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体系及方法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体系选型及抗震设计探讨

建筑结构设计 的又一 大关键 因素。在房屋建筑层高不断提 升的
作用之下 , 水平荷载下房屋结构的侧移变形参数会瞬时增 大。这 带 给我们 的启示在 于 :房屋建筑结 构在水平方 向荷载作用力 的 影 响之下 , 向位移应 当被控制在一定 的限度 中。 侧 () 4 结构延性 因素分析。 高层房屋建筑项 目同底层房屋建筑 项 目相 比 , 结构柔性参数更为显著 , 这也 就使得高层房屋建筑在 地震作用力影 响之下所呈现 出的变形更 为严 重 。为 了确保整个
要 的作 用与 意 义 。
关键词 : 房屋建筑 ; 结构体 系; 选型; 抗震设计 ; 分析
中 图分 类 号 :U 1 T 7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4 6 2 ( 0 20 — 0 1 0 10 — 4 9 2 1 )5 0 3 — 2
在城市化建设 规模 持续扩大 ,城市人 口 日益增加 的背景之
1 房 屋 建 筑 结 构 设 计 要 求分 析
用力还会使 得房 屋结 构预制构 件的下料长度 出现一定变动 。换
句话来说 ,设计人员应 当依 照所测 定的轴 向变形参数对构件 下
料长度进行合理调整。
( ) 向位移 因素分析 。 3侧 同传统意义上层 高较低 的房屋建筑
不 同 ,高层 房屋建筑结构 当中的侧 向位移成为 了影响整个房屋
设一定 的剪力墙对部分框架结构进行替代 ,框架一剪力墙 结构
摘 要: 以房屋建筑结构为研究对 象, 房屋 建筑结构设计要 求分析 、 从 房屋建筑 结构体 系分析 以
及 房 屋 建 筑 结 构 抗震 设 计 三个 方 面入 手 , 围绕 房 屋 建 筑 结 构设 计 体 系选 型 及 抗震 设 计 进
浅谈高层建筑结构抗震

浅谈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作者:程鹏迎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随着现代社会越来越商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层建筑也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步发展着,高层建筑的结构抗震性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结构的抗震性能关系重大,本文重点介绍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分析了结构抗震设计常见的问题,列举了一些在高层建筑结构方面比较实用的抗震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抗震问题分析1 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理念现代高层建筑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是商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
现代高层建筑的发展有利于节约用地、解决住房紧张,减少市政基础设施和美化城市空间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高层建筑是现代化城市的标志。
因此对高层结构抗震的要求越发严格。
现代高层建筑是现代化城市的标志,我国《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01)要求高层建筑的抗震设防能做到“三水准、两阶段”。
“三水准”就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当受到第一设防烈度的地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时,这也是最常见的地震,高层建筑结构仍然处于正常的弹性变形阶段,此时建筑物处于正常的使用状态。
建筑物一般情况下没有损坏或不需要修理就可以继续正常使用。
这就是俗话说的“小震不坏”。
所以,就要求建筑结构满足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极限状态验算,要求高层建筑的弹性变形不能超过规定的弹性变形限值。
当遭遇第二设防烈度的地震,也就是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基本烈度地震时,高层建筑结构不堪重压进入非弹性变形阶段,建筑物也许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破坏。
但经过一些简单的修理或者根本就不需要修理就可以继续正常使用。
所以,就要求结构具有非常高的延性能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变形能力不发生不能修复的脆性破坏。
当遭遇第三设防烈度的地震,也就是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时,这种地震发生的概率比较低,高层建筑结构也许会被破坏的比较严重,但是结构的非弹性变形仍然在可控制的范围内,还没有到结构的倒塌的程度,两者还有一段距离。
浅谈高层建筑抗震及基础隔震技术

浅谈高层建筑抗震及基础隔震技术摘要:高层建筑的基础隔震技术能够在发生较强地震时保障人们的安全,降低地震带来的经济损失,该项施工技术在我国防震减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相关工作者不断的钻研、改进及完善。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基础隔震技术1建筑工程抗震技术的发展及现状1.1建筑工程抗震技术的发展日本是首先提出工程抗震防灾技术的国家。
当时的工程抗震技术主要从静力理论开始发展,并逐渐向柔性结构理论体系发展。
而柔性结构理论体系的发展让结构体系本身的刚度得到有效减少。
随后,结构底层刚度减小、上部结构强度增大逐渐成为建筑工程抗震技术的发展方向,这种技术又被成为是柔性底层结构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工程抗震技术现阶段主要被广泛采纳的是延性结构抗震体系。
传统的抗震技术在如今的高层建筑中仍然有一定程度的运用。
并且目前抗震防灾技术也相对完善,同时在各个方面发挥着显著的影响。
