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四种基本创作模式 (1)

合集下载

纪录片的结构

纪录片的结构

纪录片的结构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从名词词性上理解,就是指纪录片的叙事方法和总体构成形式。

作为动词词性来理解,纪录片的结构是指创作者借助蒙太奇思维和语言,以叙事模式和造型、音响等手段,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将创作素材及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有机的组织和布局。

一部纪录片总离不开叙事和写人,如何把这些人、这些事组织起来,如何剪裁,如何布局,何处铺垫、何处高潮,从哪儿开头、在哪儿结尾等等,都是属于结构的范畴。

如果说纪录片的题材和主题解决的是“呈现什么”的问题的话,结构所解决的则是“如何呈现”的问题。

有人认为结构就是把无序的零散素材变成有序的叙事作品。

一部纪录片如果找到了一种合适的结构,也就寻找到了一种恰当的叙述方式,并且能够确立鲜明的节奏和风格。

结构的形态:从创作观念上看,大体可分为封闭式结构和开放式结构两大类。

在此基础上还可按照不同的取向分为各种具体的结构形态。

(一)从叙事方式上分,可以分为故事式和散文式故事式按照生活中所存在的矛盾冲突来设置和安排纪录片的结构。

分析案例《继母》。

散文式采用散文的结构方式将生活碎片自然地穿缀起来,凸现“形散神不散”的特征。

分析案例《终极运动员》。

(二)从时空安排方式上分,可以分为空间式、时间式、时空交错式、双线平行式空间式结构是以空间变化组织材料,也被称为横向式结构。

分析案例《伟大的北极》。

时间式结构是以时间流程组织材料,也被称为纵向式结构。

分析案例时空交错式结构表现为以节目主持人的采访过程为纵线,以被采访对象的活动空间为横线,并将两者交织起来构成一种符合结构。

分析案例《望长城》双线平行式结构是一种纯文学的叙事结构形态,在两条线索展开的过程中,构成相互映衬或相互对比的叙事模式。

分析案例《三节草》(三)从人与事的关系设计上分,可以分为一人一事、一人多事、多人一事、多人多事四种类型结构。

一人一事是以一人一事为总的和主要的故事贯穿线,其他人物和事件都作为陪衬的一种结构。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构成规律,就像社会结构不同于数理结构、房屋结构不同于人体结构、自然科学结构不同于艺术结构一样,电视纪录片也有它具有的结构方式。

而这种结构方式之所以独特,就在于它是客观社会生活(历史进程)和电视编导主观逻辑的统一,既是展示人物命运和事件发展的“轨迹”,又是承载人物行动和事件发展的“框架”,因此,结构就是电视纪录片的生命。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从内容上又分为叙事式结构、抒情式结构、传统式结构、非传统式结构、戏剧式结构、小说式结构等等,本文主要讨论我们经常运用的几种结构方式。

(一)绘圆法把一部纪录片的主题或者中心,也就是纪录片的创作者试图在片中所说的“核”作为“圆心”,而“半径”则是片中主人翁或被摄主体所要登场的主要活动区域。

中央电视台编导陈晓卿的《远在北京的家》,就是一部采用绘圆法拍摄纪录片的力作。

《远在北京的家》讲述的是几位来自安徽的农村姑娘到北京打工、在北京生活的故事。

全片通过四个段落,记叙了姑娘们在北京的经历,以及她们的生活遭遇,这是贯穿全片的圆心。

片中,作者巧妙地把主人翁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生活经历作为半径,把她们从到保姆介绍所找工作到遭遇生活的艰辛与甘苦等过程,放在这四季中加以描写。

例如,第一个段落是在安徽省无为县的偏僻小村拍摄的。

讲述的是春节刚过,农村姑娘张某就要远离父母双亲,到北京去做保姆。

这是刚刚够上成年的她第一次出远门,远处传来的稀稀的鞭炮声,母亲给她梳头、奶奶的眼泪,一家人围着吃饭,复杂的心情都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

