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过程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过程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过程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

一、实验或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空气占据空间”实验是河北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空气》中进一步证明空气存在的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活动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并且能够占据空间。同时,通过尝试设计并实施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一)实验原型

教材中的实验原型是从“水占据空间”的实验开始的,将钩码放入装满水的烧杯,水溢出,让出部分空间,证明水占据了空间。然后让学生根据“水占据空间”的实验推测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再依托教师提供的器材(如水槽、红水、注射器、玻璃管、透明软管、胶塞、长颈烧瓶、去底塑料瓶等)自行设计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二)不足之处

1.“空气”概念太抽象,实验设计无主张。

水,看得见,摸得着,所以教材中“水占据空间”的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学生也容易理解。而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由水占据空间过渡到空气占据空间是思维的节点,原型实验并没有化解这一节点。

2.实验原型欠指导,创新设计困难多。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根据课堂经验,面对老师提供的

各种材料仪器,即便有学生能设计出一些实验,但是整体水平不高,教者不利用具体形象的实验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很难被激发。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由于空气看不见摸不着,让学生明白空气占据空间很抽象,有难度,而书上的实验太抽象,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便利用学生常见的一些器材注射器、红水、烧杯、软管、胶塞、水槽等,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再通过日常生活中学生你知我见的物品作为实验器材,又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进一步观察,通过这两次次演示实验,让学生更清楚的理解空气占据空间,这两个实验的趣味性强,适合三年级的学生探究。

四、实验器材

1.长颈烧瓶、红水、水槽、胶塞、透明软管、两个注射器、玻璃管。

2.去底塑料瓶、气球、乒乓球、水槽、水。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包括实验装置平面图)

实验原理: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实验装置:

1.实验一的装置:将烧杯里面装满红水,一个注射器抽一管红水,另一个注射器抽一管空气,将其分别注入烧杯内,观察现象,水都溢出来。

2.实验二的装置:将空饮料瓶的底部剪去,再将瓶盖盖紧,观察乒乓球的位置;拿开瓶盖,然后将瓶口罩上气球,再观察乒乓球的

位置。

六、实验过程

实验一:

1、先将一个注射器抽一管红水,另一个注射器抽一管空气;

2、再将红水注入装满水的长颈烧瓶装置内,观察现象,水从玻璃管中挤出来了;

3、最后将注射器内的空气通过透明软管注入装满红水的长颈烧杯内,观察现象,此时红水也挤出来了;

比较发现,水进入长颈烧瓶中烧瓶中的红水挤出来,说明水占据空间,当空气进入长颈烧瓶中,烧瓶中的红水同样被挤压出来,说明空气也占据了空间。

实验二:

1、将乒乓球放入水槽中,将透明空饮料瓶罩着乒乓球,竖直压入水中,观察乒乓球停留的位置。

2、把透明空饮料瓶的瓶盖去掉,套上气球,同样将其竖直压入

水中观察饮料瓶里的乒乓球的位置变化以及气球的变化。

3、比较发现:开始乒乓球停留在水槽底部,说明空气占据着饮料瓶的空间;当把瓶盖去掉换成气球时,瓶中的空气就可以到气球中,水就进去占据原来那部分空气占据的空间,乒乓球随水面而上升。

4、得出结论:更进一步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七、实验效果

1、改进后的实验所需材料既简易,又绿色环保,而且比较安全。原实验使用玻璃杯易摔碎,不安全,而此实验选用的器材为生活中的废弃用品,既减少了生活中的垃圾,又为学习所利用。

2、实验操作既简单,又可重复实验,便于推广。组装实验装置简单,实验原理通俗易懂,同一个实验装置可重复使用,回收利用,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3、空气占据空间和空间被替换的现象都非常明显,变抽象为直观形象,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更适合三年级的同学探究。

4、通过观察乒乓球位置的变化及气球的鼓起,变静态为动态,感知空气的流动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可视性强。

八、自我评价

本实验的实验效果明显,学生易懂;实验装置创新,教师自制,学生也可自制器材进行实验探究。科学是民族发展之魂,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提升需要我们科学老师用心上好每一堂科学课,今天的创新实验是我在科学教学中一点小小的探索,今后我会继续努力带领我的学生一起去探索科学世界的奥秘。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