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灸教育课件
艾灸教学课件ppt全文免费

通过案例分析,介绍了艾灸在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等领域的具体应用。
常用艾灸方法和操作技巧
详细讲解了艾条灸、艾炷灸、温针灸等常用 艾灸方法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艾灸的安全与禁忌
强调了艾灸的安全性问题,包括禁忌症、注 意事项及异常情况的处理等。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学员A
通过本次课程,我深入了解了艾灸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对艾灸的临床应用有了更全面的认 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实践中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艾灸关元、三阴交等穴位,可调 和气血、益肾调经,改善月经周
期不规律、经量异常等问题。
痛经
通过艾灸子宫穴、归来穴等穴位 ,可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缓解
经期腹痛及不适感。
乳腺增生
艾灸乳根、膻中等穴位,可疏肝 理气、活血化瘀,有助于改善乳
房胀痛及肿块等症状。
儿科疾病治疗案例分享
小儿腹泻
01
艾灸神阙、足三里等穴位,可健脾和胃、止泻止痛,缓解小儿
间接灸法
01 02
隔姜灸
将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 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 燃施灸。
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 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
01
02
03
穴位定义与分类
阐述穴位的定义,介绍经 穴、经外奇穴、阿是穴等 不同类型。
穴位分布规律
详细讲解穴位在人体各部 位的分布规律,包括头面 部、胸腹部、背腰部、上 肢和下肢等。
穴位功能解析
深入解析各穴位的功能, 如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扶正祛邪等。
《艾灸基础知识》ppt课件

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 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 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 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 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 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 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 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 瘰疬等慢性疾病。
【操作方法】 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切成厚约0.2 ~ 0.5cm厚的姜片, 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 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待患者有局部灼 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壮,以局部潮 红为度。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 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
《孟子》
“七年之痛,求三年之艾。” 《神灸经论》 “夫灸取于人,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清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 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 《本草纲目》
“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用生艾,则易伤人肌脉。
灸疗的功效
灸疗 作用
回阳固脱,扶脉救急; 疏散风寒,调和营卫; 活血散血,温通经络; 升提中气,固胎止痛; 祛风除湿,温寒通痹; 固沥冲任,调转胎位; 消瘀散结,祛腐生肌; 引导实热,附火外发; 养阴清热,散火祛瘀; 培补脾胃,强壮元阳; 强身保健,祛病延年。
48艾灸排病反应归纳类型典型症状伴随症状排风寒喷嚏流涕浑身肌肉骨节酸痛从头顶四肢末梢往外冒冷气甚至全身或半身发冷多穿不暖但体温正常排郁气烦躁易怒悲伤或委屈哭等多伴有打嗝肛门排气等咳痰呕吐或腹痛腹泻水样稀便或黏液样便头面四肢浮肿或半侧身体浮肿乃至全身浮肿排尿困难或小便频数尿液浑浊刺鼻全身冷汗多疮疡痈肿发烧类似湿疹伴奇痒大小便火烫灼烧等反应排淤血在胃肠大便深黑色或酱黑色在心肺痰中带血丝血块在胞宫女性经期中有包块或烂肉体表发青皮下有固定不动的肿块口唇指甲青紫睡眠变化有的重灸后先是浑身无力嗜睡之后连续续失眠数天有的先失眠十来天之后转入一天到晚都想睡艾灸失眠时没有疲乏无力头脑昏沉不思饮食的感觉发热反应多在自身康复机能完全发挥作用后出现表示气血旺盛体质强盛是机能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
艾灸与养生知识讲座PPT课件

-
11
艾灸的分类--间接灸
• 2、间接灸:用药物 将艾炷与皮肤隔开, 进行施灸的方法。 如生姜间隔灸、隔 蒜灸、隔盐灸、隔 附子饼灸等。
-
12
艾灸的分类--艾条灸
