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楼阁般的先锋文学思潮_先锋文学特征及衰落原因初探

合集下载

“先锋文学”的先锋性解析

“先锋文学”的先锋性解析
一 、 先锋 文学 的 “先锋 性”表现 “先锋派”以创作个性鲜明 ,以及 对形式探索的 独 到 ,历 来 被 人 们 所 称 赞 ,这 一方 面 说 明 了创 作 者 的创 新 意识 与个 性 ,同时 又在 反 面 印 证 了对 他 们 评 价 的不足。由于其对形式探索的功勋卓越 ,所 以人 们评价其贡献 时,就给其创作盖 以“叙事策略”以及
1984年 ,马原 的故事 中首次以“那个 叫马原 的 人 ”来进行叙述 ,开始对我们 的文学 常规有 了一 些 颠 覆 ,之 后 的“先 锋 派 ”之 势 在 接 踵 而来 的残 雪 、扎 西 达娃 、苏童 、余 华 、格非 、叶兆言 、孙甘露 、北村 等 人 的创作 中逐渐渭为大观。这种从 内容到形式 的逐 渐转型 ,是思潮从 内部迷顿转 向外部 主动诉求的一 种 必 然趋 势 。当然它 们 的创作 也 不无 偏颇 与 不成 熟 之处 ,但是其后兴起的许 多文学创作却是在这种先 锋 实 验 中吸取 养 料 ,逐 步 完善 和 发展 的 。从 这 点 来 看他们还是起到 了一些“先锋 ”导航作用的 ,而这时 的“先锋性 ”即在于 以一种 近乎顽 固的态度对故有 文学创作范式进行 冲击。从现象上来看他们是 以外 来 的“技术利器”攻 占了本土市场 ,。但 实际效果却是 以迅雷之势使原本就虚弱 的故有写作规范及 崇高 意识形态幻象瓦解 ,并将 人们带进了审视世界的另 一 种层面。他们 的行为看似“实验”,但绝不是空穴 来 风 ,他们 以科班的正规训练来应对解释世界的茫 然 ,他们 以巨大 的勇气直 面近乎 “荒谬 ”的世界 ,他 们 以努力的心态对世界进行 自已的审定 ,他们开始 自己 的叙 事攻 势 ,只为 在 中 国 的领 域 中开 创 一 种 新 的话 语 方 式 ,他 们 因此 为 集体 赢 来 了 一个 光 辉 的 名 号 一 一 “先 锋 派 ”。

