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泉灵自述离职心情就像离婚

合集下载

张泉灵:下一秒的转身既是冒险,也是机遇

张泉灵:下一秒的转身既是冒险,也是机遇

龙源期刊网 张泉灵:下一秒的转身既是冒险,也是机遇作者:程西冷来源:《37°女人》2016年第09期张泉灵宣布自己加入紫牛基金做投资人是在2015年9月8日“今日头条”发布会上,她是这场发布会的主持人。

第二天一早,她发了自己的那篇著名的《生命的后半段》文章,她把自己比喻成圆形鱼缸里的金鱼,对世界可能有自己的物理观点,但也想追根究底,对玻璃缸世界之外有好奇心。

她说下了决心,下一秒要想去另一个世界走走。

她曾是央视的核心记者,深入报道阿富汗战争、汶川地震,奠定了她的专业地位,但在国人的心中,最能够证明她在央视位置的应该是2012年直播两会。

她承认,在传统意义上,她之前算是功成名就。

而当下,她是傅盛成立的投资基金的合伙人,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需要加速学习。

做一辈子记者曾是我的梦想张泉灵的人生中曾经有许多个改变下一秒人生的决定,每一次,促使她做出这个决定的,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

在她高考选择方向时,高中班主任指出了她的能力所在和择业方向。

后来她进入北大德语系后,是大学同学的鼓励让她报名央视市场招聘,并最终在1997年考入央视国际部:而当她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时候,是白岩松让她明白应该如何选择。

这一次的人应该是傅盛,在见到他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张泉灵从没想过自己会从知名媒体人转行做天使投资人,她曾多次说过,做一辈子记者是自己的梦想。

“记者的一辈子相当于别人活了几辈子,这能满足我蓬勃的好奇心。

”让张泉灵的职业轨道发生变化的也是好奇心,她也认为自己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奇心和学习能力,朋友说,张泉灵是她见过的知识最驳杂的人,还给她起了一个绰号“全百科”。

张泉灵的微信公众号下边栏中有一个叫“冷知识”的栏目,这个栏目是由张泉灵的一个段子而来,她曾和一个办公室的小姑娘做游戏,每天小姑娘帮她买一杯咖啡,她给对方讲一个一般人不知道的冷知识。

告别_黄金时代_对52位传统媒体人离职告白的内容分析_陈敏

告别_黄金时代_对52位传统媒体人离职告白的内容分析_陈敏

中央电视台 中央电视台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独立记者 新京报 湖南某纸媒 南方都市报 / 深圳广电杂志 华商报 南方周末 南方报业集团 FT 中文网 凤凰卫视 京华时报 上海文广集团,第一财经 新周刊 南方都市报 中央电视台 博雅天下 新京报 新周刊 都市快报 中央电视台 中央电视台 北京日报社 新京报 中央电视台 网易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新华社浙江分社
DOI:10.16057/ki.31-1171/g2.2016.02.002
20
和讨论。
15 年 11 月, 原北京日报社副社长李洪洋、 新京报传媒副总裁刘炳路、网易新媒体
中心总监龙志先后离职,再加上之前 9 月份,原 中央电视台知名主持人郎永淳、张泉灵离职,传 统媒体人频密的离职事件一次次引发公众的关注 公众不但关注媒体人离职后的新去向,也关 注媒体人离职时的“告白” 。从最初的震惊、感 慨,到后来的麻木、反感,再到如今的调侃、戏 谑, 甚至带有人身攻击的批驳, 公众对于媒体人离职告白的态度, 正发生微妙的变化。 这在由张泉灵的离职告白《生命的后半段》所引发的社会讨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媒体人离职时“是不是该安静的离开”?离职告白究竟是对新闻行业的沉痛告 别,还是在虚伪地谈情怀,抑或是炒作一把、搞品牌营销等,即使在媒体人内部,
◎ 本期专题
SHANGHAI JOURNALISM REVIEW
告别“黄金时代” :
——对 52 位传统媒体人离职告白的内容分析
■ 陈 敏 张晓纯
【本文提要】本文对 2009 年~ 2015 年间 52 位媒体人的离职告白文本进行内容分析 后发现,传媒体制的禁锢、新技术的冲击、媒体经营的压力以及个人职业规划等四 个方面,是媒体人阐述自己离职理由时的主要归因。此外,这 52 人样本中,至少有 39 人具有十年及以上新闻从业经历,他们与传统媒体的 “黄金时代”或多或少有些 交集,这些资深记者对于自身角色和心态的阐释,以及对于新闻业转型的判断,为 研究中国新闻业转型提供了一份难得的史料。 【关键词】告别话语 媒体人 转型 黄金时代 【中图分类号】G201

