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宋【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章节题库(清)【圣才出品】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章节题库(清)【圣才出品】

第9章清一、填空题1.在后世被常州派词人推为有词以来成就最高的词人是________。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姜夔【解析】常州词派兴起于清嘉庆初的词流派,以常州词人张惠言、周济为主要代表。

张惠言、周济等常州词人推尊词体,倡意内言外之说,以比兴寄托充实词学理论,指导词的创作,形成了颇具声势的常州词派,其影响延续至清末。

其词学理论初见于张惠言及其弟张琦合编的《词选》中。

2.清代前期,诗坛权威人物王士祯重视文学独立的艺术价值,提出了影响一代诗人的“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神韵说(名词解释,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神韵说【解析】神韵说是清代诗人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

神韵说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的消遣娱乐功能。

王士禛在理论上继承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的诗学思想和南宗画论,总结了王维、孟浩然以来的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传统,将神韵说发展为一套有系统的诗歌理论。

他强调“兴会神到”,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是清和远。

3.《红楼梦》有________与程高本两个版本系统。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脂评本(名词解释,复旦大学2010年研)【答案】脂评本【解析】脂评本是指《红楼梦》八十回本。

在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问世以前,这部长篇小说以八十回抄本的形式在群众中流传。

这种钞本除正文外,大多附有符种形式的批注,有回首总批、眉批、夹注、正文下面的双行批注、回末总批等,批注者的署名以脂砚斋和畸笏叟为多。

因此,这种八十回的抄本系统,简称为“脂评本”或“脂本”。

4.赵翼、蒋士铨与________并称“乾隆三大家”。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袁枚【解析】清代中叶,袁枚与蒋士铨、赵翼并称“乾嘉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5.________,泪比长生殿上多。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石壕村里夫妻别【解析】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马嵬》。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章节题库( 近代)【圣才出品】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章节题库( 近代)【圣才出品】

第10章近代一、填空题1.“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出自近代著名诗人________的《夜坐》。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龚自珍【解析】龚自珍的拔俗特立,在当时的社会里是孤立无援的,他的不少抒怀诗,充满奇才忧国伤时而不容于世的压抑感、孤寂感。

《夜坐》云:“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

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坐灵。

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陨少微星。

平生不蓄湘累问,唤出妲娥诗与听。

”在难以忍受的压抑情境中,诗人想放眼青空一舒心绪。

然而入眼的景象,是庸才妒抑奇才,是万马齐喑而只有朝廷一种声音,是边域将有事而中原人才寥落的倾危形势。

2.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不拘一格降人才【解析】出自龚自珍的《已亥杂诗》。

意思是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3.1906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________,是在外国文化影响下产生的中国第一个戏剧团体。

1909年成立于苏州的________,是清末民初一个活跃的革命文学团体。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春柳社;南社【解析】中国早期话剧的诞生以春柳社的成立为标志,1906年底在日本东京的中国留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了我国第一个戏剧团体——春柳社。

1909年11月13日南社于苏州虎丘举行第一次雅集,正式宣告成立。

与会17人,选柳亚子为书记员。

南社活动最有生气的时代是从成立到辛亥革命前后数年。

宗旨是“欲一洗前代结社之积弊,以作海内文学之导师”,出版《南社丛刻》,引导文学为革命斗争服务。

4.王国维在《________》中阐发了“意境”的理论。

(首都师范大学2012研)【答案】人间词话【解析】“意境”是《人间词话》的核心概念,以此建立起来的诗学体系是王国维关于古典诗歌的核心理论,它在继承传统诗词理论的基础上,融会中西,取得了全新的突破。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明【圣才出品】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明【圣才出品】

第8章明8.1复习笔记一、《与李空同论诗书》[明]何景明1.明代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七子论文的宗旨倡自李梦阳,他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就复古这一总倾向来说,何、李是一致的;然二人在意见上存在分歧。

从梦阳《驳何氏论文书》所说,可知《与李宝同论诗书》是针锋相对的答辨。

2.李梦阳、何景明对学古认识的不同(1)李、何都是主张从学古入手的。

问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学古的方法:何景明以为应该是“领会神情”、“不仿形迹”。