空中楼阁般的先锋文学思潮_先锋文学特征及衰落原因初探

空中楼阁般的先锋文学思潮_先锋文学特征及衰落原因初探
文 艺 理 论
空中楼阁般的先锋文学思潮
——先锋文学特征及衰落原因初探
◎卢秀萍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1442)
摘 要 在新时期文学二十年历程中, 先锋小说人以特征鲜明的文学思潮与创作倾向, 在形式追求与探索的路上, 比其它 思潮与流派都走得更远。它在小说观念的拓展、 小说叙事方式的更新、 小说语言的实验和小说风格的多样化方面显示了 其先锋的姿态与创作的实绩。然而, 作为一个小说流派, 一股文学思潮, 先锋文学为什么能够如此大张旗鼓的开始, 又如 退潮般迅速地调转方向, 我想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与读者的脱节、 作者创作的枯竭、 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先锋文学 衰落 枯竭 原因
在新时期文学中, 先锋派文学是最自觉地追求文学自主 性、 有着最鲜明现代主义精神的文学流派。先锋文学通常是 指在中国文坛 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 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 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 主要 表现在小说创作中, 也被称为 “新潮小说” “试验小说” 或 。先 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 思想主题、 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 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表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学迥 然不同的特征。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主要有马原、 残雪、 苏 童、 余华、 叶兆言等人。 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精神源头可以追溯到六十年代文革 地下诗歌及小说领域的探索。 它表现出来的文化批判意识可 以归结为对疯狂的文革的反思与批判。在文革后有朦胧诗、 王蒙意识流小说、 高行健的戏剧等实验性文本。1986 年, 先 锋小说叙事方式的错综变化、 叙事角度的变幻不一引起文坛 和评论界的全面关注, “先锋” 才成为声势更加浩大 1987 年, 的一股潮流。 代表作家有洪峰、 余华、 苏童、 格非等, 他们的形 式写作的风气很快袭卷整个文坛, 引起一阵纷起效尤的跟风。 然而, 除 1989 年之后的先锋派内部开始显示出衰变的痕迹, 了北村此时还执著于语言迷津的创作外, 写作者们已开始隐 约地向外游移。 张扬一时的先锋文学在两三年的短暂繁荣之 后渐渐隐落, 到了九十年代初的时候, 大部分先锋作家已另寻 出路, 或陷入新写实的潮流, 或迷恋于对古旧或不太古旧的家 族演变的叙述。 在当今文学相互影响与交流世界语境中, 后现代主义作 为一种文化形态与艺术准则, 并不一定与经济基础直接挂钩 或完全同步, 后现代技巧” “ 更不是西方的专利。先锋小说家 对后现代主义文学自觉或不自觉的借鉴, 使他们的作品或多 或少地具有现代主义印记。它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倚重叙事方式与叙事技巧。从倚重故事内容到倚重 讲述故事的方法, 将叙事重心从 “讲什么” 转移到 “怎么讲” 视 , 叙事方式为小说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与形式因素, 是先锋小说 最显著的特征, 也是其形式主义倾向的第一表征。在这种小 说观的支配下, 叙事方式获取了独行其事的操作自由和舒展 想象力的创造身份。它不再是主题的听话的仆从, 也不必顾 忌或迎合读者被传统叙事方式所训练出来的阅读习惯例; 相

浅析先锋文学思潮

浅析先锋文学思潮

“ 文学 思 潮 ” 明显 是一 个 比喻 性 概念 , 它 以可 见 的生 筒 。8 O年 代 “ 伤痕 文 学 ”开 始对 文 化 大 革命 和 极 左 政 治 动的 “ 潮 ” 的称谓 来 类 比一种 文 学 现象 。“ 思 潮 ”是 一 个 进 行 否定 ,使人 道主 义开始 复 归 。由于主体 性 话语 的过度 源 自日语 的外来 词 。而 日语 的 “ 思潮 ”则是英 语 “ t h e t r e n d 膨 胀 ,把人 的实 践主 体置 于人 的精神 主体 之 下,追 求一种


( 一) 外 国文学思潮 的影响 1 9 世纪 2 O 世纪初 ,现代工业革 命和科技进 步使西 方社
会 率 先踏 上 了现 代化 进程 ,开 始 了新 的文化 转型 。两 次世 界 大战 以后, 以理性主 义为核 心的西方 近代文 化思想 体系 , 已难 以满 足时代 的 需要及 对现 实 的意义 化 、秩 序 化 的全面 建 构职 能,非理 性主义 思潮 以鲜 明 的反 传统姿 态勃然 崛起 。 近代 文化 的主体 观念沦丧 ,西 方文化进入 “ 后 现代 ” 。 在上世纪 7 O 年 代 末 ,随 着 “ 文革 “ 的结 束 ,西 方 现 代 主 义思潮 又 开始在 中国渗透 ,但 由于 当时 文化 体制 与意 识形态的权力化控制 ,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并没有产生有 力 的影 响 。新 时期 ,随着 改革 开放和 全球 化趋 势 的逐渐 加 快 ,在 文 学 领域 ,人 们 也 急切 将 眼光 投 向西 方 现代 文 学 , 尤 其 是西 方现代 派文 学 。许多 作家 开始 关心 、讨 论、 实践 这 些 文学 思潮 。徐迟 、谢 冕 、冯骥才 、刘 心 武等 人分 别发 表 了关于 西方 现代 主义 思潮 的论 文 。随着 ”朦胧 诗 “ 大潮 以及 茹志 娟 、高行健 等现 代派 作 品的成 功实 践 ,现代主 义 渗 透 到 了中国 当代作 家 的创作 实践 当 中。但 现代 主义还 没 在 中国合 法化 和本 土化 。直到 刘 索拉 的现代 派小 说 《 你别 无 选 择》 的发表 ,残 雪将 非理 性 与超现 实推 到极 致才 得 以 实现 。8 O年代 中 期 ,大量 西方 后现 代 作 品也 译介 到 中 国, 如 罗 伯一 格里 耶 、博尔赫 斯等 西方 后现 代主 义作 家 的作 品 相 继 有 了完整 的 中译 本 。这给 对于 后现代 还 很 陌生 的中 国 学者 ,树立 了一 个认 知西方 现代文 学 的指航标 。

