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导师介绍之一
名教授及其他1

王令坤教授56 岁,英语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
多年来,他立点高、治学严、勇开拓,在出色完成本身教学工作同时,带领全院教师在教学上狠下功夫,成绩突出。
在省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他主持的《大学英语》荣获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英语专业学科建设也取得较好成绩;近年来,我校大学生参加全国及省级英语竞赛多次获得重要奖次。
他主持及参与完成了 4 项省教研及教改课题,编写了两本专著,主编一本教材,参编了《英汉综合大词典》、《英汉百科知识词典》等全国性重要词典。
王令坤教授作为英语学科带头人为外国语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尹邦彦教授1943 年生,1993-1994 年访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语言学系,专攻英语语法学和双语词典编纂学,1998 年晋升为教授,曾担任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校研究生教学督导组、校教学评估专家组成员,并担任江苏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
曾独立完成省级科研项目 1 项,校级科研项目4项,参编词典 3 部,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多篇刊登在国内外语类权威刊物和核心刊物上。
代表性学术著作是《汉英常用熟语词典》,曾在国际图书博览会参展,全面修订的《汉语熟语英译辞典》(约121万字,独立编著),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镇江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成善祯教授一、工作学习经历1978 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从事英语专业教学28 年,英语专业教学管理12 年。
1980 年、1983 年、1998 年先后赴苏州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语言学系访问学者)进修学习。
二、学术研究主要学术研究兴趣为英语语义学、语用学。
1 研究成果1 )主要论文● 现代英语中名词+ 名词结构若干问题浅说《现代外语》1987● Everybody …his 还是Eve rybody … their? 《外语教学》1988● 现代英语中比较等级的变化《外国语》1988● 主谓不一致现象之我见《外国语》1989● 论现代英语中的含蓄比较《外国语》1993● S'所有格的三个问题《现代外语》1993● THAT能用来引导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吗?《外国语》1996● 论过去分词形容词的语用制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编著● 大学英语导学与同步训练(第3-4册主编)2 主要课题研究● 面向21世纪英语教师培养方案(省教育厅)2002年揭题● 跨文化语用对比研究(省教育厅)在研● 大学英语学生柔性思维的开拓与培养(苏教科(2003)30号)在研三学术和社会兼职● 中美文化研究会理事●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 外国语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007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专业)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1应用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研究02英汉对比研究与英语教学03跨文化交际研究《外国语》(1979-2004)光盘版征订启事《外国语》(1979-2004)光盘版经过3年时间的准备和编辑,目前已由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英语语言文学导师介绍之五

5
(《美国文学断代史系列研究》)。曾荣获上海市第十届社科奖(著 作类)三等奖等奖项。 已发表学术论文 80 余篇,包括:
莎士比亚研究、美国诗歌研究、英汉—汉英翻译 讲授课程
1)本科生阶段:综合英语、美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翻译 理论与技巧、美国诗歌选读、圣经故事、外国报刊选读等;
2)硕士生阶段:美国文学背景史、美国诗歌研究、莎士比 亚戏剧研究等;
8
3)博士生阶段:西方文论研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研究等。 学术成果 专著:
1
研究方向: 语言学与英语教学,英语口语、听力与口译。
科研项目: “上海市英语中、高级口译资格证书培训与考试项目研究” 课题 主持开发“上海市外语口译(中、高级)资格证书”项目, 并任项目组组长
主要科研成果: 主要编著: 《托福听力基础教程》(第一编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 1991 年出版); 《基础英语口语教程》(第一编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 1992 年出版); 《托福词汇与阅读基础教程》(第一编者)(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 1994 年出版); 《三资企业实用英语》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5 年出版); 《英汉译注词典》(编者)(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出版); 《商务英语口语教程》(主编、编者)(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 1998 年出版); 《英汉对照英语会话手册》(主编、编者)(上海交通大 学出版社 1998 年出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09 年第 10 期) 文学史叙事的述体、时空及其伦理关系——以王瑶的《中国 新文学史稿》为例(《思想战线》,2009 年第 5 期) 阿多诺与法兰克福学派(《文学理论前沿》,2009 年第 6 卷) 韦勒克的文学史观(《上海大学学报》,2009 年第 3 期) 中国美国犹太文学研究现状(《当代外国文学》,2009 年第 1 期) “隐含作者”新解(《江西社会科学》,2008 年第 6 期)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博导是谁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博导是谁外国语言学及应用博导是指在外国语言学及应用领域具有博士学位并具备指导研究生的资格的教授。
他们在该领域拥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专业知识,并能够指导研究生进行独立的研究工作。
以下是一些国内外知名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博导。
1. 陈宝琛(Chen Baochen)陈宝琛是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在外语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兴趣,包括教育语言学、教育评估和教师发展等。
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并对外语教育政策和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张国良(Zhang Guoliang)张国良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等。
他在语言学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并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了许多论文。
3. 张宇燕(Zhang Yuyan)张宇燕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她的研究领域包括语言学、语言教育和跨文化交际等。
她在语言学习和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外语教育实践,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许多论文。
4. Michael HallidayMichael Halliday是一位著名的英国语言学家,被誉为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功能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外国语言学及应用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框架被广泛应用于语言教育和翻译研究等领域。
5. Noam ChomskyNoam Chomsky是一位美国语言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生成语法理论对外国语言学及应用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研究成果涉及语言结构、语言习得和语言认知等方面。
以上只是一些在外国语言学及应用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博导的例子。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博导在这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博导们通过指导研究生的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人才,并推动了外国语言学及应用领域的发展。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导师介绍

