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大传
张居正大传

张居正一生为国事操劳,鞠躬尽瘁,他 的改革使得明朝在万历初年有了一副中兴的 景象。然而万历十年张居正死后,生前对他 言听计从、尊重有加的万历皇帝,在他死后 不到九个月突然变脸,对张居正进行了轰轰 烈烈的反攻清算,剥夺了张居正的谥号,并 查抄了张府,张居正生前苦心经营的“万历 新政”几乎全被废止。张居正一家有的自杀, 有的流亡,几乎遭受了灭门之灾。 自张居正死后,明朝再也没有产生过一 位有作为的宰辅。而否定了张居正生前改革 成果的大明王朝,自万历皇帝当政之后而迅 速走向衰弱。公元1644年,就在张居正身殁 60余年后,明朝被后金所灭,中国最后一个 由汉人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就此宣告灭亡。
考成法
万历元年六月,张居正上疏提出了考成法。他说:“盖天下之事, 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他 要求各衙门办事分置三本账簿,一本作为底册,记载一切工作计划, 另造两本相同的账簿,一本送各科备注,一本交由内阁复审。
好处:
1、利用考成法整顿官员,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2、在严厉要求财政开支的减省的情况下,通过考成法整顿赋税,停 止大地主阶级减免赋税的优惠; 3、通过考成法整理田赋,追缴隆庆年间所留下的积欠,改善了国家 的经济状况。
鉴于当局的抗战不力而中华民族又陷入水深火热的境地朱东润先生为了唤起全民族救国存亡的意识希望在国家遭受危难的关键时刻能有像张居正这样一心为国死而后已的战士于是就夙兴夜寐地写下了这部浩浩荡荡的历史人物传记希望通过张居正个人的事迹引起人们救国的共鸣
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
张 居 正 大 传
朱 东 润 著
目录 作者简介 主要内容 写作背景及其意义
目录 作者简介 主要内容
写作背景及其意义
主要内容
《张居正大传》成书于1943年8月,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1000字_1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1000字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1000字
记得去年暑假,从图书馆借过一本《明朝二十四臣》,翻过十之一二,不了了之,只记得明朝有张居正这么个人,还是某皇帝的老师等等,细致之处便记不清了。
当然,读读停停,这本书用去了我将近一个半月。
居正先生历经三朝,期间六十年,朝内朝外的大事不下百千件,另外朱东润先生为使佐证史实,大量引用史料,大约四分之一篇幅为文言引用,外加十分之一左右的文言套写,有时候读起来确实躁得很,只有静下心来,慢慢地读,了解居正为人为政之德,为人为政之私,为人为政之机,起伏蜗行二十五六载(以入朝为官起),掌权十年,“懦弱”“残败”的大明为此又光辉了几十年,苟延残喘了几十年,才慢慢地死去。
历史上的事情多种多样,但人性是不分朝代的,也无所谓过去现在。
读史使人明智,读人是为了弄明白历史为什么会一遍一遍的覆辙。
千
端何有?必有其因。
小时候的天才儿童,二十岁左右便开始他的政治生涯。
年轻不知事,不敢迈步履;之后像“明事”,一步一脚泥,掉入大深坑,抱怨又反思,为嘛太“朝气”?艰难爬出来,小心加翼翼,左右顾瞭望,伸触探虚实,虽然走得慢,比跑依然强;轻易不随人,随人跟对人,只有当如此,行程缩几尺!不争人之先,当仁却不让,敢不与人争,敢担破天功,曲径上山顶,峰上松香浓!急流当勇退,怎奈势弄人?披荆斩棘路,杂草丛生处,草软生毒虫,冒险非要命,既知今如此,怎敢攀至此,峰顶风景美,万死不辞拒!
