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管理-自然灾害处置

合集下载

公共危机的管理制度

公共危机的管理制度

公共危机的管理制度概述公共危机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可能对公共安全、社会稳定和公民利益造成严重影响的突发事件。

公共危机可能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

面对公共危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加强危机应对和应急管理能力,及时、有效地制定和实施危机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减轻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围绕公共危机的定义、分类、管理原则、管理机制、管理流程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探讨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一、公共危机的定义公共危机是指在特定时期、特定地点或特定范围内发生的可能对公共安全、社会公平和人民群众造成重大损失或严重威胁的突发事件。

公共危机可能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社会因素等,形式多样,对公共秩序、社会稳定和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公共危机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紧迫性和复杂性等特点,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快速、有效地应对和管理。

二、公共危机的分类根据公共危机的性质、原因、影响等不同特点,可以将公共危机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公共危机包括以下几种:1. 自然灾害类公共危机:如地震、火灾、洪涝、暴雨、风暴等,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影响社会生产生活秩序。

2. 事故灾难类公共危机:如交通事故、工业事故、火灾事故、爆炸事故等,因人为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对环境、公共安全造成巨大危害。

3. 公共卫生类公共危机:如传染病爆发、食品安全事件、环境污染事件等,影响公众健康安全和社会稳定。

4. 社会安全类公共危机:如恐怖袭击、暴力事件、抗议活动等,损害公共秩序和社会和谐。

5. 其他类公共危机:如网络安全事件、天灾人祸事件等,对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构成威胁。

以上各类公共危机均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应对,及时制定相应的危机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减轻危机带来的危害和影响。

三、公共危机管理的原则公共危机管理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合法性。

公共危机管理制度

公共危机管理制度

公共危机管理制度引言公共危机是指不可控制的事件或事态,可能对公众安全、社会秩序、环境和经济造成严重危害的事件。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危机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包括自然灾害、人为事故、传染病暴发等等。

面对公共危机,政府和组织需要拥有一套科学、规范和有效的管理制度,来应对和处理各种公共危机事件,以保障公众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本文将从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的定义、原则、要素及建设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旨在加强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的建设,提高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一、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的定义公共危机管理制度是指为了应对各种公共危机事件而建立的一整套预防、监测、应对、处置、恢复和评估机制和方法,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组织机构、人员和物资资源等,以确保公众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的建设应当立足于现实情况,结合国情和地方特点,根据公共危机事件的类型、规模和特点,对各种公共危机事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为公众和社会提供一种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

二、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的建设应当坚持科学性原则,即在危机管理的全过程中,应当根据各种危机事件的特点和规律,采取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来处理危机,不断完善和提高危机管理的水平。

2.规范性原则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的建设应当坚持规范性原则,即在危机管理的全过程中,应当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程序,保障管理制度的严密性和规范性,确保危机管理的合法性和效果。

3.权威性原则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的建设应当坚持权威性原则,即在危机管理的全过程中,应当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结合本国的国情和地方特点,构建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的危机管理体系,为公众提供一种权威性的危机管理服务。

4.综合性原则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的建设应当坚持综合性原则,即在危机管理的全过程中,应当融合多种管理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政府和组织的作用,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危机管理体系,提高危机管理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如何应对公共危机及我国的危机管理体制 (1)

如何应对公共危机及我国的危机管理体制 (1)

如何应对公共危机?我国的危机管理机制如何?公共危机是指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而引发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机事件。

它不同于误解性危机、事故性危机、假冒性危机和灾害性危机。

那么如何应对这些危机?一、建立危机预警制度危机预警制度的出发点是要求树立危机意识,建立起危机预警系统,以便捕捉危机征兆。

重点完善现有的公共卫生防疫、气象、地震、洪涝等信息预报系统,在与公共安全密切相关的重点行业和企业(如旅游、航空、金融、电力供应、供水、通讯、防污染等)中建立预警信息系统。

