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宋【圣才出品】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章节题库(清)【圣才出品】

第9章清一、填空题1.在后世被常州派词人推为有词以来成就最高的词人是________。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姜夔【解析】常州词派兴起于清嘉庆初的词流派,以常州词人张惠言、周济为主要代表。
张惠言、周济等常州词人推尊词体,倡意内言外之说,以比兴寄托充实词学理论,指导词的创作,形成了颇具声势的常州词派,其影响延续至清末。
其词学理论初见于张惠言及其弟张琦合编的《词选》中。
2.清代前期,诗坛权威人物王士祯重视文学独立的艺术价值,提出了影响一代诗人的“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神韵说(名词解释,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神韵说【解析】神韵说是清代诗人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
神韵说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的消遣娱乐功能。
王士禛在理论上继承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的诗学思想和南宗画论,总结了王维、孟浩然以来的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传统,将神韵说发展为一套有系统的诗歌理论。
他强调“兴会神到”,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是清和远。
3.《红楼梦》有________与程高本两个版本系统。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脂评本(名词解释,复旦大学2010年研)【答案】脂评本【解析】脂评本是指《红楼梦》八十回本。
在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问世以前,这部长篇小说以八十回抄本的形式在群众中流传。
这种钞本除正文外,大多附有符种形式的批注,有回首总批、眉批、夹注、正文下面的双行批注、回末总批等,批注者的署名以脂砚斋和畸笏叟为多。
因此,这种八十回的抄本系统,简称为“脂评本”或“脂本”。
4.赵翼、蒋士铨与________并称“乾隆三大家”。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袁枚【解析】清代中叶,袁枚与蒋士铨、赵翼并称“乾嘉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5.________,泪比长生殿上多。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石壕村里夫妻别【解析】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马嵬》。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章节题库( 近代)【圣才出品】

第10章近代一、填空题1.“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出自近代著名诗人________的《夜坐》。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龚自珍【解析】龚自珍的拔俗特立,在当时的社会里是孤立无援的,他的不少抒怀诗,充满奇才忧国伤时而不容于世的压抑感、孤寂感。
《夜坐》云:“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
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坐灵。
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陨少微星。
平生不蓄湘累问,唤出妲娥诗与听。
”在难以忍受的压抑情境中,诗人想放眼青空一舒心绪。
然而入眼的景象,是庸才妒抑奇才,是万马齐喑而只有朝廷一种声音,是边域将有事而中原人才寥落的倾危形势。
2.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不拘一格降人才【解析】出自龚自珍的《已亥杂诗》。
意思是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3.1906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________,是在外国文化影响下产生的中国第一个戏剧团体。
1909年成立于苏州的________,是清末民初一个活跃的革命文学团体。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春柳社;南社【解析】中国早期话剧的诞生以春柳社的成立为标志,1906年底在日本东京的中国留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了我国第一个戏剧团体——春柳社。
1909年11月13日南社于苏州虎丘举行第一次雅集,正式宣告成立。
与会17人,选柳亚子为书记员。
南社活动最有生气的时代是从成立到辛亥革命前后数年。
宗旨是“欲一洗前代结社之积弊,以作海内文学之导师”,出版《南社丛刻》,引导文学为革命斗争服务。
4.王国维在《________》中阐发了“意境”的理论。
(首都师范大学2012研)【答案】人间词话【解析】“意境”是《人间词话》的核心概念,以此建立起来的诗学体系是王国维关于古典诗歌的核心理论,它在继承传统诗词理论的基础上,融会中西,取得了全新的突破。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明【圣才出品】

第8章明8.1复习笔记一、《与李空同论诗书》[明]何景明1.明代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七子论文的宗旨倡自李梦阳,他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就复古这一总倾向来说,何、李是一致的;然二人在意见上存在分歧。
从梦阳《驳何氏论文书》所说,可知《与李宝同论诗书》是针锋相对的答辨。
2.李梦阳、何景明对学古认识的不同(1)李、何都是主张从学古入手的。
问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学古的方法:何景明以为应该是“领会神情”、“不仿形迹”。
“以有求似”是说由表及里,因内符外,不仅得其形貌,同时要得其神情;而李梦阳则“刻意古范,铸形宿模,而独守尺寸”,步趋于形迹法度之间。
(2)何景明并不废弃法度,但他说的“不可易之法”指“辞断而意属,联类而比物”的诗文体势,所以说“法同则语不必同”。
而李梦阳说的法古,主要是摹仿古人的语言。
3.何景明对学古与创新关系的论述(1)何景明以为学古由“领会神情”入手,则学古只是入门的途径,而不是终极的目的,从古人入,必须从古人出。
“舍筏则达岸矣,达岸则舍筏矣”是说,无筏不能登岸,登岸就必须舍筏;舍筏才说明得登彼岸,否则还是飘浮在中流而无所归宿。