重来一次的精神自由

重来一次的精神自由

重来一次的精神自由作者:刘东华来源:《时代金融》2015年第28期原央视主持人张泉灵离职,她在自己的微博发文称:“我的身份不再是央视主持人,因为生命的后半段,我想,重来一次。

”对张泉灵的离职,很多人肯定不解、惋惜、惊诧,或者还会有很多对她辞职原因的猜测、臆断,但这一段博文做了最好的解释。

“生命的后半段,我想,再来一次”,没有什么比这更有力量,更能体现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了。

几年前,我也有过离职的经历,也是在人到中年的时候,从自己做了20多年的岗位离开。

不过,我缺少离职之前的心理准备,是这个平台的裂变重组,让我失去了早就习惯的位置、环境。

所以,我对自己的“被离职”充满了怨愤,我仇视那些让我失去了“位置”的人,甚至,在我内心悄悄地拟好了一个“恶人”的名单。

有一段时间,我会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打击的时候,把责任归咎于这些“恶人”,我自己认为,如果不是他们排斥我,我生活的环境应该安逸得多。

其实,这样的结果,只能让自己变成一个心理压抑,情绪无常的“边缘人”。

让我不再用阳光的心态去接受社会,也不会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把自己的生命无辜地托付给了迷茫。

后来,我遇到了我之前的一位同事大李。

他和我一样,也在那次重组中意外出局,其实那时候他是技术骨干,他负责的项目一直是原单位收益最高的,很多人觊觎他的位置。

但他的态度明显乐观得多,他没有张泉灵说的那么含蓄,很直观地鼓励我:”人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大不了重新再来。

“大李说:“重新去选择自己的路子,让自己尝试新的环境、新的业务,去了解未知的领域,生活才有意义。

”大李做的项目是食品发酵,这是他大学的专业,离职后,他选择去做了医疗器械。

开始,他去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做销售,渐渐了解了一些医疗器械方面的知识和市场规则。

后来,干脆与人合伙做起了医疗器械的研发和加工。

他根据客户反馈的意见知道一些传统的医疗器械存在缺陷,其实这些缺陷,只需要小小的改动就可以接近完美。

现在,大李公司生产的医疗器械,成了很多医疗机构的首选产品,并且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

张泉灵最新演讲: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

张泉灵最新演讲: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

张泉灵最新演讲: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作者丨张泉灵来源丨好大夫医生端Lite(ID:haodf_dr)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我前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个东北人讲述自己的故乡。

我读了感触挺深的。

这篇文章里面,作者讲了一个案例。

他说:他爷爷有一年给他打电话,特别着急说「你们俩夫妻别在北京混了,赶紧回哈尔滨吧。

这儿有好事情,这儿的环卫局在招环卫工人,不是临时的,是正式的。

而且给上保险,2000 多元/月,可好了。

」如果你不是一个东北人,可能理解不了「体制内、有保障」这六个字的魔性,也就更理解不了作者爷爷为什么会如此看中一份2000 元/月的工作了。

但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后来哈尔滨招环卫工这个岗位时,报了几千人。

其中200 多人有完整本科学历,甚至还有硕士毕业生。

我不知道这些硕士在走进大学校园时,甚至在完成他们硕士论文时,他们有没有想过自己将来竟然会去做一个环卫工。

当然,我们还是比较强调「人人平等」,强调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

但实际上,不同的职业对社会的贡献还是不一样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学生甚至硕士生,去选择走环卫工这样一条路呢?借着这个案例,我想表达的是,我们这一代人活得特别不容易。

因为这个时代的变化太快了,但我们内心的价值观有可能停留在上一个时代,甚至在上上一个时代。

这个故事里的爷爷,我相信他的价值观,其实还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早期。

他相信一个不变的体制、一个不变的单位,一个体制内可以每个月给你固定工资的人生状态是最有安全感的,他完全不知道在外面世界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面对变化的焦虑感,其实在2 年前也发生在我的身上。

很多媒体会问「你当着央视的主持人,为什么要去改变身份,做另外一个职业,你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我通常开玩笑说,我在央视面临这样一个状态,就是一开始的时候会有人说:泉灵姐,我特别喜欢你。