当载着姑娘们的汽车渐渐远去、并在屏幕中消失的时候,观众们所要关注的内容与片中的主人翁一样,“等待她们的会是什么呢”?大凡从事电视编导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我们要拍摄的对象是一个人、一件事或一场景,那驾驭起来往往会得心应手;但是,如果我们要拍摄众多的人物、发生的几件事情、或是较为分散的场景,这是令我们头疼的事情。

纪录片常用方法

纪录片常用方法

跟拍、抓拍、抢拍是纪录片创作必要的拍摄手段,无论是影视界的“正规军”还是拿着DV机器热衷于创作的“散兵游勇”都离不开这一基本方法,尤其是以注重实况感人的原始记录就更需要将这一基本方法用活、用好、用足。

目前,纪录片的拍摄主要使用DVCM–150/ 190即可,这类摄像机价格适中(2–4万元),轻巧便于携带,特别适用摄像机的跟拍、抓拍、抢拍。

一、跟拍跟拍即创作者用摄像机对被采访人物或事件进行原生态的真实记录。

跟拍是纪录片创作最基本的也是常用的方法。

跟拍有以下的特点:第一、主人公能够旁若无人地面对镜头,轻松自然地进入自己的生活状态。

第二、创作者可以得心应手,按照创作要求真实、客观地记录主人公的生活。

第三、可以完整地记录生活或者事件进程,创作者可以获得深刻而详实的素材,为后期影剪留下取舍的空间。

譬如,在一次群众集会的拍摄现场,你用这种方法既可以有目标地长时间跟踪拍摄某一集会参加者,也可以有选择地去表现主席台上的演讲者、台下维持秩序的警察,或机动地变换机位去拍摄一般的集会参加者、周围的围观群众等等涵盖性的场面。

在现场变化较多的情况下,这种方法便于摄像师随机应变地对构图、机位、动作做出调整。

运用这一手法对一个摄像师的最大挑战,是技术上如何尽量减少摄像机依赖人体支撑而带来的晃动和尽力克服应对突发事件时的优柔寡断。

有时摄影师为了减少摄像机镜头的晃动感,在拍摄时使用了广角镜头,并且通过身体的前移和后退来分别摄取特写或较宽的画面,所以有人就把这一专业能力要旨归结为一种“脚上的智慧”———为了从远景改为近景摄像机就必须移动,而在现场如何拍摄移动的时机非常关键,这全仗摄像师的高度专注和机敏反应,同时还必须有相当的体力和迅速协调的动作。

二、抓拍抓拍即迅速捕捉、把握住、不放过。

在拍摄过程中,许多出彩的瞬间稍纵即逝,纪录片创作者必须根据丰富的生活阅历去预见可能出现的的精彩片段,一旦出现就要敏捷地去捕捉,把握住绝不放过。

技艺高超的摄像师不仅能准确地抓住关键性的情节,而且让这种情节的展现方式和整个事件的进展浑然一体,这看起来仿佛是信手拈来一样,但这种情形一般在故事片的拍摄中是通过剧情安排和与之匹配的场面调度来实现的。

