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英译本对比
《傲慢与偏见》翻译译文对比赏析

《傲慢与偏见》翻译译文对比赏析《傲慢与偏见》翻译译文对比赏析这次期末论文我选择了简·奥斯汀的著名代表作《傲慢与偏见》的翻译译文对比赏析。
《傲慢与偏见》这本书是作者简·奥斯汀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声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了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作者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
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
而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
她的作品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
奥斯汀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
虽然其作品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傲慢与偏见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感情纠葛为红线,主要描绘了一副绝妙的世俗画。
夏洛特和柯林斯讲究实惠、急于寻找归宿的婚姻没有感情基础,不存在真正的幸福。
家境并不富裕的夏洛特之所以选择虚伪、愚蠢的柯林斯完全是出于经济和面子的考虑,代表了当代主流的婚姻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妇女的可悲命运。
轻狂无知的莉迪亚和表里不一的威科姆私奔是受美貌和情欲的驱使,丝毫不顾及家人和社会道德准则,二者的结合也是达西为保全体面出钱促成的婚后不久就情淡爱驰了,生活上还要靠亲戚的接济度日。
《傲慢与偏见》两译本的比较研究

通 过 比 较 发 现 雷立 美 作为 女 性译 者 对 翻 译产 生 了 巨大 的影响 能更准 确 地 表 达 作 者 所 要 表 达 的 意 思 而 孙 致 礼
,
t D 二h o y n w … … 雷立 美 版翻译 他 打开这卷 k 了一 书 时 莉迪 亚打 个 呵 欠 待他 非 常 音 调 乏 味 一 本书 正 : 经地 读 了还 不 到三 页 莉迪 亚便打 断他 说 妈妈 你 知 道
i m h
u
, ,
、
“
。
,
“
,
尽 管女 性 与 翻译 的融 合 是 一 种 偶
, , , 。
意 识 不 受重 视 的 情 况 下 不 贴切
,
,
译文 中对 女 性 的形容 非 常 的主 观
,
。
、
有 时甚 至 出现错译 原 文 的想 象
。
而 且 对女 性 的形容
,
词 常 常带 有 贬低 的意 思
关 键词
:
译文 比 较
: :
;
女性 主 义
.
[ 中图 分 类 号 ] [ 文章 编 号 ]
,
。
他一 本正 经
单 调 乏 味地还 没 念 完 三 页
”
妈 你知 不 知 道 … …
而 孙致 礼 则译 为
3
.
P 雷立 美将 a
g
e
她便打断 了他 妈 译 为 打 了一 个 哈欠 气
“
: “
:
“
目 瞪 口 呆地 盯 着
”
。
很 显 然后 者 不 如 前 者
。
更 能体现 莉迪 亚 对 权 势 的不 屑 的态 度 结语
更能体现 女 性 主 义 意 识 而 孙 礼 致 版 的译文 中语 气更加铿 锵有力 这 与 女 性 的 自身 气 质 不
从语言角度评《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译本

从语言角度评《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译本本文就《傲慢与偏见》的两个汉译本进行了比较,从选词、篇章连贯性及语言风格等方面阐述两个译本各自的特点,比较其中的得失。
标签:选词篇章连贯语言风格差异《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丁的第一部小说,也是她所创作的六部完整小说里最优秀的一部。
著名文艺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认为:最近一百多年以来,“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傲慢与偏见》,译林出版社,2007)。
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将其列入世界十大小说名著。
作者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这些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韦克汉姆、柯林斯这类遭到挖苦讽刺的人物,作者都写得真实动人。
同时,奥斯丁凝练的语言和幽默讽刺的对话艺术,烘托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其作品具有鲜明的特色。
这部小说的中译本,市面上见到的有王科一、孙致礼、王晋华、罗良功、谢红等人的译本。
其中相对较早并有较大影响力的是王科一(以下简称王)和孙致礼(以下简称孙)的中译本。
笔者在研读这两个译本时,发现它们在选词、篇章连贯性、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一、选词方面译者在翻译时,词汇的选择非常重要。
选词不仅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义,而且应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1)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王: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孙致礼: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此句为Jane Austen《傲慢与偏见》里最为经典的一句话,作者运用反讽和夸张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婚姻观,同时也为文章的喜剧性埋下伏笔。