(2)学古的目的,为了“自创一堂室,一户牖,成一家之言”;倘若像李梦阳那样,终身停留在尺寸于古法之中,是不可能在艺术上发挥独创精神的。
(3)何景明说李梦阳的近作,“间入于来”,“来人似苍老而实疎卤”。
“苍老”指尽洗词华,以意格取胜的一种艺术境界,“疎卤”只是个空架子;“疎卤”而似“苍老”,亦即“古人影子”;“疎卤”和“苍老”,是真伪问题。
(4)何景明说自己的诗,“不免元习”,“元人似秀峻而实浅俗”,“秀峻”和“浅俗”,是艺术水平之高下而已。
其所以然,由于一个模拟形迹,学古过于求似,因而终身不舍筏,亦即不能登岸。
浅俗虽然浅俗,但却是舍筏而登了岸的。
4.李梦阳、何景明诗论的不同作风(1)李、何的诗,同样是学盛唐的,但由于两人气质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作风也就不一样。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
错别字不少,内容显得比较单薄,理论阐述比较简单,没有具体展开论述,真题也比较少,但总体值得一读, 适合考研查漏补缺。
精彩摘录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 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 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8.1复习笔记
8.2考研真题 与典型题详 解
9.1复习笔记
9.2考研真题 与典型题详 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1复习笔 记
10.2考研真 题与典型题 详解
作者介绍
谢谢观看
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它总结出了诗歌的语言性和思想性两大特征,说明了两者的表达与被 表达的关系。
刘勰《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集大成的代表作。
“寓言”是指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重言”是指援引或摘录前贤或古人的谈话或言论;“卮言”是 指写起来行云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给人以浪漫主义美感的语言。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 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历代
名校
典型
真题
第章金
部分
笔记
教材
中国
笔记
中国
题
真题
复习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的考生。也 可供各大院校学习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的师生参考。国内外经典教材辅导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 当前国内外各大院校权威教科书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 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 定参考书。这些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其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 简单,这给广大读者学习专业教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 一套适用于国内外教材的复习资料,整理了各章的笔记和课(章)后习题,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并提 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权威 教材之一。作为该教材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 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 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 了部分名校近几年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大部分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考书目。所选考研真题基本 涵盖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3.补充典型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 量中国文学批评史相关辅导资料,针对每章的重难点补充整理了典型题,并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两 汉【圣才出品】

第2章两汉2.1复习笔记一、毛诗序1.《毛诗序》对诗歌特征和诗、乐、舞关系的阐述(1)“情志统一”说《毛诗序》进一步阐明了诗歌的言志抒情的特征和诗歌与音乐、舞蹈的相互关系。
《毛诗序》把志与情结合起来谈,更清楚地说明了诗歌的特征。
①“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②《毛诗序》承认诗歌的抒情言志,情与志的统一。
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根据文中的论述,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
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
③《毛诗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
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
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2)诗、乐、舞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紧密相联,《书·尧典》、《礼记·乐记》也有所阐明。
《毛诗序》对此作了更详细的叙述,显示出“以声为用的诗的传统,比以义为用的诗的传统古久得多”。
2.《毛诗序》对诗歌音乐和时代政治关系的论述《毛诗序》指出了诗歌音乐和时代政治的密切关系,说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作品,政治情况往往在音乐和诗的内容里反映出来。
这指出了政治、道德、风俗与音乐诗歌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3.《毛诗序》提出的诗“六义”说(1)在诗歌的分类与表现手法方面,《毛诗序》提出了“六义”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是根据《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此,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而来。
