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信任--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文献综述人际关系一直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而在大学生群体中,人际关系更是至关重要。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发展。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改善方法,以期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一直备受关注。

研究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质量普遍存在一定问题。

一方面,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着沟通不畅、交往困难、人际冲突等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网络相对封闭,缺乏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他们的学业和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因素1. 个体因素:个体的性格特点、社交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都会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比如,性格内向、自闭的大学生更容易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困难。

2. 环境因素: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也会对其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家庭、同学、老师等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程度、社会文化氛围等都是重要因素。

3. 社交媒介:随着社交媒介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也受到了新的影响。

虚拟社交与面对面交往之间的平衡、社交媒体上的人际关系建设等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大学生人际关系改善方法1. 培养社交技能: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等途径,提升自己的社交技能,增加人际交往的机会。

2. 增强心理素质:大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式,增强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

3. 拓展人际圈子:大学生可以尝试结识不同背景、不同兴趣爱好的人,拓展自己的人际圈子,增加人际关系的多样性。

4.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注重沟通、理解、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人际冲突和误解。

综上所述,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至关重要,通过对其现状、影响因素和改善方法的综述,可以更好地指导大学生改善自身的人际关系,提升人际交往的质量,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信任的文献综述

关于信任的文献综述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概念界定信任在社会科学中,信任被认为是一种依赖关系。

信任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行动者通过对人对物的认知累积、在互动过程中面对风险或困惑时的选择,是一种冒险、投资、期望或判断,发源于复杂的社会结构之中,并变化于复杂的社会结构之中。

韦伯:特殊信任-普遍信任齐美儿:坚信卢曼:人际信任-制度信任政府信任政府信任是公众在期望与认识之间对政府运作的一种归属心理和评价态度,政府信任高低的原因在于公众对政府的认知与公共期望之间的落差大小。

腐败腐败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它对公共权力滥用,对公共职位的失职,而是将其视为是对于社会法律法规和道德原则的违反和背离。

因此,腐败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越轨行为,这是一种个人或群体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违反社会中法律法规及道德原则,不合理使用自身所掌握的公共资源,为自己或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

其行为主体就是掌握公共权力和资源的公职人员。

研究现状国外研究国外对政府信任的研究的主要着手点是腐败,8篇外文文献中有6篇直接研究腐败现象,探讨腐败行为对政府信任的影响;1篇研究丑闻对政府和制度的侵蚀作用;1篇研究特定环境下教育对制度信任的影响。

国外研究的注意力通常集中在腐败带来的负面效果。

L Ionescu(2013)认为,腐败对人际、政府和机构间的信任有着强烈的侵蚀作用,对宏观和微观经济也有着潜在的影响,制约了GDP的增长以及福利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进行。

丑闻是腐败的派生物,丑闻对于政府和政治机构同样有着强烈的侵蚀作用,作用形式为降低对政治家和领导人的看法。

Shaun Bowler和Jeffrey A. Karp(2004)通过对美国和英国数据的分析,将公共机构的评价与机构本身的行为联系起来,通过建立公共评价模型与英国数据的模型进行对比,得到更为广泛的结论,丑闻是导致政府信任程度降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Park H 和Blenkiasopp J基于在韩国收集到的数据作了透明度和信任在政府腐败与公民对公共服务满意度间关系和发生的作用的研究,指出腐败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通过透明度和一定程度上的信任调解。

大学生自尊与人际信任相关关系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自尊与人际信任相关关系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自尊与人际信任相关关系的研究综述摘要:自尊与人际信任是伴随人一生的两种心理维度,提高自尊与人际信任水平有利于健全大学生人格,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从理论角度出发,寻找自尊和人际信任的相关关系,可以为当代大学生自尊水平和人际信任水平的提高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大学生;自尊;人际信任;相关关系一、大学生的自尊状况自尊也称自尊心,是个体自我系统的核心成分之一,对个体心理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但目前,心理学界对自尊还缺乏一个普遍认同的定义。

