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早期炎症因子TNF-a、IL-1、IL-6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浅谈IL-1、IL-6、IL-10 在类风湿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浅谈IL-1、IL-6、IL-10 在类风湿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25期投稿邮箱:zuixinyixue@49·综述·浅谈IL-1、IL-6、IL-10在类风湿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曹爽,张成义(通讯作者)(北华大学,吉林 吉林 132000)0 引言类风湿性关节炎(RA )是因多关节滑膜慢性症,从而导致滑膜纤维母细胞增生,大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出现浸润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是一种有很高致残率的常见多发病。

近年来,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上研究发现的细胞因子,如IL-1、IL-6、IL-10等为RA 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同时也为为应用细胞因子及其拮抗剂治疗RA 提供了新思路。

因此,本文对白介素类细胞因子IL-1、IL-6、IL-10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IL-1与RA 病机制的关系IL-1是一种由单核细胞或巨核细胞分泌产生的小分子多肽,IL-1 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α)是2种主要的促炎细胞因子 ,它们在类风湿血管翳的形成中共同起到“中心犯罪”的作用。

RA 发病过程中,IL-1和TNF-α刺激滑膜成纤维细胞和软骨细胞产生并分泌如MMP 在内的炎性介质,从而降低关节内包括蛋白多糖、胶原在内的主要活性成分含量;IL-1和TNF-α还可以协同刺激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使中性粒细胞在滑膜腔内聚集,促进白细胞由血聚集到关节腔内;此外,IL-1 和 TNF-α还可共刺激滑膜巨噬细胞的分化,促进破骨细胞形成,从而导致RA 滑膜、软骨的破坏[1-4]。

IL-1β是IL-1家族中的亚型之一,在RA 病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IL-1β是一种分泌型兴奋因子,它通过激活免疫细胞影响炎症过程,进而抑制骨和软骨的修复[5-8]。

2 IL-6与RA 发病机制的关系RA 的发病与免疫复合物形成,滑膜血管出现增生以及炎性细胞的浸润有关,这些炎性细胞刺激释放IL-6等促炎介质,继而导致关节内结构破坏。

TNF-α、IL-1β和IL-6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原创)

TNF-α、IL-1β和IL-6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原创)

TNF-α、IL-1β和IL-6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究TNF-α、IL-1β和IL-6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从本院筛选163名颅脑损伤病人为HI组,观察不同程度颅脑损伤在不同时间以及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1β和IL-6的变化情况,并选取57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成HP组。

结果HI组治疗前三种炎症因子都要比治疗后、HP组高很多,具有明显差别(P<0.05);HI组治疗后和HP组炎症因子水平差不多,没有明显差别(P>0.05)。

三种炎症因子治疗后第1天与入院时相比都升高了很多,具有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第4天与第1天比没有太大区别,没有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29天与入院前相比下降了很多,具有明显差别(P<0.05)。

结论血清TNF-α;IL-1β;IL-6的水平会随着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可以通过检测它们的水平诊断颅脑损伤的情况,对临床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颅脑损伤;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Expression of TNF-, IL-1 and IL-6 in Patients with Brain Injury and Its ClinicalSignificance[Abstract ]Objective Explore TNF-α, IL-1β, and IL-6 express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Methods From our hospital, 163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were selected as HI group, and the changes of serum TNF-α, IL-6 and IL-1βwere observed in different levels, and 57 healthy persons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HP.Results The HI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after treatment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0.05), an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HI group and HP group (P<0.05),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three days after first days and first days after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fourth days after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s Serum levels of TNF-α, IL-1β, IL-6, and the levels of serum levels of brain damage may change with the severity of brain injury.[Key words] Brain injury; Inflammatory factor; TNF-α; IL-1β; IL-6颅脑损伤(Head injury)大部分是由于机械撞击等原因造成了大脑损伤,在急诊科中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多并发症[1]。

