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词义异同举例

合集下载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二)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 1.词义轻重变化 (1)古义轻今义重 诛:《说文•言部》:“诛,责也。”成语“口 诛笔伐”。“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 也,于予与何诛?”后来词义变重,成为“杀” 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至军,立 诛杀曹无伤。”成语有“天诛地灭”。 恨:古义指遗憾。“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2)古义重今义轻 怨:古义指痛恨。“秦父兄怨此三人,入于骨 髓。” “闻汉天子甚怨卫律。” 购:古义指重金购求、悬赏。“吾闻汉购吾头 千金,邑万户。”
2.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谣言”指民间的歌谣谚语。 “下流”在古代指地位或处境低下。 “吹嘘”在古代指替人宣扬、称扬。 “爪牙”在古代指得力助手。 “谤”古指背后议论或批评别人的短处。
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 反义词并用如“高下”、“富贫”、“穷达”。 同义词并用如“宫室”、“辅相”、“货财”。 4.从成语中考察 成语“揭竿而起”、“走马观花”。“举世无 双”、 “赴汤蹈火”,等等。
2.词义范围的扩大 词义扩大以后,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焚,烧田也。” 響,回声。 色,脸色。 江、河,古代为长江、黄河的专名。 皮,古指兽皮,带毛的。 醒,由酒醉的状态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病古重病曰病。 粮:原指干粮。 涉,原指淌水过河。 匠,“木工也”。
3.词义范围的转移 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 而甲乙两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相似或接 近等)。
赂,古指用财物送人,又指赠送的财物,中性词。 复辟:古义指恢复君位。 锻炼,在古代指玩弄法律陷害别人。 祥:古义指吉凶的征兆、预兆,中性。 后指吉 祥,为褒义。 侵:古义指不宣而战,无正义非正义之分。《左 传》:“凡师,有钟鼓曰伐,无钟鼓曰侵,轻曰 袭。”后指非正义的侵略、侵犯。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语言是发展变化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显著最快,尤其是词义,几乎处于经常变动中。

古今词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如天地人马牛,日月风雨雪霜,东西南北左右上下等。

这些词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历史悠久,经过各个语言时代一直流传至今,千百年来意义基本相同,没有发生变化,古今一脉相承。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有些词,虽然词形没有变化,但古今词义完全不同,例:①走,今义为慢慢散步,古义为跑。

②去,今为往,古义为离开。

③慢,今为动作迟缓,古义为懈怠无礼。

④行李,今义为出行时携带的行装物品,古义为外交使节。

⑤牺牲,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古义为祭神的猪、牛、羊。

⑥烈士,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生命的人,古义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⑦丈夫,今义为女子配偶,古义为男人。

⑧厌,今义为厌恶,古义为满足。

⑨毙,今义为死,古义为倒下。

⑩卑鄙,今义为品质恶劣行为下流,古义为出身卑贱,见识短浅。

(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古今词义异同是词义演变发展的结果,新义和原义比较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睡——古指打瞌睡,今扩大为任何时候任何形式的睡。

菜——《说文》:“草可食者。

”扩大为鱼肉及其他食品。

醒——本文为酒醒,扩大为睡醒。

2.词义缩小子——本指儿女,不分男女,统称为子,后专指儿子。

臭——从自从犬,本义指气味,包括香气秽气,后专指秽气。

汤——本指热水,开水,后指菜汤内汤。

3.词义转移脚——原指小腿,后来指人体接触地面的部分。

闻——本义是听,现代指用鼻子嗅。

庙——原指供奉祖先的地方,后专指供奉神的地方。

4.词义褒贬色彩不同谤——古指公开议论,今指诽谤毁谤。

贿——古指财物或赠送财物,后指行贿,受贿。

祥——古指征兆,包吉兆凶兆,后代专指吉兆。

5.词义轻重程度不同疾病——疾:小病,病:大病怨恨——怨古重今轻,恨古轻今重。

举例说明古今词义的变化

举例说明古今词义的变化

举例说明古今词义的变化
古今词义的变化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可以在很多词汇中观察到。