二、建立科学的危机处理决策机制强力。

在突发性公共危机出现时,各个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协作。

决策机构负责指挥处理突发性公共危机,发布权威信息,行使调配资源的权力。

专家委员会咨询机构负责信息的分析处理,做出各种可行性方案供决策者选择。

三、建立调度机构和监督机构要通过建立调度机构和监督机构,尽力把危机治理的职能整合到各级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之中,建立一个统一领导、职责清晰、分工协作的危机治理制。

四、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信息沟通是危机处理的核心,正确的信息发布、有效地信息沟通是避免社会公众恐慌的最好方法,信息沟通机制包括信息上报和信息发布两方面的工作。

五、建立应对公共危机的社会动员机制社会动员机制中要充分利用的社会自我调节力量,主要是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社会团体、工会、社区组织、群众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

从我国的历次危机处理来看,我国主要靠的是政府行政手段,社会力量的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但这次“5.12”汶川大震充分显示出社会的巨大力量。

因此,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要着力培育公民的公共意识,提高公民素质,致力于培育非政府组织,提高社会自治水平,促使社会各界发挥有效的作用,从而更好地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度过危机。

与此同时,要提高全民的危机意识,树立“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观念,推进我国的危机意识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公共危机管理自然灾害

公共危机管理自然灾害

不确定性高
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和地点往往难 以预测,增加了预防和应对的难度 。
救援难度大
灾害发生后,由于交通、通信等中 断,导致救援物资无法及时到达, 增加了救援的难度和紧迫性。
公共危机管理自然灾害的对策建议
加强预警机制
提高抗灾能力
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通过科学预测,提前 采取措施,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
2023
公共危机管理自然灾害
目 录
• 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 自然灾害的公共危机管理 •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 • 公共危机管理自然灾害的案例分析 • 公共危机管理自然灾害的挑战与对策 • 研究结论与展望
01
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公共危机的定义与特点
公共危机的定义
公共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 和行为准则构架产生严重威胁,并在时间 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 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制,提高应对能力。
创新发展
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 ,提高自然灾害预警和应对的
准确性和效率。
培训与演练
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演练, 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专业技能
和实践能力。
04
公共危机管理自然灾害的案例分析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
事件概述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太平 洋地区发生9.0级地震,引发的海 啸袭击了福岛第一核电站,导致 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完善
面对自然灾害引起的公共危机事件,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是至关重要的,包括灾害预防、应急响应、灾后恢复等环节。
加强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
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是提高公共危机管理效率和减少损失的重要途径。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领域和深度需拓展

公共危机处理方案

公共危机处理方案

公共危机处理方案随着全球化和社交网络的发展,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如突发自然灾害、企业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社会事件等,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困扰。

如何应对公共危机已经成为各大组织和政府面临的重要挑战。

本文将介绍公共危机处理的策略和措施,以便有关方面能够更好地应对公共危机事件。

公共危机处理的策略1.及时响应:在公共危机事件出现之后,组织和政府应快速做出响应,制定具体的处理方案,并及时向公众发布信息,以便让公众了解事态发展情况,避免造成公众恐慌和误解。

2.精准定位:组织和政府应该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精准定位,即了解事态的发展趋势和影响范围,可以采用调查和分析的方式,以便更好地掌握事情发展的全貌,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3.综合处置:对于公共危机事件,组织和政府应该采取综合的处理方式,包括预案制定、应急措施、舆情监管、风险防范等方面,从而全面地应对公共危机事件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的损失。

公共危机处理的措施1.制定应急预案: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首先要建立应急预案,即规定处理流程和职责分工,制定应急预案和紧急出动制度,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确保事态能快速控制和稳定。

2.加强协调:公共危机处理需要各部门之间更紧密地协作和沟通,建立多部门联动的机制,制定联合行动方案,整合信息,形成一体化应急指挥系统,做到情况共享和信息联通。

3.加强宣传: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需要向公众提供充分准确的信息,迅速公布事件的最新情况和处理进展,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引导,有效控制声响和舆情,避免恐慌和谣言的扩散。