浅析先锋文学

浅析先锋文学

浅析先锋文学中国当代先锋文学通常指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崛起的一批青年小说家的创作。

之所以被称之为先锋小说家,是因为他们在小说文体方面有一些有别于当时官方主流文学的叙事成规。

可是,倘若要细加考察就会发现,先锋小说实际下并不如想象得那么先锋,与同时期出现的先锋诗歌相比,它还显得有些保守。

它与其说是先锋,不如说是中卫,是先锋主义所结下的硕果。

如果说文学下的先锋主义指的是文学写作在生存经验、表达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开创了新局面的话,那么,诗歌才是中锋,是文化突进的真正主力。

至于其他文艺门类,美术和音乐可以说是边锋,戏剧和电影是后卫,理论评论则是门将。

尽管如此,却正是因为那么一批小说,才使得先锋主义文学广为人知,赢得了公众的关注。

当今日的人们回头再看当初那些引起震惊和骚动的作品时,多少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它们竟是那般的幼稚!有一些甚至可以称作浅薄和拙劣。

竟是这么一批作品,开创了一个文学的新时代!以致让人不得不怀疑:辉煌一时的先锋主义,会不会是一种误判?这一给人带来不快的问题,只有放到历史语境中去加以考察,将可能的误会归咎于历史之局限性,惟其如此,方可得出皆大欢喜的结论。

阿多诺的名言: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这一说法把诗的政治性推向了极端,成为日后中国文学面对严酷政治环境的内在焦虑。

诗与现实之间存在一种隔膜,当现实变得残酷时,诗意的美妙和言辞的优雅非但不能对抗现实,反而因成为残酷现实的粉饰,而被阿多诺视作野蛮的同谋。

但在当代中国语境中,这个问题却有所不同。

在中国,文革后期,不但有诗歌,而且,写诗的人还越来越多。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诗歌显示出强大的政治批判性和道德勇气,而且在很大程度下成为终结文革的激越前奏。

阿多诺诗学以其片面的深刻,揭示了诗歌在现代社会中的尴尬处境。

的确,诗在与暴虐现实对抗过程中,习得了某种程度下的野蛮特质。

即便是舒婷式的甜腻和轻柔,也或多或少可以反衬出一个时代的冷漠和残酷。

这种野蛮性却是必要的。

先锋文学的实践报告(2篇)

先锋文学的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先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西方文学界,随后传入我国,对我国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锋文学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创新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当代文学领域的一股强劲力量。

本文旨在通过对先锋文学的实践报告,探讨先锋文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影响。

二、先锋文学的发展现状1. 先锋文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先锋文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引入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朦胧诗》为代表,先锋文学开始在我国文学界崭露头角。

(2)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北岛》、《王小波》等作家为代表,先锋文学在我国文学界逐渐形成气候。

(3)繁荣阶段(21世纪):以《张悦然》、《郭敬明》等作家为代表,先锋文学在我国文学界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可。

2. 先锋文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目前,先锋文学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作家群体壮大:越来越多的作家投身于先锋文学创作,形成了庞大的作家群体。

(2)题材丰富:先锋文学的题材涵盖了现实、历史、科幻、魔幻等多个领域,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

