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浅析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合集下载

朝花夕拾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朝花夕拾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和呵护儿童的天性。

鲁迅认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受到爱护和关
注。

他反对家长和教师过度压迫和摧残儿童,主张给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呵护,创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

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描绘了一个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儿童世界,强调了尊重儿童个性和兴趣的重要性。

2.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鲁迅反对一刀切的教育方法,认为这会扼杀儿童
的潜力和兴趣。

他主张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和兴趣进行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孩子的潜力,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得到发展。

例如,在《藤野先生》中,鲁迅赞扬了一位能够因材施教的好老师,帮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挥潜力。

3.重视图书对儿童的影响。

鲁迅认为,适合儿童的图书是儿童最好的启蒙老师。

他主张为儿童选择优秀的图书,引导他们养成阅读的习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二十四孝图》中,鲁迅提到了一些适合儿童的图书,这些图书能够启迪他们的思想,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强调尊重儿童的天性,因材施教,以及重视图书对儿童的影响。

他认为儿童应该在一个和谐、自由的成长环境中发展自己的潜力和兴趣,而不是被强制压迫或单一的教育方式所限制。

这些观念对于今天的儿童教育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点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点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点
鲁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他对儿童教育有着独到的观点。

他认为儿童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鲁迅强调,儿童应该接受实际生活的教育,而不是空洞的书本知识。

他认为孩子们应该通过亲身体验,去了解世界、感受生活。

他主张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真实的问题。

此外,鲁迅还提倡自由教育,他认为儿童的发展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追求自由和独立的成长。

他反对过于严厉和限制的教育方式,认为这样会扼杀孩子的个性。

鲁迅对于儿童阅读的重要性也有独到见解。

他鼓励儿童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认为这能够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思维能力。

他呼吁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给孩子们,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想象力。

总之,鲁迅的儿童教育观点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强调实践和体验的重要性,尊重个体的发展,以及促进阅读对孩子的成长的积极影响。

这些观点对于儿童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鲁迅儿童教育观念

鲁迅儿童教育观念

鲁迅儿童教育观念
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化人和思想家,有着独特的儿童教育观念。

他在作品中不断探索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自由、启迪、童趣”的教育理念,对今天的教育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鲁迅认为,儿童天生具有自由的本能,应该给予他们自由
的空间和自由的发挥。

他反对一成不变的教条主义教育,强调要尊重
每个儿童的个性和特长,引导他们通过自由探索和实践,得到自我认
识和自我发展。

其次,鲁迅主张启迪教育,即通过知识和文化的传递,引导儿童
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认识世界。

他认为,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技能,更要培养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让儿童学会自我思考和自我创造。

最后,鲁迅强调童趣教育。

他认为,儿童天性爱玩,也是通过游
戏和活动学习世界,因此教育也应该注重趣味性和游戏性,让儿童在
主动参与中学习,不断开拓自己的能力和视野。

总之,鲁迅的教育观念强调让儿童成为自主思考、具备创造力并
善于游戏的人。

他反对教条主义,强调引导儿童通过自由探索和实践,让他们在趣味中学习,从而实现良好的自我发展。

今天的教育也应该
遵循这一理念,引导儿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鲁迅对儿童教育观念

鲁迅对儿童教育观念

鲁迅对儿童教育观念鲁迅觉得儿童就该有儿童的样子,不能被那些老古板的规矩给束缚住。

他就像一个超有远见的大朋友,看着那些被封建礼教捆绑的孩子,心里肯定在想,这可不行。

他知道孩子的天性是好奇、爱玩的,就像小猴子一样,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要是整天把孩子按在那些枯燥的四书五经里,那孩子的灵气都被磨没了。

在他眼里,儿童是很有创造力的。

他就特别希望孩子们能够自由地去想象,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他可不像那些迂腐的大人,总是觉得孩子就得乖乖听话,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他要是看到现在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自由地画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哪怕把天空画成绿色,把太阳画成蓝色,他肯定会笑得很开心,觉得这才是孩子该有的模样。

而且啊,鲁迅也很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

他觉得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小宝贝,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

不能用一个模子去塑造所有的孩子。

有的孩子可能擅长读书写字,有的孩子可能更擅长唱歌跳舞,还有的孩子喜欢捣鼓那些小发明。

他希望大人们能够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而不是只盯着那些所谓的“标准答案”。

他还认为儿童的教育应该和社会联系起来。

孩子可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的,他们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呢。

所以要让孩子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当然啦,不是那种把黑暗面一股脑儿地扔给孩子,而是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有好有坏,让他们从小就有责任感,有同情心。

