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课件

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封建门第的等级观念消失 C、世家大族的地位开始上升
B、民族交融改变世人婚姻观 D、科举制发展影响社会习俗
D
4.有学者指出,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原来统治乡村世界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
对门第的看重,过度到对文化的看重……· 读书人学诗的越来越多,书成为一种商
(1)时间:隋至唐前期
(2)内容: 租
纳粟为租(田租)
庸 纳帛或布代役为庸
土地税 代役税
调
纳帛或布为调
财产税
(3)意义:①以庸代役保证了较充分的生产时间,农民负担相对减轻,劳动积极性有所提高,
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②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了保障。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 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 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 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 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 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A.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D.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C
·
6.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点十八岁以下男丁为兵的敕文,
并下发到门下省。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坚持不肯
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效。魏征此举( )
A.削弱了中书省的权限 C.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
8.这是一种承认有财富差别的征税新模式,把之前的征税标准从个体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课件

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3.两税法的影响 积极影响:
新在哪?
积极 作用
①税种:繁杂多项—简化征收 ②标准“:舍地税人”
“舍人税地”
以人丁为主 以土地财产为主
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 国家的财政收入。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 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 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古 古代 代国 政家 治治 制理 度体 不系 断不 完断 善完
善
三省发挥的功能不同
中书省和门下省为何离太极宫最近?
中书造命,门下审复,尚书奉行。 ——《职官类·唐六典》
特点1:分工明确, 集思广益,提高效率
2、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中央官制的变化与创新
【材料三】中书掌定旨出命,门 下给事中掌握封驳,尚书受而行 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 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
妇人二十亩……老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 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 夫一妇,调帛(或布)一匹、粟二石。民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 出一夫一妇之调……奴婢八人,耕牛20头,亦出一夫一妇之调。 租(田亩税):粮食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 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 收其庸,每日三尺。
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 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时间:不定时—基本定时
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消极影响
统一税额取消、人口流动不受限制,各地税负轻重不均
材料六:臣出使经行,力求利病。窃知渭南县长源乡本有四百户,今才一百余户。……
其他州县,大约相似。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需五家摊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优质免费课件

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
不利的。
整,以(辅4)成削大一弱统门政阀府士之族团势结力巩,固。 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加强了中央—集—钱权穆;《国史大纲》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一、名门子弟初入仕
3、选官制度变化趋势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提示:选官标准、方 式、权力等方面思考
——翁俊雄《唐后期民户大迁徙与两税法》
均田制无法推行 原有的赋税制度无法实行
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政府出现财政危机
三、顺应时弊改税制
3、两税法 • 内容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材料十四】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
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 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
时期
制度
选官标准
选官方式
商周 世卿世禄制
血缘
官位世袭
战国-秦 军功爵制
汉
察举制
魏晋 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
科举制
军功
德行
家世 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
才学
朝廷授予
自➢趋下向选而客官上观标推、准荐科学 ➢ 选官方式 趋官向员公推平荐、公开 ➢朝选廷官授权予力 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强化 中央组织考试
二、宦海浮沉终为相
——《旧唐书·杨炎传》
弘农杨氏
以弘农郡为郡望的杨姓 氏族,属于“关陇八大 家”,有着“天下杨氏 出弘农,弘农杨氏遍天 下”之说。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教学课件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的创新 中央机构的创新 赋税制度的创新
课标要求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涛涛乱世
自公元220年曹丕代汉起始,至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中国历经了300 余年的分裂割据状态。期间虽有短暂的大一统王朝(如西晋)或局部统一(如 东晋、前秦、北魏等),但是战乱与分裂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隋朝统一全 国后,及其继承者唐朝,始终要面对如何巩固统一,加强政权建设这一历史 课题。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 ——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并依此授官
上上(官位五品) 上中(官位六品) 上下(官位七品)
起初的标准: 家世、道德、才能
中上(官位八品) 中中(官位九品)
西晋:家世
影响
中下(无官)
下上(无官)
下中(无官) 下下(无官)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①在一定时期内 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逐渐成为维护 士族特权的工具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卫玠
一、选官制度的变化创新 ——科举制
(一)科举制形成的背景 1. 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实行。 2. 隋唐加强统治的需要
隋唐大一统政权的形成需要大量职业化官僚阶层来治理
国家,必然要改变重军功、轻文教的旧的选举制度,改变
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要加强大一统的皇权,就必须削弱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A.礼部、B.户部、C.工部
