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杜牧诗歌

合集下载

杜牧的诗词《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

杜牧的诗词《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

杜牧的诗词《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赏析】唐代时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他有诗曰:“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韩绰是杜牧的好友,在这方面,他们同道中人,所以杜牧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杜牧在韩绰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交谊之深厚。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两句从山川物候来写江南风物。

首句从大处落墨,摄取的是远镜头,诗人站在江边,看到扬州一带的山峦连绵起伏,隐隐约约;远处的江水逶迤千里,迢迢不断。

“隐隐”和”迢迢”这两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还为全诗增加了浓郁的江南风味,为抒情创设了气氛。

次句是想象之景,诗人遥想江南虽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江南还是山青水碧,风光依旧旖旎秀美。

作者的想象并非是空想,而是以自己在江南的亲眼所见为基础而生发出来的想象。

江南之秋,不比江北之萧瑟寒冷,草木零落较缓慢,且树木多为常青木,因此,秋天的江南依旧呈现一片绿意盎然之景。

扬州虽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

“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凸现了江南之秋的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

首句山、水相对;次句“秋尽江南”与“草未凋”之间的转折,更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格调。

正由于诗人不堪北方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扩展阅读:杜牧的主要作品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唐代诗人杜牧及其诗歌创作风格分析

唐代诗人杜牧及其诗歌创作风格分析

唐代诗人杜牧及其诗歌创作风格分析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代被誉为诗歌的黄金时代,许多优秀的诗人和诗篇出现在这个时期。

而杜牧(803年-852年)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其细腻的感情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对杜牧的生平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并详细分析他的诗歌创作风格。

生平背景杜牧,字牧之,号樊南、牧夫,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

他出生于一个世家,父亲杜审言是唐德宗时的宰相。

杜牧少年聪慧,学有所成,从小就有着良好的文学素养。

他曾任过吏部员外郎、两京留守、翰林学士等职,也参与了一些对外交往和政治决策的工作。

杜牧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政治动荡,他亲身目睹了安史之乱的烽火岁月,对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疾苦有着深刻的认识。

这种经历和感受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情世故的感慨。

诗歌创作风格细腻感情的表达杜牧的诗歌以其细腻的感情赢得了广泛赞誉。

他常常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内心情感的剖析,表达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感受。

例如,他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些细节描写和意象运用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秋夜的凉意和宁静,产生强烈的共鸣。

对人情世故的抒发杜牧的诗歌饱含对人情世故的深入思考和抒发。

他以善于观察和洞察人性的眼光,将身边的人事和社会风貌刻画得入木三分。

他对人情世故的敏锐洞察使得他的作品常常充满了对世俗之道的批判和思考。

例如,他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通过对夜晚的描述,他在明暗对比中折射出尘世中的纷繁与虚妄。

这种对社会现象的冷峻揭示,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讽刺与批判的意味。

高超的修辞手法杜牧的诗歌作品中,常常使用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包括对偶、夸张、比喻等。

这些修辞手法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生动和形象,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冲击力。

杜牧《清明》诗歌详细解析

杜牧《清明》诗歌详细解析

杜牧《清明》诗歌详细解析杜牧《清明》诗歌详细解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很是熟悉吧,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牧《清明》诗歌详细解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牧《清明》诗歌详细解析1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清明》,是中国古代诗歌中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经典名篇。

这首诗描述清明时节主人公雨中赶路的愁苦心境和问询牧童的瞬间情形,抒发异乡思亲的沉痛心情。

一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起笔破题,交代时令与天气,以节令与环境来渲染凄冷的气氛。

清明时节,细雨淅沥,春寒料峭,这既是自然背景的描述,又是全篇感情基调的铺垫,暗示了诗人凄冷的物理感受和复杂的心理情绪。

这与宋代李清照《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紧承首句意脉,点明诗中主人公的“行人”身份和正在赶路的状态,“欲断魂”三字是此篇的“诗眼”和理解的关键,特别突出了极为沉痛悲伤的心境。

三、四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采用生动活泼的问答方式,透露以酒解愁的心理活动,而牧童的肢体动作语言,不仅将作者、读者的视线引向凄迷的远方,而且以在清明时节开放的“杏花”呼应了题目与开头的“清明”,既给人留下了意乱花迷的想象余地,又暗写了诗人忧伤情怀的沉痛执着与不可解脱。