1。
读后感:《张居正大传》精选范文精选

读后感:?张居正大传?小时候上学就听过张居正大名,只知其是明朝著名首辅。
后来,读完?明朝那些事儿?,便对张居正个人的兴趣大大增加,前段时间刚读完朱东润先生的?张居正大传?,今天抽空浅谈下读后感。
在读完张居正传记后,我脑袋里冒出了以下一些疑问,作为读者的你,也可以试着去想这个问题。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不依靠家庭背景的优势而最终成为权倾天下的朝臣?如果当有一天你成为这样的人,你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利、名望、财富,那么你会去帮助底层人民吗?如果去帮助这些底层人民的代价是生前付出心血,无数的日夜操劳以及死后差点被鞭尸,是付出自己家人的生命和财产被抄没的代价,而本来你可以不必这么做,只要同流合污就可安度一生,你还会这样做吗?张居正,号太岳,嘉靖年间中进士、隆庆年间进入内阁,万历年间任首辅长达十年,为明朝中兴之臣。
所谓中兴之臣,即在危机中力挽狂澜,在大厦将倾之际扭转乾坤,张居正的存在使风雨飘零的大明朝统治延长了七十二年。
客观评价张居正,他不是身上没有一丝污点的人,他排除异己,对政敌心狠手辣,对得罪他的人从不心慈手软,生活作风极为奢侈。
据书中所述,张大人在返乡奔丧中,所乘轿子为32个轿夫抬,内设客卧套间,一厨一卫,极尽风光。
这些都是张居正的真实一面,但我们更应该学习的是张居正的另一面,他对国家赤胆忠心,为政踏实肯干,善于忍耐。
正是由于这些优点,在嘉靖二十六年被选为庶吉士至万历十年首辅位置去世之间,从未被贬官,也正是由于善于忍耐及踏实肯干,终于在时机到来之际等来了实现自己理想的时机。
朱东润先生在书中称张居正为“现实政治家〞,之所以如此称呼是与宋朝王安石进行比照。
作为一个现实政治家,张居正的方法不是理想化的去改革大明帝国,而是“改而不革〞,是将各方利益进行协调,使大明这台机器继续运转,我想张居正哲学大概学得很好,深明物极必反的道理。
书中这样写道:张居正知道什么在当时是不可逾越的,什么是可以改变的。
他知道如何与旧势力周旋,他知道如何取得皇帝的信任,他知道如何在皇帝、太后、宦官中取胜。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张居正大传》是一部以明代名相张居正为主角的历史传记,作者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吴承恩。
这部传记以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精彩的叙事手法和丰富的历史细节,深深吸引了我。
在阅读完《张居正大传》后,我深受启发,对张居正的人生和事业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中国明代历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张居正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他的一生经历了明代末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名相。
在《张居正大传》中,吴承恩通过对张居正的生平和事业的描写,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位伟大的政治家。
在读完这部传记后,我对张居正的人生和事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张居正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和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在明代末期的政治舞台上,以其聪明才智和不畏艰险的勇气,成功地推动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为明代的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在政治上秉持着“忠恕立身,惩奸劝善”的原则,励精图治,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努力奋斗。
他在文学上也有着非凡的造诣,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张居正大传》中,我对明代的政治制度、社会风貌和文化传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国家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通过对张居正一生的描写,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明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貌,也更加了解了中国历史上这一时期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
