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上册13课《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教案13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获知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歌形象和富于变化的语言。

3.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

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来研究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

年轻时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诗歌背景:《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年)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所作,共三首,本文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目标导学二:赏析诗句,品味情感1.本诗的前四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状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如何表现他的感情的?明确:前四句写出“嗜酒见天真”的作者竟然在朋友的践行宴上,“停杯投箸不能食”,并“拔剑四顾心茫然”,写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

为了表现这种苦闷,作者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就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教学提示】可以引导学生从诗歌情感的起伏中进行思考。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也说古风、古诗。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公开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公开课教学设计_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一、目标阐述1.知识和能力:⑴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⑵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⑶能够具有一定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2.过程和方法:⑴能在学习内容之前收集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的方法。

⑵能在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咏的方法。

⑶能在积累字词的过程中运用阅读注释和查阅资料的方法。

⑷能在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用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4、教学重点:⑴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⑵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5、教学难点: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二、学情分析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过程(一)、媒体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古今寄明月,千载寄情思。

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以拈来几句。

下面请大家背诵几句吧,让我们共同欣赏文人骚客钟爱的“月亮”。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夜晚响起。

---席慕容总结:月亮传达思乡、怀人、忆旧之情(二)、走进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号东坡居士。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

在中秋月圆之夜,客居他乡, 思念弟弟,举杯畅饮,写下了这篇文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3诗词三首 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3诗词三首 教案

13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背诵三首诗词,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2课时资料超市: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有《东坡乐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由千古唐诗引入二、品读诗歌《行路难》1、解题《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

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注意字音:金樽zūn珍馐xiū投箸zhù歧qí路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食品。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 第三单元诗词三首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 第三单元诗词三首

14诗词三首设计说明《诗词三首》是此单元的最后一课,包括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三首诗歌都表现了诗人失意时的豁达胸怀,那些耳熟能详的警句就是作者乐观豁达情感的直接体现,也是学生要汲取的精神力量。

九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借助注释及作者生平理解诗歌大意的能力,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诗歌,完成理解诗意的学习任务,但是在用典这样的写作手法的理解上可能稍有欠缺,需要老师引导学习。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上的特点。

2.结合诗歌内容、创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3.理解作者借诗词所表现出的情志或意趣。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轨迹。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的写作背景。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说起唐诗,不能不提到李白。

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其一)》,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1.字音字形。

金樽.(zūn)歧.(qí)路投箸.(zhù)冰塞.(sè)川济.(jì)沧海2.文学常识。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有《李太白集》。

主要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等诗。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诗词三首》名师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诗词三首》名师教案

13 诗词三首古代诗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其中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词三首》,去感受古典诗词独特的魅力,品析古代诗人留给我们的精神美餐。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新课导入读诗,感受灿烂的文化;读诗,走进诗人的灵魂。

让我们共同品味!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金樽.(zūn) 投箸.(zhù) 歧.路(qí)柯.(kē) 畔.(pàn) 暂.(zàn)2.作者链接(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

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

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

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3.背景链接(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课《诗歌三首》教案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课《诗歌三首》教案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课《诗歌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诗歌三首》这篇课文的基本意思和主题。

2. 学会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文本的意义和内涵。

2.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以分析和理解《诗歌三首》为主,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和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大自然美景的图片或播放一段相关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预导入:请学生在课前阅读《诗歌三首》,并简单介绍一下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3. 解读课文:- 阅读课文:全班师生一起朗读《诗歌三首》,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魅力。

-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拟人、比喻、排比等,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 解读课文意义: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如大自然的美丽、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4. 欣赏比较:- 同类诗歌的欣赏:让学生欣赏并感受其他优秀的自然主题的诗歌,比较不同诗歌之间的语言变化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 个人感悟:让学生思考《诗歌三首》带给他们的感受和思考,并进行简短的个人发言。

5. 总结归纳:- 小结课文要点:教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归纳,帮助学生回顾课堂重点。

- 学生个人总结:请学生完成一份课后反思,总结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感悟。

6. 作业布置:布置学生做《诗歌三首》的相关阅读和写作练,以巩固对诗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观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参与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 学生表现评价:根据学生的讨论参与、小组合作和个人总结,对学生的研究表现进行评价反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docx

13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与诗词相关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词内容。

3.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线串连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品诗情、会诗意,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字词,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2.难点:品读结合的方式赏析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一、导入新课有位诗人,24岁离开家乡,仗剑走天涯”,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大济苍生”的理想,只可惜“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dr,这位诗人就是——李白。