骨关节炎与细胞因子TNF-α、IL-6关系的研究进展

骨关节炎与细胞因子TNF-α、IL-6关系的研究进展

g e n e r a t i o n o f a r t i c u l a r c a r t i l a g e , i t r e g u l a t e s c h o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d r o c y t e f u n c t i o n a c t i v i t i e s t h r o u g h a v a i r e t y o f me c h a —
Ab s t r a c t : Os t e o a r t h r i t i s , a l s o k n o wn a s d e g e n e r a t i v e a r t h i r t i s , i S a c o mmo n b o n e a n d i o i n t d i s e a s e i n t h e
Ke y wo r d s: Os t e o a r t h r i t i s ; TN F— o r ; I L 一 6 ; R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摘要 : 骨 关 节 炎 又称 退 行 性 骨关 节 炎 , 是 中老 年 人 常见 、 多 发 的骨 关 节 病 , 其 病 因及 发 病 机 制 尚未 完 全 明确 。 目前 认 为 细胞 因子 通 过 各 种 机 制 调 节 软 骨 细 胞 的 功能 活动 . 在关 节 软 骨退 变 中起 到 了重 要 的 作 用 。本 文 就 与 骨 关 节 炎 相 关 的 细 胞 因子 一 分 解 性 细 胞 因子 T N F — 和调 节 性 细 胞 因子 I L 一 6在 骨关 节 炎 发 病 过 程 中 的作 用 作 一 综 述 .认 为 对 细 胞 因子如 T N F 一 0 【 、 I L 一 6的 生 物 学 作深 入研 究 必 将 有 助 于对 骨关 节 炎 发 生 机 理 的 进 一 步 认 识 . 为 骨 关 节 炎 的 治 疗 及 疾 病 的预后 . 提 供 科 学 的 理 论 依 据 和 可行 的方 法 指 导 关键词 : 骨关节炎 ; T N F ; I L 一 6 ; 研 究 进 展 中 图分 类 号 : R 6 8 4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l 一 8 1 7 4 ( 2 0 1 3 ) 0 2 — 0 3 2 6 — 0 1

神经病理性疼痛与细胞因子IL、TNF-α、NGF的研究进展

神经病理性疼痛与细胞因子IL、TNF-α、NGF的研究进展

原因…如身体损伤、外科手术、病毒感染、化学治疗、某些代 谢疾病(如糖尿病)或癌症致神经组织(中枢或外周)自身受
损或炎症病变引发的疼痛感觉系统功能异常所致的持续性
疼痛,它常表现为持续性自发痛和痛觉过敏等症状。现在的
研究表明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
细胞因子概述 细胞因子是一类由机体的免疫和非免疫细胞合成和分
预处理大鼠,压榨L。~s神经后,大鼠痛阐明显高于对照组。 提示应用NGF受体拮抗剂可以阻断病理性神经痛及炎性疼 痛。他们推测NGF在疼痛中作用可能与信号传导及激活环 加氧酶有关。 TNF—a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
痛镇痛作用。NGF抗体町阻断NGF介导疼痛信号传导发
挥作用。
综卜所述,细胞凶子在慢性神经病件疼痛发生中具有重 要作用,这些机制的阐明为临床疼痛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 据.并开辟了义一崭新治疗领域。 参
(前列腺索、质子)、血浆的逸漏(缓激肽)和炎症介质(组胺、
5一羟色胺)直接刺激(如缓激肽、质子)和/或间接致敏(如前
列腺素)一级传入神经元。近来证明这种致敏性是因河豚毒 素抵抗性电压门控性Na+通道被激活所引起。从而使A6 和C纤维一级传入神经末梢(疼痛感受器)的疼痛阈降低,
导致创伤区(原发性痛觉过敏)和邻近区(继发性痛觉过敏) 对有害的及无害的刺激(异常性疼痛)的敏感性增加。在正
friend
HI。,Brack A,Stein C.Pain and the immune
system:
or
foe?Anaesthetist,2002,5 1;35 1-358.
andgrowth two
[5]Del,eO JA,Colburn RW,Rickman AJ.Cytokine

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TNF-α、IL-1β、IL-6和IL-10的变化和作用

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TNF-α、IL-1β、IL-6和IL-10的变化和作用
张春强 ,黄 河 ,唐 锡章 ,赵 智 ,赵 学凌 ,李世 和 60 3 ) 5 0 2
采用血管钳 夹 +固定制动
( 明 医学 院第一 附属 医院骨科 ,云 南 昆明 昆
[ 摘要 ] 目的
探讨创伤后炎症因子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变化和作用.方法
的方式 建立创 伤性深 静脉血栓 形成动物模 型 ,根 据观察时间和/ 或血栓存 在状态将 实验动 物分为 7组 ,分别获 取血清标本 ,进行 T F一 【 L—l L一 N 0、I B、I 6和 I L一1 LS 0E IA测 定 ;分别切取 股静脉血 管测定血栓 质量并ELI A.Ve o sb o d v s e n ie o d tr n het r mb sq lt d c n u th soo i a b e - S n u lo e s li c s d t e e mi e t h o u uai a o d c itl gc o s r yn l
a e a ma f rt u .Me h d R t r u t e p vto st r mb ss mo eswe e s tu y ca ig t ef mo a en t r to s a a mai d e 6 u h o o i t c n dl r e p b l mp n e r v i h l