国际学者詹姆士、布兰登[1],国内学者朱智贤[2]、顾明远[3]、林崇德[4]、黄希庭[5]、张玲[6]等都纷纷为自尊下过定义。

综合比较,笔者认为张玲提出的"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做出并通常持有的评价,它表达了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可为本文所用。

目前国内对大学生自尊的相关研究很多,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尊的整体现状研究李虹[7]在大学生自尊状况调查研究中的结果表明:约80%的大学生表现为高自尊,另外约20%为低自尊,这说明大学生自尊水平高于理论中值。

2.自尊的年级差异研究对大学生自尊是否存在年级差异有不同的研究结果,多数研究认为大学生自尊状况存在年级差异。

如黄希庭等[8]利用自编的问卷对我国34 715名大学生的自尊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大学生自尊的年级整体变化趋势呈现“V”字形,即在高三急剧下降,而在大三快速回升,其中,人际价值感在大学三年级达到最高水平。

蔡溢等人[9]在对大学生自尊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大学生自尊存在年级差异,且有随年级增长而提高的趋势。

3.自尊的性别差异研究在大学生自尊状况的性别差异明显与否的问题上研究结果不同,多数学者认为不存在差异。

例如:在李虹的大学生自尊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大学生自尊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王建平[10]对我国三所大学288名大学生进行自尊水平调查,结论为男女生在基本自尊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人际信任研究综述

人际信任研究综述

人际信任研究综述人际信任作为社会信任的微观领域,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社会信任的全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人际信任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人际信任的内涵、影响因素、研究焦点等内容。

标签:人际信任影响因素“信”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是为“仁义礼智信”的一部分,共同奠定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道德根基。

孔子将“信”看作一个人之可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君子之成败(信以成之),一个政府与社会之存亡(自古人皆死,民无信不立)所系。

[1]可见,信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人际信任是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词、承诺以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种心理期望。

1 人际信任的内涵及研究历程1.1 国内的研究国内学者中,费孝通在1934年最早提出了内外有别的“差序格局”的观点,社会学家郑也夫认为信任是一种态度,它有三个特点:一是时间差与不对称性;二是不确定性;三是主观的倾向和愿望。

[1]后来,杨中芳等人对中国人人际信任进行了本土化的研究和界定,将人际信任定义为人际交往的一方能够履行对方所托付的责任。

[2]他们认为,人际信任的研究对象是当事人双方关系,重点研究双方个体之间的行为。

陈介玄、高承恕(1991)在对台湾企业员工之间的信任进行研究时,认为人际信任是后天成就而形成的,它是针对于特定个人的一种信任。

所以,国内研究中所定义的人际信任,关键词是责任、义务、双方关系等,双方信任的程度如何,是由交往双方共有的既定关系基础以及两人交往所累积的经验决定的。

1.2 国外的研究国外对于信任问题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美国心理学家多伊奇(M.Deutsch,1958)是社会心理学领域最早研究“信任”问题的学者,他是第一个运用囚徒困境进行实验研究的学者,通过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结果发现:双方合作与否反映了人际信任的有无。

并提出信任的定义,为“个体根据预期可能发生的事件作出相应行动的过程,虽然他明白倘若此一事并未如预期般地出现,此一行动所可能带来给他的坏处比如期出现所可能带来的好处要大。

父母教养方式、自我和谐与人际信任的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自我和谐与人际信任的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自我和谐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探讨父母教养方式、自我和谐与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子女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奖惩措施等方式,形成的对子女的特定教育态度和方式。

自我和谐则是指个体在自我认知、自我接纳、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协调一致。

人际信任则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言行的可靠性、诚实性的信心和期望。

这三者之间的关联性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parenting styles, self harmony,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Parental upbringing refers to the specific educational attitudes and methods formed by parents in the process of raising their children through words and deeds, reward and punishment measures, and other means. Self harmony refers to the coordination and consistency of individuals in areas such as self-awareness, self acceptance, and self realization. Interpersonal trust refers to an individual's confidence andexpectation in the reliability and honesty of their words and actions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se three is the focus of this study.本文将从理论上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自我和谐的影响。

