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南-社会资本理论-读书笔记
社会资本及其主要理论研究观点综述

社会资本及其主要理论研究观点综述一、本文概述社会资本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在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团体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所获取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包括物质财富,更涵盖了信任、规范、信息、社会网络等各种非物质资源。
本文旨在综述社会资本的主要理论研究观点,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揭示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脉络和核心观点,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首先介绍社会资本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明确社会资本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然后,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分别从个体、团体和社会三个层面,探讨社会资本的主要理论研究观点。
在个体层面,将重点关注社会资本对个体行为、心理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在团体层面,将分析社会资本对组织、社区和社会网络的作用;在社会层面,将探讨社会资本对社会稳定、发展和治理的意义。
本文将对现有研究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社会资本的本质和作用,揭示社会资本在不同层面上的重要性和价值,为社会资本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二、社会资本的理论基础社会资本的理论基础根植于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以及心理学等。
其核心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他将其定义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
布尔迪厄强调了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社会结构以及文化资本之间的紧密联系。
继布尔迪厄之后,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进一步发展了社会资本理论。
他认为,社会资本是存在于人际关系结构中的资源,这些资源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所组成,它们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
科尔曼强调了社会资本对于集体行动和公共事物治理的重要性。
社会资本的理论和方法

選樣位置
High Upper reachability
達高度
Structural Positions
地位幅度
Heterogeneity (Range)
Extensity
廣泛度
Low
Figure 5.2 Measures of Social Capital
社會資本能量的估計
指標設定﹕
社會資本的涵蓋﹕ 廣泛度:可及位置數 Extensity 達高度:可及最高位置地位 Upper reacheability 地位幅度:可及最高和最低 位置地位差 Range
(信任?)
社會資本和人類資本的相對累積效益
Social Capital
Accumulated Capital
社會資本
Human Capital
人力資本
Time
Figure 8.1 Accumulation Rates for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社會資本的計量
社會關係: Social connections: Networks – access 網絡:涵蓋 Contacts - mobilization 連繫:應用 Embedded resources: 內含資源: 財富 Wealth Status – Reputation 地位, 名聲 權力 Power
2. 新資本理論:
人力資本: 技術, 知識
新經典經濟理論 文化資本: 制度的認同,規範性行為 新經典社會理論
資本的定義:
對資源的投入和預期的回收
Returns: 回收: Economic: Wealth 經濟:財富 Political: Power/control 政治: 權力,控制 Social: Status, Reputation
《社会资本》读后感1000字

既然读了《社会资本》这本书,总是要对‘社会资本是什么’有一个自己的定义。
在我看来‘社会资本’就是个人在社会网络中利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获取到的资源。
或许对于没有读到这本书的人来说,这个定义还是偏向于有点玄奥。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进行概念大体的描摹,就是:你认识某位明星,知道某位明星拍过某部电影,但是其他人不知道,当你分享出这个内容,你通过其他人就获得到了一种社会认可,这就是个人通过间接的社会关系(知晓明星)获得到的相应的社会资源(社会认可),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
在‘社会资本’概念中所定义的社会网络也可能需要说明下,或许可以用布尔迪厄的场域(群体)概念进行理解。
每个人的行动均是被所在的环境所影响着的,这种环境非但是我们能理解的物理的空间环境,更多的是一种相互结的社会关系。