全诗以素描形式将“细雨”“行人”“牧童”“酒家”“杏花村”等意象糅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自然凄迷、清淡素雅、灵动秀丽而又情感深沉的画面,创造出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凄美意境。

经典诗歌往往将情、景、事、理、趣熔于一炉,创造优美感人的意境,展现巨大的艺术魅力。

杜牧这首《清明》诗以抒情为主调,因事而见情,层次分明,画面清新,易读易记。

但真正读懂和正确理解本义的读者并不普遍。

诗中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关键词往往被忽略:一是“行人”,二是“断魂”。

杜牧《赤壁》诗词赏析

杜牧《赤壁》诗词赏析

杜牧《赤壁》诗词赏析杜牧《赤壁》诗词赏析古诗,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一篇绝句。

诗歌运用了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思维独到,见解新颖,富有较高的艺术魅力。

今天,语文小编就跟大家分享杜牧《赤壁》赏析,一起来学习一下。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曾游览黄州赤壁矶。

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观“赤壁”而思史,回忆三国时代在鄂州赤壁矶所发生的吴蜀联军大败曹兵,从而尊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

抚今追昔,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这著名的咏史诗。

一、二句写作者在江边淤沙之中,诗人以一柄残戟置于诗端,引发后两句的历史议论,具有历史的纵深感。

三、四句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仅安凭一时侥幸并不是定国之策。

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

这两句诗颇具史论意味,见解独到。

诗人对周瑜的谐谑揶揄,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

以小见大。

作者介绍: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

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

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

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

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这篇杜牧《赤壁》赏析是来自于语文网小编的分享,希望在对大家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有帮助的同时,还可以调动我们自学、探讨文学作品的`积极性以及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祝大家学习进步!注释⑴折戟:折断的戟。

杜牧的诗词原文及赏析

杜牧的诗词原文及赏析

【导语】杜牧在诗歌的创作上,与晚唐另⼀位杰出的诗⼈李商隐齐名,并称“⼩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阔,笔⼒峭健。

他的近体诗则以⽂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下⾯就和⼀起来欣赏下杜牧的诗词,欢迎阅读!【篇⼀】杜牧的诗词原⽂及赏析 《江南春》 千⾥莺啼绿映红,⽔村⼭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寺,多少楼台烟⾬中。

【赏析】 这⾸《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阔、深邃和迷离。

“千⾥莺啼绿映红,⽔村⼭郭酒旗风。

”诗⼀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地:辽阔的千⾥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的村庄、依⼭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在望。

迷⼈的江南,经过诗⼈⽣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旌摇荡了。

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个⾓落,⽽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块⼟地上的。

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字,这两句就要减⾊了。

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莺啼,谁⼈听得?千⾥绿映红,谁⼈见得?若作⼗⾥,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对于这种意见,何⽂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题云《江南春》,江南⽅⼴千⾥,千⾥之中,莺啼⽽绿映焉,⽔村⼭郭⽆处⽆酒旗,四百⼋⼗寺楼台多在烟⾬中也。

同样的道理也适⽤于后两句。

“南朝四百⼋⼗寺,多少楼台烟⾬中。

”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只是因为千⾥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

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运⽤了典型化的⼿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

江南特点是⼭重⽔复,柳暗花明,⾊调错综,层次丰富⽽有⽴体感。

诗⼈在缩千⾥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

诗的前两句,有红绿⾊彩的映衬,有⼭⽔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的映衬。

杜牧《旅宿》高考诗歌精读

杜牧《旅宿》高考诗歌精读

杜牧《旅宿》赏析古诗鉴赏0105 0933旅宿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湘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良伴:好朋友。

凝情:凝神沉思。

悄然:忧伤的样子。

寒灯:昏冷的灯火。

断雁:孤雁。

警:惊醒。

侵晓:破晓。

门:门前。

湘江:泛指江。

韵译:住在旅馆中并无好的旅伴;忧郁的心情恰似凝固一般。

对着寒灯回忆起故乡往事;就象失群的孤雁警醒愁眠。

家乡太远归梦到破晓未成;家书寄到旅馆已时隔一年。

我真羡慕门外沧江的烟月;渔人船只就系在自家门前。

介绍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晚唐杰出诗人、书法家。

大和三年(828)进士及第,授宏文馆校书郎。

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其诗笔力峭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精致婉约,于晚唐浮靡诗风中自树一帜。