下面举例说明几个典型的古今词义变化。

1. "负责"
古时,“负责”是指承担责任、负重。

如《红楼梦》中有“谁负重任
将家出”,表示谁来承担家庭责任。

而在现代,这个词的词义扩充为
职责和责任所在,不仅仅指承担负担,还包含监督、处理、协调等方
面的义务。

2. "世界"
“世界”这个词在古代指的是人类的世界,与其他生物和物体的世界
相对应。

例如,古代诗词中常出现“人世间”、“世事”等表达方式。

然而,在现代,“世界”一词的含义已经扩展,成为指整个地球和地
球上的人类社会。

例如,我们常说“世界和平”、“世界杯”等。

3. "毒"
古代,“毒”指的是有害、有毒的物质,或者指毒药。

这个词在现代
的词义发生了变化,除了保留了原有的意义外,还指某些有害作用、
恶劣性质的东西或行为。

“言辞毒”、“心机毒”等表达形容的含义
就是如此。

4. "师傅"
在古代,“师傅”一般指的是某个手艺高超的人,如书法师傅、绘画
师傅等。

然而,在现代,“师傅”的词义发生了转变,除了保留了原
有的义项,在很多地区还用来表示对长辈、师长的亲切称呼。

以上是几个典型的例子,展示了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

随着语言
和社会的不断演变,词义也会不断更新和扩展,以适应不同语境和需求。

文言课文中出现的古今同形异义词

文言课文中出现的古今同形异义词

文言课文中出现的古今同形异义词(132个)1.卑鄙今义:品质恶劣古义:卑,指出身低微,鄙,见识浅薄,常用作谦词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2.北面今义:四个主要方向之一古义:面朝北(称臣)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3.便利今义:使用方便,容易达到目的古义:便,就;利,吉利例如: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孔雀东南飞》)4.便宜今义:物品价格低;读piányi古义:①有利和应该做的事。

读biànyí例如;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史记·张释之列传》)②方便例如:我陪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

(《林黛玉进贾府》)5.博学今义:学问广博精深古义:广泛地学习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6.不避今义:不躲开古义:不次于,不少于例如: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

(《论贵粟疏》)7.不过今义;转折连词古义:不超过例如: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

(《赤壁之战》)8.不好今义:坏古义:不美例如:是女子不好。

烦大巫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西门豹治邺》)9.不行今义:不可以;不好;不中用古义:不去,没有成行例如: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10.成立今义:(组织机构等)开始存在;(理论意见等)站得住脚古义:长大成人例如: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祭十二郎文》)11.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古义:刚刚开始例如: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赤壁之战》)12.春秋今义:①春季、秋季;②时代名称古义:①年龄例如:春秋三十有三。

(《谭嗣同》)②一年例如:蝼蛄不知春秋。

(《庄子·逍遥游》)③书名例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报任安书》)13.从而今义:连词古义:从,跟随;而,而且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常见古今同形异构异义词语例释

常见古今同形异构异义词语例释

常见古今同形异构异义词语例释1.烈士暮年(《龟虽寿》)烈士:古义:指有雄心壮志的人。

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的人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

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

)3.无论魏晋(《桃花记》)无论: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义:道德品质十分恶劣。

)5. 小大之狱(《曹刿论战》)狱:古:诉讼案件,罪案。

今:监禁罪犯的地方。

6.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赤壁之战》)中国: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另:古“中土”亦指“中原”。

7.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非常:古义:意外事故(名词);今义:很、大(副词)8.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更衣今义:换衣服;古义:上厕所。

9.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赤壁之战》)殷勤:古义:关切、问候。

也指深情厚谊。

今义:热情、周到;10. 往往今义:常常;古义:①处处。

旦日,卒中往往语……(《陈涉起义》)②时常,常常。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琵琶行》)11.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何苦:古义:哪怕,怕什么;怎怕。

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12.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鱼肉:古义:鱼和肉,意为被欺凌的对象(名词)。

也指“欺凌”之意。

今义:鱼的肉;13. 其实今义:实际上(副词);古义:①它的果实。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晏子使楚》)②那实际情况。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李固与黄琼书》)14.春秋今义:①春季、秋季;②时代名称;古义:①年龄。