1.2建筑工程抗震技术现状目前我国的抗震隔震技术以及耗能减震技术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并且在很多实际的高层建筑项目中得到推广和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高层建筑当中基础隔离技术的主要原理在以往的的抗震结构中,主要依靠建筑结构及构件来抵抗甚至是消除掉地震产生的能量,在进行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时,由于地震产生的作用力属于外加荷载,设计师要结合其它荷载带来的影响对建筑物隔震设计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使其满足抗震的要求。
在高层建筑隔震技术中,其主要原理就是将阻尼器以及橡胶隔震支座加入到建筑物的耗能装置内。
其中,橡胶隔震支座主要提供的是较强变形能力等作用,其次,它还会对地震能量进行一定的消耗。
在高层建筑中应用隔震技术,一般会使建筑物上部结构中的地震作用缩小到30%左右,当地震发生时,其上部结构的反应主要以第一振型为主。
相当于一种刚体平动,基本上不会产生反应放大的情况,并通过隔震层中的相对大位移作用有效降低上部结构内所受到的地震荷载。
若在发生地震前采用基础隔震措施,高层建筑上部结构受到的地震反应就会大大降低,同时减轻对建筑构件以及内部设施的破坏程度,还会避免建筑物中的人群受到伤害。
建筑结构隔震减震原理技术

浅析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原理及技术[提要]:本文介绍了建筑结构地震反应机理与评价,也对减隔振系统模型与分析计算方法进行了论述,对建筑抗震理论研究及设计提供了借鉴的意见。
[关键词]:建筑抗震;结构隔震;减震原理tu352.11、引言建筑结构减振防灾关键技术是利用控制理论的基本思想,通过在建筑结构上附加隔减震装置,通过对地震、强风等动力作用的抑制和利用,实现提高建筑结构综合防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减轻和避免地震等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损伤作用的目的。
2、建筑结构地震反应机理与评价2.1、在不同服役期内结构抗震设防水准的简化计算方法(1)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50年为设计的基准期,要求结构在此期间满足具备正常的服役性能。
显然这种标准服役期是针对大多数普通建筑物而言的,不同的建筑物所要求的服役期长短可能会有所不同。
(2)关于抗震设防烈度和对应的地震重现期的规定以“中震”烈度为基础来确定“小震”和“大震”对应的烈度。
“小震”和“大震”的概率含义实际是平均意义上的一种人为的约定,对于给定的地区或场地,如果明确规定“小震”和“大震”的重现期分别为50年和1975年,相应的烈度就不能保持比“中震”减小1.55度和“大震”增加1.00度;反之,如果“小震”和“大震”明确为比“中震”减小1.55度和增加1.00度,相应的重现期就不能保持为50年和1975年,这是抗震设计规范中设防水准概率含义中存在的不明确的一方面。
(3)目前抗震设防标准中的“三水准二阶段”设计,名义上以“小震”时的抗震强度验算为主要对象,由于其概率水准并不是“小震”时的实际值,而是发生基本烈度地震的概率水准,因此是在一定延性要求之下对基本烈度地震的验算。
工程界迫切希望有一个简单的抗震设防水准估计方法,以便了解设防烈度随服役期的变化规律,因此本项目假定“小震”和“大震”的概率定义是确定的,与“中震”相比其烈度差异在平均意义上分别为-1.55和+1.00度(对9度区为+0.50度)。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现状及措施分析

05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优化 建议与发展方向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优化建议
优化结构体系
加强构件设计
采用合理的结构体系,如框架-核心筒结构 、筒中筒结构等,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 抗震性能。
对关键构件进行详细设计,如梁、柱、墙 等,确保其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延性,以 防止构件在地震中发生破坏。
考虑地震动特性
高层建筑结构的消能减震措施
阻尼器
通过在建筑物结构中设置阻尼器,吸 收和消耗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地震 反应。
调谐质量阻尼器
通过在建筑物顶部设置调谐质量阻尼 器,利用地震时产生的惯性力来抵消 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地震反应。
高层建筑结构的加固措施
抗震加固
通过加强结构构件的连接和支撑 ,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
02
高层建筑在地震中容易产生过大 的加速度和位移,导致结构破坏 和倒塌。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采取合理的建筑结构 形式和体系,增强结 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
考虑地震动特性,采 取有效的抗震措施, 如隔震、减震等。
提高结构构件的强度 和刚度,确保构件之 间连接的可靠性和稳 定性。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细化,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绿色环保
注重绿色环保理念,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 技术,降低高层建筑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 的能耗和环境影响。
多元化结构体系
探索和发展多种结构体系,以满足高层建 筑多样化的功能和造型需求,同时提高结
构的抗震性能。
跨学科合作
加强与地震工程、岩土工程等相关学科的 合作,共同研究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 关键技术和方法,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国内外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和标准不断完善,强调结构的 性能设计和细部构造。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抗震性能分析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抗震性能分析高层建筑在现代都市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其复杂的结构以及高度,抗震性能成为设计和建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的优化技术。