场域所具备的清晰边界、明确规范、群体认同正是构成了这一种资源的集合体,使场域内成员彼此联系。
同时场域提供了一种群体成员所需要的社会资源(集体财产),而作为场域中的成员则需要不断强化自己与群体的联系。
在我读到本书一半的时候,隐隐感觉有些新闻传播学的偏向,通过网络找寻到了几篇涉及的论文,其中包括吴飞教授的《社会传播网络分析——传播学研究的新进路》、《社会资本视角下记者与消息来源的信息传播研究》,又发现中几位豆友将《社会资本》归为‘传播学:社会科学范式’、‘社会学视阈下新闻传播的社会网研究下的传播学应用’书列中,恰巧又了解到林南教授又曾经进行过相应传播学研究。
所以,对于一个学习新闻传播的人来说是一本很好的了解社会学的书。
当然除了涉及到了一些已知的传播学、社会学概念,在此之外,本书还涉及到了很多知识盲区,例如:①结构洞:美国社会学家罗纳德·伯特(R.Burt)于1992年提出了“结构洞”(structuralholes)理论。
一个社会网络中最有可能给参与者带来竞争优势的位置处于关系稠密地带之间而不是之内。
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其社会网络均表现为两种关系:一是网络中的任何主体与其他每一主体之间都发生联系,不存在关系间断现象;二是网络中的某个或某些主体与有些主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主体不发生直接联系。
社会资本理论 林南的思想

林南对社会资本研究的新进展美国著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从理性选择行为出发,在个体行动和社会结构的互动基础上,把社会资本界定为个体为了从嵌入性资源获取回报而在社会网络中进行的投资,揭示了社会资本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上的展开形式、矛盾运动和变化机制,提出了丰富的理论假设与理论命题,开拓了广阔的理论视野,不仅吸收了阶级资本、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等资本理论的成果,而且克服了关系论、功能论和集体论等方法论的局限,使社会资本研究进入了新的理论境界,对于在中国开展社会资本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林南(Lin Nan)在社会资本研究中独树一帜,他从个体理性选择行为出发,在行动与结构的互动关系中,建立了强调差异、变化和建构,把社会资本放到微观、中观和宏观社会结构中进行系统论述的具有鲜明特点的社会资本理论。
1、社会学和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任务林南在其著作《社会资本》一书序言的第一段开宗明义:“我认为社会学是研究行动者如何对社会关系进行选择的学科。
社会学的中心任务既要分析行动又要分析结构:在结构提供的机会和约束下的选择行为。
选择是在这些机会与约束内做出的,与结构提供的机会与约束进行互动的选择也可以改变或创造这些机会与约束。
这些过程必然会在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之间各有侧重。
社会学家的工作正是把握和展示这些动态。
”这显示出林南突破二元对立的无畏勇气。
林南在其著作《社会资本》中把握并展示了“这些动态”。
林南独树一帜的研究从行动者(无论个体或集体)理性选择出发,在行动与结构的互动、微观与宏观的连接、个体与整体的同构中,建立了强调差别、选择和建构,突出实践、社会网络和制度场域的具有鲜明观点的社会资本理论。
林南总结了社会资本理论不同的视角之下所存在的共性:社会资本由嵌入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的资源组成,当行动者希望提高目的性行动成功的可能性时,他们可以动员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
据此,林南在《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第三章提出社会资本定义与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任务:“社会资本理论应该完成3 个任务:第一,应该解释资源如何呈现出价值,以及有价值资源在社会中如何分配——资源的结构性嵌入;第二,应该显示,个体行动者如何通过互动和社会网络,对这些结构的嵌入性资源——机会结构——的获取变得有差异;第三,应该解释,为了有所获,如何将这些社会资源动员起来——激活的过程。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目录[隐藏]社会资本理论的概述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社会资本理论的解释力社会资本理论的困境社会资本理论(Social capital theory)[编辑本段]社会资本理论的概述上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组织理论以及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关注一个概念,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所谓社会资本,一般是指个人在一种组织结构中,利用自己特殊位置而获取利益的能力。
一般就是指个人的亲戚、朋友、同学、老乡等关系,一个人能从这些关系中获取得利益越高,那么他的社会资本就越高。
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理论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前沿和焦点问题,社会学、政治学等许多学科都从学科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以用来解释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社会资本甚至被西方国家的决策圈看成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思路,即所谓的“第三条道路”。