五月天的一首歌——《倔强》,跟李白的气质很相似。

“我就是我自己的神,在我活的地方”, 在李白的诗里一直都有这种自信而霸气的宣言。

这节课我们來一起看一下,李白在遇到挫折而感到悲愤的时候会如何表达呢?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同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欲借此实现自己“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

但三年将过,他不但宏愿难成,反遭奸佞诋毁,被迫离京,于是在与朋友饯别分离Z际,写下此诗。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并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金樽:zCin,盛酒的器具。

■珍羞:同“债美味的食物。

■直万钱:同“值二价值。

■投箸:zhd筷子。

■冰塞川:S&堵寒。

■今安在:哪里。

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定、必然。

■直挂云帆济沧海:渡。

■(2)易错字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金樽、歧路”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和展示课外资料,学会对诗歌进行赏析,并深入了解诗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诗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

2.学习古人诗歌唱和的习惯,理解诗中典故的内涵。

3.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有一个人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

他是谁呢?我们通过一副对联猜猜看。

(大屏幕展示对联内容,指名读出,学生猜测)对,他就是李白!(大屏幕展示李白的四幅图片,感知李白的外在形象。

)诗圣杜甫曾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

”的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他与酒有关的诗——《行路难》。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天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

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

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

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金樽.(zūn)投箸.(zhù)冰塞.川(sè)歧.路(qí)济.沧海(jì)(2)词语释义金樽:金酒杯。

斗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羞:同“馐”,美味的事物。

箸:筷子。

歧路:叉路。

长风破浪:比喻远大抱负得以实现。

云帆:像白云一样的船帆。

济:渡过。

沧海:大海。

三、朗读指导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播放朗读音频。

[停顿指导]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四、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读过本诗后,你知道它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吗?答案示例:诗作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道路的坎坷、崎岖不平。

反映了诗人面对黑暗污浊社会的苦闷、忧郁和不平,表现了一种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二)研读分析1.突破重难(1)从词语运用的工整和夸张修辞的运用的角度分析诗的第一句。

答案示例: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可见,亲朋好友为诗人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但,诗人的心情是和宴饮的氛围一致地欢乐吗?(2)第二句中有哪些典型动词和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停”“投”“拔”“顾”这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与“茫然”放在一起,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难平的心情。

(3)试分析第三句中的想法手法和夸张修辞的运用。

答案示例:“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

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诗人对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5)请简要赏析,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示例: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

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最后的诗句中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2.主题理解结合赏析过的内容,理解全诗的情感。

答案示例: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五、课堂小结李白作诗,以情纬诗,以才赋诗,以神取胜。

情饱、才满、神足,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作品中,诗人合一,天人合一,他那追求自由与理想的执着精神,将永远鼓舞着积极向上的人们昂首前行,那人们中一定有我、有你、有他……最后,让我们高声吟诵诗的最后一句,并以此互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六、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小石潭记》,这是一篇著名的贬谪文学作品,其作者是谁?是柳宗元。

柳宗元有个一生最要好的朋友,也被贬官,也写出名篇。

他们在诗坛上并称“刘柳”。

他是谁?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刘禹锡。

刘禹锡多次遭贬后,还遇到了同样遭贬的白居易,后人称他们是“刘白”,同是天涯沦落人,于是就有了本诗的故事。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本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

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

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2.检查预习词语释义酬: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

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怀旧:怀念故友。

翻似:倒好像。

翻:副词,反而。

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

长:增长,振作。

三、朗读指导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播放朗读音频。

[停顿指导]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4.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四、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本诗各联各写了什么?答案示例:首联:抒情——凄凉、弃置——辛酸愤懑颔联:用典——向秀作赋、王质烂柯——悲痛感叹颈联:比喻——沉舟、病树——开朗豁达尾联:点题——歌一曲、长精神——坚忍不拔(二)研读分析1.突破重难(1)理解课文注释中的典故及其内涵、表达作用。

答案示例: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答案示例: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但是其中包含了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也有人认为这句是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

(3)你是如何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的现实意义的?2.写法探究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答案示例: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写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

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五、课堂小结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被贬的悲愤,又表现了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表现出刘禹锡对未来充满信心,奋发昂扬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热情,体现了刘禹锡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这就是刘禹锡。

六、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三课时一、新课导入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

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万物在作家笔下都是一首浪漫的歌、一首美丽的诗。

团圆之中秋佳节、浩瀚深蓝天空中那轮明月本就牵动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

赏月玩月便成了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时喜中秋。

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苏轼的怀秋思绪吧。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检查预习词语释义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宫殿。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

指想象中的宫殿。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照无眠: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