“以有求似”是说由表及里,因内符外,不仅得其形貌,同时要得其神情;而李梦阳则“刻意古范,铸形宿模,而独守尺寸”,步趋于形迹法度之间。

(2)何景明并不废弃法度,但他说的“不可易之法”指“辞断而意属,联类而比物”的诗文体势,所以说“法同则语不必同”。

而李梦阳说的法古,主要是摹仿古人的语言。

3.何景明对学古与创新关系的论述(1)何景明以为学古由“领会神情”入手,则学古只是入门的途径,而不是终极的目的,从古人入,必须从古人出。

“舍筏则达岸矣,达岸则舍筏矣”是说,无筏不能登岸,登岸就必须舍筏;舍筏才说明得登彼岸,否则还是飘浮在中流而无所归宿。

(2)学古的目的,为了“自创一堂室,一户牖,成一家之言”;倘若像李梦阳那样,终身停留在尺寸于古法之中,是不可能在艺术上发挥独创精神的。

(3)何景明说李梦阳的近作,“间入于来”,“来人似苍老而实疎卤”。

“苍老”指尽洗词华,以意格取胜的一种艺术境界,“疎卤”只是个空架子;“疎卤”而似“苍老”,亦即“古人影子”;“疎卤”和“苍老”,是真伪问题。

(4)何景明说自己的诗,“不免元习”,“元人似秀峻而实浅俗”,“秀峻”和“浅俗”,是艺术水平之高下而已。

其所以然,由于一个模拟形迹,学古过于求似,因而终身不舍筏,亦即不能登岸。

浅俗虽然浅俗,但却是舍筏而登了岸的。

4.李梦阳、何景明诗论的不同作风(1)李、何的诗,同样是学盛唐的,但由于两人气质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作风也就不一样。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
错别字不少,内容显得比较单薄,理论阐述比较简单,没有具体展开论述,真题也比较少,但总体值得一读, 适合考研查漏补缺。
精彩摘录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 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 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8.1复习笔记
8.2考研真题 与典型题详 解
9.1复习笔记
9.2考研真题 与典型题详 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1复习笔 记
10.2考研真 题与典型题 详解
作者介绍
谢谢观看
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它总结出了诗歌的语言性和思想性两大特征,说明了两者的表达与被 表达的关系。
刘勰《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集大成的代表作。
“寓言”是指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重言”是指援引或摘录前贤或古人的谈话或言论;“卮言”是 指写起来行云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给人以浪漫主义美感的语言。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 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历代
名校
典型
真题
第章金
部分
笔记
教材
中国
笔记
中国

真题
复习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的考生。也 可供各大院校学习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的师生参考。国内外经典教材辅导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 当前国内外各大院校权威教科书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 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 定参考书。这些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其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 简单,这给广大读者学习专业教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 一套适用于国内外教材的复习资料,整理了各章的笔记和课(章)后习题,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并提 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权威 教材之一。作为该教材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 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 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 了部分名校近几年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大部分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考书目。所选考研真题基本 涵盖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3.补充典型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 量中国文学批评史相关辅导资料,针对每章的重难点补充整理了典型题,并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两 汉【圣才出品】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两  汉【圣才出品】

第2章两汉2.1复习笔记一、毛诗序1.《毛诗序》对诗歌特征和诗、乐、舞关系的阐述(1)“情志统一”说《毛诗序》进一步阐明了诗歌的言志抒情的特征和诗歌与音乐、舞蹈的相互关系。

《毛诗序》把志与情结合起来谈,更清楚地说明了诗歌的特征。

①“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②《毛诗序》承认诗歌的抒情言志,情与志的统一。

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根据文中的论述,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

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

③《毛诗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

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

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2)诗、乐、舞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紧密相联,《书·尧典》、《礼记·乐记》也有所阐明。

《毛诗序》对此作了更详细的叙述,显示出“以声为用的诗的传统,比以义为用的诗的传统古久得多”。

2.《毛诗序》对诗歌音乐和时代政治关系的论述《毛诗序》指出了诗歌音乐和时代政治的密切关系,说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作品,政治情况往往在音乐和诗的内容里反映出来。

这指出了政治、道德、风俗与音乐诗歌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3.《毛诗序》提出的诗“六义”说(1)在诗歌的分类与表现手法方面,《毛诗序》提出了“六义”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是根据《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此,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而来。