(2)本来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表现方法,《毛诗序》赋予“六义”的新说法。
风,指诗有教化臣民,并有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的作用;赋,指铺叙直说的写作方法,“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是比喻,“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起的意思,“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有一种“感发志意”的作用;雅是正的意思,“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是赞美神明的歌舞曲。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9章~第10章【圣才出品】

第9章清9.1复习笔记一、《西游记题词》【清】幔亭过客明中叶嘉靖、万历年间,吴承恩写成了一百回本的《西游记》。
它以丰富的想象、神奇的故事开拓了幻想小说的领域,是我国小说史上一个重要的成就。
1.《西游记题词》对幻与真关系的阐述(1)袁于令在《西游记题词》里,认为“文不幻不文”,没有虚构就没有文学。
并提出“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透露了《西游记》的幻想的情节与生活真实之间的关系。
(2)他指出《西游记》不是“雕空凿影,画脂镂冰”的向壁虚构,可与《水浒》并驰中原,对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给予积极肯定,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都有积极意义。
2.袁于令对魔与佛关系的论述(1)《西游记》的作者使孙悟空由魔历经千辛万苦而成为“斗战胜佛”,取经师徒在西行路上与群魔抗争,也总是佛战胜魔。
这反映了作者世界观中的宗教迷信色彩。
(2)袁于令却利用佛家的学说,强调“我化为佛”“未佛皆魔”“魔与佛力齐而位逼”,甚至提倡“言佛不如言魔”。
它有助于使人认识《西游记》描写的内容别具人间的性质。
3.对袁于令《西游记题词》的评价(1)袁于令的《西游记题词》对阐述《西游记》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点有一定的价值,但它的立论仍掩盖在宗教色彩之下。
(2)“三教已括于一部”“洋洋数百万言”“不离本宗”等,都可能把对小说的理解引到谈玄悟道的方向,未能剥落《西游记》的杂质而充分展现其精华,这是《题词》的局限性。
二、《闲情偶寄》【选录】【清】李渔1.《闲情偶寄》简介(1)在清初戏曲理论的发展方面,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李渔。
李渔对戏曲颇有研究,具有较为丰富的创作经验和舞台经验。
(2)在《闲情偶寄》的填词部、演习部里,他系统论述了关于戏曲创作和表演的多方面问题,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戏曲理论的体系。
2.李渔对戏曲艺术特点和要求的看法(1)李渔提出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的看法。
主次分明,自成一说,重视了戏曲艺术的特点和要求。
(2)李渔认为戏曲作品首先在于主题鲜明,结构严整。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3-5章)【圣才出品】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3-5章)【圣才出品】第3章秦汉部分(二)3.1复习笔记三、散文(一)李斯文1.简介李斯,战国时楚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人。
是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弟子。
后助秦始皇统一中国,官至丞相,为始皇定郡县之制,下禁书令,以小篆为标准统一文书。
始皇死时,斯听从赵高的阴谋,矫诏杀太子扶苏。
二世立,赵高用事,诬斯谋反,被腰斩于咸阳。
2.作品解读《谏逐客书》:据《史记.李斯列传》:李斯拜为秦客卿。
适值韩人郑国来作间谍,被秦发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乃上此书,历叙客的有功于秦,力陈逐客之失。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据《秦始皇本纪》,逐客事在始皇十年,即公元前二三七年。
3.文学贡献(1)李斯在文学上以散文见长。
布局谋篇构思严密,设喻说理纵横驰骋,既重质实,又饶文采,往往文质互生,在寂寥的秦代文坛上一枝独秀。
李斯散文现传四篇,计为《谏逐客书》、《论督责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
其中作于秦王政十年的《谏逐客书》,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2)李斯作品还有碑铭,计有《邹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碣邪台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等七通。
(二)贾谊文1.简介贾谊,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
汉文帝初年,由洛阳守吴公推荐,被召见,官至人中大夫。
力主改革政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复被召为梁怀王太傅。
怀王堕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郁郁而死。
贾谊在政治上建议逐步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政权,以全力抗击匈奴;并强调重农,充裕民食。
政论文如《陈政事疏》、《论积贮疏》、《过秦论》等,分析形势,陈述利害,内容充实,具有说服力。
辞赋以《鹏鸟赋》、《吊屈原赋》最有名。
后人辑其文为《贾长沙集》。
另外着有《新书》十卷。
2.作品解读(1)《过秦论》:旧分上、中、下三篇。
《史记.秦始皇本纪》太史公论后,引录下篇(后面接着又录上篇、中篇,当是后人补入)。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章节题库(8-10章)【圣才出品】

第8章明一、填空题1.明代“前七子”派的文学主张是:“________”。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解析】“前七子”的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
2.明代后七子的成员包括:李攀龙,________,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王世贞【解析】明代后七子是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