在读完《张居正大传》后,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中国历史是一个悠久的历史,它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通过阅读这部传记,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更加了解了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育,也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张居正大传》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第十二章 元老的成功
第十三章 鞠躬尽瘁
第十四章 尾声
读书笔记
谢谢观看
010 第七章 大政变
011
第八章 (上)
初步的建设
012
第九章 (下)
初步的建设
目录
013 第十章 第一次打击 以后
014
第十一章 归葬
从夺情到
015
第十二章 功
元老的成
016 第十三章 鞠躬尽瘁
017 第十四章 尾声
20世纪五大传记图文典藏版,读懂中国古代典型政治家的处世方法和成功之道!铁血首辅的显耀与悲凉,激 励人心的精英成长故事,惊心动魄的时代变迁史诗。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张居正大传》
思维导图PPT模板
01 封面页
目录
02
隆庆、万历的十六年 间内阁七卿年表
03 张氏世系表
04
第一章 『荆州张秀 才』
05
第二章 政治生活的 开始
06 第三 再投入政治 旋涡
08
第五章 内阁中的混 斗(上)
09
第六章 内阁中的混 斗(下)
封面页
隆庆、万历的十六年间内阁七 卿年表
张氏世系表
第一章 『荆州张秀才』
第二章 政治生活的开始
第三章 休假三年
第四章 再投入政治旋涡
第五章 内阁中的混斗(上)
第六章 内阁中的混斗(下)
第七章 大政变
第八章 初步的建设(上)
第九章 初步的建设(下)
第十章 第一次打击以后
第十一章 从夺情到归葬
张居正大传 读后感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张居正大传》是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传记作品,作者通过对明代政治家张居正的生平经历的详细描述,展现了这位历史名人的才华和智慧,同时也通过张居正的经历展现出了明代历史和社会的变迁。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作者朱东润先生通过对张居正的成长、崛起、辉煌和衰落的描写,展现了这位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格和卓越才能。
同时,也通过张居正的经历揭示了明代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矛盾,以及改革的重要性和困难。
首先,我深刻感受到了张居正的才华和智慧。
他在政治上具有卓越的才能,能够洞察社会矛盾和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
在处理政治危机和社会矛盾时,他能够以大局为重,灵活地调整策略,化解危机。
这种才华和智慧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其次,作者通过对张居正的描写,展现了他的复杂性格和人生经历。
他既有坚定的信念和追求,也有个人的欲望和矛盾。
他在政治上既有高尚的追求,也有为了权力而不择手段的时候。
这种复杂性格和人生经历使得张居正更加真实和生动,也更加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最后,我深刻认识到了改革的重要性和困难。
张居正作为明代著名的改革家,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如清量土地、改革税制、整顿讲学等,这些措施对于明朝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这些改革也面临着极大的阻力和困难,如官僚体系的抵制、社会矛盾的激化等。
这使得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也更加珍惜现在的改革成果。
总之,《张居正大传》是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传记作品,通过对张居正的生平经历的描述,展现了这位历史名人的才华和智慧,同时也揭示了明代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矛盾,以及改革的重要性和困难。
