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主流思想,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观念,注重人伦关系、仁义道德、忠孝孝道和礼节等方面的教化。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无为而治和自然自由,主张“道法自然”,反对人为的约束和规范。

道家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审美、哲学和宗教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3.佛教文化: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普渡众生和修身养性来追求解脱与觉悟。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宗教和哲学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4.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经典,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四本儒家经典,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五本古代经典。

5.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笔画的形式表达思想和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书法作为一种高尚的艺术形式,被誉为“文化的载体”。

6.中国绘画:中国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墨、彩、水墨的运用表达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意境和情感。

中国绘画以其独特的笔墨风格和构图规律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7.中国民间艺术: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曲、剪纸、刺绣等各种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民俗特色和审美价值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8.中国古代建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

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兵马俑等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9.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有独特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反映了中国人民的风土人情和传统价值观。

10.中国传统医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药学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涵盖了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疗法。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常识大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精神财富,涵盖了语言、文学、哲学、艺术、宗教、道德、礼仪、习俗等方方面面。

以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常识知识大全:一、语言类1. 汉字是中国传统的文字,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每个字都有独特的意义和象形图案。

2. 汉字的基本结构由“笔画”组成,总共有214个常用的笔画。

每个汉字都是由不同的笔划组成的,笔划多的字一般难写,但也更有内涵,比如“龘”就有84个笔画,属于最复杂的汉字之一。

3. 汉字的读音有多种方法,包括普通话的拼音、广东话的粤语音、福建话的闽南音等等。

不同地区和语境下,同一个字的发音可能不同。

4. 汉字有很多成语典故,如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以及许多成语和俗语,这些都是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学类1. 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有很多,最著名的包括《诗经》、《楚辞》、《论语》、《道德经》等。

这些经典代表了古代中国的文化思想、人民生活、历史事件等。

2.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顶峰,唐诗的诗歌以气势恢宏、格调高远、目光深远著称,而宋词则以抒情、婉约、细腻的风格为主。

3. 中国古典小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代表作品包括《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这些小说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包含着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

三、哲学类1. 《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之一,主要包括六十四卦和爻辞、象辞等内容。

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根本”。

2.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另一部哲学典籍,著名的思想家老子所著。

这本书主要讲述道的思想,阐述了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和人生哲理。

3. 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被尊为“儒家大成之师”。

他提出的“性善论”、“兼爱论”等思想对中国古代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艺术类1. 中国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审美特点,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等多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常识1.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中国社会最为重要的价值观念体系之一、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尊重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观念,提倡仁爱、忠诚、孝顺等美德。

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2.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追求道的境界和超越世俗的境地。

道家追求自然和谐,主张无为而治,注重个体的修养和境界的提高。

道家的思想对中国文化艺术、医学和农业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佛家文化:佛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是公元1世纪由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其核心理念是解脱生死轮回。

佛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倡慈悲、智慧和清净的思想。

佛家文化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文学、艺术和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诗词文化: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且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墨客以诗词表达情怀和思想,反映了中国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精神。

中国的古典诗词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等形式,内容涵盖自然景物、爱情、哲理等各个方面。

5.繁体字文化:繁体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简体字相比,繁体字有更复杂的结构和更多的笔画,更能提供更加准确的表达。

繁体字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文学、文化艺术和历史等领域。

6.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以上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常识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了解。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并在当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软实力,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传统文化知识汇编

传统文化知识汇编

传统文化知识汇编传统文化是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汇编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节日1.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以庆祝丰收和新的开始。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也是中国传统的猜灯谜、吃元宵的节日。

3.清明节:农历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也是追思亲人的重要时间段。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纪念屈原的节日,有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

5.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传说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也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6.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团聚和感恩的节日,有赏月、吃月饼的习俗。

7.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敬老和祈福的节日,有登山、赏菊花的习俗。

8.冬至节: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是中国重要的农历节日,有吃汤圆、犒赏家人的习俗。

1.京剧: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戏曲之一,以唱、念、做、打为特色,以婉转的唱腔和独特的表演形式闻名。

