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十大问题行为及矫正策略
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治

6、咬指甲癖
幼儿经常地、控制不住地将长出的手指甲 咬去,称为咬指甲癖。
(1)原因 1)因情绪紧张、感情需求得不到满足而
产生的。多见于学龄前期及学龄儿童。 2)家长爱孩子,消除可致儿童心理紧 张的因素。
2)让孩子多在户外活动,与小朋友一起 游戏,将注意力分散到其他事物上。
(2)家庭因素: 学习和模仿 ; 家长对孩子的娇宠放纵
(3)环境因素 : 影视片; 社会暴力
对策
(1)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3)引导孩子合理宣泄情绪 (4)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 (5)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冷处理” (6)引导孩子进行移情换位 (7)善用“转移注意”法 (8)家长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
(2) 患儿的父母也常有胆小怕事,过分谨慎和拘谨,缺乏自信心, 遇事迟疑不决,事后反复检查,过于克制自己,呆板,缺乏兴趣、爱好 等不良性格特征。
(3) 父母对孩子过于苟求,如对清洁卫生过分要求,生活中刻板的 规矩过多等,可能是诱发本症的原因。
(4) 孩子严重的疾病、外伤,突然受严惩的精神创伤,或长期处于 过度的精神紧张状态,精神负担过重等,均可成为诱发因素,促使症状 出现。
症状
(1)强迫思考,包括某一个想法、冲动、观念、脑内浮现的 声音或感觉等。
(2)强迫行为,刻板地重复某一行为、收集或收藏某些没有 任何用处的东西等。
病因
儿童的先天素质、性格、父母不良性格的影响、教育方法不当等, 均与本症的发生有关。
(1)患儿病前常有过于严肃、拘谨、胆小、呆板、好思考、不活泼 的表现。
培养儿童自我控制能力。 (2)培养儿童有规律的生活和规范行为 (3)药物治疗
用药前要进行详细的生理和神经系统检查,查明病因,再酌情用 药。
违背学龄前儿童发展规律的不当行为负面清单与纠正-深圳教育局

—3—
不当行为
具体表现
纠正指导措施
作业。
的教学活动和儿童自主的学习活动,注重挖掘幼儿园一
日生活各个环节的教育价值
(一)一日活动 1. 儿童一日生活安排主要为各学科课程,包括拼 1.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3-6 岁儿童学习与
安排不合理
音、识字、计算和英语等课程。
使 用 不 同 规 格 的 画 笔 等 ),持 续 锻 炼 手 眼 协 调 能 力 及
手的小肌肉能力,为正式书写奠定良好基础。
(三)超标准学 1. 教儿童学习 10 以上的口算、心算。
1. 按照《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于数学认知的
习计算
2. 要求儿童用横式或竖式做计算题。
目标,为儿童提供较为全面的感知理解数、量、形,
统筹选取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的
要素作为幼儿园日常教学内容
(一)提前学习 1. 定期组织汉语拼音认读活动。
1. 不在幼儿园开展有关拼音的听、读、写活动。
拼音
2. 开展拼音书写描红等活动。
2. 示范标准普通话,帮助儿童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
3. 要求家长(或幼儿园)购买统一的拼音教材、
教 育 政 策 ,加 强 学 习 ,开 阔 视 野 ,自 觉 纠 正“ 小 学 化 ”倾 向 ,从 学 习 环 境 创 设 、一 日 生 活 安 排 、教 学 内 容 选 择 、教 学
活动组织和儿童评价等方面着手,为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提供真正有效的支持。
不当行为
具体表现
纠正指导措施
一 、 教 育 内 容 将学业知识的准备当成入学准备,以提前学习小学 注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3-6 岁儿童学习与发
3. 要求儿童用描红本描写数字,完成书面加减法 数量关系与空间关系,以及生活中数学应用等认知能
小学教育难题及其矫正计划清单

小学教育难题及其矫正计划清单问题背景小学教育是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然而目前存在一些难题影响了小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难题一:课程负担过重问题描述小学生的课程负担过重,研究任务繁重,缺乏充足的时间进行休息和兴趣爱好的发展。
矫正计划清单- 减轻课程负担:对现行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和内容,确保学生的研究时间和任务合理安排。
- 强化课程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减少机械式的死记硬背。
- 保障学生休息时间:合理安排课间休息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兴趣爱好的培养。
难题二: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描述小学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导致教育机会的差异。
矫正计划清单- 加大投入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小学教育的资金投入,改善教育设施和教学条件。
- 提供公平机会:建立完善的教育资源分配机制,确保每个小学生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
- 加强师资培训:提供专业化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难题三: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描述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不够,缺乏家庭教育的积极引导和支持。