(2)本来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表现方法,《毛诗序》赋予“六义”的新说法。

风,指诗有教化臣民,并有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的作用;赋,指铺叙直说的写作方法,“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是比喻,“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起的意思,“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有一种“感发志意”的作用;雅是正的意思,“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是赞美神明的歌舞曲。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9章~第10章【圣才出品】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9章~第10章【圣才出品】

第9章清9.1复习笔记一、《西游记题词》【清】幔亭过客明中叶嘉靖、万历年间,吴承恩写成了一百回本的《西游记》。

它以丰富的想象、神奇的故事开拓了幻想小说的领域,是我国小说史上一个重要的成就。

1.《西游记题词》对幻与真关系的阐述(1)袁于令在《西游记题词》里,认为“文不幻不文”,没有虚构就没有文学。

并提出“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透露了《西游记》的幻想的情节与生活真实之间的关系。

(2)他指出《西游记》不是“雕空凿影,画脂镂冰”的向壁虚构,可与《水浒》并驰中原,对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给予积极肯定,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都有积极意义。

2.袁于令对魔与佛关系的论述(1)《西游记》的作者使孙悟空由魔历经千辛万苦而成为“斗战胜佛”,取经师徒在西行路上与群魔抗争,也总是佛战胜魔。

这反映了作者世界观中的宗教迷信色彩。

(2)袁于令却利用佛家的学说,强调“我化为佛”“未佛皆魔”“魔与佛力齐而位逼”,甚至提倡“言佛不如言魔”。

它有助于使人认识《西游记》描写的内容别具人间的性质。

3.对袁于令《西游记题词》的评价(1)袁于令的《西游记题词》对阐述《西游记》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点有一定的价值,但它的立论仍掩盖在宗教色彩之下。

(2)“三教已括于一部”“洋洋数百万言”“不离本宗”等,都可能把对小说的理解引到谈玄悟道的方向,未能剥落《西游记》的杂质而充分展现其精华,这是《题词》的局限性。

二、《闲情偶寄》【选录】【清】李渔1.《闲情偶寄》简介(1)在清初戏曲理论的发展方面,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李渔。

李渔对戏曲颇有研究,具有较为丰富的创作经验和舞台经验。

(2)在《闲情偶寄》的填词部、演习部里,他系统论述了关于戏曲创作和表演的多方面问题,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戏曲理论的体系。

2.李渔对戏曲艺术特点和要求的看法(1)李渔提出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的看法。

主次分明,自成一说,重视了戏曲艺术的特点和要求。

(2)李渔认为戏曲作品首先在于主题鲜明,结构严整。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3-5章)【圣才出品】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3-5章)【圣才出品】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3-5章)【圣才出品】第3章秦汉部分(二)3.1复习笔记三、散文(一)李斯文1.简介李斯,战国时楚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人。

是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弟子。

后助秦始皇统一中国,官至丞相,为始皇定郡县之制,下禁书令,以小篆为标准统一文书。

始皇死时,斯听从赵高的阴谋,矫诏杀太子扶苏。

二世立,赵高用事,诬斯谋反,被腰斩于咸阳。

2.作品解读《谏逐客书》:据《史记.李斯列传》:李斯拜为秦客卿。

适值韩人郑国来作间谍,被秦发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乃上此书,历叙客的有功于秦,力陈逐客之失。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据《秦始皇本纪》,逐客事在始皇十年,即公元前二三七年。

3.文学贡献(1)李斯在文学上以散文见长。

布局谋篇构思严密,设喻说理纵横驰骋,既重质实,又饶文采,往往文质互生,在寂寥的秦代文坛上一枝独秀。

李斯散文现传四篇,计为《谏逐客书》、《论督责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

其中作于秦王政十年的《谏逐客书》,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2)李斯作品还有碑铭,计有《邹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碣邪台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等七通。

(二)贾谊文1.简介贾谊,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

汉文帝初年,由洛阳守吴公推荐,被召见,官至人中大夫。

力主改革政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复被召为梁怀王太傅。

怀王堕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郁郁而死。

贾谊在政治上建议逐步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政权,以全力抗击匈奴;并强调重农,充裕民食。

政论文如《陈政事疏》、《论积贮疏》、《过秦论》等,分析形势,陈述利害,内容充实,具有说服力。

辞赋以《鹏鸟赋》、《吊屈原赋》最有名。

后人辑其文为《贾长沙集》。

另外着有《新书》十卷。

2.作品解读(1)《过秦论》:旧分上、中、下三篇。

《史记.秦始皇本纪》太史公论后,引录下篇(后面接着又录上篇、中篇,当是后人补入)。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章节题库(8-10章)【圣才出品】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章节题库(8-10章)【圣才出品】