人机交互中关于信任建立的文献综述

人机交互中关于信任建立的文献综述

人机交互中关于信任建立的文献综述摘要:人机交互关系是指人类与智能机器之间的交互关系。

当今社会,人类享受着智能机器给社会带来的各种便利,如扫地机器人,汽车自动驾驶等等,但是由此引发的人机交互中关于信任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过去十年的研究中,人机交互中信任的建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以期为人机交互中信任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机交互;信任;影响因素;文献综述一、引言人机交互(HMI)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人类与机器系统的所有交互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机器人、自动化系统等[1]。

在这些交互过程中,信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信任不仅影响用户对系统的接受程度,也决定了用户是否愿意依赖这些系统进行决策或执行任务。

然而,建立和维持信任并非易事,尤其是在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中。

因此,理解和研究影响人机交互中信任建立的因素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深入探讨这些影响因素,以期为设计和实施更有效的人机交互系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人机交互中信任的理论基础人机交互涵盖了人类与各种机器系统的交互,包括计算机、机器人、自动化系统等,这些交互的基础是人类对机器的信任,这种信任的建立和维护对于人机交互的成功至关重要。

然而,人机信任与人际信任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人际信任中,信任的建立通常基于人际关系和社会规范,而在人机交互中,信任的建立则更多地依赖于机器的性能、可靠性和用户的经验[2]。

此外,信任的动态性也是人机交互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与人际信任相比,人机信任的动态性更为复杂,因为它不仅受到人的因素(如人的信任倾向和期望)的影响,还受到机器的因素(如机器的性能和行为)的影响。

例如,如果一个机器在执行任务时出现错误,用户的信任可能会迅速下降。

然而,如果机器能够及时纠正错误并恢复正常运行,用户的信任可能会逐渐恢复[3]。

人机交互的理论基础还包括对人机交互的认知吸引力的研究。

关于秘书工作与人际关系的文献综述

关于秘书工作与人际关系的文献综述

关于秘书工作与人际关系的文献综述秘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全美秘书协会《章程》对秘书人员的要求是:要像心理学家一样善于洞察别人的心灵,要像外交家一样善于处理各种交际关系……社会对秘书人员有一种期望:善于处事、谦虚友好等。

作为秘书人员,对自己应有较高的期望。

社会心理学认为,对自己期望高的人,相应地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

处理人际关系是一门学问。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

”一个秘书如果很善于交际,见面就熟,使人很容易接近,也容易被人信赖,那么办事的成功率就比较高。

秘书人际关系的处理应该具备的那些能力呢?1、理解和领会的能力:就是要听得快,听得准,记得牢。

只有清楚领会他人的意图才能理解他人的立场,从而和谐融洽人际关系。

2、学会说话:这是一门学问,是关系人际关系成败的基础。

它要求语言要有感染力、说服力、风度、礼貌等等。

3、应变能力:秘书接触的人际关系多样化,办公室各色人员之间难免有时会出现不和谐的因子,这就要求秘书人员能原则不便,灵活处置这些不和谐使之和谐。

4、学习能力:则是向别人学习,同别人友好,相互谅解和支持,在互帮互学中进步。

7、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工作时应该保持高昂的情绪状态,绝不把消极负面的情绪带进办公室,带进工作中。

秘书人际关系处理应遵循的原则。

1、平等。

人际交往中,平等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人际交往中着重的是人格平等,即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自尊心、感情、不涉及他人的隐私权。

2、诚信。

在秘书工作中诚信有着重要的价值。

它实际上是单位或个人的无形资产,诚信是单位或个人忠诚的外在表现,它反映了单位或个人行为的规律性和稳定性。

秘书人员在人际交往中“诚而有信”,就能发挥出自身能力,得到他人或组织的支持、鼓励,更好的表现自身价值。

3、宽容。

宽容指心胸宽广、忍耐力强、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人际交往中要求秘书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关心人,理解人,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原则要坚持,方法要灵活,以德报怨,得理让人。

医患间信任程度测量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医患关系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医患间信任程度测量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医患关系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医患间信任程度测量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医患关系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医患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许多学者认为,医患相互信任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要素之一[1-4],信任不仅会影响患者对卫生服务的利用、遵医行为、健康结局、医疗总费用[5],还会影响医者的医疗行为[6]。