后来有人说:泉灵姐,我妈特别喜欢你。

再有人说:泉灵姐,我奶奶特别喜欢你。

我特别担心很快就没有人喜欢我了,我就离开了。

[人生,张泉灵]张泉灵:40岁后的换轨人生

[人生,张泉灵]张泉灵:40岁后的换轨人生

张泉灵:40岁后的换轨人生去年前,我一直觉得互联网只能作为一个兴趣或者一个沟通工具,但从去年开始,我感受到互联网在生活方方面面的所有积累都爆发出来。

当看到我爸妈都已经在用滴滴打车、美团时,我自己无法不看到这种变化,不是吗?这些变化很有趣,但它更多的让我想知道:这些变化背后的力量是什么?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站在很多中枢位置上,知道很多信息,但突然间,我发现自己不知道未来是什么,因为很多变化都出乎你的意料之外。

我觉得很恐慌。

做记者的典型心态是:不管这个世界怎么变,总是需要观察和记录者,可以做一辈子。

于是当时我以一个记者的身份,主动找很多创业者去聊天。

我想知道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怎样工作思考的,想要补上这块缺。

后来是什么促使我决定要转型呢?第一件事情跟生病有关系,今年年初我开始天天咳血,以致医生怀疑我得了肺癌,排除之后它让我觉得要重新去考虑人生价值。

更重要的一方面,从记者的角度去理解一件事情,和走到企业内部去了解一件事情,前者其实是面目全非的。

我突然觉得,我需要花更大的力气去理解这些事情,这些事情不是在外围能看清楚的。

这中间我接触了很多企业。

今年4月份我去接触猎豹时,有两点特别吸引我。

第一点是一个2000人的上市公司,始终保持着创业心态。

第二点特别打动我的是,当时我跟傅盛认识还没多久,他就跟我说,我们周二有内部例会,你可以来听。

他们例会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对所有员工开放,下半部分是企业内部产品汇报。

做记者都有一些眼力见儿,到下半场我就站起来走了。

走了后收到傅盛的短信:回来,那个可以听。

那天对我触动蛮大的。

我突然发现,在外部看见的东西,跟他们内部真正在分享的东西,差别太大了。

它会让你震撼:原来他们对产品的精细化理解,已经到了那样的程度。

有一天我跟傅盛讨论,我说细节类的东西是不能做外部分享的,但这中间有一些经验、走过的坑是能分享的。

他说是可以。

后来傅盛跟我说,决定要做紫牛创业营。

在筹备紫牛创业营和紫牛基金时,8月份有一天我们去经纬中国拜访,当时三个合伙人都在,他们说,傅盛还有姚劲波、李学凌,你们的公司目前都这样的市值了,为什么要花时间在这样小的基金身上,从经济上它并不划算。

生命的后半段

生命的后半段

生命的后半段生命的后半段,这个题目源于央视知名记者张泉灵在42岁时选择离职跨行创业时发表的一篇文章,写的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刻对人生和未来的理解,很认真的文字,充满着智慧和洒脱。

相较于她,我们大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读书就业,娶妻生子,重复着一个普通人应该有的人生轨迹。

每天早上一醒来,就知道今天一天大致要做什么,一抬头,甚至可以望到几个月乃至一年以后的日子是怎样的。

嗯,生活不就应该这样平平淡淡吗,平平淡淡才是真对吗?我也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普通人,但即便如此,我仍会在一些我觉得重要的时刻,停下来思考,在生命的后半段,或者更确切的说,在接下来的日子,我要怎么做,我想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接着,很多悸动,很多想法便会在心中涌现。

这些悸动和想法,有些可以说是惶恐,有些也可以说是冲动,更有些东西甚至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我觉得正是这些特别的瞬间,让我这个普通人的生命轨迹有一些值得记忆的地方。

在步入而立之年的时候,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件事情。

那时我还在湖南的一家明星企业就职。

其实初去公司面试之时,我甚至有些战战兢兢,毕竟是一个几万人的大企业,毕竟是跨了行业,也跨了专业,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做好。