《傲慢与偏见》三种译本对比赏析

《傲慢与偏见》三种译本对比赏析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撰写的叙事小说,作品以极强的观察力表现了十八世纪英国上层社会流行的各种社会习俗和思潮。
简奥斯汀在她的小说中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热情、关怀和友谊的家庭,然而她又注意到人们在思想的观念上的分歧,以及性别的偏见甚至导致的痛苦和悲剧。
《傲慢与偏见》小说的文学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受到推崇,不少知名作家都将其视为参考作品,而译本也成了吸引读者的因素之一。
那么,我们来看看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三个译本,它们都有什么特点?首先,我们来看看《傲慢与偏见》比较有名的译本迟子乔先生翻译的译本。
该译本精确把握了原著的精髓,准确地表达了原著的句法、语意和情感的平衡。
他的译本翻译精确而准确,虽然没有添加什么有创意的词汇,但有利于保持原著的简洁性,而且表达更加流畅,更容易理解。
随后,我们再来看看另一本译本崔新元先生翻译的译本。
虽然崔先生的翻译技巧没有很多创新,但他给文字赋予了几分深情,使文字看起来更可读,而且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他的译本不仅仅能够精准地表达出原著的意思,还能够体现出文字中的情感和表达能力,使得文字看起来更加生动,更能深入人心。
最后,我们来看看最新出版的译本张舒植先生翻译的译本。
这本译本不仅翻译准确,语汇也提升到新的高度,比原著更加生动精彩,也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特别是他在翻译中注入了丰富的情感元素,把文字中的情绪和压力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文字更加抒情而富有深度。
不同的译本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译本,都可以让读者从中体会到简奥斯汀笔下真实存在的社会礼教、倾斜、稳定和物化思维等元素,进而探究不同文化中不同思想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总之,不管是迟子乔、崔新元还是张舒植先生翻译的译本,都完美地把握了《傲慢与偏见》小说中流露出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元素,为我们欣赏简奥斯汀作品提供了一个更加值得期待的读书体验。
期待有更多的译者能够把简奥斯汀的作品用更多的语言来表达出来,让更多的读者可以欣赏到她的作品中深刻的意境。
《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译语赏析——王科一译本和孙致礼译本对比赏析

《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译语赏析——王科一译本和孙致礼译本对比赏析在中国的著名译者中,王科一和孙致礼是我们最熟悉的。
作为20世纪英译中文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两位译者都曾将英国浪漫主义大文豪达芬奇的作品《傲慢与偏见》译成中文。
在这两种译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深刻而微妙的反讽。
首先,从王科一的译本来看,他对通俗语的处理非常出色。
这种精准的选择带给读者细腻的情感和表情,而且他的译文具有极强的韻律感。
例如,当本特鲁克抱怨把傲慢视为最坏的罪行的那句英文:”Vanity and pride are different things, though thewords are often used synonymously”,王科一将其译为“高傲与骄傲,虽同称还不异类”。
这段话中完美地反映出人类对傲慢的坚持和偏见,同时也影射出当时人们对傲慢的错误看法,这正是王科一提出的反讽。
另一方面,孙致礼在译稿中也展示了极为丰富的情感和技巧。
他处理古典文献时运用了精巧的句式,处理通俗文献时涉及细腻的生活细节,使作品更加生动逼真。
例如,当伯特莱克说到“傲慢是一种悬殊不容的罪孽”,孙致礼翻译成“傲慢罪孽极大,怨之至深”,而不是简单直接的译出对抗的感情,而是把傲慢的分量更加凸显出来,让读者觉得有种震撼与愠怒的情绪。
从这一点来看,孙致礼也是在施加鲜明的反讽。
从以上对比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译中文的王科一和孙致礼都在《傲慢与偏见》一书中十分重视手法上的反讽,尤其是孙致礼,译作中对古典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发挥格外出色。
他们的译稿把文本中的反讽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张力,而且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达芬奇的文学手法。
如此,王科一和孙致礼翻译中的反讽,令人敬佩,值得细细推敲。
它们也是西方文学翻译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西方文学翻译起到重要作用。
《傲慢与偏见》英译本对比

文学名著(《傲慢与偏见》)的中文翻译版本阅读笔记0948407 檀芬《傲慢与偏见》是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简·奥斯汀(1775-1817)的代表作,该小说写于18世纪90年代,虽然经历了两个世纪的阅读与批评,但社会阅读兴趣却始终长盛不衰,其艺术魅力倾倒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影响着一代代作家。