(3)作品质量不断提高:随着作家对先锋文学的理解和掌握,作品质量逐渐提高,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三、先锋文学的特点1. 审美观念的创新先锋文学在审美观念上具有鲜明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反传统:先锋文学摒弃了传统文学的创作手法和审美标准,追求独特的艺术风格。

(2)多元化:先锋文学在审美观念上倡导多元化,尊重不同读者的审美需求。

(3)个性化:先锋文学强调作家的个性表达,使作品更具独特性和感染力。

2. 表现手法的创新先锋文学在表现手法上具有以下特点:(1)象征、隐喻:先锋文学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2)非线性叙事:先锋文学摒弃了传统文学的线性叙事结构,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法,使作品更具张力。

(3)荒诞、黑色幽默:先锋文学在表现手法上融入荒诞、黑色幽默等元素,使作品更具讽刺意味。

先锋文学

先锋文学

• 马原:“虚构”是小说的最大特点和小说 叙述的首要原则。 • 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的女神》是新时期 文学第一部将叙述置于重要地位的小说。
• 形成了著名的“马原的叙事圈套”。 • “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这句叙述语 式成了当代文学最为影响深远的一个经典 句式。
• 马原小说的特征 • 第一,元叙事手法的运用是马原小说不同 于传统小说写法的一个突出特征。
• 残雪的小说世界堆积着恶与丑的意象。
• 她不是以再现的方式呈现事物的本来面目, 而是以扭曲、变形和幻觉的方式来映现出世 界的荒谬与疯狂,这些荒诞不经的表象后面 是残雪对生活的感受和直觉判断。
• 残雪的小说是非写实的,因而很难用 日常生活经验来理解和把握她小说的
人物、情节和意象。
• (二)追求文学的自主性、强调文本与语言的独 立自足 • 不追求文学的现实来源和现实意义,认为文学是 个人心灵的产物,而不是生活的附庸。 • 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他们坚持视文学为独立 自足的世界,视文本和语言为文学的生命。 • 文学真正应该关注的不是“写什么”,不是内容, 而是“怎么写”,是形式。
• 所谓元叙事是指作者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并 揭露小说的虚构性。 • “马原的叙事圈套”:采用元叙事手法, 有意识地追求一种亦真亦幻的叙事效果。 不仅瓦解了经典现实主义的“似真幻觉”, 也反讽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情节连贯性 以及现实的整体性与真实性,创造了一种 对现实的新的理解。
• 当然,信不信都由你们,打猎的故事本来 是不能强要人相信的。 • 我写了七遍稿,连自己也不满意,也许还 要写七遍。这是我这辈子最后一部作品了。 • 现在要讲另一个故事,关于陆高和姚亮的 另一个故事。应该明确一下,姚亮并不一 定确有其人,因为姚亮不一定在若干年内 一直跟着陆高。但姚亮也不一定不可以来 西藏工作啊。

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


山岗这时的神色令人愉快,他对山峰说: ‘你可真高兴呵。’随后他回头对妻子说: ‘高兴得都有点让我妒嫉了。’妻子没有望 着他,她的眼睛正望着那条狗,小狗贪婪地 用舌头舔着山峰赤裸的脚底。他发现妻子的 神色和狗一样贪婪。接着他又去看看弟媳, 弟媳还坐在地上,她已经被山峰古怪的笑声 弄糊涂了。她呆呆地望着山峰,她因为莫名 其妙都有点神志不清了。

《现实一种》:对人性的发掘

然而这时一股奇异的感觉从脚底慢慢升 起,又往上面爬了过来,越爬越快,不一会 就爬到胸口了。他第三次喊叫还没出来,就 不由得自己脑袋一缩,然后拼命地笑了起来。 他要缩回腿,可腿没法弯曲,于是他只得将 腿上下摆动,身体尽管乱扭起来,可一点也 没有动。他的脑袋此刻摇得令人眼花缭乱。 山峰的笑声像是两张铝片刮出来一样。