但直到现在,我依然清晰记得我当时的领导和我说的一句话,他都觉得我可以,为什么我觉得自己不可以。

是的,相信自己,就可以做到。

于是我又从零开始,在一个更大的平台里,看到了更多世界的风景,开展了更多以前不敢想象的工作。

可以说,那段时间是充满回忆的,既有战斗的豪情,也有与同行人一起进步的喜悦。

然而在那里接近四年的节点,可以说一切都比较顺利的时候,我忽然停下来了,因为我感到了惶恐。

在一个游刃有余的环境里,这种惶恐来的很突然,也特别真实。

我开始回望过去,环顾四周,然后便清晰地知道,是到了我该离开的时候了。

为什么要离开?这也是我后来面试之时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

即使现在被问到这个问题,我依然可以清楚的回答。

一个是大势,一个有洞察力的人应该有能力判断这个世界运行的趋势。

【2018-2019】张泉灵的个人资料历史背景-范文模板 (2页)

【2018-2019】张泉灵的个人资料历史背景-范文模板 (2页)

【2018-2019】张泉灵的个人资料历史背景-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张泉灵的个人资料历史背景张泉灵( 1973年6月8日 ),生于中国上海长宁区,祖籍浙江省宁波余姚市,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系,央视主持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泉灵的个人资料历史背景,给大家作为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张泉灵早年经历1996年,张泉灵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专业。

在校期间主持了北大与央视共同制作的《中华文明之光》。

1997年,张泉灵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对社会的公开招聘并考入中央电视台国际部,并任《中国报道》记者、编导、主持人。

《中国报道》创建于1950年,由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主管。

1997年,张泉灵进入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专题部,担任主持人、编导。

张泉灵演艺经历201X年,张泉灵担任新版《东方时空》总主持人、《人物周刊》《新闻会客厅》等节目的主持人。

其中《东方时空》属于杂志型新闻节目,栏目开办于1993年5月1日。

201X年,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张泉灵主持《朝闻天下》新环节之《香港早晨》。

《朝闻天下》以新闻和服务资讯为主,于201X年开播。

201X年,张泉灵参加奥运圣火登顶珠峰采访。

201X年5月8日9时17分,象征“和平、友谊和进步”的奥运火炬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峰顶。

201X年,张泉灵主持系列节目《牛年怎么牛》。

201X年,张泉灵主持《泉灵逛城》报道神七,节目以游历航天城的形式来全方位介绍航天城的设施,体验航天员的生活。

201X年,张泉灵直播《泉灵看两会》,其间采访了很多政府和名人。

201X年,张泉灵获得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

长江韬奋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评选。

张泉灵辞职为何引发热议

张泉灵辞职为何引发热议

张泉灵辞职为何引发热议?2015-09-09老徐时评今天早上8点,央视主持人张泉灵发布一条微博:“今后,我的身份不再是央视主持人,因为生命的后半段,我想,重来一次”这篇长微博瞬间被热传,一个多小时就被点赞9700多次,转发、评论上万。

据悉,她将投身创投领域,成为紫牛基金的合伙人。

一个央视的主持人辞职,为何能引发这么广泛的热议呢?央视的主持人里面,张泉灵似乎比较受老百姓喜欢。

不仅仅因为她那南方女子特有的小巧玲珑的身材、精致细腻的五官,还因为她在节目中的率真和真情流露。

记忆中在汶川地震后的那次直播中,张泉灵一边流泪一边播报,然后扭头哭着走了,摄像跟在后面伴随着哭声和脚步声,那个场景真的很感人,让人流泪,成为永久的记忆。

如今,在她42岁事业顺利、功成名就的时候,毅然决然重新创业再来一次,这种决心和勇气实在令人钦佩。

她在文章里写到,令她决心改变这一切的,起源于一场虚惊。

今年初,她天天咳血,以致医生怀疑得了肺癌。

排除了之后,倒促成了她换个角度去思考人生。

读了她的长微博,做为在央视工作了18年的老员工,却连一句感谢央视的话都没有,着实令人感到诧异。

她把央视比作“鱼缸”,而跳出鱼缸,跳出自己习惯的环境,跳出自己擅长的事情,其实是需要勇气的。

央视已成为一个有主见、有梦想的人的跳板,所谓大海不选尘、好花不择处,离开还是留下,无非就是选择稳定还是挑战。

从头来过不是否定,是敢放下。

最难放下的还不是名利,不是习惯的生活方式,而是思维模式。

最终,张泉灵选择了跳出鱼缸,“我要跳出去的鱼缸,不是央视,不是体制,而是我已经在慢慢凝固的思维模式。

”我想,这恐怕是张泉灵辞职创业引发热议的最主要原因。

做自己想干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这些在当下的社会,可能有些还是梦想。

但是,毕竟有这么多为了这个梦想而打拼的人,梦想还有什么不能实现的呢?其实,现实中有张泉灵那样想法的人肯定不少,但是能真正走出她这一步的,毕竟是少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泉灵自述离职心情就像离婚
中央电视台最近成为了最热门的“围城”,外面的人使劲浑身解数想挤进去,而里面的名嘴却纷纷辞职离走。