研究医患信任的程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在这一研究领域,发展测量医患信任的理论和工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patient trust、physician-patienttrust、doctor-patient trust、nurse-patient trust、physician trust为关键词在PubMed 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256 篇,其中综述25 篇、研究性论文231 篇,近5 年的文献97 篇( 占37. 9%) 。

以patient trust或physician trust和measure-ment / assessment / evaluation 为关键词,检索到医患间信任程度测量的文献共29 篇。

以患者信任、医患信任为关键词在CNKI 《中国期刊全文专题数据库》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39 篇,其中近5 年文献29 篇( 占74. 4%) ,理论性研究文献31 篇,针对医患间信任程度的实证性研究文献8 篇,多采用单一问题或条目来进行评价,其中 3 篇涉及患者信任评价工具的研究。

本文对医患间信任程度测量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医患关系的研究提供帮助。

1 医患信任的概念大多数学者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对医患信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医患信任是患者对医生能力和动机的信心,相信医生将从患者最大利益出发而做出符合预期的行为[7-9]。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信任这一术语涉及多个层面或维度,包括认知维度( 基于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判断) 和情感维度( 基于关系和情感契约,是通过与他人相互交往、移情和认同而产生的)[10-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人际信任相关研究文献综述1.对人际信任有关理论的探讨由于目前对信任的研究尚无权威性的公论,论文从现有的零碎的理论研究中借鉴一些来探讨人们信任这种特有的经济社会活动心理及行为。

1.1人际信任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对信任的定义很多,而且各有强调的侧重点。

Gambetta 把信任定义为相信对方即使有机可乘也不大可能做出伤害己方的事情。

Mayer等认为信任是尽管一方有能力监控另一方,但它却愿意放弃这种机会而相信对方会自觉地做出对己方有利的事情。

Rotter 认为,信任是个体对另一方的言词、承诺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的可靠性的一般性预期。

郑也夫则把信任看作一种相信别人的行为或周围秩序符合自己愿望的态度。

根据这些定义,可以认为:第一,信任是个体间的一种心理预期和情感倾注,而这种预期和倾注会以某种(些)行动的选择反映出来;第二,信任是在面临不确定性事件而需要规避风险时才会产生;更重要的第三点是,信任是一个有限理性的行为,是在自己不能把握的事态面前进行的主观判断和行动选择。

因此,笔者认为,信任是指行为个体在交往过程中面对不确定问题时,基于历史信息的累积和判断而对另一方持有的一种正的带有明显情感倾向的心理预期或信念,即愿意相信对方能够胜任某事或不会利用己方提供的机会,做出牺牲己方利益谋取个人私利的行为。

1.2 人际信任的产生机理对于信任的产生机理,学者们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Luhmann 认为,信任必须在熟悉的世界中获取。

Gambetta 则认为,信任是伴随熟悉和友谊的人际交往的产品,同时也可以看作是特定文化的产物。

在Zucker 看来,信任主要产生于:声誉、彼此的社会相似性和法制。

Kramer 则认为,组织中的信任可以通过第三方介绍、社会范畴、角色和组织规则等途径来产生。

Whitley 认为,在中国社会中,人们主要根据由个人诚信所累积的声誉和既定关系来发展信任,而较少通过制度化手段形成。

陈介玄、高承恕认为信任是由人际关系衍生出来的,针对与特定个体的亲近及其熟悉程度而衍生出来。

彭泗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信任的建立可以通过关系运作和法制规范两种方式,而关系运作是人们建立和发展信任的主要方法。

从以上研究可知,信任的产生与信息的来源有直接的关系,社会法律、制度、个人声誉、口碑、既定关系、价值观念都是信任产生的源泉,而社会制度构成了普遍信任的基础,而在信息不发达的地方,彼此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1.3人际信任的属性一些学者对信任的属性进行了研究归纳。