擅长近体,绝句尤为出色。

与李商隐并称“李杜”,以别于杜甫,又号“小杜”。

赏析这是一首羁旅怀乡之作。

诗人离家已久,客居旅馆,没有知音,家书传递也很困难,在凄清的夜晚不禁怀念起自己的家乡。

诗中抒发了自己寂寞沉郁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全诗含蓄蕴藉,凄绝哀惋,结构谨严,意境深远。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在旅馆中,没有知心朋友作伴,自己一个人凝神沉思,心绪茫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面对着一盏寒灯,不觉回忆起昔日的一些事情;那孤雁的一声声断断续续的哀鸣,惊醒了本来就难以入眠的梦。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返回家乡的路途十分遥远,即使梦魂到家,差不多也得拂晓的时候才能到达;至于书信往来就更困难了,要想看到亲人的家书,那就是来年的事情了。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沧江上月色朦胧,烟波浩淼,一条条刚刚归来的渔船,就静静地停泊停在门前。

古代诗人杜牧的豪放派诗歌艺术解析

古代诗人杜牧的豪放派诗歌艺术解析

古代诗人杜牧的豪放派诗歌艺术解析
一、引言
杜牧,唐代著名的豪放派诗人,以其奔放豪迈、独特真挚的诗歌风格而广为人知。

本文将对杜牧的豪放派诗歌艺术进行详细解析,探讨其在古代诗坛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二、背景与概况
1.杜牧的生平简介
2.豪放派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和特点
三、豪放派诗歌特征分析
1.理性与感性并重
•杜牧作品中揭示出沉稳理性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和谐关系
•具有开阔胸怀和敢于表达内心情感的特点
2.好色与爱情主题
•杜牧作品中常见描写美色、倾述自己深情热爱之态度
3.自然意境描绘
•描述山水田园风光时充满意境感,自然景物充满生活气息
4.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杜牧写实的观察与对社会现象的犀利批评融入其诗歌之中
5.语言与形式
•使用朴实自然的语言,行文简洁明快,押韵技巧灵活多样
四、杜牧代表作赏析
1.《秋夕》:展示了杜牧对家乡思念和怀旧情感的写实表达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描绘秋夜景色,传递了主人公孤寂无
处安放的内心疲惫情愫
3.《江南春》:展现了对江南独特风貌与闲适生活向往之情
五、杜牧豪放派诗歌影响及评价
1.杜牧在唐代诗坛上的地位与影响力
2.后世文人对杜牧豪放派诗歌艺术的评价
六、结论
通过本文对古代诗人杜牧的豪放派诗歌艺术解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他在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他以奔放豪迈、真挚独特的诗歌风格,成为了豪放派的代表,并对后世文人产生深远影响。

无论是对情感表达的敢于直言,还是对社会现象的犀利批评,杜牧都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生活态度和时代意义。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歌艺术评析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歌艺术评析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歌艺术评析简介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金谷,晚号杜东川。

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以豪放洒脱的文字表达、婉约清新的意境吸引了众多文人士子,并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成就与贡献1.杜牧被誉为“古文运动”的开创者之一,他主张回归古典文体,弘扬汉魏六朝时期的作品风格。

2.杜牧善于运用意象和比喻,通过微妙而巧妙的描写将情感与景物相结合,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他注重抒发自我情感和哲理思考,同时也关注社会民生和时事政治,作品内容丰富多样。

4.杜牧擅长写景抒怀之作,并在抒发心灵独白时运用了许多细腻动人的修辞手法。

5.他对于五言绝句有着较高造诣,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为后来的诗人留下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代表作品欣赏1.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夜透着凉意,杜牧在此作品中以直接的抒发方式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他通过细腻描绘在读者心头勾起对秋日美景的向往,同时也借此表达自己深沉的思考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2.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首诗被广泛传诵,并成为了杜牧最有名的作品之一。

他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写,以及个人情感与乡愁的交织,展现出壮丽历史与人生情感相互依托、交织一体之美。

