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论证与比喻修辞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
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
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
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比拟: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夸: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排比:(表示强调)可增强语言的气势。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设问: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
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议论文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

议论文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议论文是学生在各级各类应考或平时练笔中选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文体。
从各级各类的考场作文评阅及平时作文批改情况来看,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写出一篇说理透彻的议论文,是因为不能恰当或综合运用议论文常见的一些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七种: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比较法、归谬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下面细谈四种在议论文写作时常用也比较好用的论证方法。
一、例证法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
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要用好例证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
一般来讲,应优先考虑著名的人物或事例,慎用校园、家庭、市井街头的琐碎事例。
2、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过于详细。
举例是为了证明观点,不是为了弄清事实,切忌本末倒置。
3、事例切忌单一狭隘,要丰富广阔,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辉。
同类事例掌握多时可考虑采用句式排比列举。
4、事例列举之后要简短分析,不能将例证法变成事例整理,忌有例无证。
5、勤于积累,精于筛选。
“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多读书报,摘记、剪贴是主要手段。
积累多了,自然能融会贯通、左右逢源。
二、引证法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引证法在考场或平时练笔写作中的使用频率仅次于例证法。
由于引证法引用的是世人公认的思考结晶,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怎么用好引证法呢?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
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都应用于特定的交际目的,即使谈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选取。
要仔细分析每个道理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
例如:强调立志的重要性,要选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
”强调志向高洁远大,要选用“燕雀怎知鸿鹄之志”,某同学沉湎于上网,要选用“玩物丧志”,某同学不能只持之以恒、一暴十寒,要选用“有为之人立长志,无为之人常立志。
比喻论证的作用

比喻论证的作用比喻论证的作用: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比喻论证,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观点的正确。
什么是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
在两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
它是一种特殊的论证方法。
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之间类相异而理相同。
类相异,才能作比喻;理相同,才能进行推理、论证。
它与修辞手段的比喻及类比论证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差异的地方。
类相异,这点与比喻相同;理相同,则与不具有论证作用的比喻相异。
理相同,这点与类比论证相同;然而它只要求道理真,却不必是事件的真实,这点则又与类比论证相异。
常见论证方法及作用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理会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注:如果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3、对比论证。
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4、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