矫正计划清单- 家校合作: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和合作,建立良好的家校互动机制,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 家庭教育培训:开展家庭教育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育儿技能,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 社会支持: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到小学生家庭教育中,提供帮助和支持。
结论针对小学教育存在的难题,我们需要综合运用上述矫正计划清单,从减轻课程负担、均衡教育资源和加强家庭教育三个方面入手,逐步改善小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行为表现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行为表现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是他们全面发展的基础。
然而,有时候
他们可能会面临一些心理问题,这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可能的行为表现:
分离焦虑
- 对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顾者的分离异常敏感
- 拒绝离开父母或害怕被分离
- 可能出现大哭、抱着父母不放等行为
社交焦虑
- 在陌生人面前感到不安或害怕
- 避免与其他人互动
- 可能出现退缩、哭泣或躲避社交场合的行为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ADHD)
- 无法持续关注或完成任务
- 无法静坐或经常躁动
- 可能表现出易冲动、难以等待的行为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
- 社交交往困难,缺乏互动
- 刻板重复的行为和兴趣
- 可能表现出言语沟通困难或特定感觉的超敏感幼儿抑郁症
- 持续的悲伤、消沉或情绪低落
- 对活动或玩乐失去兴趣
- 可能出现不寻常的疲倦、食欲变化等行为
儿童焦虑症
- 持续的紧张、担忧或恐惧感
- 可能出现睡眠问题或肚子疼等身体不适
- 可能出现回避或逃避引起焦虑的情境的行为
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行为表现,有助于家长、教师和保育人员能更好地识别并支持孩子的心理健康。
请注意,以上行为表现并不一定意味着孩子一定存在某种心理问题,而是作为可能的指引。
如果您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任何担忧,请与专业的儿童心理健康专家进行咨询和帮助。
学龄前儿童逃避行为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

学龄前儿童逃避行为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学龄前儿童是指尚未进入学校教育阶段的孩子们,这个阶段是孩子们个性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
其中,逃避行为是一种常见的不良行为,指孩子试图回避或逃避一些他们不喜欢或不愿意去做的事情。
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发展,还给父母和教育者带来了困扰。
本文将重点介绍学龄前儿童逃避行为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
一、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氛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积极的家庭氛围能够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安全感,从而减少逃避行为的发生。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1.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为孩子提供安全感;2.与孩子进行高质量的交流,增进亲子关系;3.定期表扬和鼓励孩子的努力和成就;4.为孩子提供适当的挑战和目标,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
二、设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认知和行为规范养成的阶段,因此,清晰的规则和界限对于他们的行为矫正非常重要。
父母和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与孩子明确规定家庭和学校的规则,并给予合理的解释;2.建立可以预测的日常例行程序,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做什么;3.制定奖惩措施,并对孩子的行为保持一致性;4.鼓励孩子参与规则制定的过程,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参与度。
三、提供适当的支持家长和教育者在帮助学龄前儿童克服逃避行为时,需要提供适当的支持,帮助其认识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并学会表达和处理。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支持方法:1.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们的意见;2.教导孩子情绪管理技巧,如使用言语表达情绪或通过绘画、玩耍等方式进行情绪释放;3.引导孩子学会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寻求帮助、妥协、分享等;4.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增加他们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