影响与评价杜牧以其独特而精湛的诗歌艺术风格,为后世文学界树立了榜样。

他对于唐代文坛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并影响了后来许多著名诗人如苏轼、辛弃疾等。

杜牧以其才情和境界展现了此时的士人风貌,被后世称为“诗史合一”的代表之一。

结论杜牧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意境令人难忘。

他的成就与贡献不仅体现在对古文运动的推动上,还表现在高超的写景抒怀和细腻动人的修辞手法上。

他通过丰富多样而精湛绝伦的作品,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文学家,并树立了榜样。

杜牧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杜牧诗歌“清新俊逸”的风格从唐文宗太和、开成之后到唐亡,文学史上将这七、八十年称之为晚唐,杜牧和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俗称“小李杜”。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生于803年,死于853年,二十六岁中进士,先在江西、淮南等节度使手下为幕僚,十年后内迁为京官,又受人排挤,出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后又一度内调,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原有恩济苍生的大志,他的政治理想是恢复盛唐洽世,他希望国家能安定统一,他反对藩镇拥兵作乱,反对吐番、回纥入侵,反对统治阶级的苟且偷安,为此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

他的《阿房宫赋》用赋体形式对秦亡的历史教训做了深刻总结,并提醒人们要牢牢吸取这一前车之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这显然是对当时摇摇欲坠的唐王朝提出当头棒喝。

同时杜牧尤喜论兵,有《战论》、《守论》等篇,并为《孙子》作注。

但是,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又给他带来深沉的苦闷,他晚年离别长安赴池州任刺史时曾说“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深刻地揭示了他将要到遥远的地方去任职之前登上乐游原,凭吊唐太宗陵墓时,向往贞观之治而又无法实现时的苦闷心情。

又因为他出身于世家大族,久经宦海浮沉,所以也有借酒浇愁放浪形骇,纵情声色的一面,“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悻名,”是说自己一事无成,只在歌妓生活的青楼之中留下一个薄情负心的名声,这话虽为自我解嘲,但也不难看出这正是他放纵沉沦的写照。

杜牧既有政治才干,又懂兵法,只是因为晚唐主昏政乱,致使他徒具“相才”(《唐诗谈丛》)而未能大用,只能把满怀抱负和一腔愁绪倾注于文学作品之中。

他在文学创作中是个多面手,“有唐一代,诗文兼擅者,唯韩、柳、小杜三家。

”(《北江诗话》卷二)他与韩愈、柳宗元一样,既善赋诗,又工为文。

不仅如此,杜牧还精于绘画书法,曾临摩过顾恺之的维摩像,米芾称赞其画“精彩照人”;其《张好好诗》行书真迹流传至今,后人认为“深得六朝人气韵”(《渔洋诗话》引董其昌语)。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用毕生的精力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绝句不但占有相当数量,而且艺术成就最高,也最为后人所欣赏。

清人吴乔说:“杜牧诗,惟绝句最多风调,余不能。

”(《围炉诗话》)杜牧的五七言古风和七律多叙事述怀之作,有较强的现实性和艺术性。

如《感怀》长诗,谴责朝廷对藩镇的姑息政策,同情人民所受的苦难,自抒报国胸怀,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但是,杜牧的七言绝句最为人所称道,他的绝句反映面较广,有表现人民疾苦的如《题村舍》;有抒写怀才不遇的如《赠渔父》;有讽刺帝王淫奢生活的如《宫人塚》;有向往自由和爱情的如《秋夕》等。

杜牧的绝句,无论是借景写情,还是吊古抒怀,其风格都可用“清新俊逸”来概括。

写景和咏史这两类绝句,诗人都写得十分出色,工巧精致,风格俊爽,文笔流转,词彩清新,蕴藉有味;在语言运用上尤见工力,清新流畅,自然凝练,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

这些诗表现了他才气的俊逸,思致的活泼。

当然,诗人也有消极颓废之作,反映他郁闷失意,流连酒色的生活情调。

一、抒情写景诗。

他不但能写出眼前的优美景色,往往还能即景生情、流露出对时事的忧伤。

诗人的写景绝句,大都画面鲜活,情意浓深。

有如技术高超的摄影能手,以鲜明的形象表现出大自然的蓬勃生机,给人以美的启迪和享受。

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丰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这首诗写山行所见之景。