其理论主张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3.《焚书》作者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李贽【解析】《焚书》是明朝晚期思想家李贽著的哲学、文学性著作。
李贽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64岁高龄时著成此书。
《焚书》又称《李氏焚书》,6卷。
4.公安派的创作主张是“独抒性灵,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袁宏道《叙小修诗》云:“大都独抒性灵,________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不拘格套【解析】在晚明文学领域,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
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
公安派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晚明文学新价值观的理论主张。
“性灵说”是他们提出的一个著名口号。
推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是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反对各种人为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
5.“不拘格套,独抒性灵”是明代________派的创作主张。
(中山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袁宏道是明代________派的代表人物。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公安【解析】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宋
5.1复习笔记
一、《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宋]梅尧臣
1.梅尧臣对诗歌发展方向的论述
(1)北宋西昆体的兴起,愈加讲究词藻,片面追求形式的华丽。
直到梅尧臣、欧阳修出来,才扭转了这种倾向。
(2)《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就是从理论上提出的反西昆的宣言。
2.梅尧臣的“因事有所激,因物与以通”
(1)梅尧臣认为诗歌之作,是“因事有所激,因物与以通”。
(2)“因事有所激”,说明文学和现实的关系问题。
“因物兴以通”,已接触到文学形象性的特质。
3.梅尧臣在艺术风格上的见解及意义
(1)梅尧臣在艺术风格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在《读邵不疑学士诗卷》里说:“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
”
(2)“平淡”是以极其朴素的语言和高度的写作技术,表现出作品的内容。
这种“平淡”风格的特点在于:意在言外,耐人寻绎。
“惟造平淡难”,不仅在于炼词,也在于炼意。
(3)梅尧臣这种主张在唐代诗歌艺术方面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南宋大诗人陆游早年就受到他的影响。
二、《答吴充秀才书》[宋]欧阳修
宋代古文的复兴,到欧阳修才真正显出创作成绩,从《答吴充秀才书》,可以看出他的论文大旨。
1.欧阳修“重道以充文”的主张
(1)在文与道的关系上,欧阳修主张重道以充文。
他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要想文章真正达到“工”的境地,就不得不和道联系起来。
内容充实,自然发为光辉;反之,仅仅从文的本身着眼,则“愈力愈勤而愈不至”。
(2)从这个意思来说,道是本,文是末;然而学道是为了充实文的内涵,其终极目的还在于文,则重道亦即重文。
这和后来道学家轻文重道,甚至认为文能害道,把文和道对立起来,在提法上有着根本的区别。
2.欧阳修对文学与现实关系的论述
(1)欧阳修认为学道而溺于文的文士学道而不能至,在于“弃百事不开于心”。
他所说的道的具体内容主要是现实生活中的“百事”。
(2)论文而推原于道,论学道而归之于关心现实生活中的“百事”,关心现实生活中的“百事”而道在其中,这就给文士指出了关心现实的态度,也说明了文学是不可脱离现实的。
3.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
(1)“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愈穷则愈工”。
(2)“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
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的文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的关系。
(3)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
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
三、《仲兄字文甫说》[宋]苏洵
1.苏洵的“风水相遭之说”
(1)苏洵《仲兄字文甫说》阐说了文学创作上天人凑泊的问题。
他用风水相遭而成文作比喻,认为“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的作品,才是“天下之至文”。
水,比喻创作的源泉和艺术修养;风,比喻创作冲动不能已于言的一种状态。
(2)苏洵这种强调神来的理论,和陆机《文赋》“感应之会,通塞之纪”一段的阐说,以及韩愈《答李翊书》“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等论述可以相互参证。
(3)文学的兴会与灵感,其主要来源还是生活。
因此,风水相遭之说可以有唯物的解释,也可以有唯心的解释。
2.苏洵文论对苏轼的影响
苏轼自己的创作,所说的“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髓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其它,虽吾亦不能知也。
”这跟苏洵所说的“二物者非能为文,而不能不为文也;物之相使而文出于其间也”的说法是一致的。
四、《上人书》[宋]王安石
王安石的《上人书》,讨论了文和辞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王安石对文和辞关系的论述
《上人书》把文和辞分开来讲,文指作文的本意,辞指篇章之美。
作文的本意在于明道,而道,则是可以施之于实用的经世之学。
文以实用为主,是王安石对文学的基本看法。
2.王安石对内容和形式关系的论述
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王安石明确地指出必须重视内容。
他认为文之有辞,“犹器之有刻镂绘画。
”制器的本意在于用,至于刻镂绘画,不过作为一种容饰和美观。
在重视内容的前提下,形式也是重要的,不过两者之间有主次的关系.
