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一课一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
2021年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2021年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东都事略》记载:“(宋)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审上司,不许覆板。
”这说明宋代A.出版业放任自流B.有版权保护的意识C.印刷术空前发展D.出版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谶谣的主要传播形式之一是通过儿童之口进行扩散。
人们普遍认为儿童天真无知,他们所传的谣谚必非出于自撰,肯定出自天意。
于是方士、儒生、政客等,便大量制造谶谣,通过儿童之口散布出去,以造成一种天意使然的架势。
这说明谶谣A.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B.准确预知历史的走向C.是后人伪造的历史现象D.改变了历史发展趋势3.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由此得出A.汉字最早起源于鸟兽蹄印B.文明的形成受益于生活的启迪C.神话故事揭示了历史真相D.仓颉造字宣告文明时代的到来4.一方面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
这反映了A.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B.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C.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D.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5.凸面镜早在唐代就作为小儿玩物出现于长安街市,而西方人在13世纪末制成了眼镜。
明朝时眼镜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但人们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
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 )A.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B.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C.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D.满足于初级的实际应用6.《史记·天官书》专门记载天象、星占,在其全部309条占文中,关于用兵的124条,关于年成丰歉的49条,关于皇族和大臣行为的26条,这三项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二。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复习课教学

宋徽宗·赵佶《竹雀图》
北宋张择 端的《清 明上河图》 片段
元 代 王 冕 《 墨 梅 图 》
题诗:“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法国史学家、评论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 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 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的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 一切的基本原因。”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用唐宋元明清 时期绘画艺术发展的史实,来论证你的观点。
英国著名的研究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 院士曾经提出一个问题:“在上古和中古 时代,中国科学技术一直保持一个让西方 望尘莫及的发展水平,中国科学发现和发 明远远超过同时代欧洲,已被证明是形成 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古 代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应 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
唐朝:国家统一,经济比较繁荣,统治者政策开明,民族关系 融合,对外交流活跃,唐朝绘画题材广泛,兼容并蓄,达到中国古代 绘画艺术的高峰。
宋朝: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队伍壮大,表现人民生 活的风俗画盛行。
明清:随着专制主义的加强,人们的思想文化受到控制,将 自己的思想融入画中的文人画在这一时期盛行
(四)戏曲艺术——京剧
探究2:试分析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能长期领先于世界? 16世纪后,中国科技没能产生与欧洲相同的近代科学
的原因是什么?
◆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
政治:社会制度先进,国家统一是主流 经济:农耕经济发达,生产力不断发展 思想:传统农本思想,教育事业很发达 对外:文化交流频繁,互相学习促提高 技术:积累知识经验,劳动者刻苦钻研 政策:封建王朝重视,明以前对外开放
西汉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0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新人教版

课后限时集训(三十)(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在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图书市场日趋饱和,利润越来越少。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书坊重新对市场进行定位,选题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戏曲、小说、生活用书的比重越来越大,适应和满足了大众的消费需求。
据此可知()A. 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B. 印刷术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化发展C. 传统经典文化逐渐被通俗文化取代D.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的发展和推广为明代通俗文化读物的推广提供了方便,促进了通俗文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
A项说法绝对,且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并不等同于“被通俗文化取代”,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社会转型,故D项错误。
]2 •有人以“仲景未用”为由,反对“牵牛”入药。
对此,李时珍说东汉时此药未入本草,故仲景不知,假使知之,必有用法,不应捐弃。
况仲景未用药亦多矣,执此而论,盖矫枉过正矣!这体现了李时珍()A. 选材中着眼现实的态度B. 探索中求实创新的追求C. 实践中观察求真的方法D. 继承中理性批判的精神B [“牵牛”经过李时珍的不断探索,发现它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故而突破东汉时期张仲景没有把“牵牛”入药的主张,反映了李时珍具有探索、求实、创新精神,故B项正确。
]3. 下表是1600年前后中西方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方面的论述和方法。
由此可知,此时B. 固守了传统经学的藩篱C. 徘徊于传统科学范式D. 对外来文化的积极汲取A [近代科学的特征是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朱载堉和徐光启都以实验、实践为方法去支撑他们的论述,故选 A 项;材料中实验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经学的藩篱,排除B项;传统科学注重实用,以经验总结为主,但材料强调实验,排除C项;材料没体现对外来文化的汲取,排除D项。
]4. 有学者认为,《诗经》多反映黄河流域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楚辞则多反映楚地神鬼巫术、自然崇拜、山川人物、历史风情等。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04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练)(含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4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练)(含解析)1.《梦梁录江海船舰》记载:“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