首句说:“远上寒山石径斜”。

“远上”见出山路的高远。

“寒山”暗点秋光,为下文枫叶红作铺垫。

“石径”是人工铺治的栈道,为下文的“人家”伏笔。

次句说:“白云生处有人家”。

白云生处正是山之深处,几户人家便生活在那云遮雾掩的僻静地方。

这对一个在官场中不甚得意的人来说,自然有很大的吸引力。

诗以“斜径”、“人家”作为淡淡出现的背景,使得整个画面错落有致,远近配合,浓淡相间。

然而更为迷人的还在后面。

第二句的“生”字特别传神,仿佛让人看到白云在冉冉升起浮动。

有的本子又作“深”字,把动词换成形容词,顿使全诗黯然失色,因为“深”字只不过写出了白云的浓密幽深,却难以描绘出白云的动态,更不能唤起人们的遐想。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日枫林,红叶覆山,又恰在晚霞辉映之下,更增一层红润的光泽,所以赛过二月鲜艳的“红花”,引得诗人停车驻足把玩。

诗人所写的秋景与春色具有同样的魅力,把经霜枫叶与二月春花巧妙地连在一起,唤起了人们对春光的丰富联想。

这首诗写秋景不仅没有衰飒之气,而且是一片红火热烈景象,这也正体现着杜牧诗风的“俊朗”、清快流转。

“坐”是因为的意思,因爱枫林晚景而停车。

一说“坐”为坐赏,“晚”指观赏之久而至晚暮。

这首诗虽然只是即景写景,没有什么更深的寄托,但它写出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这是对秋光的一种赞美,通过赞美深秋红叶,表现了诗人高洁兀傲,不同凡俗的情怀。

再如《齐安郡后池绝句》:“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画面上有“菱”和“浮萍”编织成的“绿锦”,又有鸳鸯身披的“红衣”,色彩是多么绚烂;菱叶“透”浮萍,夏莺“弄”蔷薇,鸳鸯“浴”红衣,动作是多么鲜明;“尽日无人”,环境又是多么清幽。

诗人赞赏夏日生趣图的形象油然而生。

杜牧的写景绝句中更多的是寓有感慨,蕴藉有思致,耐人寻味。

如著名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诗以清新秀丽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春景图:树茂花美,娇莺长啼,水村山城,酒旗斜矗、庙宇楼台、烟雨凄蒙,这都是典型的江南春色。

而在莺啼之前冠以“千里”更写出春色无边的气势。

明人杨慎认为“千里”不合情理,妄改为“十里”,实在是不懂艺术真实的荒唐之论,而在寺前冠以“四百八十”,字样,更突出了江南寺庙之多。

这种描写还有一种暗示作用,南朝的寺庙虽然留下来了,但是南朝政权不是早已化为乌有了么,它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也许正是它太崇奉佛,建的寺庙太多了的缘故吧。

细玩结尾一句,从“多少”二字还是能体会到诗人的感慨的,意思是当年建造寺院者是何等显赫,而今又在何处?诗人面对江南的春光,自然会有今昔盛衰之感。

诗人另有《杭州新造南亭子记》一文,对那些巧取豪夺者为了“买福卖罪”而大兴寺院奉佛表示愤慨,对武宗朝禁佛毁寺之举表示赞赏,对南朝梁武帝“舍身为僧奴,至国灭饿死不闻悟”的愚昧表示谴责。

把诗与文联系起来看,诗人感慨兴亡的微意便不难体味了。

所以这首绝句表面写景,但暗喻咏史,借暗写南朝诸政权因为崇佛而纷纷灭亡的事,来暗喻唐王朝当今崇尚佛老的弊政,使这首诗情画意的绝句更富有弦外之音。

如果说这首写景绝句命意十分隐蔽,那么《泊秦淮》这首写景绝句的命意就十分明显了。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全诗只有第一句是着意写景,寒水和岸沙被烟雾和月光笼罩着,这不但是秦淮河景色的真实写照,而且还透露出作者的惆怅心情,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虽也是眼前之景,但作者将它放在诗中,显然为了抒发自己忧国伤时的情怀,听到这些歌女仍在麻木不仁地吟唱陈后主所作的亡国之曲“玉树后庭花”不禁感慨万分,他的矛头显然是指向那些醉生梦死,贪欢买唱不顾国家命运的当权者,借景抒情的倾向十分明显的。

