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 阅读 10 《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_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其人其书,弄清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理解前五章内容。
2、了解本文特点,熟读并背诵前五章,积累前五章成语、格言、警句。
3、积累前五章中的学习方法、态度及为人处世的态度、修养名句,并付诸实际,提高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1、积累前五章文言实词及虚词;2、了解前五章每章内容,熟读并背诵前五章。
3、积累前五章有关学习方法、态度及修养方面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论语中的常见的格言、警句、俗语导入课文(可引起学生兴趣)二、简介孔子其人其书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先由学生介绍,教师根据情况适当补充。
(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三、学习前五章:(注重了学生主体地位)(一)通读前五章1、请学生结合注释并利用工具书通读课文前五章两遍。
要求:(1)读准字音(不会的做好标记,准备小组讨论解决)(2)了解句意。
(不会的做好标记,准备小组讨论解决)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读音、字音中难懂之处,不懂的做好标记。
准备全班讨论。
3、全班讨论解决字音、字义难点(教师点播)(二)熟读前五章,了解每章内容。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轮流读文章,直到熟读成诵。
2、小组展示诵读成果,全班评议,指出优劣。
3、全班诵读课文。
(三)讨论内容,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1、问题:在诵读基础上,分别同学概括概括前五章中哪些是谈学习方法的,那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谈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2、在小组讨论并在全班展示,教师总结板书: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2)温故而知新;(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3)吾十有五有志于学……不逾矩(四)集体诵读全文五、课堂小结:本节课共同学习了《<论语>十二章》前五章,积累了常见实词及虚词,了解了学习方法及道德修养为人处世名言,希望我们时刻以这些名言警示自己,提高自己的修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学案(含试卷)

论语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不逾(迷惑。
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课下注释,用现代汉语口头翻译课文。
【拓展延伸完成校本作业。
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散步》通过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地展了这一家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B.《金色花》通过写一个儿童把自己想象成一朵金色花,并由此引发联想,表现了家庭之爱、母子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和圣洁。
C.英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叙述了“我”在悬崖上遇险、脱险的经历,并由此悟出了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终将会赢得最后的胜利的道理。
D.《植树的牧羊人》中,作者采用时间顺序,运用对比手法,向我们展示了牧羊人的坚持之美,无私之美。
2.下列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A.这些劫徒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抢夺行人财物,真是胆大包天。
B.政治家要满腹韬略,进退维谷,而且深具历史视野。
C.小侄子戴着大檐帽,别着玩具枪,煞有介事地在小房间里巡逻。
D.为了我们几个学生,吴老师工作更加勤奋,常常废寝忘食。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匿.笑(nì) 祷.告(dǎo) 并蒂.(dì)B.姊妹.(zǐ) 菡萏.(dàn) 徘徊.(huí)C.攲.斜(jī) 应.答(yìng) 荷花梗.(gěng)D.负荷.(.hé) 荫.蔽(yīn) 莲蓬.(peng)4.填入空缺处的动词,依次全都正确的一项是()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住了。
A.拉撒支牵系罩 B.系放牵拉支罩C.支撤牵拉支罩 D.支撒系牵拉罩5.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够准确的一项是()A.曹操《观沧海》中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意思是“真是幸运极了,我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另外,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相当积极,但在表演过程中,有些学生过于关注表演本身,而忽略了《论语》中的道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强调角色扮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而不是单纯的表演。
-将《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实际学习生活相结合,如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君子务本”的原则。
举例解释:
-在讲解“君子不器”时,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不器”不仅仅是指不拘泥于一种技能,而是要全面发展,具有广泛的知识和才能,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时,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到“弘毅”精神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章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仁爱”和“礼仪”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君子不器”,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其含义。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论语》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学而时习之”。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论语》中的场景,体会其中的道理。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
北宋宰相赵普赞曰:“半部论语治天下”。
2、孔子(前551~前479),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
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 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看法、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爱!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一 1.了解古代宏大教化家孔子的有关状况及《论语》。
2.扫清文字障碍,能流利朗诵课文及背诵。
3.参照注释,抓住关键字词从而把握文章内容。
4.理解文章的深刻道理,领悟《论语》深刻的内涵。
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2.结合详细的语录,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日,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看法、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一.读儒家经典 1.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化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闻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3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南宋朱熹把《论语》和《高校》、《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轻松听一听:学生听老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3.大胆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老师指导学生朗读,依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合作译一译: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
留意以下重点词语和句子。
①三省愠说罔殆信 传 矩 十有五 堪 饭疏食饮水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挚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 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诵读《论语》十二章,准确背诵。
2.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疏通文意。
3.领悟孔子的思想主张,体会其智慧和人文精神。
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掌握“说”“愠”“罔”“殆”等重点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o理解各章的主旨,把握孔子的教育理念、道德观念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2.教学难点o体会孔子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5 分钟)o展示孔子的画像,讲述孔子的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入《论语》。
2.作者简介(5 分钟)o介绍孔子的生平、地位、思想核心以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 分钟)o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生字词的读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吾日三省(xǐng)吾身”。
o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o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愠(yùn)”“君子”等,学生做笔记。
o学生概括每章的主要内容。
4.课堂小结(5 分钟)o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字词和对各章的初步理解,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背诵第一章。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5 分钟)o抽查学生对第一章的背诵,回顾上节课的重点字词。
2.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5 分钟)o学生分组研读第二章至第四章。
o小组讨论:这几章中孔子强调了哪些学习方法和态度?o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温故而知新”等语句。
3.再读课文,体会情感(10 分钟)o学生带着理解再次朗读这几章,体会孔子对学习的重视和热爱之情。
o学生分享感受,教师总结。
4.课堂小结(5 分钟)o总结这几章的主要内容和孔子的学习观,布置作业:背诵这三章,理解其含义。
第三课时1.作业检查与交流(10 分钟)o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邀请学生分享对第二章至第四章的理解。
《论语十二章》-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教案

此外,我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引导还有待改进。有时候问题设置可能过于简单,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在小组讨论环节,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打算在下次课堂上增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表观点。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论语第三章:《八佾篇》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4.论语第四章:《里仁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5.论语第五章:《公冶长篇》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6.论语第六章:《雍也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论语》中的学习理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7.论语第七章:《述而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8.论语第八章:《泰伯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9.论语第九章:《子罕篇》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0.论语第十章:《乡党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论语》十二章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案《论语》十二章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案 > :《论语》十二章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朗读课文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乎三省(_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逾矩(yújǔ)箪(dān)好(hào)肱骨(gōng)笃(dǔ)三、赏读课文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
案
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
通过理解,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以下是为您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供您参考,篇一:论语十二章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二章内容。
学习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二章内蕴。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知识准备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
国人。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2.《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3.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
一般是在姓之后加“子”,以表示尊敬,是敬词。
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
(二)预习指导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自己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圈出
不能理解的词句。
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笃
一箪食士不可以不弘毅
知松柏之后凋曲肱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五日三省吾身博学而笃志
不堪其忧曲肱而枕之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1:翻译课文。
问题1:小组互译互评,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不能解决的请同学们先作好记录,全班同学一起来解决。
省略句:可以为师矣。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判断句: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问题2:重点字词积累。
通假字:
词类活用:
—词多义:
古今异义:
本课出现的成语:
三、达标测评
四:小结。
篇二: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二章内容。
学习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二章内蕴。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预习指导
熟读课文,试着理解孔子的思想。
(二)预习检测
1.提醒人们应该注意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
2.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
3.关于培养宽厚胸怀的句子是:
4.论述学习和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二、合作探究
(一)学始于疑
通过这十二章《论语》,你觉得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