天子春秋鼎盛。

(《治安策》)②一年。

蝼蛄不知春秋。

(《庄子·逍遥游》)③书名。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古今词义的异同完整版

古今词义的异同完整版

4、羹:古义指的是烹煮好的带汁的肉。如《左 传·隐公元年》:“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 故。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 君之羹。” 《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 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1、词义范围扩大(简称词义扩大) ①江:《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迳巫 峡。” ②河:《山海经·海外北经》:“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③车:古指马车、牛车等;而在现代又包括汽 车、火车、自行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
(三)古今词义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劝:先秦“劝”是“鼓励”、“勉励”的意思 (如“劝学”“以劝事君者”);汉魏以后才有了“ 善言规劝”和“劝解”的意义。 2、给:古义“供也”、“足也”。今义为“给 予”。 3、再:先秦义为“第二次”或“两次”,表示动 作的数量。如《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 可再乎?”《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 衰,三而竭。”今义“再”不表数量,而表行为的重 复,意义与古代的“复”字同。
4、由中性变爲贬义 ①谤:古代是个中性词,不带贬义。如《战国 策·齐策》:“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 后来变成了贬义词,为“诽谤”、 “毁谤”等义。 ②谣言:《搜神记》:“长安中谣言曰:‘见 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③下流:《报任安书》:“下流多谤议。”《 报孙会宗书》:“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④犯:《左传· 桓公五年》“若先犯之,必奔。 ”——我郑国的军队若先向陈国发起攻击,陈国 的军队必先溃败逃走。讲自己的进攻用“犯”, 是不符合现代人的讲话习惯的,这说明这个词在 感情色彩上古今是不同的。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1、找:古代的含义是“划船”。现代“找”义为“ 寻找”。 2、去:现在是“到、往”的意思;古代则正好相反 ,义为离开。 3、抢:古代义为“突过”或“撞”。现代“抢”( qiǎng)是“抢夺”义。 4、叔:上古作“拾取”讲,如《说文》:“叔,拾 也。”现代“叔”只用于亲属称谓。 5、凫:雁丑也。《尔雅》

请简述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并举例说明

请简述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并举例说明

请简述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并举例说明
古今词义异同指的是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使用中,其词义可能有所异同。

基本情况可以总结如下:
1. 词义保留:部分词在古代和现代的使用中,其词义保持一致。

例如,“花”一词,在古代和现代都有表示植物花朵的意思。

2. 词义发展:部分词在古代和现代的使用中,其词义经历了发展或扩展。

例如,“行”一词,在古代有“行走”之意,而在现代还有表示“事物是否符合规定”的意义,如“合法合规”。

3. 词义淡化或消失:部分词在古代的使用中有特定的词义,但在现代的使用中词义已经淡化或消失。

例如,“满江红”一词,在古代指的是一种指甲上紫红色的杂纹,而在现代已经失去了这个特定的词义。

4. 词义新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部分词在现代出现了新的词义,而这些词义在古代是不存在的。

例如,“网络”一词在古代指的是渔网或捕鸟网,而在现代则指代互联网。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和现代的不同语境中,一个词的词义可能会有所变化,或者存在多个词义。

对于某些古代词义在现代已经不常见的情况,可能需要依靠文
献或者辞书的说明才能准确理解。

古今词义异同

古今词义异同

古今词义异同一、古今词义(词汇)的传承与存废1、古用今废词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如: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2、古今义同词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

如: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3、古今异义词(1)完全不同: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

绸: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郭璞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

”《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

”王逸注:“绸,缚束也。

”今义为丝织品的名称。

该:古代常用义为完备。

《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王逸注:“该。

亦备也。

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

”《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

”现常用意义为“应当”。

成语“言简意赅”一词中,“赅”与“该”义同而形异。

抢:《战国策•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两处的“抢”皆“碰、撞”之义。

行李: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今指出行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异,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

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怜”古今都有可怜的意思,但是古代还有“爱”的意思。

如:《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售”古今都有卖东西的意思,但是“售”在古代强调的是卖的结果,即把东西卖出去,卖掉。

《晏子春秋》:“而酒酸不售。

”意思是直到酒味变酸了也卖不掉。

而今天“售”指卖的行为。

“睡”古今都有睡的意思,但是它在古代专指打瞌睡。

如:《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朕——古代是第一人称代词,人人可用,如《楚辞·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朕”是屈原的自称。

《尔雅·释诂下》:“朕,我也。

”郭璞注:“古者贵贱皆自称朕。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称帝后,把“朕”定为“至尊之称”,以后历代相袭,只有皇帝才能称“朕”。