纪录片的四种基本创作模式

纪录片的四种基本创作模式

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
形态和完整过程,因此,跟拍、同期声、
长镜头等纪实手法是纪录片最常见的创
作特征。
B
5
(三)艺术性是纪录片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蒙太奇、音乐、节奏的营造等各种艺术手段的使
用增加了纪录片的审美体验。美国纪录片大师怀斯曼就
经常依据对象的大体走向,为他设计一个客观环境,让
他在这个环境中作出应有的反应。与此同时。他也经常
言只语的佐证,形成了当代纪录片的标准模
式。”
B
14
其代表性电视栏目是美国CBS的《60分钟》,
我们的《新闻调查》也属于此。1999年《新闻调查》
栏目制作的纪录片《海选》获蒙特卡罗国际电视节
银奖。
B
15
四、反射式。
反射式是在拍摄过程中,把拍摄者
与被拍摄者之间如何中运作和互动的关
系呈现出来,也就是被拍摄者像一面镜
B
13
三、访问式。
这是在70年代纪录片美学观念发生重
大革新的情况下出现的。它首先出现在美国
女权主义的一些纪录片中,以后又为政治性
的作品所普遍采用,这种模式的纪录片完全
由访问和谈话组成,一个访问接一个访问,
整部片子是建构在访问上面的。“见证人—
—事件参与者,直接站在摄像机前讲述自身
的经历,时而做发人深省的揭露,时而做片
B
6
三、纪录片的四种基本创作模式
(一)格里尔逊式
又称直接宣导式。这个模式是以英国著名纪录片导
演格里尔逊而命名。
1929年,英国出现了以格里尔逊为首的“英国纪
录片运动”。其特点是影片内容重视社会功能,形式
上依赖解说词来配合画面,强调把电影用宣传和教育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四)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四)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四)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四)纪录片创作方式之八:制作工整精良精品节目是打开中国纪录片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一把钥匙。

确定好了要拍摄的内容,接下来就是考虑如何制作精品纪录片的问题。

我们知道,制作的前期,有些电视台对技术质量的要求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一些电视台宁可花重金和最好的设备保障电视剧、娱乐节目的制作,也不把纪录片的技术要求摆在首位。

这就造成了纪录片“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的态势,这也是中国纪录片的技术质量在国外信誉不好的重要原因。

澳大利亚著名纪录片制作人克里斯·麦可黎曾经指出:“中国纪录片要在海外寻找市场,必须达到一些基本的要求,首先是技术质量,所有的电视节目都必须达到国际普遍认可的技术标准。

”回头看看我国的纪录片,的确有一批上乘之作,可是在国际节目评奖、交流会上,往往由于图像清晰度低、音频信号不稳定等问题,失去了机会。

这些情况使我们感到痛心。

中国纪录片要想在国际上获得成功,必须把节目的技术质量视为生命。

前期拍摄时,要在摄像机、灯光、录音、特殊效果镜头的配备上下工夫,更要舍得使用最好的摄影师。

这样才有了拍出画面工整、色彩讲究并具有故事性的镜头的基础。

后期剪接时,从非线编辑、三维动画、电脑制作、配音配乐、录音合成等,都要精心制作。

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可以借鉴西方同行人的一些做法。

比如说对那些具有吸引力的画面和场景,进行重点加工;可以用稍长一些的时间对某个观赏性强的画面进行特技处理;对某部分感人的情节,进行多种艺术手段的烘托渲染;还可以运用高科技手段,通过那些娴熟的电视技术帮助观众进行理解、记忆和思考。

对有些“过去时”的故事,甚至可以用“情景再现”、“模拟重演”等方式进行可视性再创作。

如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频道制作的节目,可以说在技术上是无所不用其极的。

《大白鲨》是xxxxRY的一部以环保为主题,呼唤人类保护鲨鱼、维持生态平衡的纪录片。

为了说明大白鲨并非主动攻击人类(并非单纯地说教,而是用大量事实、数据和评论表现主旨),作者和专家采用实验的形式,安排不同游姿的机器潜水员入海进行拍摄。

浅谈中国纪录片存在的问题

浅谈中国纪录片存在的问题

浅谈中国纪录片存在的问题发表时间:2010-04-13T19:20:07.340Z 来源:《大舞台》2010年第1期供稿作者:李北川[导读] 长镜头、同期声纪实手法的运用,是我国纪录片创作水平的一个分水岭【摘要】本文针对我国纪录片走不进国际市场和纪录片栏目生存危机的现象,论述了目前我国纪录片普遍处在创作模式化、题材狭窄,滥用长镜头、运用虚假同期声和声音质量、画面质量都没有达到国际纪录片要求的技术指标和艺术指标,以及栏目化与创作矛盾的问题。