• 艾条灸:艾条于穴位或病变部位上施灸者 即艾条灸疗法,操作常分温和灸、雀啄灸、 回旋灸等。
-
13
艾灸的分类--泥灸
• 设计原理
• 泥灸是古老蜡灸疗法及温敷疗法相结合的一种延伸产 品,其涵义是热灼和熨烫。 因其形状如泥,固名泥灸。
人中,普遍施行养生灸。 ▪ 流行“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行旅”,“风门之穴人人灸”等谚语 ▪ 日本,无论男女,一生中都必须灸治4次:
▪ 十七、八岁时灸风门,预防感冒,古代日本人认为感冒是万病之首; ▪ 二十四、五岁,灸三阴交,意在增强生殖能力; ▪ 三、四十岁,灸足三里,可以促进脾胃功能、防止疾病、增加寿命; ▪ 老年,为防止视力衰退,灸足三里及曲池,灸曲池使眼睛明亮,牙齿坚固。 ▪ 日本民间提倡婴儿期灸身柱,即婴儿出生后不久,用小麦粒大的艾炷灸身柱穴,3壮左右 ,连续灸三日至十数日不等,可以促进健康发育。 ▪ 韩国基本每家医院都有一个“灸房” 。韩国电视剧。
-
22
灸医堂十三味草药艾柱疗法
• 功效: • 肝元素艾柱:养肝、解肝毒、针对肝火旺额头长
痘痘、月经血块、血瘀、增生、抗衰老、肝斑等 • 肺元素艾柱:针对呼吸系统、脸颊痘痘、炎症、
止咳等 • 心元素艾柱:针对气血不足、补血、心律不齐、
心慌失眠多梦等 • 肾元素艾柱:补元气、去黄气、补水、保胎、色
斑、卵巢、肾虚等 • 脾元素艾柱:去湿气、抗过敏、健脾、胃痛、纤
3
二、什么是艾灸疗法?
定义:艾灸是利用艾绒在体表穴位上的烧灼 ,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和药物的作用、腧穴 的功能,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 扶正祛邪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目的 的一种外治法。
2024年课件艾灸课件-(带)

课件艾灸课件-(带附件)课件艾灸疗法的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一、引言艾灸疗法,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本课件旨在介绍艾灸的基本概念、作用机理、操作方法以及临床应用,帮助读者了解并掌握这一绿色、天然、无副作用的疗法。
二、艾灸的基本概念艾灸,是利用艾绒制成的艾炷、艾条,对特定穴位进行熏烤,以起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
艾绒,是由艾草经过晾晒、揉搓、筛选等工序制成,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的功效。
三、艾灸的作用机理1.温热效应:艾灸时,艾绒燃烧产生的热量可以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疼痛。
2.药理作用:艾绒燃烧时,释放出的有效成分可以渗透皮肤,发挥药理作用,如抗炎、抗菌、抗病毒等。
3.经络调节:艾灸作用于特定穴位,可以调节经络,平衡阴阳,调和脏腑功能。
4.免疫调节:艾灸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四、艾灸的操作方法1.直接灸:将艾绒捏成小团,直接放在皮肤上进行熏烤。
2.间接灸:将艾绒放在姜片、蒜片等材料上,再放在皮肤上进行熏烤。
3.艾条灸:将艾绒卷成条状,点燃一端,对准穴位进行熏烤。
4.温针灸:将艾绒捏成团,放在针灸针尾端,点燃进行熏烤。
五、艾灸的临床应用1.风湿性关节炎:艾灸可以温通经络,祛风除湿,缓解关节疼痛。
2.胃肠功能紊乱:艾灸可以调和脾胃,促进消化吸收,改善胃肠功能。
3.月经不调:艾灸可以调和气血,温养胞宫,调节月经周期。
4.亚健康状态:艾灸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改善亚健康状态。
六、艾灸疗法作为一种绿色、天然、无副作用的疗法,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掌握艾灸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对于提高自身保健能力和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课件的介绍,使读者对艾灸疗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一、温热效应艾灸的温热效应是其最直接的作用方式。
当艾绒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可以穿透皮肤,温暖深层组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中医养生理疗艾灸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模板医学医疗护理艾草艾叶 (4)

概述
分类
原发性痛经---生殖器官无器质性 病变,常于婚后或分娩后自行消失
继发性痛经---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 急慢性盆腔器官炎症或子宫颈狭窄 阻塞、子宫内膜增厚、子宫前倾 或后倾、子宫腺肌病等。
主要病因病机
不通则痛--实证(气滞、寒凝)
不荣则痛--虚证(气血不足)
诊断要点
1、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疼痛,随着月经周期而发作。 2、疼痛可放射到胁肋、乳房、腰骶部、股内侧、阴道或肛门等
定义
灸法 艾灸 灯火灸 天灸 外治方法
艾灸疗法的作用
疏风解表,温散寒邪 温通经络,活血通痹 回阳固脱,消瘀散结 防病保健
艾灸疗法的分类
艾柱灸 直接灸 化脓灸、非化脓灸
灸 艾灸
间接灸
隔姜、隔蒜、隔盐、 隔附子饼灸
艾条灸 温和灸、 回旋灸、雀啄灸
法
温针灸 针+灸
其他 灸法 灯火灸、 天灸等
中医治疗
寒湿凝滞 治宜温经散寒,方用温经汤加减。
气滞血瘀 治宜理气活血,逐瘀止痛, 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气血不足 治宜益气养血,温经止痛, 方用圣愈汤加减。
中药治疗
注意事项 针灸对原发性痛经有良好的疗效。
对继发性痛经、运用针灸减轻症状后,应诊断清楚原发病,针对原发病治疗。
诊治时要认真,必要时可请妇科会诊,切勿将宫外孕当成痛经治疗。
谢 谢!