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设计: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应考虑地质条件、土壤承载力以及建筑的荷载等因素。
采用适当的基础形式和深度可以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2. 结构体系: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应选用抗震性能良好的方案,如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状墙结构等。
这些结构体系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能够有效吸收和分散地震作用。
3. 材料选择:高层建筑结构的材料选择对于提高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采用高强度、高韧性的钢材或混凝土材料,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强度和延性,从而提高抗震性能。
二、高层建筑抗震性能分析方法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分析:1. 静力分析:静力分析是一种简化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静力响应来评估其抗震性能。
该方法适用于低层建筑或对于结构刚度较为均匀的高层建筑。
2. 动力分析:动力分析是一种较为准确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来评估其抗震性能。
该方法适用于高层建筑或对于结构刚度较为不均匀的情况。
3. 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一种基于有限元原理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通过建立结构的数值模型来模拟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该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并可用于优化结构设计。
三、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优化技术为了进一步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可以采用以下优化技术:1. 设计合理的剪力墙布置:剪力墙是高层建筑中一种常用的抗震结构形式,其布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结构的抗震性能。
通过优化剪力墙的位置和布置方式,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延性,增强其抗震性能。
2. 采用抗震支撑系统:抗震支撑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时提供额外的支撑和稳定性,对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抗震设计方法综述

抗震设计方法综述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不详抗震设计方法一:基于承载力设计方法基于承载力设计方法又可分为静力法和反应谱法。
静力法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期,是最早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上世纪初前后日本浓尾、美国旧金山和意大利Messina的几次大地震中,人们注意到地震产生的水平惯性力对结构的破坏作用,提出把地震作用看成作用在建筑物上的一个总水平力,该水平力取为建筑物总重量乘以一个地震系数。
意大利都灵大学应用力学教授M.Panetti建议,1层建筑物取设计地震水平力为上部重量的1/10,2层和3层取上部重量的1/12。
这是最早的将水平地震力定量化的建筑抗震设计方法。
日本关东大地震后,1924年日本都市建筑规范"首次增设的抗震设计规定,取地震系数为0.1。
1927年美国UBC规范第一版也采用静力法,地震系数也是取0.1。
用现在的结构抗震知识来考察,静力法没有考虑结构的动力效应,即认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随地基作整体水平刚体移动,其运动加速度等于地面运动加速度,由此产生的水平惯性力,即建筑物重量与地震系数的乘积,并沿建筑高度均匀分布。
考虑到不同地区地震强度的差别,设计中取用的地面运动加速度按不同地震烈度分区给出。
根据结构动力学的观点,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动力效应,即结构上质点的地震反应加速度不同于地面运动加速度,而是与结构自振周期和阻尼比有关。
采用动力学的方法可以求得不同周期单自由度弹性体系质点的加速度反应。
以地震加速度反应为竖坐标,以体系的自振周期为横坐标,所得到的关系曲线称为地震加速度反应谱,以此来计算地震作用引起的结构上的水平惯性力更为合理,这即是反应谱法。
对于多自由度体系,可以采用振型分解组合方法来确定地震作用。
反应谱法的发展与地震地面运动的记录直接相关。