结合教材和示意图,说说三省六部制的创新之处
秦汉
隋唐
结合教材和示意图,说说三省六部制的创新之处
三省六部制的创新之处
三省六部制的创新之处: ①相权三分,相互牵制 ②职责明确,分工合作 ③共同协商,集思广益 ④节制君权,减少失误 ⑤家国分治,更为理性
选官制度的创新 中央机构的创新 赋税制度的创新
课标要求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涛涛乱世
自公元220年曹丕代汉起始,至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中国历经了300 余年的分裂割据状态。期间虽有短暂的大一统王朝(如西晋)或局部统一(如 东晋、前秦、北魏等),但是战乱与分裂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隋朝统一全 国后,及其继承者唐朝,始终要面对如何巩固统一,加强政权建设这一历史 课题。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 ——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并依此授官
上上(官位五品) 上中(官位六品) 上下(官位七品)
起初的标准: 家世、道德、才能
中上(官位八品) 中中(官位九品)
西晋:家世
影响
中下(无官)
下上(无官)
下中(无官) 下下(无官)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①在一定时期内 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逐渐成为维护 士族特权的工具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卫玠
一、选官制度的变化创新 ——科举制
(一)科举制形成的背景 1. 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实行。 2. 隋唐加强统治的需要
隋唐大一统政权的形成需要大量职业化官僚阶层来治理
国家,必然要改变重军功、轻文教的旧的选举制度,改变
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要加强大一统的皇权,就必须削弱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A.礼部、B.户部、C.工部
结合教材和示意图,说说三省六部制的创新之处
秦汉
隋唐
结合教材和示意图,说说三省六部制的创新之处
三省六部制的创新之处
三省六部制的创新之处: ①相权三分,相互牵制 ②职责明确,分工合作 ③共同协商,集思广益 ④节制君权,减少失误 ⑤家国分治,更为理性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课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习近平
本课小结选官之变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黑水都督府(726年量)督府登安东都护府新赋税之变租庸调制到两税法人身控制减弱
公平公正今国界
工
黑水都督府 (726年量)课后思考与探究: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给当今国家治理提 供哪些历史借鉴和历史智慧?都城O 府、州级驻所政权部族界米虚 今国界 南海
结合材料分析三省六部制有何创新之处?此种创新有什么影响 ?
结合材料分析三省六部制有何创新之处? 此种创新有什么影响?皇帝 皇帝决策程序化 减少决策
失误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提高工作效率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中央决策 和行政体 系日臻完 备。
相权三分彼此制约 相互牵制集体决议
关内道京兆府o 362921剑南道成都府160950
o 河南道河南府194746江南东道余杭郡 86258
河东道太原府 河北道赵郡124000 8157关内道京兆府o o 河南道河南府241202 18799
赋税之变: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河东道太原府。 128905
东晋王羲之
材料一: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 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 才 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宋书 ·列传第五十四》材料二:今定中正,立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 之权势……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 ·刘毅传》
南 海
第7课都督府
于都护府
一、选官之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二、中枢之度—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三、赋税之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本课小结选官之变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黑水都督府(726年量)督府登安东都护府新赋税之变租庸调制到两税法人身控制减弱
公平公正今国界
工
黑水都督府 (726年量)课后思考与探究: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给当今国家治理提 供哪些历史借鉴和历史智慧?都城O 府、州级驻所政权部族界米虚 今国界 南海
结合材料分析三省六部制有何创新之处?此种创新有什么影响 ?
结合材料分析三省六部制有何创新之处? 此种创新有什么影响?皇帝 皇帝决策程序化 减少决策
失误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提高工作效率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中央决策 和行政体 系日臻完 备。
相权三分彼此制约 相互牵制集体决议
关内道京兆府o 362921剑南道成都府160950
o 河南道河南府194746江南东道余杭郡 86258
河东道太原府 河北道赵郡124000 8157关内道京兆府o o 河南道河南府241202 18799
赋税之变: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河东道太原府。 128905
东晋王羲之
材料一: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 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 才 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宋书 ·列传第五十四》材料二:今定中正,立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 之权势……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 ·刘毅传》
南 海
第7课都督府
于都护府
一、选官之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二、中枢之度—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三、赋税之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课文课件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5.唐代赋役制度中,具有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性质的是( )
①庸 ②调 ③徭役
④两税法
D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④
隋 唐
选官 制度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公平开放
制
度 的 变
中央 官制
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三省六部制 科学规范
——王定保《然唐科摭技言的·散进序步进。士》
比较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说明科举制的创新之处。
(选拔标准、选拔方式、选拔形式)
材料:(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
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
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
官职……
——柏杨《中国人史纲》
选拔标准:由注重门第家世到学识才能 选拔方式:严格执行考试选拔,而不是中正品评 选拔形式:更为制度化、公平、公正
1.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2.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
A.礼部 B.户部 C.工部
评价:这一政治制度一方面分散和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另一方面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 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代沿袭。
叁
1.旧制 魏晋:均田制
基础
租调制
租:粮食(粟)
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科举制的影响?想一想科举制局限性是什么?