这本书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
我相信它会给你带来很多启示和思考。
知我罪我—读《张居正大传》有感(党奕森)

知我罪我,在所不计——读朱东润《张居正大传》有感从小到大一直比较喜爱历史,读历史书,品历史剧。
前些日子又把《百家讲坛》风雨张居正系列节目完整的看了一遍,再次激发了对于我们荆楚宰相之杰——张居正的好奇与敬意。
于是,翻来朱东润老先生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张居正大传》,颇有感受,受益也多。
我读书速度通常较慢,读完一本书有时甚至要花费接近两个月的时间,甚至会中途放弃。
然而,对于《张居正大传》这本书,我读完却仅仅用了不到一个星期,我有时会想,为什么差距会如此之大,细究其因,我才意识到,让你着迷的东西,可以让你抛弃全世界。
明朝中叶,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
紫禁城里每日设坛修醮,青烟缭绕。
幻想长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于《庆云颂》的华面词藻,闭着眼睛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
严嵩父子趁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个从普通家庭起步,没有任何背景,完全依靠过人的聪明智慧,经过不懈努力的张居正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
张居正也应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
张居正曾说过:“知我罪我在所不计。
”他自称别无他长,但能耐烦。
这是一句谦虚的话,但恰恰显示出耐烦是能居正成功的重要因素。
因为耐烦的人,对于一切事务,有布置,有步骤,有效果。
他不会一暴十寒,也不求一劳永逸,只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脚踏实地去实干。
主政以来,他热恋政权,一直到临死的时候,没有一天放下权利,为的大明朝的江山。
他牺牲朋友,遗弃老师,乃至阿附内监,只要能够维持政权的存在,他都可以去做,唯有维持政权,才有报国的机会。
难道他就不知道世间冷暖,他就不知道脸面吗?然而只要能报效国家一切都在所不惜。
张居正说知我罪我,他看中也是那种精神,不管身前身后之名,要把他的理想要把他的改革事业完成下去,孜孜不倦,无怨无悔。
历史是无情的,张居正死后,改革被万历皇帝彻底废止,整个统治阶级变得愈加糜烂不堪,各种社会矛盾急剧激化。
大明风雨中的裱糊匠——读《张居正大传》

大明风—— 读基本信息:书 名:《张居正大传》作 者:朱东润I S B N:978-7-5596-4333-9装 帧:精装页 数:408页定 价:59.8元出 版 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日期:2020年9月世人对于张居正的评价,一直都有褒有贬,但打破狭隘的愚忠思想从朝代更迭的维度来看,我们不得不说,他确是一位伟大的人物。
在他执掌朝政之前数十年,明朝的政局颇为混乱;在他执掌朝政之后的数十年中,朝政亦是混乱乃至衰亡,唯有隆庆六年(1572年)到万历十年(1582年)这一段时间内,尚算得清明,甚至可以说焕发了一种别样的生机,但这一切都伴随着他的离世而熄灭了。
这样的人物特殊性以及对时代的重要性,正是朱东润先生将张居正作为传主的主要原因。
为了这个人物抉择朱东润先生还曾痛苦地纠结过,这一点在该书的序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而尽管这本书创作之际仍处于战乱年代,但作者并没有依着凭空想象去臆断史实,而是靠着当时并不丰富的藏书,以《张文忠公全集》为底本,钩沉史海,向我们呈现了一位有血有肉、以自身行动为明朝增添生机却又未被神化或污名化的张居正。
本书开篇从宋朝临安陷落讲起,简略地向我们描述了一条汉人王朝衰落——兴起——复又衰落的曲线,这个曲线以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明成祖朱棣北伐以及仁宣之治为顶点,以土木堡之变、宁王宸濠造反为低谷。
张居正恰是在这个低谷后那看似太平盛世、实则已经朽象尽显的时代出生的。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张居正成了庶吉士,这也是他政治生涯的开端。
但他并没有如人们想象的那样,一进入朝堂便风生水起、乘风直上,而是在学习、蛰伏中汲取养分。
这一阶段直至居正掌权,正是内阁首辅权力逐步加大渐至顶峰的时候,严嵩、徐阶、高拱,也无一不成为那时明廷举足轻重的人物。
当然,这并不是说居正在这段时日内只顾埋头苦学,从其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的奏疏中我们能看到,他已经开始琢磨其时明廷的弊病,并意图着手去改善它。