【关键词】纪录片模式化长镜头同期声栏目化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纪录片创作开始反叛“形象化政论”主题先行的纪录片创作模式后,开拓了纪录片创作新道路,特别是随着新纪录片运动的推进,我国纪录片从精英文化转向大众文化,使得边缘群体和底层百姓的生活命运及内心世界得到关注。

而且,一大批优秀纪录片在国际大赛中获奖,同时,也有一些纪录片受到国际市场青睐。

但是,从我国3000多家电视台,数千家影视制作公司和诸多独立制片人,每年创作的上千部纪录片来看,真正能走进国际市场的却很少,而且有很多纪录片栏目出现生存危机。

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纪录片存在以下问题。

一、创作模式化从新纪录片运动发展至今,目前我国纪录片创作手法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观察式创作手法,即以生活自身形态来阐释生活的创作手法;第二种是再编式创作手法,即通过以往拍的历史影像资料进行重新编辑,重新解说,来讲述历史故事;第三种是探索式创作手法,即通过现存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物,引出蕴藏在传统文化和历史文物背后的故事。

这三种创作模式相比而言,最流行的是观察式创作手法。

这种观察式创作手法的流行,其主要原因是创作界有一种怪现象,那就是,只要某纪录片获了大奖,某风格的纪录片就成了效仿的模板。

当然这也与理论界有关,因为,我国理论界给纪录片下的定义是:“纪录片是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允许虚构事件,基本的叙事报道手法是采访拍摄,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拍摄方法,纪录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

纪录片创作手法

纪录片创作手法

纪录片创作手法答:纪录片创作手法包括直接记录法、重新演绎法、主观视角法、电影化手法等。

1. 直接记录法是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纪录片创作手法,它的特征是尽可能地还原现实生活的真实场景和事件,用镜头记录下来。

这种手法不需要任何演员、剧本或现场导演,只需要摄影师来拍摄即可。

2. 重新演绎法是一种表现手法,它通过演员重新再现历史或经典事件。

以现代技术手段来还原一些历史时期,将特定时代的人物、物品、建筑场景还原出来,通过文献考证、场景搭建、服装道具、化妆假发等手段去实现。

3. 主观视角法是另一种常见的纪录片创作手法。

它从一个人的角度出发,用讲述的方式在纪录片中表达他的观点和看法。

这种手法往往需要摄影师采访人物,获取到人物所看到的事物、经验和感受,然后通过镜头和画面的展示来呈现。

4. 电影化手法是将电影的手法和纪录片相结合的创作方式,这种手法注重故事情节的安排,也强调视觉效果的呈现,让观众能更好地融入到纪录片中。

这种手法应用广泛,在现实主义、现代人物与历史故事等领域都有所应用。

总之,纪录片的创作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手法都有其特别之处。

创作者在制作纪录片时可以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和形式进行选择,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多种手法的结合。

5. 变革与创新:美的认为,只有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美的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和尝试,不惧失败。

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得美的能够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的需求。

6. 打造企业家精神:美的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因此,美的注重培养员工的企业家精神,鼓励员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判断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7. 尊重和激励:美的管理之道强调对员工的尊重和激励。

尊重员工的人格和权利,激励员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潜能。

这种尊重和激励的管理方式,使得员工能够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和支持,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度。

8. 持续改进和学习:美的认为,企业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一)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一)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一)作者:冷冶夫来源:《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2008年第01期自从电视纪录片走入荧屏以来,它就开始以一种其他任何电视节目都难以替代的独特的存在价值受到人们的关注。

尤其是近几年,不但纪录片创作有了一定的规范、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还涌现出了一大批独立制片人和DV爱好者。

虽然他们中有不少人还不是“科班出身”,一些DV爱好者的作品也还显得稚嫩,但他们酷爱纪录片这块土地,并快乐地耕耘着、收获着、享受着……一位资深的国际纪录片专家在了解了中国纪录片创作队伍的情况后感叹道:“中国人的这种热情和欲望(指纪录片创作)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专业人士无法做到的。