小说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迪亚与威克姆、夏洛蒂与柯林斯这四桩婚姻,深刻揭露了物质因素在婚姻关系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小说情节错综复杂,引人入胜;人物刻画惟妙惟肖,形象逼真。
在这部富于喜剧色彩的现实主义世态小说中,奥斯汀的嘲讽渗透于字里行间,成为小说的灵魂。
目前至少已有12个译本出版,其中流传最广的译本有两种,一种是50年代王科一的译本,另一种是80年代末孙致礼的译本。
王科一(1925--1968),文学翻译家。
安徽太平(今黄山)人。
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英国文学系。
先后任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新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编辑。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翻译作品主要有:《伊斯兰的起义》、《傲慢与偏见》、《远大前程》、《海华沙之歌》、《十日谈》等。
孙致礼教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三级,我国著名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翻译理论和教学研究委员会会员、全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首届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获得者。
孙教授翻译出版经典文学名著30余部,出版专著2部,编著英汉翻译教材1部,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共计约600万字。
孙教授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在我国翻译界享有极高的威望和声誉。
两个译本流传至今,各有其独到、吸引人之处。
由于译者处于不同的时代,各自的翻译、语言风格不尽相同,若我们细看,可以看到一些译者翻译的不同之处。
两个译本在篇章上有一个很明显的不同。
原著中共61章(chapter 1--chapter 61),孙译本:第一卷(第一章至第二十三章),第二卷(第二十四章至第四十二章),第三卷(第四十三章至第六十一章);王译本则是与原著相一致从第一章至第六十一章。
傲慢与偏见中英文对照

1 The Bennets'new neighbour1 班纳特家的新邻居It is a truth well known to all the world that an unmarried man in possession of a large fortune must be in need of a wife.And when such a man moves into a neighbourhood,even if nothing is known about his feelings or opinions,this truth is so clear to the surrounding families,that they think of him immediately as the future husband of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家产万贯而又尚未婚配的男人一定需要一个贤内助,这是一条世界上尽人皆知的真理。
当这样一位男人搬到了附近时,这条真理在邻居们心中就显得更加清楚,他们哪怕对他的感情或意见一无所知,也会马上把他当作他们哪个女儿未来的丈夫。
‘My dear Mr Bennet,’said Mrs Bennet to her husband one day,‘have you heard that someone is going to rent Netherfield Park at last?’“亲爱的班纳特先生,”一天,班纳特夫人对她丈夫说,“你听说了吗?尼日斐庄园到底还是租出去了。
”‘No,Mrs Bennet,I haven't,’said her husband.“我还没听说,班纳特太太,”她丈夫说。
‘Don't you want to know who is renting it?’cried Mrs Bennet impatiently.“难道你不想知道是谁要租吗?”班纳特太太不耐烦地嚷了起来。
《傲慢与偏见》的双译本赏析

- 239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傲慢与偏见》的双译本赏析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陈颖【摘要】本文从美学角度对《傲慢与偏见》的第一章进行分析和鉴赏。
通过双译本的平行对比分析,阐述两种译文在用词、句子选择和语篇构建等方面再现原文语言之美的优缺点。
【关键词】译文赏析 《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之美1.语言之美。
(1)意境美。
本文开篇并没有对历史背景或是乡村景象的描写和渲染,但是从贝内特夫妇的对话中不难发现当时英国是一个男权主义社会。
女人要想过上好日子,婚姻是关键。
家长们为帮女儿找到有钱的女婿到处打探消息。
(2)节奏美。
贝内特夫妇对话对比强烈,情绪反差很大。
话语的长短对比和大量运用语气词,使原文节奏快慢交错。
(3)语义美。
每次提到丈夫时均为“Mr. Bennet ”,提到太太时则不是“Mrs. Bennet ”,要么以“his lady ”或“his wife ”或“she ”来指代,要么根本就不提,进一步突出了男女地位有别的社会语境。
(4)修辞美。
本章在贝内特先生言语中还始终贯穿一大讽刺。
表面上看贝内特先生对于妻子的话题并不感兴趣,其实则不然,他一步步诱导着妻子将这个消息从头到尾的倒出。