币——上古指礼物。

先秦外交官所带礼物有“玉、马、皮、圭、璧、帛”六种,称为“六币”,又特指用来送人的丝织品(即“帛”)。

“币”在汉代产生“货币”义,一直沿用至今。

走——古义为“跑”。

《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成语“走马观花”之“走”即此义。

“走狗”原指跑得快的猎狗。

“走”之今义指步行。

斃——上古是“向前倒下”之义。

《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斃于车中。

”“斃于车中”即“向前倒在车中”。

一个人因疲劳过度或受重伤而趴倒在地,永远不起来,就是死了。

汉代“斃”有“死亡”之义,一直沿用至今。

兵——上古指兵器。

《说文》:“兵,械也。

”成语“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和现代“兵工厂”中的“兵”,均表武器。

现代一般指士兵、战士,即拿武器的人。

党——“党”是周代居民组织的单位,五百家为党。

《周礼地官大司徒》:“五族为党。

”郑玄注:“族,百家;党,五百家。

”后来指由于某种利益而组成的集团,含贬义,如《左传·襄公二十二年》:“皆栾氏之党也。

”现代是“政党”之义。

池——上古一般指护城河。

《说文》:“隍,城池也。

有水曰池,无水曰隍。

”《左传·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池中有水,因而发展出“池塘”义,此义为现代常用义。

愤——上古是憋闷的意思。

《说文》:“愤,懑也。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

”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从汉代起,“愤”产生了“因不满而情绪激动”即忿怒之义,《字汇》:“愤,怒也。

”此义为现代常用义。

访——上古义为向人咨询。

《说文》:“泛谋曰访。

”徐锴注云:“此言泛谋,谓广问于人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

”意即秦穆公向蹇叔征询对偷袭郑国的意见。

中古以后,“访”有“拜访”、“探望”、“寻访”等义,沿用至今。

粪——上古是“扫除”之义。

《说文》:“粪,弃除也。

”即除去污秽之物。

由此义又发展出“粪田”即给田里的禾苗施肥之义,段玉裁说:“凡粪田,多用所除之秽为之,故曰粪。

”后来,又指被扫除的秽物,今义则专指粪便。

国——先秦一般指诸侯的封地,如“秦国”、“晋国”等。

有时表示首都,如《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

”此义现代基本不用。

今义指国家。

购——古义为悬赏征求,而不是“买”。

《说文》:“购,以财有所求也。

”段玉裁注:“县(悬)重价以求得其物也。

”《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现代“购”与“买”同义。

羹——上古指带汁的肉,不同于中古以后所说的“羹汤”。

《尔雅》:“肉谓之羹。

”《左传·隐公元年》:“公赐之食。

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

’”煮熟了的野菜,叫“菜羹”。

今义“羹”指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如“豆腐羹”、“鸡蛋羹”等。

怜——古代的常用义是“爱”。

《尔雅》:“怜,爱也。

”《列子杨朱》:“生相怜,死相捐。

”古语中“可怜”常有“可爱”义,如《孔雀东南飞》诗:“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

”“可怜”有时表“可惜”义,如韩愈诗《赠崔之》:“可怜无补费精神。

”有时表“可羡”义,如白居易《长恨歌》:“可怜光采生门户。

”有时表“可怪”义,如陆游《平水》:“可怜陌上离离草,一种逢春各短长。

”现代“怜”的通用义是怜悯、哀怜。

勤——古代的通用义是“辛苦”、“辛劳”。

《说文》:“勤,劳也。

”“劳,剧也。

”段玉裁注:“剧,用力甚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句中前面用“劳”,后面用“勤”,词义相同。

“勤”的现代通用义则是工作努力,不偷懒,不懈怠。

穷——古代义为“极”、“尽”、“到尽头”。

《说文》:“穷,极也。

”《荀子·富国》:“纵欲而不穷,则民心奋而不可说也。

”杨倞注:“穷,极也。

”《列子·汤问》:“飞卫之矢先穷。

”张湛注:“穷,尽也。

”“穷”也指生活极端困难,《战国策·赵策》:“振困穷,补不足。

”特指仕途不通、不得显贵,王勃《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在这个意义上,“穷”的反义词是“达”,《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现代“穷”的通用义“缺少钱财”,古代用“贫”表示,“贫”的反面是“富”。