4.做好风险防范:公共危机事件的防范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预测和识别潜在危机,及时开展预警和监测,加强风险评估,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风险。

5.加强危机管理的培训:要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培训,建立专业应急队伍,提高员工应急意识和业务能力,做到人岗匹配,确保应对危机时能够高效顺畅地处理。

总结公共危机是无法预测和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和防范、制定应急预案和严密组织调度来尽可能减少对社会和人们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应急预案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应急预案

一、预案概述为了有效应对各类公共安全危机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以下公共安全危机事件:1. 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台风、暴雨、山体滑坡等;2. 事故灾难:火灾、爆炸、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3. 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等;4. 社会安全事件:恐怖袭击、暴力事件、群体性事件等。

三、组织机构与职责1. 成立公共安全危机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挥调度各类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应对工作。

2.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协调各部门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3. 各部门职责:(1)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编制、修订和实施本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指导各部门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2)公安部门:负责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协助其他部门做好应急工作。

(3)卫生健康部门:负责疫情防控、疾病防治、卫生监督等工作,协助其他部门做好应急工作。

(4)消防部门:负责火灾扑救、应急救援等工作,协助其他部门做好应急工作。

(5)交通运输部门:负责保障交通畅通,协助其他部门做好应急工作。

(6)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矿产资源管理等工作,协助其他部门做好应急工作。

(7)其他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协助其他部门做好应急工作。

四、应急响应1. 预警:根据预警信息,启动预警响应,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危机事件发生风险。

2. 应急响应:危机事件发生后,根据预案要求,启动应急响应,采取以下措施:(1)组织救援力量:迅速调动消防、公安、卫生等部门力量,开展救援工作。

(2)疏散转移:根据情况,组织受威胁群众疏散转移至安全地带。

(3)医疗救护:组织医疗队伍,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

(4)现场处置: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危机事件发展,防止事态扩大。

(5)信息发布:及时发布危机事件信息,引导舆论,稳定社会情绪。

五、后期处置1. 事件调查:对危机事件原因进行调查,查明责任。

公共危机管理与应急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与应急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与应急管理公共危机管理和应急管理,说白了就是我们在遇到突如其来的大风大浪时,如何迅速、有效地保护自己、保护他人,避免损失、减轻伤害。

好比咱们日常生活中的保险,买了你就能多一份心安,没买的话,你就得自己拿着脑袋上阵。

想想看,每次新闻里看到大规模的灾难事故,大家总是心有余悸,尤其是那些一开始完全没预兆的突发事件,往往让人措手不及,心里慌得一匹。

对啊,谁能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会让全世界都“躺平”?谁能想到一场大地震会让一个城市瞬间变成废墟?这些灾难来得没有任何预告,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公共危机管理和应急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公共危机管理,顾名思义,就是相关部门、社会各界、甚至普通人共同面对危机的过程。

你想啊,遇到突发事件时,相关部门的反应速度直接决定了局势的发展。

说到这,大家肯定都记得那个“隔离”的话题,疫情初期,相关部门可是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弄得大家都是“宅家”一族。

可是,不光是疫情,还有自然灾害,比如地震、台风,甚至是人造灾难,哪怕是恐怖袭击,也都属于这类“公共危机”。

说白了,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就是让大家能够有条不紊地面对灾难,降低灾难带来的冲击。

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提前做好准备,不等到灾难来了才开始忙活,这就像是你在夏天提前备好防蚊液,到了夏天蚊子飞舞时,你就能轻松应对,不会被咬得满身包。

说到应急管理,你肯定听说过一个词——应急预案。

你可别小看这个预案啊,它就是咱们的“救命稻草”,相当于是事先做好了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准备。

你看,前几天,某个城市因为暴雨导致了严重的洪水,结果,民众在遇到突发状况时,相关部门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整个救援过程迅速而有序,老百姓得到了及时的帮助。

