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后的住宅变化

合集下载

农村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的住房变化

农村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的住房变化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改革开放近四十来年农村的住房变化房子,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一个人生活的栖息地,也就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门话题。

几十年来,关于房子,有太多的变化。

从土房到盖板房、从木头房到水泥房、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从一家几口人蜗居在不到20平米的斗室里,到现在一家人享受着上百平米的居室……这就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我们告别旧时代的一缕春风。

从六、七十年代的平房筒子楼,八十年代的单元楼,九十年代的二室一厅、三室一厅到跨入新世纪的小高层、复式住宅、跃层、别墅,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优其屋”的变化深刻地体现了时代的进步。

一、调查目的:自从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国民的生活质量也有明显的提高。

然而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农村住房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对住房变化的情况,我们特做了此项调查。

二、调查手段:1、口头调查:采访村民、结合自身在农村长大所对农村住房的了解2、资料搜集:通过上网,及相关报刊杂志查找一些有关改革开放30年住房的变化。

三、调查内容:1、住房的变化还没进行改革开放前,爷爷那一辈住的大多都是土坯房和茅草房。

所谓的土坯房就是四边的墙壁都是用土围成的,中间是用大大的木桩构成的房梁,一般都是选择比较坚硬和耐用的大木材,顶上是简易的瓦顶盖,屋内又暗又潮湿,天气好时,可以在外面煮饭菜,遇到天阴下雨,只好把生好火的炉子提进屋内,煮饭、炒菜时,房内不透风,充满了油烟。

后来到了爸爸那一辈,他少年时候已经改革开放了。

记得爸爸说到他小的时候住的也还是土坯房,家里姐妹多的家庭居住条件很拥挤。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1978年国家实行承包责任制,到1979年,村民们开始有些余粮,生活比以前宽裕了些,爷爷决定带领爸爸几姐弟们改建砖房,房子建成后,一家人确实欢喜了好一阵子,但是不久,砖房的种种不足之处也体现出来了,首先是取暖问题,每次在房子里生火时总是乌烟瘴气,没过两年白白的墙就被熏黑了;其次是没有卫生间,大小便只在住房外解决,尤其是夏天蚊虫特别多,对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中国70年住房变迁史

中国70年住房变迁史

一、中国70年住房变迁史
住房变迁史四 (1988~1998,商品房兴起)
(1998年户型图)
(2022年户型图)
(砖混结构)
(框架结构) (框剪结构)
一、中国70年住房变迁史
住房变迁史五 (2000年后,商品房兴起)
21世纪住房关键词:高品质住宅
21世纪住房常见高层、小高层,建筑风格丰 富多样,人们对住房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 关注房屋质量,而且关注孩子读书是否方便, 升值潜力如何,物业管理是否完善,交通是否 便利等。
一、中国70年住房变迁史
住房变迁史二 (1949~1978 改革开放前)
70年代住房关键词:筒子楼(1961~1970)
70年代,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筒子楼应 运而生。“筒子楼”又称赫鲁晓夫楼,一条 长走廊串联着许多个单间,因为长长的走廊 两端通风,状如筒子,故名“筒子楼”。
住在筒子楼,邻里关系非常紧密,每天一 到饭点,楼道里就油盐飞溅,人声鼎沸,也 许你还能听到“二狗子,你妈妈喊你回家吃 饭!”
中国70年住房变迁史
汇报人:
一、中国70年住房变迁史
住房变迁史一 ( 1919~1948 新中国成立之前) 晚清~民国时期,抗日、内战
二三十年代住房关键词:先活下来
这个时期的中国大地遍地战乱饥荒,战争 中的人们只能被迫四海为家,也许住在哪里、 住得怎么样,不是大家首要在意的东西,先 活下来才是大家的头等大事。
一、中国70年住房变迁史
住房变迁史三 (1978~1988改革开放初期)
1987年12月1日 新中国首宗土地使用权拍卖会在深圳会堂举行
1985年底,“提高租金,出售公房”在全国已 有近2000个城镇进行试点,商品房的浪潮声已 起。

改革开放前后的住宅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住宅变化

式,当时很时髦。
八十年代中期,城市里许多人住进了带卫生间、厨房的单元房,居住条 件上升了一个大台阶。
进入九十年代,国家大力实行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变成了自己的 私有财产。至此,原先的福利分房被商品房逐步取代。
人们在哭、笑、怒、骂之余接受了这种改变,房屋、楼价问题成 了人们生活中最关心的问题。新的住房时代开始了。
福利分房制度
福利分房制度,即采用行政手段对居民住房进行实物分配,这种住房 制度通过国家拨款给各级单位,各个单位自己给职工建房来自行分配。这 种住房制度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简而言之就是分配不公,带来严重的 社会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一部反映群众住房难的电影《邻居》引起共 鸣,剧中那栋条件恶劣的筒子楼正是“福利分房”时代国人住房 条件的真实写照。经过“国家高积累、低消费,民众先生产、后 生活”的物质匮乏时期,“安居”逐渐成了中国人的迫切需求。 翻开当年的《人民日报》,我们看到,那时的中国城镇居民 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仅7平方米左右;很多参加工作多年的同志还 与其他人挤在仅有几平方米的筒子楼房间里;不少年轻人感叹, “找媳妇容易找房子难!”