Th n,t e e a q r d s r m r bs r e y l h c s o e a d T e h s c uie e u we e o e d b i tmir c p n NF一仅 v g o

I L一1 B, I L一6 a d I L一1 ee n 0 w r
[ btat A s c]Obe te T xl etecags n l fn a a r c r i de eosh m oi r jci oepo hne dr e o fmm tyf t sn epvnu r bs v r h a o s il o a o to s

炎性因子IL—6与多发创伤的研究进展

炎性因子IL—6与多发创伤的研究进展

炎性因子IL—6与多发创伤的研究进展多发创伤后机体免疫系统的变化与创伤致死及其密切,在创伤的治疗中一些细胞因子的变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旨在就白介素6与创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白介素6;炎性细胞因子;创伤全球每年死于创伤的人数高达500万,平均每分钟就有9.5人因创伤死亡。

在我国,创伤自1995年后已上升为第四位死因[1]。

创伤后常出现创伤性休克、感染、脓毒血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

这些并发症与创伤后免疫系统变化有重要的关系。

创伤后机体一方面炎性因子如IL-6等明显升高,造成过度炎症反应、机体自身损害;另一方面抗原提呈功能下降,导致T、B细胞反应性下降,免疫功能受到明显抑制,从而感染的易感性增加,共同造成严重的高死亡率。

促炎反应和抗炎反应失衡是炎症失调的主要表现,惟有及时纠正平衡才能提高多发创伤的存活率。

白介素6(IL-6)是众多炎性细胞因子之一,IL-6只有和其受体形成IL-6/IL-6R/gp130复合体才能进行信号转导从而发挥作用[2]。

随着对受体信号传递途径研究的不断深入,IL-6受体有望成为一个有效的治疗靶点,在炎症性疾病治疗过程中发挥作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创伤后其浓度升高与创伤的转归及预后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就IL-6与多发创伤进行综述。

1 IL-6的生物学特性1985年Kishimoto等从人T细胞中首先获得IL-6cDNA并成功的克隆,人的IL-6基因位于染色体7p21,含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由21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包括28个氨基酸疏水信号序列,易于被糖基化和磷酸化修饰表现出组织特异性并影响IL-6生物学活性。

人体中成纤维细胞、T淋巴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均能分泌IL-6,可刺激活化B、T细胞增殖,分泌抗体,参与调节免疫反应、应激反应、诱导急性反应蛋白及T细胞的增值分化,可能广泛的参与创伤与修复的过程。

构建稳定表达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细胞系的开题报告

构建稳定表达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细胞系的开题报告

构建稳定表达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细胞系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炎症反应是机体对于外界刺激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能够清除有害因子并促进组织修复。

然而,过度或持续的炎症反应会引起组织损伤和疾病发生,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等。

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是炎症反应重要的介导分子,它们的异常表达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为了研究相关的疾病发生机制及开发相关的治疗手段,建立能够稳定表达TNFα和IL-1β的细胞系是非常必要的。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构建能够稳定表达TNFα和IL-1β的细胞系。

具体流程包括:1. 选取合适的细胞系通过文献检索及实验室前期的探索,选取合适的细胞系用于搭建模型。

我们将考虑脂肪细胞、纤维母细胞和肝细胞等不同类型的细胞系,并比较它们在表达TNFα和IL-1β方面的表现。

2. 建立表达载体选择合适的表达载体,设计与TNFα和IL-1β相应的启动子、启动子增强子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等序列,构建TNFα和IL-1β的表达载体。

3. 细胞系转染将构建好的表达载体通过适当的转染手段转染到选定的细胞系中,使其能够稳定、高效地表达TNFα和IL-1β。

4. 稳定表达细胞系筛选通过荧光显微镜、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等方法,筛选出稳定表达TNFα和IL-1β的细胞系,并进一步鉴定其表达水平和生物学特性。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将为深入研究炎症反应及相应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有力的细胞模型。