几天前,《新闻联播》主持人郎永淳递交了辞职信。

9月9日早间,央视原主播、张泉灵发布长微博,记录自己从央视离职的心路历程。

2015年年初的一场“咳血”之症,让她开始换角度思考人生;《三体》和《大设计》中的独特角度,让她开始转变思维方式。

她说:“如果好奇心已经在鱼缸外,身体还留在鱼缸内,心会混乱吧。

”于是,她决定离开工作了18年的央视,投身“创投界”。

“我要跳出去的鱼缸,不是央视,不是体制,而是我已经在慢慢凝固的思维模式。

”发微博公开证实离职央视9日上午8时,张泉灵发表长微博《生命的后半段》,首次公开证实离职央视:“今后,我的身份不再是央视主持人,因为生命的后半段,我想,重来一次。

”文中,张泉灵表示辞职之后将成为基金的合伙人,投入创投界。

其实早在8月6日,曾经执导过三届春晚的央视导演哈文提出辞职当天,网曝央视主持人张泉灵已提出辞职,去向或是一家有众多大佬投资的基金公司。

此前,央视主持人赵普曾发出微博,“打包祝福仨同行,郎永淳、李小萌、张泉灵”,似乎预示张泉灵辞职传言的真实性。

时隔一个月,有关张泉灵离职原因及去向的传闻终于尘埃落定。

9月8日下午,张泉灵离职央视后首
次亮相,以紫牛基金合伙人身份主持今日头条的活动。

有“北大才女”之称的张泉灵,祖籍浙江宁波,1973年出生于上海,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系,1997年考入中央电视台国际部。

在校期间主持了北大与央视共同制作的《中华文明之光》。

进入央视后,先后担任《中国报道》、编导、主持人、2000年新版《东方时空》总主持人、《人物周刊》《新闻会客厅》等节目的主持人。

张泉灵先后主持了跨世纪庆典的直播、张健横渡英吉利海峡、雅典奥运会、连战及宋楚瑜大陆之行等大型直播活动,同时还以身份深入到抗击非典第一线、罗布泊无人区、阿富汗战乱地震灾区等做连线报道。

并连续多年担任《一年又一年》节目的主持人。

张泉灵每每以其大气的表现和得体的谈吐,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成为央视具有大型直播节目主持能力的主持人之一。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张泉灵赴地震灾区采访。

张泉灵用大量现场视频报道,证明了自己是央视最优秀的外景之一。

她说话层次鲜明、逻辑清晰,既有外景主持的勇敢,又不乏职业新闻人的干练。

2010年,她获得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

一场病促使重新思考人生9月9日午间,张泉灵又开始收拾行李,下午准备飞印度参观公司和创业项目。

在赶往机场的路上,她和聊起这个选择时,提到最多的词语是“好奇”。

在离职前,张泉灵便好奇地接触了不少创业者,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看世界的方式,自己也越来越被互联网和
创业所吸引。

什么时候产生离开央视的想法,是什么促使了该想法?张泉灵:最直接原因是,今年年初得了莫名其妙的病,促使我重新思考人生。

当时的状况就是长时间咳嗽,所有验血报告都不符合急性感染或病毒感染。

于是,我就歇下来了。

歇下来后,我就想去学潜水。

一开始,我没把咳嗽当回事。

其实,潜水时吸的是纯干空气,会加重咳嗽,这是我事后才知道的。

学潜水后,我咳嗽时就开始咳血,一口一口往外吐血很吓人。

大夫也说必须赶回来查肺癌排除。

我想了半天,到底要不要回去,后来想通了。

如果真是肺癌,按照这种状态,回去也没什么意义,不如先把潜水学了。

最坏的情形也就是这样了。

这件事触发我去思考,发现人生有很多想不到的进程。

你认为它是线性的,但也许未必。

如果未必,就得自己想想是否有另一种活法。

其实,在学潜水前后的时间里,我都在关注互联网,当时完全不是为了跳槽,就是好奇。

一个很庞大、很新的东西渗透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自己对它了解不深,心里就很焦虑,想去关注互联网对生活、生产、经济产生的影响。