就像带着孩子去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让他们知道还有很多人需要帮助。

鲁迅对儿童教育的观念就像是一阵清新的风,吹走了那些沉闷的、压抑孩子的旧思想。

他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自由地成长,成为有思想、有创造力、有担当的人。

他要是还在的话,肯定会成为孩子们超级喜欢的老顽童爷爷,带着孩子们在教育的大花园里自由自在地玩耍、探索呢。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总结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总结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总结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尊重儿童的天性:鲁迅认为儿童是拥有独立思考和创造力的个体,应该尊重他们的天性和个性。

2. 注重儿童的身心健康:鲁迅认为儿童的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他反对过度的竞争和功利主义教育,强调培养儿童健康的身心状态。

3. 倡导自由的教育环境:鲁迅主张给予儿童自由和宽松的教育环境,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思考和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4. 强调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鲁迅认为儿童应该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能力,而不是盲目地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5. 强调实践与经验的重要性:鲁迅主张通过实践和亲身经验来培养儿童的能力和智慧,他反对纸上谈兵和空洞的理论教育。

总的来说,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强调尊重儿童的天性,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经验,以及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鲁迅对儿童教育的看法

鲁迅对儿童教育的看法

鲁迅对儿童教育的看法说起鲁迅老先生,那可是咱们文化圈里的大家,他看待啥事儿都特有深度,尤其是对孩子教育这块,他心里有杆秤,称得明明白白。

首先啊,鲁迅先生觉得孩子得天真烂漫,别老让他们学那些个死板的东西。

他常说:“孩子就像春天里的小树苗,得让他们自由生长,别老拿模具去套。

”你瞧,这不就是告诉咱们,别把孩子管得太严,得让他们释放天性嘛。

再者,鲁迅先生特别看重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他说:“小孩子也得有自己的脑袋瓜子,别啥都听大人的。

”这话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

咱们做家长的,有时候就得忍着,别急着给答案,让孩子自己琢磨去。

还有啊,鲁迅先生觉得教育得从实际出发,别整天搞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他说:“学问得从生活中来,用到生活中去。

”这就像咱们平时做饭,得用真材实料,才能做出好味道。

教育孩子也一样,得让他们多接触社会,多实践,这样才能学到真本事。

另外,鲁迅先生还特别反对打骂孩子。

他说:“小孩子也有自尊心,得用爱心去感化他们。

”这话真是说到咱们心坎里去了。

现在有些家长,动不动就动手打孩子,这哪行啊?得用爱去引导,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最后啊,鲁迅先生还提醒咱们,教育得与时俱进。

他说:“时代变了,教育也得跟着变。

”这话可真是一点没错。

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咱们得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教育孩子也一样,得让他们学会适应变化、勇于创新。

总而言之啊,鲁迅先生对儿童教育的看法是既深刻又接地气的。

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告诉咱们:教育孩子得用心、用情、用智慧。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有出息、有担当的孩子来。

书里鲁迅的儿童教育观点

书里鲁迅的儿童教育观点

书里鲁迅的儿童教育观点
鲁迅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对儿童教育也有自己的独特观点。

以下是一些鲁迅在他的作品和言论中表达的关于儿童教育的观点:
1.尊重儿童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鲁迅认为儿童是具有独特
个性的个体,应该被视为有思想、有感情、有主见的人。

他主张教育者应尊重儿童的个性,鼓励他们发展独立思考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2.提倡自由和开放的教育环境:鲁迅强调儿童应该在自由和开
放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而不是受到刻板的规范和束缚。

他认为教育应该让儿童自由地发展他们的才能和兴趣,并培养他们的个性独立性。

3.关注儿童心理和情感需求:鲁迅对儿童的情感和心理发展给
予了很高的重视。

他呼吁教育者应该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充足的关爱、支持和理解,以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心态。

4.提倡实践和体验式的教育方法:鲁迅认为儿童学习最好的方
式是通过实践和体验。

他鼓励儿童参与实际的活动和实践,积极探索和发现世界,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总的来说,鲁迅的儿童教育观点强调了儿童的个性发展、自由探索和情感需求的重要性。

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给予他们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以保护和促进儿童的
成长。

鲁迅的观点对中国儿童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现代教育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

鲁迅研究——浅析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鲁迅研究——浅析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浅析鲁迅的儿童教育观摘要:鲁迅的儿童观既立足于进化论的科学基础,又密切联系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因而超越了进化论,具有了社会学的意义。

本文将试从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浅析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关键词:鲁迅;儿童;教育;发展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从他的作品折射出的儿童教育思想不仅是对当时专制封建教育体制的有力批判,而且对我们在21 世纪的今天开儿童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救救孩子”——对旧式儿童观的疾恶如仇鲁迅作品描绘了在传统教育下部分儿童所呈现出的人性的丑陋面:(一)麻木的小看客。