国内学者也对社会资本理论做了深入研究,虽然社会资本理论有强大的解释力,但是社会资本理论也有其局限和困境。
[编辑本段]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关于社会资本理论,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
布迪厄是第一位在社会学领域对社会资本进行初步分析的学者;科尔曼对社会资本做了较系统的分析;帕特南从政治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
本文将遵循上述思路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探讨。
1.布迪厄对社会资本的先驱性研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在其关系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场域” 和“资本” 概念。
“场域是以各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表现形式多样的社会场合或社会领域⋯⋯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
”⋯场域是由不同的社会要素连接而成的,社会不同要素通过占有不同位置而在场域中存在和发挥作用。
场域就像一张社会之网,位置可以被看成是网上的纽结。
位置是人们形成社会关系的前提,“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因占有不同的位置而获得不同的社会资源和权利。
社会资本:架通社会结构与行动的桥梁

社会资本:架通社会结构与行动的桥梁——读林南的《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摘要:林南的《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是关于社会资本理论的重要著作,本书在个体行动和社会结构互动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资本的模型,指明社会资本在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的沟通联接意义。
本文在回顾社会资本模型内容的基础上,论述了《社会资本》具有系统主义、互动性、开放性、综合性等方法特征,最后笔者提出对本书的一些质疑。
关键词:社会资本;理性选择;个体行动;社会结构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为我们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解释范式。
它自产生后经过布迪厄、科尔曼、伯特、边燕杰等众多学者的不断讨论、研究和发展,社会资本理论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
本文所讨论的《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下称《社会资本》)为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其作者林南是著名的华裔社会学家,曾在1999年—2000年担任美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现任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教授亚太研究所所长。
林南在总结前人研究社会资本的基础上,提出社会资本具有架通微观行动和宏观结构桥梁的作用,他从个体理性选择行为出发,在行动与结构的互动关系中,建立了强调差异、变化和建构,把社会资本放到微观行动、中观网络和宏观社会结构中进行系统论述。
(刘少杰,2004)。
一、社会资本模型在《社会资本》中,林南特别强调社会群体内部或者社会群体之间通过社会关系或社会联系实现目标的重要性。
林南将社会资本理论放在资本理论(古典资本理论和新古典资本理论)的体系之中,详细阐述了社会资本的要素、命题,总结出社会资本的模型,实现了运用社会资本联合个人行动与社会结构的目的。
1.社会资本的定义及要素林南在《社会资本》中将社会资本定义为期望在市场中获得的回报的社会关系的投资,是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
(林南,2005:18,24)在这个定义中需要分析三个要素:①资源,这是社会资本理论的核心。
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

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作者:方莉琳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7期摘要:在阅读《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一书的基础上,从与之前社会资本理论对比的角度,介绍了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并讨论了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在中国是否具有适用性。
在分析了中国社会是以家庭为基础的伦理社会之后,得出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在中国并不非常适用。
关键词:社会资本;中国人;理性;家庭一、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个体存在于社会,但其并不是作为一个单一的主体而存在的。
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然而作为社会中存在的个体,它们之间又是以何种方式相互联系?这些具体的联系又在何种意义上团结着社会,为社会生活提供着秩序和意义?社会资本理论为我们解答以上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视角。