(一)马原小说的叙事特色

元小说叙事或“叙事圈套”
元小说叙事
元小说就是有意暴露小说虚构性的小说。 也被称为超小说。一是故意暴露叙事行为的 虚构性——以此解构现实主义关于文学是真 实生活反映的观点。二是在小说中说明自己 的构思过程——将如何叙事作为小说的写作 对象。 传统小说:对故事的讲述 元小说:对叙述的叙述。


(4)悲剧性 悲剧性也在此。表现为一种牺牲精神。 作为先锋,必须保持与社会和大众的距离, 甚至始终站在社会和大众的对立面,与传统 和世俗为敌。因此他们必须忍受人们的误解、 寂寞,而最终目的却难逃成为文学发展的牺 牲品的命运。

(二)衰落

1、矫枉过正
2、疏离读者


二、马原、苏童、余华等人的创作与文本分 析
先锋小说的三大特点:
(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话语的颠 覆与反抗。 (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 试验。 (3)形态的多样性,即现代派小说(余华、 残雪)、后现代主义小说(马原)、解构主 义小说(王朔)、新历史主义小说(苏童) 等。

论先锋文学的衰落-2019年精选文档

论先锋文学的衰落-2019年精选文档

论先锋文学的衰落在20世纪80年代,在文坛兴起了一股创作先锋小说的浪潮。

马原、格非、孙甘露、残雪、余华、苏童等作家纷纷投入先锋小说的创作中,创作出大量的能够表现先锋小说实验性特征的文学作品,如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格非的《迷舟》,孙甘露的《信使之函》等,先锋小说由此风靡中国文坛,但随着时间的推演,先锋小说到20世纪90年代初逐渐出现分歧与衰落,先锋小说的作家们纷纷转向,尝试着不同的写作可能,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先锋探索的力度(所谓的“先锋性”),先锋小说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历程。

中国的先锋小说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异化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来传达写作者的心声。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轰动一时的先锋小说流派,为什么能够如此大张旗鼓的开始,又如退潮般迅速地调转方向,本文试图从先锋文学的困境、泛先锋派来分析先锋文学衰落的原因。

一、先锋文学的困境先锋这一概念明显的军事内涵恰好指明了先锋派得自于较广义现代性意识的某些角度与倾向――强烈的战斗意识,对不遵从主义的颂扬,勇往直前的探索,以及在更一般的层面上对于时间与内在性必然战胜传统的确信不疑,(这些传统试图成为永恒、不可更改和先验地确定了的东西)。

[1]鉴于先锋文学的这些特征,从审美角度、主流文学和边缘文学的关系、主流文学对自身的克服三方面来分析先锋文学处于困境乃至衰落的原因。

(一)审美角度:先锋文学以其语言的实验、形式的新颖出现在文坛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先锋文学被主流文学视为异端,与此时的文化风尚和审美有关,以及读者的阅读接受有关。

中国的先锋文学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此时的文坛是一个继五四之后相对活跃的新时期,西方的文艺思想理论,现代主义的作品大量流入。