材料一;士人可以不经举荐,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 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打 书破人况世相。家对大公族平对竞仕争途的的机垄会断。,给中下层读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37张PPT)

影响:1、量出为入,有利于国家财政的预算,从制度上避免官吏 随意增加税收;2、以土地和资产为征税标准,人口流动不影响 税收,扩大了税收对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3、众多税收统一 名目,一定程度防止官吏作弊摊派的可能性,减轻人民负担,一 定程度上维护唐朝政权。
唐后期——两税法的失败
材料十: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 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1.认识从汉至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和赋税
制度的演变历程。
2.分析理解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
庸调制、两税法的内容和影响。
3.联系隋唐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制度创新的意义。
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增强对中华文明成就的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中书令、侍郎 尚书令、仆射 侍中、给事中 政事堂
职责: 三省长官都是 宰相,中书、 门下决策,尚 书省下辖六部, 具体执行
特点: 职权分工明确, 又彼此制约;中 书和门下省处于 枢纽位置;集体 宰相制(群相); 官僚政治的强化。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历史意义: 家国异构
三、赋税制度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一般包括: 1.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也叫人口税,即丁税; 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3.以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 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 5.其他杂税
三、赋税制度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时代
赋税制度
征税标准
1、使负责宫廷饮食服饰起居等皇帝家务事的机构与 处理国家政务的机构截然分开,标志中国古代职官 制度走向成熟,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2、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和国家机器的顺利运转,行政 效率的提高。 3、既避免大臣独揽大权,也避免了皇帝一人决策专 断带来的失误。
唐后期——两税法的失败
材料十: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 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1.认识从汉至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和赋税
制度的演变历程。
2.分析理解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
庸调制、两税法的内容和影响。
3.联系隋唐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制度创新的意义。
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增强对中华文明成就的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中书令、侍郎 尚书令、仆射 侍中、给事中 政事堂
职责: 三省长官都是 宰相,中书、 门下决策,尚 书省下辖六部, 具体执行
特点: 职权分工明确, 又彼此制约;中 书和门下省处于 枢纽位置;集体 宰相制(群相); 官僚政治的强化。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历史意义: 家国异构
三、赋税制度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一般包括: 1.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也叫人口税,即丁税; 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3.以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 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 5.其他杂税
三、赋税制度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时代
赋税制度
征税标准
1、使负责宫廷饮食服饰起居等皇帝家务事的机构与 处理国家政务的机构截然分开,标志中国古代职官 制度走向成熟,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2、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和国家机器的顺利运转,行政 效率的提高。 3、既避免大臣独揽大权,也避免了皇帝一人决策专 断带来的失误。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课件(共23张PPT)

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们负担随币值波
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动而波动。
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
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③税外加征杂税,
——《白居易集》卷2《重赋》 人民负担逐渐加
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3: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举荐孝廉,再由
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材料4:曹魏创立,唐朝废。设中正,由本籍朝官兼任,以德才而定九品,作为吏部任用
根据,按士人表现,品有升降。
——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的研究》
对象:将
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
赋税征收 对象定为
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21至59岁
的成年男
子。
调:随乡所出,每丁每年
租:每丁每 年纳租粟2石
庸:每丁每年服徭 役20日;不应役 者,则纳绢或布替
输“调”绢2丈,棉3两; 不产丝绵的地区,每丁每 年纳布2丈5尺,麻3斤。
代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唐)陆贽 计丁征收赋17役
皇帝
交予审议
通过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起草政令 未通过 审核政令
封驳
决策系统 相权三分
共同议事机构:政事堂
吏、户、礼、 兵、刑、工
执行政令
行政系统
唐初,置中书省出诏令, 门下省掌封驳审议,意在二 者“以相检察”,但由于各 自不能“舍己从人”,故行 之不久,两者日有争论,遂 成怨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朝汉:代编以户纳制钱度。代不更同役种的类赋,税政府。把男农子民年编二入户十籍三,至实五行十按 编六户,按征收规租定赋轮和番征戍收徭边役服、兵兵役役,的称制为度更。。标不志着能我行国者古,代得完出整钱 的入赋官税,徭雇役役制以度代正。式形成。特点:田租轻而人口税和更赋重。 魏晋:租调制。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授田农民
