。再 比 如 在 回 答 为 何 男 女 需 要 和 谐 这 一 问 题 时 ,举 的是 作 者 自 己生 活 中 的 例 子 。在她 的作品 中经 常用 自己的生活经验 与 自我感受来 证 明 两性二元 关系 的和谐理 念,同时指 出这 是无理 由的本 性,这 种结合才 能得 到最大 的快 乐与满足 。这种 论述无疑是感性 与 经 验 式 的 。其 高 举 的女 性 意 识 、 女 性 价 值 、 女 性 思 考 旗 帜 也 是基于经验 而构成 的。一方面这种思维 与论述方式或许 不太 可 靠 ,但作为 文学作 品,其 所表达 出来 的最 为原始 的信念 与 思想对人们 的感情 却是 最有 穿透 力的。 2 . 科学性 弗吉 尼亚 ・ 伍 尔夫在 女性 主义方 面 的论著 首先有 着科 学 性 。本文从其作 品中所表现 的两个方面来论述 ;一是女性 与 社会 关系 ;二 是女性与男性 的关系 。就女性 与社 会的关系而 言,弗吉尼 亚・ 伍 尔夫从来没有剥离过女性与社会 的关系而 片 面 强 调 女 性 的独 立 性 。 弗 吉 尼 亚 ・ 伍尔夫说: “ 女人要写作 , 必须要 有 自己的一问屋和一 点钱 。 ”这句话就反 映出 ,她认 同女 性获得完全 的 自由的前提是 经济与空间 的独 立。这些现 实条件 是基础 ,要避 免对男性 的依赖 ,就要有 自己独 立的生 活和 事业 。这一 问题 的实质就是 女性独立 中意识 与物 质的关 系 。弗吉尼亚 ・ 伍 尔夫强调,必要的现实条件与物质基础是 女 性实现独 立的前提 。更进一步地 ,她 提倡在此基础 上实现女

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小说诗化艺术

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小说诗化艺术

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小说的诗化艺术摘要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著的《海浪》,具有社会历史意义和认识价值,是象征主义诗歌和作家自己艺术探索的结晶,对西方现代文学史有着巨大的影响。

作品的组织和表现的方式新颖、独特,融合了诗和小说两种不同的文体,通过诗歌的空间叙事结构和意境使小说很富有意境、充满抒情和哲理意味,使作品的诗意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彰显出伍尔夫对艺术的探索和传统的无意识影响,增强了小说的审美功能。

关键词:《海浪》小说独特审美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两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贡献。

《海浪》这部小说一直受到人们不同程度的关注,作者怀着激情将这部小说描写得恰到好处,揭示了生命的短暂和现实的多面,并展示出作品艺术结构的独特性。

《海浪》融合了诗和小说两种不同的文体,表现出伍尔夫独辟蹊径的艺术风格、艺术个性和审美理想。

一有关小说的诗化诗与小说结合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小说与诗的格律结合,即通过诗的语言形式进行小说的描写,称为诗体小说。

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有很多都是叙事诗,这种形式最大的特征是以诗行、诗律将一个故事进行婉约曲折的编排;另一种是小说与诗的意境、修辞进行结合,把诗的思想和认同塑造到小说中,被称为诗化小说。

它包含环境、人物、情节三个要素,尤其注重诗的意蕴、诗的内涵等内在因素。

诗和小说这两种文体都有着极强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两者的交融必然会使它们回避一些自身的特性。

对于诗化小说来说,传统意义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要素,以及环境、情节、人物这三个要素要有所省略,而诗歌也要舍弃一些本身的要素,如诗的格律、韵脚等。

换句话说,两者的结合是一种取优的调和,小说与诗的结合是文学史发展的需要,是小说与诗分别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必然结果,它更有利于表现作家的情感。

在西方,从20世纪中期开始,小说的历史就转变成诗的小说的历史,而诗化小说作为融合叙事和诗意方式的类型在西方小说史上一直连续不断。

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生平及创作

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生平及创作

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生平及创作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

英国女作家,批判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芙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她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

其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洛维夫人》(Mrs. Dalloway)、《灯塔行》(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间》(Jakob's Room)。

复杂的家庭背景,这个9口之家、两群年龄与性格不合的子女经常发生一些矛盾与冲突。

而伍尔芙同母异父的两位兄长对她的伤害给她留下了永久的精神创伤。

1895年母亲去世之后,她第一次精神崩溃。

后来她在自传《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内萨·贝尔(Vanessa Bell)曾遭受同母异父的哥哥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弗吉尼亚·伍尔芙(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

昆汀贝尔认为,弗吉尼娅的神经错乱和自杀前的幻听,和弗吉尼亚少女时期遭受的精神创伤导致无法愈合的伤口有关。

事实上,弗吉尼亚成人后非常厌恶性生活,更不愿生儿育女,对于同性的依恋甚至一度成为她感情世界里的重心。

诚然对于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里复杂多变的情感关系,并不能以常人的眼光等闲看待,即便如此,弗吉尼亚的情感状态依然被认为是出格的。

她不可救药地依恋着姐姐瓦奈萨,甚至采用一种最为出人意料的极端方式——和姐夫克莱夫调情,并以其作为自己的感情替身或者说傀儡。

弗吉尼亚和瓦奈萨,在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始终是被关注的焦点,不论生前还是死后,除了她们的艺术才华,还有她们的生活隐私。

1904年她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著名的编辑和文学批评家)去世之后,她和瓦内萨迁居到了布卢姆斯伯里(Bloomsbury‎)。