1923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强震地震地面运动记录仪,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间成功地记录到许多强震记录,其中包括1940年的El Centro和1952年的Taft等多条著名的强震地面运动记录。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及结构体系创新研究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及结构体系创新研究摘要:高层建筑施工当中,需要结合抗震设计强化建筑本身的防震性能,这样才能够有效延长建筑使用寿命,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本文针对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及结构体系创新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引言经济发展促进了建筑的发展,而建筑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完善的建筑系统、良好的抗震性能和稳定的建筑结构对于城市的安全与稳定至关重要。
当前,在规划高层建筑物时,不仅要考虑结构的稳定性,还要考虑结构抗震设计的合理性,考虑到建筑物的美观性和经济性。
结构设计应坚持以适当的材料应用、完整的建筑结构体系和设计技术,以确保建筑使用的性能和持久性,以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性。
一、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分析1.结构的刚度和柔度要相互协调在高层建筑设计当中,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实际的工程建设情况思考问题,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前模拟高层建筑设计内容,并通过重复的实验了解该建筑地形的抗震性质。
接下来设计师结合自己专业知识的掌握,从表到里一步一步地设计高层建筑的内部结构。
与此同时,设计人员需要加强对建筑工程中所需要使用的建筑材料开展审核和筛选工作,选择质量较高的建筑材料和钢筋材料,能够有效优化建筑设计的防震效果。
2.重视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工程建筑设计需要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进行,符合地震设计要求。
例如有些建筑并不十分常见,位于市中心的规划区域,那么在设计当中需要把这些建筑物作为防震保护设计的重要对象。
地震在来临之前首先会产生大量的震动,在地震之后还会有余震,在此过程中震动会对建筑结构产生影响,考验了建筑的结构稳定性。
设计工作人员在防震设计中需要注重结构的整体规则性,优化建筑结构细节,尤其是对关键结构进行加固和保护,提升设计效果。
二、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1.科学合理地选择高层建筑材料高层建筑设计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视,需要采用优质的材料完成建筑的建造。
设计人员需要掌握楼体设计中哪一部分适合什么样的建筑材料,明确材料的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体系及方法
摘要;2008年汶川地震,这一场巨大的灾难带给我们悲痛的同时也引发我们对现代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反思。
地震具有突发性,且可预见性低,因此应以贯彻预防为主要方针,而其最根本的就是要搞好抗震设防和提高现代高层建筑抗震能力。
本文从多个角度的建筑抗震设计方法,以工作经验为基础,对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分析设计水平载荷抗震设计方法基于位移基于性能
Abstract:In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this a great disaster bring us sad also cause our modern structural seismic performance of reflection. Earthquake has sudden, and predictability low, so should carry out as the main policy to prevent, and the most fundamental is to improve aseismatic fortify and improve the modern high-rise building aseismic capacity. This paper, from the Angle of the multiple buildings aseismic design method, in order to work experience as the foundation, of a high-rise building structure analysis and design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high building structure analysis and design the horizontal load seismic design method based on displacement based on performance
前言
根据我国多次大型地震中房屋的损坏位置与程度分析中得出: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是房屋抗震能力提高的制胜法宝。
然而完整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不仅包括建筑结构抗震分析计算法,还应有抗震概念设计。
一高层建筑结构的体系类型
1框架——剪力墙体系
当框架体系的强度和刚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往往需要在建筑平面的适当位置设置较大的剪力墙来代替部分框架,便形成了框架——剪力墙体系。
在承受水平力时,框架和剪力墙通过有足够刚度的楼板和连梁组成协同工作的结构体系。
在体系中,框架体系主要承受垂直荷载,剪力墙主要承受水平荷载。
框架——剪力墙体系的位移曲线呈弯剪型。
剪力墙的设置,增大了结构的侧向刚度,使建筑物的水平位移减小,同时框架承受的水平剪力显著降低且内力沿竖向的分布趋于均匀,所以框架——剪力墙体系的能建高度要大于框架体系。
2 剪力墙体系
当受力主体结构全部由平面剪力墙构件组成时,即形成剪力墙体系。
在剪力墙体系中,单片剪力墙承受了全部的垂直荷载和水平力。
剪力墙体系属刚性
结构,其位移曲线呈弯曲型。
剪力墙体系的强度和刚度都比较高,有一定的延性,传力直接均匀,整体性好,抗倒塌能力强,是一种良好的结构体系,能建高度大于框架或框架——剪力墙体系。
3筒体体系
凡采用简体为抗侧力构件的结构体系统称为筒体体系,包括单筒体、筒体——框架、筒中筒、多束筒等多种型式。