Noorderhaven 认为信任具有互动效应。

Shaw 认为信任具有风险性和脆弱性。

郑也夫则认为信任存在时间差与不对称性、不确定性和主观性。

贺小刚认为信任具有风险性、脆弱性等属性。

在对比研究以上论述基础上,笔者认为,信任心理的形成,是受社会文化熏陶和行为互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心理预期,具有广泛的社会复杂性。

具体说来,由以下属性:①不对称性。

由于主体人格特质、交往经验等差异性的存在,信任关系具有不对称性。

而且因为言与行之间存在的时间滞差而使彼此的信任并不同步;②不确定性。

由于信任是对不确定性的预期,受到社会环境、组织环境、行为主体等因素的影响,不确定性较重,这种不确定性预示着信任的脆弱性;③互动性。

信任作为交往中的阶段性结果,既是对先验事件的理性总结,又是对后续事件的预期情感投资,因而信息的不断反馈及对既有可信度的修正,决定了信任存在着较强的关系互动性。

④风险性。

信任关系是建立在关系主体对现有信息的判断基础上的,并没有足够的客观依据。

因而在主观寻求一定的风险规避的同时,也增大了易受攻击的可能性及其程度。

1.4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于影响信任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

Shaw认为,信任建立在获得成效、正直和表示关切等基础之上。

Butler 在对美国人进行实证研究后认为影响信任的因素包括能力、一贯性、坦诚、忠实、开放性、守信等内容。

Whitener 等人的研究表明影响信任的因素包括交流、正直、一致性、控制权谈判及分享以及利益关注等 6 个方面。

Akinyele 研究发现,正直、交流、责任感、保密能力和情感等要素对信任产生起着主要作用。

Jacobs 在研究台湾华人问题时提出,关系基础与感情是影响信任的重要因素。

台湾学者郑伯壎的研究表明,华人企业里影响信任的因素体现在忠诚、力能和关系三方面。

香港学者孙文彬等对大陆14 省市的家族企业调查发现,非亲属成员获得信任的条件依次为能力、愿意长期留下工作、日常表现和学历等。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信任的产生与信任对象的品德、能力和彼此间信息沟通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品德因素是最基础的方面,包括了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等内容。

离开了信任对象的个人因素,信任的建立无从谈起。

1.5人际信任在组织中的作用对于信任的作用,专家们有不少讨论。

Luhmann 认为信任具有简化复杂性的作用。

Williamson 以及一些新制度经济学家将大量的交易成本归结为双方的不信任。

Allow 则认为信任是组织形成并维持下去的润滑剂。

吕春晓等人认为信任与组织的绩效和有效性密切相关,是组织凝聚力的基础。

Barney 等人则把信任看作稀缺的不可模仿的有助于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

结合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在组织管理中,信任可以起到提供精神激励和约束、降低制度制订成本、运行成本和交易成本、简化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维持组织效能等作用,将复杂过程简化处理。

如果相互缺乏信任,自然会增大组织运作的成本,降低工作效率。

因而,有些家族企业宁愿采用家族信任标准作为人才重用的条件,一方面是为了节约代理成本考虑,另一方面就是为了通过精神激励和约束,提高目标一致性。

2.国内外对企业中人际信任的研究现状2.1国外研究现状对于信任问题的早期研究,比较少见,而且集中在社会学领域。

上世纪初,社会学家Simmel 才开始对一般意义上的信任进行了考察,并从信任的视角对金钱进行了透视。

心理学家Deutsch 第一个将囚徒困境引入实验研究,从探讨冲突的解决中思考信任问题。

但直到上个世纪70 年代以后,信任才真正得到广泛研究。

社会学家Luhmann 提出了信任是一种简化复杂性的机制。

Mcknight和Cummings等人在批判信任定义过于泛滥的基础上,对信任的产生机理、动态过程以及情感因素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研究,提出了人际信任具有脆弱性和依赖性的观点。

目前,社会学家们普遍认为,人际信任往往来自于志愿性社团内部个体间的行为互动,是这些团体推动了人们之间的信任并促使合作的形成和强化。

在经济学家中,亚当斯密最早系统研究信任与经济行为的关系。

他认为,经济活动的开展是建立在对社会习惯和道德情操的信任的基础上的。

K.Arrow 认为信任是社会系统运行和组织存在并保持效率的润滑剂。

F.Hirsch 则认为信任是经济交易活动所必须的公共品。

社会学家福山通过比较文化研究,将信任状况和地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研究,把信任归结为经济繁荣的原因之一。