狱——上古指案件、官司、诉讼,与现代所指的“监牢”不同。

《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古代有“断狱”之说,意即“断案”、“听讼”。

逐——上古的基本意义是追赶、追捕、追击,与“追”同义。

《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左传·庄公十年》:“遂逐齐师。

”由此义又引申出“放逐”、“流放”之义,如《楚辞·哀郢》:“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又引申出“驱逐”、“驱赶”之义,如李斯《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此义是现代通用义,与“追”不同。

淫——古代的常用义是“过分”、“过度”。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

”又指长期下雨,《尔雅》:“久雨谓之淫。

”又指奢侈浪费,《礼记·王制》:“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

”孔颖达疏:“淫谓过奢侈。

”又指生活放纵,《国语·鲁语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

”特指男女发生不正当的关系,《小尔雅》:“男女不以礼交谓之淫。

”这个意义是“淫”的现代通用义。

写——上古的常用义是“铸刻”、“镕铸”。

《国语·越语下》:“王命金工以良金写范蠡之状而朝礼之。

”刘向《新序·杂事五》:“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由此义发展出“摹仿”、“摹拟”之义,以及“描绘”、“描画”之义,“抄写”、“誊写”之义,等等。

“写”在现代表“书写”义,此义古代用“书”表示。

塘——上古表“堤防”、“堤坝”之义,一直沿用到中古,如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池塘”指水池岸上。

现代“塘”表“水塘”之义,与古代不同。

售——古代是“把东西卖出去”的意思,不同于今义所表之“卖”。

《广韵》:“售,卖物出手。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货而不售”是“出卖却卖不掉”的意思。

乳——上古指“生殖”,《说文》:“人及鸟生子曰乳。

”是动词。

又指生产后处于哺乳期的动物,如“乳虎”、“乳彘”、“乳狗”指处于哺乳阶段的母虎、母猪、母狗。

又指“乳房”、“乳汁”,此义是现代常用义。

去——古义是“离开”,如《诗经·魏风·硕鼠》的“逝将去女”,意即“我发誓要离开你”。

“去世”即“永远离开人世”。

现代“去”表“到……去”之义,与古代“去”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反。

快——上古义为“高兴”、“喜悦”,《说文》:“快,喜也。

”《孟子·梁惠王上》:“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由此义发展出“畅快”、“舒畅”之义,如宋玉《风赋》:“快哉此风。

”大约中古时期,“快”表“迅速”、“速度快”之义,《正字通》:“快,俗谓急捷曰快。

”这也是现代“快”的通用义。

布——上古专指麻布、葛布。

《说文》:“布,枲织也。

”(“枲”是不结子的大麻,泛指麻)后来,棉织品也叫“布”。

古代的平民百姓只能穿麻布、葛布衣服,因此,“布衣”代指平民。

现代“布”的词义更广,连化学纤维或其他材料制成的织物或膜,也统称“布”,如:塑料布、石棉布、尼龙布,等等。

伪——上古是“人为的”之义。

段玉裁说:“盖字涉于作为则曰伪。

徐锴曰:‘伪者,人为之,非天真也。

故“人为”为“伪”。

’是也。

”《荀子·性恶》:“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引申出“虚假”、“欺诈”、“假装”之义,此义为今之通用义。

丈夫——古代是成年男子的通称。

《说文》:“夫,丈夫也。

周制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

”又泛指所有男人,包括刚生的男孩,《国语·越语上》:“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

”现代“丈夫”仅指已婚妇女的配偶。

亲戚——古代词义范围广,包括父母、兄弟以及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所涉及到的人。

例如,《大戴礼·曾子疾病》:“亲戚既殁,虽欲孝,谁为孝?”“亲戚”指父母。

《孟子·公孙丑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亲戚”指所有亲人。

现代“亲戚”不包含父母兄弟等家人。

牺牲——古代指牛、羊、豕等祭品,《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孔颖达疏:“牲谓三牲,牛、羊、豕也;牺者,牲之纯色也。

”“祭神之物。

”现代指为正义事业或因公而献身。

烈士——古代一般指有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的人,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现代则指为了人民利益而献出生命的人。

经济——古代指“经国济民”、治理国家,杜甫《上水遣怀》:“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

”《宋史·王安石传论》:“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今义指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

便宜——古义为“方便适宜”、“因利乘便,见机行事”(“便”读biàn),如《史记·汲黯传》:“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民。

”今义指商品的价格低廉(“便”读pián)。

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