马原、格非、孙甘露、残雪、余华、苏童等作家引领时代潮流,以语言的实验、形式的新颖创造了大量的实验性质的小说。

由于读者对惯常的文学形态司空见惯,产生了审美惯性,将先锋文学视为新的阅读体验,试图打破审美平衡,追求全新的审美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 它是决定价值高下和制造不同接受效果的小说的 “灵魂” , 是可以经心设计也可以随意玩弄的叙事 “策略” 在马原的小 。 说中,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马原与叙述者 “马原” 之间相似相悖 的 “共名魔术” 以及通常被人们称为 , “叙事圈套” 的将几个互 不相干的故事片断暴力性的拼接组装的叙事方式。 对叙事方 式的强调与讲究, 使先锋小说既区别于现实主义的 “意识流” , 而成为赋予叙事主体极大自由度的是有后现代零散化特征的 “主体叙述流” 。 (2) 执着于主体意识。 “ 《冈底斯的诱惑》 这样的小说是前 卫意识形态不再具有普遍意义后的一种表征, 它预示了一个 不再有明晰清楚条理一贯的整体叙事赋予个人经验以现实性 与意义, 只剩下暧昧不明的似真似幻的个体经验与个人叙述 时代的到来” 对他们来说, 创作纯粹是个性化的体验及其表 达, 而不必负载沉重的信仰与使命, 最为私人性的空间则是个 人想象的领域, 在这里作家完全可以合法地具有如同上帝创 世般的虚构的自由。于是, 幻觉与梦境成为先锋小说家最热 衷于耕耘的私人领地, 现实的隐退使绝对的尺度几乎不可能 成立, 而梦幻同时代表着无法证实或证伪的充分个性化的感 知方式。孙甘露的 《访问梦境》 叙述者象幽灵一样自由地 里, 穿梭于自己的梦境, 小说中的意象如丰收神、 闪闪人、 剪纸院 落、 反陈述节、 失散者协会、 睡意广场等完全是不可重复的私 人化象征, 其含义的不可索解性与任意解释权无论对读者还 是作者本人来讲都是一样的。 “在向传统小说文体规范挑战 的诸多探索中, 孙甘露无疑是最极端的挑战者。他的每一次 写作都是一次'反小说'的语言智力游戏, 在把小说的叙事功能 转变为修辞风格的同时, 孙甘露最大可能威胁到小说的原命 题。 ”此番评论用于先锋文学身上也毫不为过。 (3) 反体裁与反小说。先锋小说家立志走一条文学形式 的彻底创新之路, 其动力与焦虑之一, 便是如何摆脱前辈作家 的影响, 如何切断与传统文学可以辨识的联系。文学传统最 为稳固的因素是体裁的划分及各自规定的性质与范围, 于是 颠覆体裁、 取消体裁、 模糊不同体裁之间的边界成了克服影响 焦虑的捷径。同时, 后现代主义提倡 “无体裁的写作” 也给了 先锋小说家实验方向的启迪和理论上的支援。 王岳川在评述 后现代写作模式时指出:当小说什么都想说却什么也不想说 “
文 艺 理 论
空中楼阁般的先锋文学思潮
——先锋文学特征及衰落原因初探
◎卢秀萍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 先锋小说人以特征鲜明的文学思潮与创作倾向, 在形式追求与探索的路上, 比其它 思潮与流派都走得更远。它在小说观念的拓展、 小说叙事方式的更新、 小说语言的实验和小说风格的多样化方面显示了 其先锋的姿态与创作的实绩。然而, 作为一个小说流派, 一股文学思潮, 先锋文学为什么能够如此大张旗鼓的开始, 又如 退潮般迅速地调转方向, 我想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与读者的脱节、 作者创作的枯竭、 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先锋文学 衰落 枯竭 原因
注释: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版, 297 第 页. 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怯魅与当代文学变革.第 111 页.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版. 王蒙.先锋文学失败了吗.今日先锋.三联书店,1994 版, 4 页. 第 参考文献: [1]於可训.中国当代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 [2]洪自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80
2008 年第
8期
安徽文学
文 艺 理 论