昆汀-贝尔-弗吉尼《伍尔夫传》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昆汀-贝尔-弗吉尼《伍尔夫传》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昆汀-贝尔-弗吉尼《伍尔夫传》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昆汀-贝尔-弗吉尼《伍尔夫传》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品提要】 1882年1月25日,阿德琳弗吉尼亚出生在英国海德公园门22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诗学观照下系统研究伍尔夫小说理论的杰作——评《走向生命诗学: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理论研究》
作者:刘蕾蕾
来源:《大学教育科学》 2017年第4期
当今社会,人文学科不断被边缘化,导致大学教育的功利化以及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匮乏。

在大学的学科教育中增加文化修养课程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任务。

英美文学课程是英
语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英美文学教师在英美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中立足怎样的视角、通过怎样
的方法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备受关注。

高奋著的《走向生命诗学:弗吉尼亚·伍尔夫小
说理论研究》一书(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将伍尔夫的小说理论置于整个西方文学的思想长
河中,在中西诗学的观照下,从渊源、内涵和价值三方面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理论进行
系统解读,从而阐释其生命诗学。

该书不仅系统研究了伍尔夫的小说理论,而且通过对伍尔夫
和西方重要文艺思潮的关系研究,探讨了文学思想发展史上的诸多问题,值得英美文学爱好者
和教学研究者学习和借鉴。

该书分两大部分,共十二章。

上篇“审美感悟”篇共有六章。

第一章论英国文学,通过剖
析伍尔夫对英国文学赋予独特的编年史和她对英国文学特性的概括,展现她对英国文学重要作
家作品的评析,以及伍尔夫和其他英国作家之间的传承关系。

第二章论古希腊文学,全面梳理
了伍尔夫的随笔、日记、书信,探讨古希腊精神作为伍尔夫的“缺失感”的填充物的作用和价值。

第三章论俄罗斯文学,主要通过分析伍尔夫的相关随笔,重点考察伍尔夫对俄罗斯文学的
接受程度。

第四章论法国文学,通过分析伍尔夫对法国文学的接受,并通过她对法国作家蒙田、普鲁斯特、司汤达等作家的评论,重点讨论法国文学对其创作的影响以及她对法国文学审美感
悟方式。

第五章论美国文学,通过梳理她对多位美国作家的评论,从伍尔夫论美国文学的四个
方面——原创性、创作技法、创作整体和美国文学的困境,揭示她对美国文学的剖析,阐明其
论析价值。

第六章为“中国眼睛”,通过梳理伍尔夫的随笔、日记、书信,探讨伍尔夫对东方
文学的领悟,探析伍尔夫的“中国眼睛”的深层意蕴。

该著下篇为“生命诗学”篇,也共有六章。

第七章探讨伍尔夫诗学的生命本质,阐明其生
命诗学的渊源、内涵及主旨,并在分析伍尔夫对现代小说困境的认识和对现代小说模式的批判
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创作说。

第八章首先通过分析伍尔夫对现实的理解和中国传统的“观物取象”的相通之处,并揭示伍尔夫“构思说”对西方传统诗学的扬弃和与中国诗学的“虚静说”、“神与物游”的契合,通过将伍尔夫的现实观置于中西诗学的观照下,考察伍尔夫对“现实”
的构建过程及内涵。

第九章重点探讨伍尔夫对文学形式的思考,并以小说《雅各的房间》作为
具体范例,阐明其表现方式。

第十章以中西传统诗学为参照,解读伍尔夫的随笔、日记、书信,探讨伍尔夫对文艺批评本质的思考。

第十一章分析了伍尔夫对西方传统真实观的反思和批判,
并以中国的意境说为参照,细读伍尔夫的随笔和短篇小说,阐明其创作意境。

第十二章为实例
分析。

以伍尔夫的小说《海浪》为例,从创作构思、作品形式、艺术境界等几个方面印证伍尔
夫的诗学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和实践。

该书的研究方法及内容对英美文学教学和研究有以下几点启示:(1)该书是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单个作家的小说理论进行研究,但是研究者将其置于整个西方文论的思想长河中,
运用西方诗学和中国诗学的情志说、虚静说、真幻说、意境说互释互证下审视伍尔夫的小说理论,可以看到中西艺术和诗学的相通性。

在文学教学过程中,将作家置于整个西方文学史的长
河中或通过中西文学互鉴、对比,或许更能了解作家的写作特征、文学特色;在文学研究工作中,将作品置于该维度下,能够拓展作品的研究维度和广度。

(2)该书是对伍尔夫小说理论的
研究,伍尔夫的小说理论主要分布在500余篇随笔之中,其中绝大部分是书评和论述文。

以往
研究多针对伍尔夫的小说进行研究,该书通过梳理伍尔夫的随笔等,系统研究了伍尔夫的小说
理论,表明在文学研究过程中,要富有探索精神,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眼光,不断创新。

(3)该书拓展了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研究,在英国文学授课中,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授课可以不仅限于对小说的讲解,可以将小说分析和小说理论相结合,更深刻地理解其小说。

总之,该书不仅是对伍尔夫的小说理论的系统研究,更为文学课堂和文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和研究方法。

[作者系新乡医学院外国语言学系讲师;基金项目:新乡医学院科学研究培育基金“空间观照下的弗吉尼亚·伍尔夫
作品研究”(2014YB209);河南省社科联课题“德拉布尔小说的后现代特征研究”(SKL-2017-17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