3.王安石对“文与道”的认识
(1)王安石认为古文家虽然夸谈文以明道,但其真实的心得,则在文而不在道。
他也看到了道学家的矫枉过正,重道轻文,所以也不完全否认“巧且华”的作用。
(2)王安石的文章,峭折简劲,说理透辟,既不同于刻镂无用之文,也不同于语录朴质主体,既贯彻文“以适用为本”,又非常重视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特征。
五、《书黄子思诗集后》[宋]苏轼
1.苏诗艺术风格的特色
苏诗为宋诗中一大流派。
作为苏诗艺术风格的特色,超迈豪横是主要的一面;但又有淡雅高远的另一面。
晚年的《和陶》诗,就是属于后者,而诗评家也往往以《和陶》诗为苏诗的极诣。
2.苏拭的“发纤秾于简古”
(1)《书黄予思诗集后》说的“发纤秾于简古”,是把两种对立的艺术风格,看成是可以相互渗透、相反相成的关系,纤秾与简古相统一,才可以达到“寄至味于澹泊”的妙用。
(2)这种诗论,和司空图的《诗品》有渊源关系。
《诗品·绮丽》“浓尽必枯,浅者屡深”,本文于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说,显示了文学批评工作的细致和深入。
(3)这种论点,仅从艺术上着眼,是值得商榷的。
但这种论点之所以产生,是在学古风气之下,看到了古人的高格,不矜才,不使气,更不卖弄学问,于是觉得魏、晋以来的高风绝垄,不可企及,才有这种主张的。
3.苏轼的“随物赋形”说
苏轼文艺思想的一个突出方面是注意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
(1)就文而言,他要行文自然,反对务奇求深和雕琢经营。
反映在具体的形象描写上便是“随物赋形”,就是说根据事物本身自然地描绘出其形状,强调主体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自然的关系。
(2)就诗而言,推崇“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
也是讲诗歌要自然天成,冥于造化。
4.苏轼的“远韵”说
(1)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明确提出“远韵”这一概念,“远韵”是“神似”的自然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超以象外”的无限时空中,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回味的余地,这就是“远韵”。
(2)苏轼引用司空图论诗之语:“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
”作为“远韵”的注脚。
苏轼对“远韵”的追求受到了司空图的影响。
5.苏轼的“枯淡”说
在诗歌创作风格上,苏轼推崇枯淡,意指在平淡中包含有丰富的意味和理趣,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六、《答洪驹父书》[宋]黄庭坚
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黄庭坚,提出了一套化臭腐为神奇,“以故为新”的理论。
1.黄庭坚的“自作语最难”
《答洪驹父书》强调“自作语最难”。
庭坚的说法,着重在诗歌语言的技巧方面。
这种主张,是以借鉴代替创造,以因袭拼凑代替推陈出新,带有片面追求形式的倾向。
2.黄庭坚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论述
黄庭坚论诗,也有谈到思想内容的。
如《胡宗元诗集序》中说:“其与托高速,则附于《国风》;其忿世疾邪,则附于《楚辞》。
”《戏呈孔毅父}诗中说:“文章功用不济世,何异丝窠辍露珠。
“但其全部理论的倾向,是重在形式技巧。
七、《论词》[宋]李清照
李清照的《论词》是是宋代词坛上有自己见解、有组织条理的第一篇词论,也是我国妇女作的文学批评第一篇专文。
1.《论词》对词的见解和要求
总括这篇论文对词的见解和要求,有下列几点:
(1)高雅;
(2)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