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摘要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要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要点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要点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1.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三个代表3. 科学的制度体系和管理体系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1. 坚定不移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 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3. 坚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1. 是对我国发展道路的一次伟大探索2. 是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 是我国发展进步的重要历史经验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景和意义1. 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2. 为维护国家长期稳定和社会和谐奠定了基础3. 为保障人民权益和促进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以上是我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要的总结,同时也是我根据这些要点准备撰写的文章的大纲。

下面我将按照深入浅出的方式,逐一展开对这些要点的分析和探讨。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这其中蕴含了许多深刻的内涵和价值观,需要我们逐一解读。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如何构建起来的?它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联系如何?以及在这一发展道路中,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起到了怎样的指导作用?我们来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

它是如何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崛起的?它又是如何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其中有着哪些关键的历史因素和发展变迁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景和意义又是怎样的?在未来的我国发展蓝图中,它又将如何为国家现代化目标提供保障?在维护国家长期稳定和社会和谐方面,它又有着怎样独特的价值?让我们从这些要点开始,深入挖掘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意义。

在我的个人观点中,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长期发展进步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指导理念。

它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持,并将在未来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我将遵循知识的文章格式进行撰写,内容将采用序号标注,同时会多次提及你指定的主题文字。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梳理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梳理

专题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20世纪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1949—1956年)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1)背景:A.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同时,恢复和发展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

B.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生产尤其是重工业生产比较落后。

C.依据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D.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主要成就: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以钢铁、机械和化工增长得最快,工矿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在东北建成了我国的重工业基地,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开始改变我国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意义)。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方式:农业——参加合作社;手工业——参加合作社;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3)意义:①实质是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②标志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③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1.正确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内容:A.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B.明确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在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述题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述题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述题摘要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内涵:1)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理论。

把握中国国情是基础,实践是根本途径,与中华文化的交汇、汲取其中蕴藏的智慧和养分是重要内容。

2)时代化就是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既包括内容和形式,也包括语言和话语体系。

把握时代主题,回应时代挑战,运用最新科学思想和科技成就,借鉴世界各国有益文明成果。

3)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

是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最终归宿,是根本立场、根本观点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要求和体现,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要求和体现。

相互关系:1)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和表现都带着中国的特点和特性,深刻揭示中国具体实践的规律性并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中国化是核心,是统领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总原则、总要求时代化是关键,是展现中国化和大众化科学性与先进性的重要标识大众化是基础,是拓展中国化和时代化深度与广度的重要途径2、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2)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都体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复习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复习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发展的两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发展的两个时期是指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本质上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2、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①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②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4、经济发展方式为了实现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手段、措施和具体做法。

主要包括依靠什么要素推动经济增长,采取什么经济结构保持经济发展,通过什么消费方式引导生产等。

5、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7、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简答1、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什么是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就是要总览全局、兼顾各方、统筹谋划、综合平衡,把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把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

4、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

中考政治(人教版)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考政治(人教版)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考政治(人教版)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块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时认清基本国情坚持基本路线1.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2.什么是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这种不发达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各个方面。

3.我国为什么仍处于初级阶段?(原因)①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②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③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因此,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5.国家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6.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点: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7.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8.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含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2)意义(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如何理解发展是硬道理等):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②发展是解决我国当前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是硬道理。

③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9.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地位、重要性、意义)①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②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③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什么是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述题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述题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述题摘要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内涵:1)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理论。

把握中国国情是基础,实践是根本途径,与中华文化的交汇、汲取其中蕴藏的智慧和养分是重要内容。

2)时代化就是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既包括内容和形式,也包括语言和话语体系。

把握时代主题,回应时代挑战,运用最新科学思想和科技成就,借鉴世界各国有益文明成果。

3)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

是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最终归宿,是根本立场、根本观点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要求和体现,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要求和体现。

相互关系:1)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和表现都带着中国的特点和特性,深刻揭示中国具体实践的规律性并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中国化是核心,是统领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总原则、总要求时代化是关键,是展现中国化和大众化科学性与先进性的重要标识大众化是基础,是拓展中国化和时代化深度与广度的重要途径2、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2)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都体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摘要: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做出了我国处于并将出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的科学论断。

正是党对我国国情的有着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我们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这是一条能使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生态平衡的康庄大道。

在当代中国坚持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

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我们党收获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和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并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制度,让中国人民体验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为以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次飞跃我们党收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下,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使我们拥有近十四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日益幸福,国家实力和国家地位得到极大增强,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不断推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张,GDP总量由1978年3645.2亿元到2011年的47.3万亿元。

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可以更好的投入公共基础建设中,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

2000多年的农业税取消,农业综合发展给农民带来新的收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摘要Word文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摘要Word文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摘要党和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团‎结的旗帜。

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是铁,团结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凝聚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形成全民族‎团结进取的‎强大力量。

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思想上团结‎一致,共同创造美‎好未来的重‎要纽带,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人们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奋‎进的旗帜。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具体体现和‎要求。

贯彻落实十‎八大确定的‎各项任务,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继续‎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胜‎利的旗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理光辉和实‎践威力,全面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是一面能够‎指引中国向‎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光辉‎旗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大历史任务:1,2(关系)
三件大事: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4个问题):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
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7
总纲、兴国之要、立国之本、强国之路、特点、根本目的:8
基本广清:14
三个没有变:15
阶段性特征(8个):16
重大战略依据(3个):17
科学发展观(4点):18
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主要目的: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8个):25
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对外开放、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经济发展
经济制度: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质:27
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质改革特点)改革:28
经济体质改革目标:28
经济体质改革方向和原则
经济增长cf经济发展:31
调节经济结构“三个转变”:32
中国特赦经济发展道路:33
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34
对外开放:35
国际经济新秩序:36
政治(定义,主要内容,表现形式):3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3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40
发展道路:41
人民民主: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44
社会主义民主:44
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政治体制:47
政治体制改革必要性:47
政治体制改革成就:47
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要求、根本目的、基本原则:48-49
政治体制改革cf政治稳定:49
文化:51
文化建设: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5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53
文化强国:54
2020年奋斗目标:54
文化制度:5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5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携的根本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56
社会思想多样化,指导思想一元化:57
文化软实力:57
提高文化软实力:58
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60
社会建设:62
三位一体:63
四位一体:63
社会建设主要内容:63
社会建设制度:64
教育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管理制度民生:65
民生问题:65
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65
社会利益关系新特点:67,68
处理矛盾:68
公平:69
正义:69
公平正义:69
收入分配公平措施:70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途径:71
社会管理任务:72
社会管理特点:72
社会管理和国庆和社会主义制度上的问题:73
社会管理之路:73
生态:75
生态文明:75
生态文明cf传统文明:7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76
生态文件建设的目标与意义:77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77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79
建设的基本途径:80
气候问题上,发展中国家cf发达国家:81
气候问题上中国态度:82
中国共产党:83
中国共产党领导内容:83
执政党建设理论:84
四个考验:86
四个危险:87
执政能力:89
执政能力建设目标:89
执政能力建设主要任务:89
先进性建设:89
新的伟大工程主要任务:91
党的建设科学化:91
国际局势新特点:95
当代中国同世界关系变化:96
国际战略:98
和平外交政策:99
和平发展道路:100
和平发展道路特征:101
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和平发展道路意义:1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