5
任大会发言人,还多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获得大会好评。 ►研究领域与学术成果 研究领域为当代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女性主义与翻译、翻译史等。出版有学术 专著《重写与制约:从女性主义角度论<傲慢与偏见>的中译本》、国家级规划 教材《新编大学英译汉教程》等,并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在 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开展多项科研项目。目前主持的项目有上海市“浦江人才 计划”项目、上海外国语大学“211 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上海高校 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 ►授课情况 多年来主要担任翻译课教学工作,已开设过的课程主要有:翻译理论与实践、文 献翻译、英汉互译、精读、写作等。 ►获奖情况 教学期间,曾获“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Nation-State, and the Globalisation of British Aestheticism。
►研究领域
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中英文学关系、现代化理论、译介学、比较文学、比较文化
研究、英国社会政治文化分析。
►学术成果
公开发表的论文:
1、‘Aristocracy for the Common People: Chinese Commodities in Oscar
1
1.陈琦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导师介绍
男,1982 年生。文学博士,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个人经历及获奖情况
2000 年 9 月至 2004 年 6 月,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文科基地班),获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导师介绍

1.耶鲁安男,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211岗位特聘教授”。
►个人经历1989年毕业于荷兰内梅亨大学,随后到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留学一年。
毕业后在内梅亨MaxPlanck心理语言学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员。
一年后进入莱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94年取得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发表于1996年,题目:Segmentalstructureandcomplexsegments,由莱顿大学的ColinEwen教授和康涅狄格大学的HarryvanderHulst指导)。
在随后的几年中,耶鲁安作为讲师和助理教授任职于莱顿大学英语学院和语言学学院,并在莱顿大学的语言学研究中心担任管理工作。
耶鲁安创建了莱顿大学语言学学术研究型硕士班,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生前来求学,为莱顿大学的语言学专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9年9月,耶鲁安受聘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任语言学教授。
2010年初,耶鲁安获得由上海市教委颁发的“东方学者”荣誉证书(被授予特聘教授称号,并获得相关科研基金),并在2010年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推举为博士生导师。
►教学及研究成果耶鲁安教授在音系学,语音学,词态学,心理语言学以及历史语言学方面都有广泛研究。
他主要的研究领域是:音系学理论与心理语言学理论的结合研究。
到目前为止,耶鲁安教授已经在莱顿大学指导了5位博士生,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与其他教授合作指导了若干名硕士博士毕业生。
在上外任教期间,发表了若干篇论文,并被邀请在多个国际性学术会议上作演讲嘉宾。
关于耶鲁安教授的更多信息及学术著作,请参考http://jmw64.webklik.nl ►开设课程语音学、音系学、心理语言学、形态学2.侯靖靖女,1974年生,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
►个人经历1996年7月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后,免试直升为本校英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9年3月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2005年9月,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攻读翻译学博士学位,并于2008年6月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导师介绍二