咱们平常也能从这儿学到不少东西,不管是大灾难还是小意外,提前做好准备总能让我们在关键时刻站稳脚跟。

再说了,那个什么“事后诸葛亮”咱们都懂,事后说谁错了谁对了,没什么用。

真正能在危机时刻保命的,还是那些事前做了准备的组织和个人。

公共危机管理印尼海啸事件MPA案例分析(重庆大学)

公共危机管理印尼海啸事件MPA案例分析(重庆大学)

公共危机管理管理案例分析——7·17印度尼西亚海啸事件引言2006年7月17日,发生了7·17印度尼西亚海啸事件。

此次事件属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典型自然灾害危机案例,在危机管理过程中,政府起主导作用,但表现不够成熟。

总而言之,通过本次案例的分析,我们将清楚事件的前因后果,了解危机过程中政府的表现,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应用到中国的危机管理上来。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印尼海啸事件政府案例正文一、危机简介名称:7·17印度尼西亚海啸事件地点:印尼印度洋海域沿岸部分地区时间:2006年7月17日结果:嫌犯被击毙伤亡情况:至少668人死亡,1438人受伤,287人失踪,74100人无家可归印尼海啸是指2006年7月17日印尼当地时间3时24分(北京时间16时24分)在印尼爪哇地区(南纬9.4,东经107.4)发生7.3级地震。

震中距海岸线约180公里。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称,这次的地震触发了印尼爪哇岛、苏门答腊岛,以及澳大利亚圣诞岛和可可岛区域海啸预警。

这次海啸,造成至少668人死亡,1438人受伤,287人失踪,74100人无家可归。

截至7月17日傍晚,已造成当地至少80人死亡。

截至7月18日,印尼地震引发海啸已造成357人死亡,其中包括来自沙特、巴基斯坦、荷兰、日本和瑞士等国的7名外国人,另有数百人受伤,5400多人无家可归,3万余人被撤到地势较高的地方避难。

此时记者证实,暂无中国公民伤亡。

截至7月19日,印尼政府部门称,海啸中本国遇难者人数升至531人,另有270多人失踪。

印尼缺乏预警系统导致悲剧重演,海啸死伤惨重。

印度尼西亚副总统优素福·卡拉18日晚间说,国家救灾统筹机构18日已向遭受地震和海啸袭击的西爪哇南部地区提供了约110万美元的紧急救济经费,以帮助地方政府迅速展开救灾工作。

海啸过后一片狼藉。

截至7月22日,据印尼官方报道,海啸中印尼本国的死亡人数已达659人,另有330人失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灾害的管理手段上也从传统的工作手段,转 到高科技装备的应用 缺陷: 工作程序的指导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以人为本的体制建设方面存在着重大缺陷 缺乏统一强大的实体性救灾机构 我们的预案过于原则,很多预案缺乏工作规 程
我国自然灾害的严峻形势
汶川大地震 1、强度非常大,面积非常广 2、灾区的区域结构非常特殊 3、灾区内部的地形非常复杂 4、交通干线以及许多乡村道路中断 5、余震频次比较多,次生灾害相当严重 6、紧急转移人口特别多,需要安置的任务非常重
我国自然灾害的严峻形势
汶川大地震 1、强度非常大,面积非常广 2、灾区的区域结构非常特殊 3、灾区内部的地形非常复杂 4、交通干线以及许多乡村道路中断 5、余震频次比较多,次生灾害相当严重 6、紧急转移人口特别多,需要安置的任务非常重
汶川地震
建立新的最高领导指挥体制 建立军队与所有紧急救援力量全面投入应急 救援的机制 建立了跨区域、跨部门,一体性紧急安置灾 区群众生活的机制 启动了国际竞争救援的参与机制 紧急启动建设临时住所的机制 制订了三个月的临时生活救助政策
确定一体处理政策,建立抚慰金制度 制订了医疗卫生救助政策和孤儿、孤老、孤 残人员的救助政策 农户恢复重建标准 建立一个一省支援一个重灾县的体制 颁布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系统 规范灾后重建工作 建立科技力量系统投入的机制
我国自然灾害的严峻形势
汶川大地震 1、强度非常大,面积非常广 2、灾区的区域结构非常特殊 3、灾区内部的地形非常复杂 4、交通干线以及许多乡村道路中断 5、余震频次比较多,次生灾害相当严重 6、紧急转移人口特别多,需要安置的任务非常重
我国自然灾害的严峻形势
汶川大地震 1、强度非常大,面积非常广 2、灾区的区域结构非常特殊 3、灾区内部的地形非常复杂 4、交通干线以及许多乡村道路中断 5、余震频次比较多,次生灾害相当严重 6、紧急转移人口特别多,需要安置的任务非常重