湖南省邵阳县中医院 周多艳
主要内容
痛经概述 诊断要点 中医治疗 注意事项
概述
定义:“经行腹痛” ,是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 ❖ 对象:初潮后至绝经前时期的女性 ❖ 时间:经前——经期——经后 ❖ 部位:小腹(或少腹)、腰骶部 ❖ 程度: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工作 ❖ 好发对象:青年妇女
艾灸 艾灸疗法自学(共30张PPT)

③ 连续灸3~7壮,以皮肤轻度红晕为度。
④ 灸5~7壮至皮肤潮红。
适应症:慢性病、虚证。
(二)灸法的特点 艾炷灸 间接灸:隔姜、蒜、盐、药
根据施灸部位有无灼伤化脓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两种。
1 .适应症广,疗效显著。 2、实按灸 在施灸部位垫上布或纸,点燃药条一端后,趁热按到施术部位,使热力透达到深部的灸法。
艾叶作用:温经散寒,祛 风解表,行气活血,回阳
救逆等。
选择艾绒作为主要灸材的原因为:
①便于搓捏成形;
②芳香易燃,火力温和,穿 透力强,可深入脏腑或透达 病所; ③价格低廉,便于采集。
艾绒的制作
①农历3~5月采集新鲜肥厚艾叶;②曝晒干 燥,捣碎去杂梗、泥沙;③晒、捣筛反复 多次,形成艾绒。
粗艾绒:间接灸
间用针穿数孔;
② 定穴,把姜片放在穴位皮肤与
艾炷之间,点燃至尽,除灰烬;
③ 当患者感到灼痛时更换艾炷, 姜片烧坏时更换姜片;
④ 灸5~7壮至皮肤潮红。
作用:解表散寒、温中止呕
艾炷灸-间接灸
艾炷灸-间接灸
(2) 隔蒜灸 ① 制作蒜片:将独头蒜切片厚0.2~ 0.5cm ,
中间用针穿数孔; ② 定穴,把蒜片放在穴位皮肤或肿块与艾炷之
传播中医传统文化
弘扬国学瑰宝针灸
学习针灸联系电话:(肖老师) (肖老师)
(亡阳脱证不拘壮数,灸至病情好转为止。)
作用:回阳救逆,温中散寒。
艾条灸
(二)艾条灸 用艾条在穴位上灸灼的方法。
1、悬起灸
指将点燃的艾条悬于穴位上方约2~3 cm的 施灸方法。施灸时间10~20min,以皮肤温热红晕 为度。
操作方式:① 温和灸 ② 雀啄灸 ③ 回旋 灸
2、实按灸 在施灸部位垫上布或纸,点燃药
艾灸疗法 ppt课件【47页】

带下、久泄、久痢、PPT课痰件 饮等。
9
(三)消瘀散结
灸能使气机通畅,营卫调和,
故瘀结自散。常用于治疗气血
凝滞 之疾,如乳痈(急性乳腺
炎)初起、瘰疬(颈淋巴结
核)、瘿瘤等疾病。
PPT课件
10
(四)防病保健
《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人于无病 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
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
(二)悬 灸
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 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 触皮肤。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 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 肤3~5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 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施灸 10~15分钟。
PPT课件
31
艾条灸
PPT课件
32
悬灸
温和灸
雀啄灸
PPT课件
回旋灸
PPT课件
42
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一般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对小 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最为适宜
PPT课件
43
二、灸法的注意事项 (一)施灸的先后顺序
部位
先上后下 先阳后阴
艾炷
先小后大
壮数
先少后多 PPT课件
44
(二)施灸的禁忌
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 灸疗。
2. 对 颜 面 、 五 官 、 有 大 血 管 的 部 位、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 痕灸。
如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寒湿痹
痛、痛经、经闭、胃脘痛、寒疝、腹痛、
泄泻、痢疾等。 PPT课件
8
(二)扶阳固脱
《扁鹊心书》记载:“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 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凡气虚下陷或阳气欲脱之危证,皆
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艾灸养生动态ppt模板