所以,当有一天我去猎豹时,傅盛安排了公司各阶层的7个员工和我聊天,从副总到普通产品经理都有,我很受触动。

其实,拜访各互联网公司时,我也要求大佬们,“我想听听你的员工怎么想。

”这不仅仅是在了解一个公司,也是在了解一群人怎么看世界,怎么看行业,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

那天,我们聊得挺兴高采烈的,晚上
傅盛约吃饭继续聊。

就是那个晚上,他很快说服了我。

决不会踏出门槛扭头吐痰你决定从央视离职时,家人和台里是什么态度?张泉灵:台里当然希望我留下。

可以说,没有中央电视台就没有我。

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在央视的平台上做到的,包括我的好奇心以及满足好奇心的经历和眼界。

跟领导谈想换工作岗位、换条路径时,很难开口。

这种感觉特别像离婚。

很难跟一起奋斗了那么久的同事们开口,说也许不能陪你们一起把这条路走下去了。

因为大家都理解,这条路现在走得不像原来那么轻松,央视的发展受到了很大挑战,也面临着自己的变化。

我还是有愧疚的,说好大家一起坚持,却没有陪大家走下去。

领导花了很大力气劝,问是不是给的平台还不够。

我说当然不是,是我自己看到了互联网给世界带来的新变化。

领导、同事也有另一层担心:出去这件事靠不靠谱?家人也是一样的顾虑。

我花了几个月时间来说服自己,确定此对我来说有没有那么重要。

但大方向要对,就是互联网对这个世界的改变,这个大方向是不可阻挡的。

大方向确定以后,无非是(失败后)在别的领域再开始,积累的都是经验。

你长微博中提到的“鱼缸”,很难让人不去猜想是否和体制有关,近年越来越多的央视人出走,选择了新的方式,你怎么看这些选择?张泉灵:不要把体制看成制度或框架,体制本质上也是一群人的思维模式。

每个体制都有弊端,也有更有效率的工作机制。

要说离职的话,我相信,任何一
个互联网公司的离职率都要高于央视。

所以,不要把个人选择归结为共性原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因。

央视对于培养一个人的视角非常有帮助。

另外,我不会做“踏出这个门槛,扭头吐一口痰”这种事。

越来越被互联网和创业吸引你主要关注什么领域,投资什么领域?张泉灵:我本人会看内容领域比较多。

我认为,从现在开始,未来一年是互联网内容爆发的重要时间。

其实,对创业者来说,难得的经验是谈判桌两头的经验。

我创过业,也见过创业者,知道怎么谈判。

两头经验汇集起来,对创业者来说是巨大的(财富)。

投资人见
过太多项目的生和死,他知道什么样的项目会死,当然所有的创新领域没人敢告诉你怎么会赢。

但是其实在早期创业领域,你让项目“活”得更长,就是一种帮助。

你说最佳创业年
龄是25岁,那对于已经42岁的你来说,现在的优势是什么?张泉灵:如果是自己搞一个新项目,42岁可能有点老。

但对于投资来说还好,因为投资界的年龄普遍要比创业界的年龄老。

我做了18年,积累了很多人脉。

做投资有一点和非常像,就是要被迫了解各行各业的人,积累人脉。

原来做时了解新东西的方法可能未必有效,但看人的方法论却是有效的。

特别是在早期投资上,重要的是看人。

还有,你不可能了解每一个行业,但做给我的经验是,当我不懂一个行业时,我一定能在24小时内找出一个懂该行业的人教我。

“好奇”,也许是源于的职业探究。

在离职前,张泉灵就好奇地接触了不
少创业者,了解他们看世界的方式,自己也越来越被互联网和创业所吸引。

现在,她已在紫牛基金新岗位上开始谈项目了。

张泉灵正式离职央视入创投界今日早上,央视主持人张泉灵在微博宣布离职央视,成为央视离职潮中的一员。

她在微博发文写到:“今后,我的身份不再是央视主持人,因为生命的后半段,我想,重来一次。

”文中,张泉灵表示辞职之后将成为紫牛基金的合伙人,投入创投界。

加载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