皇帝
中书省 尚尚书书省台
门下省
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
二、中枢政务机构 (一)发展历程
隋唐: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省 (决策)
尚书省 (执行)
门下省 (审议)
吏户礼
唐太宗:宰相会议(政事堂)
兵刑工
中书门下(三省一体化趋势)
二
作用: ①分工明确、提高工作效率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含义、背景、颁行、特点、标准、影响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3.隋唐—清末:科举制(唐朝鼎盛)自由报名、分科考
试、差额录取的选拔人才方式,选官权在中央。
一、选官制度 (一)发展历程
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世袭制)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
秦国(含秦朝):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
②③④相集三中权思省(决分广六书散益部策省,,制)彼减的此少确制决立约策和,失完尚(削误备执书弱,行相是省权中) ,国加官强制皇史权上门的(审重下大议省变)革。
历朝基本沿袭。
吏户礼兵刑工
唐太宗:宰相会议(政事堂)
中书门下(三省一体化趋势)
二、中枢政务机构
(一)发展历程
秦:三公九卿制度
独 相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
一、选官制度
(一)发展历程
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世袭制)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
秦国(含秦朝):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 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科兴举地制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1由.地(((汉方123朝)))官历特选吏:察史点拔察访沿:标举,革自准制郡:由:。国报是每名一年、种举分自孝科下、考而廉试上各(推一进选人士人,)才选、为官差官权额的在录制地取度方。。 2.(魏4晋)影南响北:朝: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是门第。
——
魏晋南北朝:三省
群
相
隋唐:三省六部制
(二)发展趋势
①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②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益完备。(分工、效率等)
三、赋税制度 (一)发展历程
夏、商、周时代:贡赋制。赋税雏形,没有地租或土地税。 西周“土贡”有皮帛、宗庙之器、绣帛、木材、珍宝、祭服、
羽更春毛秋等赋战九:国类:,齐称国作““相九地贡而”衰。征此”外,鲁还国有军“赋初。税亩”
含(义4、)背影景响、:颁行、特点、标准、影响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3.隋唐—清末:科举制(唐朝鼎盛)自由报名、分科考
试、差额录取的选拔人才方式,选官权在中央。
一、选官制度
(2)科举制的历史沿革:
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3.隋唐—清末:科举制 (唐朝鼎盛)自由报名、分科考试、
差额录取的选拔人才方式,选官权在中央。
一、选官制度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 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 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 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秦:三公九卿制度
御史 大夫
皇帝
丞 相
三公
太 尉 九卿
奉郎卫廷典宗治少太
常中尉尉客正粟府仆
令
内
史
二、中枢政务机构
(一)发展历程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 皇 帝
东汉:尚书台——六曹
中(内)朝
尚
侍
常
书
令
中
侍
外朝
丞
御
史
相
大
夫
实际的 执行机构
太 尉
实际的 决策机构
有事上报
九卿
二、中枢政务机构 (一)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三省
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 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 制。 ④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 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 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 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 ⑤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 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 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 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⑥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 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1由.影地((汉响方12))朝:官历 特吏:①②史点察察在逐沿:访举一渐革自,定成:由制郡时为报。国科期维名是每举内护、一年制加士分种举强族科自孝了贵考下、中族试而廉央特(上各集权进推一权的士选人;工)人,具、才选差。为官额官权录的在取制地度方。。
2.(魏3)晋选南拔北标朝准::九品中正制。
一、选官制度
(一)发展历程
朝代
制度
依据 方式
汉朝 察举制 品行
魏晋南 九品中正制 北朝
门第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举荐
评定 授官
考试
(二)发展趋势
①标准: 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②选官权: 从地方收归中央 ③选择方式: 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二、中枢政务机构 (一)发展历程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隋-唐初: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唐初,除租、调外,
男子不去服兵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调”。对象(21—59成
年男唐子中)期(:作两用税?)法。背景、目的、实施、内容(①中央政府确
定总税额分配各地征收;②不分主户、客户,以当时居住地编入 户;③分户税-人丁和财产、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④一年分夏季、秋季两次纳税) 作用?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一)发展历程
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世袭制)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
秦国(含秦朝):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
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1.汉朝: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由地方官吏察访,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选官权在地方。
皇帝