“房荒”之所以在80年代显得格外突出,一方面是50年代生 育高峰带来人口增长速度远超住房建设速度;另一个深层次的原 因则是当时“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以租养房”的福利分房制度 成为压在政府肩上的沉重负担,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2.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初期,住房大多是分配的。筒子楼,便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住房样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住房条件的变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百姓住房经历了从福利分配到个人消费的巨大转变,如今,购房已经成为大多 数人一生最大的一笔支出。
1. 改革开放前
改革以前我国的住房制度是福利分房制度,绝大部分城镇居民的住房 是租凭单位或房屋管理部门的房屋,只有少数居民拥有自己的住房,人口 多、住房面积小、三代同居一室是当时住房条件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一、衣1.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着清一色粗布、卡叽,海昌蓝几乎充斥了城里乡下。

从乡间到城市一片蓝、灰、黑,人人都穿着工农服、中山装。

全中国都是生活在这样一种单调枯燥的服饰年代,因此被外国人戏称为“蓝蚂蚁”。

2.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

追求个性与时尚成为新风尚。

二、食1.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2.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

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

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三、住1.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

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

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

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2.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

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

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我国70年住房历史变迁和未来

我国70年住房历史变迁和未来

我国70年住房历史变迁和未来中国建国70年来,住房问题一直是社会热点问题。

国家大力推进住房保障工作,通过住房改革、住房政策制度建设、住房保障组织等多种途径,逐步解决了多年来的住房难题。

本文将从我国70年住房历史变迁和未来展望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新中国成立之初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住房问题十分突出。

当时全国城市住房缺口达2000万套。

解决办法主要是通过国家投资兴建大量住宅,形成“国有住宅”体系。

2、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时期,住房保障措施不断加强。

通过多次住房改革,提高了住房供给效率和质量,改善了人民住房条件。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房地产市场也不断成长,进一步促进了住房保障体系的完善。

3、新世纪新世纪以来,住房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城镇住房保障工作的意见》确定了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注重市场调节和政府扶持,多元化住房供应体系初步形成。

政府也加强了保障住房的质量,并加大了住房供应。

二、未来展望1、调整住房供给结构我国未来需要进一步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发挥市场在住房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强社会租赁住房等住房形式的发展,提高住房供给效率和质量,实现住房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2、推动住房金融创新未来还需要推动住房金融创新,建立健全住房融资机制,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快规模化发展,提高住房保障供给质量。

3、促进城乡一体化未来需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并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同时加强农村住宅建设,改善农民住房条件,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总之,未来我国住房保障工作需要继续加强,推动住房供给和金融创新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达到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我国70年住房历史变迁和未来

我国70年住房历史变迁和未来

我国70年住房历史变迁和未来中国住房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住房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顾我国70年住房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看到从房屋短缺到保障性住房建设,再到现在的租购并举,政府在改善国民居住条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住房问题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1949年建国初期,中国的房屋短缺十分严重,许多城市居民甚至住在棚户区或者简陋的房屋里。

为了解决住房问题,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房屋建设,兴建了许多公共住房,并在城市周边修建了大量的工人宿舍,以解决工人的住房问题。

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房屋建设的质量和数量都难以满足人民的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经济逐渐走向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政府开始启动保障性住房建设,为低收入者提供了许多租赁住房和廉租房。

中央还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来。

这一举措极大地缓解了城市住房压力,改善了人民的居住环境,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住房条件。

2000年以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蓬勃发展,各地的城市化进程也加速了。

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不断向城市转移,城市里的人口密度也逐渐增加,住房问题再次成为了社会的焦点。

政府意识到市场化的住房供应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于是开始推行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通过政府购买、保障性租赁和公共租赁等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满足低收入群体和新就业者的基本住房需求。

这一政策切实为解决城市住房问题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解决途径。

未来,我国的住房问题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也将发生新的变化。

一方面,城市住房价格的不断上涨使越来越多的人面临买房困难,政府需要继续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力求使更多的低收入者能够享受到优质的住房条件。

随着年轻人的逐渐成熟,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他们更加注重居住的便利性和环境的宜居性,政府应该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宜居城市,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

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住房变化

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住房变化

第三阶段:深入推进改革(1998 ~ 2005年)
1998年7月,在前一阶段改革实践的基础上, 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 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明确地提出了停止 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和完 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 系,发展住房金融,培养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 这标志着新的住房政策体系开始实施,开始向 住房社会化、商品化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目标 迈进。单位退出了对住房分配的直接控制,职 工根据个人经济状况进入住房市场消费,“合 理负担,量力而行”,国家、单位不需要再为 职工提供房源,因而负担大大降低。在这一过 程中,公积金和经济适用房政策继续推进, 1999年颁布《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对廉 租房制度作了具体的规定,从而基本形成了以 这三个政策为主,还包括尚未房改的低租金公 房政策的住房保障体系。这一阶段,住房制度 改革获得了实质性的、突飞猛进的进展,但是, 由于住宅商品化、市场化速度过快,导致房价 持续快速增长,引发群众买房难等诸多社会矛 盾。
家乡人民居住条件的改善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不懈努力,
家乡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