➢ 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 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
➢ 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情,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 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
第二章 施灸注意事项
目录
壹 艾灸概述 贰 施灸注意事项 叁 施灸常见问题 肆 艾灸后的排毒反应 伍 艾灸师的必备知识 陆 常用艾灸方法
第一章 艾灸概述
什么是艾灸
➢ 艾草,一种药用价值显著的草本植物,蕴含丰富
的挥发性芳香精油,其独特的香气不仅能有效防 御疾病、改善健康,还能清新空气,自然驱散蚊 虫侵扰。
➢ 灸疗法,则是利用艾草易于燃烧的特性,点燃后
施灸注意事项
➢ 13.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 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 14.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 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 15.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 16.一般在艾灸之前后,都要喝一杯温白开水,有利于艾灸后排毒。
灸后病情加重是怎么回事
➢ 中医认为,人体患有疾病的一些症状都是邪气入侵或正邪相搏的 表现,这里我们就从感冒说说正邪消长的过程。
➢ 一般来说,感冒患者先是感觉疲倦、发冷、鼻塞、颤抖,这叫 “邪进正退”。接着,患者的痛苦体验加剧,会出现发热、出汗、 面赤等症状,这叫“正邪相搏”。最后,汗出完了,感冒也好了, 但会感觉身体非常虚弱。这是因为在“正邪相搏”的过程中,人 体消耗很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灸 法 源 远 流 长
• 灸法的发展,源远流长,当人类知道用 火以后使古人类的生活发展发生伟大的飞 跃和变革。在火被广泛应用之下,促使灸 法治疗的产生,从无数次的火灼烧伤之中 ,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从而产生了最原始 的灸疗,古称“灸焫”。
•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葬于公元前168 年)出土的古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 十一脉灸经》是目前最早记载灸法的医学文献, 二书的成书年代,最晚在春秋时期。在同时土的 其他医学佚书中还记载了许多灸法治疗的经验, 这是《黄帝内经》前期的珍贵文献。
《灵枢·官能》篇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唐代名医孙思邈也说:“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 非良医。”明代《医学入门》更进一步指出“凡药 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这不仅强调了灸 法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针和灸的作用是各有特 点,各有所长,在临床上合并应用,相辅相成,相 得益彰。这种综合治疗,能充分发挥针法和灸法的 长处,提高针灸临床的疗效。
动力灸PPT 讲座
灸法是一种用火治病的方法,追溯起
源,虽无确切佐证可凭,但它是人类文明 的产物,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做斗 争中发明的一门科学,作为中医临床治疗 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华大地上已流传 了数千年之久,代代相传,至今不息。
• 灸传导,激发和调 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扶正祛 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明清时期对灸法记载较多的《寿域神方》 第一次运用了艾条灸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为艾绒和药末混合制成的“雷火神针”、“ 太乙神针”。清代吴亦鼎所著《神灸经论》 是系统的灸法专著,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灸 法,并注重侯脉,辩证的重要性。清代在灸 疗方法上首次运用了“针上烧”,也就是温 针灸。尽管在清代由于封建统治者认为针灸 “袒衣露怀,有伤大雅”,极力禁止,但灸