而林南的《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更是从微观行动、中观网络和宏观社会结构三个方面对人际关系进行了详细解读。
林南认为社会会资本是“期望在市场中获得的回报的社会关系的投资,是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因此社会资本概念背后的前提是相当明了的:期望在市场中得到回报的社会关系投资。
对应于所考虑的回报或利润所处的层次——利润是为群体还是为个人增长,存在两个视角。
第一个视角关注个人对社会资本的使用——为了在工具性行动(如找好的工作)中获得回报或在表达性行动中保持所得,个人如何获取和使用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
另一个视角关注群体层次的社会资本。
后者的典型代表是布迪厄,科尔曼和普特南。
林南认为社会资本作为一个关系的财产,必须与集体财产和物品,如文化、规范、信任等分开。
此外,布迪厄采用了阶级社会的视野,科尔曼也将网络封闭性视为社会资本的一个明显优势,林南认为这是不现实的。
如果将网络封闭性视为一个优势,那么就等于否认了网络中的桥梁、结构洞和弱关系对信息流和影响流的作用。
科尔曼将社会资本看作是为个体的某种行动产生回报的任何“社会结构资源”。
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

四、社会资本
暂且不论关于社会资本概念界定的分歧, 在一般的意义上,林南关于社会资本的这 个定义表达了他同科尔曼、普特南和布迪 厄等人的共识:“社会资本是嵌入社会网 络关系中的可以带来回报的资源投资。”
第二节 关系论、集体论与行动论
一、关系论的社会资本理论
科尔曼从关系出发开展社会资本研究,他 对社会资本做了这样的解释:“社会资本 的形成,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按照有 利于行动的方式而改变。
第十三章 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
第一节 阶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架 第四节 面对中国社会的社会资本研究
第一节 阶级资本、人力资本和 社会资本
林南认为研究社会资本是为人类科学地认 识自身做出的努力,不同时代和从不同立 场对资本问题开展的研究是人类对社会资 本认识的不同环节,后来的研究只有在重 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累积性地提出问题 和回答问题才能推进学术前进,并且坚持 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和连续性。
第三节 互动论基础上的理论构架
一、资源、结构和行动的概念界定
资源是林南社会资本概念的核心。在林南的社 会资本概念中,资源概念的外延十分丰富。就资 源的归属而言,既包括个人的资源也包括集体的 资源;就资源的存在形态而言,既包括土地、房 屋、牲畜、汽车和货币等物质财产,也包括教 育、会员、声望、荣誉、信任和组织头衔等象征 性资源。
➢ 3.如何理解与评价林南在互动论基础上的 社会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贡献?
➢ 4.为什么说社会资本研究在中国具有更加 广阔的扩展空间?
二、理论假设与基本命题
林南提出了四个理论假设(postulate)。 (1)结构假设(the structural postulate) (2)互动假设(the interaction postulate) (3)网络假设(the network postulate) (4)行动假设(the action postulat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社会资本理论读书笔记一、关于社会资本的起源发展和概念1、相关研究文献(1)社会资本理论的系统论整理,秦琴,(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63)《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辑刊 2005年第 6期(总第 161期)。
(2)关于社会资本概念的若干思考,程民选(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动态>2oo4年第6期。
(3)解读布尔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宇红、王欢(作者宇红为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欢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理论界,2004,03。
(4)社会资本:定义与内涵,程民选(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天府新论 2004年第 4期。
(5)解读社会资本理论,曹沛霖,复旦大学教授,探索与争鸣,2003,08。
(6)“社会资本”理论的解读与借鉴,安民兵(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安徽安庆 246011),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四期。
(7)西方“社会资本"概念综述,黄晓波(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林空军学院,第二政工教研室,广西桂林 541003),理论界,2006年07期。
(8)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综述,张方华(苏州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 215021),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12月第5卷第4期。