《孔乙己》是孩子看主人公的痛苦与潦落,对他的死也只是麻木无情的叙述。

《示众》是孩子看群众,他们看秃头,看蓝裤腰,看奶子,看罪犯,他们不关心罪犯犯了什么罪,为什么示众。

他们的唯一焦点是“看”这个动作本身,“看”变成了生活的调味料和意义,但正是这“看”使孩子的庸俗、冷漠、缺乏生机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嘲讽、轻视。

狂人被嘲笑其疯狂,孔乙己被小伙计轻蔑:“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陈士成的学童也对再次落榜的他“脸上都显出小觑他的神色”。

三种嘲讽。

无论是嘲讽病征、地位抑或是知识才能,其实都隐含着冷酷、势利的毒素。

(三)《孤独者》中魏连殳被街上一个“还不很能走路”的小孩用苇叶指着说“杀”,《在酒楼上》长富的儿子对吕纬甫更是瞪眼,“恶狠狠的似乎就要扑过来,咬我”。

鲁迅在《随感录·二十五》曾说“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逆料二十年后的中国的情形如此”。

因此,鲁迅《狂人日记》中的最后一句是“救救孩子”,对当时吃人的社会所提出的人肉筵席,狂人想到的不是“救救自己”,而是“救救孩子”,因为他知道只有孩子才是未来的希望。

中国传统的儿童观,源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残酷的封建等级统治,那么当儿女的就得遵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准则。

显然,旧式的儿童观中,儿童不是平等的人,只是一个传宗接代的工具、一份养子防老的积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摘要:鲁迅的儿童观既立足于进化论的科学基础,又密切联系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因而超越了进化论,具有了社会学的意义。

本文将试从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浅析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关键词:鲁迅;儿童;教育;发展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从他的作品折射出的儿童教育思想不仅是对当时专制封建教育体制的有力批判,而且对我们在21 世纪的今天开儿童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救救孩子”——对旧式儿童观的疾恶如仇
鲁迅作品描绘了在传统教育下部分儿童所呈现出的人性的丑陋面:(一)麻木的小看客。

《孔乙己》是孩子看主人公的痛苦与潦落,对他的死也只是麻木无情的叙述。

《示众》是孩子看群众,他们看秃头,看蓝裤腰,看奶子,看罪犯,他们不关心罪犯犯了什么罪,为什么示众。

他们的唯一焦点是“看”这个动作本身,“看”变成了生活的调味料和意义,但正是这“看”使孩子的庸俗、冷漠、缺乏生机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嘲讽、轻视。

狂人被嘲笑其疯狂,孔乙己被小伙计轻蔑:“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陈士成的学童也对再次落榜的他“脸上都显出小觑他的神色”。

三种嘲讽。

无论是嘲讽病征、地位抑或是知识才能,其实都隐含着冷酷、势利的毒素。

(三)《孤独者》中魏连殳被街上一个“还不很能走路”的小孩用苇叶指着说“杀”,《在酒楼上》长富的儿子对吕纬甫更是瞪眼,“恶狠狠的似乎就要扑过来,咬我”。

鲁迅在《随感录·二十五》曾说“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逆料二十年后的中国的情形如此”。

因此,鲁迅《狂人日记》中的最后一句是“救救孩子”,对当时吃人的社会所提出的人肉筵席,狂人想到的不是“救救自己”,而是“救救孩子”,因为他知道只有孩子才是未来的希望。

中国传统的儿童观,源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残酷的封建等级统治,那么当儿女的就得遵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准则。

显然,旧式的儿童观中,儿童不是平等的人,只是一个传宗接代的工具、一份养子防老的积蓄。

旧式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像个“小大人”,总是以成人的标准“规训”儿童,用四书五经“催熟”儿童。

鲁迅对这种旧式的儿童观深恶痛绝,“救救孩子”又何尝不是他毕生的呐喊。

就在先生逝世前23 天抱病而写的《立此存照(七)》中,还又一次提出:真的要“救救孩子”,这“于我们民族的前途关系是极大的”(《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

今天,旧社会虽早已土崩瓦解,但旧式儿童观的社会阴影并没有完全消除。

隔着百年苍
茫的时空,今日我们面对儿童的生存现状,依然会对鲁迅的那句“救救孩子”百感交集。

二、适应天性——“尊个性而张精神”
《风筝》展示了“对于精神的虐杀”与“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的尖锐矛盾与冲突。

在《风筝》里, 弟弟是一个既可爱又可怜的人物形象。

说其可爱, 是因为作者赋予了他天真、活泼、肯动脑筋、勇于实践的性格特征。

他虽然体弱多病, 内心却燃烧着青春的活力。

他最喜欢放风筝, 渴求趁大好春光, 手牵风筝, 在自由的天地里无拘无束地奔跑。

可少年时代的“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所以不但自己不玩,而且也不让十来岁的小弟玩。