再如《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诗写黄州秋天傍晚所见之景。

一二两句描绘黄昏落日时分的特有景象:在溪桥上所见落日只有“两竿”高,将要贴近地面了。

人们习惯说“日上三竿”,这里却移用来形容落日,化为“两竿落日”,出语脱俗惊人。

再看在轻烟似的雾气中溪岸的柳树,模糊隐约,成为“柳影”。

人说“一缕轻烟”,诗人偏说“半缕轻烟”,越发形容那水雾的轻袅若浮,若断若续。

这两句对偶极工,用语极巧。

就在这迷茫朦胧的秋天傍晚,蓦地吹来一阵西风,那在水中早已感受到了秋寒威胁的绿荷只得以背相对了。

诗人赋予绿荷以人的感情,所写既有姿态,又有爱憎。

“相倚恨”状荷叶之茂密,用互相倚偎来抵抗秋天带来的寒意,表现出它们对秋风的憎恨。

而当西风肆虐,一阵又一阵地袭击绿荷时,它们便“回首背西风”,这是风翻绿荷之状,又表现了绿荷不畏****的姿态。

写的是绿荷,我们却分明看到了诗人的形象。

诗人曾自诉“吊庆参请,亦多废阙”,“俯仰进趋,随意所在,希时徇势,不能逐人”,“自顾自念,守道不病,独处思省,亦不自悔”(《上李中丞书》),诗人不肯趋炎附势的自白也就是背对西风的绿荷的最好注脚。

这类写景抒情寓慨融为一炉的绝句含而不露,意境绵邈,有着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杜牧的这些七绝清新,别致,不落俗套,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句,绚丽多彩,但又十分流畅,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没有故意雕饰的痕迹。

更重要的是他的七绝,总是以生动而含蓄的形象,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取胜的。

这些特色也体现在杜牧那些“咏怀古迹”的“史论诗”中。

二、咏史诗。

他的咏史诗,一般都有较强的思想内容,和他的《阿房宫赋》一样是为了让人们从中吸取历史教训,因而都能抓住最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加以生发,有的还能结合议论,点明主旨,具有较强的史论色彩。

他的咏史绝句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面广,他往往撷取史实的一两个典型情景,评论其得失,表示今昔之慨。

诗人的爱憎有时直接道出,有时则通过形象自然地流露出来,总之,他能根据不同的人和事采用不同的写法,绝不雷同。

如著名的《过华清宫绝句》第一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是一首讽刺唐玄宗奢侈腐化的咏史诗。

玄宗和杨贵妃在骊山建立了华清宫,杨贵妃爱吃鲜荔枝,玄宗为了讨她的欢心,就命令从四川等地乘快马日夜兼程为她送荔枝,很多人与马跑死在路上。

这首咏史讽刺诗抓住了这一典型事例,又描绘了这样一个典型画面,人们远远望去,只见骊山顶上花团锦簇般的宫殿一道道大门突然依次地打开了,人们那里知晓发生了什么大事呢,只有贵妃在山顶上望着山下一匹卷起红尘的飞马破颜一笑,因为她知道,这是她喜欢吃的鲜荔枝送来了。

这首诗以小见大,通过送鲜荔枝这一小事,深刻地揭露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不恤民情,只图一己享乐的腐败政治与靡烂生活,这正是导致安史之乱的内在原因。

在艺术手法上,此诗又极为含蓄,它并未加任何评论,也没对转运者疲于道路,死尸枕藉的悲惨场面做任何描写,他单单拈出“一骑红尘妃子笑”这一特写镜头来,让人们在滚滚尘烟和破颜一笑这含蓄的对比中,生发广泛而深刻地联想。

该诗不着一字议论,就把他穷奢极侈滥用民力的昏庸荒淫揭露无余,这“妃子笑”的后面含有多少人民的血与泪!又如《汴河怀古》,诗人途经汴河,想起曾经在此动用几万艘以锦为缆的大船游幸扬州,以及更早的西汉大造宫室的梁孝王,他们当年不可一时,如今岂不是烟消云散了吗?见微知著,杜牧通过一件小事却反映了历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一滴水映现出大千世界,融写景、怀古、论政为一炉,给读者以极深刻的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