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先生简介及其作品
【推荐】王小波个人资料-精选word文档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王小波个人资料王小波是当代著名学者、作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小波个人资料,仅供参考借鉴。
王小波,当代著名学者、作家。
1980年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1997年因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作家简介王小波和爱人王小波(1952~1997年)当代著名学者、作家,汉族。
1952年5月13日生于北京,1968年去云南插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品学专业。
1984年至1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
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
墓地在北京昌平佛山墓区第八区。
王小波无论为人、为文都颇有特立独行的意味,其写作标榜“智慧”、“自然的人性爱”“有趣”,别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
师承穆旦(查良铮)。
个人履历经历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
王小波1968~1970年云南农场知青。
1971~1972年山东牟平插队;后担任民办教师。
1972~1973年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工人。
1974~1978年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工人。
1978~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学生。
职务1982~1984年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师。
1984~1988年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8~1991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1991~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
1992~1997年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北京。
终年45岁。
年谱简编王小波作品童年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一个干部家庭。
此时正值“三反”运动期间,家庭境况突发变故,这一突变对王小波的人生产生极大影响。
他的名字“小波”就是这一事件的记录。
父亲王方名原籍四川省渠县,逻辑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王小波中篇小说《黄金时代》导读

王小波中篇小说《黄金时代》导读王小波中篇小说《黄金时代》导读王小波,1952年生于北京。
中学毕业后在云南、山东等地下乡,先后做过农场职工、农民、工人和民办教师。
曾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和美国匹斯堡大学。
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过教,最终辞职,专事写作。
1997年辞世。
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亦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黄金时代》是作家王小波创作的中篇小说,是作品系列之“时代三部曲”中的一部作品,该系列入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王小波《黄金时代》的问世,实现了知青文学的突破。
作品中对性爱的正面书写,对现实的批判和嘲讽,对人生存状态的反思,对人性自由和本真的彰显,迥异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知青小说。
众所周知,六七十年代,中国处于非性的年代。
在非性的年代里,性才会成为生活的主题。
古人说:“食色性也。
”想爱和想吃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得不到,就成为人性的障碍。
性爱是在人的本能的基础上产生男女之间、使人获得特别强烈而愉说的肉体和精神享受的交往,在这个意义上两性世界的和谐与性爱文明的缔建,取决于人类在多大程度上珍视和创建一个成熟、健全的性爱生存境况和发展机制。
小说让读者了解非性年代带给人们束缚的同时,也用稀松平常的口吻展现了人们对性的真诚渴望,竭力规劝和引导着大众对性的健康认知,这对节制原欲时期的人来讲是写实快感的还原,对现代人而言,也是—种酣畅淋漓的快感表达。
王小波笔下的性同以往文学中的性有很大的不同,他既不同于劳伦斯把性写成美,也不同于《金瓶梅》把性写成丑,以警世劝善为目的。
他笔下的性就如同生命本身,健康、干净,既蓬勃又恬淡。
《黄金时代》还原了“文革”时期荒诞的社会现象。
谈到“荒诞”,很容易在外国文学作品中寻到踪迹,如卡夫卡、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的作品。
当时的中国也同样存在着荒诞现象,只是在“集体遗忘”的氛围里,敢于或者愿意将此揭露出来的作家并不多,王小波算是其中一个。
王小波先生的青春三部曲

已故作家王小波先生的青春三部曲,是他一生创作的顶峰代表作品.《青铜时代》、《黄金时代》、《白银时代》,但文艺界对其作品的评介,当属《黄金时代》最佳。
我的收藏,也只有后两部作品,前一部的,虽想得到,但在图书市场却始终未见。
后两部我是一一拜读。
这些作品中,处处透露出王小波的愤青与叛逆,语言犀利,思想深刻,布局巧妙,爱不释手。
小波先生的杂文同样精彩。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我的最爱。
现在中国的高校里流行这样一句话:
男生必读王小波,女生必读周国平。
王小波的主要作品介绍