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如何论证”之比喻论证--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部编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如何论证”之比喻论证议论文要写得明亮深刻、形象生动,比喻论证法是常用之法,用得恰当,能使观点鲜明清晰,内容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
01比喻论证比喻论证作为论证的一种方法,主要职能是说理。
比喻论证不同于比喻。
比喻是修辞手法的一种,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用感性而非理性的语言对事物的特点进行描述。
比喻论证作为论证的一种方法,主要职能是说理。
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可视,化单一为多元是比喻论证的作用。
对对象进行事实分析、价值分析、因果分析,“以厘清其作为客观事物的各种要素及其结构,确定事物的性质、意义、功能与影响,以及确定事物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让抽象的说理具体形象,易于被接受。
(周晓娟《立论文写作中比喻论证方法举隅》)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可视,化单一为多元是比喻论证的作用。
02比喻论证的运用精选喻体,相似点准确,喻后有证,这样会让比喻论证的使用更有力量、更加灵动。
一、精选喻体。
当说理说到难解难分时,来一个恰切的比喻,那么看似一切混乱的论证难题就都会迎刃而解。
《六国论》中,苏洵引用了古人的一个比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薪”就是木柴,这个喻体非常准确形象地揭示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本错误。
在《谏太宗十思疏》的开篇,魏征写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根深木茂”、“源远流长”是人人皆知、不难理解的通俗事理,源于生活,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使“积德义保国安”这个深奥的问题通俗化,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
二、相似点准确。
比喻论证是以事或物喻理,因此,找准所比事物和所论道理之间的相似点,立论才能鲜明、贴切,相关道理也易于为读者所接受。
《阿房宫赋》中“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本体为宫女的日常生活,中心论点为批判奢靡,(栾华军《浅析赋、比手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作者结合本体及本体的特点,将梳妆的过程拆解开,逐一寻找相对应的喻体——荧荧明星、扰扰绿云、涨腻渭流、斜雾横烟,写出了妆镜之明亮、繁多,乌发之蓬勃、茂盛,脂水之厚腻,椒兰之缭绕,生动形象,浑然天成又气势夺人。
比喻论证法的运用方法

比喻论证法的运用方法(一)比喻论证1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2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被比方的事物叫“ 本体”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喻体”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喻词” (像、是、如等)。
3 、比喻论证的几种方法:比喻描绘,比喻评价,比喻说理。
(二)注意问题(1)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议论文比喻论证训练指导(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
(3)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
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三)学会比喻描绘1 、取身边自然景物作喻体,俯拾之间,即成精彩。
如为了论证“平凡却自豪”的观点进行了精彩的比喻。
示例:我特别平凡 , 又平凡得特别 . 我是无数颗星中的一颗 , 可我为自己今天的光芒而自豪 ; 我是大地上的一株花蕾 , 虽然并不芳香耀眼 , 可我为将要到来的开放而自豪 . 我平凡 , 却平凡得有价值 ; 我平凡 , 却平凡得有尊严 !2 、屈原投江这一段,为文者何止千万,唯有运用了比喻的形象描绘才可回味无穷。
示例:我无法想象“ 剖肝沥胆效英才” 的屈原以一副怎样的面貌在汨罗江畔绝望的挺立和孤傲的苦吟。
《离骚》名垂千古,有人说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与超越,我想屈原更是以一种青鸟折翅的悲伤徘徊在绝望里,通身的长袍翻飞在朔风中,以一种不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超越了偏激与豪迈,纵身跃下了汨罗江3 、要写“跑的体验”却从他物的比喻入手,形象的描绘中一步一步靠近主题。
关于比喻论证

关于比喻论证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
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
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
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
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
每段说明一个问题。
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
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
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
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为了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强调了“思不如学”这个观点。