四、提供适当的激励和奖励适当的激励和奖励对于激发学龄前儿童的积极参与和行为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建议:1.设立明确的奖励计划,给予孩子目标感,并及时给予奖励;2.奖励可以是简单的口头表扬、鼓励文字或小礼物;3.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设置适当的奖励形式;4.鼓励孩子设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并通过奖励激励他们努力实现目标。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学龄前期儿童有哪些常见心理及行为问题?一、发育问题1、智力障碍: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损害,表现为智力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低于同龄儿童水平。
心理测验时智商和社会适应商数都低于70。
2、孤独症类疾病:主要包括儿童孤独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表现为语言障碍、刻板行为与兴趣狭窄、社会交往功能障碍三大主要症状。
大部分孤独症儿童同时存在智力障碍。
3、运动发育障碍:表现为身体运动以及手运动的控制和协调障碍。
4、语言发育障碍:包括单纯的语言表达障碍、混合性语言障碍、发育性发音障碍以及口吃。
二、行为问题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主要表现注意集中障碍和冲动多动行为。
2、幼儿攻击性行为:以攻击他人和破坏物体为主要表现。
3、咬指甲:表现为反复啃咬指甲及其周围的皮肤。
4、吸吮手指:表现为反复吸吮手指行为。
5、暴怒发作:表现为受到挫折后大发脾气,在地上打滚、哭闹、情绪爆发等现象。
6、屏气发作:在受到挫折后情绪爆发时,出现呼吸暂停,伴有口唇发绀、面色苍白,甚至有倒地抽搐、意识丧失等现象。
7、习惯性摩擦综合征:表现为反复出现双腿伸直交叉摩擦,或以会阴部倚靠在物体上摩擦,并伴有面红出汗的现象。
8、进食问题:表现为偏食、挑食、厌食、吃饭速度慢以及异食癖等各种进食行为问题。
9、睡眠问题:表现为入睡困难、夜醒、磨牙、梦魇、梦惊和睡行等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
10、抽动性障碍:表现为反复刻板地、不自主地出现眨眼、挤眼、缩鼻、歪嘴、摆头、点头、张嘴、耸肩、肢体抖动、清嗓子、喉中发出怪声和秽语等症状。
11、遗尿症:表现为5岁以后的儿童还反复出现夜间或午睡时小便尿在床上的现象。
三、情绪问题1、儿童恐怖症:过分地害怕某些特殊物体、特殊动物、特殊场景的现象。
2、社交恐怖症:在与陌生人交往时过分胆小害怕,紧张不安。
3、儿童分离性焦虑:害怕与亲人分离而拒绝上幼儿园,一旦分离或面临分离时就焦虑、紧张、身体不适和哭闹,回到亲人身旁一切恢复正常。
学龄前期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干预对策

学龄前期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干预对策在新时代的育儿星空中,学龄前期儿童的行为问题犹如一团团乌云,遮挡了他们健康成长的光芒。
然而,在这片乌云背后,隐藏着无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担忧与期待。
本文将探讨学龄前期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干预对策,为家长们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指导。
首先,我们要明确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问题的严重性。
在这个阶段,儿童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行为问题不仅影响自身成长,还可能对家庭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这就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需要我们用爱心和智慧为孩子们撑起一把保护伞,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然而,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并非易事。
它既需要家长的耐心和智慧,也需要教育工作者和专家的专业指导。
这就需要我们像是在驾驶一辆自动驾驶汽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心理学、教育学等,为孩子们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干预措施。
面对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问题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创新措施来推动干预对策的发展。
首先,要加强家长的教育和培训。
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教育质量。
我们需要通过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学校等方式,提升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孩子行为问题。
其次,要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合作。
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就像是一盏盏明灯,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直接关系到干预对策的有效性。
我们需要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合作,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干预措施。
再次,要注重个性化干预。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行为问题也各有不同。