2、社会资本的起源、发展和概念具体论文阅读摘要社会资本理论的系统论整理,秦琴➢论文体系:一、“社会资本”的起源二、“社会资本”的系统论整理1.微观层面的分析2.中观层面的分析3.宏观层面的分析三、进一步的探索1.系统论视角的合理性首先,布朗对“社会资本”的系统论阐述摆脱了那种简单的“行动和结构的二元关注”,使社会资本理论建构在一个动态的系统中而更具合理性。
其次,布朗的系统论视角还可以为大家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鸡和蛋”的问题找到一个答案。
第三,社会资本的系统论框架使社会资本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得以实现。
2.“对号入座”方法的不合理性➢对于“社会资本”的起源,就其词源意义上来说,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演化线索是很清晰的。
➢第一种非物质形态的资本是舒尔茨(Schultz)和贝克尔(Becker)6O 年代引入经济学分析中的,他们认为社会拥有的受过教育和训练的健康的工人决定了古典生产要素的利用率,从而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
这一概念的拓展不仅为社会科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而且也为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提供了又一对话的空间。
➢社会学家认为人们之间的各种联系和互动也能给人们的行动带来便利,具有价值增值的效应,也应该纳入资本的范畴,这使社会资本的概念也出现在了资本的概念集中。
➢而顺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来看,社会资本是在制度和文化逐渐成为社会科学重要分析工具的学科背景下,在批判经济学只注重行动者的理性选择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结构的分析方法和工具。
它的逻辑理路应该是:理性选择理论——网络分析方法——社会资本分析。
➢网络分析方法将社会看成是一个由某些个体(个人、组织 )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而整个社会则是一个由相互交错或平行的网络构成的大系统 (阮丹青等,1990)。
它主要考察的是个体的行为如何受各种外在的社会关系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开始建构自己的社会资本理论,把“社会资本”界定为一种结构性资源。
➢这两个线索的发展向人们展示了社会资本的两个基本的特性值增值特性结构性特性。
价值增值特性为行动者赋予其行动以意义提供了原因和动机,这使行动者通过不同的社会结构中的成员身份摄取资源的能力成为部分学者关注的重点;结构则因决定了自觉意识的经验的内容而使主体和行动消失了(马尔科姆•沃特斯•布朗,2000),这把有些学者的视线引到了结构性的资源这一点上。
不管是以哪一点作为自己理论的生发点,可以说大家一致认同的是:社会资本是一种具有价值增值特性的社会结构性资源,是一套关于行动和结构的理论。
➢但问题的关键是:对行动和结构的不同侧重以及对其关系的无从表述,无疑会使学者们又陷入到传统社会学无法摆脱的“行动和结构的二元关注”的困境中。
可以说布朗(Thomas Fort Brown)的系统论视角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博特(Ronald Butt)的结构洞理论——他关注的是“什么样”的网络结构更有利于资源的获得r而不是应该从“谁”那儿获取资源。
➢布朗还认为,在社会资本的系统论视野下,社会资本的一般理论必须满足两个标准。
第一,概念表述必须在理论上保持各分析层面的统一,而通过把这三个层面与系统主义中包含的“要素、结构和环境”三个方面联系在一起,就做到了这一点。
第二,社会资本理论必须用作用、动因和社会结构化的理论来加以说明。
➢笔者以为,将各学者的研究生搬硬套地归类于“嵌入的观点”、“结构的观点”以及“包含结构的观点”三者之一是不妥的。
关于社会资本概念的若干思考,程民选。
➢论文体系:一、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及其争论。
二、如何看待社会资本的资本属性。
首先,我们来分析社会资本是否与资本的第一点规定性相吻合即资本是人们为了未来的收益而投资的产物。
其次,我们再来看社会资本是否与资本的第二点规定性相吻合即资本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
最后,再来分析社会资本是否与上述资本的第三点规定性相吻合。
资本的第三点规定性强调资本在任何时点都是作为一种存量而客观存在,并且是可以测度的。
三、社会资本是一个有用的分析工具。
1.社会资本是以现实性为基础的一个新概念。
2.社会资本是一个具有较好解释力和预测力的分析工具。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概念开始日渐频繁地出现在国际性的学术文献中。
新经济社会学家、注重理性选择分析的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都广泛关注这一新兴的概念,并在各自的学科领域中对社会资本进行了多角度的学术研究。
在当代学术领域,很少有这种同一个学术概念获得多学科的共同关注并展开广泛讨论的情形。
➢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社会学家的文章中。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雅各布(Jacobs,1961)就已在比喻意义上使用社会资本概念。
→此后,1973年詹姆士•欧康诺(James Oconnor)也曾使用过社会资本这个词,但均未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直到1980年,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开始正式使用社会资本概念,他在《社会科学研究》上发表了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论文,将社会资本定义为“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