第8章明一、填空题1.明代“前七子”派的文学主张是:“________”。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解析】“前七子”的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

2.明代后七子的成员包括:李攀龙,________,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王世贞【解析】明代后七子是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

其理论主张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3.《焚书》作者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李贽【解析】《焚书》是明朝晚期思想家李贽著的哲学、文学性著作。

李贽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64岁高龄时著成此书。

《焚书》又称《李氏焚书》,6卷。

4.公安派的创作主张是“独抒性灵,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袁宏道《叙小修诗》云:“大都独抒性灵,________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不拘格套【解析】在晚明文学领域,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

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

公安派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晚明文学新价值观的理论主张。

“性灵说”是他们提出的一个著名口号。

推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是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反对各种人为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

5.“不拘格套,独抒性灵”是明代________派的创作主张。

(中山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袁宏道是明代________派的代表人物。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公安【解析】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宋
5.1复习笔记
一、《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宋]梅尧臣
1.梅尧臣对诗歌发展方向的论述
(1)北宋西昆体的兴起,愈加讲究词藻,片面追求形式的华丽。

直到梅尧臣、欧阳修出来,才扭转了这种倾向。

(2)《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就是从理论上提出的反西昆的宣言。

2.梅尧臣的“因事有所激,因物与以通”
(1)梅尧臣认为诗歌之作,是“因事有所激,因物与以通”。

(2)“因事有所激”,说明文学和现实的关系问题。

“因物兴以通”,已接触到文学形象性的特质。

3.梅尧臣在艺术风格上的见解及意义
(1)梅尧臣在艺术风格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在《读邵不疑学士诗卷》里说:“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


(2)“平淡”是以极其朴素的语言和高度的写作技术,表现出作品的内容。

这种“平淡”风格的特点在于:意在言外,耐人寻绎。

“惟造平淡难”,不仅在于炼词,也在于炼意。

(3)梅尧臣这种主张在唐代诗歌艺术方面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南宋大诗人陆游早年就受到他的影响。

二、《答吴充秀才书》[宋]欧阳修
宋代古文的复兴,到欧阳修才真正显出创作成绩,从《答吴充秀才书》,可以看出他的论文大旨。

1.欧阳修“重道以充文”的主张
(1)在文与道的关系上,欧阳修主张重道以充文。

他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要想文章真正达到“工”的境地,就不得不和道联系起来。

内容充实,自然发为光辉;反之,仅仅从文的本身着眼,则“愈力愈勤而愈不至”。

(2)从这个意思来说,道是本,文是末;然而学道是为了充实文的内涵,其终极目的还在于文,则重道亦即重文。

这和后来道学家轻文重道,甚至认为文能害道,把文和道对立起来,在提法上有着根本的区别。

2.欧阳修对文学与现实关系的论述
(1)欧阳修认为学道而溺于文的文士学道而不能至,在于“弃百事不开于心”。

他所说的道的具体内容主要是现实生活中的“百事”。

(2)论文而推原于道,论学道而归之于关心现实生活中的“百事”,关心现实生活中的“百事”而道在其中,这就给文士指出了关心现实的态度,也说明了文学是不可脱离现实的。

3.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
(1)“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愈穷则愈工”。

(2)“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

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的文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的关系。

(3)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

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

三、《仲兄字文甫说》[宋]苏洵
1.苏洵的“风水相遭之说”
(1)苏洵《仲兄字文甫说》阐说了文学创作上天人凑泊的问题。

他用风水相遭而成文作比喻,认为“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的作品,才是“天下之至文”。

水,比喻创作的源泉和艺术修养;风,比喻创作冲动不能已于言的一种状态。

(2)苏洵这种强调神来的理论,和陆机《文赋》“感应之会,通塞之纪”一段的阐说,以及韩愈《答李翊书》“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等论述可以相互参证。

(3)文学的兴会与灵感,其主要来源还是生活。

因此,风水相遭之说可以有唯物的解释,也可以有唯心的解释。

2.苏洵文论对苏轼的影响
苏轼自己的创作,所说的“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髓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其它,虽吾亦不能知也。