2.中国画:以水墨为主要工具,以线条、色彩和意境来表现丰富的主题,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

3.国画:既包括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多种形式,还注重表达画家的情感和意境。

4.传统音乐:以古琴、古筝、二胡等为代表的传统乐器,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

5.国际象棋:中国传统的棋类游戏之一,注重智力和策略。

6.手工艺品:包括陶瓷、漆器、绣品等多种工艺品,以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著称。

三、中国传统建筑1.古代建筑:包括宫殿、寺庙、园林等多种建筑形式,注重结构和意境的融合。

2.四合院:中国传统的民居建筑形式,由四个房屋围合而成,具有自然通风和保护隐私的特点。

3.园林建筑:以苏州园林、北京颐和园等为代表,追求自然和人工结合的完美。

4.窑洞:中国传统的地下住宅,采用天然的土壤结构,保持了室内温度的稳定,适应了中国北方干燥和寒冷的气候。

1.诗词: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形式之一,以五言、七言为主要的韵文形式,注重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强调个人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及其他东亚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佛教:佛教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佛教强调人生苦难与解脱,提倡慈悲、善良和克己奉公的精神。

3.道教: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重视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强调追求内在的自由、神秘和长寿。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可道,非常道”,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4.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包括诗、词、曲、小说、传记等多种体裁。

其中最重要的是诗,代表作品有《诗经》、《唐诗宋词》等。

中国古代文学注重言简意赅,情感真挚,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5.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形式,追溯至古代甲骨文时期。

中国书法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意境的表达,以“气韵生动,神韵超逸”为核心要素。

6.国画:国画是中国画的主要形式,包括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

中国国画强调精神的表达和墨色的运用,注重捕捉自然界万物的气象和神韵。

7.京剧:京剧是中国四大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兼用唱、念、做、打,以特殊的嗓音、身段和化妆面具等独特的表演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瑰宝。

8.中国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含义和庆祝方式。

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国人民习俗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9.家庭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强调家族的延续和家人之间的感情纽带。

家庭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强调孝道、尊老、敬爱兄弟姐妹等。

10.礼仪习俗: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习俗,有许多独特的礼仪规范和社交习惯。

比如拜年时需要恭敬地向长辈敬酒、结婚时要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等,这些礼仪习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形成的原因(百家争鸣,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1、儒家:1)孔子:思想内容: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已复礼);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2)孟子:思想内容: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3)荀子:思想内容: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君舟民水”。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2、道家:老子:思想内容: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3、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中国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这份文档将总结
一些中国文化的重要知识点。

1.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核心思想包括仁爱、忠诚、孝道和礼仪等。

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人
的价值观和行为惯。

2. 中国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各自的独特俗和庆
祝活动,是中国人民团结、庆祝和祈福的时刻。

3. 中国书法和绘画:中国书法和绘画是中国艺术的瑰宝。

中国
书法强调笔法的力度和情感的表达,而绘画注重意境和色彩的运用。

这两种艺术形式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并被广泛传承和欣赏。

4. 中医和中药:中医和中药是中国传统的医疗体系。

中医包括
针灸、草药疗法和按摩等治疗方法,而中药是以天然草药为主要成
分的药物。

中医和中药在中国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和研究。

5. 中国茶文化: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有着丰富的茶文化。

茶叶被认为是中国人的精神象征,品茶也成为中国人交流和社交的重要方式。

中国茶文化强调茶艺的细致和品味的体验。

以上是中国文化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希望这份文档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点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点

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点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包括许多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一些中华传统文
化的主要知识点: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原则,以及"孝"和"忠"的家庭和社会责任。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的是自然法则和宇宙规律,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与自然和
谐相处。

3. 佛教: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尤其是禅宗,强调通过内心修行达到心
灵的平静和智慧。

4. 中医:中医是中华传统医学的代表,它强调的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通过中药、
针灸、推拿等多种方式来治疗疾病。

5. 书法和绘画:书法和绘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它们不仅是表达艺术的方式,也
是表达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