”据所学判断该书最早可能成书于()A.战国B.汉代C.唐代D.宋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舶商之船……风雨晦暝时,凭针盘而行”可以得出指南针应用与航海,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该项技术出现在北宋时期,D符合题意;而战国时期出现的指南针,A不合题意;BC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指南针2.培根在评述中国古代文明的三项成果时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面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
”材料中的。
三种东西”是指()A.甲骨文、造纸术、指南针B.印刷术、青铜器、指南针C.书法、火药、指南针D.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
依据所学可知,所谓观点中国在“文字方面、战争上、在航海上”的贡献分别指的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正如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故D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科技·四大发明3.xx年是中国传统的“羊”年。
下图是羊字的各种写法演变,下列对于中国古代汉字的表述正确的是()A.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B.一直自觉追求审美价值C.由表音文字向象形文字转变D.难以适应信息快速交流的需要【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的演变历程4.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书画和戏曲(含解析)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书画和戏曲(含解析)无关,故C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商业的发展一直受到抑制,没有形成重商观念,故D项错误。
答案:B3.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术倾向。
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都有官方印记B.没有理性思维C.长期领先世界D.强调实用价值解析: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古代科技有官方印记,故A项错误;没有理性思维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可以看出其强调实用价值,故D 项正确。
答案:D4.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
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
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A.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D.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解析:北宋的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与材料中“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不符,故A项错误;唐朝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不能说明“进入黄金时代”,故B项错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朝的《金刚经》,注意“现存”,故C项错误;敦煌莫高窟是唐代佛教兴盛的表现,与材料中“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D5.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
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
这说明西周(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辖B.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C.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解析:分封制下,地方有较大独立性,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而是文化的传播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体现了共同文化的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民族间的问题,故D项错误。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37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共24张)

性而忽略法度
社更会加进强一调步个平性民 化化 创、 造世俗化,文征明
自主落实基础
三、古代中国的艺术成就——绘画
时期 远古 战国 魏晋
隋唐
两宋
元明清
特点
起源
从萌芽走向成熟
“士大夫画”即文人画开始出现
吸取
风格
唐代王维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 的鼻祖
画学兴起,
是最大亮点
成就最为突出 ①在创作上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 情,追求神韵意趣 ②融 、 、 及 艺术为一体, 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③注重诗意。“画中有诗”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典小说蓬勃发展的阶段。明代风靡全国的“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金瓶梅》。清代涌现出一批批判 现实的文学力作。其中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 ;另外,还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明清两代,封建统治者的官方哲学——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但是,早 期民主启蒙思想也在潜滋暗长。明末清初,一些士大夫努力寻求改革社会的方 案。其中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是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三大思想家。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学风格的变化,了解中国 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理解文学与政治、经 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
高考导航
2、考情分析:
考查频率
考查角度
(全国卷)5年11考
(1)2020·全国Ⅰ卷高考,25:古代中国书画的发展——阎立本《步辇图》 (2)2020·全国Ⅱ卷高考,24:古代中国的体育运动——秦汉角抵运动 (3)2020·全国Ⅲ卷高考,26:古代中国书画的发展——张旭的书法艺术 (4)2019·全国Ⅰ卷,26:从“拔河”考查唐代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5)2018·全国Ⅱ卷,27:明清时期昆曲流行的原因 (6)2018·全国Ⅲ卷,27:明代社会崇尚文化的氛围 (7)2018·全国Ⅲ卷,26: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原因 (8)2017·全国Ⅲ卷,24:从字形的变化考查西周与战国时期文字的使用状 况 (9)2016·全国Ⅱ卷,41:从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的相关材料的解读出发, 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世界影响 (10)2016·全国Ⅱ卷,24:从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考查汉字演变的历 史过程 (11)2016·全国Ⅲ卷,26:从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考查影响书法艺 术地位的因素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精练高效作业:第36讲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Word版含

(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甲骨卜辞的记载反映了早期人类身处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思维特征。
这种自然崇拜反映的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认识,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