王小波的主要作品介绍
王小波的作品代表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黑铁时代》、《地久天长》、《时代三部曲》、《走向新主义》、《寻找无双》等。
其中由《黄金时代》《未来世界》和《革命时期的爱情》组成的《时代三部曲》,是王小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介绍:
《黄金时代》:是《时代三部曲》之三,也是王小波最知名的小说之一,情节围绕主人公陈清扬从青年到文革期间的历程,以浪漫而饱含幽默的方式叙述了革命、知识分子、社会变革等重大话题。
《白银时代》:是王小波所著的一部科幻小说,讲述了未来世界的故事,描述了一个白银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受到巨大影响,充满了对科技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青铜时代》:是王小波所著的一部小说,讲述了唐朝时期的故事,以历史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韦小宝的描写,呈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涉及到政治、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
《我的精神家园》:是王小波所著的散文集,收录了他的一些代表作品,如《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等,以及一些对文学、艺术、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评论。
《沉默的大多数》:是王小波所著的一本杂文,该作品集结了愤慨、幽默、促狭、篇什、心平气和的理性讨论,对当代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进行了淋漓的解构和批判,从而带领读者寻找一个失去的精神家园。
王小波

• 王小波曾说:他的《黄金时代》, “从二十岁时就开始写,到将近四 十岁时才完篇,其间很多次的重写。 现在重读当年的旧稿几乎每句话都 会使我汗颜,只有最后的定稿读起 来感觉不同。”从这可看出,王小 波的写作是很认真,很慎重的。
• 1997年,王小波意外去世。他的去世成就了 “王小波热”,他的作品也被文化界认可, 甚至推崇。 • 他的妻子李银河如此看待王小波的作品: “一是它独特的思路,一是它独特的语言风 格。他的思路属于自由人文主义,是在经历 过思想浩劫的国度硕果仅存的自由和独立思 考精神的结晶;他的语言犀利幽默,妙趣横 生,是一种极具个人特色的文字。” • 这样的概括是公允的,王小波作品的价值和 意义正在于此。
王小波
• 一、生平简介(1952——1997) • 王小波,1952年出生于北京。1968 年 去云南插队。当过民办教师、工人。 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业管 理。1984年至1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 学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再学计算 机,在统计系当助教。回国后,曾任 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 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 京。
• 王小波以科学、理性、智慧为武器,通 过幽默、游戏、嘲弄、反讽等方式,攻 击了畸形的文化心理与文化现实,攻击 了愚昧、平庸、偏执、盲从、思想贫乏。 • 而民间立场与“业余爱好者”的心态, 使他在进行这种种“智愚之辩、明暗之 辩、通会通达通顺与矫情糊涂迷信专钻 死胡同的专横之辨”时,常能够做到 “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
• 小说代表作有《时代三部曲》 (《黄金时代》、《白银时 代》、《青铜时代》),电影 文学剧本《东宫· 西宫》;还 有数十万字的杂文、随笔,结 集为《我的精神家园》、《沉 默的大多数》。
附:《东宫西宫》 简介
王小波简介及作品

王⼩波简介及作品 你知道《黄⾦时代》的作者是谁吗?其实他就是王⼩波,你了解过他的经历或者你还知道它的其他作品吗?下⾯店铺⼩编给你分享王⼩波简介及作品,欢迎阅读。
王⼩波简介 王⼩波(1952-1997),中国当代学者、作家。
代表作品有《黄⾦时代》、《⽩银时代》、《青铜时代》、《⿊铁时代》等。
王⼩波出⽣于北京,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1978年考⼊中国⼈民⼤学,1980年王⼩波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发表处⼥作《地久天长》。
1984年赴美匹兹堡⼤学东亚研究中⼼求学,2年后获得硕⼠学位。
在美留学期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
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学,中国⼈民⼤学任教。
1992年9⽉辞去教职,做⾃由撰稿⼈。
他的唯⼀⼀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围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
1997年4⽉11⽇病逝于北京。
王⼩波主要作品名称体裁出版时间备注《唐⼈秘传故事》 ⼩说集1989年9⽉包括五篇⼩说:《⽴新街甲⼀号与昆仑奴》、《红线盗盒》、《红拂夜奔》、《夜⾏记》、《舅舅情⼈》《王⼆风流史》⼩说集1992年3⽉收⼊三篇⼩说:《黄⾦时代》、《三⼗⽽⽴》、《似⽔流年》《黄⾦时代》中篇⼩说1992年8⽉ 《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报告⽂学1992年1⽉与李银河合著《黄⾦时代》⼩说集1994年7⽉收⼊五篇⼩说:《黄⾦时代》、《三⼗⽽⽴》、《似⽔流年》、《⾰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界》《未来世界》中篇⼩说1995年7⽉ 《思维的乐趣》杂⽂集1996年11⽉ 《时代三部曲》 1997年5⽉包括《黄⾦时代》、《⽩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杂⽂集《沉默的⼤多数》随笔集1997年10⽉ 《⿊铁时代》 1998年2⽉ 《地久天长》剧本作品集 《东宫·西宫》电影⽂学剧本 王⼩波作品创作特点 作品主题 性爱 王⼩波的⼩说,第⼀次集中地⽤“爱情”,特别是“性爱”,公开挑战了⾰命逻辑。
作者简介范文