”这跟苏洵所说的“二物者非能为文,而不能不为文也;物之相使而文出于其间也”的说法是一致的。

四、《上人书》[宋]王安石
王安石的《上人书》,讨论了文和辞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王安石对文和辞关系的论述
《上人书》把文和辞分开来讲,文指作文的本意,辞指篇章之美。

作文的本意在于明道,而道,则是可以施之于实用的经世之学。

文以实用为主,是王安石对文学的基本看法。

2.王安石对内容和形式关系的论述
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王安石明确地指出必须重视内容。

他认为文之有辞,“犹器之有刻镂绘画。

”制器的本意在于用,至于刻镂绘画,不过作为一种容饰和美观。

在重视内容的前提下,形式也是重要的,不过两者之间有主次的关系.
3.王安石对“文与道”的认识
(1)王安石认为古文家虽然夸谈文以明道,但其真实的心得,则在文而不在道。

他也看到了道学家的矫枉过正,重道轻文,所以也不完全否认“巧且华”的作用。

(2)王安石的文章,峭折简劲,说理透辟,既不同于刻镂无用之文,也不同于语录朴质主体,既贯彻文“以适用为本”,又非常重视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特征。

五、《书黄子思诗集后》[宋]苏轼
1.苏诗艺术风格的特色
苏诗为宋诗中一大流派。

作为苏诗艺术风格的特色,超迈豪横是主要的一面;但又有淡雅高远的另一面。

晚年的《和陶》诗,就是属于后者,而诗评家也往往以《和陶》诗为苏诗的极诣。

2.苏拭的“发纤秾于简古”
(1)《书黄予思诗集后》说的“发纤秾于简古”,是把两种对立的艺术风格,看成是可以相互渗透、相反相成的关系,纤秾与简古相统一,才可以达到“寄至味于澹泊”的妙用。

(2)这种诗论,和司空图的《诗品》有渊源关系。

《诗品·绮丽》“浓尽必枯,浅者屡深”,本文于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说,显示了文学批评工作的细致和深入。

(3)这种论点,仅从艺术上着眼,是值得商榷的。

但这种论点之所以产生,是在学古风气之下,看到了古人的高格,不矜才,不使气,更不卖弄学问,于是觉得魏、晋以来的高风绝垄,不可企及,才有这种主张的。

3.苏轼的“随物赋形”说
苏轼文艺思想的一个突出方面是注意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

(1)就文而言,他要行文自然,反对务奇求深和雕琢经营。

反映在具体的形象描写上便是“随物赋形”,就是说根据事物本身自然地描绘出其形状,强调主体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自然的关系。

(2)就诗而言,推崇“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

也是讲诗歌要自然天成,冥于造化。

4.苏轼的“远韵”说
(1)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明确提出“远韵”这一概念,“远韵”是“神似”的自然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超以象外”的无限时空中,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回味的余地,这就是“远韵”。

(2)苏轼引用司空图论诗之语:“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

”作为“远韵”的注脚。

苏轼对“远韵”的追求受到了司空图的影响。

5.苏轼的“枯淡”说
在诗歌创作风格上,苏轼推崇枯淡,意指在平淡中包含有丰富的意味和理趣,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六、《答洪驹父书》[宋]黄庭坚
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黄庭坚,提出了一套化臭腐为神奇,“以故为新”的理论。

1.黄庭坚的“自作语最难”
《答洪驹父书》强调“自作语最难”。

庭坚的说法,着重在诗歌语言的技巧方面。

这种主张,是以借鉴代替创造,以因袭拼凑代替推陈出新,带有片面追求形式的倾向。

2.黄庭坚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论述
黄庭坚论诗,也有谈到思想内容的。

如《胡宗元诗集序》中说:“其与托高速,则附于《国风》;其忿世疾邪,则附于《楚辞》。

”《戏呈孔毅父}诗中说:“文章功用不济世,何异丝窠辍露珠。

“但其全部理论的倾向,是重在形式技巧。

七、《论词》[宋]李清照
李清照的《论词》是是宋代词坛上有自己见解、有组织条理的第一篇词论,也是我国妇女作的文学批评第一篇专文。

1.《论词》对词的见解和要求
总括这篇论文对词的见解和要求,有下列几点:
(1)高雅;
(2)浑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