8.31 青海海西5.9级地震 8.28 青海海西6.4级地震 7.24 西藏尼玛5.6级地震 7.16 台湾花莲海域5.2级地 震 7.14 台湾花莲海域6.7级地 震 7.10 云南姚安、祥云交界 5.2级地震 7.09 云南姚安6.0级地震 6.30 四川什邡、绵竹交界 5.0级地震 6.30 四川绵竹5.6级地震
我国自然灾害的严峻形势
汶川大地震 1、强度非常大,面积非常广 2、灾区的区域结构非常特殊 3、灾区内部的地形非常复杂 4、交通干线以及许多乡村道路中断 5、余震频次比较多,次生灾害相当严重 6、紧急转移人口特别多,需要安置的任务非常重
我国自然灾害的严峻形势
汶川大地震 1、强度非常大,面积非常广 2、灾区的区域结构非常特殊 3、灾区内部的地形非常复杂 4、交通干线以及许多乡村道路中断 5、余震频次比较多,次生灾害相当严重 6、紧急转移人口特别多,需要安置的任务非常重





4月23日,新疆吐鲁番地区23日17时起, 吐鲁番地区开始遭遇30年不遇的 强风袭击。 4月24日,敦煌、酒泉、张掖、民勤等13个观测站出现沙尘暴、强沙尘暴和 特强沙尘暴。 4月25日, 台湾一条交通要道北二高七堵路段山崩,从空中鸟瞰,有大面 积的崩坍。 4月26日10点59分台湾东部发生里氏6.6级地震,震央在台东外海190公里, 深度20公里,全台有感。 4月26日13时40分左右,石家庄市区突然暗云压境,西部天空完全被昏黄暗 红的云层笼罩,石家庄市区能见度大幅降低,昼如黑夜,天空出现“红云”。 截止4月26日,湖南省4月连续发生较大降雨过程,湘江水位持续上涨。湘 江干流洪水致28.75万人受灾,紧急转移2.8万人。 4月29日08时48分19秒,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北 纬:31.07°、东经:110.3°)发生M1.8级地震。 4月29日9时30分,湖北省巴东县发生2.5级地震(北纬31.10度,东经 110.28度)。 4月29日22时22分37秒,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阿坝藏族羌族自 治州茂县交界地带发生3.3级地震。 4月30日2时36分,邢台市宁晋县、新河县交界(北纬37.5,东经115.1)发 生3.3级地震。属1966年邢台大地震老震区的余震。 5月6日,重庆梁平县遭特大暴风雨袭击。 5月5日-6日罕见暴风雨强势来袭,南方部分省市连连告急,受灾人数之多触 目惊心:湖南169万,重庆137万,广东87万余,江西赣南26万。
冬春困难群众救助管理系统 国家减灾的组织指导系统 救灾与减灾的科技应用推广系统
自然灾害管理的基本工作机制
民政系统的灾情报送工作机制 2小时报告制 灾情监测工作机制 24小时不间断灾情监测 应急联络机制 核心联络电话:83559999 自然灾害应急相应的启动机制 应急救助资金的拨付体制 恢复重建工作机制 冬春救助的这样一套工作指导机制 减灾、备灾的指导工作机制
2008年:
1月10日,雪灾殃及中国19个 省份 2月17日, 中四川特大沙尘暴 3月20日,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黄河杭锦旗奎素段发生决堤 3月21日, 新疆自治区和田地 区于田县发生7.3级地震 5月12日, 四川汶川8.0级特 大地震 5月30日, 青岛市暴发浒苔水 污染事件 6月11日,南方洪灾(贵州、湖 南、江西、广西、广东、浙 江、福建、上海等12个省/区 /市不同程度发生洪涝灾害) 7月18日, 今年最严重的台风 “海鸥”重创台中市 7月23日,新疆遭遇自1974年 以来最为严重的旱灾 7月28日, 台风“凤凰”袭击 台北 8月30日,四川攀枝花6.1级 地震 10月5日,新疆乌恰6.8级地 震 10月6日,西藏当雄县6.6级 地震 11月2日,云南省楚雄县受 到泥石流和洪水侵袭 11月10日 青海海西6.3级地 震
基本管理的工作系统
国家减灾委员会 组织协调全国抗灾救灾工作,并且协调开展减灾重 大活动 . 国家灾情会商机制与预警系统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的应急预案系统 1、以工作来划分等级 2、第二个指标是转移人口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的应急响应系统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的应急响应系统 1、24小时到达灾区 2、救灾物资24小时内要救助灾民到位 3、中央应急救助资金72小时内下到灾区 救灾物资储备与救灾装备系统 灾害救助的动员系统 全国恢复重建工作管理系统
当前我国自然灾害发展趋势
极端性气候现象增多 地震到了一个活跃期 灾害损失是日益加重的趋势 灾害和国家的社会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 全紧密联系
《后天》
本片描绘了温室效应造成气 候异变,地球陷入第二次冰 河世纪的故事。丹尼斯· 奎德 扮演研究气候变化的科学家 霍尔教授,他根据观察和研 究史前气候的规律,提出严 重的温室效应将造成气温剧 降,地球将再次进入冰河时 候的假设。结果,这个预言 变成了现实,龙卷风、海啸 和暴风雪接踵而至,人类陷 入了一场空前的末日浩劫。