”②布尔迪厄对社会资本的定义和探讨,受到著名社会学家詹姆士•科尔曼(Jmase Coleman)和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ma )的关注,他们进一步对社会资本概念进行了研究和阐发,并旋即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不仅社会学家,而且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也卷人了对于社会资本这一新概念的探讨和论争之中。
➢虽然自布尔迪厄正式使用社会资本概念以来,迄今已有 20多年的历史,以理性选择方法为分析工具的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纷纷著文,从各个视角对社会资本概念做出理论阐述和实证研究,使社会资本理论初具雏形,但在经济学领域,对于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却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赞同的一方充分肯定社会资本概念的重要性,认为社会资本是继人力资本之后所提出的又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新概念,完全可以从经济学的视角对其展开深人研究。
并且指出这一新概念拓展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有利于政府制定相应政策以促进社会资本的积累,而通过社会资本的积累可以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以及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稳定。
如 J.斯蒂格利茨教授在“正式与非正式的制度”一文中就明确指出:“社会资本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概念,”“社会资本受到发展过程的影响,并影响发展过程。
”④持反对意见的一方则认为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完全没有必要,如罗伯特•索洛教授就指出,提出社会资本概念,“这是试图从糟糕的类比中得出确定的结论。
”④在他看来,社会资本到底是怎样一批资本是无法说清楚的,也是无法进行测度的。
而肯尼思•阿罗教授则明确提出应当放弃“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指出这不是一个可操作性的概念,难以满足分析和政策的需要,认为社会资本只是一种隐喻,不能将其当做资本的另一种形式。
显而易见,在经济学家之间,对于社会资本这一新概念产生了极大的争议,但争议的焦点并不在社会资本这一新概念所包含的内容,诸如人际信任,社会交往的网络和行为的非正式规范等,是否对于经济增长、社会秩序等产生影响,而是在于能否或有无必要将社会生活中这些复杂的因素或内容统称为社会资本,从而在有形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新生出一种新的资本类别来。
更明确地说,是能否将人际信任、社会网络和非正式规范等看成是资本。
➢由于资本范畴严格说来是一个经济学范畴,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等概念均是由经济学最先提出并做出分析的,虽然社会资本概念由社会学家率先提出,但既然冠以了社会“资本”之名,经济学自然应当对其展开研究。
至于作为一种资本类别能否成立,则要从资本的内涵着手对“社会资本”做出分析,看“社会资本”是否具有资本的基本属性。
➢因此,社会资本概念能否成立的关键,就在于社会资本是否符合资本的内在规定性,也即是否具有资本的属性。
➢综合阿罗、索洛二位教授的论述,资本所具有的内在规定性主要是:(1)资本是人们为了未来的收益而进行投资的产物,是人们有意的行为;(2)从当前做出牺牲到未来获得收益,资本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3)资本作为一种存量,在任一时点上都是可以测度的。
解读布尔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宇红、王欢➢论文体系:一、习性、资本、场域二、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社会资本以社会关系网络的形式存在1、社会资本是一种资源。
2.社会资本是一种社会网络关系,并且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奴]络关系。
3.社会资本的获得要求经济资奉和文化资本的长期的连续的投入。
➢解渎布尔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不能不提及他的三个基本概念:“习性”(habitus)、“资本”fcapita1)、“场域”ffield。
➢习性这个概念在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中占据着中心地位,是指通过我们在世界的感知、判断和行动而形成的长期的、可转换的性情系统(disposition)。
➢用布尔迪厄自己的话说:“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
➢习性、资本和场域都是在不同状态下由种种社会联系组成,它们是具体化了的、客观化了的和体制化了的。
它们的概念内在地相互联系在一起,每个概念只有在其他二者相随时,才能获得它的充分的分析潜能。
➢布尔迪厄认为,所谓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关系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