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导师介绍二(整理转载)赵蓉晖语言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
学历教育/进修与访学:2001年获俄语语言学文学博士学位;2003年完成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博士后研究出站。
工作简历:2005年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语言研究院前身)任专职研究员;主要学术兼职包括中国社会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
教学课程:讲授过的课程包括《普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学研究方法》、《语言学名著导读》、《口语研究》、《俄罗斯社会与文化》、《综合俄语》、《俄语口语》等。
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普通语言学、口语学及教学。
目前主攻方向为语言政策与外语规划。
主要科研成果:专著、文集、教材:《现代俄语中的目的关系及其表达方式》(俄文版),独立,莫斯科伙伴出版社,2003《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独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迈向21世纪的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独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索绪尔研究在中国》,独立,商务印书馆,2005《俄罗斯现代语言学:口语学》,第一作者、丛书副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俄罗斯国情概况》,第三作者,军事谊文出版社,2007 期刊、文集论文《论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中的社会观》,独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5),《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1(1)《口语学与社会语言学》,独立,《外语研究》2001(3)《俄语语音中的若干性别差异》,独立,《中国俄语教学》2002(3)《语言与社会性别:俄语研究的新方向》,独立,《外语研究》2002(4)《普通语言学史述要》,第二作者,《外语教学》2003(1)《社会语言学的历史与现状》,独立,《外语研究》2003(1)《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的若干特点》,独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开拓研究领域,加强方法建设——〈中国俄语教学〉十年文献调查与分析》,独立,《中国俄语教学》2004(1)《女性文字与女性社会》,独立,《社会学家茶座》2004(2)《索绪尔生平事迹及其学术道路》,独立,《澳门语言学刊》2004(3)《最近十年的中国社会语言学》,独立,《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索绪尔研究在中国:原著翻译及版本学研究》,独立,《博士论丛(第5卷)》,军事谊文出版社,2005科教奖励:《论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中的社会观》,河南省社科联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2001/9;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2002/8;《口语学与社会语言学》,河南省社会科联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2002/7;《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8;《基于建构主义的俄语网络教学研究》(第二作者),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论文评比一等奖,2007/7;2006年被评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二届青年博士骨干。
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导师介绍之二

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导师介绍之二(整理转载)王永德男,1963年生,教授。
教育与研究经历:1987年毕业于宿州学院中文专业。
之后,分别于1992、2001年从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汉语专业语法修辞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心理语言学方向毕业,获硕士、博士学位。
2004年在复旦大学中文站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
工作经历:曾在安徽大学教务处和中文系、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任副教授、教授,2012年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工作。
主要讲授课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心理语言学、外语教育心理学、中高级商务汉语阅读,商务汉语写作,中高级汉语阅读,中级经贸汉语口语等。
研究领域与兴趣:主要研究领域为应用语言学,侧重用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来华留学生对汉语和汉字的认知,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当代语言学》、《语言文字应用》、《现代外语》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语言习得和认知论文或研究报告三十多篇,出版了《留学生习得汉语句子发展研究》等学术专著2部。
主持的科研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0年度项目“留学生认知实验中的汉字教学法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4年度项目“杨金华女,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语言学教研部主任。
学历教育/进修与访学:1972年至1976年在原上海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学习;1976年转入原上海外国语学院语言学教研室攻读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1987年获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工作简历:1977—1984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学教研室助教1986—1990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1991—2001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2002至今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1994年作为专家由国家教委派往法国巴黎三大任教两年;2000年作为交流师资赴韩国釜山外大任教一年;2006年应邀前往日本京都外大任教一年。
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英语语言文学导师介绍之七