(5)错综美。
开头一个荒谬无稽的真理,似乎严肃而庄重,而下面却是夫妻间急迫攀亲嫁女极具讽刺的对话,可笑而滑稽。
强烈的对比与反差中是体现了一种错综之美。
2.形象之美。
(1)绘画美。
文章虽然没有关于当时乡村生活的描写和社会背景的介绍,但是从两夫妻的对话中却能窥见18世纪乡村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一生追求的焦点。
(2)形象美。
从第一章贝内特夫妇的对话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贝内特夫妇形象饱满,个性鲜明。
贝先生不苟言笑,好冷嘲热讽;贝太太性子急,好打听,见识浅薄又咋咋呼呼。
3.感情之美。
本文选取原著的第一章,就孙致礼和王科一的译文进行平行文本的分析与赏析。
对比两人译文在忠实原文内容基础上再现文本美学价值上的优缺点。
(1)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王: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名著(《傲慢与偏见》)的中文翻译版本阅读笔记0948407 檀芬《傲慢与偏见》是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简·奥斯汀(1775-1817)的代表作,该小说写于18世纪90年代,虽然经历了两个世纪的阅读与批评,但社会阅读兴趣却始终长盛不衰,其艺术魅力倾倒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影响着一代代作家。
小说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迪亚与威克姆、夏洛蒂与柯林斯这四桩婚姻,深刻揭露了物质因素在婚姻关系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小说情节错综复杂,引人入胜;人物刻画惟妙惟肖,形象逼真。
在这部富于喜剧色彩的现实主义世态小说中,奥斯汀的嘲讽渗透于字里行间,成为小说的灵魂。
目前至少已有12个译本出版,其中流传最广的译本有两种,一种是50年代王科一的译本,另一种是80年代末孙致礼的译本。
王科一(1925--1968),文学翻译家。
安徽太平(今黄山)人。
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英国文学系。
先后任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新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编辑。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翻译作品主要有:《伊斯兰的起义》、《傲慢与偏见》、《远大前程》、《海华沙之歌》、《十日谈》等。
孙致礼教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三级,我国著名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翻译理论和教学研究委员会会员、全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首届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获得者。
孙教授翻译出版经典文学名著30余部,出版专著2部,编著英汉翻译教材1部,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共计约600万字。
孙教授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在我国翻译界享有极高的威望和声誉。
两个译本流传至今,各有其独到、吸引人之处。
由于译者处于不同的时代,各自的翻译、语言风格不尽相同,若我们细看,可以看到一些译者翻译的不同之处。
两个译本在篇章上有一个很明显的不同。
原著中共61章(chapter 1--chapter 61),孙译本:第一卷(第一章至第二十三章),第二卷(第二十四章至第四十二章),第三卷(第四十三章至第六十一章);王译本则是与原著相一致从第一章至第六十一章。
两位译者对篇幅的不同处理,笔者认为孙致礼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对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处理后,对整部小说结构上的分解,便于读者对小说的理解和情节的把握。
而王译本则是一气呵成,真实再现原作的风貌,这是出于对原作的忠实的考虑。
下面笔者将就两个译本其他方面的不同进行粗略比较。
一、名称翻译翻看两本译作,很容易发现两位译者对书中人名、地名翻译的出入:1.人名。
The Bennets一家,班纳特(王译),贝内特(孙译)。
家中的五位女儿们的名字翻译也不尽相同。
对Elizabeth ,两位译者均译为伊丽莎白,而对伊丽莎白的昵称Lizzy、Eliza两个版本则不同,丽萃、伊丽莎白(王译),莉齐、伊莱扎(孙译);而像Jane、Catherine 、Mary两个版本则有较大的不同,王译分别为:吉英、咖苔琳、曼丽。
孙译分别为:简、凯瑟琳、玛丽。
再如Mr. Bingley 的翻译,王译为彬格莱,孙译为宾利。
2.地名。
如Netherfield Park,王译为尼日斐花园,而孙译为内瑟菲尔德庄园;王将Hertfordshire译为哈福德郡,孙则将其译为赫特福德郡。
这些翻译差异,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译者所处年代的不同所造成的。
王科一生活在50年代,我国尚未对外开放,文化交流还不多,外国文学在国内没有广泛流传。
孙致礼则是在80年代后进行翻译,参考了前人译作并赋予更洋化的内容。
读者们更倾向于孙译版本。
王译本的人名、地名并不是那么常见,一些甚至会让人觉得别扭。
二.忠实原文翻译的生命在于内容要忠实于原文,否则就不是翻译了。
而译文忠实与否,首先取决于理解是否准确。
所以翻译之前首先要吃透原文,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用地道的母语表达出来。