甲骨卜辞()A.反映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真实状况B.促进了自然与人的和谐C.影响了秦汉以后政治文明的走向D.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解析:选D。
据题干材料可知,甲骨文中关于自然与人关系的探索和记录影响到后期天人关系思想的形成,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故选D项。
甲骨文对研究历史有重要的意义,但“真实状况”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早期自然崇拜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而非自然与人和谐的关系,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甲骨卜辞影响的是秦汉以后文化的发展,排除C项。
2.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火法有所记载,火法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
这一记载()A.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B.说明我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C.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D.体现古人对制造火药的认知解析:选D。
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制造火药是源于炼丹,火药的发明是中国人民经验的总结,并未上升为制造火药的技术,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是在唐末宋初,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制造火药的认知,故D项正确。
3.(2020·福建福州二模)时间主要农学著作战国《神农》《野老》A.农业生产不断发展B.政府重视农业生产C.农学研究最为突出D.农本思想日益完善解析:选A。
据表格中所列举的众多农学著作,再结合其所涉及的内容可知,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如《农政全书》不但系统记载历代农业经验,吸收了最新实践成果,而且充分吸取了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授时通考》主要记述了古代中国农副业生产的科学技术,等等,故选A项。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之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与艺术

东汉末
张仲景 医圣
《伤寒杂病论》
论述“望、闻、问、切”四诊法,是 临床经典,奠定中医临床医学基础, 被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东汉
众多医 学家
《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唐朝
唐政府 《唐本草》
最早由国家颁行药典,比欧洲早800 多年
明代
李时珍
《本草纲目》
东方药物巨典;创立世界最先进的分 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能取得巨大成就?
(1)满足农业生产“授农以时”的需要。 (2)为封建王朝统一天下提供“授命于天”的依据, 显示政权统治的合理性、合法性。 (3)朝廷集中人力对天文历法实地观测和研究。
四大农书
时 间 作者
成就
世界地位
西汉 氾胜之 《氾胜之书》
探索精耕细作的生产方法;区种法
南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
(1)文人画:强调个性,注重写意;讲究借物抒情,集诗、书、 画、印于一体。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如元代王冕 的《墨梅图》。 (2)山水画:讲究布局,气势雄壮,意境深远。意境是山水画的 灵魂,是中国画的精粹,如明人代表作《江城送别图》。 (3)风俗画:以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为主题,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有关,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思维拓展】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取得,与 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长期相对 稳定的社会环境分不开,也一定程度上体现 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易错易混点 明清时期我国科技继续发 展,而西方文艺复兴后科 技也在迅速发展,但我国 明清时期的科技属于传统 科技,而西方的科技是近 代科技。
中西近代科技发展原因 《农书》
综合南北经验,涉及农林牧副渔,附有 《农器图谱》(有水排、木活字等记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一、选择题1.元曲名家马致远写的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其主要倾向多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
这反映出()A.当时多民族文化的融合B.元代市民阶层的娱乐需要C.元代文人内心矛盾和苦闷D.元曲题材广泛雅俗共赏2.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
一个“安”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
这反映出() A.书写材料发生变化B.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D.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3.杜甫在画家刘单创作的山水屏障画上的题画诗“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的创作境界颇为后世文人画家欣赏与向往。
王右仲评价道:“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
”这说明()A.唐诗的表意功能胜于文人画B.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C.中国古代艺术内容是相通的D.文人画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4.清人梁嵫《评书帖》认为要对不同历史时代书艺群体风格的整体审美把握,“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
”以下属于“晋韵书风”的是()5.《韩束五行志》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的发生过程,“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
到明末,中国共记录了太阳黑子出现达一百多次。
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常将天象附会于人事B.科技服务于农业生产C.天文学领域成就突出D.重视科技的理论研究6.明清“实学”以经世致用为价值核心,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社会现实,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下列学术著作中属于“实学”范畴的是()A.《论语集注》B.《道德经真义》C.《孟子集注》D.《本草纲目》7.下为我国古代科学家学科贡献分布示意图。
据此可知,我国古代()A.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B.传统科技居于主导地位C.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D.从事科技研究人员众多8.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
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
这说明() A.传统科技已发展为近代科技B.西学东渐促进中国科技发展C.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高低D.中国科技明清仍然领先于世界9.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
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
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
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A.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D.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10.据《东都事略》,“(宋)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审上司,不许覆板。