在奏疏中,居正指出了宗室骄恣、庶官疾旷、吏治因循、边备未修、财用大亏五点臃肿痿痹之病以及一点血气壅閼(yōng è)之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
这段时间看完了朱东润先生的《张居正大传》,现在说说自己的想法。
张居正是封建时代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大概也是封建王朝最后一个改革家了吧。
改革的背景。
嘉靖皇帝的专制,把个本来就千疮百孔的大明帝国搞得乌烟瘴气,而他的长寿更是让这一切影响深远。
隆庆皇帝在颤颤巍巍中即位,他当太子时的遭遇让他比老子显得仁慈许多。
面对嘉靖皇帝留下的烂摊子,慵懒的隆庆皇帝大力支持一批大臣放手干事,尽管这时内忧外患频仍,但毕竟让早已染上“疾病”的大明王朝又显现了痊愈的迹象,然而隆庆皇帝在位只有六年就因为沉溺女色而早日西去,将危机时现的江山留给了一个十岁的小孩子,好在他选了高拱和张居正为顾命大臣,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很快就使得两人分道扬镳了。
也许让很多人困惑的是高拱作为顾命大臣,为何很快就会失势?在我看来,有这么几点原因:其一是在隆庆时候,皇帝的慵懒让首辅高拱的权势如日中天。
纵观全书,高拱不贪不佞,唯独贪恋权位,这就使得他在成为顾命大臣之后,变得更加飘飘然,认为皇帝年幼,以后所有的事情还不得我操持,以至于把两位太后和小皇帝都没有摆在应有的位子上,这样在皇帝年幼一切全凭母亲做主的时候,高拱把最重要的一股势力给得罪了。
其二是他和冯保的不合。
看看高拱和孟冲等私立太监的交往,感觉他也不是特别清流,但他和冯保却势同水火。
高张二人从能力来说不相上下,但张居正更年轻,为人比高拱更觉正直。
在明朝首辅次辅并无法定区分的时候,两个实力相当的人在一起,难免会有冲突与摩擦,何况张居正又是心怀远大抱负之人,他们的决裂势在必然。
所以在张居正主政后,在给自己挑选搭档时就十分注意。
改革成功的原因,除了之前提到的时代背景,个人认为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首先,皇帝年幼,凡是依靠首辅。
万历皇帝即位时年仅十岁,这对一般孩子来说正是上树掏鸟、下河摸鱼,进了学堂挨打的年龄,但命运却把万里河山压在了他的肩膀上。
而明朝偏偏又无太后垂帘听政一说,于是就看到了小皇帝在朝堂上拿着纸条晃头晃脑念的情形。
作为先皇钦选的顾命大臣,张居正无疑是受皇帝充分信任的,那么对于一个尚不能对国家大事发表自己看法的小皇帝来说,政出于张是现实可行的。
其次,虽然政出于张可行,但是别忘记了李太后的作用。
张居正显然是吸取了高拱的教训,在主政后虽没有主动讨好,但在处理阁府关系上显然比高拱精明得多。
这样在推行改革时,冯保这股势力大体上积极支持的。
张居正的周旋之道。
因为本人不善于人际关系,所以极为佩服张居正在万历皇帝、李太后和冯保三者之间周旋的艺术。
首先是万历皇帝。
首辅对于小皇帝来说,既是先帝委任的顾命大臣,又是母亲信任和支持的肱骨之臣,自己年少,况且母亲又说了三十之前不能独自操持政务,所以首辅是帮助自己理治理国家的不二人选。
万历皇帝虽然聪明,但毕竟年少时沉浮不深,欲望不多,因此张居正以其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侍奉其左右,小皇帝凭其直观感觉也能判断这个大臣是否忠心。
这样二者彼此相处甚是融洽。
我虽读史不多,但像他们二人这等亲密的君臣关系,还是第一次看到,纵观整个古代史,想必也是为数不多的吧。
改革失败的原因,首先,人亡政息是官场上亘古不变的真理。
中国古代
德治政治的优越性结束了,形式也结束了,但它的流毒却远未终结。
操劳过度使得张居正这位改革家早早逝去,即使万历皇帝不清算他,他的改革也难保不停顿。
其次,万历皇帝的昏庸。
当张居正已病入膏肓时,三番五次上书请求致仕,但皇帝就是不准,总是说一些自己年轻离不开之类的套话。
按理说,万历此时已经成人,能够独自理政,况且他又那么好利,只要恩准张居正回家养老,一方面可以体现自己对老臣的关爱,更重要的是以后自己干事花钱也就少了唠叨之人。
对比古人,我们的时代远比古代清明,然而我们这个时代却缺少像张居正一样为了国家社稷长远安康而不畏权贵,敢于向腐朽开刀的政治家,也许是掣肘太多而又难以抛却的缘故吧。
可见伟大的改革家是多么难得,倘若遇到了,就请给他一个施展拳脚的舞台。
这种扎根的结果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人的劣根性,这就是现代中国人还存在的诸多毛病。
即便是年轻人,任你穿的很潮流,吃的很外国范,唱的很牛逼,但骨子仍未脱离中国人的“奴性”以及其他任何“恶劣性”!因而任何朝代的任何一级组织的任何一次改革与反改革、革命与反革命,始终绕不开人事的问题,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对人的整肃。
高二(15)班
王梓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