简体是一种空间受力构件,分实腹筒和空腹筒两种类型。
实腹筒是由平面或曲面墙围成的三维竖向结构单体,空腹筒是由密排柱和窗裙梁或开孔钢筋混凝土外墙构成的空间受力构件。
筒体体系具有很大的刚度和强度,各构件受力比较合理,抗风、抗震能力很强,往往应用于大跨度、大空间或超高层建筑
二抗震结构设计方法
1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是以位移为前提的设计方法。
它是在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以位移响应为主要目标进行结构设计,从而使结构达到预期设定的性能和功能。
它应包括构件截面承载力计算,构件截面变形能力设计等。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具有以下优点
(1)首先能够满足多层次抗震要求。
它通过不同的功能要求,设计出不同位移情况下的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2)基于位移的结构的设计是以目标位移为基准的,所以对破坏时结构的破坏状态有着确定的认识。
(3)不必考虑结构的非线性性质。
弹性结构下的设计方法可以直接引用,可用线性系统代替原有结构。
(4)位移法同传统的设计过程相比可直接获得结构抗震要求所需要的截面参数。
集于众多优点于一身的位移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也广泛地应用于抗震设计理念。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大致包括三个方法:能力谱方法控制延性的抗震设计方法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
2控制延性的抗震设计方法
控制延性的抗震设计方法就是通过考察结构屈服以后的整个反应过程进而研究构件和结构的延性问题。
控制延性抗震设计方法主要包涵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计算出在小震下结构的承载力,并且运算出截面内力和配筋。
(2)依据大地震和经验度计算选定的截面和配筋,得到结构的实际强度,求出结构整体所需要的位移延性系数。
(3)通过研究结构位移延性系数与结构体系的塑形变化机制来确立构件的延性需求,进而运算出临界截面所需的曲率延性系数。
(4) 最后的截面的延性设计依据箍筋的确立进行。
三基于性能的抗震结构设计
1地震设防水准的确立
传统的设防水准为小震中震大震三级抗震设防依据,它们是依据全国基本裂度设防区划图同时采用概率的方法得出的。
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为了掌控不同强度地震下结构的破坏状态,在传统的抗震设计水准基础上深度细化抗震设防水平,同时采用地震动参数,从而实现多级设防标准。
2确定结构性能参数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要求在不同水平地震作用下得到结构的反应性能指标,因此需要运用合理的结构模型,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结构的受力分析。
在低强度的地震下一般采用弹性动力分析手段进行结构的弹性分析,高强度地震下时常采用弹塑性静力分析法进行非线性受力分析。
3确定结构的性能水准和性能目标。
性能水准即对建筑结构的性能进行划分不同的等级和不同的层次。
而明确的结构性能目标则是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核心内容。
二者是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四结构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假定
高层建筑结构是由竖向抗侧力构件(框架、剪力墙、筒体等)通过水平楼板连接构成的大型空间结构体系。
要完全精确地按照三维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是十分困难的。
各种实用的分析方法都需要对计算模型引入不同程度的简化。
下面是常见的一些基本假定。
1 弹性假定
目前工程上实用的高层建筑结构分析方法均采用弹性的计算方法。
在垂直荷载或一般风力作用下,结构通常处于弹性工作阶段,这一假定基本符合结构
的实际工作状况。
但是在遭受罕遇害地震或强台风作用时,高层建筑结构往往会产生较大的位移,出现裂缝,结构进入到弹塑性工作阶段。
此时仍按弹性方法计算内力和位移时不能反映结构的真实的工作状态,应按弹塑性动力分析方法进行设计。
2 小变形假定
小变形假定也是各种方法普遍采用的基本假定。
但有不少学者与研究人员对几何非线性问题(JP——△效应)进行了一些研究。
一般认为,当顶点水平位移△与建筑物高度H的比值△/H>1/500时,P——△效应的影响就不能忽视了。
3 刚性楼板假定
许多高层建筑结构的分析方法均假定楼板在自身平面内的刚度无限大,而平面外的刚度则忽略不计。
这一假定大大减少了结构的自由度,简化了计算方法。
并为采用空间薄壁杆件理论计算简体结构提供了条件。
一般来说。
对框架体系和剪力墙体系采用这一假定是完全可以的。
但是,对于竖向刚度有突变的结构,楼板刚度较小,主要抗侧力构件间距过大或是层数较少等情况,楼板变形的影响较大。
4 计算图形的假定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整体分析采用的计算图形有三种:①一维协同分析;②二维协同分析;③三维空间分析。
五结束语
总之,在科学技术发展,各种计算分析软件日益完善的今天,提倡建筑结构设计采用新的思想来促进设计人员的创造性。
推动建筑结构设计的发展;寻求有效的手段,确立崭新的建设观念,从而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是我们对建筑结构设计进行研究与实践的最终目标。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的发生再一次提醒我们应不断地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实现高的安全防护水平,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的生命财损失,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与之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07-2002)
建工出版社,2002年
(2)华南工学院等编,地基及基础建工出版社,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