6. 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7. 饮食文化:中华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各地有各地的特色美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饮
食习惯和文化传统。

8. 建筑文化: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独特,例如四合院、园林等,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的
建筑艺术和文化传统。

以上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知识点,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多个领域。

要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广泛的阅
读和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传统文化简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种文化形式的具体表现)
(二)中国传统文化六大特色
1、时间视角:历史悠久、传承连续而完整;
2 、空间视角:地域的多样性和民族的多元性;
3 、主体: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的融合;
4、范围和深度:内容广泛、内涵精深;
5 、开放性:胸怀广阔、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6、世界地位:世界古代东方文化的代表。

二、中国古代思想流派
(一)简述
夏以前:尧舜“禅让” 公天下
“ 三易”:夏代“连山易”、殷代“归藏易”、西周“周易”
“ 儒易”:春秋时儒家学派继承的易学;
“ 道易”:道教产生后以太极八卦图为其标记。

研究流派:“学理易” 探究易理
“ 术数易” 发展占筮(shi)之术
夏、商、西周“三代”产生的两个极为重要的思想体系;
其一: 八卦易学体系
八卦(传伏羲创): 乾、坤、坎、离、艮、兑、震、巽
自然事物和现象: 天、地、水、火、山、泽、雷、风
其二:阴阳五行体系
一阴一阳谓之道,平衡则顺,平衡打破则反常;
五行为:金、木、水、火、土
相克:金→木→土→水→火→金
相生:金→水→木→火→土→金
墨家:春秋时墨翟(di)创
“ 天志”观基础上的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攻等,代表了以手工业者为主
的下层百姓利益。

兵家:春秋时孙武;战国时孙膑
孙武“孙子兵法”十三篇
孙膑“孙膑兵法”
法家:战国中期形成,集大成者韩非子
法与国家治理的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学术思想流派:农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杨朱学派等
(二)儒家思想流派(2000多年来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
1 、孔子学说(春秋末期)
(1)“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仁人”是最高尚的人格;“仁政”是最理想的统治。

(2)“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其功用是“整民”,“政之舆”。

(3)认知观:“学而知之”,“学而时习之”;
教育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修身观:“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儒家流派的发展演变
(1)战国孟子
“仁政” 把孔子这一学说发展为系统的理论,“以德行仁”
“ 民本”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性善” 人之初,性本善;“仁、义、礼、智”
修身名言“三不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苦劳饿空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2)汉代董仲舒
“ 谶(chen)纬说” 今文经学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天人感应;神化;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宋明理(心)学
两宋周敦颐、程颐与程颢、张载、朱熹(理或道学)
周、程、朱主张宇宙本原是天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礼教。

张主张气为宇宙本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明代王阳明(心学)
“ 心即理”、“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宋明理学融儒、释、道为一体
(4)现代新儒学
20世纪20年代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
以儒家学说为主干,吸收道家、佛家心性之学,尤其借助西方科学思想和方法所构建? (三)道家思想流派
道家:
春秋时期创始人老子
战国时期以庄子为代表
魏晋时期“玄学”“贵无”派: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
“贵有”派:
(道教与道家不同,道教借《老子》为《道德经》,把道家学术思想改变为宗教神学)
1、老子思想
核心存在于《老子》一书中,关键在于“道”。

道”的主要内容:“道”是宇宙本源,又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发展变化运行的规律。

哲学上主静、取弱、居柔,因条件改变而制动胜强而克刚,体现了正与反斗争转化的辨证思想。

治理国家应“无为而治”。

2、庄子思想
“自恣适己”,“无用之用”之道,“庄生梦蝶”
“超世”、“顺世”、“游世”
(四)佛教思想流派
1、中原佛教的八大宗派
2、净土宗和禅宗的要义
净土宗:认为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可借助佛力与念佛所行之业力结合,往生净土。

禅宗: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主张“不立文字,直指心性,见性成佛”的“顿悟”观。