”这说明宋代()A.出版业放任自流B.有版权保护的意识C.印刷术空前发展D.出版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1.《梦溪笔谈》记载:“方家(指方术之士)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
”这则材料不能说明()A.沈括已经注意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B.北宋时人们已经能够制造人工磁体C.指南针在古代时常被用于迷信活动D.指南针已经普遍应用于航海事业中12.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由此推断()A.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B.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C.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D.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
《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
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 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 500种,该五路即占80%。
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材料二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
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
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
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古到今,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
——摘编自张久瑛《试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刘继兴《毛泽东耐人寻味的“孙悟空情结”》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孙悟空形象的差异,并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
(说明:可以赞同或反对材料中所呈现的“差异”,但必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一、选择题1.元曲名家马致远写的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其主要倾向多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
这反映出()A.当时多民族文化的融合B.元代市民阶层的娱乐需要C.元代文人内心矛盾和苦闷D.元曲题材广泛雅俗共赏【答案】C2.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
一个“安”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
这反映出() A.书写材料发生变化B.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D.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答案】D3.杜甫在画家刘单创作的山水屏障画上的题画诗“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的创作境界颇为后世文人画家欣赏与向往。
王右仲评价道:“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
”这说明()A.唐诗的表意功能胜于文人画B.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C.中国古代艺术内容是相通的D.文人画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4.清人梁嵫《评书帖》认为要对不同历史时代书艺群体风格的整体审美把握,“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
”以下属于“晋韵书风”的是()【答案】A5.《韩束五行志》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的发生过程,“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
到明末,中国共记录了太阳黑子出现达一百多次。
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常将天象附会于人事B.科技服务于农业生产C.天文学领域成就突出D.重视科技的理论研究【答案】C6.明清“实学”以经世致用为价值核心,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社会现实,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下列学术著作中属于“实学”范畴的是()A.《论语集注》B.《道德经真义》C.《孟子集注》D.《本草纲目》【答案】D7.下为我国古代科学家学科贡献分布示意图。
据此可知,我国古代()A.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B.传统科技居于主导地位C.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D.从事科技研究人员众多8.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
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
这说明() A.传统科技已发展为近代科技B.西学东渐促进中国科技发展C.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高低D.中国科技明清仍然领先于世界【答案】B9.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
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
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
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A.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D.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答案】D10.据《东都事略》,“(宋)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审上司,不许覆板。
”这说明宋代()A.出版业放任自流B.有版权保护的意识C.印刷术空前发展D.出版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B11.《梦溪笔谈》记载:“方家(指方术之士)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
”这则材料不能说明()A.沈括已经注意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B.北宋时人们已经能够制造人工磁体C.指南针在古代时常被用于迷信活动D.指南针已经普遍应用于航海事业中【答案】D12.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由此推断()A.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B.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C.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D.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答案】A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
《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
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 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 500种,该五路即占80%。
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材料二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
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
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
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答案】(1)作用: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
关系: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2)理论来源: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