清, 当小说不再讲述一个故事则想表达一种意图, 却又一再使 其含混而导致一种 ‘非自愿的意义过剩’ 小说就变成了关 时, 注读者冷漠和在读者与作者之间客体的关系中发现小说新层 面的样式。 小说写作成为一次大胆的冒险, 边界不复存在, 只 要写作即可命名为 ‘小说’” 。 (4) 纲领性与弥散性的反讽。 反讽即语言与语言、 语言与 意义与本意之间可能出现的各种脱节与矛盾现象, 依靠言外 之意和旁敲侧击, 造成讽刺谐谑的意味。 在先锋小说中, 反讽 性描写与反讽手法随处可见, 常常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 扩大化、 弥漫性的反讽, 不单是一种修辞手段, 而且是塑造人 物、 呈示主题的艺术方法; 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同时 也提升为一种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反讽作为审美 的生活态度, 是于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立场密切相关的。反权 威反传统反超越性使一切事物变为无重量的不可承受之轻, 使心灵躲避真理而展现其卑微性与琐碎性。 于是反讽在先锋 小说中成为纲领性的艺术原则与特征。 与传统意义上和以往 作品中的反讽相比较, 先锋小说中的反讽不再是怨天忧人的, 而是自嘲自卑的; 不再是激烈激情的, 而是冷淡冷漠的; 不再 是保持距离的, 而根本上是置身局外的; 不再是选择性特指 的, 而几乎是泛指一切的。 在新时期文学二十年历程中, 先锋小说人以特征鲜明的 文学思潮与创作倾向, 在形式追求与探索的路上, 比其它思潮 与流派都走得更远。它在小说观念的拓展、 小说叙事方式的 更新、 小说语言的实验和小说风格的多样化方面显示了其先 锋的姿态与创作的实绩。 然而, 作为一个小说流派, 先锋文学 为什么能够如此大张旗鼓的开始, 又如退潮般迅速地调转方 向, 我想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 与读者的脱节。 从先锋文学的内容来看, 先锋文学是游戏, 行为艺术和抽 象的结合, 它最突出的是突破传统, 突破旧形式, 它的本质是 反理性, 反社会世俗的眼光。它表现为对传统人文精神的极 度绝望, 有精神分裂, 妄想狂, 白日梦等的心理现象。它的艺 术性是内向的, 向着人的灵魂的深处的。 先锋作家以死亡, 暴 力, 性来表现神秘和虚无, 采用眼花缭乱的叙述技巧和语言技 法来组织文章, 是对文字混乱的改造。比如说孙甘露的 〈呼 〈 吸〉 中, 〉 自我与人性得到相当的关注。孙不断地对自我存在 的价值, 对自我反思和逼问, 集中反映了人性的绝望和痛苦的 一面。先锋派作家们从一开始就没有让读者走进他们的圈 子, 他们在自己编造的圈套中游戏, 公然地在故事之间穿插了 对故事编造手段的炫耀, 他们得意于展示故事衔接处的螺丝 钉和链条, 摧毁读者刚刚建立的连贯思维。 但是小说毕竟不是心理记录, 不是只有绝望与痛苦。一 部好的小说首先要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 人们的心灵之镜不 能只折射个人最细微的感觉, 它应该是面对社会上的人, 历 史, 文化。在这种情况下, 先锋文学脱离现实了, 成为语言的 艺术和想象的艺术。 它凭空虚构和零度情感的冷漠使小说内 在的情感力量消失殆尽, 作家关闭了与读者建立交流的路径, 读者的每一次阅读如同面对一堵无声的墙, 妄自猜测着背后 的心跳。由于这些人的拒绝, 超前的叙事无法广泛传播。这 种向读者挑战的文学自身也就隐含了衰落的危机--疏离读者, 终将为读者所疏离。 先锋作家们过度地沉溺于自我和文章的 智力游戏, 也更加使他们的文学远离读者, 他们的作品也成为 了象牙塔内的孤芳自赏。 二、 作者创作的枯竭 首先那些充当艺术先锋的人们的身份是不明确的。 这些 先锋作家不是标准式的 “知识分子” 但是他们又有些知识分 , 子的特征, 他们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 使他们在外在环境和内 在的文化素养上存在着某种程度的 “先天不足” 这使他们对 。 自身和人性的探索不能继续下去, 不能提高到文化哲学的高 度。 他们的兴起在于援引了西方现代派和后现代派的结构形 式, 我觉得先锋作家在创作中, 是先有形式, 然后用形式写成 一个个灰暗的画面, 然后再套入情节内容, 他们只要稍稍运用 技巧融会贯通便能写出浑然天成的作品。 马尔克斯的 《百年孤独》 的传入中国就给中国当代文学带 来强大冲击力。在 1986 年以后, 马原、 扎西达娃的作品中首 先可以看到这种影响, 之后苏童的 《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格非 、 的 《迷舟》 等作品多少也沾上了 《百年孤独》 的影子。 作者用一 个简单的短语让文本的叙述产生极大的空间转换, 原本隐藏 在故事之后的叙述者一下跳入情节, 将所有的思维牵扯到了 “许多年后” 然后又飞快的将思维重新送进当时的时态, , 如同 一次迅速超重又失重的上升与下降。