房交会活动
按照房交会优惠政策规定,具体包 括:房交会期间住宅房屋登记费免 收,每套80元;非住宅房屋登记费 减半收取,每套收取275元;住宅 房屋抵押登记费免收,每套80元; 非住宅房屋抵押登记费减半收取, 每套收取275元;公共设施维修资 金减半收取,即新建商品房多层建 筑每平方米收取15元,新建商品房 高层建筑每平方米收取25元。除此 之外,房地产开发企业也将延续以 往给予购房者的每平方米300元的 优惠政策。
随着地价的不断升 高,高层住宅越来 越多。 楼 砖
板 混
框 架
随着建房技术的不断进步,结实的混凝土代替了从前的楼板房,轻质空心砖为材 料的框剪结构取代了以往的砖混结构新式框剪结构抗震能力可高达八级,人们可 以放心地住上大震不倒的安心房子。

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你家在衣、食、住、行、用方面有哪些重要变化。

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你家在衣、食、住、行、用方面有哪些重要变化。

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你家在衣、食、住、行、用方面有
哪些重要变化。

以下是普遍意义上改革开放前后在这些方面存在的一些变化:
1.衣着方面:改革开放前,由于物质匮乏和供应不足,衣着
选择相对较少,人们的穿着往往以朴素为主。

然而,改革
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口的增加,人们的衣着选择
变得更加多样化和时尚化。

2.饮食方面:改革开放前,由于生产和供应的限制,食物种
类相对有限,人们的饮食习惯普遍比较简单。

但随着改革
开放,食品供应增加,人们的饮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3.住房方面:改革开放前,由于资源有限,住房条件普遍比
较简陋。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住房条件
得到改善,建筑和住房的质量和规模得以提升。

4.交通出行方面:改革开放前,交通工具相对有限,人们出
行的方式主要是步行、自行车等。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
发展,人们拥有更多的交通选择,如私家车、公共交通等,交通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5.生活用品方面:改革开放前,由于供应问题,人们的生活
用品选择有限。

改革开放后,大量进口和国内生产的产品
丰富了市场,人们的生活用品得到了更多的选择和改善。

每个家庭的情况和经历都是独特的。

然而,总的来说,改革开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变化,提高了生活质量和生
活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30年,也是我国住房制度变革的30年,住房制度经历了 一场由福利化分房和低租金公房制度向住房商品化、市场化、社
会化的重大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住房制度和社会保障重要
组成部分的住房保障制度,同样不断演变、发展,既取得了一些 成绩,也留下了不少缺憾。总之,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人们在哭、笑、怒、骂之余接受了这种改变,房屋、楼价问题成了人 们生活中最关心的问题。新的住房时代开始了。
21世纪后,随着高层住房普及,许多人也搬到了新式的现代小区。
房屋改变了人的生活,人们选房的眼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 多人更愿在郊外一些安适的地方买别墅,住洋楼,远离城市的嘈 杂环境

翻开当年的《人民日报》,我们看到,那时的中国城镇居民
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仅7平方米左右;很多参加工作多年的间里;不少年轻人感叹,
“找媳妇容易找房子难!”
“房荒”之所以在80年代显得格外突出,一方面是50年代生育高 峰带来人口增长速度远超住房建设速度;另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则 是当时“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以租养房”的福利分房制度成为 压在政府肩上的沉重负担,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福利分房制度
福利分房制度,即采用行政手段对居民住房进行实物分配,这种 住房制度通过国家拨款给各级单位,各个单位自己给职工建房来 自行分配。这种住房制度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简而言之就是 分配不公,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一部反映群众住房难的电影《邻居》引起共鸣, 剧中那栋条件恶劣的筒子楼正是“福利分房”时代国人住房条件 的真实写照。经过“国家高积累、低消费,民众先生产、后生活” 的物质匮乏时期,“安居”逐渐成了中国人的迫切需求。
2.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初期,住房大多是分配的。筒子楼,便是那个时代最具 代表性的住房样式,当时很时髦。
改革开发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从以前的瓦房向平房, 楼房,公寓,别墅等发展。
八十年代中期,城市里许多人住进了带卫生间、厨房的单元房, 居住条件上升了一个大台阶。
进入九十年代,国家大力实行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变成了自己的私有 财产。至此,原先的福利分房被商品房逐步取代。
改革开放前后的住宅变化
制作人:吴昕源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民众住房条件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间,百姓住房经历了从福利分配到个人消费的巨大转变,如今,购房已经 成为大多数人一生最大的一笔支出。
1.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之前,改革以前我国的住房制度是福利分房制度,绝大部分城镇
居民的住房是租凭单位或房屋管理部門的房屋,只有少数居民拥有自已的 住房,人口多、住房面积小、三代同居一室是当时住房条件的真实写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