调整和充实了灾害动员机制 鼓励志愿者开展服务,支持社会的互助 全面开放舆论报道救灾体系 建立全国哀悼日制度
我国自然灾害管理面临着重大的转型
灾害管理的目标从强调减少经济损失转向以 人为本 管理内容从事后救济转向全方位救助与减灾 和备灾 从单一职能部门转向系统预案与综合协调 灾害的管理过程上从封闭性转向全方位透明 管理标准上也从经营型转向数据化、程序化、 项目化
2009年:



12.19 台湾花莲海域6.7级 地震 12.14 新疆哈密5.1级地震 11.28 四川什邡、彭州交 界5.0级地震 11.08 西藏昂仁5.6级地震 11.05 台湾南投5.9级地震 11.05 青海海西5.1级地震 11.02 云南宾川5.0级地震 9.19 陕西宁强5.1级地震
公共危机管理
自然灾害事件应对处置
提纲:
我们国家自然灾害的严峻形势 我们国家自然灾害管理 应急救助系统 应急救助工作机制 (汶川地震) 自然灾害管理面临的重大转型
2010年:
1月13日夜间开始,新疆塔城地区出现降雪天气,这是该地 区60年一遇的连续暴雪严寒天气。 1月24日10点36分14秒(北京时间),在山西省运城市河津 市、万荣县交界(北纬35.50度,东经110.70度),发生(M)4.8 级地震,震源深度12.0公里。太原无震感,西安等地有震感。 1月31日 四川重庆交界5.0级地震 2月25日 云南楚雄5.1级地震 3月6日:唐山市与滦县交界发生4.2级地震,北京有震感 3月4日:台湾高雄6.7级地震,大陆东南沿海省份有震感 3月20日,风沙天气带给中国一场巨大的沙尘暴,来自内蒙 古干旱地区的沙尘蔓延数千公里抵达中国东部和南方地区。甚 至扬尘天气还影响至台湾和日本。 4月9日 北京 天津 唐山等地发生了四级左右地震 4月14日 早晨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 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 附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