”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中国纪录片创作已经或者即将具备跻身世界纪录片创作前列的实力。

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中国纪录片仍然需要理论上的驾驭、创作上的争鸣和实践中的突围。

特别是面对整个世界,中国纪录片眼下不缺乏热情和勇气,缺乏的是清醒的发展路线,以及由这条发展路线引发出来的理智、秩序和“到位”的创作方式。

纪录片创作方式之一:强化故事性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

那么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笔者认为,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

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

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运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叉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

一般说来,打击犯罪纪录片的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潜伏行动》曾经引起收视冲击波,画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了视觉的悬念。

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有这样几种不同形态:1. 画面语言直接叙述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样,在不介入的长期观察中捕捉真实。代 表作品是罗伯特·德鲁的《初选》(1960年) 《幸福母亲的一天》(1963年)等。

我国的代表作如:成都电视台拍摄的
电视纪录片《平衡》2001年获19届电视金
鹰奖最佳纪录片作品奖。

“真理电影”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电
影银幕上出现的关注社会问题的影片,电影
干预社会的倾向日趋明显,这股潮流在当时
指采取戏剧化手法对现实生活事件进行“搬演”甚
至“重构”。

当代中国电视专题片从形式到创作手法都与
直接宣导式一脉相承,直接宣导式导致中国电视专
题片的诞生。
二、真实电影式。

“真实电影”是对20世纪60年代出现
于欧美等国的“真理电影”和“直接电影”
的统称。它强调纪录片应对现实进行“客观”
展示。从影片样式看,可以说它是对格里尔
且在时间、空间和细节方面也要求是真
实的。在西方学者看来,无论纪录片是
对现实的戏剧化解释也好,还是对现实
的创造性解释也好,亦或如实反映也好,
他们都不会认为纪录片反映的是真实客
观的原始现实。他们认为真实很遥远,
没有人能做到真正的客观。
(二)纪实性是纪录片最常见的创作 特征。

纪录片是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
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
形态和完整过程,因此,跟拍、同期声、
长镜头等纪实手法是纪录片最常见的创
作特征。

(三)艺术性是纪录片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蒙太奇、音乐、节奏的营造等各种艺术手段的使
用增加了纪录片的审美体验。美国纪录片大师怀斯曼就
经常依据对象的大体走向,为他设计一个客观环境,让
他在这个环境中作出应有的反应。与此同时。他也经常
子一样把拍摄者给“照”出来的一种创
作模式。它混合了前几种的观察、访问、
以及摄影机前后人物之间互动等多种记
录方式,使“纪录片永远不再是再现的
形式。”

在这类作品中,制片人本身成为事
件的见证人——参与者,也是作品社会
意义的创立者,被拍摄者与拍摄者之间
的互动过程被坦率而清晰的表现出来。
创作者把自己的看法、评价、情绪传达
这是在70年代纪录片美学观念发重大革新的情况下出现的。它首先出现在美国
女权主义的一些纪录片中,以后又为政治性
的作品所普遍采用,这种模式的纪录片完全
由访问和谈话组成,一个访问接一个访问,
整部片子是建构在访问上面的。“见证人—
—事件参与者,直接站在摄像机前讲述自身
的经历,时而做发人深省的揭露,时而做片
言只语的佐证,形成了当代纪录片的标准模
式。”

其代表性电视栏目是美国CBS的《60分钟》,
我们的《新闻调查》也属于此。1999年《新闻调查》
栏目制作的纪录片《海选》获蒙特卡罗国际电视节
银奖。
四、反射式。

反射式是在拍摄过程中,把拍摄者
与被拍摄者之间如何中运作和互动的关
系呈现出来,也就是被拍摄者像一面镜
逊式纪录片的反叛。“最纯粹的真实电影甚
至视解说为天敌,通篇没有一句解说词,只
是客观地记录被拍摄对象的声音。”