虽“终日而思”,但不学习,必定是闭门空想,会有什么收获呢“登高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几个比喻说明了学习的重要。
“尝跂而望”是利用提起脚跟增加高度看得远一点,但太有限了;于是“登高”,爬上更高的地方,境界就大不一样了。
站在高处,见到的较“尝跂而望”就广泛多了;站在高处,再把手臂举起来,手臂没有增长,但很远的人都能看得见。
顺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增大,但听的人却听得很明白、清晰。
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习见的,十分普通,但其寓义却说明学习的显着效果——通过学习接受前人知识,增长才干。
学习就象人登上高处,见多识广;而知识渊博的人就如“登高而招”的人一样,很远的人都能看得见他,也象顺风呼喊一样,使听的人清楚明白。
30个比喻论证的句子

30个比喻论证的句子1. 请给我几个分别是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句子举例论证:1、王羲之与"墨池":王羲之是东晋有名的书法家,他每天坚持练字,练完后就在家边的一口池塘里洗笔。
这样日复一日,竟将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像墨一般。
2、居里夫人为了寻到一个更有放射性的元素,在一个废旧的实验室里用3年零6个月从几吨的工厂废渣里提炼出来0.1克镭!这个事迹在各个方面都适用的,比如理想,志向。
比喻论证:学习如爬山.你在一开始的时候,不要因为山太高须仰视而不敢前进,这是懦夫;当你爬到半山腰时,不要因为前路茫茫而徘徊不前,甚至萌发退意,这是弱者;当你攀上山顶,俯察万物之小时,你该高歌,因为你胜利了,但你还须抬头看看引证的意思是:用前人著作作为明证、证据。
例句: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们应该把握时间,好好学习。
2、知识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弗朗西斯·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扩展资料:比喻论证: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
在两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
它是一种特殊的论证方法。
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之间类相异而理相同。
类相异,才能作比喻;理相同,才能进行推理、论证。
它与修辞手段的比喻及类比论证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差异的地方。
类相异,这点与比喻相同;理相同,则与不具有论证作用的比喻相异。
理相同,这点与类比论证相同;然而它只要求道理真,却不必是事件的真实,这点则又与类比论证相异。
比喻论证,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观点的正确。
举例论证: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431353963了说服力。
举例论证是议论文中的一种方法。
举例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详解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喻论证与比喻修辞
可以说,修辞学中的比喻辞格和议论文中使用的比喻论证是一对孪生姊妹,因它们各自的本体和喻体都是两类本质不同而仅仅是相似的事物。
它们都有使言情、说理生动形象的作用,但二者又有明显区别。
比喻辞格是语言修饰,是使语言生动形象化的手段。
比喻句往往是单个的句子。
例如郑愁予诗《错误》中句“那等在季节里的客颜如莲花的开落”,把那种“等待”、“寂寞”写得十分生动、逼真。
那种“等待”,那种“容颜”,怎样才说得清楚?即使作些刻划、说明,也未必生动有趣,耐人联想,而说成“莲花的开落”不仅生动有趣,还留给读者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中的小屋坐落在山上,怎样写好小屋与山之间的关系?即使用较多文字描绘,也未必写得具体可感,清楚可爱。
这里用“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一比就俏皮了,令人自然想到那像美人一样的那种美。
不过,这里的比喻生动了形象,引发了读者情感,但不起证明作用。
比喻论证是一种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中的比喻除为了论证生动外,更重要的是它要进入论证过程,作为论据来证明本体(论点)。
借助具体生动的比喻来论证抽象道理,是要起证明作用的。
要一经比喻道理就十分明了。
如鲁迅《拿来主义》一文中在证明“怎样拿来”时,固然可以用很多文字阐述,但作者仅用“一个穷青年得到祖上一所大宅子,然而该怎样去继承”的比喻就分别批判了对待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徘徊不敢走进门”的是“孱头”,放火烧光的是“昏蛋”,而“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则更是“废物”。
《吕氏春秋·察今》中的“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三个比喻故事本身就包含着“时变法亦变”的道理,它自然地作为论据证明了“时变法亦变”观点。
二、比喻论证中的事例特点
比喻论证中使用的事例不同于其它如类比法、对比法、例证法、归纳法等论证方法中的事例事例真实才能胜于雄辩,类比法、对比法、证法、归纳法等论证方法中运用的事例,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这些论证方法中的事例是作为铁的事实参加论证过程的。
例如类比法是同类真实事物的类比,例证法是以真实事例证明之,归纳法是通过真实的事件归纳出结论。
这些事例甚至真实到生活中的某人某时某地,有时即使不能具体到某人某时某地,也“必有其事”。