中书省 尚尚书书省台
门下省
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
二、中枢政务机构 (一)发展历程
隋唐: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省 (决策)
尚书省 (执行)
门下省 (审议)
吏户礼
唐太宗:宰相会议(政事堂)
兵刑工
中书门下(三省一体化趋势)
二
作用: ①分工明确、提高工作效率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含义、背景、颁行、特点、标准、影响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3.隋唐—清末:科举制(唐朝鼎盛)自由报名、分科考
试、差额录取的选拔人才方式,选官权在中央。
一、选官制度 (一)发展历程
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世袭制)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
秦国(含秦朝):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
②③④相集三中权思省(决分广六书散益部策省,,制)彼减的此少确制决立约策和,失完尚(削误备执书弱,行相是省权中) ,国加官强制皇史权上门的(审重下大议省变)革。
历朝基本沿袭。
吏户礼兵刑工
唐太宗:宰相会议(政事堂)
中书门下(三省一体化趋势)
二、中枢政务机构
(一)发展历程
秦:三公九卿制度
独 相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
一、选官制度
(一)发展历程
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世袭制)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
秦国(含秦朝):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 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科兴举地制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1由.地(((汉方123朝)))官历特选吏:察史点拔察访沿:标举,革自准制郡:由:。国报是每名一年、种举分自孝科下、考而廉试上各(推一进选人士人,)才选、为官差官权额的在录制地取度方。。 2.(魏4晋)影南响北:朝: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是门第。
——
魏晋南北朝:三省
群
相
隋唐:三省六部制
(二)发展趋势
①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②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益完备。(分工、效率等)
三、赋税制度 (一)发展历程
夏、商、周时代:贡赋制。赋税雏形,没有地租或土地税。 西周“土贡”有皮帛、宗庙之器、绣帛、木材、珍宝、祭服、
羽更春毛秋等赋战九:国类:,齐称国作““相九地贡而”衰。征此”外,鲁还国有军“赋初。税亩”
含(义4、)背影景响、:颁行、特点、标准、影响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3.隋唐—清末:科举制(唐朝鼎盛)自由报名、分科考
试、差额录取的选拔人才方式,选官权在中央。
一、选官制度
(2)科举制的历史沿革:
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3.隋唐—清末:科举制 (唐朝鼎盛)自由报名、分科考试、
差额录取的选拔人才方式,选官权在中央。
一、选官制度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 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 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 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秦:三公九卿制度
御史 大夫
皇帝
丞 相
三公
太 尉 九卿
奉郎卫廷典宗治少太
常中尉尉客正粟府仆
令
内
史
二、中枢政务机构
(一)发展历程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 皇 帝
东汉:尚书台——六曹
中(内)朝
尚
侍
常
书
令
中
侍
外朝
丞
御
史
相
大
夫
实际的 执行机构
太 尉
实际的 决策机构
有事上报
九卿
二、中枢政务机构 (一)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三省
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 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 制。 ④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 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 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 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 ⑤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 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 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 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⑥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 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1由.影地((汉响方12))朝:官历 特吏:①②史点察察在逐沿:访举一渐革自,定成:由制郡时为报。国科期维名是每举内护、一年制加士分种举强族科自孝了贵考下、中族试而廉央特(上各集权进推一权的士选人;工)人,具、才选差。为官额官权录的在取制地度方。。
2.(魏3)晋选南拔北标朝准::九品中正制。
一、选官制度
(一)发展历程
朝代
制度
依据 方式
汉朝 察举制 品行
魏晋南 九品中正制 北朝
门第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举荐
评定 授官
考试
(二)发展趋势
①标准: 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②选官权: 从地方收归中央 ③选择方式: 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二、中枢政务机构 (一)发展历程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隋-唐初: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唐初,除租、调外,
男子不去服兵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调”。对象(21—59成
年男唐子中)期(:作两用税?)法。背景、目的、实施、内容(①中央政府确
定总税额分配各地征收;②不分主户、客户,以当时居住地编入 户;③分户税-人丁和财产、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④一年分夏季、秋季两次纳税) 作用?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一)发展历程
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世袭制)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
秦国(含秦朝):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
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1.汉朝: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由地方官吏察访,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选官权在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