3、魏晋时儒、道、佛三家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格局
三、中国戏剧
(一)中国戏剧的产生、发展
起源于上古原始社会的民间舞蹈
奴隶社会:祭祀性歌舞,“优孟衣冠”
封建社会:汉代“百戏”
盛唐:“参军戏”、“歌舞戏”、训练艺人的组织—梨园
宋金:多种形式歌舞杂戏融合产生“宋杂剧”,中国戏剧基本形成。

元代:戏剧史上的黄金时代,元杂剧也称“元曲”。

明代:南戏发展成为传奇。

清代:四大徽班进京,形成京剧。

(二)京剧
1、形成:
清乾隆五十五年,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进京。

徽班以唱徽调(以二黄调为主腔调)为主。

清嘉庆道光年间,以唱西皮腔为主的湖北汉调艺人进京,与徽班演员同台演出,出现徽汉合流。

道光十四年前后,皮黄腔即京剧形成。

2、虚拟性的程式化特点规律性;规范性
3、流派、名家
咸丰同治年间:“老三鼎甲”: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
光绪年间:“后三鼎甲”: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等
民国初年:“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海派:王鸿寿、盖叫天、周信芳等
4、京剧的角色、脸谱等
(1)角色:
生——扮演男性角色的行当
旦——表演女性人物的行当
净——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男性人物(花脸)
丑——在鼻梁上抹以小块白粉,扮演人物种类繁多
(2)脸谱
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主要用于净角,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的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为剧情服务。

(3)“四功五法”
四功——唱(唱功)、念(道白)、做(表演)、打(武打)
五法——手(手势)、眼(眼神)、身(身段)、步(台步)、法(上述四种技艺的规格和方法)
(4)四大名旦
(四)话剧
舶来的西方戏剧品种,“五四”之后,欧阳予倩等人将西方现代戏剧经验引入国内,为中国话剧奠定基础。

田汉: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获虎之夜》、《名优之死》
曹禺:中国现代杰出戏剧家,《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四、中国书法
(一)汉字书体及其演变
1、汉字的起源:图画与契刻
2、古文字和今文字的涵盖范围:
(二)中国书法的特色
(三)中国书法流派、代表人物及书法作品
五、中国绘画
(一)中国绘画的特点
1、中国绘画的艺术形式:一般以卷轴式展现,现存卷轴画多为魏晋南北朝以后的作品。

(二)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和基本技法
(1)艺术特征: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书画同源,绘画同书法、篆刻、诗文相互影响,使诗、书、画、印相彰相益。

(2)基本技法
运用线条点簇和墨色的变化等描绘对象,抒发情怀。

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构图方法。

高度概括,突出主题的表现手法。

不断吸收外来艺术的精华,经过汲取、净化丰富自己。

中国绘画与诗、书、印的有机结合。

(三)中国绘画的主要流派
(四)怎样欣赏中国画
1、如何评价中国绘画
评价绘画的基本功(造型、用墨、构图、技法)
评价绘画的画面语言(选题、气韵、意境、格调)
评价画家的档次(人品、学识、才情、思想)
2、如何欣赏中国绘画
气韵(超越神貌的神气、韵味)
意境(意趣、境界)
笔墨(与情感结合,线条凭借其活力,赋形象以生命)
画法(正规画法形神兼备;写意画法不求形似,以无法为法;商品画法无雅可言)
诗、书、画、印(画中题诗,诗意如画,画境如诗,抒发心境;以书入画,产生神采;画上盖印,画印同辉;)
留虚(计白当黑,是绘画语言)
3.中国古代绘画的名品杰作
(五)中西绘画的比较
西画产生于公元15世纪前后,又分为古典油画、近代油画和现代油画三个阶段。

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其绘画题材各有侧重:古典油画题材多为宗教、神话故事,或者现实生活。

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
写意与写实
“点线结构”与“块面结合”
墨分五色与色彩世界
西方重视光影与透视
构图:留空与全部着色
中国讲究诗、书、画、印结合;西方仅签名、留日期
中国画形式多样,西式画多镜框、形式较少;题材也不同
中国注重笔墨功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