例如2008年5月3日胡锦涛《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这样一段话:“北京大学是一所享誉中外的高等学府,长期以来聚集了一大批学术名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创造了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为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北京大学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积极探索创造世界一流大学,教学和科研取得了新的可喜成绩,建设和管理展现出新的蓬勃活力。
”这段话中“北京大学是一所享誉中外的高等学府”可以说是一个小论点,而以下的几句话都是在证明这个论点,这些例子是真实存在的。
而喻证法是一种比喻性的证明,作为喻体的事例并不要求以真实性为前提,可虚一些,譬如用“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三个故事就可论证“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的错误。
比喻证法所用事例的特点是:①事例只是要求包含一个与本体(论点)相同的观点即可,不必追究事例是否真实,神话、寓言(如“南郭先生吹竽”)这些虚构的内容也可,这是比喻体(事例)虚构性的特点。
例如毛泽东《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中,作者为证明应消除对缩小机构“不愿”和“不放”的两种思想障碍,就举了神话“孙行者打败铁扇公主”和寓言“黔之驴”的例子。
这些例子是虚构的,但其中包含的“小的可以战胜大的”、“大的可以被小的吃掉”的观点
与作者要证明的观点(论点)相同,所以此类例子是可以用的。
②即使实际生活中会发生的现象,也只需求“有其事”,不必考证真的是某人在某时某地发生过的事。
这样的例子也可以虚构。
例如《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中作为喻体的“气候变了,衣服随着变化”这个事例,是作者经概括后虚构的生活现象。
不仅比喻、神话、寓言可以用作证明论点的论据,起到证明的作用,就是有些格言语也有同样的效用。
有时一句谚语能顶上一大篇道理。
例如“由于常常打铁,就可以成铁匠”(法国谚语)是说实践出真知;“稻穗长得丰满,它的身子弯得越低”(朝鲜语)是说人越有知识越应谦虚;“幼年学的,好比石上刻的”(阿可拉伯谚语)是说青年时代记忆力强,应抓紧这黄金时期学习。
培根在《论真理》一文中说:“我也不懂得这是什么绿故:可是真理这件东西是一种无隐无饰的白昼之光,世间的那些歌剧,扮演、庆典在这种光之下所显露的元不如灯烛之光所显露的庄严美丽。
真理在世人眼中其价值也许等于颗珍珠,在日光下看起来最好;但是它决够不上那在各种不同的光线下显得最美的钻石和红玉的价直。
搀上一点伪说的道理总是给人添乐趣的”(商务印书馆《培根论说文集》第4页)这里用一系列富有激情而不一定是真实的比喻性事例,形象地说明了“搀上一点伪说的道理总是给人添乐趣的”道理。
这就是比喻论证的可人效果。
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之异
先看两个故事
一只乌鸦渴得嗓子快冒烟了,忽然喜出望外,它发现一个水罐,它拼命飞到眼前,又大失望,罐子脖儿细,水又只有半罐,它的头够不到水。
这可如何是好?它可不像别的乌鸦碰到困难就飞走,到别处去碰运气。
它围绕水罐一边绕,一边想:一边想,一边试。
最后,它想出一个高招:它衔来一块一块石子往缸子里填,石子
填得多了,水面自然升高,一直升到罐子以上,它便咕咚咕咚喝了个够。
鲁班是怎样发明锯子的?造一座官殿时,工期短,用木材多,而用斧头“当当当”地一下一下地砍,实在供应不上,鲁班和众师傅心急火燎。
有一次,鲁班攀崖登山,抓住一株丝茅草,一拉,手被拉了一道口子,鲜血直流。
鲁班对什么都很细心,他拿着一株丝茅草出神:一根小的丝茅草为何如此锋利?他端详了一阵,发现这种丝茅草边沿有细细的小齿,这一发现使鲁班恍然大悟:啊,是这小细齿使它锋利,如果把铁片也锉出小细齿来,不是更锋利了吗?经过试验,果然锉铁片可以很快锯开木头,这就是锯子的来历。
第一个故事讲完了,听者自然明白了一个道理;遇事要多动脑子,这里是用寓言作比喻论证。
第二个故事讲完了,听者也自然明白了一个道理:铁片锉出小齿也可能锯开木头。
这里是用同类事物(均有小齿)论证。
这两个故事若在议论文中用来证明道理,则第一个是比喻论证第二个是类比论证。
第一例叙述这个“乌鸦喝水”比喻性的事物,本身就是一个论证过程。
事例叙完,观点即明,事例与被证明的观点契合则论证任务完成了。
再如上面例中“孙行者”、“黔之驴″的两个喻体就证明了“某些人”“不能不缩小机构”的论点。
然而,正因为作为喻体的事例可以是虚构的,所以比喻论证又有它的局限性,因为“证明”的本质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但作为比喻,因为它是非同类,不是严密的推理,所以比喻论证结论不一定是必然的,这种论证只能起到辅助说理的作用。
不过,正因为喻证法保持了比喻辞格“使之生动形象、易感染人”的特点,可以使议论鲜明生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故一经比喻,读(听)者于情于理也会臣服,这也是很多文章中喻证法用得普遍的原因。
例如《庄子》《韩非子》《列子》《战国策》《吕氏春秋》以及《伊索寓言》等书中就是用许多生动的寓言、比喻来证明着一些深刻道理的。
类比论证是回类事物的比较论证,由于本体、类比体是同类事吻,它们之闰的绝大部分内容是相同或相类的,正如人们常说的证明公式:甲事物属性为a、b、c、d,乙事物属性为a、b、c,经类比,乙事物也必然具备d的属性。
它是用已知事物证明未知事物,所以作为已知事物,除同类外还应是真实的事,已被证实过的事,而不能有丝毫的虚假和臆测。
可以说类比论证是一种严密推理的论证,故类比论证的结论往往比喻证法更可靠。
例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文中用“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来类比“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更的发展規律”,因为达尔文的重大发现是科学事实,又是震惊世界的科学大事,由此类比,就把马克思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发现证明得令人信服。
由此可见类体的可靠性是类比证明的生命,而其可靠性又是以真实为前提的。
鲁迅《拿来主义》中用尼采自诩丰富、大度、最后发疯的事实与某些人自吹“煤多”进行类比,就雄辩地证明了“送去主义”的荒谬和有害。
实际写作中,以上两种论证方法没有伯仲之分。
用哪种方法最好,依具体情况定。
论证得令人信服且行文生动活泼,启发人,教育人,吸引人,感染人才是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