同时,通过对不同细胞系中TNFα和IL-1β的表达差异的比较,还可以为选择合适的研究细胞系提供依据。

此外,通过稳定表达TNFα和IL-1β的细胞系,还可以对其在参与炎症反应及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并为开发治疗手段提供新的目标分子。

tau蛋白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tau蛋白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tau蛋白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术后认知障碍是患者在全麻术后出现的一种神经系统并发症,表现为意识、认知、记忆等方面的功能障碍。

多种原因可以导致此病的发生,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然而炎症因子导致的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现将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术后认知功能障碍tau蛋白磷酸化【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1-0792-01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指患者在接受全麻或者手术之后出现的以精神错乱、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近年来tau蛋白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中的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tau蛋白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及其炎症机制研究近况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术前无精神异常的患者在术后早期出现的大脑功能活动紊乱并以认知功能减退为特征的脑功能失调,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该病主要表现为意识、认知、记忆等方面的功能障碍。

多数患者的术后认知障碍是可逆的,也有少部分患者可长期存在或终生认知功能障碍[1]。

多种因素均可影响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如麻醉因素、手术因素、围手术期处理因素等。

近年来,炎症反应机制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的热点。

手术、创伤、感染等各种因素均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炎症细胞以及炎症因子增多。

炎症细胞包括胶质细胞以及外周炎症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在炎症反应中浓度过度升高,不但损伤神经组织,而且抑制突触再生[2],同时诱导炎症介质的产生,如IL-6 TNF-a等,导致急性炎症反应以及脑水肿,从而介导神经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

另一方面,外周的淋巴细胞以及单核细胞会通过血脑屏障而募集到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炎症、水肿以及脱髓鞘等病变,进一步影响认知功能。

术后感染、组织损伤、应激反应等均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炎症因子水平增高,其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胶质细胞和炎症细胞的释放以及外周炎症介质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创伤后早期炎症因子TNF-a、IL-1、IL-6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宇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11期
【摘要】创伤是各种致伤因素造成的人体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严重创伤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而其实质是过度应激导致的免疫平衡障碍,诱发包括炎症因子在内的一系列神经、体液性有害因子过量释放,各种酶类活化和蛋白产物生成,激活并趋化炎症的产生,而近年来,炎症因子的产生及抑制医学科研热点,研究炎症因子与创伤之间的相关性可提示相关医生进行相应的预防措施而避免疾病的进展。

【关键词】创伤后早期;炎症因子;进展
【中图分类号】R181.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8)11-0191-01
IL-1能诱导出与TNF-α相似的生理和代谢改变,并能与TNF-α产生相互协同作用[1]。

而机体内的IL-6主要来源于TNF-a、IL-1过表达而产生信号转导通路刺激细胞核在基因水平上增加IL-6的表达,目前在文献中报道显示IL-6在炎症反应中具有双重作用,表现为保护机体免受炎症反应同时又可以将炎症反应扩大化,IL-6通过激活中性粒细胞同时将吞噬细胞对衰老细胞的吞噬作用延缓而扩大炎症反应[2]。

促进创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另一方面,
IL-6也能通过促进s TNFRa和IL-1R2的释放,减弱TNF-α和IL-1的作用,起到抗炎症作用。

在刘淑娟[3]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IL-1、IL-6及TNF-α水平进行研究发现,在急性痛风性关节患者中的三项指标的血清含量与正常人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而且认为IL-1、IL-6、IL-18及TNF-α的表达与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发生发展占有重要地位。

1;TNF-α与炎症
TNF-α属于跨膜蛋白,它具有信号传导潜能,既可作为膜整合蛋白又可作为蛋白水解切割后释放的可溶性细胞因子;其可溶形式是17kDa组分的非共价结合三聚体[4]。

体内TNF-α主要以TNFRI、TNFRII两种形式存在,可溶性配体TNFRII主要通过膜整合形式激活TNFRI。

TNF是细胞存活和细胞死亡的主要调节因子,而TNF-α控制机体免疫反应和炎症的多种途径。

TNF-α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活化TNF受体和激活下游因子NF-kB、,MAPK、半胱天冬酶
和ROS / RNS等分子的下游途径来调节炎症、免疫反应。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TNF-α与下游因子处于平衡状态,创伤早期后TNF-α可直接促使中性粒细胞聚集在创伤部位,正反馈刺激创
伤部位中性粒、血小板活化因子等释放。

在王强等人的研究中对创伤性脑损伤与TNF-α的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