由于对“真实”的理解不同,真实电影
又分为两个流派:“直接电影”和“真理电
影”。

“直接电影”是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纪
录片制作中一次独具风格的电影运动,它主
张摄影机和拍摄人员应该像“墙上的苍蝇”
被称为现实主义潮流。其代表作品是让·鲁
什的《一个夏天的记录》(1960年),他们
承认摄影机的存在可以对现实产生影响。
“纪录片制作者不再是躲在摄影机后面的局
外人,而是要积极参与被拍摄者在被拍摄的
那一刻的生活,促使被拍摄者在摄影机面前
说出他们不太轻易说出的话,或不太轻易做
出的事。”

我国的代表作如:《小留学生》。
给观众,表明纪录片工作者只能是一位
诠释者,他的看法无法取代事实本身。
第四讲 纪录片概述
一、纪录片的定义 二、纪录片的基本特征 三、纪录片的四种创作模式
一、纪录片的定义

1979年,美国四所大学电视系联合编撰的电
影术语词典有这样的表述:纪录片,一种非虚构的
影片,它直接取材于现实,并用剪辑和声音增进主
题思想。

我国界定:以摄影或摄像手段,对政治、经济、
军事、文化、自然和历史事件等作比较系统完整的
为基本美学特征,是一种非虚构的、叙
事的影片样式。它兼有认知和娱乐的功
能,并以之区别于以认知为主的文献档
案影片和以娱乐为主的艺术、剧情影片。
二、纪录片的基本特征:
(一)真实性是纪录片最鲜明的本质 特征。

尽管对真实的理解不同,可否使用
虚构的策略意见不一。但总的来说,纪
录片不仅要求人物、事件是真实的,而
纪实报道,并给人以一定审美享受的影视作品。它
要求直接从现实取材,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
扮演,其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的发生发
展过程中,用“挑、等、抢”或追随采访的摄录方
法,记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
在确保报道整体真实的基础上,要求细节的真实。

学者聂欣如的界定:纪录片以纪实
三、纪录片的四种基本创作模式
(一)格里尔逊式

又称直接宣导式。这个模式是以英国著名纪录片导
演格里尔逊而命名。

1929年,英国出现了以格里尔逊为首的“英国纪
录片运动”。其特点是影片内容重视社会功能,形式
上依赖解说词来配合画面,强调把电影用宣传和教育
有目的。正如格里尔逊宣称:“我把电影视为讲坛,
用作宣传,而且对此并不感到羞愧,因为在尚未成型
不按生活的自然流程来剪辑和结构他的片子,而是使用
一种非常戏剧化的形式来表现,他将这种表现称之为"
对现实的一种虚构",实际上,这种再创作的剪辑是依
据了生活的连续性和相关性,利用声画关系的逻辑与联
想,服务于创作者叙事目的的一种重构。由此可见,在
电视纪录片中"真实"是一个源于客观真实又高于客观真
实的概念,它更注重的是价值判断与审美体验。
的电影哲学中,明显的区别是必要的。”这种模式把
纪录片当成了传播与劝服的工具,认为它是一种直接
宣传的手段。
其代表作是格里尔逊1929年拍摄制作的《漂网 渔船》,第一次将普通人的生活搬上银幕,也是一 部在现实生活中拍摄的影片。

后来,格里尔逊将纪录电影定义为“对现实的
创造性处理”。所谓“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主要

“直接电影”和“真理电影”都是
以追求真实为目的,都是在同期录音的
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但两者还是有明显
区别:前者认为纪录电影应该是对现实
的纯粹记录,在被动状态中捕捉真实,
反对在纪录片中使用虚构的手法;后者
认为纪录电影不应该纯粹地记录现实,
而应该主动地去挖掘真实,不排除在纪
录电影中采用虚构等策略。
三、访问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