例如:1."When to these recollections was added the development of wickham's character, it may be easily believed that the happy spirits which had seldom been depressed before, were now so much affected as to make it almost impossible for her to appear tolerably cheerful."(chapter 37)王科一的翻译是:“每逢回想起这些事情,难免不连带想到韦翰品格的变质,于是,以她这样一个心情愉快而难得消沉沮丧的人,心里也受到莫大的刺激,连强颜欢笑也几乎办不到了,这是可想而知的。
”王将“the development of wickham's character”译成“韦翰品格的变质”,而从小说中我们了解到韦翰从小就是一个品质恶劣的人,而不是突然变坏的,这样翻译违背了原作者的本意。
"development"在这里不是说此人品格有什么发展变化,而是说女主角对他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从一开始被他蒙骗,到后来认清他的真面目。
因而"development"在这里应该是"revelation"(揭示、展示)的意思。
而孙将"the development of wickham's character"译为“渐渐认清了威克姆的真面目”而不是“韦翰品格的变质”,更好的反映了原作的本意。
2."......he withdrew his own and coldly said, “She is tolerable; but not handsome enough to tempt me; and I am in no humour at present to give consequence to young ladies who are slighted by other men."(chapter 3)王译:他才收回自己的目光,冷冷的说:“她还可以,但还没有漂亮到打动我的心,眼前我可没有兴趣去抬举那些受到别人冷眼看待的小姐。
”孙译:他才收回自己的目光,冷冷地说道,“她还过得去,但是还没漂亮到能够打动我的心。
眼下,我可没有兴致去抬举那些受到别人冷落的小姐。
”"slight" 本意为"to treat as of small importance; make light of; to treat with discourteous reserve or inattention",伊丽莎白虽然不及简漂亮, 但聪明机灵, 活泼可爱, 即使在舞会上缺少男士邀请, 但是也不至于受人冷眼看待, 显然应取第一释义,。
故而孙译为“冷落”之意更贴近原文。
3.Mr Bingley intended it likewise, and sometimes made choice of his county; but as he was now provided with a good house and the liberty of a manor, it was doubtful to many of those who best knew the easiness of his temper, whether he might not spend the remainder of his days at Netherfield, and leave the next generation to pur chase1 ( chapter 4) 王译: 彬格莱先生同样有这个打算, 并且一度打算就在自己的故乡购置, 不过目前他既然有了一幢很好的房子, 而且有庄园听他任意使用, 于是那些了解他性格的人都说, 像他这样一个随遇而安的人,下半辈子恐怕就在尼日斐花园度过, 购置田产的事又要留给下一代去做了。
孙译:宾利先生也有这个打算……还有一座庄园供他打猎……这段是讲彬格莱打算购置田产的事,现租住在尼日斐花园,又有"the liberty of a manor", 购置田产的事又要留给下一代去做了。
从原著第五十三章" When you have killed all your own birds, Mr Bingley,"said her mother,"I beg you will come here, and shoot as many as you please on Mr Bennet's manor"了解到,"liberty"是指"shooting rights(狩猎权)" 。
故 "the liberty of a manor"应译为“可供打猎的庄园”。
王译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上, 使译文与原文出现偏差。
而孙译则是参照了上下文并且将语句放置于实际的语境当中,与原作更加接近。
4.To be sure, it would have been more for the advantage of conversation, had Miss Lydia Bennet come upon the town; or , as the happiest alternative, been secluded from the world in some distant farm house1 ( chapter 50) 王译: 当然, 如果丽迪雅·班纳特小姐亲自上这儿来了, 或者说, 如果她恰恰相反, 远离尘嚣, 住到一个偏僻的农村里去, 那就可以给人家增加许多谈话的资料。
孙译:......踏进那烟花世界......丽迪雅与韦翰私奔, 方圆邻近, 人们议论纷纷,班纳特一家颜面丢尽。
如果"Miss Lydia Bennet come upon the town", 则更会让人说三道四。
那一定是比“私奔”更严重的丑事。
根据Donald J. Gray's Norton Critical Edition of P&P 的解释,"come upon the town"是" become a prostitute"即“成为妓女”的意思, 笔者试译作“沦落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