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重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合作。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它们相互补充,共同推动孩子的发展。
我们需要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合作,形成合力,为孩子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关爱。
综上所述,学龄前期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干预对策的研究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蕴含着无限的发展机遇。
学龄前儿童的社会适应与行为规范

学龄前儿童的社会适应与行为规范学龄前儿童是社会的一颗新星,他们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不同环境和社会交往的挑战。
适应社会、建立行为规范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学龄前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行为规范建议。
一、学龄前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学龄前儿童正处于社会化的起点阶段,尚未完全掌握适应社会的技巧和规范。
他们可能出现以下社会适应问题:1.1 分离焦虑:学龄前儿童常常会在离开父母或从家庭环境转移到陌生的环境中出现焦虑情绪。
这种分离焦虑可能会影响他们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交能力。
1.2 恶劣行为表现:学龄前儿童可能会出现攻击、忧虑、抱怨、无礼等恶劣行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1.3 社交技能不足:学龄前儿童可能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如沟通、分享、尊重他人等。
这会导致他们在和其他儿童的互动中遇到困难,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友谊和人际关系。
二、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的行为规范为了帮助学龄前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规范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行为规范建议:2.1 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教导学龄前儿童掌握适当的情绪表达方式,例如,鼓励他们用言语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同时给予他们正确处理情感的指导和支持。
2.2 培养良好的社交技能:鼓励学龄前儿童主动参与集体活动,与其他儿童交流、分享和合作。
同时强调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3 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为学龄前儿童设定简单明了的规则和界限,例如,不许打闹、不许说脏话、尊重他人的意见等。
通过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他们建立正面的行为模式。
2.4 尝试逐步独立:鼓励学龄前儿童逐渐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如整理自己的玩具、为自己倒水等。
这有助于他们培养自理能力和责任心。
2.5 提供鼓励和奖励:给予学龄前儿童适当的鼓励和奖励,以加强他们积极的社会适应行为。
这可以是简单的表扬、鼓励性话语或小小的奖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成长是受到认可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龄前儿童十大问题行为及矫正策略
1.注意力差,容易分心,难以完成任务。
矫正策略:在模拟教室的情景下,进行注意的行为训练,可布置
一定的任务,时间从5分钟开始,逐渐延长至15分钟或更长。
2.偏食挑食,吃饭慢,不肯吃硬食物。
矫正策略:抓住半固体食物添加的关键期(4—6个月),注意添加的食物质地要由软到硬,幼儿园的孩子,要鼓励孩子尝试新食物,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讲究平衡膳食。
3.明显多动。
矫正策略:主要采用行为矫正的方法。
关键是让幼儿懂得在不同情景下,什么是适当行为,什么是不适当行为,以促进儿童的自我控制力。
4.过分依恋、缠人。
矫正策略:培养其独立性,多与同伴交流,多走出家庭,参与群体游戏和活动。
5.不适当的吸吮行为(吸吮手指、毛巾等物品)。
矫正策略:行为矫正着重奖赏与惩罚并举,一般奖赏与惩罚之比以3:1最为适宜,如果纯采用奖赏或过多的惩罚甚至责备,则难以奏效。
6.孤僻,难与同伴交往。
矫正策略:行为矫正采用示范疗法,即在自然环境中,父母或教师向儿童示范如何与同伴交流,如打招呼、请示、应答等方面。
7.过分好强,处处争第一,受不了一点挫折和批评。
矫正策略:关键在于心理疏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和批评。
8.每天长时间沉迷于电视、游戏机。
矫正策略:让孩子懂得主次之分,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可用看电视或玩游戏机奖赏孩子的良好行为;也可剥夺这两项活动,作为对行为的惩罚。
9.违拗性严重(不听指令,与家长或老师对着干)。
矫正策略:必须是整个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遵照强化适当行为为主的原则。
10.有睡眠问题(难以入睡、夜啼、夜惊、梦游等)。
矫正策略:行为矫正应注重入睡准备,如睡前至少半小时让儿童从事一些安静的活动,并营造一个光线较昏暗的睡眠环境,每天定时完成同样的程序后上床,养成良好的入睡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