•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不少医疗专著和非医疗著作 中,对灸法治疗都有描述,如《左传》首次记载 灸法治疗的是《庄子·盗跖》篇成书于战国至春秋 时代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医学理论专著 。该书对灸法有更为直接的论述。这说明春秋战 国时期灸法已经开始流行。
最早的灸法专著是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曹翕所著
的《曹氏灸经》。此后晋代黄甫谧所著的《针灸甲 乙经》,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宋代王执中 的《针灸资生经》等对灸法都产生了重大贡献,用 灸法治疗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出现在临床中把灸 疗和药物结合起来的隔物灸治疗方法。如隔蒜灸, 隔豆鼓灸,黄蜡灸,隔盐灸等,以及天灸法治疗的 记载。宋代窦材所著的灸法专著《扁鹊心书》记载 用药物麻醉后再施灸,以减轻患者的火灼之痛。同 时还出现了用某些刺激性药材(白芥子泥,毛莨叶 ,斑蝥等)涂敷于皮肤上使之麻木,然后施灸以减 少灼痛的无痛施灸方法。
金元时期,不仅灸疗方法之为应用,对灸法的
理论有了较大发展,刘守真认为灸法有“引热外出 ”和“引热下行”的作用,主张热症用灸。朱丹溪 完善了“热证可灸”论,认为“火以畅达,拔引热 毒,此从治之意”,“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 灸丹田者,所以补阴阳,阳生阴长故也。”阐发了 热证,包括实热与虚热均可用灸法“泄引热下”, “散火祛痰”、“养阴清热”。
• 许多新灸法应运而生,各种灸法灸具也
不断问世,如有了无烟灸条,灸柱以及艾 段。以及用高科技手段创新的灸法:各种 艾灸仪,电热灸,红外灸。在灸法理论上 也有了新的发展,提出了艾灸热性传感的 理论。
从中国石器时代的氏族公社时期直到现在
灸法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源于用火, 流行于春秋,鼎盛于唐宋,成熟于明代,衰 落于清代,复兴于新中国”。现在,灸法作 为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被广泛 应用于临床治疗活动中,灸治方法日益丰富 ,防治范围不断扩大。对灸法机理的研究也 日益深入,对国外针灸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并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5、增强组织的吸收能力,使吸收能力旺盛;包括胃
肠吸收能力,炎症病理产生物的吸收能力,出血后 瘀血的吸收能力。
6、灸对呼吸、消化、生殖系统有一定影响。 7、对炎性病灶起到抑制作用。 8、镇痛作用。 9、血行的促进作用;灸可使血行旺盛,对血行障碍 而产生的种种疾病,炎症,肿胀卓有疗效。
10、加强自然治愈能力。使全身生理功能好转。
法仍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
近代针灸,虽然出现了“重针轻灸”的现象,
但灸法仍有大的发展,许多创新的灸法,应运而成 。据统计,各种灸法已达到100多种。各种灸法著作 不断问世,其中具代表性的有肖少卿,陶航所著《 中国灸法治疗学》,张仁刘坚所著《中国民间奇特 灸法》,张奇文所著《中国灸法大全》,吴焕淦所 著《中国灸法学》,谢锡亮所著《谢锡亮灸法》, 陈日新所著《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周楣声 所著《灸绳》,王富春所著《灸法医鉴》等。
二、灸法的作用
1、疏风解表,调和营卫。 2、通经活络,活血化瘀。 3、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4、升提中气,温阳举陷。 5、消瘀散结,祛腐生肌。 6、培补脾肾,温阳利水。 7、回阳固脱,复脉救急。
8、强壮元阳,固摄冲任。 9、引导实热,附火外发。 10、养阴益气,散火除热。 11、灸火畅达,拔引热毒。 12、调整脏腑、恢复疲劳。 13、扶正祛邪,协调阴阳。 14、强身保健,祛病延年。
脊柱相关疾病包括以颈肩腰背部疼痛为
主的一系列疾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痹症” 的范畴。现代医学中包括了颈、胸、腰椎退 行性变,颈、腰椎间盘病变,颈、背、腰部 的肌筋膜炎、脊柱小关节功能紊乱,腰肌劳 损,坐骨神经痛,强直性脊柱炎等等。我们 在针刺治疗的同时创新运用灸法“动力灸” 治疗脊柱相关疾病,使患者缩短治疗时间, 提高临床疗效。
现代医学已通过大量的实验,通过大量的实验
室和临床研究发现灸法具有:
1、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 免疫能力。 2、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 3、调节血压。 4、对血液循环系统可产生较大影响:其中包括影响 血液的成分,增强由细胞数量和吞噬作用,增强红 细胞对血小板的调节作用,应用于各种出血性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