博弈论研究者们从信任主体博弈的角度对信任行为进行了研究。

Axelrod 注意到了信任博弈中的“囚徒困境”现象,并通过实验证明了即使在有限次博弈中,因信任而合作的行为也频繁出现。

Kreps 、Milgrom 、Roberts 和Wilson 等人将不完全信息引入重复博弈理论,提出了著名的声誉模型。

Kreps 、Fudenberg 、Tirole 等人则得出了人们追求长期利益会导致信任的结论。

Gauthier 、Binmore 等人利用博弈论从经济学和伦理学角度讨论了互惠信任行为。

近年来,对组织信任问题的研究已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对信任的讨论成为了交易费用经济学、企业伦理学、博弈论、战略联盟等领域研究的重要部分。

Manigart 等人在对144 位企业家和投资人之间信任问题的研究基础上,发现两者之间的信任有助于克服监督问题,尤其是存在严峻的代理人风险和契约不完全时更是如此,因此信任对控制起着重要补充作用。

Sacco 从社会动力学的角度讨论了业务合作伙伴在考虑内生交易费用时的自我管理和信任问题。

Whitener 及其合作者在对经营者与雇员信任关系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经营者对员工的信任对于改善两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Akinyele 在对一个拥有300 多个组成机构的跨国组织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影响信任关系的一些主要因素,并讨论了这些影响因素以及组织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

2.2国内研究现状在国内,信任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得到学者们注意。

最早研究信任问题的当代学者当推费孝通。

他早在1934 年就对我国的市民信任结构进行了考察,提出了内外有别的“差序结构”观点。

杨中芳等人对中国人人际信任进行了初步探讨和概念化界定。

童士清区分了特殊主义信任和普遍主义信任,提出了拓展特殊主义信任结构为普遍主义信任结构的观点。

杨宜音就“自家人”信任构建过程问题分别对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进行了个案研究,并通过“应信”和“当信”把家人、亲戚、朋友、陌生人四种信任类型。

郑也夫对生活中的“杀熟”现象进行了系统研讨。

张维迎等人通过跨省调查发现,信任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确实存在一定关系,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对信任问题看得越重,人际信任度也较高。

彭泗清在调查中国人信任的建立过程中发现:人们往往将关系运作当作建立和发展信任的主要方法。

山传海等人从人际信任角度分析了我国的企业规模状况,认为就目前的信任状况来说,国内不易培养规模大的企业。

台湾学者郑伯壎对企业组织中的上下属信任关系进行考察时认为,华人社会上下关系中存在较大权力差距与角色规范问题。

2.3 对家族企业人际信任研究的现状目前,理论界从信任关系角度出发对家族企业进行系统研究并不多见。

福山认为,美国的家族企业对家族外的员工存在普遍信任,因而信任问题不太明显,而日本比较推崇大家庭式的企业,把企业当作家族,并不强调血缘意义上的家族概念,因此彼此信任关系比较融洽。

而对于法国和意大利南部的家族企业,福山则归结为地区信任度太低,企业内信任问题突出。

Ouchi在提出著名的Z理论时,也认为日本大家族式企业,员工之间的信任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发展。

美国企业史专家钱德勒详细研究了美国家族企业向现代经理式企业的发展历程,认为美国早期的家族企业仍然存在对经营者信任的问题。

但钱德勒对这一过程中如何解决信任这一问题却探讨很少。

Zucker 对此做出了极有价值的研究。

Zucker 认为,专业资格制度的推广、规章和立法的加强、理性化科层组织的发展等,使由法制产生的信任得到广泛的应用。

美国学者盖尔西克在研究美国家族企业时也发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确存在信任扩展的问题。

在看待华人家族企业问题上,福山认为,华人家族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管理模式由家族制管理向专业型转化时困难重重,其原因在于企业主对家族以外的人普遍缺乏信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