作者简介范文
《王小波的一生》
王小波,中国现代文学家,作家,也是一位数学家。
他出生于1952年,198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其作品以幽默、讽刺、
激烈而清晰的行文风格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王小波曾就读于北京清华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成为一名数学研究员。
在此期间,他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并且开始尝试文学创作。
他的独特观点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使他的作品备受好评。
王小波的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静夜思》等。
他的作品主题多样,涉及政治、社会、人生哲学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赢得了大量读者的喜爱。
除了文学作品,王小波还参与了一些社会活动,并且发表了大量反对现状的言论。
他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批评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使他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王小波是一位富有创造力和思想深度的作家,他的作品一直影响着世人。
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磨难,但他坚持不懈地创作,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作品。
他的一生是对文学的无尽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探索。
他的作品永远被铭记在人们心中。
《黄金时代》简介

《黄金时代》简介《黄金时代》是中国作家王小波的一部小说,该书于1987年出版,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为您介绍《黄金时代》的背景、故事情节、主要人物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希望能为您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背景《黄金时代》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作品,它以复杂的社会转型为背景,呈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剧变和对自由、爱情、个体尊严的追求。
小说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象,成为了中国作家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情节《黄金时代》以女主人公陈清扬的视角展开,通过她的日记和回忆述说了她从青春期到成年的成长故事。
陈清扬是一个富有独立个性的女性,她追求着自由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小说中,陈清扬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她勇敢面对生活的苦难和挫折,在纷繁的现实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主要人物陈清扬是本书的主角,她聪明、独立、乐观向上,追求真实和自由。
她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社会现实和人生的种种矛盾和困惑有着独到的见解。
陈清扬的朋友兼恋人孟晓阳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与陈清扬一起面对社会的残酷和不公平,并试图通过行动来改变现状。
作者王小波王小波是中国当代作家中的独特一员,他以独到的创作风格和作品内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崇尚自由,善于用幽默、讽刺和荒诞的手法揭示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弱点。
王小波的作品结构严谨,语言简练,文字幽默风趣,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人物的言谈举止,展现了生动而真实的形象。
他以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和独特的写作手法,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深思、娱乐,享受阅读的乐趣。
结语《黄金时代》通过对陈清扬的成长故事的叙述,揭示出个体与社会、个人追求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如果您对中国当代文学感兴趣,我强烈推荐您阅读《黄金时代》,相信它一定会给您带来深刻的思考和愉悦的阅读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0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他的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
王小波作品集:
1980年9月《唐人秘传故事》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2年3月《王二风流史》香港繁荣出版社。
1992年8月《黄金时代》台湾联经出版社。
1992年7月《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与李银河合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19பைடு நூலகம்4年7月《黄金时代》华夏出版社。
1995年7月《未来世界》台湾联经出版社。
1996年11月《思维的乐趣》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7年5月《时代三部曲》花城出版社。
1997年5月《我的精神家园》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年10月《沉默的大多数》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年2月《黑铁时代》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8年2月《地久天长》时代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