2003.9-2006.6 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获博士学位) 2002.3-至今就职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2004. 7-8 赴英国利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进修英 语教学法 2010 – 2011 赴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MIIS)进行高级访 问学者研究 研究领域与学术成果: 近五年发表在《中国翻译》、《外语界》、《外语教学》、《外 语研究》、《红楼梦学刊》、《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四川外语 学院学报》、《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译林》等 CSSCI 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十几篇; 独立撰写学术专著 1 部,独立编撰翻译教材 2 部,译著 4 部, 参编专著、教材 3 部;为《英语自学》(2003-2009)、《海外英语》 (2004-2006)杂志担任专栏主持;独立承担 1 项国家级、1 项省部 级、2 项校级科研项目,合作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2 项。 讲授课程: 先后教授听力、口语、精读、翻译理论与实践、当代英国侦 探小说研究、影视翻译和文学翻译课程。学生评教成绩历年位于学院 前列。 个人荣誉: 2005 年获得上海市优秀研究生科研成果奖 2006 年被评为上海外国大学主讲教师
独立主持完成国家哲学社科基金一般项目(00BYY010; 2001-2004)1 项;正独立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0YJA740105;
6
2010-2013)1 项;其他省市级和校级项目多个。在研项目:1)现代 西方语言学流派的哲学背景史;2)门肯研究(特聘教授子课题)。 科研成果
论文: 在《现代外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外
上海外国语大学十佳优秀青年教师; 上海外国语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校教育奖励基金等;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成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语言学、语用学、文学语言学 个人荣誉:
2003 年,“从语误谈综合英语中的文化教学”获省社会科学一 等奖。
2001 年,“英汉颜色词的国俗语义对比研究”获市社会科学一 等奖。
2003 年,获省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 2001 年,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享受校特殊科研津贴。 2001 年,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优秀奖一等奖。 学术成果: 学术会议: 1、中国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高层论坛,2010. 09 上海。 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研讨会,2010. 07 北京。 3、上海市留学生教育研究会年会对外汉语教学研讨会 2010. 06 上海。 4、中国修辞学会成立 2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5. 11 上 海。 5、全国高校英语教育教材研讨会,2004. 08 西安。 6、全国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研讨会,2003. 08 北京。 7、全国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研讨会,2001. 08 杭州。 学术论文: 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 30 篇,其中代表性论文有:
3
1、原始思维与诗歌语言,《江汉论坛》2006 年第 12 期,独著。 2、从国俗语义角度看英诗的“欢乐”意象,《外语研究》2007 年第 2 期,独著。 3、汉英诗歌中的“理趣”意象与国俗语义,《山东文学》2005 年第 9 期,独著。 4、语言坐标系与诗歌意象语言的语义理解,《广西社会科学》 2011 年第 4 期,独著。 5、“四季”意象在汉英诗歌中的文化意蕴,《湖北社会科学》 2004 年第 1 期,独著。 6、英语中的暗含否定及其汉译,《当代教育》(香港)2002 年第 4 期,独著。 7、领略修辞的奥妙,《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 年第 6 期,独 著。 8、诗歌意象语言与日常语言,《天中学刊》,2009 年第 1 期, 独著。 9、汉英诗歌爱情意象的文化阐释,《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10 年第 5 期,独著。 10、诗歌意象语言的用词特点,《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 年第 4 期,独著。 科研项目: 主持、主要参与科研项目 8 项,主要有:
4
1、基于中间件技术的特色知识库建构与传播模式的变革,国 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9 年度)。
2、诗歌意象语言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 (2006 年度)。
3、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估研究,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2004 年度)。
4、国俗语义与综合英语课教学研究,省教委教育科研项目 (2003 年度)。
7
论文代表作:
6
《语境研究的变化和发展》 《语境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 《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应口语先行》 《外国学生汉语学习资源库建设构想》 《中文报章汉外语码混编修辞效果实证分析》 《面向外国学生的汉语发音语料库建设——以自主学习为 特色的对外汉语语音训练基础研究》
编著: 《目的语环境优势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新思路》,并为留 学生编写汉语语音教材《外国人汉语发音训练》。 科教奖励: 获上外教育奖励基金教学科研二等奖。
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导师介绍之一(整理转载)
李月松
山东平邑人,1953 年 11 月出生于上海,党委副书记、校工会主 席。教授,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学历教育/进修与访学:
1978 年 9 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1985 年至 1986 年赴日本进修日语。 工作简历: 1978 年 9 月开始山东大学留校任教; 1981 年 9 月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任教,工作至今。曾任中文 部办公室主任,对外汉语系办公室主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 主任,校党委组织部长、纪委书记。 1992 年被评定为副教授; 1993 年至 1994 年赴日本梅花女子大学任专任副教授; 1998 年被评定为教授。 研究方向: 对外汉语教学以及中日语言文字的比较研究。 科研项目: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 “八五”规划基金项目 《现代日语中 的汉字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
5
仇鑫奕
教授、硕士生导师。 学历教育/进修与访学:
1990 年毕业于原上海外国语学院对外汉语系对外汉语专 业; 1992 年至 1998 年先后师从戚雨村、王德春两位教授,攻 读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 2007 年赴加拿大 UBC7 月赴加拿大 UBC 接受国家汉办主办 的 NORTH AMERICAN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TRAINING METHODS PROGRAM 培训。 工作简历: 1998 年 7 月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2011-2012 学年在韩 国釜山外国语大学执教)。 教授课程: 针对本科生的现代汉语语音;针对研究生的汉语语音学、 语音学、对外汉语教学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语言学;针对来华留学 生的各类汉语课程。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
5、综合英语中的文化问题研究,省教委教育科研项目(2000 年度)。
著作教材: 1、《牛津名人传记丛书——弥尔顿》,译注,上海译文出版 社, 2008 年。 2、《英语口语考试二级教程》,副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3、《新编大学英语自主综合训练》,编委,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2000 年。 4、《上海百科全书》(英文版),审校,上海科技出版社, 2011 年。 5、《最新四六级英语考试词汇一点通》,审校,上海译文出 版社出版发行,2005 年。 6、《诗歌意象语言研究》,专著,待出版。
刘芳
教授,2004 年 9 月—2,获文学博士学位;中国修辞学 会会员、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会员。
原任教于平顶山学院,2007 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毕业后 留校任教。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1
学术专著: 《现代日语中的汉字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 “八五” 规划基金项目) 教材: 《基础汉语教程第二册》(国家汉办规划教材) 学术论文: 《语言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初探》; 《汉字教学中的认知结构教学法》; 《中日简体字比较》; 《日本的国字——日本人造的汉字》; 《从汉语中古音看日语吴音与汉音之差异》; 《日本明治以来关于汉字论争的回顾》; 《论芭蕉与杜甫的艺术风格之差异及其成因》; 《芭蕉与汉诗文》等二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