包括话语形式、 叙事策 略、 语言结构等方面, 先锋作家也争相向西方作家模仿。 由形 式决定创作内容, 这导致了作者创作源泉的枯竭。 三、 社会的负面影响 不能否认, 先锋文学对当代中国小说艺术水平的提高起 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先锋小说过度的形式 化和虚无主义给文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比如先锋小说将人变 成了一个个符号, 而体现出来的是消极的人的欲望。先锋小 说多是悲剧, 而这些悲剧人物不是呈现出英雄, 而是无辜的小 人物, 它用细腻的语感描述偶然而神秘的死亡事件。这些导 致了人性和理想精神被消解,导致了 90 年代的人文精神危 机。 这个负面影响事实上对正处在构建人文精神和转型期间 的中国文化不利。在九十年代开始的物质至上主义, 经济改 革造成的文学商品化, 大众传媒、 通俗小说、 新闻纪实的盛行 中, 先锋作家重新找到了生存之道。 终于, 在历史发展的潮流 中, 它走向衰亡。 王蒙曾说: “没有先锋没有怪胎没有探索和试验就没有 艺术空间从而也是心灵空间的扩大, 空间的扩大正是先锋艺 术大获全胜的标志---正是先锋的胜利使先锋不再成其为先锋 了。 ”的确, 先锋小说告一段落, 它显示了片面中的深刻, 激进 中的失误。但它的影响将会是久远的。
在新时期文学中, 先锋派文学是最自觉地追求文学自主 性、 有着最鲜明现代主义精神的文学流派。先锋文学通常是 指在中国文坛 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 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 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 主要 表现在小说创作中, 也被称为 “新潮小说” “试验小说” 或 。先 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 思想主题、 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 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表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学迥 然不同的特征。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主要有马原、 残雪、 苏 童、 余华、 叶兆言等人。 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精神源头可以追溯到六十年代文革 地下诗歌及小说领域的探索。 它表现出来的文化批判意识可 以归结为对疯狂的文革的反思与批判。在文革后有朦胧诗、 王蒙意识流小说、 高行健的戏剧等实验性文本。1986 年, 先 锋小说叙事方式的错综变化、 叙事角度的变幻不一引起文坛 和评论界的全面关注, “先锋” 才成为声势更加浩大 1987 年, 的一股潮流。 代表作家有洪峰、 余华、 苏童、 格非等, 他们的形 式写作的风气很快袭卷整个文坛, 引起一阵纷起效尤的跟风。 然而, 除 1989 年之后的先锋派内部开始显示出衰变的痕迹, 了北村此时还执著于语言迷津的创作外, 写作者们已开始隐 约地向外游移。 张扬一时的先锋文学在两三年的短暂繁荣之 后渐渐隐落, 到了九十年代初的时候, 大部分先锋作家已另寻 出路, 或陷入新写实的潮流, 或迷恋于对古旧或不太古旧的家 族演变的叙述。 在当今文学相互影响与交流世界语境中, 后现代主义作 为一种文化形态与艺术准则, 并不一定与经济基础直接挂钩 或完全同步, 后现代技巧” “ 更不是西方的专利。先锋小说家 对后现代主义文学自觉或不自觉的借鉴, 使他们的作品或多 或少地具有现代主义印记。它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倚重叙事方式与叙事技巧。从倚重故事内容到倚重 讲述故事的方法, 将叙事重心从 “讲什么” 转移到 “怎么讲” 视 , 叙事方式为小说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与形式因素, 是先锋小说 最显著的特征, 也是其形式主义倾向的第一表征。在这种小 说观的支配下, 叙事方式获取了独行其事的操作自由和舒展 想象力的创造身份。它不再是主题的听话的仆从, 也不必顾 忌或迎合读者被传统叙事方式所训练出来的阅读习惯例; 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