但是弟弟为满足自己好奇、好动、求知的愿望, 追遂着别人的风筝,一会儿呼喊,一会儿跳跃,分享着别人放风筝的欢快与幸福。

中年以后,“我”由于接受了西方的现代文明,懂得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对于精神的虐杀”,因而心情沉重。

为了得到“宽恕”,“我”真诚地向小弟致歉,出乎意料的是,同样已是中年的小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

这一笔看似平常,其实写得极为深刻,说明小弟也被这种死板教育和文化氛围熏染、锻造成为了循规蹈矩者,已完成了“对于精神的虐杀”。

这是使“我”更感沉重的。

中国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 就是扼抑少年儿童的天性、个性、创造性, 把他们变成循规蹈矩的模式化、呆板化的人。

传统教育的这种弊端与整个社会的观念、文化氛围是完全合拍的, 家庭和社会都在自觉不自觉地促成少年儿童的模式化和呆板化。

鲁迅以他独具的现代心灵和理性眼光看到了这一点, 透过对人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现象的描写, 展露出了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中野蛮和非人性的一面, 令人心颤, 促人警醒。

三、身心健康——不被“潮流”淹没的力量
鲁迅写于30年代的短文《上海的少女》形容走在旧上海大街上的时髦女人,“像一切异性的亲人,也像一切异性的敌人”,所表现得神气,“是在招摇,也是在固守,在罗致,也在抵御”。

而上海少女,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则分明地“自觉着自己所具的光荣”,以及“这种光荣中所含的危险”。

鲁迅说“这神气也传染了未成年的少女,我们有时会看见她们在店铺里购买东西,侧着头,佯嗔薄怒,如临大敌。

”鲁迅认为社会潮流的险境逼使上海少女早熟了起来,在上海这样大城市里长大的少女或“童女”,实际上是孩童和成人、少女和女人的一个奇异的混合体。

鲁迅认为儿童“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因此,父母对于子女就“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

所谓“健全的产生”,自然就是孩子从小应以身心健康为第一;所谓“尽力的教育”则大有讲究,“施以狮虎式的教育,他们就能用爪牙,施以牛羊式的教育,他们到万分危急时还会用一对可怜的角。

可见他对教育应当造就具有阳刚之气、身心健全的强者之企盼,在今天仍然有着现实意义。

这又让我不得不想到今年上海警方破获的一起未成年女性参与卖淫和介绍卖淫的特大案件。

该案涉案人员多达20人,其中多数为在校中学生,2人为未满14周岁的幼女,这起案件中的一些少女,深受日本、台湾等地腐朽文化影响,
其行为呈现出所谓“援助交际”的雏形,即在校少女为获得金钱而与男性约会,从事色情活动,她们对于钱色交易没有羞耻感。

其中一些女孩家境并不差,出卖青春只是因为爱慕虚荣,喜欢购物、享乐,而手头缺少零花钱。

有的女孩甚至一缺钱就主动“约会”嫖客,变成了“主动招嫖”。

案件虽然告破,但留给国人的教训刻骨铭心,不能不进行反思。

四、素质教育——努力把孩子培养成“完全的人”
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该文前一部分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写了百草园快乐而活泼的生活。

百草园为什么成为作者的乐园呢? 这不但因为园里有种种的野草、虫鸟和树木,更因为这里是儿童自由地呼吸空气、自由地玩耍、没有禁锢的自由天地。

该文后一部分以诙谐幽默的手法描绘了“三味书屋”的死板、拘束、枯燥无味的生活。

在三味书屋里,只有被动死板的上书、读书、背书,学生无需思考,也不能独立思考,学生仅仅提出了一个久积在心里的疑问,先生也会因此而勃然变色,“很不高兴”地说: “不知道”。

师生之间没有感情的交流,更无心灵的共鸣, 老师靠“威严”压服学生, 学生则敷衍老师。

鲁迅的这篇散文很好地表达了他的素质教育思想,其内在基本线索就是: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教育对孩子天性、个性、创造性的扼抑, 呼吁现代教育把孩子看作“将来的‘人’的萌芽”,努力把孩子培养成“完全的人”。

鲁迅的这种观点与马克思关于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理论具有一致性。

鲁迅的作品中对于孩子这一形象的描写,将其对当时中国命运的担忧,对未来的探索,对黑暗社会统治以及国民的麻木、国民劣根性做了无情的批判,既对孩子们充满了希冀,有对其不争表现绝望。

在对孩子们的希望和绝望的循环中,探索着,挣扎着,为国民的觉醒努力抗争着。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在浮华的今天也是极具借鉴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陈映芳.图像中的孩子.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
[2]鲁迅.热风·随感录二十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鲁迅.破恶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4]刘勇,邹红.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广东鲁迅研究学会编.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
[6]浙江鲁迅研究学会编.鲁迅研究论文集.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3.
[7] 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8]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